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精选14篇)
质量守恒定律 篇1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 篇2
一、 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3、 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七、 迁移与应用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八、 课后作业:书:P94 习题1-3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恒定律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一、教学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为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环节 重点的突出: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定恒定律。 难点的突破:通过让学生观察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为此,我将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精彩导入 通过一则伪科学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请谈一谈你有何想法? (二)创设情景 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定会做出科学的、准确地选择。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此式只能表示出参加反应的及反应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却不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设置探究问题的情景。明确探索的内容,此时学生将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药品和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等同学们可自由组合为六个组,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我又播放了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课 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 师 李亚娟 学 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仪器和药品 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精彩,引生入境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阅读,引发学生去思考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回忆、思考 大胆的猜想 设置问题情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 给出: 1.白磷的燃烧 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领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 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模拟,加深理解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的广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呢? 思考、回答 能通过化学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小节,持续发展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谈反思 反思,与学生共同促进,改进教学,与学生共同在新课改中成长。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1]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 (一) 课堂练习 (二) 课堂练习 (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表格二 氢 原 子 结论 异 同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你知道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缺该元素对人的影响 锌 高乐高、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影响智力发育 红桃k口服液 患贫血 小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 患大脖子病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目标[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__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激疑、探索[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带着上述问题 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第1小组做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第2小组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第3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投影]课堂练习练习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做课堂练习一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板书]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瓜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投影]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图片制作方法可参考教科书30页图2-5和课本49页图3-4),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瓜的微观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在观察投影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投影]课堂练习2(见附2)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二 做课堂练习二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做随堂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 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反应片刻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6.4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大于0.2克 (b)小于0.2克 (c)等于0.2克 (d)等于0.1克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a)大于32克 (b)小于22克 (c)等于32克 (d)等于16克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附3:课堂练习答案1.a.2.d.3.c 4.碳 氢 5.二氧化碳 水 6.ab 7.a 8.a 9.b 10.b附4:随堂检测1.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2.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 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co2,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事实上含有 元素.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所以质量守恒.课后记: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回忆,回答加深印象,为以后做铺垫设疑从学生常见的化学反应中提出问题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给学生示范,明确目的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分析实验,初步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教师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理解,思考加深学生对此定律的认识升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学生思考,回答,得到正确结论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小结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练习播放课件,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巩固知识 一、--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石敬芬 学校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某xx大师说:“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这种说法科学吗?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1 一、--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你认为要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大致需要哪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提问】结合具体实验用品,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你可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实验更准确快捷地完成?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总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提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板书】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延伸】在化学上我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大家还知道其他哪方面的守恒规律吗?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能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质量守恒定律 篇4
质量守恒定律 篇5
质量守恒定律 篇6
质量守恒定律 篇7
质量守恒定律 篇8
质量守恒定律 篇9
质量守恒定律 篇10
质量守恒定律 篇11
质量守恒定律 篇12
质量守恒定律 篇13
质量守恒定律 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