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1

  《陪孩子终身成长》,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2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近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习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习。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1)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5篇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1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2

  为什么说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都能从童年和父母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和父母相处的方式也会投射到一个人的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上。养育方式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存在,而每个人需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

  1、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2、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出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问题。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的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原理劣质亲子关系。卡尔荣格说:“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第四章是培养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只有你无条件的爱孩子,孩子才会对你无条件地依赖。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接受过批评,没有规范,他的不安全感会更加强烈。在他内心种不知道世界的边界在哪里。批评孩子要简单明确,不要放大、过度。关注于解决问题,要体现相关性、尊重和对孩子有帮助。

  价值感决定孩子能飞多高。当一个人拥有价值干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水*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自尊水*低,他就会觉得我是没用的,这样的孩子他的人生失去了目标,就很容易去干坏事,变得叛逆。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价值感?你要改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给孩子鼓励。一个人如果有自我约束力,就不会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自己偷偷摸摸去做一些事,因为它具备足够高的自尊水*。

  为人父母,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灭他心中的火发现亮点并及时鼓励,如果父母表达出内心对孩子真正的期待,而不是用讽刺和挖苦对待他,帮孩子建立价值感。

  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固定型心态,就会活的很累,做任何事都在以别人怎么看他。如果一个人具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他就会觉得每一次都是学习的机会。

  心得:《陪孩子终身成长》是樊登读书和学习以及自己育儿经验的总结。其中核心的理念是阿德勒关于归属感与价值感。阿德勒说:“人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与价值感。”而孩子同样通过各种行为来达到其目的,包裹各种不良行为。《正面管教》中对其有专门的分析,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作者说:“父母是孩子的复印件,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做好自己。我们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包括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事的态度以及自我学习与成长。

  作者强调形成良好教育的三个方面: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心态。无条件的爱,背后是归属感。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动。同时也强调要有边界避免溺爱。价值感的活的是让孩子在做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包括做家务、学活一个技能等。价值感让孩子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容易做到自律,最后是成长心态。让孩子用成长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把解决问题看作自我成长的机会。

  书中介绍了许多相关优秀的书籍,也是给育儿教育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书单。通过作者的介绍及扩展阅读,相信一定能提高我们看待育儿问题的视角,以及解决育儿问题的方法。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3

  我用了8个小时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易读,可以推荐给老人看。作者樊登更多的是从观念上跟家长做沟通,只有观念一致了,用力的方向才能一致。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1+1=2”的过程,而是“1+1+……=∞”的复杂体系;不是家长按部就班的参加培训班就万事大吉,而是创造环境让孩子自主生长。作者提出了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这三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作者强调“改变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言而喻,越是重要越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无从下手。要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才能*和心态,从原生家庭得到能量,然后传承给孩子。轻松的面对生活,允许孩子的多样性,也同时意识到自我的不足,放下对结果的焦虑,把***放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4

  思维方式决定一切!

  在听这本书时,我想到了听的另外一本书《百岁人生》。

  《百岁人生》中说,长寿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或将活到100岁,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要怎么办?

  80后的我们,如果有50%的机会能活到90岁, 我们该怎么安排余下的人生?

  00后的你们,如果有50%的机会能活过100岁,你们会怎么安排余下的人生?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终身成长的思维理念,我们不是活着,而只是在等待**。

  整本书,都在说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急于证明自己,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在乎结果,相信天赋,视失败为一种身份。

  成长型思维:能正确看待自己和现状,能100%承担责任,分析为什么比结果重要,相信努力,视失败为一个行为。

  从两种思维模式的表现可以看出,成长型思维的人更理性,能直面困难和挫折;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更感性,不敢面对失败,抗压能力弱,经受不了打击。

  我们就假设一下,如果对于一个有可能活到90岁的70后,两种思维的`人如何来策划另外50%的生命时间。此时的70后,人已到中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原有能力已不足以满足未来持续的需求。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拥有的荣誉、地位、经历和能力不容挑战,不能接受和自己理念观念不一致的人和事,等待退休的休闲生活,躺在前半身的成果上坐吃山空,等待**那一天的来临。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预测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努力学习新技能,虚心向年轻的人学习,拥抱改变,延长工作阶段,迭代知识和能力,拥有好奇心。脚踏云彩时,心如履*地,深陷泥潭时,气自高洁,活的丰满而富有生机。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是别人无法剥夺的:选择的**。

  所以,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和未来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5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近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习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习。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2)

——《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

《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1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从樊登老师那儿获得的认知,今年五月有幸读到,收获很大。

  有这样一个例子,区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早上起来出门,发现特别倒霉,车上被**贴条了,到了办公室发现迟到了,又被老板骂了一顿,跟别人开会又发生了争执,然后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晚上回家跟家人又大吵了一架,”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就能看出来固定型思维的人,和成长型思维的人的不同。固定思维的人第一反应是:今天太糟糕了,就不适合出门,就不该去上班,或者觉得自己就不适合跟人沟通,甚至想换工作,可以看出来,故事中的“它”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他”认为这一天真的太糟了。但是成长型的思维的人会说:“我以后停车的时候要注意,我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抓起来,我上闹钟要上得稍微早一些,为什么开会的时候**会否定我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我找什么机会跟**再表达一下?还是说我从**身上能够学到更重要,更正确的想法?”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去思考问题的角度。

  《终身成长》这本书讲的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引导行动,行动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结论就是:思维其实是我们达到满意生活的本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我们能够看到事件的底层逻辑时,那些表面的浮华才能被踩在脚底下。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是什么导致了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满意的人生。它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书,核心就是要相信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优秀,便为之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2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作者:孙梓轩

《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这些话耳熟能详,说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终身成长》这本书恰恰也是对上述思想的论证。本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举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证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等。

  两种思维模式有什么特点呢?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失败则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只要不断努力,方法得当,没有什么不能学会,失败则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迎难而上,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种思维模式。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于是总能听到来自老师、亲人的夸奖,哪个小孩子不爱听称赞呢?慢慢的,虚荣心逐渐增加,在每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绩时更是心跳加速,担心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将别人的评价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证明自身能力或天赋。然而,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听到表扬,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仍然积极主动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又在起作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绝对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两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固定型思维占主导,另一些情况,成长型思维占主导。固定型思维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把输赢成败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长型思维的人意味着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显然我们希望自己身上积极成分多一些,消极成分少一些,那这些消极成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对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都是通过不断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学会的,这期间摔过多少跟头、闹过多少笑话。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没有什么虚荣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家长或者老师给予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会夸奖“你真聪明”,而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评价,“你就是个笨蛋”……负面评价可能会给孩子太大打击、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评价需谨慎,要适度,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学习说话,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作为父母,不禁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难怪老子对婴儿格外喜爱,他们至柔、至和、至纯、至真的品质,的确让人有“复归于婴儿”的想法。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将“终身成长”进行到底。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3)

——《陪孩子终身成长》的初中读后感3篇

《陪孩子终身成长》的初中读后感1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4)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考虑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

  二、爱在**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中快乐成长。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2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本书,光看这个书的名字就知道是我现阶段非常需要的精神食粮!

  花了二周的时间,让我细细的品尝了她!才知道,这是一位非常*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大学的坚实台阶。恰恰是这些看似很朴实的词语,却让我感觉到了真实,仿佛就是写的我的困惑!

  书中分成生活、学习、阅读、品格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让我记忆犹新:

  一、生活篇讲了李若辰的父母是如何让孩子走出课本,走出家门,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她在玩中学、学中玩。

  看到这些使我想起多年来教育孩子的林林总总,女儿上幼儿园对画画就有天赋,为此我们搬到县城给她报了美术班,每星期六上课,这几年每到暑假美术班会**到山里写生一周,我都会陪孩子参加,学校只有我一个陪读妈妈,我陪她和她的伙伴们一起看风景、画画、拍照……,有一张我给女儿打着伞,提着水,女儿在伞下画画的照片朋友想给我发到网上,说多么好的妈妈呀,为了孩子全心付出,女儿还算幸福吧。我和李若辰的父母想的一样,想让她体验自然、探求自然的神奇力量,让她和伙伴们建立友谊锻炼她的人际交往。

  相比,我也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讲到养殖和种植方面,她多次给我要求养只小狗,我一直没有答应,我觉得太脏了,这也许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了,看到李若辰在家养动物,种绿豆牵牛花并观察他们的生长过程,很羡慕他,有这样爱护他的父母,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也会努力克服,尽量给她提供多一些的体验机会。

  这本书使我读懂了另一种教育,有太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借鉴,感谢安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以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会取长补短,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学习、生活、发展空间。

  二、阅读篇讲述了李若辰的父母从小为她营造阅读氛围,陪她一起读书。

  在家庭条件不不好的情况下为了让她能多读书,为她买旧书,一有空闲就陪她到书店读书,为她创造了喜欢阅读、方便阅读的好环境。并且借鉴了好的教育方法用到女儿身上,还为我们推荐了不少好的书籍。

  说到让孩子阅读我觉得这方面很重要,记得幼升小的暑假我就给她买了许多作文书,因为我知道上小学要写日记、写作文了。每晚睡不着的时候,我都会陪着她看这些作文书,渐渐的她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今年期中考试她给我说,她和古佳宁的作文写得好,老师在全班还读了她的作文,她非常高兴,我想这也为她热爱写作奠定了基础。

  当我读完阅读篇后,真感觉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我买的几乎都是教辅教材,这是我把成绩看的重要的原因,今后我要让她多读一些文化类、科技类的课外书,让她读真正能帮助她心智成长的书籍。

  什么是教育?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深深的懂得,其实就是"陪伴"。但这种陪伴的过程要求的是全家并肩行走,而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要,有心、用心、的陪伴。并且让事事、时时、处处,都能成为与孩子沟通,和陪伴他健康成长的契机!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3

  周六下午,南方的天气也开始微微转凉了,彼时我正喝着龙井茶,随便翻看着《知道点。*文学》。突然接到快递电话,要下楼取件。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一起下去时,还以为又是孩子的样刊。谁知一打开包裹,竟是我的试读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我马上放下正在看的《知道点。*文学》,捧着新书读起来。书的封面非常清晰。一条郁郁葱葱的道路上,一个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正在前行中,透过背影,似乎看到了那浓浓的母爱和听到了一路亲切的呢喃。

  我已经很多年看书就纯粹看书,都不爱拿支笔画重点了,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 和这无比温馨的封面图画,我竟不由自主的拿起铅笔,准备好好来做阅读记号。这种感觉久违了,从大学毕业后似乎都忘记这么做了。

  翻开封面,看到目录,这个不一样的目录。出书共分为六个篇章。

  首先是生活篇:刘老师(此书作者刘称莲,我简称刘老师)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尤其是说到家庭日,说到孩子要去亲近大自然,我一一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刘老师说在周日不给孩子学习任何东西,就是要出去亲近大自然,和同伴一起玩,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我看到老师说的“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我不禁脸红了,我一直批评孩子没有耐心,做一件事都是坚持一下就放弃了,可是孩子从小到现在,我基本没有陪着孩子认真拼过图,更不用说拼一个月了。孩子他爸更是小孩经常弄彩泥,弄得地板脏,于是他几乎禁止孩子玩彩泥,更不用说大人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做拼图,玩彩泥。我深感惭愧!感谢此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

  阅读篇

  刘老师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阅读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阅读。要让孩子有书读,读到书。刘老师提倡经常带着孩子去书店,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反复阅读工具书上,我需要继续鼓励孩子。我旁边有朋友在笑自己的孩子为何反复看同一本书,并觉得奇怪时,我都有跟朋友解释这是正常现象。

  学习篇

  刘老师说学习是一颗糖,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比喻,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准确。的确要想孩子热爱学习,首先孩子必须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家长要去寻找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还有刘老师独特的方法,去应对错题,我觉得这非常有启发性。*时我也喜欢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记录在一个本子里,这样需要复习时,先把*时出错的题先巩固。

  品格篇

  刘老师提醒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必须是尊重和孝顺长辈,维护和爱惜班集体荣誉的小学生,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有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只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得不偿失。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一定的技能,以防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心理篇

  让天使自己飞翔。刘老师提倡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量,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做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必须注意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沟通篇

  刘老师家用邮筒和“BBS”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和爱,这样孩子也会重视和爱自己,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首先的必要的前提。

  读到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本做个合格的小学生妈**教材,于是一口气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并且计划反复看。非常感谢刘老师把自己如此宝贵的经验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有准备,有计划,一路走下去,会轻松不少!

  刘老师整本书都是用质朴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陪伴也是爱,让人感受到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耐力,并且需要阳光和开放的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和别人攀比。做家长的必须要有耐心,让孩子在各个方面把基础打扎实了,慢慢等待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4

  今年孩子读一年级了,我也有幸在新建小学进入了家长学校,读了教育专家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仔细拜读,获益很多。整本书作者从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及沟通六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了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成长过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父母和孩子相互长大的点点滴滴的记载和那份幸福的感觉。书中的实际案例,非常有借鉴价值和学习价值。

  1、生活篇:越玩越出色。给孩子**,让他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体验和发现,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增加自信、培养友谊。兴趣班并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情况,给他更多的**空间来发挥,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

  2、阅读篇:泡在书海里。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的习惯也是孩子一辈子的习惯。想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要努力给孩子营造阅读的环境,家里要有适合孩子读的书,并且通过家长的潜移默化让孩子接触到书。

  3、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因此,我们家长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孩子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从而爱上学习。学**惯的培养很重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一个好习惯,对后面的学习乃至工作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4、品格篇:我们要彼此听话。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我们孝敬父母,孩子才会孝敬我们,要想让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孝顺的人,家长只需自己做到孝顺就可以了。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珍惜东西,勤俭节约,从小养成孩子珍惜物品的习惯,长大了孩子就会更懂得珍惜。

  5、心理篇:让天使自己飞翔。家长应该做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亲子关系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家长如果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便会很好的回报家长。

  6、沟通篇:换个方式表达爱。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最终的效果。要营造**的家庭环境,家长除了每天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吃、穿、用的东西之外,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小小的创新或仪式感,给*淡的生活加点作料。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爱,才能学会重视并爱惜自己,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自信。书中作者家的“邮筒”、“BBS”、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家庭手册”、“偷懒的”父母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有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以及作者对孩子的爱。

  我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中,孩子的学习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品格、认知也是同等重要的。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将孩子养育**,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漫长,容易让人筋疲力尽,需要家长保持一颗阳光乐观的心,运用家长的智慧与耐心,与孩子共成长。教育孩子并非一日之功,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家庭要营造合适的环境影响孩子,生活之中要处处用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陪伴中倾听孩子、理解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武断的替孩子做很多的决定,要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争取与孩子共同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家庭教育之路还远,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不断摸索,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5

  经过老师推荐,在网上购买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看过很受启发。小学是孩子成长的的重要起点,这几年的时光和经历,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大半辈子。还觉得当家长的,应该要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现在的人都越来越忙,很多都用自己太忙了找理由忽略孩子的陪伴。现在正是孩子成长中的**期,时间很快就过了,正当以后意识到,想弥补的时候,也可能是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把机会错过了。有以下几个方面感悟:

  一、生活篇:

  越玩越出色。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个疑问终始在心里,玩怎么可能让孩子出色呢?当我看完此书之后,我才会明白,这里的玩决不是孩子随便的玩,而是家长用心的陪伴。文中刘老师的女儿,在未考入**大学,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在家里和自己的先生制定了游戏时间和家庭日。游戏时间是在孩子写完作业之后进行的,因为孩子知道写完作业了,有好事情等着自己,所以写作业的效率和速度反而更快了。专注力也更高了。想起我自己,孩子在我的督促下完成作业之后,让她自己检查,然后我抽查,如果发现问题,就令其重写,而且还罚她多写。因为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做作业开始拖拉,完成作业效率很低,质量也不容乐观。刘老师在孩子作业完成后陪她玩扑克牌、下五子棋等,也不会故意让孩子,培养女儿“输得起”的品质。相比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还欠缺很多,在外面遇到挫折时就很脆弱了。这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地方。

  二、阅读篇:

  泡在书海里。想想自己都不是很喜欢拿起书本读书,就在手机上看。对些,我有些懊悔。*时老是埋孩子不喜欢读书,买在家的书也没有全部读完,原来原因在我这里,不是孩子自己。我觉得改变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给她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做个好好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引导孩子读好书,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三、学习篇:

  学**惯的培养要趁早。“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成一个好的学**惯。每天孩子的预习和复习,每个单元的小结,每天读些课外书,这些我觉得孩子还是坚持得较好。但有时也有放纵的时候,偶而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还不能自觉去完成这些事情。一个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而一个习惯的基本养成需要90天,也就是3个月,要让一个习惯固定下来的话,需要家长和孩仓一起坚持3个月。孩子习惯的养成对家长的耐心是一个强有力的考验。总结自己,原来是自己这一关还没有过,却变成了对孩子责任。反省自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习惯的培养。

  四、品格篇:

  孝敬父母,从大人做起。对于家长来说,不仅孩子要有好的学**惯,还应该培养好的品德和学习技能。现在的社会“啃老族”和“白眼狼”越来越多,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孩子会从各个渠道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小时候看到自己家长的做法,这些做法会潜入他内心深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小孩始终会长大融入社会,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他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起来,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家长必须带好头。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宝,小**、小公主太多,如何培养他们是我们每个家长值得深思的事情。

  五、心理篇:

  让天使自己飞翔。孩子终究会长大**面对自己的人生,就像小时候只有大人把手松开,孩子才能走稳。人生的路也应该如此,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才会成立**的、自信的、负责任的人。在上个寒假期间,我同孩子商量对冬令营的事情,5天4夜。面对从小在我身边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呵护,孩子却愿意选择尝试自己在外那样久。面对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心中万分不舍,却也尊重了她自己的选择。去的时候各种叮嘱孩子全都抛在脑后,自己张开小翅膀好好的飞翔。回来发现孩子进步真的很大,以前我都以为很多不能做的事情现在自己全都能做了。这是我对女儿的第一次放手,经过这一次,我也放心了,决定放手让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了,还得到了锻炼,我也被**出来,做点自己的事情了。

  六、沟通篇:

  换个方式表达爱。现在孩子还小,我和她没有秘密,每天孩子回来都会跟我说学校的事情,有趣的,难过的,受表扬,挨批评的还有小朋友之间的秘密。但是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她的内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要标我们家长也需要跟着成长,改变和孩子互动的方式,避免引发冲突。现在是的电子保姆的时代,应孩子的要求,她也申请了微信,在她的朋友圈里只有爸爸和妈妈,有时我们也用微信交流。有时我会给孩子留便条,她也会给我留,告诉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这是最好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做个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和有心、用心的家长,是我们所追求的,改变自己因为“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而滋生出来的理由,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现目前家庭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6

  花了几天时间,认认真真地把《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品”完,获益匪浅,我深深知道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陪伴——我个人认为是这本书的诠释,也是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没有陪伴哪有那么深的感悟,如何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写得如此清晰﹑透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热爱孩子﹑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而对于上小学的家长们,更应该耐心的陪伴,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学习看图写话和写日记对儿子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识字不多,语言不够丰富,要把文章写得通顺都困难,知道着急也于事无补,静下心来,慢慢地跟儿子沟通。最初,我们先画一幅画,给画想一个题目,再口述这幅画的想法和意义,还好,我跟儿子都喜欢画画,所以,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厌倦,慢慢地能把一幅幅画表述清晰,但要如何增加一些优美的语句呢,那就是大量的阅读。作者也说到,有书读,并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还要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儿子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看一些幽默的书籍,比如《小屁孩日记》﹑《一年级的小豆豆》﹑《幽默笑话》等等,但给儿子买的书很有限,后来听一朋友说两路口有一个很大的渝中图书馆,这无疑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福利,我迅速去办了一张借书卡,每个月就可以为儿子免费借六本书,每次借书儿子都要强调“妈妈,你一定要为我借带拼音版本的书哟”。呵呵!我笑着回答儿子,“好呀,不过,我们应该多识字,多积累词语,这样才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因为大多数的书是没有注音的”。当然,儿子的语文老师在他们的写作上也下了功夫,这学期还让他们写课内积累及课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这的确得靠*时的阅读和积累,现在儿子写话不怕了,能够顺利地写好一篇通顺的日记。

  陪伴孩子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方面,还应该有好的习惯,比如勤俭,**,懂得感恩,还要有一颗爱心,文中也提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这样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爱上学习,心中有爱的孩子,处处充满欢笑,阳光,正能量,有爱的父母更能使家庭**,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的孩子会更健康成长。对我来说,也很幸运,虽然儿子的成绩一直处于中等,但儿子的确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很善良的孩子,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及周围的人说起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而“遭遇”老大的强烈反对,以至于有些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父母。而在我生了妹妹之后,儿子很开心,在我忙碌的时候还经常帮忙照顾妹妹,把自己的东西与妹妹分享,俩兄妹感情可好了。让孩子心胸开阔,仁爱有礼,这也是我们父母希望的。

  周末的时候,我们用一天时间完成所有作业,另一天尽情放松的玩,正如作者所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多多玩耍可以让孩子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性格变得阳光开朗”。孩子有一颗爱的心,愉悦的灵魂,这也是家长们的追求。

  让我们迎着阳光,带着微笑,陪伴着孩子健康成长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7

  前两天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感觉特别好,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非常贴近孩子的实际,是一本很好的家教指导丛书。现在社会上好多书只有理论缺乏可操作的方法,这本书不同,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半就把它推荐给了家长,我想家长朋友们读后或许与我有同感。现把自己感触较深的片段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说说实用性。比如阅读篇中说到,书要放在家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沙发、茶几、甚至地上等等。读完这部分,她读到这一方法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特别是放到地上的阅读方法,恐怕大家都不会这样去做。看来要使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做家长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比如:学习篇中讲到的“专时专用”就是“专注力”的培养,这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学**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通,有的习惯的培养的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的,而非一定等到学习的时候培养。培养好的学**惯,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

  说说可操作性。这里的很多方法可以拿来即用,比如:与孩子一起写“下水文”,增进家庭沟通的“家庭邮筒”,“契约条款”,特别是爸爸的“特别欢迎仪式”,都让我深受感触。以及后面,为了给孩子改掉粗心大意坏习惯而建立的“错题本”,还有收集孩子成长的笔记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在自己家庭里。

  我感触很深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读完这写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会一定有一个成功的父母,一个有心的父母,一个能理解孩子的父母,一个愿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她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似简单,却难在坚持和有心!

  推荐大家看看《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吧,它可以使你认识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它可以帮你分担育儿路上的忧愁!它可以指导在育儿路上怎样去解决一些现实的困难,它也可以鼓励你在育儿路上勇往直前!它更可以用人格魅力影响你!影响你的家庭!改变你的孩子,改变你的家庭!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8

  首先非常感谢相约群,感谢乐爸,感谢群里的管理员,给我一个试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机会!

  周六下午,南方的天气也开始微微转凉了,彼时我正喝着龙井茶,随便翻看着《知道点。*文学》。突然接到快递电话,要下楼取件。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一起下去时,还以为又是孩子的样刊。谁知一打开包裹,竟是我的试读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我马上放下正在看的《知道点。*文学》,捧着新书读起来。书的封面非常清晰。一条郁郁葱葱的道路上,一个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正在前行中,透过背影,似乎看到了那浓浓的母爱和听到了一路亲切的呢喃。

  我已经很多年看书就纯粹看书,都不爱拿支笔画重点了,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和这无比温馨的封面图画,我竟不由自主的拿起铅笔,准备好好来做阅读记号。这种感觉久违了,从大学毕业后似乎都忘记这么做了。

  翻开封面,看到目录,这个不一样的目录。出书共分为六个篇章。

  首先是生活篇:刘老师(此书作者刘称莲,我简称刘老师)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尤其是说到家庭日,说到孩子要去亲近大自然,我一一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刘老师说在周日不给孩子学习任何东西,就是要出去亲近大自然,和同伴一起玩,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我看到老师说的“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我不禁脸红了,我一直批评孩子没有耐心,做一件事都是坚持一下就放弃了,可是孩子从小到现在,我基本没有陪着孩子认真拼过图,更不用说拼一个月了。孩子他爸更是小孩经常弄彩泥,弄得地板脏,于是他几乎禁止孩子玩彩泥,更不用说大人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做拼图,玩彩泥。我深感惭愧!感谢此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

  阅读篇

  刘老师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阅读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阅读。要让孩子有书读,读到书。刘老师提倡经常带着孩子去书店,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反复阅读工具书上,我需要继续鼓励孩子。我旁边有朋友在笑自己的孩子为何反复看同一本书,并觉得奇怪时,我都有跟朋友解释这是正常现象。

  学习篇

  刘老师说学习是一颗糖,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比喻,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准确。的确要想孩子热爱学习,首先孩子必须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家长要去寻找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还有刘老师独特的方法,去应对错题,我觉得这非常有启发性。*时我也喜欢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记录在一个本子里,这样需要复习时,先把*时出错的题先巩固。

  品格篇

  刘老师提醒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必须是尊重和孝顺长辈,维护和爱惜班集体荣誉的小学生,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有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只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得不偿失。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一定的技能,以防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心理篇

  让天使自己飞翔。刘老师提倡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量,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做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必须注意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沟通篇

  刘老师家用邮筒和“BBS”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和爱,这样孩子也会重视和爱自己,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首先的必要的前提。

  读到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本做个合格的小学生妈**教材,于是一口气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并且计划反复看。非常感谢刘老师把自己如此宝贵的经验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有准备,有计划,一路走下去,会轻松不少!

  刘老师整本书都是用质朴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陪伴也是爱,让人感受到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耐力,并且需要阳光和开放的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和别人攀比。做家长的必须要有耐心,让孩子在各个方面把基础打扎实了,慢慢等待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9

  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相比辰辰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太少了,虽然我们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较多,甚至可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但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自身的行为也没有为孩子提供好的范本。

  就拿阅读习惯培养来说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孩子有时也能静下来看一段时间的书,大概一二十分钟的样子。但孩子主动看书的时间很少,因为玩对他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呢?看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知道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家长做得不好。

  如今信息时代,我们不要说做到天天自己捧书阅读,就是少看电脑、电视和手机,都很难。一方面是工作生活娱乐离不开,另一方面是难以摆脱这些信息媒介的**。从孩子的角度看来,你们家长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脑电视,凭什么要求我做完作业,还要课外阅读?多不公*哟!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书中提到:无论是辰辰妈,还是郑渊洁,以及知名的众多教育专家,都强调父母阅读行为给子女的示范作用。极端的示范案例据说是一位工人老爸,几乎不识字,但仍在孩子面前多年捧书苦读,最终影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学有所成。

  看来,改变孩子,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真得从我们家长做起。

  首先,避免或减少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不用电脑玩游戏或娱乐。

  其次,引导孩子阅读。找孩子有兴趣的书:笑话、故事、科普等书籍都可以试一试,让孩子有书可读。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读,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渐渐爱上阅读。

  不管家长有没有阅读习惯,这几条首先应该努力做到。当然,家长能有阅读的习惯最好。否则,想寄希望于孩子自动喜欢阅读,不太现实,也是未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俗话说得好:身教甚于言传。教育孩子,从家长做起!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育儿方面的书也看过不少,但我最喜欢的是刘称莲老师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我前天又看了一次,真是屡看不厌。书中以刘老师的亲身经历,从生活、学习、阅读、品格、心理、沟通6个方面详细列举了很多育儿的方法和故事,真实又实用,读后让人收获颇丰。这次我就从学习、阅读、沟通三个方面聊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学习篇里,刘老师提出“兴趣班的选择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这点我特别赞同并深有体会。我是在女儿四年级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四年级之前我给她报过四个兴趣班,先后是舞蹈、美术、游泳和电子琴,与其说“兴趣班”不如说“课外班”恰当些,因为这些班除了“美术”是她喜欢的,其它三个兴趣班都是我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强加给她的,特别是电子琴,钱花了不少也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最后她痛苦的对我说“妈妈,我压根就不喜欢电子琴,我也没这天赋,就别再折磨我了,放过我吧”!最后我果断放弃了。

  而她喜欢的“美术”到现在还坚持着,每次去上课都很高兴,因为喜欢,所以进步也快,尤其儿童画方面,已经画得特别好了!

  所以对于兴趣班的选择,我很赞同刘老师说的两个原则: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天分。二者缺一都很难学好。

  在阅读篇里,刘老师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看电视。”对这句话我感同身受。从二宝4个月,我就开始给他读各种绘本,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他的语言发育的比较早,一岁半的时候,所有的话都会说了,现在两岁八个月,经常会恰如其分的用些成语。

  从二宝会走路开始,我就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放**,好让他能随时拿到书,看到书,所以现在他每天都会静静地看上几本书,每次都能坚持一个小时左右。有一次我有急事,就把他暂时放在了邻居艳艳家,忙完去接他的时候,艳艳开门就说:“你儿子懂的可真多呀,会讲那么多故事,说话还会用成语,你怎么教的?我儿子每天净吵着看电视,不让他看就闹。”我说我家8年都没电视了,客厅里放的最多的就是书,每晚都坚持给他读绘本。她说“天哪,不看电视,那怎么受得了,我给他也读过绘本,可就是坚持不下去!”我知道我解决不了她的问题,然后谢过,接上孩子回家了。是啊,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标杆,大人都不能自我管制和约束,谈何要求孩子呢!在沟通篇里,有一节是讲关于学生给老师送礼物的。有孩子读书的父母都知道,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教师节”,孩子们都会送些小礼物给老师,以此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很多家长也**孩子们这么做。

  我的女儿一直也是这么做的,她送给老师的有时是一个苹果,有时是一束鲜花,去年教师节的时候,女儿自己做了一只呆萌的小兔子送给了老师,结果晚上老师在朋友圈里还晒了她的礼物,评论里加了一句“我喜欢这个小呆萌,谢谢宝贝儿”,女儿看到后兴奋了好久。

  可是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到家却对我说:“妈妈,妈妈,告诉你个秘密,今天我去老师办公室的时候,她正在打电话,我听她说“回头我把票给你的儿子,让他给你带回去,以后不要再送这种礼物了,你的心意我领了,即使你不送礼物我也会好好教育他的!”然后把电话就挂了,看着挺生气的。妈妈,你说是不是有人送了太贵的礼物给老师呀?”我说:“也许吧,不过你不能在班里说这件事哦!”女儿答应着回房了。

  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至于该怎样给老师送礼物,我比较赞同刘称莲老师的观点:“作为学生和家长,尊敬老师是应该的。不过家长应该本着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爱戴老师的宗旨去准备礼物,应该传达出父母和孩子真正的心声,而不应该有任何功利目的,也不应该以贵贱来衡量礼物的价值。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孩子就会懂得,对老师真正的感恩并不体现在教师节礼物的贵重上,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对老师充满感情的日子里,而教师节,则只是一个表达感恩之心的好机会罢了!”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教师节,还是其它节日,给老师送礼物时,都应该遵循这个宗旨。礼物是轻的,但孩子们对老师的情义是重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5)

——终身成长读后感1000字

终身成长读后感1000字1

  与其努力,不如努力改变思维方式。

  你在做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会给自己贴标签吗?是想:我真笨,对这样的事没有天赋,所以总是失败;还是想:我没有找到对的方法,不够努力,所以才会失败。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就是《终身成长》里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所谈论的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对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就是给自己贴标签(没有天赋,是个笨蛋),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

  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

  比如:伴侣之间的关系,网上流行的毒鸡汤“如果我们的关系需要努力来维持,那这段感情本就不属于我”,多少对情侣因此而分手,多少婚姻因此而两败俱伤。

  著名的婚姻专家艾伦·贝克(AaronBeck)说过,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出色的两性关系研究者约翰·戈特曼(JohnGottman)说:“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来保持不脱轨;将伴侣聚在一起和将他们分开的两种力量之间……永远存在一种张力。”

  不努力的伴侣关系结局大多是悲剧的,是不健康的。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比如:孩子做成功一件事,你是直接夸奖他聪明,还是夸奖他的努力过程。书中有说到用成长式思维模式去考奖孩子,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若是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夸奖孩子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接受挑战,更甚者会变成一个小**。

  特劳特在《人生定位》中提到:如果你关注自己,你只能赢一次。如果你把他人也纳入关注之中,你的胜算会**提高。如果能进一步扩大,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产品、创意,天时地利,公众知名度——这么多的骏马都能帮你赢得比赛。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就不会为了眼前短暂的.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所以人们常说的格局大小,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差异。

  写在最后,中岛敦《山月记》: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是在内心不断用愤懑和羞耻饲育懦弱的自尊心。这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各人的性情。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6)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1

  无意中翻到这本书,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一本新书的来源也许就是反刍一本或几本曾经阅读过的书,归纳总结出自己从那些里面获得的经验,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类似于读后感。终身成长,就是一直在成长,不是固定不变,这个我们都学过的最基本的理论:事物都是运动的,不存在绝对静止,只存在相对静止,感觉是不是很像。

  如果否认这个观点,或者没有吃透这个观点,就会衍生出文中作者所讲的固定性思维,用运动静止来举例的话,就是认为被选中的参照物一直是静止的。这就是有时世界看上去光怪陆离,但是细分时,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简单,有着核心的几样事物,理解了,很多事情也就顺溜了。重要的不是纷繁复杂的事物,而是先有一颗淡定沉稳的心,那样总会在繁杂中看到精简,于迷茫中找到路标。

终身成长读后感2

  以前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畅销,以为就是一碗鸡汤,看完会不痛不痒,成长嘛,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终身成长,因为人需要。人的一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拥有成长的思维,才不至于被问题打败,习得能量和能力超越问题,进而变得强大。

  首先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这次的失误不能决定我的未来,不能定义我的能力和价值,而是说明我需要下功夫。

  换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意思。

  然后,尝试不同的方法,寻找资源,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里就是一场马拉松,会经历两种思维的打架,有时可能暂时找不到要突破口,只要不放弃面对和尝试,结果不会差到哪里。

  整本书的一个亮点就是帮助人思维的转换。这是新旅程的起点。

  每个人遇见的问题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成长背景不一样,内心的境况也不一样。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要活出这样的人生,需要克服许多的拦阻。**者迷,有时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自己身上就可以看到。看来这是我需要付出努力去研究的地方。当尝到因为去面对和努力以后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有可能会说:还好当初坚持下来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3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作,书中卡罗尔·德韦克从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总结了自己对于固定型思维以及成长型思维的研究。

  这本书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身才能是不变的,不屑于努力,并且热衷、在乎别人的评判和结果导向,总是掩饰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虑和抑郁,遇挫时容易放弃,拒绝自省,一旦失败,一蹶不振。

  另外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信任团队和人才的力量,会把挫折、失败当作一种体验和学习经历,善于总结经验,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

  终生成长的本质就是我们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而不是靠天赋。

  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视野,进而有不同的行动,获得成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矛盾体,我们要能勇于发现、承认自己的固定思维,分析自身原因,勇敢面对和接受,用成长思维去帮助自己拥有正确的成长心态,训练积极强大的内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脆弱、克服恐惧,消除自我,进而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4

  在我们上学时候,有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他能够在完成自己作业以后,还能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比如去做一些高年级知识的题目,不断去打开自己的学习思路。不仅学习好,他在各方面都发展得挺好。比如画画很好,和同学们也能够打成一片等等。

  当时的他,不仅被我们同学,还被老师们公认为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认为他以后真的不得了了,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是他在上初中的时候,突然间就变得很叛逆。结果他变成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最后成绩一落千丈。早早就出来社会。当时我很惊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有一些笼统的概念,但是说不出所以然。

  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的。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上初中后,就开始掉队。很多人在高中时候成绩很好,高考后也考到了不错的大学,但是从此他们就迷失了。这一点在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这样的思维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不喜欢挑战,他们喜欢固定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和安全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5

  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终身成长》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自己利用空余时间,又重新听了一遍。

  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明确讲到了,一个人一生要处理两件大事:与自己相处,与外界相处。

  如何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何与外界相处。不论是做家长、刚步入社会、还是谈一段感情,对自身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能明白天赋和努力的关系,那么就不会一味地去夸奖孩子的天赋,也不会因为他成长速度慢而过度焦虑。

  如果你能领悟到工作技能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在工作中就不会自怨自艾的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暂时的不顺,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成天沮丧。

  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为了让自己日日精进。结合实际工作,比如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暂时不太熟悉工作方法,但却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虽然有时候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结对师傅以及同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如此这般,你就会发现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

终身成长读后感6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这两种不用的思维让人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本书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后写出来的`一本书。这本书上的改变思维的方法经过众多家庭和学校的实践证实了是真实有效的。而且这本书也得到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一直都坚持着一个观念,就是只要你拥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式,你的生活就会更加成功。她曾经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大学任教。一直以来,她都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自己的学生,那些听过她的课的学生,很多人的思维都开始改变。正是因为她对于教育的不断贡献,她被授予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那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会分成2个部分和你说说我看这本书的收获。第一部分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心态?第二部分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读后感7

  其实也不是读啦,也就是听。不是有一个樊登读书的那个软件吗,我妈让我去听一下,我就下载了软件,听了一下。

  很不错,这个樊登老师解说的非常好。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观。

  它区别了成长性思维的人和固定性思维的人。

  成长性思维的人认为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努力是可以提高的,怀着一颗看待成长的人来看待自己的发展。挫折并不可怕,能给人经验教训,让人变得更好。

  固定性思维认为人的成功就是天赋,他们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别人,觉得一个人成功仅仅因为天赋。他们往往夸大自己或者低估自己,不像成长性思维那样准确评估自己。

  在认识这两个思维的不同的时候,作者也举了大量的例子,毫无意外的是,很多**者都有成长性思维,而很多企业的失败就在于具有固定性思维。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也有固定性思维。

  有时候会悲观的认为人的能力早就已经注定。或者过度注重结果,还有生气,把错归咎于其他人的身上。

  改变这种思维,就是转变观念。让自己具有成长性思维,不畏惧挫折,大胆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樊登读书真的特别好,大家可以去看看。

终身成长读后感8

  这本书是樊登老师融合了他前面所讲的育儿书籍撰写而成的。

  核心问题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我们要为自己为什么,第2个点是要如何教养孩子,第3个点是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第1个点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孩子?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里有遗传、变异、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会遗传父母的一些教导方式,然后投射性的套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我们是要用打造汽车一样,用简单的体系,复杂的规则;还是要用打造花园的方式,用复杂的体系,简单的规则。

  第2个点是如何教养孩子?

  樊登老师说教养孩子需要三根支柱点。

  一、无条件的爱,我们要用无条件的爱来获取孩子的信任,给予尊重和安全感。

  二、价值感,塑造孩子的自主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和自律水*。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学习过程,把困难、挫折当做一种学习。

  第3点是我们要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用感谢的方式来改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在有限的资源把我们抚养**。

  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会让孩子久而久之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9

  书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两个观点: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但我为什么想不到可以这么分类,或者有这样的理论存在,能够来解释很多现实里看到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

  这就是差距。我们往往喜欢钻到事情本身里面去,而很少跳出来看事情的本身,所以少了这些观察和思考,也就很难做出自己的底层思维思考了。

  这本书,看起来很啰嗦,但可读性还可以,我属于比较快速的跳读模式,因为里面的一些例子属于**的例子,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可读性一般,单位了讲述自己理论的情况,还是要拿出来阐述。

  对我个人比较ok的部分是,让我产生了思考,联想了自己现实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将我心中的疑惑有所解答,这是非常棒的一部分。

  当然,我自己同样属于两种思维的人,大多数情况还真比较倾向固定型思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我,这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要好好沟通和磨合两个思维。

  如果你也喜欢个人成长,真心的可以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当作自己的镜子,看看自己的情况是哪一类型。


《陪孩子终身成长》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7)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 (荟萃20篇)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

  前两天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感觉特别好,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非常贴近孩子的实际,是一本很好的家教指导丛书。现在社会上好多书只有理论缺乏可操作的方法,这本书不同,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半就把它推荐给了家长,我想家长朋友们读后或许与我有同感。现把自己感触较深的片段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说说实用性。比如阅读篇中说到,书要放在家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沙发、茶几、甚至地上等等。读完这部分,她读到这一方法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特别是放到地上的阅读方法,恐怕大家都不会这样去做。看来要使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做家长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比如:学习篇中讲到的“专时专用”就是“专注力”的培养,这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学**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通,有的习惯的培养的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的,而非一定等到学习的时候培养。培养好的学**惯,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

  说说可操作性。这里的很多方法可以拿来即用,比如:与孩子一起写“下水文”,增进家庭沟通的“家庭邮筒”,“契约条款”,特别是爸爸的“特别欢迎仪式”,都让我深受感触。以及后面,为了给孩子改掉粗心大意坏习惯而建立的“错题本”,还有收集孩子成长的笔记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在自己家庭里。

  我感触很深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读完这写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会一定有一个成功的父母,一个有心的父母,一个能理解孩子的父母,一个愿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她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似简单,却难在坚持和有心!

  推荐大家看看《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吧,它可以使你认识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它可以帮你分担育儿路上的忧愁!它可以指导在育儿路上怎样去解决一些现实的困难,它也可以鼓励你在育儿路上勇往直前!它更可以用人格魅力影响你!影响你的家庭!改变你的孩子,改变你的家庭!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2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起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考虑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现在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

  二、爱在**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中快乐成长。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3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很合我的口味,刘称莲老师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学习。

  其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这一部分的第二篇:寻找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文中说道,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让孩子渴望和小伙伴交往,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就如同有了几块孩子上学的“吸铁石”,让孩子期盼和老师见面,想方设法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从内心崇敬老师,孩子才会爱上老师的课程,并努力学习。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呵护,“副科”同样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爱上学习。让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不断的夸奖和鼓励孩子,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而自信又是孩子做事情成功的基础。作者的实践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作为老师,我从中可借鉴的非常多,如何能将自己的课上的生动有趣;如何能做一位有魅力的老师去吸引我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校、喜欢上学;这是我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可能会影响他人生后面的六十年。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作为孩子的小学教师,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引领,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不断的创新,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同家长朋友一起为孩子引航,静静等待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4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叶。”“我们陪着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丰沛。”拿到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封面上的话。这两句话就像自错综缤纷的枝杈和**中确定了生长的根基和方向,让我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仔细审视内心深处埋藏深久几近被遗忘的渴求。

  这本书的作者刘称莲老师,将自己女儿小学六年成长的点滴详细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浅显易懂,却给人以启迪和深思。翻开目录,就有一种亲切感,“越玩越出色”“泡在书海里”“学习是一颗糖”“我们要彼此听话”“让天使自己飞翔”“换个方式表达爱”等,处处体现的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培育的是孩子成长的“根”,只有“根”强壮,枝叶才能繁茂。翻开正文,更是亲切。文中详细例举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客观讲述了一个家长的真实体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由自主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家长的目光去审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生活篇——越玩越出色

  玩物并不一定丧志。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锻炼抗挫折能力。在游戏中输得起的孩子,在其它方面较量中也会输得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孩子其实也在学习,而且是在轻松地学习,他们学到的是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在学校里,我们更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研究性的环境,还孩子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不是让孩子只会抱着课本和练习册。

  大自然是本无字的书。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与瑰丽奇绝的美永远在那里静默着,只有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感悟,感受才会深切,也只有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一直对学生进行的爱护校园环境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深切感受到校园的美,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觉保护校园环境的情感,这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会更好。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玩雪就是认识雪,砍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妙。这么一个体验快乐、锻炼勇敢地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程。小学阶段,孩子正处在可塑造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他们接触大自然。

  而运动可以使孩子身体健康、调节情绪、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增加自信,提升他们在群体的人气,拉近和同学的关系,锻炼孩子的协作精神,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理解孩子的天性,除了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轻松地环境,更不能随意占用孩子的课间活动或剥夺孩子上体育课的**。

  二、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一般很听老师的话,简直视老师的话为圣旨。作为老师,如果让孩子喜欢上自己,那么他就会愿意学***教授的知识,并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所以我们更要调动自己的智慧,用心而又不留痕迹地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相处中收获快乐,在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中收获成长。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好比天生的一样自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一年级就开始养成一个好的学**惯,这对他以后的学些生涯非常重要。我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一手好字,两片巧嘴,是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写好字,不单是弘扬民族精神,修身养性,提高审美趣味,也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体现。郭沫若先生曾经就写好字的问题,讲过一段精辟的话:“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这些毛病。”

  每接到一个新班,我会先从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抓起。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握笔姿势和坐姿都要求到位。并把这些要求编成小儿歌。比如握笔儿歌:拇指食指压着,中指下面托着,四指五指贴着,手掌手腕指着,笔尖前面斜着,笔杆后面躺着。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我常说要做的像铅笔一样直。字体笔画书写时,我常赋予汉字生命,让学生把汉字当做朋友。教育他们要把字朋友写得端端正正,像堂堂正正的*人。个子一样高,排得整整齐齐,像一队小士兵。横*竖直,撇有锋,捺有脚,点若水滴,折处有顿笔。现在学生一写字,就知道念出相应的口诀,知道哪一笔该怎么写,知道悬针竖、垂露竖。特别是三三班的林聪聪,原来写的字简直是疯舞,字体黑乎乎的一片,现在也变得干净、端正、清晰了好多。与字体一同进步的是他听课专心了,成绩也进步了。

  学**惯还包括每天的预习和复习、阶段性的小结以及课外阅读等,这些习惯一旦在孩子10岁之前养成,对他后面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刘老师一再提醒我们,习惯的培养要趁早,千万别等出现问题了才动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学习,只有让孩子爱上学习,才是给了孩子学习的无穷动力。

  书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颇丰。教育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陪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丰沛。让我们用一颗*常心,静待花儿从容盛开!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5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位*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大学的坚实台阶。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全文,文中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启发和共鸣,也让我深深的审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再顽皮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只是如何发现它。邵思文是从小就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几个男孩子上课打闹,被老师请到教室外反省,没想到,这几个男孩子居然跑到走廊尽头的小屋子里去撒尿。DANNY老师发现后,当然是气炸了,但他没有马上批评孩子们,而是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孩子们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想要上厕所,而教室外没有厕所,不得已选择了那间屋子。

  DANNY老师发现孩子们找到了“上厕所”这个问题解决方法,虽然这个方案不是最佳的。他首先表扬了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接着让孩子们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解决——拿着拖把去打扫了屋子,最后让大家想想这个事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发言很踊跃,也想出了很多更好的办法。在孩子貌似铁定被批的行为下,DANNY老师发现了孩子能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并鼓励孩子放大这个闪光点,**解决更多的问题。其实教育就是发掘孩子闪光点,并引导孩子把闪光点扩大,成就更多闪光点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人的一生,一直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跟**无关,即便拥有再高的**,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就是好的自学方法,为什么有的人看了书就是看了,没有感悟没有收获没有提高;而有些人,不光看书,连看人家做一件事情,都会总结会积累会成长。只要我们养成了好的学**惯和自学方法,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难题就可以解决,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书中给我很多帮助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的方法,很实用,很有效。

  所以,让我们放低期许,放慢脚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6

  刚一开学,我就动员办公室的几个老师一起买了好几本关于教育的书籍。给自己规定的是每月至少读一本书,现在细细想来,自己还算超额完成计划。其中刘称莲老师写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很合我的口味,刘老师对孩子的精心照顾、睿智用心深深打动了我。读的过程,细细地与我的教育观作了比较,哪些我也是这样做的,哪些是我可以借鉴的。读完之后,随即又买了几本,让它真实有效的在家长的人群中传读**,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大家的陪伴。这本书的封面特别雅致,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位母亲的陪伴下,悠然的漫步在郁郁葱葱的路上。虽然是两位远去的背影,但是温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和无比的幸福。《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刘老师分别从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六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讲述了自己陪女儿的成长历程。我就以下两个方面来对照自己是如何陪学生一起成长的。

  阅读篇——泡在书海里

  刘老师讲到“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

  上阅读。对于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有书读’就是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

  想想我们班的学生阅读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渗透了,后来学过拼音之后,许多孩子从撕不烂的小图画,小漫画到精美的小故事,从优秀的童话故事到《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从《儿童百科全书》到《**五千年》,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由刚开始的我读他们听到现在很多孩子都可以向大家说出自己最近读书的收获。很多次看到班级的书在旁边凌乱的放着,心里虽然叹息这群孩子怎么还没有整理的习惯,但是心底却是欣喜的,假如每天书柜都是整整齐齐,无人理睬,那不就傻眼了么?想到这些,安排两个学生再次整理一下,顺势在引导下次我们擦亮眼睛看谁能把书放得整齐,随着借书秩序越来越规范,书柜也越来越来整齐了,丢书的现象也消失了。相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好的习惯也在他们的脑海里积累着。

  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

  刘老师讲到“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的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学**花太多心思,而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对待这一届的孩子,说真的宽容了许多许多:

  1、原来书不会背的不许回家,现在变成了不会背的鼓励他多读几遍再加上还要复习就行了。

  2、原来作业交不齐影响第一节上课情绪,现在第一节上课之前不问交作业情况。下课后没完成的补一补就可以了。

  3、原来孩子写字不认真的有撕掉重写现象,现在写不好的,放学后我会找出与他写字水*相当的进行书写比赛,结果一个比一个写得认真,看着自己书写的作品,脸上不禁露出了既羞涩又甜蜜的笑容,当然也得到了大家对他们的肯定,随后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己的家的书桌上,警示自己以后要照着这样的字体去完成功课。每次比赛活动都有效果,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唉,慢慢来吧。

  是啊!只有让孩子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才会和你合作,才会快乐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低年级,我们不能给孩子太多的负担和压力,只希望能在我们的帮助下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惯即可。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某些教育思路有了坚定的认识,感受到了陪伴也是一种爱,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要学会将深沉的爱化为耐心、温暖、智慧的守候,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全身心的爱护孩子,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7

  自从当了妈妈后对有关孩子方面的书籍格外的关注。不经意间在我们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当时看到作者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出于好奇心借了这本书。但是借回来之后它就被我“雪藏”了。昨天听到好姐妹聊到胎教的事情后我从把它翻了出来。

  打开电暖,倚靠在床头,轻轻地翻开这本书读了起来。语言简洁朴实大方,读起来不会拗口难懂,但景物的描写又不乏优美。每一篇都是作者一家人亲身经历的故事,而每个故事当中也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由于精力有限昨天看了两篇,第一篇是关于孩子课余时间是否报补习班的问题。第二篇是关于自然教育孩子的问题。关于第一篇报补习班的事情,我之前在同事那里有了解过一丁点,她们的孩子周末比*时还要忙。当看到那孩子疲惫忙碌的生活状态让人很心疼。但同事很无奈地说:“现在哪个孩子没有几个补习班?不报班不行的,等你当了妈妈就知道了。”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提倡让孩子**发展,不建议给孩子报很多个补习班,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清华大学高材生。有关这个问题我开始跟老公讨论了起来。当我一字一句认真地读的时候,老公在一边打趣。

  “老婆,咱们的孩子才怀上五十天,你就开始为他计划小学的事情了吗?是不是太早了点呢?我有预感你以后肯定是那种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的妈妈。”听到老公开玩笑的`话我没有回答,但我开始了迷茫和不知所措。“我以后该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呢?”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8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这是一位*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大学的坚实台阶。去年家长会,我向家长们推荐此书,我觉得此书不仅适合加油宝贝的父母们阅读。作为教师,阅读此书,在培养学生的学**惯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我工作中能用得到的经验。本书我最喜欢的是阅读篇这一章。阅读篇讲述了李若辰的父母从小为她营造阅读氛围,陪她一起读书。在家庭条件不不好的情况下为了让她能多读书,为她买旧书,一有空闲就陪她到书店读书,为她创造了喜欢阅读、方便阅读的好环境。并且借鉴了好的教育方法用到女儿身上,还为我们推荐了不少好的书籍。

  说到让孩子阅读我觉得这方面很重要。一个人仅仅靠眼睛耳朵大脑吸收得来的知识远远比不上从书籍中获得的多。这也就是说,阅读将会给人带来更丰富的知识。那么,从小怎样使孩子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要培养孩子喜欢阅读首先得给孩子创设阅读环境,其次家长得以身作则,陪着孩子阅读。此做法不仅适用于家长,我觉得身为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用得上。

  当我读完阅读篇后,真感觉我在学生面前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导致学生的作文水*没有提高。所以,今后我要给些时间让学生们阅读,课间陪学生阅读,多给学生推荐阅读好的书籍,并给孩子们制定一些阅读计划。

  各位家长朋友、同事,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孩子创造好的看书、学习氛围。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9

  在网上看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觉得心里有些触动,正好儿子刚上高中,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是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了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没有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很少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等等,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回想儿子在上小学的的时候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时,我没有吝啬钱,给儿子买了**的《淘气包马小跳》。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但远远不够。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包括了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孩子真的是爱**阅读。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本书,光看这个书的名字就知道是我现阶段非常需要的精神食粮!

  花了二周的时间,让我细细的品尝了她!才知道,这是一位非常*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大学的坚实台阶。恰恰是这些看似很朴实的词语,却让我感觉到了真实,仿佛就是写的我的困惑!

  书中分成生活、学习、阅读、品格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让我记忆犹新:

  一、生活篇讲了李若辰的父母是如何让孩子走出课本,走出家门,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她在玩中学、学中玩。

  看到这些使我想起多年来教育孩子的林林总总,女儿上幼儿园对画画就有天赋,为此我们搬到县城给她报了美术班,每星期六上课,这几年每到暑假美术班会**到山里写生一周,我都会陪孩子参加,学校只有我一个陪读妈妈,我陪她和她的伙伴们一起看风景、画画、拍照……,有一张我给女儿打着伞,提着水,女儿在伞下画画的照片朋友想给我发到网上,说多么好的妈妈呀,为了孩子全心付出,女儿还算幸福吧。我和李若辰的父母想的一样,想让她体验自然、探求自然的神奇力量,让她和伙伴们建立友谊锻炼她的人际交往。

  相比,我也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讲到养殖和种植方面,她多次给我要求养只小狗,我一直没有答应,我觉得太脏了,这也许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了,看到李若辰在家养动物,种绿豆牵牛花并观察他们的生长过程,很羡慕他,有这样爱护他的父母,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也会努力克服,尽量给她提供多一些的体验机会。

  这本书使我读懂了另一种教育,有太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借鉴,感谢安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以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会取长补短,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学习、生活、发展空间。

  二、阅读篇讲述了李若辰的父母从小为她营造阅读氛围,陪她一起读书。

  在家庭条件不不好的情况下为了让她能多读书,为她买旧书,一有空闲就陪她到书店读书,为她创造了喜欢阅读、方便阅读的好环境。并且借鉴了好的教育方法用到女儿身上,还为我们推荐了不少好的书籍。

  说到让孩子阅读我觉得这方面很重要,记得幼升小的暑假我就给她买了许多作文书,因为我知道上小学要写日记、写作文了。每晚睡不着的时候,我都会陪着她看这些作文书,渐渐的她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今年期中考试她给我说,她和古佳宁的作文写得好,老师在全班还读了她的作文,她非常高兴,我想这也为她热爱写作奠定了基础。

  当我读完阅读篇后,真感觉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我买的几乎都是教辅教材,这是我把成绩看的重要的原因,今后我要让她多读一些文化类、科技类的课外书,让她读真正能帮助她心智成长的书籍。

  什么是教育?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深深的懂得,其实就是"陪伴"。但这种陪伴的过程要求的是全家并肩行走,而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要,有心、用心、的陪伴。并且让事事、时时、处处,都能成为与孩子沟通,和陪伴他健康成长的契机!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1

  周六下午,南方的天气也开始微微转凉了,彼时我正喝着龙井茶,随便翻看着《知道点。*文学》。突然接到快递电话,要下楼取件。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一起下去时,还以为又是孩子的样刊。谁知一打开包裹,竟是我的试读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我马上放下正在看的《知道点。*文学》,捧着新书读起来。书的封面非常清晰。一条郁郁葱葱的道路上,一个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正在前行中,透过背影,似乎看到了那浓浓的母爱和听到了一路亲切的呢喃。

  我已经很多年看书就纯粹看书,都不爱拿支笔画重点了,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 和这无比温馨的封面图画,我竟不由自主的拿起铅笔,准备好好来做阅读记号。这种感觉久违了,从大学毕业后似乎都忘记这么做了。

  翻开封面,看到目录,这个不一样的目录。出书共分为六个篇章。

  首先是生活篇:刘老师(此书作者刘称莲,我简称刘老师)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尤其是说到家庭日,说到孩子要去亲近大自然,我一一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刘老师说在周日不给孩子学习任何东西,就是要出去亲近大自然,和同伴一起玩,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我看到老师说的“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我不禁脸红了,我一直批评孩子没有耐心,做一件事都是坚持一下就放弃了,可是孩子从小到现在,我基本没有陪着孩子认真拼过图,更不用说拼一个月了。孩子他爸更是小孩经常弄彩泥,弄得地板脏,于是他几乎禁止孩子玩彩泥,更不用说大人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做拼图,玩彩泥。我深感惭愧!感谢此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

  阅读篇

  刘老师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阅读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阅读。要让孩子有书读,读到书。刘老师提倡经常带着孩子去书店,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反复阅读工具书上,我需要继续鼓励孩子。我旁边有朋友在笑自己的孩子为何反复看同一本书,并觉得奇怪时,我都有跟朋友解释这是正常现象。

  学习篇

  刘老师说学习是一颗糖,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比喻,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准确。的确要想孩子热爱学习,首先孩子必须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家长要去寻找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还有刘老师独特的方法,去应对错题,我觉得这非常有启发性。*时我也喜欢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记录在一个本子里,这样需要复习时,先把*时出错的题先巩固。

  品格篇

  刘老师提醒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必须是尊重和孝顺长辈,维护和爱惜班集体荣誉的小学生,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有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只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得不偿失。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一定的技能,以防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心理篇

  让天使自己飞翔。刘老师提倡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量,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做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必须注意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沟通篇

  刘老师家用邮筒和“BBS”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和爱,这样孩子也会重视和爱自己,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首先的必要的前提。

  读到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本做个合格的小学生妈**教材,于是一口气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并且计划反复看。非常感谢刘老师把自己如此宝贵的经验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有准备,有计划,一路走下去,会轻松不少!

  刘老师整本书都是用质朴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陪伴也是爱,让人感受到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耐力,并且需要阳光和开放的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和别人攀比。做家长的必须要有耐心,让孩子在各个方面把基础打扎实了,慢慢等待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2

  非常感谢可馨的老师们推荐阅读了这本通过真实的育儿过程、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家长对孩子用心陪伴的好书,抱着取经的态度、带着教育过程的困惑,仔细的拜读了刘称莲女士的教育智慧结晶。作者用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凡的小事、用心的陪伴,铺就了孩子通往名校的坚实台阶,处处体现了家长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读完整本书,感触颇多。教育孩子非一日之功,必须家长持之以恒,用心终有回报,润物细无声的坚持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身教重于言传,营造合适的环境影响孩子,生活之中处处用心,约束自己的言行更能收获教育的成果。教育无小事,偷不得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偷懒或漫不经心造成的。

  整本书分了六个篇章介绍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也分六个部分归纳总结了一下对各篇章的读后观感。

  一、生活篇:越玩越出色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我们**尚且需要排解生活中的压力、寻找生活的乐趣、保持愉快的心情,何况孩子呢?现在的孩子难得的周六日也被填满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有几个是孩子真正的兴趣呢?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可以在田野里尽情的欢笑,可以扑蝴蝶、捉蜻蜓、看蚂蚱、逗蛐蛐,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只能在书上看到这些小动物们。

  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剥夺了很多孩子们应有的乐趣。玩物并不一定丧志,相反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轻松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适度的引导孩子玩,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心智,提高受挫能力,增强交往能力,还可以在运动中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增强自信,促进睡眠。

  读完本篇后,我们家多了很多亲子时间,我会带着可馨爬山、散步,也会与她嬉闹追跑,尝试了许多以前因为怕冷感冒或是自己偷懒就没有陪伴可馨做的事情。

  二、阅读篇:泡在书海里

  想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就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氛围,家里要有适合孩子读的书,并且通过家长的潜移默化让孩子接触到书。

  我本人也比较喜欢阅读,可馨经常笑言我把家搞成图书馆了,但虽然家里有书读,也有适合孩子读的书,但以前总是没有用心的引导过孩子去读书,放任了孩子被动画片等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事物所吸引。

  自从读过本书后,我不再责怪孩子将她的儿童读物散落的凌乱,也不再为了自己可以收获安宁的时光而放任孩子看动画片,我惊喜的发现,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现在可馨不再吵着要求看电视,而是吵着要求听故事,而且听过一遍的故事基本都可以复述下来。

  三、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因此,我们家长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孩子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从而爱上学习。

  从可馨身上,我就发现,小孩子其实一般都很热爱学校,需要家长们引导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如何让孩子在被老师批评了的情况下还保持对老师的热爱,如何在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还保持对同学的热爱。

  小孩子一般都很听老师的话,但如果能让孩子再喜欢上自己的老师,这样孩子在犯错误被批评的时候会减少很多抵触情绪,反而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严厉正是老师对自己的爱。书中作者就采用了很好的方法,观察每位老师的特点,并在孩子面前评论老师的优点,孩子听家长说的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了。我没有书中作者的智慧自己悟到方法,但看了本书后笨拙的有样学样,惊喜的发现孩子果然也会说她喜欢某某老师。

  小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是很*常的事情,家长大可不必太看重这些小事情,只需要引导孩子远离危险,宽容待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四、品格篇:我们要彼此听话

  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我们孝敬父母,孩子才会孝敬我们,要想让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孝顺的人,家长只需自己做到孝顺就可以了。

  在家里作关于孩子的决定前,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达成一致才去实施,这样做,不仅是尊重,也让她在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负责。

  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珍惜东西,勤俭节约,从小养成孩子珍惜文具食物的习惯,长大了孩子就会更懂得珍惜感情、家庭、工作等。

  关于家务,要给孩子机会做,这样才能让他们了解家长干活的辛苦,才会更珍惜劳动成果,并且还能早早学会生活的技能。

  就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在学**肯定也收获了许多,而且他们肯定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多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的样子。

  从本书中学到如此之多的家长智慧,深刻的反省自己以前是有多么的无知与懒惰,不肯给孩子在犯错中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武断的替孩子做很多的决定,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反而是在钱物上一味的满足溺爱。现在我也在逐步的改变,争取与孩子共同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还远,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不断摸索。

  五、心理篇:让天使自己飞翔

  家长应该做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跟我们的父母相比,我们现在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使自己与孩子都受到了约束,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实现自己我价值,应该让孩子努力的去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棒。

  **的亲子关系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家长如果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便会很好的回报家长。倾听是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听孩子说话要用心并且全神贯注,放下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否则孩子感受到你的敷衍就不肯对你敞开心扉了。

  家长要用描述的语言跟孩子说话,把做一件事情的具体环节告诉孩子,而不要简单地用抽象的词语要求孩子,鼓励与希望会更促使孩子朝着家长希望的目标去努力。

  六、沟通篇:换个方式表达爱

  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最终的效果。要营造**的家庭环境,家长除了每天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吃、穿、用的东西之外,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小小的创新,给*淡的生活加点作料。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爱,才能学会重视并爱惜自己,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自信。

  书中作者家的“邮筒”、“BBS”、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家庭手册”、“偷懒的”父母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有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以及作者对孩子的爱。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将孩子养育**,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很漫长,容易让人筋疲力尽,需要家长保持一颗阳光乐观的心,运用家长的智慧与耐心,与孩子共成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再用工作忙、压力大、心情不好来做借口,不再依赖学校和老师,要自己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育无小事,做一个有心、用心的家长,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妈**爱与用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3

  前两天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感觉特别好,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非常贴近孩子的实际,是一本很好的家教指导丛书。现在社会上好多书只有理论缺乏可操作的方法,这本书不同,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半就把它推荐给了家长,我想家长朋友们读后或许与我有同感。现把自己感触较深的片段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说说实用性。比如阅读篇中说到,书要放在家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沙发、茶几、甚至地上等等。读完这部分,她读到这一方法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特别是放到地上的阅读方法,恐怕大家都不会这样去做。看来要使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做家长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比如:学习篇中讲到的“专时专用”就是“专注力”的培养,这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学**惯和生活习惯息息相通,有的习惯的培养的确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的,而非一定等到学习的时候培养。培养好的学**惯,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

  说说可操作性。这里的很多方法可以拿来即用,比如:与孩子一起写“下水文”,增进家庭沟通的“家庭邮筒”,“契约条款”,特别是爸爸的'“特别欢迎仪式”,都让我深受感触。以及后面,为了给孩子改掉粗心大意坏习惯而建立的“错题本”,还有收集孩子成长的笔记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在自己家庭里。

  我感触很深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读完这写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成功孩子的背会一定有一个成功的父母,一个有心的父母,一个能理解孩子的父母,一个愿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她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看似简单,却难在坚持和有心!

  推荐大家看看《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吧,它可以使你认识一位了不起的朋友!它可以帮你分担育儿路上的忧愁!它可以指导在育儿路上怎样去解决一些现实的困难,它也可以鼓励你在育儿路上勇往直前!它更可以用人格魅力影响你!影响你的家庭!改变你的孩子,改变你的家庭!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4

  在网上看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觉得心里有些触动,正好儿子刚上高中,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是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了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没有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很少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等等,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回想儿子在上小学的的时候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时,我没有吝啬钱,给儿子买了**的《淘气包马小跳》。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但远远不够。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包括了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孩子真的是爱**阅读。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5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叶。”“我们陪着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丰沛。”拿到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封面上的话。这两句话就像自错综缤纷的枝杈和**中确定了生长的根基和方向,让我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仔细审视内心深处埋藏深久几近被遗忘的渴求。

  这本书的作者刘称莲老师,将自己女儿小学六年成长的点滴详细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浅显易懂,却给人以启迪和深思。翻开目录,就有一种亲切感,“越玩越出色”“泡在书海里”“学习是一颗糖”“我们要彼此听话”“让天使自己飞翔”“换个方式表达爱”等,处处体现的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培育的是孩子成长的“根”,只有“根”强壮,枝叶才能繁茂。翻开正文,更是亲切。文中详细例举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客观讲述了一个家长的真实体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由自主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家长的目光去审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生活篇——越玩越出色

  玩物并不一定丧志。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锻炼抗挫折能力。在游戏中输得起的孩子,在其它方面较量中也会输得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孩子其实也在学习,而且是在轻松地学习,他们学到的是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在学校里,我们更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研究性的环境,还孩子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不是让孩子只会抱着课本和练习册。

  大自然是本无字的书。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与瑰丽奇绝的美永远在那里静默着,只有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去感悟,感受才会深切,也只有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形成自觉的行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一直对学生进行的爱护校园环境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深切感受到校园的美,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觉保护校园环境的情感,这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会更好。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玩雪就是认识雪,砍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妙。这么一个体验快乐、锻炼勇敢地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程。小学阶段,孩子正处在可塑造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他们接触大自然。

  而运动可以使孩子身体健康、调节情绪、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增加自信,提升他们在群体的人气,拉近和同学的关系,锻炼孩子的协作精神,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理解孩子的天性,除了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轻松地环境,更不能随意占用孩子的课间活动或剥夺孩子上体育课的**。

  二、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一般很听老师的话,简直视老师的话为圣旨。作为老师,如果让孩子喜欢上自己,那么他就会愿意学***教授的知识,并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所以我们更要调动自己的智慧,用心而又不留痕迹地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相处中收获快乐,在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中收获成长。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好比天生的一样自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一年级就开始养成一个好的学**惯,这对他以后的学些生涯非常重要。我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一手好字,两片巧嘴,是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写好字,不单是弘扬民族精神,修身养性,提高审美趣味,也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体现。郭沫若先生曾经就写好字的问题,讲过一段精辟的话:“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这些毛病。”

  每接到一个新班,我会先从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抓起。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握笔姿势和坐姿都要求到位。并把这些要求编成小儿歌。比如握笔儿歌:拇指食指压着,中指下面托着,四指五指贴着,手掌手腕指着,笔尖前面斜着,笔杆后面躺着。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我常说要做的像铅笔一样直。字体笔画书写时,我常赋予汉字生命,让学生把汉字当做朋友。教育他们要把字朋友写得端端正正,像堂堂正正的*人。个子一样高,排得整整齐齐,像一队小士兵。横*竖直,撇有锋,捺有脚,点若水滴,折处有顿笔。现在学生一写字,就知道念出相应的口诀,知道哪一笔该怎么写,知道悬针竖、垂露竖。特别是三三班的林聪聪,原来写的字简直是疯舞,字体黑乎乎的一片,现在也变得干净、端正、清晰了好多。与字体一同进步的是他听课专心了,成绩也进步了。

  学**惯还包括每天的预习和复习、阶段性的小结以及课外阅读等,这些习惯一旦在孩子10岁之前养成,对他后面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刘老师一再提醒我们,习惯的培养要趁早,千万别等出现问题了才动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学习,只有让孩子爱上学习,才是给了孩子学习的无穷动力。

  书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颇丰。教育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陪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丰沛。让我们用一颗*常心,静待花儿从容盛开!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6

  在卓然的推荐下,拜读了刘称莲老师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受益良多,不像其他教育类书籍,充满了说教,这本书,更像是散文集,作者将自己和孩子的互动通过很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读的过程中,更像是在和一位优秀的家长唠嗑,听她讲述自己的育儿经验,很温暖、很舒适,所以第一时间推荐到了儿子的班级圈里,让和我一样同样面临幼升小的家长们受益,今天重新抽时间把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个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一、生活篇——越玩越出色

  刘老师讲到“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轻轻松松学到了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其实在家里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一个研究性的环境,还孩子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让孩子回到家后依然只抱着课本和练习册。”

  在这一篇章中,“游戏时间、家庭日”这两点是可以借鉴的地方。

  游戏时间指的是每天孩子写完作业后,陪孩子玩游戏,可以选择室内、也可以户外,时长根据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而定,可以半小时,也可以一小时,最主要的是选择孩子喜欢的,而且家长要全身心投入、高质量陪伴。

  家庭日指的是一家人在这一天不工作、不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动。可以是看电影、去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也可以是爬山、运动、游戏等,总之,走出去,亲近自然,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二、阅读篇——泡在书海里

  刘老师讲到“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对于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

  在这一点上,其实自己做的还不够,虽然每晚睡前有亲子阅读时光,但没有培养起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书也固定放在书柜里,并没有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他拿取。虽然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但基本是挑他不在家的时间,他在家的时候却很少阅读,因为觉得无法专注,反而是拿手机比较多,所以给他造成的印象也是妈妈经常看手机、不喜欢读书。

  所以,打算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整:

  第一步就是把书散落在家的各个角落,不要怕乱,要让孩子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第二步是选取一些不那么烧脑的书,等孩子在家的时候读,要让他看到爸爸妈妈也在读书,从而去影响他、带动他。

  第三步是每周带他去书店泡一下午,让他接触不同门类的书。

  阅读习惯的养成太重要了,必须从小建立。

  三、学习篇——学习是一颗糖

  刘老师讲到“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的成长进步。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学**花太多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要多让孩子从体验中认识这个世界,通过体验来学习。

  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不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听讲抑或是写作业才是学习,孩子从事的每一项事情都是在学习。比如爬山可以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种植和养殖可以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神奇,甚至做家务也能让孩子从身体力行中学习人生的技能。

  2、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经营好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

  孩子爱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所以家长要心怀对老师的欣赏和感谢,并把这份欣赏和感谢传达给孩子,引导孩子喜欢老师、崇敬老师,想办法让孩子从老师那里接受正面的影响。此外,和同学关系好,才会喜欢学校,才会在学校有一个好心情,*时要多创造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

  3、学**惯的培养要趁早。

  学**惯包括每天的预习和复习、阶段性的小结以及课外阅读等,这些习惯一旦在孩子10岁之前养成,对他后面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一章节作者也介绍了很多她们家培养好习惯的一些方法,比如专时专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利用好错题本等等。

  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重视的,早早就利用时间管理的一些技巧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惯,比如做手账,把需要完成的事项按清单列下来,完成一项就打勾,还有自制了好习惯养成表,逐项培养他的各项生活、学**惯,接下来就是持之以恒的坚持。

  四、品格篇——我们要彼此听话

  刘老师讲到“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品德和学习技能。父母想要孩子长成一个负责任的人,就要趁早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并尽其所能教会孩子,**生活需要生活技能,而这些生活技能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只能在家庭生活中习得。”

  刘老师用大量的笔墨给我们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对女儿品格的教育,比如孝敬老人、生活习惯、培养责任心和集体意识等。

  好的性格,是先于成绩显露于人前的,比起才华,一个人的品德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所以我秉持的价值观也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这些品德包括和他人相处、**生活、不给人添麻烦、包括要有责任心、要善良、要懂得感恩等等。

  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太好,放手让孩子做的机会很少,导致他生活自理能力差,接下来要以身作则,不断的提供给孩子各种动手的机会,给他足够的空间和**,他会成长为一个**的、自信的额、负责任的人。

  品德培养是伴随一生的事情,急不得,要耳濡目染去影响孩子,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足够耐心,也给孩子一些时间。

  五、心理篇——让天使**飞翔

  刘老师讲到“如今的孩子同样有非常大的能量,他们完全可以照顾自己。家长应该从过去指导者的角色变为陪伴着和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沟通,是让家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避免河东狮吼、机械的说教、无聊的吵闹,双方必须*心静气的敞开胸怀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合适的时间、适合的方式有计划的实施教育,良好的亲子沟通才能体现。融洽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六、沟通篇——换个方式表达爱

  刘老师讲到“在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孩子的进步似乎是自然而然且无可**的那么一个过程,家长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并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足够。”

  刘老师讲述了她们家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家里设‘邮筒’BBS、契约约束。批判了‘直升机父母’的错误做法,并提出家长要适度的懒一点,示弱一点,多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陪伴中倾听、理解孩子,成为孩子心中的理想港湾。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某些教育思路有了重新的认识,感受到了陪伴也是一种爱,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将深沉的爱化为耐心、温暖、智慧的守候,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全身心的爱护孩子,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7

  今天读完了全部内容,最深的感受就是感动。全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就是一个个生活细节的真实写照,可是被如此用心的妈妈记录并感受了下来。被妈妈如此用心的爱包围着、环绕着,本书作者的女儿想不成才都很难吧,哈哈。

  本书的作者教育孩子的理念就是:全部的爱和包容,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轨迹,总结下来,有三点值得读者们学习效仿:

  一、每次遇到学习或成长中的一个难题,作者都是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角度上,去和孩子一起面对解决。这样的方法,为孩子以后面对一些学习或生活的难题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即:把自己放到当事人的位置中,一起协商解决,而不是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俯视地解决;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这种尊重不仅指小的方面,在大的方面,作者也是先考虑孩子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考虑家长的经验。这样做慢慢形成了孩子独自决断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应该是一生都受益无穷的;

  三、作为孩子的妈妈,在书中也是无意地透漏了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阅读了很多育儿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即:作者对教育孩子的这些理念建立在阅读大量的书籍之后,就是说,作为孩子父母本身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只有先照顾好了自己,这种照顾既包括身体的照顾,也包括精神的照顾,才能在一定量的知识体系里,带着获得的智慧和理性,充满信心地去引导孩子。所以,自我成长,永远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读完此书后,更深地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困惑、不解、矛盾和不知所措,在对应的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关键是愿不愿意去找,去发现。一旦找到了,这个解决办法必定是受益匪浅和长久的。

  再次感谢本书的作者,帮助我解决了面对上小学一年级女儿的许多不知所措,不仅解决了,而且现在非常地确定自己要怎么做,如何做,希望更多的人能读一读这本书,谢谢!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8

  尧尧还有一年半就要上小学了,为了将来能游刃有余的担任小学生妈**角色,本周我花了大概3,4天的时间读完了刘称莲老师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完后感觉收获良多。以下是我觉得值得大家注意的几点:

  首先,应该鼓励小孩子多玩、多运动,在玩乐中学习,能够弥补在一般意义的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爬山、拼图等能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经常运动能使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

  第二,多读书,多多益善,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经常去图书馆读书。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很多图书馆都鼓励在里面读书,可以在图书馆里阅读很多的书,这是在家里阅读没法比的。遇到特别好的书也可以买回家里反复阅读。输入多了,知识面自然扩充了,输出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第三,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暂时跟不上学校进度,家长也不用着急,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学**惯。且每个孩子都有其擅长和短板,家长应该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并针对特点制定对应的措施。

  第四,经常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肯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五,引导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上学和学好老师教的课程。

  第六,如何养成好的学**惯?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定好的事情,如果临时有变化,也要彼此协商好弥补的方式。

  第七,如何学好语文?多输出,例如多写日记等,如果孩子不会写,可以口述,家长记录。如何学好英语?多输入,每天听英语音频,逐步背诵好的语句。

  第八,在孩子低年级时,要多陪孩子读书、游玩,多鼓励孩子,满足孩子对于亲情的需求和对于自己的认可。在孩子高年级不需要自己时,适当放手,不随便干预孩子的事情,使孩子不对自己形成依赖,也不使自己对孩子形成依赖,彼此**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第九,多和孩子沟通,不利用家长的权威随便决定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是大家商量着来。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家长首先要做到,例如,不许孩子上网玩游戏,家长就不应该上网玩游戏。孩子最善于模仿,一般家长喜欢干什么,孩子也会喜欢干什么。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9

  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相比辰辰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太少了,虽然我们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注较多,甚至可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但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自身的行为也没有为孩子提供好的范本。

  就拿阅读习惯培养来说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孩子有时也能静下来看一段时间的书,大概一二十分钟的样子。但孩子主动看书的时间很少,因为玩对他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呢?看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知道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家长做得不好。

  如今信息时代,我们不要说做到天天自己捧书阅读,就是少看电脑、电视和手机,都很难。一方面是工作生活娱乐离不开,另一方面是难以摆脱这些信息媒介的**。从孩子的角度看来,你们家长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脑电视,凭什么要求我做完作业,还要课外阅读?多不公*哟!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书中提到:无论是辰辰妈,还是郑渊洁,以及知名的众多教育专家,都强调父母阅读行为给子女的示范作用。极端的示范案例据说是一位工人老爸,几乎不识字,但仍在孩子面前多年捧书苦读,最终影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学有所成。

  看来,改变孩子,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真得从我们家长做起。

  首先,避免或减少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不用电脑玩游戏或娱乐。

  其次,引导孩子阅读。找孩子有兴趣的书:笑话、故事、科普等书籍都可以试一试,让孩子有书可读。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读,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渐渐爱上阅读。

  不管家长有没有阅读习惯,这几条首先应该努力做到。当然,家长能有阅读的习惯最好。否则,想寄希望于孩子自动喜欢阅读,不太现实,也是未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俗话说得好:身教甚于言传。教育孩子,从家长做起!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20

  首先非常感谢相约群,感谢乐爸,感谢群里的管理员,给我一个试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机会!

  周六下午,南方的天气也开始微微转凉了,彼时我正喝着龙井茶,随便翻看着《知道点。*文学》。突然接到快递电话,要下楼取件。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一起下去时,还以为又是孩子的样刊。谁知一打开包裹,竟是我的试读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我马上放下正在看的《知道点。*文学》,捧着新书读起来。书的封面非常清晰。一条郁郁葱葱的道路上,一个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正在前行中,透过背影,似乎看到了那浓浓的'母爱和听到了一路亲切的呢喃。

  我已经很多年看书就纯粹看书,都不爱拿支笔画重点了,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 和这无比温馨的封面图画,我竟不由自主的拿起铅笔,准备好好来做阅读记号。这种感觉久违了,从大学毕业后似乎都忘记这么做了。

  翻开封面,看到目录,这个不一样的目录。出书共分为六个篇章。

  首先是生活篇:刘老师(此书作者刘称莲,我简称刘老师)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尤其是说到家庭日,说到孩子要去亲近大自然,我一一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刘老师说在周日不给孩子学习任何东西,就是要出去亲近大自然,和同伴一起玩,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我看到老师说的“一个月才完成的拼图”。我不禁脸红了,我一直批评孩子没有耐心,做一件事都是坚持一下就放弃了,可是孩子从小到现在,我基本没有陪着孩子认真拼过图,更不用说拼一个月了。孩子他爸更是小孩经常弄彩泥,弄得地板脏,于是他几乎禁止孩子玩彩泥,更不用说大人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做拼图,玩彩泥。我深感惭愧!感谢此书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

  阅读篇

  刘老师说父母为孩子创造的阅读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阅读。要让孩子有书读,读到书。刘老师提倡经常带着孩子去书店,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反复阅读工具书上,我需要继续鼓励孩子。我旁边有朋友在笑自己的孩子为何反复看同一本书,并觉得奇怪时,我都有跟朋友解释这是正常现象。

  学习篇

  刘老师说学习是一颗糖,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比喻,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准确。的确要想孩子热爱学习,首先孩子必须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家长要去寻找孩子喜欢上学的“吸铁石”,还有刘老师独特的方法,去应对错题,我觉得这非常有启发性。*时我也喜欢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记录在一个本子里,这样需要复习时,先把*时出错的题先巩固。

  品格篇

  刘老师提醒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必须是尊重和孝顺长辈,维护和爱惜班集体荣誉的小学生,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有些家长往往忽视了,只在乎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那么得不偿失。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一定的技能,以防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心理篇

  让天使自己飞翔。刘老师提倡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量,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子沟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做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必须注意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沟通篇

  刘老师家用邮筒和“BBS”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和爱,这样孩子也会重视和爱自己,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信,而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首先的必要的前提。

  读到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本做个合格的小学生妈**教材,于是一口气就把整本书读完了,并且计划反复看。非常感谢刘老师把自己如此宝贵的经验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有准备,有计划,一路走下去,会轻松不少!

  刘老师整本书都是用质朴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陪伴也是爱,让人感受到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耐力,并且需要阳光和开放的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和别人攀比。做家长的必须要有耐心,让孩子在各个方面把基础打扎实了,慢慢等待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