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10篇

优秀评课稿1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优秀评课稿2

  赵老师执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但于此同时存在的是他们的基础还非常薄弱,还不会说很多的英语句子。这一节课上的是牛津教材第一册Module 3 Unit 1,关于七种颜色的词汇课。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略显简单。在本课中,赵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赵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歌曲:Clour song 既起到复习热身作用,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通过多**呈现美丽的彩虹,还有一朵紫罗兰花,自然引出七种颜色,通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的景物自然过度到今天的单词教学。在练习巩固的时候,赵老师用what‘s missing? Let’s chant等的游戏的活动,进行操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说表示颜色的单词,如:red 让学生掌握单词的音、型、意。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是***,用简单的句型进行表达,如: I have a red bag/pen等等,。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拓展性练习,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赵老师在课堂一直在进行英语语言的渗透,如:think it over , let me see , here you are , you‘re welcome , what colout is it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英语,这样几年下来,

  需探讨的地方:

  1、整堂课缺少一个大的语言情景,是否应该课件呈现一副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并且给孩子一个语言运用的素材。如果能够一条线索贯穿起来就更加好了。

  2、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整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少,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学语言并且运用语言。

  总得来说赵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以上是我对赵老师整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优秀评课稿3

  听了郑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童年趣事》, 深深地体会到: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内容”入手,打开学生思路,而不是大讲写法,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作文开始宜“放”,有人对**表达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可能“飞”起来

  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说”中,使“材料—语言—思维”呈动态积累,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促进了写的酝酿,作文不是*淡的干巴巴的诉说,而是学生特定情景下内心的真实写照,有所闻就会有所思,有所思就会有所情,有所情就会有所文,借助作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喜怒哀乐,应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高级形态。

  通过所说材料,学生弄清楚了所谓趣事,一是充满快乐的开心事,二是天真幼稚的傻事。所选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写行为之趣,也可以写语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让学生明白要紧扣“趣”字选材,把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出来,这样就能写生动,写具体。这样适时的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趣事可写。即使是学困生,虽然语句有的不通顺,但事情却真实有趣,确实是童心的表白,童情的宣泄与流露。听着学生异彩纷呈的构思,天真有趣的傻事,把在场的师生逗得捧腹大笑,我想这样写出的作文,老师批改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吧。

  另外我还有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一直以来范文该不该出示,在写之前出示好还是写完之后出示好,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我自己认为:范文的出现,对于一些学困生和中等生,起个引领作用,他们在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之际会根据教师出示的范文,打开思路,明确怎样安排详略,怎样扣题写。但是对于一部分写作水*较高的同学而言,完全没必要。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思维。

  我就想: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课都能这样以情唤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的作文课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

优秀评课稿4

  今天有幸来到沂南四小进行了品社学科的培训学习活动,学习了朱洪福老师的《让学生从“生活地理”中来到“地理生活”中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从策略解读中知道了什么叫地理、为什么要学地理、地理题材设置的目的以及小学品社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等以后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品社课的教学策略,让我更加熟练的了解到了品社课的上法。然后观看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破碎的山河》两节多**教学录像。下面,我就《破碎的山河》一课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破碎的山河》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一课,教师王小峰带领同学们一起圆满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堂标准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与合理的呈现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体现用教材教,把我教材内涵,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材料;分量适中,容量适度。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活动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围绕教学重点有效展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有针对性、探索性、展示性和延伸性;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了临沂市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做合理的处理;注意面相全体,调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参与面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妥善处理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信息资源,合理、充分、正确利用现在教学**。教学效果是在向40分钟要质量,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哦,注重新的课堂生成;课堂体现**、合作的特征,学生学会学,尊重学生,师生*等,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体现参与活动,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发展。教师素质很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学科素养良好,教学基本功扎实,素养全面;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语言有亲和力与凝聚力,师生关系**。

优秀评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优秀评课稿6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有限,敬请指正。

优秀评课稿7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x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x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8

  《军神》一课是一篇歌颂军魂的典范之作,赞扬了*将军超人的坚强意志。文字朴实细腻感人至深。文章讲述的是88年以前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久远,而且又是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卢老师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

  卢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情感和态度,处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事。从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为本的思想,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做法,既尊重学生,又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积极、有效。教学过程中,卢老师紧紧扣住“为什么称*将军为军神?”以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这两条主线,允许学生**地读、问、讨论,既体现了**,又很好地体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将军豪迈气概与不屈的'精神,虽然学生的思维是**的,学习的内容是自主的,但由于紧扣主题,所以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卢老师通过“以读带讲,以对话代讲”的方法,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甚至细小到标点,***一个让我印象颇深:“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讲解这句的时候,卢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什么感情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三个感叹号中体会朗读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坚韧不拔。整个过程非常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与理解,从而有所感悟,并且,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感悟。这堂课还有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上卢老师总是以不急不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即使遇到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能坦然面对,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好处,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优秀评课稿9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旋律的交响乐!

  吴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教学时,教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优秀评课稿10

  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她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面图形之后,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两位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始,沈老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从而体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剪一周,再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吴老师让学生判断如何才是围着操场跑一圈,通过自己的认识来体会什么是一周边线的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都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老师合理利用多**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两位老师同一课中的一些见解。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阅读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1)

——优秀评课稿10篇

优秀评课稿1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x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x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2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优秀评课稿3

  赵老师执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但于此同时存在的是他们的基础还非常薄弱,还不会说很多的英语句子。这一节课上的是牛津教材第一册Module 3 Unit 1,关于七种颜色的词汇课。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略显简单。在本课中,赵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赵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歌曲:Clour song 既起到复习热身作用,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通过多**呈现美丽的彩虹,还有一朵紫罗兰花,自然引出七种颜色,通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的景物自然过度到今天的单词教学。在练习巩固的时候,赵老师用what‘s missing? Let’s chant等的游戏的活动,进行操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说表示颜色的单词,如:red 让学生掌握单词的音、型、意。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是***,用简单的句型进行表达,如: I have a red bag/pen等等,。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拓展性练习,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赵老师在课堂一直在进行英语语言的渗透,如:think it over , let me see , here you are , you‘re welcome , what colout is it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英语,这样几年下来,

  需探讨的地方:

  1、整堂课缺少一个大的语言情景,是否应该课件呈现一副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并且给孩子一个语言运用的素材。如果能够一条线索贯穿起来就更加好了。

  2、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整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少,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学语言并且运用语言。

  总得来说赵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以上是我对赵老师整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优秀评课稿4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有限,敬请指正。

优秀评课稿5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x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x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6

  《军神》一课是一篇歌颂军魂的典范之作,赞扬了*将军超人的坚强意志。文字朴实细腻感人至深。文章讲述的是88年以前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久远,而且又是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卢老师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

  卢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情感和态度,处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事。从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为本的思想,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与做法,既尊重学生,又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积极、有效。教学过程中,卢老师紧紧扣住“为什么称*将军为军神?”以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这两条主线,允许学生**地读、问、讨论,既体现了**,又很好地体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将军豪迈气概与不屈的'精神,虽然学生的思维是**的,学习的内容是自主的,但由于紧扣主题,所以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卢老师通过“以读带讲,以对话代讲”的方法,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甚至细小到标点,***一个让我印象颇深:“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讲解这句的时候,卢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什么感情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三个感叹号中体会朗读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坚韧不拔。整个过程非常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与理解,从而有所感悟,并且,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感悟。这堂课还有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上卢老师总是以不急不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即使遇到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能坦然面对,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好处,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优秀评课稿7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8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4,“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从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找规律。在兴趣一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2、充分利用多**辅助教学。

  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4、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几点见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些实例。

  二、在游戏时,任务要明确要求。

优秀评课稿9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x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x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给出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时,应该强调一下80÷20=8÷2,给出过程让学生明白去掉零后是多少,知道计算的便捷性。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

  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2)

——优秀评课稿10篇

优秀评课稿1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优秀评课稿2

  赵老师执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但于此同时存在的是他们的基础还非常薄弱,还不会说很多的英语句子。这一节课上的是牛津教材第一册Module 3 Unit 1,关于七种颜色的词汇课。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略显简单。在本课中,赵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赵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歌曲:Clour song 既起到复习热身作用,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通过多**呈现美丽的彩虹,还有一朵紫罗兰花,自然引出七种颜色,通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的景物自然过度到今天的单词教学。在练习巩固的时候,赵老师用what‘s missing? Let’s chant等的游戏的活动,进行操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说表示颜色的单词,如:red 让学生掌握单词的音、型、意。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是***,用简单的句型进行表达,如: I have a red bag/pen等等,。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拓展性练习,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赵老师在课堂一直在进行英语语言的渗透,如:think it over , let me see , here you are , you‘re welcome , what colout is it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英语,这样几年下来,

  需探讨的地方:

  1、整堂课缺少一个大的语言情景,是否应该课件呈现一副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并且给孩子一个语言运用的素材。如果能够一条线索贯穿起来就更加好了。

  2、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整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少,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学语言并且运用语言。

  总得来说赵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以上是我对赵老师整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优秀评课稿3

  听了郑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童年趣事》, 深深地体会到: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内容”入手,打开学生思路,而不是大讲写法,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作文开始宜“放”,有人对**表达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可能“飞”起来

  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说”中,使“材料—语言—思维”呈动态积累,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促进了写的酝酿,作文不是*淡的干巴巴的诉说,而是学生特定情景下内心的真实写照,有所闻就会有所思,有所思就会有所情,有所情就会有所文,借助作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喜怒哀乐,应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高级形态。

  通过所说材料,学生弄清楚了所谓趣事,一是充满快乐的开心事,二是天真幼稚的傻事。所选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写行为之趣,也可以写语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让学生明白要紧扣“趣”字选材,把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出来,这样就能写生动,写具体。这样适时的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趣事可写。即使是学困生,虽然语句有的不通顺,但事情却真实有趣,确实是童心的表白,童情的宣泄与流露。听着学生异彩纷呈的构思,天真有趣的傻事,把在场的师生逗得捧腹大笑,我想这样写出的作文,老师批改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吧。

  另外我还有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一直以来范文该不该出示,在写之前出示好还是写完之后出示好,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我自己认为:范文的出现,对于一些学困生和中等生,起个引领作用,他们在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之际会根据教师出示的范文,打开思路,明确怎样安排详略,怎样扣题写。但是对于一部分写作水*较高的同学而言,完全没必要。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思维。

  我就想: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课都能这样以情唤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的作文课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

优秀评课稿4

  今天有幸来到沂南四小进行了品社学科的培训学习活动,学习了朱洪福老师的《让学生从“生活地理”中来到“地理生活”中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从策略解读中知道了什么叫地理、为什么要学地理、地理题材设置的目的以及小学品社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等以后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品社课的教学策略,让我更加熟练的了解到了品社课的上法。然后观看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破碎的山河》两节多**教学录像。下面,我就《破碎的山河》一课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破碎的山河》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一课,教师王小峰带领同学们一起圆满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堂标准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与合理的呈现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体现用教材教,把我教材内涵,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材料;分量适中,容量适度。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活动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围绕教学重点有效展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有针对性、探索性、展示性和延伸性;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了临沂市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做合理的处理;注意面相全体,调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参与面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妥善处理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信息资源,合理、充分、正确利用现在教学**。教学效果是在向40分钟要质量,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哦,注重新的课堂生成;课堂体现**、合作的特征,学生学会学,尊重学生,师生*等,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体现参与活动,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发展。教师素质很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学科素养良好,教学基本功扎实,素养全面;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语言有亲和力与凝聚力,师生关系**。

优秀评课稿5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6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x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x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7

  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她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面图形之后,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两位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始,沈老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从而体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剪一周,再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吴老师让学生判断如何才是围着操场跑一圈,通过自己的认识来体会什么是一周边线的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都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老师合理利用多**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两位老师同一课中的一些见解。

优秀评课稿8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资源和**,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习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教学流程,创新性地运用学科教学网站,为学科整合课探索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学习时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优秀评课稿9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保证,a、o、e是汉语拼音的第一课,作为刚入一年级学生所接触的第一堂汉语拼音课,针对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杨青玉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单韵母a、o、e(会读、会认);把三个单韵母与学过的熟字相联系,体会字母在音节中的发音;让学生观察、了解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其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发音方法,这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 尽量使用充满童趣的话语和孩子们喜欢的小故事的形式

  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主要的思维方式,而且他们的***集中的时间很短,只有吸引他们的,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让他们的***集中起来,如果一味地用枯燥无味的方式向他们灌输书本知识,无疑是违背他们身心思维发展规律的,因此杨老师注意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带学生进入"拼音王国")及采用多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如开火车、送字母回家等)激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联系学生生活,采用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 ,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学中,只要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就能化难为易,**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如,教学中,告诉学生a就是阿姨的阿,o就是公鸡叫的喔喔喔的喔,使学生初次感受到拼音字母所标识的语音就在生活语言中。

  存在问题,奇怪的是读错o的发音的学生特别多,可能o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由此我有两点感悟,一是对于这种读音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的字母读音,我们应当多想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记忆,二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脑袋就是一张白纸,任何知识的第一印象都会让他们留下深刻记忆和习惯,因此在教授知识的时候,教会学生对的知识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秀评课稿10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3)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10篇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1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了。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 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2

  各位同行大家好!

  下面我对我区秦宇红老师的课《多彩的世界》做一下评述。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给现成的图画填充颜色的方法。

  从秦宇红老师的说课中我们能感觉到:秦老师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在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上、在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下了一定的功夫并有所体现。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能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将知识融入到美丽而不失童真的图画中,以任务驱动形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最后通过“展示作品”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也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始有终。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及美好的功能

  秦老师通过事先制作的四幅图画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欣赏同时,也感到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四个样本画,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可操作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样本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童真性。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样本中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样本。 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存在的'不足

  我听过秦老师在本校上的这节课,当时感觉学生展示作品及最后教师总结上不够好,由于本次是以说课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的,细枝末节没有展示出来,来说课的教师大错不能有,但小错则不见得没有。无法全面展示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学科集中开展教研活动无法避免的问题。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3

  一、教学设计妙

  本节课根据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依次展开教学。在形态美这一环节中梁老师充分利用书中的范作,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画、摄影等的画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多样的鸟的表现手法。其次,在讲授动态美时,梁老师又巧妙地结合教具,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自主地发现鸟的各种动态,并在游戏中轻而易举掌握鸟的结构。

  二、学生范作妙

  如今的美术范画多数都是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把书本中学生作业编辑到课件中,今天,梁老师则是推开了黑板,几张用油画棒描绘的漂亮的范画跃然眼前,这一时刻,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激情完全被**,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美声,纷纷评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业时的要求。

  三、书本使用妙

  “美术课需要用到美术书吗?”说实在的确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很纠结。 多数的美术展示课几乎没有看到老师们使用本书,因为所有书本中的范作范画、名师赏析都放置在PPT中,真的没有必要。可反言之,书本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书更直观更亲切更有思考空间,所以,对于常态课而言使用书本这一环节还是必不可少,梁老师的这堂课几次重复使用书本,欣赏书中的作品来讲授贯穿知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书本的真正妙处。

  下面几点思索与老师们共勉

  1、在板书设计上不妨把课题写的高点,有更多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把‘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纳入到板书内容中。

  2、讲授鸟的动态这一环节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拼一拼、摆一摆,我想会更有效地拼贴出各种姿态的鸟。

  3、学生作业要求中可以加入鸟的生活环境,让作业更加丰富、饱满。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4

  听了高xx老师上的《神奇的红黄蓝》一课,这是一节精彩的色彩课,从总体上看,教师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能够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美术文化学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渗透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感恩教育。课堂活跃、**,应该说是一堂极富创意的美术课。欣赏之余,让我收获颇丰。高老师围绕着选选拔绘画之星展开教学,为选拔绘画之星又设计了调色比赛和绘画大比拼两个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评出多幅优秀作品,这样绘画之星的选拔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这节课的主要亮点是:

  一、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的培养

  (1)新课标指出:在美术教学中,应多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和评述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对比。这节课中,学生用三个原色大胆做画通过色彩的碰撞得出更丰富的色彩,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效果理想,目的明确。

  (2)这堂课中高老师的问题设计也很理想,通过多处设问,启迪学生思考。如:那么究竟用红、黄、蓝三色可以调出多少个颜色呢?请问你用三原色都调出了什么色?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还有,在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问题的设计也相当不错。我们都说,美术的评价一定要达到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别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实质上是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通过自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相对来说,一堂课中师生互动环节越多,评价多,课堂越活跃。

  二、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美的追求已产生强烈的欲望,在生活中他们随时都能发现美的存在,高老师利用学生这一特征,课堂中多个环节设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三原色的艺术魅力。如: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用哪种颜色作画**作者的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在自如运用三原色三间色大胆创作中表达小画家的心声。并在大师作品中寻找美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努力去创造美。这就是我们*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尝到的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使对美术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懂得

  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的感恩教育。树立环保意识,以及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语言清晰,具有亲和力,多**操作熟练。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5

  由于本人在今天早上临时得知这次活动,匆匆忙忙去学校将今天的课程排掉,赶到玉海中心小学时,第一节课已经上到作业的展品了,所以只听了两节国画课。回来后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发现这两位老师都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第二节《彩墨游戏》这个课题教材中是没有的,吴老师大胆设置教学内容,做出创新,很值得学习。第三节《线条的魅力》这课,教材是要求将各种各样的线组合成一幅有韵律的画面,张老师能大胆处理教材,采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下面我就具体讲讲《彩墨游戏》这节课。

  1、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吴老师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并且落实得很到位,学生学得很扎实。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一步步地学习。可以说学生在这节美术课中都是有所收获的,从一开始国画所需的工具,到游戏尝试画水墨画,以及特殊技法的学习,再到欣赏作品,感受瑞安的风光。各个环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所以说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2、这是一节有趣的课堂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兴趣很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教师决定的,吴老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开始教学侧锋、中锋、浓、淡、干、湿基本技法的时候,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才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如特殊技法(漂附印染法、揉纸皴法)通过看图片,再让学生**演示,学生兴趣很高,让学生觉得这些技法看起来很难,做起来原来一点都不难,**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滴染法、甩墨法、敲墨法)的技法稍简单些,吴老师巧妙地将这些技法的示范,来完善自己的作品。

  3、这是一节有韵味的课堂

  国画课本来就讲究韵味,而这节课的韵味就体现在吴老师自己的基本功上。课题的板书,基本技法的演示和批注,都是用毛笔进行的,这点就非常能体现国画课的韵味。以及特殊技法的演示,巧妙地画出了一幅树,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然每一节课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几个地方需要大家探讨的,第一,这节的作业采用六人合作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很好,但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合作的人数太多,还有分工不明确,达不到合作的效果。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力还需思考一下,如如何让学生快速静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第三,作业展评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何达到有效?如何让合作、作业评价更加有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6

  《十二生肖》一课是柳老师所教的一节五年级的美术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掌握十二生肖的绘画方法、粘贴方法以及剪影的方法。课堂上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多**课件的形式,播放《十二生肖》的歌曲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以及十二生肖的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柳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思考和讨论,教学中让学生多些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绘画、粘贴和剪影生肖动物绘制的关键不是设计十二生肖的五官、花纹,而是外形,要想画、剪出的动物更生动有趣,更要突出、夸张的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柳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多**课件展示 十二生肖不同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及潜在的创造力。积极的创设**、*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创造,敢于表现自我,正确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想象的乐趣,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发挥、提高。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7

  听了周老师的一节课,非常精彩。她将《飞天》这课的教学设计处理得非常巧妙,有欣赏、有绘画。

  一、 动眼观察

  审美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让学生欣赏飞天的图片,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欣赏。如在欣赏飞天的美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飞天的姿态美、服饰美、飘带美。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二、 注重体验

  当学生欣赏完飞天的图片时,周老师**:如果你是飞天,你想怎么飞?让学生和她一起来听音乐,摆飞天的姿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了飞天的美。

  三、 精心准备

  周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对飞天的知识以及三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向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本来的陌生的飞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次,作品展示的背景是亲手画的,以及板书的美术字设计得特别美,有动感,可见叶老师的用心呀!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美术课,特别是将这么难的飞天绘画改变成儿童版的飞天,让学生易学、乐画,做到了学有收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8

  阅读提示: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bull;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优秀美术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

  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

  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

  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

  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

  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

  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

  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

  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

  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了。

  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

  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

  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9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周老师上的《彩色拼贴画》,这是一节精彩的美术课,从总体上看,教师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能够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这节课的主要亮点是:

  一.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周老师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想象空间。课前拼贴了很多幅拼贴画,供学生欣赏。拼贴画,无论颜色、形状等都很美,该教师态度很认真,值得表扬。课前还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二.教学理念新颖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小学美术课已不再是老师拿着一只粉笔在黑板画什么,下面的学生就跟着画什么,美术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它与现实的生活经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周老师让学生欣赏大师作品和同龄人作品,仔细观察是由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所拼成的,从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入手进行拼贴。

  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自育自学”就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周老师在让学生明确指向重点——个人自学——讨论自学未解——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等过程中无不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坚持“授之以渔”。在指导学生绘画方法时采用先让学生欣赏范画,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学习拼贴画的特点。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完成。学生学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尝到的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使对美术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发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创造美德能力。

  五.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语言清晰,具有亲和力,多**操作熟练。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美术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在赏评这节课的时候,认为本节课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遗憾,归纳如下:

  一、在游戏导入环节拼成房子引出课题有点快,可以多让学生去讲。

  二、在色彩游戏拼贴环节让学生贴两片小叶子感觉有点少,叶子过小,看不出效果,感觉要贴5片大叶子左右,这样会对比更加强烈。

  三、在剪与撕有什么不同效果这个环节,学生觉得撕出来的作品太丑,然后老师就过了这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再问一下其他学生,或者自己可以说下撕纸速度更快,还可以出现不现的肌理效果,不能跟着否定。

  四、教师示范这个环节,示范操作过快,布置作业时学生都不知如何下手。在示范剪纸这个步骤时可以提醒学生使用剪刀一定要注意安全。

  五、展评学生作业时,可以多元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发挥好,没有调动学生的评,课堂就不生动了,可以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等环节入手,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评价画,才懂的如何欣赏画、如何创作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等方面,评价学生自己的画。

  总之,周老师的这堂美术课,为我们如何上好手工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其中的很多教学环节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自我反省的机会,对我改善今后的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10

尊敬的各位**,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羊毫街小学美术老师,田卫红,接下来由我对董建丽老师讲的《彩云衣》第二课时评课,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董老师执教的《彩云衣》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自己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其二,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愉快学习的环境中自然有序的学习和操练,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互动、探究、创新的情境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尝试,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了舒展,情感得到了**。

  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1,、课前准备充分,课具齐全,课件精美,多**使用合理。例如在演示课件“服装变—变—变”的游戏时,学生在观察、游戏中轻松认识到,改变服装的某个部位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服装,这一设计非常直观生动。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董老师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的研究了教材,并进行了多次试教的锤炼。

  3、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

  三、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师素养,扎实的基本功。

  1教师优美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灵感,彰显了人格魅力,课堂具有向心力,凝聚力。

  2课题中教师能及时、准确、生动地评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和引领的效果。

  3板书设计充分显示了美术学科的特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感受到了“美术”功能独有的魅力。

  四、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1抓重点、难点,展开“互助互动”。教师出示自制 “二方连续花边”教具,四人小组讨论并由一小组**说出四条花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其他学生补充。在互助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2结合作业“互助互动”。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分工,一人画上衣,一人画裤子或裙子,这就要求两人协商互动,分工合作。减轻了学习负担,促进了共同发展。

  3结合评价“互助互动”。在成果展示时学生说出创作意图,采用了小组评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同时,老师颁发“小奖状”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了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课上交流与全班共同学习,我们看到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交流时能做到认真倾听,自信表达,教师则在小组汇报展示时补充并适机对重点加以强调板书。提示学生具体明确,设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且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创新意识、团结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评课中,由于我们的水*有限,一定有值得推敲和改进之处。以上只是我粗浅的感受,不足之处也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并恳请大家就本堂课留下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4)

——找规律评课稿10篇

找规律评课稿1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

  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找规律评课稿2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找“,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说”,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涂”,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找规律评课稿3

  5月3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聚在一年级五班,共同学习了张鑫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张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张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挑战记忆的游戏,第一幅图中的图形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没有学生记住图形的排列顺序,第二幅、第三幅图中的图形有规律,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的“引”

  根据导入环节的第二、三幅图引入新课,学生虽然明白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些啰嗦,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张老师适时引导,先让学生听老师说,再由个别学生尝试说,

  三、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张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开放的“摆”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张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贴画,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有规律排列的图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评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担任张xx老师这节课的主评老师之一,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感受很多,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一组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二组没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第一组都能猜对而第二组都猜错了?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第一组是有顺序、有规律的。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知识。

  二、张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使数学知识与语文词语教学相结合。在练习中设计了有规律的词语,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让学生接着说下一个词语是什么。

  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如在新授环节先学习两个为一组的简单排列,再学习三个为一组四个为一组的排列规律。由易到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语言把规律说完整。如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的第二个练习中一个学生用了因为所以回答问题问题,张老师鼓励他说“你特别会回答问题,他会说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第三个练习题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学生说出了白天黑夜为一组后,张老师让他继续说,学生想了一下接着说出了重复出现,这样孩子就把这一组的规律说完整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张老师这节课尽管呈现了很多亮点,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过程缺乏趣味性。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这节课把教材中节日里用彩灯、彩旗等装饰教室这一情境完全抛开了,设计了狮子大象、蛋糕汉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的有规律的排律。虽然学生掌握了规律的含义、学会了找规律,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了趣味,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

  2、练习的设计过难。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在新授环节我们学习了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在练习中也应以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为主。而张老师的练习中第一个就是以5个为一组的图形的排列,第2个练习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中的第三个小题是四个为一组让学生猜,这两个练习都有点太难了。

  3、除了颜色、图形、位置有规律外,是否应进行拓展,如声音的规律、动作、大小的规律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材料中,充分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4、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的能力还是有所不足,并且学生始终没有动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找规律评课稿5

  一、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

  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找规律教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所以找规律的重心应该在于“找”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展开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首先,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关于“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搭配的方案,这期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把动态操作中的思想和逻辑用更为直观但又更为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阶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经开始孕育抽象了;最后让学生体会符号算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并且该课所体现的“实物操作——数形结合——归纳论证”这一探究过程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现象内在的本质——规律的数学表达

  找规律重视过程,但不等于不要结论。

  找规律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标志。如果正确地概括出一类现象的规律,就准确了解了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人们探索规律(包括学生找规律活动),应该概括出规律。概括规律是发展思维的极好时机。概括规律需要对一类现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抽象,需要对一类现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归纳。概括规律是高强度、高效度的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锻炼,能促进思维发展。尤其是以适当的形式表示规律,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一个观念: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合情推理的发现阶段和演绎推理的论证阶段,这样数学教学才完整。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放弃引导学生归纳和论证,而是通过必要的变式,让学生积累多个同类规律的案例,有了多个案例,就为不完全归纳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对这些*行资源进行抽象就会获得猜想:帽子的数量×木偶的数量=搭配方案的数量。这个结论还不是定论,只是一种可能,对这个结论还必须进行证明。小学阶段的证明不可能像中学一样严格的演绎推理,但可以通过演算(即换个数试一试),或者把算式与意义挂起钩来(这一点做得不够),即算式的本质意义是求几个几,这样学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结论也就获得了证明。经历了这个“归纳-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也就是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猜想。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找规律评课稿6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十分亲切自然,使学生对新学习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逐一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发现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规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规律并不陌生,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彩花、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这两种都是可以的,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呈现学生圈一圈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有安排三个为一组。通过圈一圈的画面是学生更直接形象对规律知识的了解。,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水果这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是什么,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对于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教材中的主题图涉及的规律比较单一,如彩旗、、男女从的排列都呈现了两个为一组的颜色变化规律,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练习猜一猜,后面的图形是什么?潘老师设计体现了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练习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潘老师的练习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找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如在创造规律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创造规律的时候,体现了创造的开放性,就是让每个学生用一两种彩色笔,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形。除了让学生用颜色来创造,还鼓励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来创造规律,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7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找规律评课稿8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的内容,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运用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王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有简单到复杂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出示了例题之后,放手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逐一汇报,课堂上得到了“列举”、 “计算”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老师先让学生用有序列举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研究了框2个数,接着马上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每次框4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

  之后,老师把活动中“每次框几个数”“*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作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次操作的过程和得到的具体数据进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便于简明地反映“每次框几个数”、“*移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几组数据的关系。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各次活动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适当提升。提出“*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和交流。并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这样便能引导学生顺利发现并概括相应的规律。本节课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最后,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直接用找到的规律计算进行解答;我想是不是还可以介绍直接框出最后一组数,直接得到答案。对于这两种方法,让学习自主感悟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有选择的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找规律评课稿9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 );第30组第2个是( );第100组第3个是( )。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找规律评课稿10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一年级所学的找简单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规律美的意识。

  公老师紧抓教学目标设计、编排教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环排列的数学知识。听了公老师的课,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

  一、课前准备充分。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做了非常精美实用的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循环排列的变化。各种教具、学具,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可以说,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实践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课堂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从新授到练习再到活动,刘老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动手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吗?”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过程。整节课公老师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老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者、引导者,老师的'作用是恰到好处。

  三、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除了讲授之外,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公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探究、**思考找出图案中四种图形是通过循环排列的规律排列的。后面的练习环节,则是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检验并****所学的知识。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二、对于这种抽象的规律能不能赋予其生活意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一找这种规律的应用,比如跳长绳、循环换座位等,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抽象数学问题。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5)

——小学音乐评课稿10篇

小学音乐评课稿1

  我听了刘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

  1、在导入课文后,谈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当老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读课文,但音乐放不出来时,学生读完了课文,老师巧妙地说:“没有音乐的伴奏,你也读得很好!”“你的朗读,使音乐飘得更远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我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质疑问难这一个环节世界的比较好。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很不错。

  4、在教学中教师在品词析句这一块做的不错,教师在处理难理解的句子中能够通过词的理解,从而去理解句子。

  不过我认为也有几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太大,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学中只能去重就轻。

  2、我认为在质疑问难这一快教师还是没有放开,学生只是局限于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3、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4、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小学音乐评课稿2

  上周听了苏老师的音乐公开课。我认为整堂课是在“敲鼓小鼓,学唱小鼓手的歌,表现小鼓手”的教学环节下一一开展的。首先我来讲讲这节课中,黄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

  1、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这节课一开始黄老师就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接着让学生模仿鼓手敲打小鼓的节奏,不仅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歌曲,而且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歌曲结尾句演唱力度从p到f的演唱要求和四分休止符的难点解决。

  2、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清晰,并且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在整堂课中,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聆听歌曲的习惯。这堂课中苏老师一共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了4次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课中让学生多次完整地聆听歌曲,是学生快速学会歌曲一个非常有效的**。

  3、教师的`语言很亲切、生动。在本堂课中,苏老师表现出了一位音乐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老师那甜美、很纯的、象天籁一样的歌喉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和孩子们。

  4、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在介绍换气记号时,苏老师运用了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儿歌来诠释,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换气记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当然,一节再完美的课总有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针对这堂课谈一下几点不同的看法。

  1、在导入环节,教师在拍打二分音符节奏时不够准确。“Xx”应该这样拍。学生就不会出现结尾句多拍或拍子拍打表示不到位的情况了。另外,这句节奏既然是从弱到强的要求去拍打了,黄老师也想到了用色块去区分了,何不用同种颜色但深浅由浅到深的色块去体现是不是会更明显?然后休止符用红颜色表现,告诉学生看到休止符就好像看到红灯要停下来。我本人认为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看得更一目了然。

  2、既然是歌唱课,如何更好地唱好一首歌应该是一届教唱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核心。我认为处理本首歌情感关键是要表现出小鼓手的神气和自豪,所以要求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应该是圆润、明亮的。也许可能是第一节课上唱歌课,学生的喉咙不易打开。三五班的很多学生是“小银铃”合唱团的成员,好像在这节课中没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三五班学生的歌声不够明亮,嗓门有点紧,声音的位置偏低。学生的情绪也不够Hi。我觉得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教学**。如引导学生要应该用形象的、浅显易懂的一些比喻指导学生该用怎样的嘴形去唱歌。特别是演唱一首歌时的第一句使就要提醒学生如何“起声”?要马上做好气息的准备,找到发音位置的高低了。这首歌应该是属于“软起声”的歌曲。歌曲的起声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激起声,软起声和舒起声。所谓的“软起声”就是指声带再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发出的声音比较舒展、*缓。正因为处理好了歌曲的演唱要求,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和表现歌曲。因为这首歌头尾的歌词和旋律是有相似和重复之处,所以,最后老师再适时地处理整首歌的情感要求,比如说歌曲的起始部分声音比较轻快,情绪比较欢快。尾部力度要加强,把小鼓手自豪的情感发挥地淋漓尽致。教师也不会出现教学时间有多余,而在那拖延教学的嫌疑了。

  3、最后在拓展环节中,黄老师让学生进行声势节奏伴奏。在讲解要求时,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确,所以出现了学生没有马上明白。这个环节中,黄老师本意是想让小组敲打方式进行,但最后却是每组请四个学生上来敲打,四个人的声势显得太单薄,教学的效果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了。我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这么处理,就是让学生敲打音乐凳,然后让一小组两小节后逐渐加入敲打的队伍,这样声势显得会更强大。而以小组渐渐加入的过程也正好体现了力度的变化。

小学音乐评课稿3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小学音乐评课稿4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小学音乐评课稿5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小学音乐评课稿6

  初老师讲的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本单元以家庭为中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启发学生珍惜幸福家庭,以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的爱,同时关心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最终达到珍爱家庭、关爱他人、热爱父母的单元总目标。本课为第一课时。

  听了初老师执教的《可爱的家》一课,我的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亲切自然的教态,弹唱自如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唱歌课教学课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设定合理,注重使用了电教**,知识传授准确无误,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爱的家》这节课直指心灵,音乐以情动人,歌曲以理服人。听音乐含泪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长,看图片震撼心灵。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初老师的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伏延千里。在唱歌课教学上我认为初老师的课优点如下:

  1.音乐容量大。本课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看**家庭的图片——对词曲作者简介——听范唱——读歌词——再次聆听——讲解读谱知识——学唱歌曲——歌曲处理——拓展延伸等几个部分的精彩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2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学中,难的地方“潜出”,简单的地方“深入”,德育渗透点到即止。难的地方,如对四四拍的讲解,就是化繁为简的典例;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四四拍强弱规律开始,让学生用拍手表示强弱拍子,仅仅用了几分钟,就自然的讲出读谱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简单的地方,如欣赏《再见,**》的情景创设,撞击心灵,点燃爱心之火。音乐教学有张力,学生学习有动力。

  3课件制作新颖,运用恰到好处。音乐课的多**运用不能“抢戏”:音乐是听觉艺术,看辅助听,艺术修养才会提高。多**引领学生直观思维,突破难点。这就是多**合理运用的好处——高效。新课开始时初老师采用出示课件——《甜蜜的家》的图片,拓展了学生对“家”的认识,家是**、温馨、甜蜜、幸福的。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音乐,以饱满的声音、深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其次,在了解作曲家时,课件讲述更直观形象。另外,欣赏背景音乐选用比较伤感的《再见了,**》时,不足几分钟的情景创设,多**引领学生从欢快的天真嬉笑走到无声的冷静沉思。这就是多**恰当呈现的力量——无声胜有声。再次,学唱歌曲时,让学生反复聆听,聆听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记忆歌词,有感情演唱歌曲都很有帮助。

  4教学方法运用大胆。鼓励学生走在学习的前面,激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初老师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语言明确,具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新课开始时谈话式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对“家”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音乐,以饱满的声音、深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学唱新歌时通过教师深情的范唱,多次的聆听课件,让学生感受歌曲音乐,进而激发学生对家的喜爱。最后学生随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歌曲处理时,从演唱形式上方法多样,领唱、齐唱、男女混合唱等等。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观看背景音乐选用比较伤感的《再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不完整的家庭,缺少关爱和生活困难的孩子,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思想。更触动了学生要关爱身边的人,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得到温暖。

  教学建议:

  1学唱歌曲时,如果把旋律分析一下,找出相同的乐句和相似乐句,(第一二乐句旋律相同,第三四乐句旋律相似)学生学习时会更省时,省力。

  2如果把弱起这一读谱知识渗透到音乐教学中,我认为会更好。

  最后让我以“设计精彩,回味无穷’’来总结我对这堂课的印象。从这节课中,让我们到了音乐教学的无穷魅力。

小学音乐评课稿7

  音乐组新生力量冯老师开出本期教研课,二年级下册管弦乐听赏《四小天鹅》舞曲。冯老师带着1306班的孩子们感受了热情奔放、活泼跳跃的名曲风格,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四小天鹅》是由***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作的第二幕中的一首乐曲。该曲是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这首舞曲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的旋律还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开朗乐观的冯菁老师通过声势律动、图谱画记、乐器伴奏、哼唱主题、范奏钢琴、视频演示等多种丰富的教学**,经过四次试教、四次修改与调整、让孩子们领略到这首乐曲的迷人魅力与芭蕾舞演员们的风采。

  作为年轻教师,90后的菁菁老师非常热爱这群刚接手教学一年的二年级孩子们,从课堂的**教学到音乐口令,到鼓励方式与评价机制,不难看出她的教学用心与师生之间的默契,而且孩子们的名字冯老师也是记得一清二楚,可见她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一点。现场的钢琴示范,也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四小天鹅》钢琴版,热情洋溢的颗粒性演奏不难看出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与现场感染力,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用热烈的掌声与灿烂的笑脸表达对冯老师的崇拜与喜爱!如果冯老师能注意调整语言的速度与归纳性,设计上更精辟、更讲究;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流畅自然地融入教学目标,这样的音乐听赏课就更完美了!

  我们很惊喜地看到,音乐组的年轻老师们在泰禹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蜕变,不断地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音乐课堂才更快乐、更具设计感。艺术性与水准正在不断提升,泰禹学子们也正享受着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美妙音乐课堂!为了孩子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小学音乐评课稿8

  捉迷藏

  听了伟老师的三年级音乐课《捉迷藏》,感觉到王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花了很多工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层次分明,学生在课堂中也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先读歌词,再老师唱歌谱,然后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词,接下来两句两句唱歌词,最后,整个曲子连起来唱。这样,每一句都能准确无误。

小学音乐评课稿9

  上周听了苏老师的音乐公开课。我认为整堂课是在“敲鼓小鼓,学唱小鼓手的歌,表现小鼓手”的教学环节下一一开展的。首先我来讲讲这节课中,黄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

  1、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自然会投入其中。这节课一开始黄老师就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接着让学生模仿鼓手敲打小鼓的节奏,不仅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学歌曲,而且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歌曲结尾句演唱力度从p到f的演唱要求和四分休止符的难点解决。

  2、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清晰,并且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在整堂课中,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聆听歌曲的习惯。这堂课中苏老师一共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了4次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课中让学生多次完整地聆听歌曲,是学生快速学会歌曲一个非常有效的**。

  3、教师的语言很亲切、生动。在本堂课中,苏老师表现出了一位音乐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老师那甜美、很纯的、象天籁一样的歌喉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和孩子们。

  4、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在介绍换气记号时,苏老师运用了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儿歌来诠释,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换气记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当然,一节再完美的课总有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针对这堂课谈一下几点不同的看法。

  1、在导入环节,教师在拍打二分音符节奏时不够准确。“Xx”应该这样拍。学生就不会出现结尾句多拍或拍子拍打表示不到位的情况了。另外,这句节奏既然是从弱到强的要求去拍打了,黄老师也想到了用色块去区分了,何不用同种颜色但深浅由浅到深的色块去体现是不是会更明显?然后休止符用红颜色表现,告诉学生看到休止符就好像看到红灯要停下来。我本人认为这样可能会使学生看得更一目了然。

  2、既然是歌唱课,如何更好地唱好一首歌应该是一届教唱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核心。我认为处理本首歌情感关键是要表现出小鼓手的神气和自豪,所以要求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应该是圆润、明亮的。也许可能是第一节课上唱歌课,学生的喉咙不易打开。三五班的很多学生是“小银铃”合唱团的成员,好像在这节课中没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三五班学生的歌声不够明亮,嗓门有点紧,声音的位置偏低。学生的情绪也不够Hi。我觉得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教学**。如引导学生要应该用形象的、浅显易懂的一些比喻指导学生该用怎样的嘴形去唱歌。特别是演唱一首歌时的第一句使就要提醒学生如何“起声”?要马上做好气息的准备,找到发音位置的高低了。这首歌应该是属于“软起声”的歌曲。歌曲的起声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激起声,软起声和舒起声。所谓的“软起声”就是指声带再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发出的声音比较舒展、*缓。正因为处理好了歌曲的演唱要求,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和表现歌曲。因为这首歌头尾的歌词和旋律是有相似和重复之处,所以,最后老师再适时地处理整首歌的情感要求,比如说歌曲的起始部分声音比较轻快,情绪比较欢快。尾部力度要加强,把小鼓手自豪的情感发挥地淋漓尽致。教师也不会出现教学时间有多余,而在那拖延教学的嫌疑了。

  3、最后在拓展环节中,黄老师让学生进行声势节奏伴奏。在讲解要求时,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确,所以出现了学生没有马上明白。这个环节中,黄老师本意是想让小组敲打方式进行,但最后却是每组请四个学生上来敲打,四个人的声势显得太单薄,教学的效果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了。我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这么处理,就是让学生敲打音乐凳,然后让一小组两小节后逐渐加入敲打的队伍,这样声势显得会更强大。而以小组渐渐加入的过程也正好体现了力度的变化。

小学音乐评课稿10

  风车依呀呀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6)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3篇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1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2

  一、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

  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找规律教学所揭示的规律是乘法原理。但其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所以找规律的重心应该在于“找”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展开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首先,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关于“有序”的思想才能逐步生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搭配的方案,这期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抽象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这把动态操作中的思想和逻辑用更为直观但又更为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阶段是形象的,但也已经开始孕育抽象了;最后让学生体会符号算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并且该课所体现的“实物操作——数形结合——归纳论证”这一探究过程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把握现象内在的本质——规律的数学表达

  找规律重视过程,但不等于不要结论。

  找规律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标志。如果正确地概括出一类现象的规律,就准确了解了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人们探索规律(包括学生找规律活动),应该概括出规律。概括规律是发展思维的极好时机。概括规律需要对一类现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抽象,需要对一类现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归纳。概括规律是高强度、高效度的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锻炼,能促进思维发展。尤其是以适当的形式表示规律,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一个观念: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合情推理的发现阶段和演绎推理的论证阶段,这样数学教学才完整。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放弃引导学生归纳和论证,而是通过必要的变式,让学生积累多个同类规律的案例,有了多个案例,就为不完全归纳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对这些*行资源进行抽象就会获得猜想:帽子的数量×木偶的数量=搭配方案的数量。这个结论还不是定论,只是一种可能,对这个结论还必须进行证明。小学阶段的证明不可能像中学一样严格的演绎推理,但可以通过演算(即换个数试一试),或者把算式与意义挂起钩来(这一点做得不够),即算式的本质意义是求几个几,这样学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结论也就获得了证明。经历了这个“归纳-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也就是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猜想。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3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一。听了宋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宋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宋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 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小编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 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优秀评课稿10篇(扩展7)

——丑小鸭优秀评课稿3篇

丑小鸭优秀评课稿1

  一节课是否有效率、务实,我想首先得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年段的目标、是否挖掘文本中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元素。陈老师的《丑小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很好地指向以上谈及的两点,同时目标表述集中、明确。

  现将目标摘录如下: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暖烘烘、篱笆、芦苇、讨厌、讥笑、欺负”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3、朗读课文,引导想象,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初步体会丑小鸭的勇敢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堂的有效率、务实更重要的,我想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把目标落到实处。陈老师的这节课就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如第一板块的字词教学,陈老师先后出示三组词语:

  第一组:裂开、孤单、卧在草堆里、暖烘烘、剩下、冻僵、幸亏

  第二组:篱笆、芦苇

  第三组:讨厌、讥笑、欺负

  第一组在读正确字音后,陈老师让小朋友给暖烘烘换个词,小朋友们脱口而出:暖洋洋、暖暖的、暖融融,再让小朋友们运用这个词:什么东西是暖烘烘的?(太阳是暖烘烘的。火炉是??)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会运用这个词。第二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两个词都是同偏旁,是形声字,陈老师先让孩子们观察有什么共同点,再让孩子们看看篱笆和芦苇的图片,因为这是离孩子们生活较远的东西,通过图片就理解了意思。第三组词都是表示不喜欢,而且程度越来越深,陈老师在请孩子个别读时敏锐的抓住孩子读时的表情,问道:你为什么读着读着皱起了眉?让孩子明白这几个词分别是:心里上的讨厌、语言上的讥笑、行为上的欺负。这一板块的教学,陈老师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各有侧重点。

  第四板块的写字教学,陈老师足足留了10分钟时间,先让孩子说说哪些字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再每个写一个。写完之后,陈老师**孩子交流,评评哪里写的好?哪里还得再提提建议,交流之后,再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写得不够好的、难写的字再写一个。

  两个板块的教学可以看出陈老师对字词的教学是扎实而有效的,很好的落实了字词教学的目标。

  第二板块的教学陈老师分两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在感知丑小鸭的“丑”过程中发现“**的、灰灰的、瘦瘦的”语言现象,积累运用。陈老师先让孩子**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圈一圈分别写了丑小鸭的什么(毛、嘴巴、身子),画一画毛、嘴巴、身子分别是怎样的?再读读这些画线的词有什么发现,也来说几个。之后出示:毛灰灰的、灰灰的毛;嘴巴**的、**的嘴巴??

  第二环节在体会丑小鸭经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初步体会丑小鸭的勇敢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丑小鸭优秀评课稿2

  汇文实验 胡超 昨天,我们新教师听了李老师跟吴老师的同课异构《丑小鸭》一课,对于她们的讲课以及评课感悟颇多,体会如下: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的是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通过丑小鸭经过自已的努力奋斗,终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告诉学生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有成功的那一天。2位优秀的教师就以此内容为基点,在整节课上让我收获颇多的地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2位教师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新装》入手,还拓宽到了《拇指姑娘》等作品,一上来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还有只丑小鸭,丑小鸭又怎么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课文中。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来征服。课堂上,2位老师始终以*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怎么认为的呢???”只有在与学生*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2位老师书写的一笔漂亮的粉笔字,清楚明了的板书设计也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相信在老师的长期熏陶和指导下,她的学生个个都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板书的清晰明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丑小鸭都经

  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以及使它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板书的明了展示,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

  3、课件的运用也是这堂同课异构的课堂一大亮点。2位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引导孩子在童话里行走、运用了感染的音乐进行范读,使孩子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随着音乐、老师的'深情范读,领略到丑小鸭辛苦、凄苦、艰苦等众多灾难下依旧坚强,得到学生潸然泪下,产生共鸣的效果。

  4、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向学生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完本文后谈谈你的启示及最后的与挫折有关的名言等教学环节适时地让学生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相信学完本文后学生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建议:(1)在字词的轻声诵读的时候,轻声字词的读音必须教师掌握准确,然后传授给学生。(2)在教学除了鸭妈妈其他人全部奚落,训斥丑小鸭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丑小鸭优秀评课稿3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的是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通过丑小鸭经过自已的努力奋斗,终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告诉学生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有成功的那一天。薛老师以此内容为基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有以下特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刘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新装》入手,还拓宽到了《拇指姑娘》等作品,一上来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还有只丑小鸭,丑小鸭又怎么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课文中。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来征服。课堂上,康老师始终以*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怎么认为的呢???”

  只有在与学生*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板书的清晰明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丑小鸭都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以及使它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板书的明了展示,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

  3、在介绍安徒生生*,及经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时,刘老师的博学多识,使我认识到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4、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向学生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向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学完本文后谈谈你的启示及最后的与挫折有关的名言等教学环节适时地让学生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相信学完本文后学生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建议:(1)在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有一些流于形式,应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的机会,而不只是老师在说。

  (2)在教学母鸡、猫奚落,训斥丑小鸭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