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十六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一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我作为《有效研修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用心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透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透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水平。
二、、用心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
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用心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潜力。
三、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一学期来,我能用心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我的博客上,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模式三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透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四、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亟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3、由于是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意识不够,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及时总结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我们以后要努力做好的。
短短的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二):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至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小课题研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我确立的研究资料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当这个题目确定后,在具体的操作研究中我发现这个研究比较空乏,操作起来比较难,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保留,只能透过平时课堂上和课后辅导上看到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因此,我就想尽办法,在课件、课堂、课后作业等方面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让他们会学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提高,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年的实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决定的一般潜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科学史上超多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和帮忙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起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主动性,改变学的方式,学会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并使智力和潜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3.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齐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步构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三、课题研究的好处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培养学生构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低年级的学生群里中,大部分学生上课缺少个人用心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所提的文体过细过死,思考的容量很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在数学课上,独立思考不仅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让学生脑、手、眼、耳并用,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透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主学习”的与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
3.个案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行个案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学生常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必须的条件,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资料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务必使学生用心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决定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研组研究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目标。开始收集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方面的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进行具体的操作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带给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我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透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状况,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时也要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我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用心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这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齐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步构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1.培养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表此刻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
2.鼓励大胆质疑。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就应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用心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仅表此刻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科学的发展也正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正如海森堡所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数学教学中,要个性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潜力,教学中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剖析”。理性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不仅仅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用心性,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独立思考潜力的培养。
3.强化问题情境。质疑来自于问题,也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能够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激活创新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问题教学法”,要有意识地以问题为起点,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在习题教学中能够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即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并不告诉学生怎样编写,而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允许他们编写不同的“发展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评价。
4.加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透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理解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齐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一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环境。我们围绕预设目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不断体会过程、体会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步构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经常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教育理念明显改观,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彻底的革新,教学水平、科研潜力和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八.课题研究后反思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能够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现代人谈得最多的名词,莫过于“创新”两字,无论你怎样创新,都务必从提出问题开始。现代教育课程的开设就应为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带给更广阔的时空。学生在这时空中能够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研究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里面也涉及到思维与兴趣的关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问题,人们总是乐于去研究,在研究中思维,在思维中创新。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三):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12月——1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资料,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2月——年12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用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透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23年1月——2023年3月)透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构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理解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教学反思与教育智慧生成的关系”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
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
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透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资料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反思的习惯。学校的每一位任课教师每周都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教育智慧,并运用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我校的教师逐渐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2.教育智慧不断生成。透过交流对话、典型引路、个案跟踪、教科互动等方式,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提高了每位教师新课堂策略的构建潜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高涨。
4.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科研的引领下,我校再一次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了又一个丰收年。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县级各类评比中有72篇分获一、二、三等奖;有29篇文章在各级教学刊物中发表。
三、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用心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透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因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我们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到达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好处
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具有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器具和实验训练器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资料的选取不够广泛、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活动场地狭小,学校器材不足,教学资料不够新颖、充实,其选取性、实用性不强,学生对所学资料兴趣不够浓厚。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试图透过师生共同创新设计体育教学小教具和小练习器材来有效缓解改善这一不足。
二、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具
研究范围:小学阶段。
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选材、设计、制作、使用推广)。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实验研究
3、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
四、具体研究资料
1、研究设计图纸
认真研究小教具、小练习器材设计的图纸,熟悉制作说明书,设想制作过程。
2、选取材料
根据设计图选取配套到材料。材料的选取是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制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器材的使用耐久性和安全性。在选取材料时应根据器材的使用特点、方法等进行选取。例如,在制作实心球时应选取皮革,因其柔韧性好,防水,而不能选取纸张类或硬度较强的材料。
3、选取工具
选取使用正确的工具可使在小教具、小练习器材的制作过程中节约超多时间,并且能够避免因为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材料浪费和安全事故,应尽量避免使用大型和危险性高的工具。在选取正确的使用工具时应注意工具的操作难易程度,还应注意工具成本及是否容易购置。再使用工具时应熟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4、现场制作
根据设计人设计出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图纸,制作说明书,利用已选定的材料,工具,按照说明书介绍的制作方法进行操作。制作时应注意时间的利用和分配,配件的安装顺序,避免返工造成材料和时间的浪费。
5、器材试用
对制作出的样品应及时进行试用,根据实际操作使用状况进行检测,发现不足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并找出问题原因,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及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研究的基本步骤
1、前期准备
(1)确定课题,加强理论学习。
(2)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的基本理解、认识和常规需要。
(3)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状况实施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并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第一阶段:搜集有关资料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小教具、小练习器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好处。
第二阶段: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和问卷调查结果对所需不同小教具、小练习器材进行设计。
第三阶段:选材研究(物美价廉、环保耐用、取材方便)
第四阶段:进行小教具、小练习器材的制作并整理制作程序与技巧。
第五阶段:实验性使用自制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及时改善。
第六阶段:自制小教具、小练习器材评价阶段。
第七阶段:自制小教具、小练习器材推广阶段。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
(1)整理各类资料和数据
(2)撰写结题报告
七、取得研究成果
透过此次小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体育小教具、小练习器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好处。掌握了制作材料的有效选取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掌握并熟练了并整理制作程序与技巧。制作了超多的体育器材和小练习器并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时在我校已有效的普及。生成了相关论文和不少教学设计,透过研究制作的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好的弥补了我校体育场地小和体育器材不足的状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用心性。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八、对研究的反思
透过研究,我明确了小学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研究应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需要长时间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和专家的指导。由于自身理论素养的局限,尚未构成一套有指导好处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的方法,更缺乏实践指导的案例。在下阶段继续研究过程中期望得到专家的深层指导,以期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五):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已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一个简要回顾总结。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科研教育思想。
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科研工作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以科研促教研,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坚持自学,并做好3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课题研究案例、教学反思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心参加省、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科研论文征集工作课题研究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研究研究思路。
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
“科研兴校”一向是我们办学指导思想,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计划性,着重要求教师们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1)我校组织教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各课题小组结合学科特点从多元角度拿出方案并认真实施。
(2)教师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继续围绕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3)由课题组统一领导,落实好本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学校科研室跟踪指导,带领各小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
(4)每位课题组成员每月上交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反思等。
(5)、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蓝杯”青年教师课题课教学大赛活动,青年教师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进行教学大赛,相互交流学习,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行。
2、我校将“小课题研究”活动纳入常规工作当中,已开展多年,以学年组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有效的促进了老师香胡交流和提高。
3、用心进行课题研究构筑有效生命课堂。有效的教育、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用心围绕“有效生命性”这一主题开展教科研研究。我们精心研究备课教案;要求各教研组能结合理想课堂的构建,针对教学中的困惑、难点确定教研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理论学习、群众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研讨活动。
三、抓好过程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健全课题管理档案。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务必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就科研工作制度而言,本校从__年起开始制订有关教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逐年修订、补充、完善。确保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参加学校“十一五”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每位课题成员都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实验材料按时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学校及时总结并将过成材料归档。
四、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我校的课题研究虽然开展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更新较快,个性是一部分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骨干。“十一五”科研期间,我校以省、市、县级的征文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用心撰写、投稿。许多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收集到的点滴写成论文并用心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评比。我想,只要我们为之努力,争取了,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丰厚的汇报。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六):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我作为《有效研修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用心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撰写学习心得,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透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透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水平。
二、用心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
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用心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潜力。
三、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一学期来,我能用心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我的博客上,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模式三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透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四、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亟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3、由于是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意识不够,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及时总结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我们以后要努力做好的。
短短的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七):
课题研究总结
二零零九年已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悄然远去,而我进行的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也已开展半年有余。现趁寒假空暇,对这半年的研究工作作一个回顾与总结,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发现自己的失误与不足,以便对新一学期的研究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端正思想,勇于尝试,不断进取。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们恩施自治州尚属首次。课题研究总结。因此在任务下达之初,大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但我转念一想,这就和我们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样,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能够借鉴,但摸着石头也完全有可能过河。就算只能取得点滴研究成果,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收获与提高。端正了思想,则充满了信心。所以我勇于申报了一个自己觉得既有必须难度同时又能对自己有所促进有必须研究价值的课题——农村小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当课题取得立项以后,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集中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勤奋认真。用心进取的工作态度去开展研究活动,以期取得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成果与进步。课题研究总结。但当自己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却又惊喜地发现: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循序渐进。
在二零零九年春季学期的最后进行课题申报以后,我首先在暑假期间对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原先在口语交际课程中的感受和困惑,听取他们对此课程的交流和推荐。然后据此写出了《学期初调查报告》。
对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我在开学初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准备,拿出了自己对本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为研究工作的具体开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研究工作的实施阶段后,我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用心开动脑筋,采用多种新颖搞笑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不断的练习中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潜力,同时也为我的研究资料带给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我能写出具有必须价值的经验总结文章。
三、勤于耕耘,善于发现,颗粒归仓。
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努力,虽然没有取得值得炫耀的重大研究成果,但点点滴滴的收获却不断涌现。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我根据自己的一些小小发现,还写出了经验总结文章五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供同行们和其他社会人士交流斧正。
进入寒假以后,有了必须的空闲时间,我便抓住机会来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透过网上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杂志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写出具有较深刻思想价值的读书笔记。作好这一些准备工作,我对自己在新一年的研究活动就更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当然,由于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因此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错误和不足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研究的范围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方法也不够科学,甚至还没能取得像样的研究成果。但这一切都不能让我退缩,因为我相信自己的选取是正确的。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八):
自立项以来,参与课题研究的10名教师用心工作,认真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细化实验研究过程,不断总结研究经验,现已初见成效。总的说来,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理论,周密制定规划。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资料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透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潜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构成初步技术潜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难点,刚开始我们感觉到很陌生,对“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明白,更不用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经过区教科所的多次培训后,加上我们自学,我们才懂得“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与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显著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它个性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提出设想到正式设置,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更有着直接的现实原因及要求。它是教育改革与学校现实发展的迫切呼唤,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我国教育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对21世纪的育人模式的一种新探索。它改变了现行教育教学中重学科知识轻综合应用、重考试成绩轻学习潜力、重抽象智力轻实践技能等不良倾向,提倡学生的主体参与。它以综合、开放、灵活多变的教学资料与形式,动摇了传统课堂教学死板封闭的旧观念。它如一股和煦的春风,驱散了在考试和分数笼罩下校园中的沉闷雾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全面改写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冲出了一个突破口,打通了“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渠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年轻一代丰富多样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它同时强调目标、资料、方式等多方面的整合,有助于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吸纳。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门课程和这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区教科所的统一规划和亲自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在省教研室立了项,立项以后,我们及时组织实验教师在一齐学习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学习有关理论,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学校还购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准备了必须的场所。同时发动实验教师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究。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我们已基本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含义、特点,逐步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实施技巧,也积累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策略方面的经验,个性是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二、扎实开展实验,细化研究过程。
一是我们学校教科处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制度,对课题研究的职责、任务、要求、过程资料、档案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学校这个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和良性发展。二是我们10名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了月初有计划、月中有过程检查和督促、月末有总结评价,每月听1—2节实验教师的研究课,每月坚持召开实验教师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教师畅所欲言,谈体验、谈问题、谈方法、谈技巧,相互交流,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水平。在课题组,我们把实验教师分成四个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其中汪宏军、刘红、陈华主要研究“指导学生选取课题的策略”,秦艳、黄丽平、吴安菊主要研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的策略”,陈贤华、罗泽军、张忠福主要研究“指导学生实施方案的策略”,黄孝兵、丁本良、张少文主要研究“指导学生总结评价的策略”。各个小组虽然研究重点不一样,但每个小组之间有合作、有交流,相互商讨,充分保证了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注重了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现已将《学生研究方案集》、《学生作品集》、《学生设计方案集》、《学生研究报告集》、《学生总结评价资料集》、《学生活动案例集》等装订成册。
三、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师指导策略
1、教师要重视前期指导,为开展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实施动员。活动实施动员的关键是要让所有参与者(包括学生、相关教师、家长及社区指导人员)明确活动的好处与实施的具体方法。教师能够召开家长会,邀请热心学校教育的家长作为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同时成立教师指导小队及家长协助指导小组,支持和帮忙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首先给家长发了一份倡议书,邀请家长做我们的校外指导,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有的家长很细心,帮我们出了很多新的点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激情。另外我们还邀请了学校专门负责绿化的工人给我们做指导,必要的时候给我们介绍学校的所有植物,效果也很好,同学们发扬了勤学好问的精神经常抽时间去听他的讲解,同学的收获很大,包括我这个指导老师在内,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的活动还没开展,但各方面的力量已调动起来了。
二是要开阔思维做好活动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活动所需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资源准备、思路准备、人员准备等。活动实施主题不同,准备工作也不同。这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准备。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的启发作用,给学生出些点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不可忽视。
三是要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不管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在哪一个层面,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教师都要帮忙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取研究和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充分协作。这样每个班级能够成立十个左右的小组,由他们自己推选组长,自己给小组取一个能够代表小组风格的名字,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对研究的问题充满信心,跃跃欲试。
四是要指导制定研究方案。教师透过帮忙研究活动小组完成研究方案的设计,并给予指导,从而控制研究的进程、方向、方法、质量等因素。主题的确立是开展活动和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以及自己有潜力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能够带给一些相关的活动主题资料,供学生自由选取,随着学生潜力的增长,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确立活动方案、主题和计划。活动方案设计,包括研究的主题、活动的时间、活动资料,活动方式,活动地点、活动人员、指导教师,活动成果展示方式等。
2、落实中期监控,确保活动井然有序
一是要在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具体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透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资料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忙他们持续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用心性。对于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二是要进行活动过程质量监控。中期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研究过程的质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此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活动状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带给依据。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资料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要为学生活动带给必要的研究条件。研究条件包括研究所需物质条件、信息条件、人力条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活动带给物质条件,如场地条件、查阅资料条件和学校所能带给的工具、材料等。教师只是带给给学生最简单的条件,给研究带给一个基本保障,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更多的条件。在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带给信息条件,但只是带给给学生信息来源的方向,由小组学生自行对信息进行寻找、选取、处理、分析。
在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能够给学生带给一些人力条件,介绍一些相关的专家、教师,帮忙学生解决困难。
教师还要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与学生一齐开发对活动有利的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给良好的条件。
四是要协调小组内部的关系。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了解小组活动状况。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指导小组同学协商共同解决。同时让学生明白研究的问题务必透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分工来到达研究的目的。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些合作沟通的技巧的传授与示范。
比如说在活动的第三个阶段“活动小组实际研究”,要求各小组根据计划透过途径查找资料,能够访问,调查,实验等,教师在这个阶段随时关注个组资料储备状况,并随时带给点拨帮忙。很多小组进行了科学而精细的分工,这样每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任务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凭借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然后把各自的研究东西在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到达一种促进性互动。效果是十分惊人的。我们的一个叫“沙漠之王”的研究小组单就仙人掌的作用和种类的资料就收集了长大三万字的资料,而且很多东西是连我指导老师也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大开眼界。在这个过程中合作,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3、关注后期总结,完成活动目标
一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交流与展示的指导。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构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带给有利条件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同时能够请部分家长来学校参加我们的成果交流与展示,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交流与展示主题,例如“金鱼戏水”“走近我们身边的植物”等,同学们还选举了部分口才潜力强的在活动展示上向家长作了精彩的汇报,而且多形式的把同学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可谓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个性是同学们制作的手抄报,撰写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让人赞不绝口。同学们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收获不再限于本次活动,而且有更多其它意想不到的收获,个性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作为指导老师没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
二是对学生活动评价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潜力。指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学生自评,家长评语,然后是小组互评,最后是指导老师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写一个自我小结。教师就应按照有关评价表的要求与项目,认真填写评价表,在填写的过程中,可参照评价重点,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出相应的等级与评语。评价的整个过程以激励性评语为主。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仅能客观的评价自己,而且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他人,同时也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成长起来了。以上三个阶段的指导,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选取和调整。
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主角能够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全员参与。这就给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不能手把手地指导,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职责而放任学生,而是就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取、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潜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四、及时总结,初见成效。
教师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不但领悟到了这门课程的真正奥妙,而且也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实施技巧,同时也懂得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策略,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实验教师刘红撰写的实验研究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初探》获市级一等奖。
2、实验教师汪宏军编写的案例《我们身边的植物》获得市级一等奖实验教师汪宏军撰写的案例《我们身边的植物》获得区级二等奖。
3、实验教师陈华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灯》在宜昌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上被评为示范课,实验教师刘红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斑马线》也被评为示范课。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二
工作报告要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发展式的记录。它要综述课题的来源、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经历了哪些阶段(从开题到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再到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结束的时间与工作进展)、主要成果以及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它的内容应涵盖:
1、写清课题的名称、立项编号、研究经历的时间、从那几个方面对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这部分主要说清楚课题的研究的线索。
2、组建课题小组,说明谁负责和实施研究。
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强调思想是灵魂的作用。
4、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采用的方法,这部分简明扼要就行。
5、提炼研究的结果并指出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6、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7、课题变更情况的说明。
简而言之,工作报告就是说清楚谁在什么时间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获得了研究成果以及说清楚成果的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三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xx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xx年1月—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xx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xx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四
xx年12月,我校承担了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自主性学习是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活动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其实是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自学与指导结合起来,融开放、引趣、导思为一炉的新型课程,它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性,打破了严格意义上课堂教学上的封闭性,它把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这一切都为开展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最佳土壤。所以本课题,尝试在这一领域做一番积极的探索,期望能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为自我个体的发展获取一个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培训的主任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成立于1983年,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荣成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另外我校的环境资源也具有特殊性,在学校周围分布着荣成市的各大商尝自来水公司、嘉盛乳业等丰富的社区资源。经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崖头村村委、敬老院、嘉盛乳业、市政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青山公园附近建立了农田生产实验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开展搭建好了校外平台。又在校内建立木工坊、综合实践活动室,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三)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形成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采取了每周集体教研的方式,每学期召开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研讨课,我们还经常请到市教研室的张春芳老师到校及时指导工作。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种研讨学习活动,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拓思路。还大力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工作,以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思路开拓了,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一)稳固研究网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负责人张金平校长的领导下,在分管领导王主任和课题组骨干的带动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力量,扩充课题组成员
由于学科和研究范围的扩大,课题组人员必须扩充。要精心挑选人员,把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科研基础好的教师吸收进课题组,使研究不断深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2、研究内容:
我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和谐性的要素:
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是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想和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都是围绕着学生――发展着的人来进行的。教师因素:
首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意识.这里指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所有学生,二是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培养。单纯学科教学的想法应当调整。事实上,教学目标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巩固,心情的调控,正常的教学程序的建立和优化,认真细致的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德育教育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还有是主渠道和效益意识.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里,课堂占主要部分。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成长。他们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作为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责无旁贷,既教书又育人。
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意识。这里有一个参考系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好不好,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教师的教学素养高,教学艺术水平高是基础保证,一节好课根本在于,大多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思想修养上有多少真正收获,这些收获对学生现在的近期学习的目标和长远的发展有多大帮助,这应当通过学生来体现,心中要有学生.即教师是服务,引导,指导,而不是主导,更不是包办。
还有教师的教学艺术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在建构和谐课堂教学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因素(这里我们是站在和谐课堂教育的要求来思考)学生的价值意向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对于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有意无意在思考这类问题,但又有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易于变化的特点。笔者认为,提价值意向可能更为恰当;他们的身心正处于较为剧烈发展变化的阶段,新鲜感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接触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又身不由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事物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在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的标准正在形成和建立,而又不是很完善;在现在和将来和长远发展的架构上,还处于变化和调整中。这些特点都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和考虑的。因势利导、适宜适度,为构建和谐课堂教育创造条件。
还有智力因素。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和兴趣方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分析。一般而言,正常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但个体对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的关注程度、敏感程度,和在婴幼儿阶段、小学、初中阶段的感知学习情况不同造成不同学生个体在不同学科学习上的认知结构差异。通俗说法是,启蒙入门的早晚。就基本能力和思维能力仍不会有太大差距。学生的这种差异使班级集体中的个性化十分明显,给班级授课这种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现实困难。而这是现阶段还不能有太大改观和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每一个学生又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努力空间,也是师生建构和谐课堂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各种有利于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地调动起来。
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主动养成和发展分析。这里着重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心理因素,二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因素的根本,是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课堂教学,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方面,是建构和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师素养和能力体现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能否做好,是课堂教学好与差的基本前提,这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的技术保障,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科学有效的做事习惯,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可行的思维方法,这正是教学工作的长期任务,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进步成功的有效途径,也为和谐课堂教学的长期性和不断优化推广提供保证,满足学生的发展成功要求,也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教法和学法因素
在人的因素上做得很好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过程、呈现展开的方法和课堂教学整体框架的结构,就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在这方面,表现为大量的可调的日常教学研究的工作,重要的是减少随意性,事前多做分析、研究、比对、优化。基本原则应当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自我特点出发,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有效发展为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原则,来进行内容、方法、方式的优选。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采取各种方式达成师生关系的和谐(好比种子与土地一样);
2、部分不和谐的内容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符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之和谐;
3、如何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使之符合课改理论,更和谐、更完美。
㈡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理论探究法
通过查阅、学习相关理论著作、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课堂和谐性要素的内涵、价值导向及时间操作的要领
2、行动研究法
该课题的行动研究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案例分析法
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反思、形成共识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内容、目标等。
二、课题研究的进程
1、准备阶段(3月至206月)
(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4)通过建立博客,把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2、实践探索阶段:(年6月至1月)
(1)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尝试构建具有“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平等对话,和谐共震”的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2)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3)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4)在研究后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以作比较。
(5)制定家校手册,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3、总结阶段(202月至年6月)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二)研究人员组成
课题组组长:陈浩校长(课题总负责)
课题组副组长:张莉(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
何平、莫礼莉、罗勇、侯科亮(负责课堂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与成果
第一阶段:理论研修阶段(2007.3――2007.6)
指导教师相关理论学习,搞好教师培训,进行专题讲座:
例如什么是和谐教育?课堂和谐性要素主要是哪些?教师作好学习笔记,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素养,为教师的具体实施研究确立理论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规范的方案,并在不断的完善。开学初制订了规范的计划,学期结束进行了切实的总结。活动记录系统详实,并及时填写月报表上交。、每次活动重点进行了课堂教学的研究,同时辅之以理论学习,文献资料都是从和谐性要素的三个方面入手的。本期制订了两个评价细则――“绿色课堂”下数学教师评价细则和学生评价细则,还未投入使用。调查表两个――有关本课题的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实验初期的一些原始数据。课题组老师都写出了与课题相关的经验论文。何平等老师做了大量的课件。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7.6――2009.1)
依据理论模式,实验教师找准自己的实验切入点,全面实施课题方案,进行“和谐教育”的实践。或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各自的“和谐”课堂。总课题组开展调查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进行子课题中期评估。积极制作课题博客,上传资料51份。每人撰写课题论文3――4篇。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各一份,课堂观察评价表教师、学生各一份。遵循“课题活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宗旨,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让课题组每位教师都在学习中进步。邀请市区有关专家到校指导。2007年12月23日,请市教科所陈祥斌为本课题组指导课堂教学和进行专题讲座,罗勇老师上课题课《解决问题》。12月8日,请区教科所涂建宏前来指导,何平老师上课题课《商的变化规律》。2009年4月29日,再次请区教科所的涂建宏前来指导,侯科亮老师和罗勇老师各上一节课题课,分别是《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预计本期第八周邀请江津教科所的张建老师前来对我组的课堂教学和课题活动进行指导,届时莫礼莉老师和张莉老师各上一节课题课,分别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周长的认识》。我组认真学习学校总课题组下发的2009-“构建小学绿色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补充要点,进一步理解了“绿色课堂”的实质,明确了本期的研究重点。
第三阶段:研究深入阶段(2009.2――2009.6)
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
和谐教育环境已逐步形成,和谐教学开始收到实效。
课题管理步入良性,汇集经验总结,个案记录,形成初期成果。
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成绩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校以抓好教科研为先导,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紧紧围绕课题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和有力措施,花大力气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工作,目前实验工作实施得十分顺利,并已经取得实效。
(一) 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而本课题研究恰恰为我们培养“和谐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优秀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讨和谐课堂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保证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和体现教育的公正性,实验对象选择时,注意整体考虑,以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际研究中,我们通过科学测试、观察,高兴地看到学生确实是实验最大的受益者。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课题实验学生得益最大。三年多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令人振奋。首先,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实验能顺利开展,学校在一年时间里,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培训多次。如集中培训教师学习(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几年的课题实验,使教师、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学校的发展。课题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改善教学条件使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了实现“集智式”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为教师的研讨搭建平台,学校建立了电子备课室,购置20余套液晶屏的新电脑。为每个教室添加了投影机。
四、课题研究的差距与改进建议
存在的差距:
1、落实不到位:计划是制定了,但有时时间不够用,或临时有任务,往往落实不到位,使得研究没有收到预期到效果
2、政策跟不上:实验学校没有配套校内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应用研究,使得研究停留在做一两次公开课,长期成效不显著。
3、培训不足:部分实验教师对课题了解得不充分,部分实验学校的老师认识上不到位,认为课题研究就是花架子、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使得研究停滞。部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太少,,研究思路打不开。
改进建议:
第一、教学与教研要一体化,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我校教科研立足课堂教学,以备课组为单位,以构建和谐课堂为目标,以主题课例研讨为主要形式,本学科教师在“同课异构”中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二、教研与科研要相结合。我校申报了省“十一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育的行为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课题太大很难操作,根据省教育学院的“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指示,为此,学期初,我们便要求大家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学校总课题的带动下,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分别确定本学科研究的子课题,并要求每位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针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确立微型课题,作为子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思索研究、改进,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六
《小学五年级小组合作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是延安市-立项的微型课题,从立项至今以历时半年。在这半年里,我采用课堂实践操作、实验对比法、学生谈话等方法,对五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小组合作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采用课堂实践操作、实验对比法、文献资料法、学生谈话等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2023、5)1、积极查阅相关书集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建构理论基础。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3、6——2023、11)1、对学生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2、再读相关文献资料和观察实践对比分析,撰写读书笔记。3、确定教学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有效的教学反思、案例及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12)
1、写结题报告2、写结题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在研究小组合作时,首先我进行了小学体育小组合作的理论学习,并且撰写了心得体会。因此,对于体育小组合作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对体育课堂小组合作的初步认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体育基本技能,采取组内交流、探究、分享、练习、帮助等方法要求学生,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我认为要形成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只有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还要给学生讲解小组合作的内在意义。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涵—合作、交流、探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要求体育老师认真指导,学生用心学习的基础上,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在课题结题阶段,由于五年级全体学生与我积极配合,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绩。
四、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师已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此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2、提高了学生教学效率。通过小组合作的介入,改善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练习兴趣。并且,学生在竞争中达到好的复习效果,从而所学的技能得到了更好的巩固和提升。
3、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摒弃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模式,使体育教学转变为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积极性,省时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4、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业务水平。研究课题之前,我对课题研究知之甚少,并且对体育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了解也比较少。通过课题研究,我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严谨性、专业性与实用性,并且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与实践,自己的收获很多,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1、时间分配不均。课堂时间很有限,若学生说得多,那么练习的时间就少;练的时间多,交流的时间就少。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仍需探讨研究。
2、学困生关注不到位。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以在交流汇报时,优等生表现积极活跃,而学困生羞于发言。
3、小组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在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热火朝天;汇报时,说不到重点。
(三)研究的反思和设想
通过此次研究,我在教学理念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方式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逐步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由原来的被动去练习变成了自觉主动的多练习。
我将继续对体育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体育小组合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曾琦. 教育理论与实践 03期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5、《浅谈小组合作学习》赵伟红 江苏张家港市技工学校 摘自《职教论坛》 2月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七
念的界定
沪教版是一本以阅读为主要培养能力的教材,而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在阅读后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猜测和评判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接受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对文章和作者做出正确的概括和评判,同时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 “策略”,在本研究中是指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我们要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做阅读分析、获取阅读内容、解觉阅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我们将在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沪教版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研究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积极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加强课内外阅读量,并提高阅读速度。
(2)在教学中以现有教材和与学生阅读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扩大词汇量,增进语感。
(3)采用科学的培养途径,通过持续性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体验贴近真实生活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各种媒体软件让学生们模仿阅读配音,建立英语阅读群让孩子们脱离过去的“哑巴语”。争取让每个农村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
课题组成员
梁飞燕 卢锦 吴婷 李妍
开展的主要活动,
课题的进展情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等收集资料,通过对所任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现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掌握科学有效阅读方法的归因分析,和学生期待英语阅读课怎样上自己才能更好的接受,找准研究的切入口。
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情况,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讨论、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从教学设计入手,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或者辅助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最大限度的理解阅读材料,获取阅读能力,形成个人素养。
中期成果或初步结论
《沪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研究》针对现在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着重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和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本学期研究成果
1、 准确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
a. 通过自学、自悟初步感知短文,思考教师所布置的启发性
和挑战性的问题。
b. 通过自悟根据标题,猜测短文内容。
c. 通过自做找出文中一些关键词和句型,理清短文脉络:
学生能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以及分意群理解,明确全句大意等。即搞清楚: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d. 根据上下文猜词解意。
检测效果: 呈现5-10个是非题或选择题,在限定时间内让学
生自我检测粗读的效果。
2、 让学生在“自学、自做、自检、自悟、自纠”的过程中掌握多种阅读的方式。
a. 限时细读:
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呈现理解性问题(一般5小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综合、归纳、总结,以便把握短文的实质和内容的各个细节,然后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
b. 倡导合作式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课题组精心设计各项任务,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
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c. 复述短文: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复述短文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能力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言语表达能力。
d. 开放性设问。
运用发散性思维,围绕教师布置的话题,在短文的基础上得以启发,开阔视野,发挥想象,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能力
a.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b. 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c. 培养学生阅读中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训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学生及时反馈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具体方法有:
a. 完成课后练习,口头汇报。
b. 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
c.复述并表演所学故事。
d.变换人称重编范文。
5、英语阅读评价体系的完善
a.自评:在评价表的自评栏,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着重从这几方面去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
b.小组互评:鼓励学生团结互助、取长补短。
c、教师评价:每个阶段,老师结合各小组评价和阶段测试的结果进行汇总。
二、问题与反思:
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总结出了阅读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学生在阅读英语短文时,已学会从标题、上下文、关键词句等大胆预测文章意义,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所提高;
2、在合作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在小组发言中总是有些被动,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教学中相当突出,如果从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加以训练,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学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材料少,课外补充材料贫乏;教师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在引导和讲解阅读材料的方式方法上进行研究。
后期研究的方向重点
1. 召开中期报告会。
2. 根据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研究。
3. 注意信息的积累总结,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 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
5. 通过研讨、交流及阅读课的设计,阅读技巧等方面入手,进行反复使用、反思,改进方法。寻找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6. 整理、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7. 展示研究成果,接受课题鉴定组的验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八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1月—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九
《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是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5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近3年来,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研工作负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尽管它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毕竟使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5月——年6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方案中2-3阶段)(2023年9月
——6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9月——年12月)通过在
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教学反思与教育智慧生成的关系”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 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
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反思的习惯。学校的每一位任课教师每周都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教育智慧,并运用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我校的教师逐渐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2.教育智慧不断生成。通过交流对话、典型引路、个案跟踪、教科互动等方式,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提高了每位教师新课堂策略的构建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高涨。
4.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因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我们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
我校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组于11月29日提出课题申请,于3月15日经陕西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从开题至今历时三年,分准备、实施、反馈、总结四个阶段进行。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㈠.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制订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探究学生选课指导原则和选课程序,学分制管理制度的研究,学分制下课程改革的研究,学分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等。对学生选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制订《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方案》。
㈡.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研究的各种信息。
(2).咨询法:在校内外反复召开各种咨询会,听取师生对当前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研究的意见与建议。
(3).实践检验:经过三年的研究,通过实践检验,使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4).反馈修正:在研究的同时,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正错误,总结经验。
(5).统计分析:将改革结果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本课题研究,注意方法的综合性、实用性、灵活性、包容性,注意研究实验与推广应用并重,采用滚动发展的方式。具体方法是:
(1)、坚持调查研究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2)、坚持灵活性和科学性相互结合的原则,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营造有利于学生特长发挥和个性发展的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建多种途径。使在校高中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使学分管理有章可循,我校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组于月29日提出课题申请,于203月15日经陕西省教科所批准立项。
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接到课题立项通知后,我校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成立了有关机构,安排布置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时制订了《西安理工大附中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章可循。
年9月至8月课题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学分管理和选课指导的研究。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阶段。我们在制订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研究的各种信息,在校内外反复调研,在学生选课指导方面,解决了如在选课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套能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程度的学分制度?等问题。制订了有关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听取师生对当前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研究的意见与建议,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通过实践,使高中学生选课与学分制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209月至8月课题研究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修正完善,中期报告。在上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形成的有关资料,根据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的反馈情况,进行修正,撰写了题为《重视教育科研探索 扎实推进课题研究——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209月至2023年1月课题研究进入了形成经验,总结推广阶段。按照《西安理工大附中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的要求,目前,我们已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撰写了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三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经验总结阶段,达到了课题计划预期的目标。回顾三年的研究工作,我们深深感到:
1、确立了导师制选课制度
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学校尝试了学生选课导师制,使所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三年基本保持固定不变。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等。
(1)要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指导一定数目的学生。指导老师和学生一经确定,保持相对稳定。
(2)全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基本都参与到新课程中来,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下一年新生进来之后,又将学生大体平均地分配到各位老师名下。以后以此类推。指导教师和学生一经确定,基本保持三年不变。
2.研究制订了高中新课程相关管理办法、制度、方案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围绕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研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制订了《理工大附中高中三年课程方案》、《西安理工大附中新课程选课指导制度》、《西安理工大附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讨论稿)》、《西安理工大附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第二稿)》、《西安理工大学附中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制度》、《理工大附中学生学分认定与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同时,还建立了《高中学生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登记表》。目前,我校已基本构建起相关课程设置和学分管理体系,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分认定工作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运行正常,保障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新变化
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们最大的收获是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使学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个性发展,改变过去对学生的单一学业评价为多学科、多领域的学分评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课题组教师自身研究意识得到提升,教科研取得初步成果
课题组教师通过广泛收集素材,对课题研究内容归纳整理,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形成了有实效性的系列资料。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大量素材,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他们的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并形成了人人行动的研究氛围,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三年来,先后有51人次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31篇。其中获国家和省级奖励14篇,获西安市和碑林区奖励17篇。
四、对取得的研究成果的思考
经过三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已经完成了研究方案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们将在大量的具体教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出一整套“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及学分管理指导”的操作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课题的结题并不代表这一探讨的结束,它将成为我们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的新的起点。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一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自主性学习是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活动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其实是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自学与指导结合起来,融开放、引趣、导思为一炉的新型课程,它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性,打破了严格意义上课堂教学上的封闭性,它把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这一切都为开展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最佳土壤。所以本课题,尝试在这一领域做一番积极的探索,期望能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为自我个体的发展获取一个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培训的主任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20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成立于1983年,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荣成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另外我校的环境资源也具有特殊性,在学校周围分布着荣成市的各大商场、自来水公司、嘉盛乳业等丰富的社区资源。经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崖头村村委、敬老院、嘉盛乳业、市政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青山公园附近建立了农田生产实验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开展搭建好了校外平台。又在校内建立木工坊、综合实践活动室,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三)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形成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采取了每周集体教研的方式,每学期召开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研讨课,我们还经常请到市教研室的张春芳老师到校及时指导工作。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种研讨学习活动,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拓思路。还大力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工作,以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思路开拓了,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开发管理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为了使课题研究实现过程管理、高效管理和科学管理,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该课题的专题研究网站——“一路同行”。该网站设立了“课题概况、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栏目,为课题的实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平台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方便教师随时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案例的学习深入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留研究资料,教师每做完一个步骤就可以及时上传到自己的文档里,这样课题组就随时可以监控每位实验教师研究到了哪个阶段,同时随时可以进行过程指导。到最后也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完整。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二
本课题与5月立项,确定研究目标为:
1、改变品德与社会课的薄弱地位,充分挖掘该学科的教育功能。
2、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与学的模式,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学习丰富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提升总结,形成较为先进的教学理论。
4、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与最优,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环境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
我们围绕着以上研究目标,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1、召开第一期课题组会议,会议内容围绕课题立项书,理顺了课题研究思路,并调查了解了学生在品德课堂上自主探究学习的状况。
2、进行文献资料研究,丰富理论知识。组织课题组老师通过自学与集体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深入学习了《小学教师〈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专业素养一级培训讲座》。
3、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组织交流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感受,以及所存在的困惑,明确了下阶段研究的方向。
4、开展了课堂研讨实践活动,课题组每人自选内容,围绕课题进行设计,在实践中研究。
5、召开了课题组第三次会议,围绕实践课,再开展探讨交流。
课题研究中前期效果:
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均能抓住课题开展有效的研究工作,能按既定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会议研讨交流,对于课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各项工作富有实效。通过上课题研究实践课,对于学习组织形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等都有了基本的把握。同时,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1、如何提高学生自主交流探究的实效性,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在自主探究前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学会搜集与处理资料?
能否按期结题
能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开题报告撰写规范。有过程性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三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范文一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xx年1月—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魏11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 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2. 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魏11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魏11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四
关于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1月—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宏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五
xx年12月,我校承担了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自主性学习是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根据自我的活动本事、活动任务的要求,进取主动地调整自我的活动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确定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本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本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其实是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自学与指导结合起来,融开放、引趣、导思为一炉的新型课程,它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性,打破了严格意义上课堂教学上的封闭性,它把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这一切都为开展自主性学习供给了最佳土壤。所以本课题,尝试在这一领域做一番进取的探索,期望能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为自我个体的发展获取一个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培训的主任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之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xx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成立于1983年,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xx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到达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很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另外我校的环境资源也具有特殊性,在学校周围分布着xx市的各大商场、自来水公司、嘉盛乳业等丰富的社区资源。经调查研究,课题组的教师决定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崖头村村委、敬老院、嘉盛乳业、市政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青山公园附近建立了农田生产实验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开展搭建好了校外平台。又在校内建立木工坊、综合实践活动室,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三)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构成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到外地学习经验,拓宽培训渠道。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学期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景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采取了每周团体教研的方式,每学期召开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研讨课,我们还经常请到市教研室的张春芳教师到校及时指导工作。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种研讨学习活动,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拓思路。还大力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工作,以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思路开拓了,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开发管理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为了使课题研究实现过程管理、高效管理和科学管理,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该课题的专题研究网站——“一路同行”。该网站设立了“课题概况、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栏目,为课题的实效管理供给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平台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方便教师随时查找相关资料,经过案例的学习深入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留研究资料,教师每做完一个步骤就能够及时上传到自我的文档里,这样课题组就随时能够监控每位实验教师研究到了哪个阶段,同时随时能够进行过程指导。到最终也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完整。
三、研究工作的成效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校以抓好教科研为先导,紧紧围绕课题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和有力措施,花大力气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工作,目前实验工作实施得十分顺利,并已经取得实效。
(一)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的本事
观察本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本事素质。然而,观察本事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
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综合活动课上,教师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了观察本事。源于对牛奶的好奇,有的班确实了综合实践课题《走进牛奶世界》。在实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嘉盛乳业有限公司,参观了袋装牛奶的整个制作过程,拍摄了自我想要的照片资料,并就心中的疑惑向专业人员进行了咨询,从中获得了不少乳品生产知识。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协调的本事
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这时的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我们在青山公园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孩子们经过辛勤劳作,收获了一些蔬菜。收获的蔬菜怎样办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终商定:一部分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提前商定书写祝福的对联、准备精彩的节目、为爷爷奶奶收拾卫生,给爷爷奶奶们带去自我的一份孝心和爱心;另一部分去市场卖掉,用卖来的钱换取春季的种子,同时去体验一下卖菜的感觉。于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性主题:感恩社会——走进敬老院,感受生活——我是小菜农,在孩子们的精心设计下应运而生。
(三)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的本事
综合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资料不局限于课本,它也能够因地制宜进行,及时地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学生。活动也允许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把劳技教室重新进行了整理、配置,整洁敞亮的教室让人神清气爽,高标准的木工全套工具锃亮有序且一应俱全——这便算是有了“好马”。根据工作实际,木工小组由张晓娜、彭娟教师负责。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木工小组的活动已经走上了正轨。整洁的活动室也渐渐热闹起来,在学生们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下,我们看到了喜人的成果:有按比例制作的篮球架,有设计精巧的小木柜,还有省力的垃圾撮……他们给试验田制作的告示牌已经插到了地头上,引起了大人们的驻足观看;树上两个爱心鸟巢此刻也住上了几只小鸟,成了它们温暖的小家;送给幼儿园小班的几个小茶几虽然制作很稚嫩,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孩子的用心、细心、耐心……
(四)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本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为学生的思维供给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并且活动资料的丰富性也有效地调节了学生的大脑功能,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大脑潜力。学生自我操作,寻求答案,手脑并用锻炼了自我。最可贵的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分析,获得了直接经验。寒假回来,我校举行了“走进大年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学生搜集了许多年文化习俗的资料,拍了过年时人们包饺子、观花灯、蒸枣馒头、捏面灯的图片资料,对物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压岁钱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明白合理计划地使用压岁钱了,使多人都做了零花钱开支卡。“一年之计在于春”,刚开头儿,孩子们就拿出了这么多的作品,相信以后他们在综合实践的大道上脚步会越来越坚实。
(五)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的本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减少了不必要的纪律约束。它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鼓励学生与众不一样的方法、思路,避免了统一答案、统一方法。学生开始变得善于主动搜集一些资料了,除了活页资料上的小知识卡片外,凡语文书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识,学生都会去翻阅相关资料,有的还在网上查寻。学生学会主动涉猎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了。例如,为了研究花木知多少,很多学生买了科普读物研究周围的花草树木,不但明白它们的特点,还明白它们的作用,提高了他们保护花木的主动性,与以往的被动保护相比,他们是从心底里来爱护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的。
四、丰硕的研究成果
务实的课题研究,丰富的劳动实践,为我校学生的成长打开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广阔世界。
在xx市首届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上,我校有15件制作、发明类作品参展,成为参展数量最多的学校,其中高处苹果采摘器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科技发明二等奖,预防近视椅、点滴报时器等获xx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另有《蜗牛爬行的秘密》、《蚂蚁喜欢吃什么》等科技小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学生作文更是频见报端,学生写的《种菜小记》等7篇实践体验日记分别在《荣成时讯》、《小金星报》、《威海晚报》上发表;刘雅婷、徐丹等指导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通讯多次被《荣成时讯》、xx市广播电台、威海电视台、山东卫视报道,xx年我校的课题成果还在中央国际频道播出;xx年上半年,分管课题具体工作的董琰彦主任写的《这边风景独好》先后被荣成教育网、新思考网的综合实践活动专栏采用,其点击率曾一度领先;宁宁教师的《标本制作活动,彰显科技魅力》论文获第四届山东省科技教导员论文二等奖;林英教师的论文《多一把尺子,多一份期望》,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获得xx市“中小学实践与创新”重点课题优秀成果;课题总负责人张金平校长
撰写的《在“动”中体验,在“活”中收获》一文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有两次在市培训中心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上做过典型交流,其做法在全市得以推广。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探究本事,因而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xx年10月,荣成电视台还对我校的农田实践活动做了专题跟踪报道;同月,我校五年级三班学生利用校外资源“世界勤俭日”开展的系列活动先后在荣成电视台、威海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栏目播出。
xx年3月至今,我校共接待了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活动8次,获得到校人员的广泛好评。我校共计接待xx市级以上领导的视察8次,其中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省妇儿办孙静珣主任等领导先之后我校调研工作,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
五、研究工作的体会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的领导要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保障实验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经过多种方式调动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进取性。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供给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忙。与有关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从社会中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建立校外指导教师联系手册。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六、研究工作的反思
经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有些师生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活”起来,部分活动的课题资料受到局限,没能深入到更深的的层面。所以,今后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研究成果,力求比过去做得更好。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固研究网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负责人张金平校长的领导下,在分管领导王主任和课题组骨干的带动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力量,扩充课题组成员
由于学科和研究范围的扩大,课题组人员必须扩充。要精心挑选人员,把思想素质高、职责心强、科研基础好的教师吸收进课题组,使研究不断深入。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篇十六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古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历经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古代礼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学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语言相差甚远,所以,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其次,基于我校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一,文言文的底子薄,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文言文的学习情景更是不容乐观。应对学生处在学习文言文颇不感兴趣的困境中,我校课题组的语文教师一致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要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效果,必须要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如何才能让学生爱文言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感受到文言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操,美的人文思想。可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加之在现代语言环境中要学习文言文有必须的难度,学生厌学文言文,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研究这个小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期望经过研究寻出适宜农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途径,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为了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同时开展了“高效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尤其应用与文言文
教学中,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现就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
决定研究这一课题开始,我们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研发实验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教务处干事李锦存任组长,工会主席陈平、语文教研组长李丽、少先队辅导员刘大梅、杨龙为组员,合力将我校初中生文言文兴趣研究研究领域拓宽到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德育教育等层面。制定了《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既明确了研究的总目标,又明确了具体目标。每一位思品教师、每位班主任都进取参与文言文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成语大赛、古诗词背诵,文言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进取地设计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情景,调整教学的模式,改善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合作教学”,讨论式课堂模式。
二、理论上:强化校本教研活动开展
为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进行了不一样层次的培训学习。一是对全员教师的培训,使其懂得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学习《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培养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研究实施方案》《恒口镇运溪九年制学校教学目标设计培训》等文件方案,明确课题研发的目的意义;二是不定期开展课题和课程研发的主题研讨会。如不一样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如确定;展示汇报教师课程安排;分年级进行文言文教学成果汇报课;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如何安排等;三是在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成果汇报展示课,例如观摩李锦存执教的《陋室铭》、《马说》《与朱元思书》,李丽执教的《论语十则》、《桃花源记》,陈平执教的《出师表》等,这一系列的观摩课,在不一样的年级开展,一方面将研究的好的成果和方法传递,同时也摸索探讨更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途径,并且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在观摩之后,课题组进行了课后评课,及时的反馈总结好的方法,进行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将校本教研、高效课堂研究、校本课程研发进行结合
(一)进行校本课程改革。
在设计了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后,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问卷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景,进行课堂改革。在七年级、八年级开展了“小组合作式教学”,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进取主动性。尤其在文言文的应用教学中,将学习和整理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了,学生积累整理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了,主动性高了,课堂参与程度也强了。这样的成功的课例有:李锦存执教的《马说》《与朱元思书》,陈平执教的《出师表》等。
(二)课程渗透
为了真正的研究讨论出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进取性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学习文言文文的重要性,并从内心喜爱上文言文。我校把古典诗词、文言文诵读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经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经过升国旗仪式、班队会、思品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学校环境中,注重了早自习的领读、诵读;注重了班级、走廊、寝室等学生常在的生活学习场所的文化建设,悬挂古典诗词文化标语,进行古典文化、文言文现实应用的渗透,并在某些班级开展“文言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开设了校本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文言文应用、写作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七至八年级尝试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二是由思品课教师负责将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与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
四、为学生创立展示平台,渗透课题研究成果
(一)重视氛围的营造和兴趣的激发
为了凸显“人人是教师,处处有文言,”的理念,学校重视了学校、班级诵读的氛围的营造。一是每周早自习展开班级诵读朗读评分制度;二是学校内有文言文德育文化喷绘资料;三是班级墙报有“我爱读书”“我爱文言文”的主题资料。
(二)“看、读、讲、演”活动多重开展。
由于我校初中年级都是单班,开展活动时受到很大限制,可是我们仍然结合学校实际情景,开展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取得了必须成果,主要是以下几类学生展示活动:
1.看。让学校、班内的文言文诵读标语、书画、橱窗、主题板报和墙报目染学生。让随处可见的文言古诗佳作名句,文言文在有意无意之中走近学生的视野。
2.读。利用每周早自习,课代表领诵,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3.讲。学生在熟读文言经典的基础上,讲解经典中的故事,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4、利用六一、元旦等节日,排练文言文节目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经典魅力。
五、课题研究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课题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
1.课题研究给我校初中文言文教学阶段注入了新活力,也带动了学校其他教学工作的引领发展。“高效课堂”、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创新了语文教学的模式,并且推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必须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构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参与性。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团结。
在课题研究中,每个组员因为任务去学习、阅读、查阅,实践探索,反思,再次实践,总结提升,发展了教师教研本事,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研究课题时候,教师们互相观摩互相帮忙,促进了情感交流和合作精神。
3、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言文,不仅仅语言精炼优美,并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文言文诵读研究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进取健康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感悟中不断规范自我的言行,学会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本事和感悟朗读。学生对文言文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构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本事也大大提高。最终,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言素养,在必须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和学习文言文良好的方法途径。
(二)文言文兴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1.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文言功底,文言知识体系水平参差不一,亟需提高。文言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而我们每一位研究人员都有必需完成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
2.学生关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与研究不够。既然文言文已经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资料,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当更好的深入开展下去去。
3.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文言知识展示平台,经常开展文言知识竞赛,文言情景剧表演,有条件的创立文言文刊物,给学生创立更多的机会和展示舞台。
以上这三点既是我们研究中存在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文言文教学任务任重道远,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阵地在学校,它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任。一路走来,借用一句诗以表心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