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复习检查
穷人在课文里主要指哪些人?
桑娜和渔夫穷在哪里?
西蒙穷在哪里?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感受穷中的不穷作铺垫。)
二、再读课文,找重点句段。
1、找出最能体现穷人善良的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引导理解:“这样做”指什么?分别是哪些段落写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设计理念:由重点句段入手,把长文读成短文,引领全文内容的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不“穷”。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感受桑拿和渔夫的穷与不穷。
1、轻声朗读第一二小节,思考:“穷”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突出关键词“勉强”“填饱”,通过“理解——朗读——谈感受”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桑娜一家的艰难穷苦。
2、再读第一二小节,感受桑娜贫穷中蕴含的富有。
通过“温暖而舒适”“不顾惜”“从早到晚”等词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
通过“心惊肉跳”“感谢上帝”等词语感受桑拿关心丈夫和善良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最深的语句,加深体会。
(二)学习第三到七小节,感受西蒙的穷与不穷。
1、默读朗读第三到七小节,思考:“穷”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2、说说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1)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2)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3)让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a.“显然,母亲……包住他们的小脚”(体现了什么?)
b.“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体会到了什么?在“抓”和“垂”中明白了什么?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3、感受场景,想象画面,体会西蒙的悲惨与爱子情深。
创设情境:伴随音乐《二泉映月》,教师深情朗读:“风呼呼地敲打着┉┉。”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她头往后仰着……他们睡得又香又甜。”(配音乐)加深体会。
(设计理念:这两个环节的学习,都按照“穷——不穷”的层递式设计,培养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音乐和情景语言的创设,更有利于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这遥远而陌生的情景中,加深体会。)
(三)学习第八小节,通过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感受其善良的本性。
1、承接上段学习追问:面对这两个可怜的孤儿,你会怎么做?桑娜呢?
2、揣摩桑娜内心,感受其矛盾中的善良。
桑拿这么做可能出现哪些后果?
师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此刻,她的思维、她的理智,已经完全消失了,"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了吗,什么在指挥着她?是什么让它如此坚定?(良心,善良的心灵)这就是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齐读第八小节,再次感受桑拿的善良本性。
(四)学习第九小节,感受桑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导读:“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床上多了两个脑袋,当想到孩子们饭碗里的黑面包将会更小,想到自己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的丈夫,想到自己的丈夫万一今晚再也回不来时……桑娜脸色苍白——齐读此段”
2、师追问:“桑那为什么会如此忐忑不安,难道她做错了吗?”
“难道桑那该挨揍吗?她是活该吗?是自作自受吗?”
“既然不该挨揍,桑那为什么说“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体现出桑娜的什么品质?
3、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此时桑娜的忐忑不安和关心丈夫、体贴孤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吗?”
4、写话练习:同学们,面对如此忐忑不安的桑娜,假如你就在她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笔,将你想说的话写出来。(音乐)
(设计理念:这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把短文读细读深的过程,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并细致感受、品味作家语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四、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着列夫托尔斯泰,进入桑娜的心灵世界,主要通过桑娜想到的第一和第二件事体验穷人的美好心灵,到底第三第四件事情况会怎样,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9 穷人
穷 不穷
从早到晚 关心丈夫
勉强填饱 关爱孩子
勤劳善良
这节课是24日上午第二节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4)班上的,整堂课每一个环节的推进都很吃力,教师情感饱满,情到深处可掉泪,而学生作壁上观,“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师生状态基本脱节。一堂课下来,我脑子里全是问号。
课后,我的带班老师黄慧娟老师还是很客气地夸我:“我很佩服你的课堂语言,你的情境创设太感人了……”说真的,当时痛苦的我多么需要鼓励。我很感激黄老师的呵护,更为她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妙的处理方法所折服。
黄老师给我支招:这堂课上得确实有点儿沉,推进很困难,可能是很多学生对当时的生活环境太不了解,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轻松点儿的课堂,比如:对话式的、课堂辩论等?……我回去也好好备一备这堂课,你也认真备一备,今晚我们再讨论,然后明天用六(6)班上一节试试。
回去后我想了很多,也找了不少原因:
1、第二课时的课,没有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并了解“穷”的准备,直接进入“不穷”显得要求过高,学生无法接受。
2、铺垫不够,没有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艰难,就很难理解穷人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对学生考虑不充分,估值过高。因为原来曾借用学校五(4)班上过课,便以一概全,认为所有班级差不多,结果该班学生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朗读以及发言均不太踊跃。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反映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感情的句子。如: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渔夫的话。
3、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的。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课文第二段(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是重点段。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质疑问难。
我们知道,穷人是受苦的人,是生活贫困的人。在我们小学 阶段的学习中,学过哪些课是讲穷人的故事的?(《卖火柴的小 女孩》、《小音乐家杨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这些课文,有的揭露了资本主以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穷人生活的悲惨;有的表现了穷人向往幸福,追求美好境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1、 学习生字词,读正确词语(略)
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自由选择阅读方式,找出相关语句。
①课文的“穷人”指的哪些人?文章又是通过写“穷人”的什么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②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了他们的关系怎样?
下面请同学们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看谁提的问题质量高。(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1、四人小组探讨问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不假思索地抱回来两个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从话中的“熬”字,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加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跟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2、汇报交流。
举例:(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抱过来?
(2)桑娜为什么认为挨丈夫揍是自作自受,甚至认为揍一顿也好?
(3)渔夫听说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孩子,为什么脸变得严肃,忧虑?
1、抄写词语。
2、学习提出两到三个有价值问题。
1、配乐朗读全文。
2、课文主要写“穷人”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穷人”的什么品质?课文按
什么顺序写入事情发展顺序)请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变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情感导入
①、为什么桑娜会忐忑不安?“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⑴担心自己没有和丈夫商量就把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抱回了家,给原本就都很难熬的日子雪上加霜。
⑵害怕丈夫回来后揍她。
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矛盾斗争,桑娜作出的决定是———自作自受。在文中相关动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决定:(自己自作主张抱回孩子,如果丈夫揍她,她自己承担)这体现了桑娜善良的品质
③桑娜是如此的矛盾,她担心对丈夫说了之后,丈夫会揍他一顿,于是她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就在这时,门突然开了······(媒体提示)
④把省略的语句找出来,试一试吧省略了的内容补上。
2、 朗读第12节,分角色读出语气。
3、拓展想象,说话练习。
渔夫回来了,桑娜该怎么办?这里我们暂时撇开课文,来一个逆向思维:假如桑娜把她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直接告诉丈夫,桑娜的担心会不会成为现实?同学们觉得渔夫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妻子?
(要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注意语言朴实、恰如其分。)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时代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有着鲜明的特色,通过地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基本上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进一步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对话及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地方法。
4、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帮助、支持。
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2、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了解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谁会写“人”字?(请三名同学上黑板书写)
2、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三名同学写的“人”字,谁写的最好?(同学评价)
3、现在请三名同学将你们写的“人”字组合成一个字。(三名同学商量,底下的同学也有跃跃欲试的了)
4、请三人将组合成的“众”字写满半个黑板(三名同学相互帮助写完字),问学生:现在还能看出谁写的好谁写的不好吗?(学生回答:不能)相机提问:从刚才这个过程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支撑。
5、小结:是呀,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需要相互支撑,这样的人才能变成美丽的人。
6、导入本课:刚才我们将见证了同学之间的情谊,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至关重要。当然,举手之劳的帮助我们很容易做到,那如果别人需要的帮助是要你付出巨大的牺牲,你还会乐于助人吗?
7、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讲述,去感受在沙皇统治下的异常贫穷的人们之间那份难得的真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强调生字的读音写法。
2、明确课文记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研读课文,具体学习。
(一)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穷人“穷”的段落。(文章的一、二、七自然段)
1、默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画出里面描写桑娜家穷的语句,标出最能体现家里穷的词。
(1)请同学朗读所划语句,指导学生读出桑娜想这些问题是心理的变化:略有伤感、无奈继而变为稍感安慰。
(2)抓住“填”字。问:你为什么要找这个字?“填”能改成“吃”吗?分析两字的差别。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说自己是填饱肚子吗?你们对这家人产生了什么感情?(同情)
(3)带着你的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自由读文章的第七自然段。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重点研读对西蒙的手的描写)问学生:西蒙垂下的双手想要抓住什么?
(1)画出文中最能体现西蒙家穷苦的词:潮湿又阴冷。
(2)对比划出桑娜家的环境的词:温暖而舒适。
(3)请同学们思考:桑娜家温暖而舒适,西蒙家有潮湿又阴冷,这样的对比用意何在?
(4)小结、过渡:自然通过对比,我们知道桑娜家是最好的选择了。桑娜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一样呢?
(二)默读地八自然段,看看桑娜是怎么做的,她当时的心里是怎样的?
(1)桑娜是怎样做的?她当时的心里是怎样的?
(2)在你的眼中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3)你对桑娜说说你对她的看法。
(三)总结本课时。
(四)布置作业。
1、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2、学习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及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一)默读桑娜抱孩子回家的自然段、讨论:桑娜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1、默读
2、讨论
3、小结过渡:桑娜完全出自本能的行为,足以说明她的本质是多么善良。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二)重点研读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
1、快速度,画出最能体现桑娜心理的词(忐忑不安),理解忐忑不安。
2、为什么忐忑不安?
3、再次回到文章的开头看看桑娜家的实际情况。
4、指导朗读:她忐忑我不安地想……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读出矛盾、焦虑、自责。)
5、最后桑娜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是什么?
6、为什么桑娜说“揍我一顿也好!”?(紧紧抓住“好”字)“好”是对谁好?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心理:揍我一顿既能让丈夫消气,又能留下两个孩子。
7、指导学生朗读:嗯,揍我一顿也好!(坚定有力、如释重负)
8、桑娜说的“好”都是对别人而言,那对自己呢?
9、桑娜在你的心中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桑娜说说赞美的话。
10、小结、过渡:她的丈夫是不是也同意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三)研读渔夫回来后两人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体会“两次沉默”。
(四)重点研读文章的倒数第四自然段。
1、画出渔夫的动作及神态。
2、“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干什么?
3、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他思考的结果又是什么?
4、读读渔夫对桑娜说的话。思考:渔夫先是询问桑娜,问了之后又为什么没有等待桑娜的回答?(渔夫怕妻子不答应)
5、从这里你能看出渔夫的性格是怎样的?(果断、坚定)
6、再读,看渔夫对今后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抓重点词。
7、理解“熬”,这个词所描述的生活时间有多长?(熬,说明渔夫的善举不是一时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的负责。)
8、从“熬”字看出渔夫的性格是怎样的?(乐观)反观自己,你从渔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坚持、负责任)
9、此时的桑娜心里会怎么想?(欣慰、温暖……)
10、同学们,可怜西蒙死不瞑目,现在她的两个孩子被渔夫和桑娜收养了,就让我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吧。(指导学生给西蒙写一段话)
二、揭示主题。
1、齐读题目:穷人
2、揭示主题:穷人在物质上是穷困的,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善良、舍己助人。
3、提出希望(播放:爱无止境这首歌):同学们学了这一课,老师相信爱、善良、舍己助人的种子会在你们的心中扎根、生长,会伴随着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温暖的前行。希望你们也能向文中的穷人一样做精神的富有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续写《穷人》。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所包涵的人文精神是非常丰富、非常深厚的。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如:我在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体会两家人的“穷”,抓住重点词“填”,从而让学生不仅知道他们生活得很艰难,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和美好的同情心,培养学生一种悲悯的情怀。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重点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善良是本质,善举不能仅仅停留在冲动一时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持久的负责任。本文是文学经典,在写法上有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理解词义,划出描写精到的句子,让学生学习作者表现特定环境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学生的习作积累经验。另,本文篇幅较长,只有抓住重点整体理解,才能较为完整的理解、把握文章。在这方面,自认为还应当再下些功夫,是教学工程更加凝炼。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那,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两个小孩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那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学习本文,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及思想性;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桑娜一家的生活现状等。
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一、理解桑娜的心情
初读9---11段
1、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板书:忐忑不安)
2、谁来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指名说。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③这是闹着玩的吗?
④他会说什么呢?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5、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
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自己先练读——指名读)
7、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省略号。她的幻想。)
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生合作读(师读旁白)。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男生女生合作读)
9、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投影填写: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二、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感悟,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
2、交流。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c、是呀,渔夫心里想到了很多,投影——独立做。
师生总结: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
3、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①“嗯”,“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请你来说一说。(学生: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读一读,进一步体会。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三、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四、关注写作方法
1、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干净、含蓄,耐人寻味。是的,此时此时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无声胜有声!)
2、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语言描写方法,给这篇文章来个画蛇添足——(投影画面)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他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什么,桑娜又说了些什么,展开想象,灵活运用对话的四种方法写一写。)
板书
穷人
桑娜渔夫
忐忑不安熬
宁可……也要
课堂上学生读了文章的最后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时,我问学生:“现在,你有怎么样的感觉?”一个说:“释然了,因为起先的一颗心老是吊着,现在放下来了。”一个说:“桑娜终于可以轻松了,我也感受到了一种轻松。”……听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作为讲课教师的我,心中由然而起愉悦的情感。我想:学生分明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中去了,分明理解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沉重的情感,分明感受到“抱养与否”的思想在激励地斗争,以及最后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孩子的仁慈之心。在对课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孩子们的心与课文中的主人公相通了!孩子们体会到了克己善良的美德,体验到了“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并且内心里产生了跟主人公相同的情感——读者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了良好的沟通,理解,共鸣。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目的在于什么?就在于打动,点燃,体验!所以,我也释然了!
回顾本堂课,有几个环节觉得有意思,较好地借助课文作适当的迁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是课堂教学中运用了文学的描写手法——“复沓”在课堂中呈现。在剖析桑娜的情感斗争中,我出示了思考题: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同一思考题在讨论渔夫的思想过程时也呈现,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并渲染气氛,深化小说的主题,使感情得到抒发。
其二是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语文教学面对一个文本,是重在文章的内容还是呈现的形式?一直有争议。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他举了“逸马杀犬于道”的语言现象加以说明:“逸马杀犬于道”这件事,欧阳修与他的朋友都看见了,然而他们的表述话语却不尽相同。如:马逸,有犬死于其下;有犬死奔马下;适有逸马践死一犬等。在教学《穷人》这一课的时候,我想到了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文本成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范本。于是,有了“男女生读对话,体会对话的四种表达方法”这一阅读训练,有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一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领会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课堂尾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活学活用表达方式等这些语言表达方法的领会和表达实践。
也许是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也许是因为有其他教师在场,具体操作时,我发现有的时候不够自然流畅。课堂中有时候想着这一步,那一步,导致对学生的引领没有如预想的那么深入,细腻。总之,这堂课给我一个很鲜明的感觉:加强学习,研究,应该是日常教学之余的日常功课。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永远自信自强!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
3、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兵”教“兵”,给学生一个和谐、民主、多元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充分交流感受,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这些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有关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师: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高尚品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的一篇短篇小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利用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课题,引出作者,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既让学生认识了作家,也引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认知铺垫。)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扫除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推想的方法理解,记下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十分钟后,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师: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同学边看边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好符号,待文章读完后提出来订正。
(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3)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定),预设如下: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张罗:zhānɡ luo
(4)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字词方面,已有一些自己学习字词的方法,恰当运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2)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
预设学生交流:
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渔夫的妻子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3—11):写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
第三部分(12—27):写渔夫回来,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而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与同伴交流感受,使感受更真实,更有意义,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后教”阶段进行解决。)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课文,感悟“穷”字。
1、教师导言: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
导学提纲:
(1)读课文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有着什么品质呢?
(3)标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2、学生自学,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情。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随机板书)
预设关键句:
(1)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地填饱肚子。
(4)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能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通过自学与交流,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体会人物勤劳的品质,提出的不懂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教师在“后教”环节对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解决,可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五、当堂检测
1、师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自学了生字词,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通过听写来检测检测。听写:魁梧 撕破 裹住 抱怨
教师边听写边巡视学生情况,选定一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生听写。
2、集体评价指导
师:写完的同学坐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位同学听写的词语对不对。
教师拿红笔在投影下全班批阅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魁”这个字出错较多。(也许是“撕”“怨”等,教师依情况而定,提醒学生注意易错字)
师:刚才听写,全对的同学有哪些呀?
师鼓励:这么多全对的,真棒!请这些同学在自主学习本上为自己的成功积一颗星。没对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现在就把你出错的字在听写的下面改正一个。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在“先学”与“后教”之后,安排一些小检测,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地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出一道数学题考考大家,谁来解答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板书:5+2=
师:其实可能很多同学心里都在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早知道我就举手回答了。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自信、勇敢、而又有准备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好好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这道数学题在数学里答案里唯一的,但在语文里它的答案却是多种多样的。
2、说说本课讲一件什么事?
3、导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课前的预热“5+2”,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不简单的教学思想,既告诉孩子们要把握好机会,因为六年级学生通常不大喜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引导学
生深入地体会这7的真正含义,还很自然地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导学提纲:
(1)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划划,从哪里可以看出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
(2)小组里合作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关键句,适时指导朗读: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2)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4)门嘎吱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设计意图:抓住“忐忑不安”这个词语开展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朗读、合作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等,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不但理解了忐忑不安的意识,更加理解了主人公的心情,进一步体会到她行为背后精神的崇高,为后面更深入地解读人物心理做好准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导学提纲: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省略号,想象一下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预设学生交流:
1、从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够渔夫受的了,我读懂了桑娜在担心丈夫……
2、省略号的作用是说话断断续续。
3、我感受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设计意图:1000多字的文本,要体现“高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样样求全的弊端。我们应该采取的是“长文短教”的策略,抓住了标点符号有特点的、能解决桑娜的心情为什么忐忑不安这一问题的段落进行品读,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桑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以学定教、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样的长文短教,简而不单,让人耳目一新。)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师过渡语: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导学提纲:
(1)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12—27自然段。
(2)出海捕鱼的渔夫深夜平安回来,桑娜本应很高兴,可在谈话中,他们却两次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呢?
(3)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呢?
(4)“熬”字可以换成什么字?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从文中提取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进行品读,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和渔夫提出把孩子抱来决心熬过去的话语,利用多种形式朗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效率高,学有所得,真正达到高效。)
四、当堂检测
1、口头练习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桑娜宁可( ),也要( )。
2、学完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桑娜一家接下来的生活,续写《穷人》。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安排了口头练习和续写故事,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先学后教的最后目的。)
五、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师:文章的结尾是泪水中透着微笑,微笑中含着泪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预设学生交流:等于更艰苦的生活;等于美好的心灵;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等于同情心……
2、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穷人他们其实不穷,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是美丽的。
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的处理前后呼应,通过对算术题“5+2”的理解,更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对于课文的理解多元化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说教,但很显然我们的孩子已经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
穷 人
5 + 2 = 7
穷 富
室内环境 勤劳
饥寒交迫 忐忑不安 善良
夫妻忙碌 严肃、忧虑 坚强
西蒙惨死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穷人》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的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在这一环节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后思考题,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能提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朗读重点部分,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情忐忑不安的部分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从读中获得感悟,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就“桑娜心情忐忑不安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实施,部分教学环节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读题激疑环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教学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2、表演课本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更对本学习本课的重点进行了升华。
但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这对揣摩人物的心理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可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加以提高;学生在表演中可以说跃跃欲试,但只是一小部分同学敢于走上讲台,今后仍需致力于调动全体学生表演、表达欲望,为他们加油、鼓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