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英语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1

Teaching goals

1 Target language

a. Key words

achieve, achievement, condition, welfare, institute, connection, campaign, organization, specialist, behave, behavior, worthwhile, nest, observe, observation, respect, argue, entertainment, inspire, support, devote …… to

b. Key sentences

Watching a family of chimps wake up is our first activity of the day.

Everybody sits and waits while the animals in the group begin to wake up and move.

But the evening makes it all worthwhile.

…… we see them go to sleep together in their nest for the night.

Only after her mother came to help her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 was she allowed to begin her project.

For forty years Jane Goodall has been help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life of these animals.

2 Ability goals

a. Learn Warming Up, and know how to tell the great women and the famous women.

b. Learn the way to describe a person from what the person did, what she/he looks like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Teach Ss how to describe a pers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 By reading 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Jane Goodall in at least two aspects: one is what is the humane way to study animals; the other is that it was her great personality - universal love and mercy(博爱与慈悲 )that made her successful. If everyone had such kind of heart, they would give everything benefit for all living things. Then our world will be full of love and peace, without any war and starvation.

b.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1) What made her a great success?

2)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Jane Goodall?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Let everyone believe that all of us can become Jane Goodall.

Teaching methods

Inspiration, Questioning and Discussion.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2

Period 7-8 Grammar

Grammar

一、动名词做主语的用法

动名词做主语往往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在口语中也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如:

Seeing is believing. Helping her is my duty. Talking mends no holes.

空谈无济于事。

Working with you is a pleasure.和你一起工作是一种乐趣。

动名词做主语和不定式做主语一样,也可以用it作形式主语。如:

It's rather tiring walking around in a city.

不定式做主语往往表示具体的特别是将来的动作。如: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He realized that to go on like this was wrong.

二、动名词作宾语的用法

1.有些动词或短语动词后常用动名词作宾语。如admit, appreciate, avoid,can't stand(不能忍受),consider,delay, devote … to, dislike enjoy,escape, excuse, feel like, finish, forgive, get down to, give up,

imagine. insist on, keep (on), look forward to, mention, mind, miss(错过),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put off, stick to, suggest等等。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做早操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Her shoes wants mending.她的鞋该修理了。

注意:当need, want, require, worth后面接doing也可以表示被动。

Your hair wants cutting.你的头发该理了。

The floor requires washing.地板需要冲洗。

I have finished writing this book.我已经写完这本书了。

2.在allow, advise, forbid, permit后直接跟动名词作宾语,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则构成“allow/advise/forbid/permit +名词/代词+不定式(宾语补足语)”之形式。如:

We don't allow smoking here. We don't allow anybody to smoke here.

3.动词need, require, want意为“需要”时,后跟动名词的'主动式或不定式的被动式作宾语,意义没有区别。如:

The window needs/requires/wants cleaning/to be cleaned.

4.在begin, continue, love, like, hate, prefer, intend, start后用动名词和

用不定式作宾语均可,意义没有多大区别。

5.动词forget, go on, mean, regret, remember, stop, try, be used to, can't help后跟动名词和跟不定式区别较大,须注意。

forget, regret, remember后跟动名词,动名词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后跟不定式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Period9-10 writing and checking the answers of the exercises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help the Ss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and develop their reading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 Ss acquire knowledge and improve ability through discussion and competition.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to arouse Ss'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lics. Understand cultural relics belong to the whole world and the human beings.

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point: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whole passage and master the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so on.

difficult point : how to solve the questions and find the useful information using the reading skill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Lead in

1. show some pictures .

2. show the pictures and a short video of amber room.

purpose: motive Ss's interest.

Hi, everyone.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ll present you some pictures. They are all about cultural relics. Some of them are cultural sites. Some of them are natural sites. Only a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from UN has the right to decide on and name them.

Presentation

Look at the photos her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ubstance of “amber”? What do know

about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Amber Room”?

discussion:

Now, boys and girls, I met a “moral dilemma”. That means I must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Things are like this: My old granny happened to find an ancient vase under a tree in the earth of our garden. It’s so beautiful and special. Now, my family fell into a moral dilemma. Can you help us to make a decision?

A: What should we do?

B: Can we keep it for ourselves or report it to the government?

C: Have you come across such a situation — to make a difficult choice?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Play tape. Ss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Reading

pre-reading:

1. Have you ever seen a piece of amber?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2. 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predict what it is about. Then skim it quickly and see if you were right.

Reading:

1st time:

read by yourself as quickly as you can.

join the correct parts of the sentences together.

2nd time:choices and T/F

compet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3rd time:

answer some question. Ask ss to think over and discuss.

purpose: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and arouse Ss's awareness of competition. Grasp the main information.

Discussion and report

Think over of what we discuss in the part of warming up: I find myself falling into the dilemma.

you discuss together ,and write down the outline of a report.

work in group

Consolidation

fill in the blanks (summary).

Homework

make a report .

use the useful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express attitudes, agreement & disagreement and certainty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read the text and learn to write diaries in English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friendship”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understand and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help students identify examples of Direct Speech & Indirect Speech (I):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in the text

教学重难点

Words

upset, ignore, calm, concern, settle, suffer, recover, pack

Expressions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in order to, at dusk, face to facer, no longer/ not …any longer, suffer from, get/ be tired of, pack (sth.) up,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join in

Patterns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said Anne. →Anne said that she did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Hello, everyone. I’m so glad to be your teacher of English. I’d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to build up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you. Today we shall take Unit 1.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Friendship. What do you think friendship is?

1. Warming up

⑴ Warming up by defining friendship

Hello, everyone. I’m so glad to be your teacher of English. I’d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to build up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you. Today we shall take Unit 1.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Friendship. What do you think friendship is?

Yeah, 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about friendship. However, friendship is a relationship that can’t be restricted(限制)by definition(定义). It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True friendship can exist between any two souls, be it between people or animals. It can happen at any moment, to anyone. Even to lifeless things, like a diary, a ball, a friendship can happen.

Then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friendship?

Do you think that friendship is important to our life? Why?

⑵Warming up by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Nice to meet you, class. We shall be friends from now on. For everybody needs friends. But being a good friend can sometimes be hard work. Learning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a friendship can make you a better friend and a happier person. Discuss the situation below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sely.

Common problems among teenagers

Solution

Som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forgetting friends’ birthday, not keeping promises, letting out friends’ secrets and so on.

Maybe we can have a heart-to-heart talk with our friends to ask for forgiveness.

Situation 1: Friends get angry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y try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difficult.

Try to understand your friend/ Try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 in a different way.

Situation 2: Friends don’t know how to apologize

Start by telling each other that you are sorry. A simple apology is often enough and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Situation 3: Some friends don’t know how to keep secrets.

Keep your secrets to yourself

Tips on being a good friend

Treat your friends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 Keep secrets that are told to you.

Pay attention when your friend is talking. Keep your promises. Share things with your friend. Tell your friend the truth. Stick up for your friend.

⑶Warming up by doing a survey

Good morning, class. I am your teacher of English. Glad to be here with you. Today we shall take Unit 1 Friendship.

To be frankly, I’d like very much to keep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you, my dear student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How about you then? Ok, thanks. I do hope to be your good teacher as well as your helpful friend (良师益友).

Now please do the survey on page one.

Add up your score according to the scoring sheet on page 8. You don’t have to tell your results. You can just keep it a secret.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

一、 教材分析:

学生在度过一个假期后,英语知识较生疏,教师应当复习好以前单词,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Let’s talk A部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Good morning We have a……复**第一册中内容。“I’m from America”这一句为B Let’s taik“Where are you from?做了铺垫,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boy、girl 、teacher student 、meet等单词又是第一次出现,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得简单地表达自己心情,如:nice to meet you welcome back to school

2、能够听懂并回答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3、认识、会说字母A——E

4、掌握A、B Ler’s talk中单词。

5、理解A、B Ler’s talk中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能够听懂并回答 Where are you from?

掌握A、B Ler’s talk中单词。

理解A、B Ler’s talk中内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A lLet’s talk Let’s learn B Let’s sing

第二课时 A Let’s practise Let’s play Let’s chant

第三课时 B lLet’s talk Let’s learn

第四课时 BLet’ssay Let’spractise

第五课时 B Let’s Let’s

第六课时 C story time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阅读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1)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5篇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1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教学重点:

  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东北区位于*的东北部,包括***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xx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108m。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矿产。

  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一)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运输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

  (三)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全区煤炭储量约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

  (四)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五)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

  二、农业基地建设(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

  (2)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主要产奶区。

  (3)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104h㎡,***林地3550×104h㎡。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

  (二)松嫩*原农业基地建设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今后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和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三)三江*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原是由***、***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原。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铁路密度达125km/k㎡,高于全国57km/k㎡的水*,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展开。管道运输主要是从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

  (二)邮电通讯业: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四、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一)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

  周边有***、蒙古、朝鲜,与韩国、**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口岸。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

  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角”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一、水利建设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辽中南地区,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跨流域调***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世纪末至今,***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态*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三、开发旅游资源

  1、冰雪旅游。

  2、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

  3、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

  4、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四、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采伐森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采育严重失调,森林日减,林相渐趋恶化,特有的野生动植物也在迅速减少,有的濒临**。草原建设投资很少,而开垦草原,以农挤牧的现象严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导致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产草量下降。从农业上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明显减少。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

  东北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与环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经济、技术**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产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积极治理三废污染,净化生态环境;对地方病多发区加强环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四、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1)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2)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合作在***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3)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

  (4)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教学活动建议主题:东北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阅读文献

  能力训练:网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报告

  思考与练习1、简述东北区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东北*原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如何?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多**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5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

  [讲授新课]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2)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均**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2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 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会(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 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 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

(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

重点字词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多**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一个**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的“骚赋”,汉代为**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六、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七、作业设计

背诵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八、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

(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①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说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朗读课文

二、继续赏析评价

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

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轻松。

(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和“**”以后的轻松娱悦了。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

一、字词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二、检查背诵

三、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延伸阅读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扫而光。

后赤壁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

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

五、作业布置

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

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苏东坡是*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串讲+探究、鉴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

(1)若用多**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教学课件。

(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体简介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五、解读课文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_。)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1、具体品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①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

②师生讨论

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

生讨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

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清风、水波、月(师板书)

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讨论,师总结: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2)全班齐读第二段。

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的感慨。悲从***,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2、预习课文后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讨论)

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2、延伸思考讨论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如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3、教学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3)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5篇

高中生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英语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1

一、利用表象,丰富想象

观察图画和实物作文符合英语作文起步阶段需要有一定的情景要求,也符合高中学生有意想象占优势的特点,同时避免了文字情节作文易使学生中译英的缺点,但若每一次训练都是刻板的再现材料,创造想象则难以增长。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在图中留有空白,或对实物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英语作文的兴趣,减轻他们的惧怕心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解决悬念。

如senior bookⅰ,unit 3 中的“help! help!”,可按发展顺序设计几幅救落水儿童的图,但只给学生展示第一、二两幅图,图画的内容大致与课文内容相同,但是后几幅的空白,使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填补材料的空白。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材料,也可以**发挥。有学生这样写到:

last week, we had a picnic in forest park。 we found a shady place by the river。 as soon as we had sat down, tom suddenly got up and shouted, “someone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 it was true。 a boy was struggling in the water, and the children in a boat looked hopeless。 tom and jack took off their shoes while running to wards the water。 they swam very quickly towards the boy who was sinking fast。 tom and jack got hold of the boy by the arms and lifted his head above the water。 together they pulled the boy to the shore。

之后,再给学生展示其中一幅图,或一句话的情景:……,a man/a woman/a child, etc。 has fallen into the river/the lake, etc。……。让学生**选择**发挥。有的根据曾在报上看到的**,称颂一身怀六甲的妇女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也有的谴责那些对落水者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学生的作文体裁记叙文、议论文不限。这样,既训练了他们书面的`表达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思索了做人的道理。

二、精选图画,激发想象

处于英语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的特点,为其提供的观察材料越具体、越完整、越详实,他们的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得越明显,有时甚至强化了他们的这些特点。换个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些抽象的图画,他们的创造想象反而被激活,因为他们必须在原有的图画上进行创造才可能有新的形象产生。而“抽象画作品所表现的物象与参照物相差甚远,它限度地把形与色对视觉作用的潜力发挥出来,直观效果非常强烈。它经过夸张、简化、分解、组合等变化**,将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成为富于想象力。”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表达百老汇街道的嘈杂与热闹的《百老汇爵士》(jazz in broadway)是一幅看上去比较抽象的图画,学生通过观察、运用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内容各异的作品。

有学生这样写到:

it is the downtown of shanghai。 the streets, such as nanjing road and huaihai road, etc are busy。 cars, buses and trucks with all kinds of advertisements are running。 people dressed in their best are walking happily or hurrying to work on their bikes。 beautifully decorated stores are crowded with people shopping。 they all look in high spirits。 the traffic policemen at the crossings are directing the traffic attentively and seriously。 everything is in good order。 such is our city。 i love our city。

而另有学生在他们的作文中认为这是一个“排污系统”(drain outlet system )或电路板(circuit board)或房屋*面图(a plane figure of a house)等等。

可见,由抽象的图画到生动画面的产生,到一篇作文的写作成功,是创造想象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三、借助音乐,拓宽想象

音乐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能给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脑开发,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有时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senior book ⅵ ,unit 7中的“the waltz king ”这一课文,根据内容,可设计让学生听一首beethoven的“命运”(fate),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一位学生这样写到:

i am a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and i will enter for the colla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ether i will be admitted to a collage, i will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 si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poor and weak。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借助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展。“音乐艺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灵活方法,发展想象

“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由思维调节的。”想象会产生全新的物象与情景、独特的认识和感悟。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给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想象余地。正如:a thousand readers, a thousand hamlet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英语作文教学中根据一定的线索或情节,提供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描述(创造性的描述),会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例如 “after twenty years" (senior book ⅵ,unit 5) 这一课,可要求学生在学完之后, 简单续写一个结尾。这是一篇根据o。 henry 同名原作改写的文章。文章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很能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这样写到:

as soon as the police officer wanted to catch bob by the arm, he took out a gun, aimed at the officer and said, “i knew i was wanted, but i don’t want to be arrested anyway。 tell jim wells i will come to visit him one day。" just at that time, the police officer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some strong men, gun in hand, pointing to him。 bob then walked into the street and got into a car parking there, followed by those strong men。 the car soon disappeared。

另有学生这样写到:

the moment the officer caught bob by the arm, he got rid of it and ran away at once。 he was running down the street as fast as he could, when he was shot on the right shoulder。 he turned round。 to his great surprise, it was jim wells, his o ld friend。 he fell on the ground and fainted。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一定的语言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确实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学生对当前的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处理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其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注意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可以说,续写结尾、续写故事、改写、扩写等,都是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有效**。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I. 单词和词组

permission, nation,reduce, fetch, compare, therefore, remain, dislik, share, persuade, hardly, go ahead, burn down, compared to, give up, call for, be used to, get into the habit of

II. 日常交际用语

1.请求

May / Could / Can I do that?

I wonder if I can do that.

Would / Do you mind if I come earlier?

Will you tell me if can go now?

2.允许

Yes, please. / Of course. / Sure. / Certainly.

Go ahead, please.

That’s all right. / OK.

It’s all right to me.

3.拒绝

I’m sorry, but it’s not allowed here.

You’d better not.

I’m afraid not. It’s not right.

III.语法

复习名词性从句作宾语和表语的用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The main dialogue of this unit is to practise the students how to ask for permission, refuse and give permission ability. Though learning the way of expressing are able to remind the students speaking in daily life. This dialogue is the main idea to learn to use these phrase for permission. Though two men’s talking. Meanwhile this lesson offer some practice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dialogue. In order to master these phases, this lesson has short dialogue to give the students to speak each other.

重点词汇讲解

1.catch fire与be on fire

1)catch fire:begin to burn着火;烧着。catch fire有动态含义,揩“开始燃烧”。

例如:

Paper catches fire easily.纸容易着火。

The bed clothes catch fire and the whole house may be burnt down.铺盖着火了,整个房子都可能烧掉。

2)be on fire:be burning着火;失火。 be on fire有静态含义,指“燃烧的状态”。

例如:

The house was on fire.房子着火了。

She woke up at midnight and found the kitchen on fire.她半夜醒来发现厨房失火了。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本单元对话课复习了有关问路及应答用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编对话描述所在学校、区域或城市;

本单元介绍了**的迪斯尼乐园及其创始人Walt Disney艰苦创业的生活经历。通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迪斯尼乐园的概况,并可根据提示复述沃尔特?迪斯尼奋斗的生活简历。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艰苦奋斗,才能收获成功的道理。同时,设计问答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作为高二的起始单元,此处复习了宾语从句的用法,通过课文阅读,完成练习册后练习,学生需熟练掌握此语言项目,并准确运用到口头及书面表达中。

对话教学建议

Step 1听录音

教师放对话录音,放完两遍之后,教师根据对话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1.What were they talking about ?

2.How to answer the first /second/third/forth/fifth visitor question?

Step 2 练习

**学生五个人一组,练习对话三至五分钟。教师请几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Step 3改写

将对话内容改写为一篇短文,要求学生用本课的地点名称如:

Sleeping Beauty Castle , Bear Country, Horse-drawn streetcars, the Tomorrow Land Building

比如:Carl is answering visitors’ questions. The first visitor asks Carl the way to the Sleeping Beauty Castle….

Step 4 讨论

If you are visitor, How to ask the way to the stranger at first?

Step 5总结

教师**学生们,归纳和总结对话用语。

Asking:

Where is …...

How can I get to…

Which is the way to…

Could you tell me if…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Answering:

Go straight ahead…

It’s behind …/in frond of/

Go down this street…

教材分析

本课的日常用语用语是有关对话asking the way and responses,这样的问路用语在初中都以学过,所以对话不在是个难点。本课的两篇阅读文章是有关人物,沃尔特·迪斯尼。难点在于第一篇是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艰苦创业。第二篇是我们众所周知的Disneyland,两篇文章结合着学过的语法知识宾语从句在里面,这也不是学生们所要了解的重点。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4

Teaching goals

1 Target language

a. Key words

achieve, achievement, condition, welfare, institute, connection, campaign, organization, specialist, behave, behavior, worthwhile, nest, observe, observation, respect, argue, entertainment, inspire, support, devote …… to

b. Key sentences

Watching a family of chimps wake up is our first activity of the day.

Everybody sits and waits while the animals in the group begin to wake up and move.

But the evening makes it all worthwhile.

…… we see them go to sleep together in their nest for the night.

Only after her mother came to help her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 was she allowed to begin her project.

For forty years Jane Goodall has been help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life of these animals.

2 Ability goals

a. Learn Warming Up, and know how to tell the great women and the famous women.

b. Learn the way to describe a person from what the person did, what she/he looks like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Teach Ss how to describe a pers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 By reading 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Jane Goodall in at least two aspects: one is what is the humane way to study animals; the other is that it was her great personality - universal love and mercy(博爱与慈悲 )that made her successful. If everyone had such kind of heart, they would give everything benefit for all living things. Then our world will be full of love and peace, without any war and starvation.

b.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1) What made her a great success?

2)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Jane Goodall?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Let everyone believe that all of us can become Jane Goodall.

Teaching methods

Inspiration, Questioning and Discussion.

高一英语下册教案5

第一部分:热身

快速应答:

1.How are you going to school everyday?

2.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3.Would mind my opening the window?

4.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5.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第二部分:朗读

口语朗读技巧:

1.声调与降调

I have three English books, two Chinese dictionaries and five pens. Do you have a map in your hand? Yes, I do.

2.连读:将前一个单词最后的辅音与后一个单词开头的.元音连在一起朗读。 half an hour ran out of not at all

3.失爆:当相邻两个爆破音在一起时,往往给前面一个爆破音留一个位置,但不

爆破,稍停随即发后面的爆破音,这种现象称为“失爆”。 hot bath the next day a good deal of I don’t believe I don’t know I want to say

朗读练习:

1. A smart housewife was told that there was a kind of stove which would only

consume half of the coal she was burning. She was very excited, and said: "That'll be terrific! Since one stove can save half of the coal, if I buy two, no coal will be needed!"

2.The little boy did not like the look of the barking dog.

"It's all right," said a gentleman, "don't be afraid. Don't you know the proverb: Barking dogs don't bite?"

"Ah, yes," answered the little boy. "I know the proverb, but does the dog know the proverb, too?"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4)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5篇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1

  天底下没有绝对坦诚相见的知己,像**和袁葵这样的共“裤衩”哥们也做不到。**和袁葵今天就在操场上认真地干了一架。他们俩都被学校记大过一次,这对某些同学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他们作为高考的重点培养对象就是致命的打击。

  **今年16岁,但已经是个高三的学生了,一米八的块头也够高大的;袁葵今年十八岁,和**是同班也是同桌,还是死*。俩人的成绩也是排在全级的一二,反正他们自己的感觉就是双方既是真诚的朋友又是相互的对手。俩人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互帮互助的。按理说他们是绝对坦诚的知己吧?可是就这样一对被旁人视作交友的榜样和学习的标兵,今天在操场上大动干戈,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俩人都挂彩了。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从学生会*王丽那里得知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和袁葵同时被丘比特的爱神之箭射中了,在高中阶段相互爱慕并升级成恋人的男**学多的是。这原本不算个事儿,可糟糕的是射中他俩的爱神之箭来自同一个女生,朱琪;而更糟糕的是朱琪又是他俩各自心里暗恋已久的对象。

  “很抱歉,我不想退出这场角逐。你看我们能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件事情呢?”**和袁葵在校图书馆商量着。

  “我们文斗是不分高下的,那就用武力解决吧。你认为怎样?”袁葵征求**的意见。

  “那好吧,说个地点和时间,叫上一个可靠的公证人。”**也附和着。

  “行,这个周末,就在运河体育馆的一号篮球场,让朱琪本人做证吧。我们可以不告诉她这个约定的实际内容,只让她观战就好。谁输了就让出追求朱琪的**,谁不来谁就是孬种。”袁葵和**协商一致。

  这对铁哥们逾期而至,并带**朱琪。“我可不会手下留情的,你小心罗,别说我以大欺小。”袁葵说完就先发制人,一拳推至**的胸口。**还没回过神来,袁葵的一个扫堂腿就把**给撂倒在地。“看样子,你可是摔得不轻啊!对不起,我没想到你那么不经打。”袁葵占尽了上风还不忘对**奚落一番。或许是想当着朱琪的面表现一下自己吧。“你这算什么啊?有你这么卑鄙的做法吗?你小心,老子今天不和你斗。”**因为摔得较重,确实没有力气和袁葵继续较量了。其实**输得冤,要是真按照规矩来的话,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

  “嗨,你们俩今天干嘛啦?不是好哥们吗,怎么打起来了?”朱琪在**走后向袁葵索要打架的答案。“你就少管了,**那小子喜欢吹牛。他说我打架不是他的对手,所以我们商量好今天在这里比试一下,没想到他没种,输了心里很不服气。”袁葵显然做得很没有绅士风度。一个人的德行是要看其对别人背后的评价。

  “啊,是这样吗?你们俩不是学习标兵吗?怎么会有这种好斗之心呢?其实你刚才的偷袭行为还真让人不耻,要是我,我也不服气。”朱琪鄙视地看着袁葵。

  “朱琪你这样想就不对了,那不是偷袭,是先发制人。兵不厌诈嘛,谁不想赢呢?好啦,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了。我们一起去吃冰吧?”袁葵和朱琪甜蜜地走进了附近的冰屋。

  “有种第二节课在操场见,不见不散。”**往袁葵的化学课本里夹**“挑战书”。于是**用袁葵上次的招数把袁葵打了个痛快,真是以牙还牙。很不幸的是俩人没有公证人,也没有打架的潜规则,直打得俩人挂彩,学生会*叫人劝架才住手。

  从那以后俩人也不再黏糊在一起了,这对亲密无间的哥们因为朦胧的爱情而产生了心灵缝隙,真让人替这段友谊感到惋惜!

  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职高一年级刘雨轩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2

  每天都要必做的事情,就是整理空间。写一点自以为还是文字的笔迹,以文会友,以字交心。以为这样,生活便可以多了一份乐趣,心情就多了一种阳光的色彩。有幸与你相识于文字,也希望与你相惜于文字。因为我们都对文字情有独钟的依恋。

  因为深爱着文字,所以从不敢亵渎神圣的文字。因此每次的落笔都很认真,通俗而不低俗,朴实且不失淡雅,不敢花哨和刻意雕饰。我不是文人墨客,没有他们的才高八斗,出口成章,写出那叹为观止的美妙文字。但我喜欢在时光里写下有关心情的简单,用沧桑来证明,双手抚摸过岁月的痕迹。

  无论你来自何方,五湖还是四海,无论你年龄大还是小,也不论你是男还是女。只要你怀有一颗永远向善的心,永远向上的心,我都热烈欢迎你的到来。虽然,没有华丽的盛宴,没有赋诗**的佳肴,招待每一位到来的朋友。但我以朴实文字散发着淡雅的清香,一颗热情的心等着你的相聚。

  在这里,你每一段的留言,几声真情流露的评论,无不沾满丝丝暖意,感动我的心灵。你们每一次路过的足迹,都永远在这里留下铭心的痕迹,是心灵里永远的颤动。温馨的祝福,淡淡的牵挂,是春暖后温情的来过。我们虽然素昧*生,天涯迢迢,却在这里咫尺,没有距离。

  相遇空间,只为一份真情的相约,我们不再隔离在荧屏的两端。人海茫茫,唯有与你相遇,当真是生命的奇迹。我的苦与乐,你的冷和热,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再是寂寞的回声。一份理解,两心相知。从此便多了长长的挂牵,少了迷茫的叹息。

  喜欢你的欢声笑语,随着这年华在阳光里轻趟。浅语闲思月入怀,梦里花落方夜深。文字里,心窗旁,我们举杯邀月,同看夜空星光的灿烂,倾听心灵的低语。那苍茫的荒野上,已是****,漾起动人的情怀。

  似水流年,知己难得。庆幸有你的相陪,感谢你的相随,心灵的归宿里,我不会孤独。朋友,我期盼听到你的轻轻脚步声,期待与你一起感知生活,感知幸福,笑步人生。

  人海茫茫,过客匆匆。对于我来说,你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3

  主人为画眉着想,将长期安逸生活在笼中的画眉放回森林过**的生活,画眉却愁苦于无法飞到森林牢笼的边缘,其实,它是飞不出自己心灵的牢笼。

  也许是因为社会的过于残酷,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过于艰苦,越来越多的人安逸于眼前*稳的生活,不再追求其他。一旦如此,你也许会失去你曾经拥有的东西。

  方仲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有作诗的天赋,五岁便能指物为诗,可惜,他的父亲却不让他学习,一味地让他赚钱养家,当仲永二十七岁的时候,竟已经沦为普通人的地步,无法再作诗。虽然不是仲永自己放弃学习,可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古人尚已如此,在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更是这样。试想你若是在一个单位中业绩**,又无上**搏之心,那么,你就要小心了,或许不用等经济大危机,你就可能要被炒了。

  若是在温饱不愁,安逸舒适的生活中度过一生,我想,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苦于竞争压力了。偏偏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这些年,不断膨胀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得不促使你前进。这当然是正常的,一个社会要发展、进步,自然需要物质创造,细化到每个人,就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奋斗、创新,但人往往都是懒惰的,没有激烈的竞争,没有物质的诱导,一般难以出成绩。所以,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生存**保持自己的心灵不被蒙上阴影才是最为关键的。

  许多人,甚至是学生,因为一点点挫折、压力,竟头也不回地走****的道路。他们大多觉得自己活的很痛苦,活的没***。那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庇佑、保护太多,但一个人若是不经人生的风雨又怎能成长为父母的擎天柱?画眉也试图寻找森林牢笼的边缘,说明,它还是有对**的渴望的,只是未能走出自己心灵的牢笼罢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解锢自己的心灵呢?放过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希望。黑格曾尔说过“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无论如何都应保持一种充满希望的心态,只有不断努力着,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解锢心灵,努力奋斗,不轻易放弃,更不轻易绝望。这样,你才可以坚守自己,活出自己。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4

  一位登山者在一次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深知再无法找到出路的他无意间在冰雪中发现了一个冻僵的人,“感”在心灵。最终伤者在他的救助下苏醒过来,两个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雪地。这份再生的恩情,伤者该拿什么去感谢登山者呢?一份厚礼?一顿美餐盛宴?不,我想那应该是两颗心一生的铭记与感动,他们将永远相互扶持。

  什么是感谢?不是一捆枯柴,而是在它背后的那一丝绿意,它是一颗质朴、诚挚的心灵,尽管它表面上毫无意义。就像《麦琪的礼物》中的那对主人公,一个卖掉自己引以为豪的美发为丈夫买来了精美的表链,而另一个用自己祖传的金表换来了妻子向往已久的发梳,似乎他们都极不聪明地分别为对方**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也许他们的付出将完全沦为白费,但他们仍心存感激,此时,“谢”已不是重点,“感”才是其灵魂的支柱。感由心生,冰雪中,他们将贴得更紧。

  真正的感谢是用心去记住别人给你的每一份恩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灵,让诚挚使这个世界更完美。

  “谢”字脱口而出,却并不能言尽人间的情感与付出。像父母一生的养育,是每一缕关爱如同阳光般倾尽全部温度在照顾、关心着我们,拿什么谢?只有尽我们生命的每一秒去关怀、孝敬他们;像师长不辞辛劳地教辅如春雨滋润双双求知若渴的双眸,拿什么谢?只有努力掌握每一门知识,待桃李长成回报春泥;像朋友在你患难之时如点动的星光帮助迷失的心灵找回希望的方向,拿什么谢?只有用你一生的情谊和永远的不离不弃。大恩不言谢,因为它早已化为“感”在心灵中深深盖下万年封印。

  在现今这个利、欲交织的社会中,“谢”也不时会充当着丑陋面具的角色。有的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让它与堆满笑的脸和重(zhong)过良心的厚礼一起被推上前去。那个时候心中的“感”早已隐退不知去向,剩下的只有熏心的虚情假意。我们怎么能容许这些吞噬我们的心灵,只有用世间的真情和感恩之心去融化那冰冷的面具,当它无力地化为一堆污水之时,这个世界将成为我们用美与诚挚心灵编织而成的梦境,绚烂却真实!

  感在心间,如九百九十九只纸鹤,爱是如此美妙,指引我们的未来!

心灵的高一优秀作文5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啊!原来我很美!

  自小抱怨父母没有赐予我像天仙般的容貌,相貌的*凡常常使我懊恼。伤心、自卑与冷漠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人没陪伴的周末失去往有的生气,知了的杂叫令人心生烦躁,阳光的毒烈狠狠灼伤了我稚嫩的心。我眉宇紧闭,天花乱坠的设想自己有完美的容貌,优异的成绩,是否一切都会有所改变,至少可以拥有更多的称赞。思绪像小虫般穿梭在我身体的某个部位。

  河岸边,一位位身着短袖、宽大而又松蓬的凉裤的老奶奶们正低头弯着腰洗着那早已泛白的衣儿。万般无趣之下,我停下脚步静静的站在河边,低头望着河水漫无目的的发呆。闭上眼,待一丝丝凉风袭入我的心中。轻轻睁开眼,我下意识得礼貌问好“婆婆早啊!”他们瞬间露出有些泛黄的大牙,笑眯眯地挥挥手,显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年轻心态。这是,其中一位身着绿色的婆婆慈爱的望着我说“唉!瞧瞧,女大十八变,不仅漂亮了这小嘴也越变越甜了呢,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顿时,空气在那一刻凝结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回过神来,忸怩地笑了笑,红着如樱桃般的鲜艳的笑脸羞怯地答道“哪有啊,婆婆您又在取笑我了,大家都说我不仅没有灵气,成绩还不优异,我没有那么好的”“不不!谁说漂亮者只局限于外表的呀,在婆婆眼里呀,你不仅有礼貌,还懂事孝顺父母,用我们伟大的***来说就是四好少年呢。孩子,那些说你不漂亮的只是不了解你的人,孩子,听我说,人只要有好的品德,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颗纯洁的心呢,那副臭皮囊,在不稀罕呵”

  听了婆婆一席教导,我似拨开云雾,见到了清幽的白云呢!我羞愧的低下头,沉思片刻后,再抬起脑袋时,我的脸上已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我响亮地喊道“谢谢,我终于明白了。”随后我看着这骄阳,似乎想起了什么,我跑回家,从冰箱取出一瓶“温暖”的冰水向婆婆递去。

  花儿笑了,鸟儿乐了,蝶儿在花间飞舞,草儿在风中摇曳。一切都是美好的,空气中洋溢出欢乐的音符。

  我原来也有美丽的一面呢!原来我很美!同学们,你们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了吗?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5)

——高一历史教案5篇

高一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图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萌芽**了*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课后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手工业**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课后习题

  *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们的传统工艺?

  板书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三、*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高一历史教案2

  (一)知识教学点

  第二国际建立的前提。18*的巴黎大会。修正**的产生及泛滥,列宁**的诞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创建了第二国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修正**对国际工人运动的严重危害。

  3.布尔什维**的形成,标志着列宁**的诞生,它继承和发展了*****。

  4.在帝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中,形成了帝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他们之间展开激烈**,战争危机日益迫近。

  (四)美育渗透点

  介绍***、*和列宁等**导师的事迹,领略伟人的人格美和思想深刻美。

  二 学法引导

  1.关于第二国际的建立,建议从历史条件、建立时间、地点、核心人物方面与第一国际列表比较,特别注意第一国际成立于**资本**时代,而第二国际建立于主要资本**国家向帝国**过渡时期,要紧扣时代特征进行区别。

  2.关于修正**的泛滥,一定要搞清楚修正**是打着******号反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潮流,修正**的要害是攻击*****关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学说。

  3.1903年俄国社会**工**在列宁**下制定并通过了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的纲领,这是新型的无产阶级**区别于修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布尔什维克*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4.关于帝国**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建议参照“不*衡一矛盾一两大集团+战争”线索去理解。

  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的诞生;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

  难点:修正**产生的基础

  四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置疑导学法。

  五 教学学具准备

  教材插图、投影仪、胶片。

  六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对**的重大贡献。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同学们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第3课

高一历史教案3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外邦人没有****,不能占有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和**。公民与非公民是**与被**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称作****,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不是在***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机构是什么?

  最高**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妇女没有任何****。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对广大**的*。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流动,加强了东**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一历史教案4

  一、梭伦**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保障了公民的民族**,为雅典****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公民参*扩大,标志雅典的****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对近代**的影响

  雅典的****对近代******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

  2、议会**,选举制

  3、公民**、*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保护了*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阶级的**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失败的全过程;清*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由“剿”到“抚”再到“剿”的**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一历史教案5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古代土地**演变的原因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

  (1)起源:*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农业**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为保证财源,明智的**者大都采取重农**。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的后期,随着**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吸取教训,调整**,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教学探究】:

  A、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爆发。


高一英语优秀教案5篇(扩展6)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3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一段方法:

  (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5、总结本段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6、背诵本段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从师)不耻相师(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读本段,教案《《师说》教案》。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

  2)也说明了从师的

  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二)第四段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例证:孔子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2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四、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段意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3

  自读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自读,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

  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

  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

  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d、传递

  e、传达、传授

  f、流传

  ⑺之a、到……去。

  b、第三人称代词。

  c、助词。相当于“的”

  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主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来完成

  三、教师示范背诵。

  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课后主动背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