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精选14篇)
蒸腾作用 篇1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五、 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 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 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蒸腾作用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 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 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带一套实验装置到学校。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接着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1)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教师进一步指出,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演示装置放在讲台上,请两名学生到台上仔细观察并告诉全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套实验装置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为了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可将课本p63图1一38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或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对着示意图进行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导管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联通的。)
(3)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一系列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一根毛一根、茎、叶的导管一叶肉细胞一气孔一大气
3.关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教材对此未做过多的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气孔开闭的活动模型或复合投影片演示保卫细胞的结构以及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4.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水确实是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加上动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平时人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就可以沿着吸管被吸人口中。
植物体内的水从低向高处流的原因就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即能促进根毛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也可以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沿着导管向上运输。
教师利用投影片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5.在讲述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答案:
(1)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2)春季造林在树苗发芽前进行是因为蒸腾面积最小,体内有机物还没有转化输送,没有被新枝叶消耗,所以此时移植最易成活。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少蒸腾面积,因为此时蒸腾作用旺盛,新栽的树又无新根吸水,很可能因为缺水而死亡。
(3)阴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荫,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蒸腾作用 篇3
学 科:
自 然
学 年:
五
课 题:
9.
设计者:
顾新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 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与8.10.11三课构成“植物”单元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蒸腾的一些现象,但植物是怎样进行蒸腾的学生并不了解,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才能了解气孔是怎样进行蒸腾的。
确定五点:
重 点:认识蒸腾作用。
难 点:设计实验证明。
创新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点: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孔使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空白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为学生留空白。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观察、合作、创新提供方便。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合作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一、引目标,激发兴趣。
1. 谈话:人们在树林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 讲述:昨天我们把这盆花的茎叶用塑料袋罩起来,袋口用绳扎紧,放在了向阳的地方,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2.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3. 讨论:(1)这些小水珠是哪来的?
(2)水蒸气从哪儿来?
(3)植物内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水蒸气才能跑出来?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如果水珠是由植物内出跑出来的,那么植物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 讲述:这了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观植物的叶子,(显微镜在课前调好)
2. 学生观察后教师小结: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植物表皮有一个小孔,这些小孔供气体出入的气孔。每种植物的叶子表面都有。
3. 讲述:蒸腾的概念。(可让学生描述,教师在加以补充)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你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小结。
六、研究性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蒸腾作用是通过叶进行的。
二
蒸腾作用 篇4
教案示例(三)
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用具:
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
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
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
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
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板书计划:
第二节 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
一、概念
二、过程
三、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四、与人类的关系
1、在生产上的应用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教学过程:
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
(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植物体的叶片上进行(出示叶片结构的投影片),从叶片的结构来看,表皮的角质层透水性差,水蒸汽主要从气孔散发出去,因此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除此以外蒸腾作用也可以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上少量进行,但由于蒸腾作用比较弱,不太容易测定。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出示水分蒸腾全过程的投影片,对照着进行讲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实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我们首先复习一下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哪里?
(答)根毛区。
(问)根部吸收水分的条件?
(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问)根吸收水分的过程(途径)如何?
(答)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导管
这样土壤中的水分就进入到根内,由于植物体根、茎、叶的导管是相通的,所以根内的水分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进入叶内(出示叶片的蒸腾作用过程投影片),叶脉导管中的水分→叶肉细胞→气孔,然后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教师讲评,最后得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如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问)植物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出示气孔的结构投影片)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保持适量的水分。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强烈、散失的水分多,当气孔闭合时蒸腾作用弱、散失的水分少。影响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外界条件有光照和温度,一般在晴朗无风的夏天,土壤水分供应充足,蒸腾作用强烈,而在阴雨天气蒸腾作用比较弱。植物一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清晨日出后,由于光照加强,温度升高,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三时以后,光照逐渐减弱,植物体内的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降到最低点。
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除了很少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如下:(出示投影片)
作为组成成份的水 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306克
──────────────────────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 204228克
由此可见,植物体吸入体内的水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左右的水却被蒸腾掉了。
(问)那么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如此多的水有什么意义呢?
四、蒸腾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
1、降低植物的温度
在夏季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掉了人就会感到凉爽,发高烧的病人往往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些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同样道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也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季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感到凉爽的原因。
2、促进根吸收水分
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
五、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1、在生产上的应用
⑴及时灌溉,防止发生严重萎蔫
植物体内含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由于灌溉不及时,发生短时间的萎蔫,即使只有几个小时,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植物在形成花芽的时候缺水,可使植物开花减少。
⑵幼苗移栽
当种子萌发及幼苗期,植物蒸腾面积少,需水不多,随着幼苗继续生长,叶面积不断扩大,水分的需要量随之增加,所以移栽植物,要尽量选用幼苗移栽。另外移栽植物尽量选取阴雨天,去掉部分枝叶。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温度,使天空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干旱的季节里,每平方米面积的森林,每天能向空中放散大约6千克的水,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绿化地区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城市露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时,树荫下的空气只有22℃左右。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森林是人类的财富,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好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以下一段录像进行简单的复习。
课堂练习
1、如图:把刚摘下的枝条装好,并用弹簧秤测得其重量为0.8 千克,在光照下,半天后测得重量为0.75千克,重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运输作用
2、水分以____状态从植物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____。
3、根毛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由______运输进入叶内,其中绝大部分通过_____以______形式散失。
蒸腾作用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繁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带一套实验装置到学校。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接着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教师进一步指出,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演示装置放在讲台上,请两名学生到台上仔细观察并告诉全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套实验装置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为了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可将课本P63图Ⅰ-38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或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对着示意图进行提问:(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导管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联通的。) (3)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一系列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3.关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教材对此未做过多的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气孔开闭的活动模型或复合投影片演示保卫细胞的结构以及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4.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水确实是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加上动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平时人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就可以沿着吸管被吸入口中。植物体内的水从低向高处流的原因就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即能促进根毛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也可以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沿着导管向上运输。 教师利用投影片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 投影片: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大致分配如下: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5.在讲述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答案: (1)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2)春季造林在树苗发芽前进行是因为蒸腾面积最小,体内有机物还没有转化输送,没有被新枝叶消耗,所以此时移植最易成活。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少蒸腾面积,因为此时蒸腾作用旺盛,新栽的树又无新根吸水,很可能因为缺水而死亡。 (3)阴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荫,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小资料 一、自制气孔开闭活动模型: 在一张硬纸板上画出叶下表皮的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用彩色纸板效果更好),把保卫细胞剪去,只留下周围表皮细胞的部分。第二步,选两个大小相同的长形的薄塑料袋作为两个保卫细胞(袋口向下)。在两个塑料袋的相邻一侧的中央,用粘合剂各粘上层数相等、大小相同的长椭圆形的塑料薄膜。再用粘合剂把未加厚的相对一侧与表皮细胞粘合。第三步,把袋口粘合,仅各留一小孔,并与“Y”形的玻璃管的上叉口相连通(不能漏气)。“Y”形下叉口,可与打气器械相通。打气时,当气体进入塑料袋内(相当于保卫细胞内水分增多时),由于内侧壁厚,外侧壁薄,张力不均匀,“气孔”部位被打开。泄气时(相当于保卫细胞失水时),袋壁张力减小,恢复原样,气孔被关闭。 二、叶蒸腾水分演示实验: 取甲、乙大小大致相等的新鲜枝条分别插入装有相等水溶液的三角烧瓶中,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再重新调好天平,过10分钟左右观察到,天平向右倾斜。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说明了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实验中烧瓶如装的水溶液温度为25~35℃时,可以缩短实验时问,把两烧瓶从调好的天平移到阳光下或温暖通风的地方。过几分钟后再放在天平的托盘中,现象更为明显,效果更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教学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 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 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带一套实验装置到学校。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接着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1)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教师进一步指出,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演示装置放在讲台上,请两名学生到台上仔细观察并告诉全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套实验装置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为了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可将课本p63图1一38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或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对着示意图进行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导管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联通的。) (3)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一系列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一根毛一根、茎、叶的导管一叶肉细胞一气孔一大气 3.关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教材对此未做过多的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气孔开闭的活动模型或复合投影片演示保卫细胞的结构以及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4.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水确实是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加上动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平时人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就可以沿着吸管被吸人口中。 植物体内的水从低向高处流的原因就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即能促进根毛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也可以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沿着导管向上运输。 教师利用投影片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5.在讲述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答案: (1)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2)春季造林在树苗发芽前进行是因为蒸腾面积最小,体内有机物还没有转化输送,没有被新枝叶消耗,所以此时移植最易成活。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少蒸腾面积,因为此时蒸腾作用旺盛,新栽的树又无新根吸水,很可能因为缺水而死亡。 (3)阴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荫,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 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 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 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 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详细介绍: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本节内容: 师: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机物的分解利用的内容。现在,我就问同学们几个问题:第1,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 氧→水 二氧化碳 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板书: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板书:一.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板书:二.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下边,我们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板书: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部导管→叶肉↗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板书:三.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板书: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板书:四.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动动脑: 1.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二) 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 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七. 教学过程: (一). 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 本节内容: 师: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机物的分解利用的内容。现在,我就问同学们几个问题:第1,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氧→水+二氧化碳+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板书: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板书: 一.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板书: 二.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下边,我们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板书: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部导管→叶肉↗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板书:三.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板书:1. 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 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板书:四. 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 动动脑: 1. 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 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 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四).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 (1)教师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预习课本《观察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2)教师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 蚕豆叶片、镊子、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 (3)教师准备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教材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苏科版九义课标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第1课时,本课时教学主要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部位,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为下一课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打下伏笔。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 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 2.气孔的开闭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3.气孔的作用:叶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降低叶表面的温度,防止叶片灼伤。 3.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蒸腾作用 篇6
蒸腾作用 篇7
蒸腾作用 篇8
蒸腾作用 篇9
蒸腾作用 篇10
蒸腾作用 篇11
蒸腾作用 篇12
蒸腾作用 篇13
蒸腾作用 篇1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