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候选人事迹材料汇总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每年举办一次。下面是范文网特意整理的2023感动中国候选人事迹材料汇总,供各位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孙家栋
87岁的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定国
女,103岁。1933年入党, 1934年参加长征,只有50斤体重的王定国坚持走完了长征全程。她在离休40年后仍然脚步不停,70多岁推动长城保护,80多岁挽救失足少年,99岁还参与植树造林。
秦玥飞
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23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202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2023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王锋
男,38岁。 2023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3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大约五六十米距离的路面全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张超
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23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潘建伟
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23年8月1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后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
多年来,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2023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张丽君
张丽君怀孕5个月时被诊断患上了胰腺癌,这个坚强的妈妈拒绝接受医生引产建议,坚持在生下宝宝之后,才开始接受治疗。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些记忆,张丽君还提前给宝贝录制了18年的生日祝福,希望这个逆境中出生的孩子坚强成长。
这名26岁的妈妈说:“把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来,是对他满满的爱,我要看着他慢慢长大,我相信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王兰兰
10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发现女儿“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2023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便开办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2023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时,小区里8位大姐加入了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如今,“爱心食堂”获得了各界资助,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
阿布列林
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经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
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梁益建
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为了让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23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李万君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2023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支月英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19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郭川
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51岁的郭川是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和北冰洋(东北航线)不间断航行这两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5日15时,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郭川开创的航海事业几乎是中国现代帆船航海的缩影,他人生经历中实现自我的决心和改写航海史的荣誉感,激励和改变了很多人。
王威
王威8岁时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16岁时癌细胞转移到全身,辗转多家医院均因病情过重被拒之门外。在20岁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她写信给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打算死后把角膜献给需要的人,遗体献给医学院解剖研究,感动了很多人。
后来北京煤炭总医院组织专家为王威进行了手术,摘除肿瘤十余个,最大的有成人拳头大,她奇迹般康复了。2023年她成为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因为爱,王威活了下来,现在29岁的她要尽己所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并告诉大家,癌症是可以战胜的。
吕顺芳
小时因家境贫困,吕顺芳年幼的妹妹被父母忍痛遗弃。为了圆母亲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她四处奔波寻找妹妹,然而直到母亲去世也未能如愿。寻亲路上吕顺芳见到很多同样遭遇的家庭,便暗下决心要帮天下父母寻找失散的儿女!
2000年5月,吕顺芳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先后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等14个省区的3000多名寻亲者。为帮人寻亲吕顺芳辞去工作,几乎花光了积蓄。14年来她帮助300多名寻亲者找到了亲人,被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申亮亮
2023年6月1日,中国派往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选择撤离现场,却用29岁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
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母亲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景海鹏 陈冬
景海鹏,50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1998年1月,景海鹏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8年9月,他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23年6月,他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23年6月,他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担任指令长。
陈冬,38岁,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2023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 2023年6月,他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魏德友
76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依旧选择留下,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他和妻子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52年来夫妇俩人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宁波守塔人
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和海水,年复一年的守望,冒着风险的同时还要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
叶家人为守塔付出了很多,有3人甚至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因为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