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

  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⑶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参考答案: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 )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9、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3

  走进内心,追求“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佚名转贴自:走进内心,追求“深刻”——我教《螳螂捕蝉》点击数:374

  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海安县曲塘小学 曹春华 转贴自:南通小学语文网

  通过一个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在少数,比如《螳螂捕蝉》。像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仅仅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我也在时时地思索。

  《螳螂捕蝉》是一个带着原汁原味中国特色的寓言故事,也是苏教版教材中比较经典的课文,我曾通过不同的媒体接触过这篇课文的多种教法。有的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花大力气围绕着故事听说读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着故事,有的着力于人文情感的熏陶,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发挥表演的才能,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地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也有的着力于寓意的揭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论。虽然教学的不乏名家,整个的教学过程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然而我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什么呢?缺了“深刻”,即对故事背后原因(不是作为结论的寓意,而是成为结论的原因)的深刻体认。

  这些教例中老师们的采用的角色体验的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然而所不同的是,我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去扮演吴王的勃然大怒后的歇斯底里,也不是扮演智慧少年的足智多谋,而是直接进入寓言的主角———蝉、螳螂、黄雀——

  师:读了课文,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出示句子)

  师: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见学生跃跃欲试)先别急,先看看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语气语调都很有“理性”)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

  生:这是一只胖乎乎的蝉,无忧无虑的。

  生:它一边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一边还哼着小曲呢。

  师:真有想象力,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

  生:太阳当空照,露水对我笑。让我吃饱喝足睡一觉。(师提醒,刚起床又要睡,真是只悠闲的蝉,众生笑)

  生:它可高兴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

  生: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

  师: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充分体现出了蝉的自在)

  师: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

  生:一只大螳螂!

  师:(追问)你看见了什么?

  生:这只螳螂使劲地拱着身子,正举起了前爪,就要扑过来了。

  师: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看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螳螂的眼睛,只见双眼透着绿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着蝉,随时都会发动进攻!

  师:或许,它也在想呢——

  生:哈哈,多肥美的蝉,今天运气真好,刚起床就有这样的美味送到我的面前。

  生:我已经感觉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师:好一个杀气啊!让我们读出这股杀气。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

  生:(急切地)这太可怕了。

  生:太危险了。

  师:如果你是蝉的好伙伴,此时你会对蝉说——

  生:我可怜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祸临头,小命都不保了,快别喝了,快逃吧!

  生:我会大喊:危险,快飞!快飞!

  师: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这只蝉——

  生:当我明白了一切,我会丢下一切赶紧逃!

  生:(摸摸額头)我会吓得一身冷汗!

  师:可是,这是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他——(手指,引读)

  生:(再齐读)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引读)他还在——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里明显带着焦虑和不安)

  师:(无比急切地)可是,没有人提醒他,也不会有人提醒他。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依然——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更加焦虑和不安,个别学生声音哽咽)

  师:(对眼圈发红的学生)你焦急什么?

  生:蝉虽然睁着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师:是什么蒙住了蝉的眼睛?

  生:利益。

  师:对,是利益,是眼前的诱惑。

  ……

  同样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节的简单再现,而是的走进内心,我想,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论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所产生的影响,就对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为,大凡这样的本文,文字浅显,对学生而言,能复述全篇课文,并非难事,即便是“创造性”地复述,学生是天生的演员,看惯了古装戏的学生能俏皮地说出“孤意已决”“违令者斩”之类的台词亦非难事。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探究出以文字为载体的所谓寓意,更是易如反掌。从表而上看,学生故事讲得眉飞色舞,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道理讲各头头是道,但姑且少数学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绝大多数同学和无聊旁观不谈(由于故事较长,更兼加上自己的创造,学生表演起来费时太多),就教者着力想揭示的寓意,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原因造成虽然危险就在身后,而却视而不见?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蝉、螳螂、黄雀都看作人)包括吴王都视而不见?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结果又是怎样的可怕?对于寓言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时,对于寓言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远比引导探究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有什么不同”“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等问题有价值得多,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课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导学生凭借文字,走进内心,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体悟得出的。

  我想,这样体验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XX年第十期。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4

  《螳螂捕蝉》教案

  溧阳市城南小学 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5

  实现三个转变优化课堂教学——《螳螂捕蝉》教学谈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中心小学李晓俊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实现三个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螳螂捕蝉》教学谈

  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中心小学 李晓俊

  内容提要:小学第一范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人结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从三方面谈如何优化当前的语文教学:⒈实现从静态的文本语言向动态的生活语言转化;⒉实现从单项的语言训练向综合的语言活动转化;⒊实现从浅层次的质疑向深层次的探究转化。让语文课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

  关键词:第一范文 生活 综合 探究

  小学第一范文教学如何实现返朴归真、高效低耗?我结合《螳螂捕蝉》(苏教版十一册)一课的教学,浅谈自己的三点思考和做法。

  一、实现从静态的文本语言向动态的生活语言转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成为简单的“搬运工”: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可能是“屠龙之技”,而不是鲜活的生活语言,好看(分数高)而不中用,语文课怎能不让人感到“灰溜溜”呢?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将书本上静态的语言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再现,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情境;将书本上静态的语言通过学生的迁移和运用,转化成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活语言、富有个性的语言。只有这样,第一范文教学才能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中,我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少年智劝吴王”的故事之后,组织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所有学生兴味盎然,纷纷找搭档、练对话、演动作,一时热闹非凡。我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从容自如,极富创造性:叙述场景的同学即兴描绘了王宫花园美丽的晨景,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扮演吴王、少年的两位同学举手投足惟妙惟肖,可贵的是根据当时的情境恰如其分地扩充了对话的内容,人物语言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古代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诵读、复述、表演是学生将静态的文本语言进行活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感悟了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而且领悟了文本语言的运用情境和运用特点、规律。学生的语言能力正是在情境运用中,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理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运用情景,使文本的静态语言真正活动起来,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的语言。

  二、实现从单项的语言训练向综合的语言活动转化

  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做法,我围绕四组词语,设计了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1.听写四组词语,要求学生听完一组三个词语之后再默写,不能听一个默一个: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2.出示四组词语,让学生自读互批。3.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4.根据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组词语。5.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在这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将多项语言训练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多项教学目标:①听写四组词语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一组词语)的能力。②运用四组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活动,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真可谓一举多得。③通过自批自改自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综合语言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能力、习惯,受益非浅。

  三、实现从浅层次的质疑向深层次的探究转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看得到语言而看不到人,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或满足于学生浅层次的质疑问难,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或满足于教师既定的答案,无意之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现和思考。因此,课堂缺少学习的热情,也缺乏学生的灵气,唯有让学生向深层次作探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及内在规律,才能让语文课产生无穷的魅力。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在复述故事、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①少年所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纯属偶然,也许生活中根本没有发生过,可吴王为什么这么相信呢?②为什么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说,而竟然听一个少年的话呢?这两个问题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然而仔细读读课文,也不难理解。如何让学生往深处想一想,抓住课文的要害之处深入探究呢?我灵机一动,及时追问:少年为何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劝说吴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之渠一下子被打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劝说,会令吴王觉得很没面子,吴王又怎么会收回已经讲出口的话呢?有的说:吴王当时正在气头上,这样劝说无异火上加油,说不定会把少年处死。有的说:这个故事本身很偶然,只有在一个恰当的环境之中才能让吴王觉得可信,好主意要成功,还得有个好的计策。……在学生探究性的争议中,一个睿智的少年形象便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而后,我又及时将学生争议的焦点转移到了学语言上来:课文是如何突出这个“智”字的?于是学生便非常投入地探究起课文的语言表达之妙了。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智慧的磁场中快乐地碰撞,所得的必然更多。

  一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只要我们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语文课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那么就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效益来。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6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薛法根老师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 “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师一向重视思维训练,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的确,不但是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自己却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谈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让谁提问,这牵涉到谁是教学的主体,第二考虑的是问题的多少和价值。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就意味着学生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一堂课就只有那么几个问题,而且都有思考价值,我们认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

  薛老师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接着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问: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半个问题呢?因为是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吴王,薛老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那位少年的世界,这样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显然在挑战学生的智慧。请看实录:

  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一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薛老师是很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的。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薛老师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薛老师做得了无痕迹,铺设的台阶很适合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他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二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薛老师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四、用语活泼,充满欢乐

  教师的课堂用语非常重要,它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等都紧密联系。在共性之外,特级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又有个性,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

  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的某些课堂用语:

  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本来也要默写,只是薛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以缓解。本该默写,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是体现薛老师的育人之道:“听写得认真”,才有奖励,才能多默写一些。

  在学生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薛老师表扬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

  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7

  ( 一) 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 我们第一次见面, 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

  生: 不知道.

  师: 告诉大家, 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

  生: 想!

  师: 好! 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

  2002 年的第一场雪 ( 生鼓掌)

  师: 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生: 《2002 年的第一场雪》.

  师: 对.谁的歌

  生: 刀郎.

  师: 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 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

  ( 师板书: 刀郎)

  师: 同学们, 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

  生: 刀螂.

  师: 对, "刀螂"就是"螳螂", "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 二) 精读感悟

  1.品读课文9—11 节, 直奔重点.

  师: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生字, 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 出示大屏幕) , 谁愿意读 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 生举手, 师指名一生读)

  师: 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 横行看, 边看边想每一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 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

  ( 生自由读)

  师: 谁愿意读 ( 指名一生读) , 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 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 生接) .就像这个同学这样,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 生齐读)

  师: 这样一读, 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了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 出示大屏幕) , 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

  生: 清早, 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

  师: "唱歌"这个词用得好, 讲下去.

  生: 谁知道, 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 这只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一幅凶猛的样子,

  师: 很紧张, 好听.

  生: 谁又想得到, 就在这只蝉的背后, 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

  师: 非常感谢你, 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 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

  ( 生很高兴)

  师: 同学们, 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生接) .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 打开课文, 快速找找, 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 节.边读边想, 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笔划下来.

  ( 生大声朗读9—11 节)

  师: 同学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

  书.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 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

  师: 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 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 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 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

  生: ( 读) "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 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

  生: ( 读) "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 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

  生: ( 读)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 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

  师: 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

  捕啄

  蝉← 螳螂← 黄雀

  师: 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

  生: 捕或捉.

  师: 螳螂和黄雀之间呢

  生: 啄

  师: 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

  ( 生有感情地读.)

  师: 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 生答: 一心) , 谁再读这句话 ( 指名读)

  师: 你读得更好, 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么标点符号

  生: 感叹号!

  师: 对! 像他那样, 我们一起读一遍, 好吗

  ( 生齐读)

  2.品读课文1—8 节, 感悟中心.

  师: "听了少年一番话, 吴王恍然大悟", 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 他"悟"到了什么 请联系课文第1 节想一想.

  生: 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 自己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 攻打楚国的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

  师: 你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

  生: 吴王攻打楚国的事.

  师: 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 第几节写了

  ( 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

  师: 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 吴王打算攻打楚国, 大臣们怎么想

  生: 大臣们会想, 吴王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 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 那后果会不堪设想.

  师: 我们就来设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生: 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 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 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少,会抵挡不住的.

  生: 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 甚至会家破人亡.

  师: 正所谓"兴, 百姓苦"———

  生: "亡, 百姓苦"啊.

  生: 士兵会战死在疆场, 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

  人, 让人感到很凄凉.

  师: 是啊, 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 古人征战几人回.

  师: 能打吗

  生: 不能.

  师: 我们带着这种感情, 再读读这句话.

  师: 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 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

  ( 生写, 师巡视指导后指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

  生: 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

  师: 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 有改进的地方吗

  生: 应该把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

  师: ( 对着板书的同学说) 你认为有道理吗 你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

  ( 生完善板书)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8

  作者:麦桂瑛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9

  我谈《螳螂捕蝉》一文

  广东省南海市桂城区 桂城海三路小学六(2)班 麦桂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近,我阅读了《螳螂捕蝉》一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吴王下定决心攻打楚国,谁来阻挡它,他就把那个人处死。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侍卫官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一个故事来劝免吴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生活好,能挣到大钱,就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对人们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骗,有的乱捉乱捕野生动物,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树木``````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乱捕乱捉,乱砍乱伐``````最后,社会变得混乱,坏人无处不在,环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坏,到时候的人类,也只能生存在一个社会混乱,环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纷纷向生命举上了一面面‘白旗’。还有,有一些人平时很喜欢饮酒,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自灭’。它们就只顾着眼前的好处,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只好后悔了。因为酒是一种害人的‘杀手’,人饮多了,胃就会遭到严重的伤害,人体也会变得衰弱很多。它们这样饮,不但浪费了金钱,而且日久生长,最终自己受不住了,也会自己毁灭自己。

  读了《螳螂捕蝉》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种种危险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乐,活出自我!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9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0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读出螳螂的紧张和专注。

  (2)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这个故事是谁说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了这段话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引导体会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b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赏读:(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2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基础,是理解的根本。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2、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

  3、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标1是教学的重点,目标2、3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故事内容,领悟“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领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内容来自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齐读,加深巩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教学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突破。

  (四)课后练习: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1、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2、(出示)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 。故事是这样的 。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故本王决定 。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3

  一、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教学思路:

  注重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注重教材的衔接,注重整个单元课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故事内容,用上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

  3、指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随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②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丽议论什么呢?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拿着”、“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朗读体会少年的机智。

  2、少年怎样巧谏的呢?你从中又能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①给人物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想象人物的神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继续想象人物的内心想法,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丰满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成语来概括少年的形象。(机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惧)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读,读出蝉的“自由自在”,用这个词语说话。

  指名朗读,读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读这段话,在书中写一写,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隐患,交流,教师板书。朗读这段文字。

  3、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件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呢!”齐读。

  吴王听了这番话,他明白了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说说吴王的内心想法。齐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评价。

  创设情境: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殿上会对大臣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并要求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设计意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九、教学结束:

  学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4

  【师生问好,孩子宣誓】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请和我一起写写字好吗?

  【孩子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大家都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故事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生:是吴王和少年。少年】

  师:对,【师板书:吴王】那这两个人谁为主?

  生:少年。

  师:那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故事大家都读过了,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给大家讲一下呢?

  生:少年用“螳螂捕蝉”这个道理要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少年通过“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做了之后的结果。

  师: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的道理。

  师:吴王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是结果。结果是最后打消了攻打的念头。好的,你先请坐。还有谁愿意来谈一谈?

  生:吴王一开始决定攻打楚国,但是一些大臣反对他的意见,吴王就说谁要是敢来劝阻就处死谁。而一个少年却很聪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的,介绍的非常的详细。“螳螂捕蝉”如果作为一个成语来讲,还有词语叫?

  生:黄雀在后。【师板书】

  师:那谁会讲这个成语故事?

  生:一只蝉趴在树枝上喝水,它没发现他后面有一只螳螂正要吃掉它。而螳螂眼睛只盯着蝉,它却没有发现一只黄雀就在它的后面也想吃它。而黄雀也没有发现,在它的后面,有一个少年正拿着弹弓在向它发射。

  师:很不错,请坐。还有谁能更流畅地讲一讲?

  生:一天,蝉趴在树枝上在静静地喝着露水,【师提醒若加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会更好。】但是他不知道螳螂正在伸着爪子准备向它发起进攻,而在螳螂的后面,一只黄雀也准备向它进攻,与此同时,黄雀的后面一个少年也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师:大概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想想还能怎样说的更清楚呢?

  生:从前,在一个花园里长着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正趴在树枝上喝着露水,可是它没有想到它后面有一只螳螂正伸着爪子准备吞噬这只蝉,但螳螂更没有想到的是,黄雀也在它的身后伸长脖子要吃掉它。更让黄雀没有想到的是它的身后有一个少年也在拿着弹弓瞄准它。

  师:是黄雀的身后吗?【生笑】是在树下有一个少年对吗?

  师:现在故事大概都已经清楚了,同学们说的都很流畅、准确,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好不好?【师用ppt放出故事原文,引导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少年就是借了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如果让少年来讲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呢?想想要提醒讲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生:要把“少年”改成“我”。

  生:对吴王的称号要改成“您”或者“大王”。

  生:少年对吴王讲话的时候要恭敬,毕竟他是一个国家的大王。

  师:那有没有人愿意来做少年讲一讲这个故事呢?【讲之前先请学生再次熟悉故事,并注意吴王和少年说的话,以便讲得更流畅。】

  生(扮吴王):你小子跑到花园里来做什么?看衣服都淋湿了。

  生(扮少年):禀告大王,我正在打鸟。

  生(扮吴王):你打着了吗?

  生(扮少年):我没有打着鸟,但是却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生(扮吴王):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扮少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枝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师指导学生可以加上动作,那样更形象】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它不知道它的身后还有一只黄雀。

  生(扮吴王):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做什么呢?

  生(扮少年):是,那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去捕食螳螂。蝉、螳螂、黄雀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祸患。【师引导掌声鼓励】【请同桌之间互相练习演一演这一段,师适时指导。】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演一演呢?表演时的注意事项不可忘记哦!

  生(扮吴王):你一大早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服都弄湿了。

  生(扮少年抱拳跪下):禀告大王,我正在打鸟。

  生(扮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生(扮少年):没,我没有打着鸟。但是我却看见了一件顶有意思的事。

  生(扮吴王):什么事情啊?

  生(扮少年):您看树枝上有一只蝉高高在上,自由自在地在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拱着身子,挥起前爪,正要进攻。但是螳螂也不知道黄雀在后,正伸长脖子去啄它。

  生(扮吴王):你说的真仔细啊,那黄雀是要吃掉螳螂吗?

  生(扮少年):是的,黄雀正要去进攻,但是它也不知道我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的祸患。

  师:很好。那这个时候,蝉、螳螂、黄雀同时都在树上吗?

  生:不一定的。

  师:是的,一开始的时候蝉在那里,后面的就不一定了。那么少年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他最说的是哪一段话?

  生:他最想说的是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自己身后所隐藏的祸患。

  师:可以结合书上的原句,谁再来说一下?

  生: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藏着祸患。【师引导可以再流利一点。】

  生: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就是这样一句话。少年讲了半天所要表达的就是这句话,一起来读一遍。【生看大屏幕齐读】

  师: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什么叫“一心”呢?

  生:就是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就是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利益。

  生:没有考虑周全,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一切。

  师:对,这就叫“一心”,那蝉一心干什么?

  生:喝露水。

  师:螳螂一心干什么?

  生:捕捉蝉。

  师:黄雀一心干什么?

  生:黄雀一心想要捕捉螳螂。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从哪几个词可以体会到蝉、螳螂和黄雀的一心,一门心思。【生再读】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师:那哪一个词体现了它的一心呢?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根本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祸患。

  师:对,完全陶醉在其中了,这个“悠闲、自由在在”体现了它的一心。那么螳螂的“一心”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螳螂鼓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对,就是从它的动作、神情里面看到了它的“一心”。那黄雀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黄雀伸长脖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螳螂身上,就顾及不到身后的危险了。

  师:黄雀“伸长脖子”,对,从以上这些词我们看出了它们“一心”想捕捉对方。那如果我们现在再来讲的时候,这些地方就要讲得仔细一点,因为讲得仔细,才会让吴王听起来更觉得有道理。【指导后再请学生来讲这个故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枝上有一只蝉,它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那螳螂鼓起身子,举起前爪,正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它却不知道我正举着弹弓在瞄准它。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所隐藏的祸患。

  师:却没有顾及身后所隐伏的祸患。少年通过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说好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看来这句话真的很重要,谁再来说说。【指名一学生说】

  师:那么少年说这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生:他想让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想不到自己后面的祸患。

  师:把自己当成少年,谁来说一说?

  生:大王呀,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少年怎样把话题引到吴王身上去呢?

  生:大王您只顾着攻打楚国,却不知道其他诸侯国正等着攻打您呢。

  生:大王,您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国,这样只会让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样您是得不到利益的。

  师:真是说的语重心长呀!为什么是这样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前面去看一看。【生自由学习课文的前几个自然段】谁来读读看,为什么少年说的是有道理的?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最后一句吴王固执地说,再来读读看。

  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对,这样就体现出固执了。谁还愿意来读读吴王的话?

  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 篇15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