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汇总(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一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二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车。我是导游胡玉娟,这位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首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由巩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陈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乔家大院拍的。因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哪个季节,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片黄土地,一片未开化的混沌,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似的景观,不经意间的觉醒,几经沧桑,终于在古今变迁之后成为一处独特的地域风情。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那富丽堂皇中蕴含的深邃让他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子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积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10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史上之荣耀。”山西,地理位置独特,中院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资交换的腹地,加之晋中南地少人稀,人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外出经商。因为诚实守信的性格和团结勤俭的作风以及严谨科学的管理,晋商的事业就此平步青云。由于难舍对故乡的眷恋,苦心在外经营的商人飞黄腾达之后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迹般的出现在晋中那块不算广袤的土地上。豪华气派,这是晋商实力的最真实写照。看不尽的大院高墙,仿佛里面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俗话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院。”乔家大院时第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大院。在这个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墙如同高墙,高大可见一斑。从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墙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声音,那洪亮,方圆十里都可听见。乔家大院的布局讲究的是一个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筑风格配置豪华的家居摆设,一眼望去,不禁让人遥想起大院繁华时的种种。一盏盏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在院墙,燃尽一地沧桑的流年。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渠家大院,有“晋商文化博物馆”之称。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栏杆院、统楼院与包厢式的戏台院被誉为渠家大院的“四绝”。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的顶棚,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硬山顶式……让人惊诧不已。院落中的技艺精湛的石雕尽显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观。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贵之气。整体结构遵从篆书中的“寿”字,多寿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层四座的堂楼,虽不霸气,却充斥着贵气。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态伫立在一片连绵的山脉间。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结构隐一个“王”字于其中,作为太原王氏后裔的静升王家,大院似乎饱含他们对于家族的殷切期望。 此外还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朴静雅,每个大院都展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每个场所都包含着中国晋商文化。从这些恢弘的建筑中,从这些寓意丰富的图案中,我们似乎将晋商文化的脉络重温。且不论大院衰落的真实缘由,但是放眼于大院建筑的绮丽豪华、交相辉映的辉煌,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放飞遐思,遨游万里。
让我们走近大院,去感受——纳兰容若“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词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绍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最后一祝大家开心愉快二祝大家身体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顺利,永远幸福。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三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20xx年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氏家族史略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誉满天下,不仅因为它完满地具备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与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又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其布局、其穿插、其连贯、其分隔,注重运用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使整个建筑群或如丝竹声声,或如群鼓激越,错错落落间,神形俱立,成为不朽于世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
修复王家大院碑记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明清之际,海内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晋商也,晋商最富者灵石王家也。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之王家红门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势而突起,藉风水而耸立,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层楼叠院,随形生变,厅堂儒雅,闺阁富丽,雕饰精美,兼融南北,覆压三万余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五幢,房屋一千零八十三间。继商周文明之古风,集华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
文化价值占尽风流,四海民居望其项背;大规模宏伟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筑失其颜色。静升王家富甲天下,斯作证也;灵石文化底蕴厚重,此为表也。然二百年风雨沧桑,十年文革浩劫,王氏民宅尘封土掩,疮痍满目,藏在深山,世人未识。一九xx年四月,灵石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王家大院,循修旧如旧之原则,小修起步,精心积累经验,翌年三月成立修复指挥部,全面展开浩大修复工程,历时五载,搬迁二百一十二户,动用土石九千九百余方,青砖三百余万块,木材三千五百余方,工程队五十八家,总投资三千余万元,修复红门堡、高家崖、祠堂院三处建筑群,重修堡门、堡墙,新修停车场一万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复,百年盛事;国之瑰宝,东方明珠;世人惊识,声誉鹊起;游客如云,遐迩闻名;光耀神州,福荫子孙;开我灵石旅游产业之先河,树我灵石文化名县之基石。特勒石以志。
修复王家大院总指挥李计明,副总指挥蔺计爱、张国华、孟贵生、阎耀忠、田应松,监工李志唐、王年玺、王吉绵,王宅文化研究仇晓风、温述光,布展及园林工程侯廷亮。静升镇及静升村倾力支持,功当记载。
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环境概略
侯廷亮 温 暖
(一)王家大院所在的灵石县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部边沿的灵石县,灵石县地处汾河峡谷两岸,全境为土石山区,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现人口23.5万,共18个乡镇,316个行政村,598个自然村。
灵石县汉代属太原郡介休地,隋开皇十年(590年)建县。相传,时因文帝北巡,挖河开道,得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叩之铮铮有声,以为瑞,乃据石立县,以石命名,始有灵石县。该“灵
石”现存县城天石公园内,已面世1400余年,经有关方面考证,其含铁量达96.17%,为全国第二大铁陨石。
灵石东挽太岳,西接吕梁,为南北咽喉要道,自古兵家必争。境内灵石口,是大禹“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远古传说之所据。险要关隘雀鼠谷、韩信岭(韩信墓)、冷泉关、阴地关、秦王岭、摩天岭等,至今犹可寻踪。
明清间,灵石有所谓“四大家族”之说,闻名遐迩,静升王氏家族为其中之一。此外两渡何家,以科举仕宦显赫,仅乾隆至光绪间,就有进士15人,举人15人以上。其中尤以“父子翰林”、“兄弟同榜进士”、“叔侄兄弟同榜举人”为世人称道。
何家在朝居官者甚多,何思钧曾任《四库全书》总校官。1920xx年,时任顺天府左都御史的何乃莹,曾随慈禧、光绪西奔西安,任后站扈从大臣,途中并于灵石两渡留宿。
夏门梁家从六世后入仕者渐多,尤以十世梁中靖为民伸冤,闻达朝野,至今梁家旧址百尺楼,犹屹立汾河岸边。
另外张家庄杨家,以杨尚文、杨方父子学贯中西和读书藏书、编写秘籍以及初期科技研究而“名动京师”,泽及乡梓。
一说“四大家族”中杨家尚不在内,而是蒜峪陈家。民间有“陈氏三贤”之誉,称第七世三兄弟思贤、企贤、仰贤俱登高位,光耀门庭。
在当代,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张彝鼎俩兄弟是灵石人。科学家何怡贞、何泽慧(钱三强夫人)、何泽瑛三姐妹为两渡何家后裔。著名版画家力群、牛文和著名作家胡正皆灵石籍人氏。
(二) 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静升镇东屏绵山,西望汾河,南北为黄土丘陵区,总面积53.6平方公里,自然村25个,人口近两万。
静升镇所属尹方村,宋代师守信、师克奇、师范祖孙三人,有“一门三进士”之美誉,影响一方,尤以元佑间师范督理江南时,因体恤民情,躬身勤政,致数省人家无不绘图挂像,铭恩纪德。故乡人由此借鉴引以为荣者广而历久。
静升镇所属苏溪村,有初建于唐代、宋元明重修的著名古刹资寿寺,寺内元明壁画早为世人瞩目,近年因寺内十八罗汉头像被盗,后又从中国台湾复归而更加名噪中外。
苏溪村的同治举人耿文光,是可见于史册的藏书家、目录学家。所建“万卷精华楼”藏经、史、子、集四部共四十六类一百四十六卷,达八万余册。据《山西藏书家传略》载,耿著《精华藏书记》已编入《山右丛书初编》、《目录学》九卷、《苕溪隐读书谱》四卷,现藏山西省图书馆。
该村嘉庆进士翟凤翱在陕西做官时,因惠及百姓,当地曾为其建造“生祠”,塑像供奉,其仁善喻及故里,成为人之楷模。
静升镇所属由五座古堡组成的旌介村,地处绵山脚下,传为旌表介子推之地。1974 年该村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之石斧、 石锛等物。1985年又发掘商代古墓两座,有包括酒器、兵器、炊具、饰物在内的大量青铜器、骨器、陶器和玉器等国家一级文物出土。
静升镇所属集广村, 1997年还曾发现彩陶文化遗址。静升以北2公里处的帅家山、斩断焉两村,相传赵匡胤曾用兵于此。
此外,在距离静升不足5公里的马和乡内, 有除太原晋祠之外的又一晋祠,现戏台及残碑犹存。有名贯三晋、崇祀介子推的介庙,现尚有少数碑石及屋舍。在该乡张嵩村外的山崖间,1966年还曾发现珍藏于南宋建炎二年(1120xx年)的义军抗金文书5件, 为国内稀有的民间抗金史料。
(三)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村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大院所涵盖的主要堡、巷和院落,大都在该村五里长街的中西部一带。
静升村现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6483人,其中农业人口6428人,是全县最大的村庄,也是晋中地区不可多见的大村。
静升古名“旌善”,顾名思义,引人遐想。可能因为语言演变,不知从何时定名静升。历史上的静升村,除早已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五里长街外,还有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或建于黄土高坡之上,或藏在黄土深沟之内,也有的就在坡下开阔地面。最早的朝阳堡,可看出是重建于顺治十年。
静升村曾有庙宇14座,儒佛道俱全。其中最为人关注者是文庙。我国文庙,一般在县城以上方有,而静升村独有,据说一是出发于兴建“庙学”,即筑庙为学,是为了授业传道育人。二是该庙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在此前此后汉人主政时沿用的一些条律,其时并不严究,故亦能“准县学制”而建。由此庙学及第者先后有进士十人(其中王家一人还曾参加过戊戍变法时的“公车上书”),有举人十七名(其中王家七人)。前面提到的藏书家耿文光和翟凤翱等,就曾就学于此。
文庙旁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楼,和距文庙不远处的王家拱极堡堡墙外的文笔塔,皆以崇尚儒学而建,至今成为景观。
文庙前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跳龙门照壁,高七米,长十米,厚一米,画面生动,寓意与文庙、魁星楼、文笔塔为同一主题,保存完好,艺术上深为海内外专家赞赏。
除文庙外,静升村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20xx年)的后土庙,今献亭和正殿尚存。
静升村原有祠堂15座,规模最大、建筑考究者当数王家祠堂,只是该祠历经沧桑早已面目全非,现仅留戏楼一座,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还可让人想象当年气势,并有助于戏曲舞台之研究。15座祠堂中现仅存一座王家当年的孝义祠,面积虽小,却祭厅、戏台等俱全。
静升村原有牌坊18座,其中15座属王家,现仅孝义祠前一座孝义坊尚存,其石雕造型,工艺高超,犹可供人观赏。
这孝义坊原是奉旨而建,建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嘉庆元年(1796年)又建成孝义祠,皆是为王氏十五世王梦鹏而建。王梦鹏本为拣举优生,以儿子入仕诰赠其为中宪大夫(四品),只因其一生至孝,又义举不辍,义学义仓义冢,多有善行,故在乡间最为德高望重,八方称颂。其去世后竟有当朝达官刘墉(刘罗锅)及尚书等人为其撰挽诗文。同时,因其书法艺术还受到当时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高度评价,翁方纲因之为王家题匾,并书写了孝义坊上的“孝义”二字。另外,静升村之戏台,竟有十座之多,庙宇内有,祠堂内也有,可见村人对戏曲之钟情。出自静升村的一代名优“十三红”闫登椿,因曾做过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的过门师傅,又使本村人因之进入梨园者颇多。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村里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活动从未间断。
静升商业状况,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修建静升商会碑记,仅捐款商号,就有包括钱庄、当铺、百货、粮油、古玩、药材、杂货、副食以及各种加工业作坊在内的 86 家, 而全县商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数字才189家。
(四) 王家大院与王氏家族
灵石王家大院,为太原王氏后裔所建。太原王氏之一支最初是迁至灵石汾河岸边沟营村的(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间(1312--1320xx年)复迁静升之始祖,初为佃农,兼营豆腐,尔后人丁渐旺,以商贾起家,由读书入仕,才门庭日显。据现存《静升王氏源流碑记》,王家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
静升王氏始祖最早修建的屋舍据说在村西临街的张家槐树底附近,已无文字可考。之后,临街的拥翠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被称为王家巷。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钟灵巷建于乾隆间(具体年代不详)。还有拱秀巷内的义安院,至今仍可见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于嘉庆元年(1796年)的记载。此外,黄土高坡上的崇宁堡,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 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街外的拱极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之,静升的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至少有“五沟六堡五巷”基本上属于“王土”。其中有的堡子(如和义堡)虽参有异姓,但也是王家人牵头,“延众相商”,“竭志经营”而成。王家在静升的建筑总面积,粗计为15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5000平方米列入省级保护文物。
现已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高家崖面积19752平方米(院落35座,房屋342间);红门堡面积25000平方米(院落88座,房屋776间),连同孝义祠428 平方米,总开放面积45000平方米。
高家崖与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具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国内目前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故我国老一辈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在第三次来王家大院考察后就深为赞叹地题词“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截至目前,郑老先生已七次来王家大院深入研究。
高家崖、红门堡是王家在清代鼎盛期留下的一部分杰作,还有另一些建筑,目前看已难以恢复。当时的王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及祠堂、坟茔外,在本村还兴办义学,捐修文庙,开设义仓,同时修桥筑路,蓄水开渠,并赈灾济贫;在县城则捐修学宫、会文馆等,纪有诸多善行。其时,王家绅士列全县绅士的“十之一”,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xx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以后,也就是从清道光年间开始,逐渐衰败,其衰败之由,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因素外,在其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将先祖勤俭创业之优良品德尽弃。一些人不是通过读书奋进趋向仕途,却经不住以钱捐官的诱惑,竭力贪图捷径。更有甚者,染瘾于鸦片,彻底堕落,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其间,虽有如21世王饮让者,到1937年,其商号除占静升半条街外,南至洪洞、赵城、霍县,北经介休、平遥直到京津一带,都还有其店铺,且生意兴隆;可芦沟桥一声炮响,日寇侵入,他的全部家业也不得不顿然收聚,而举家南迁。其后人或可子承父业,却随着时代变迁,也就渐渐散落于四川、北京和中国台湾、美国了。于是,王家纵为一方望族,至此消声匿迹,正史自难进入,口碑日益遥远,即在地方志书内,也一鳞半爪难得多见。如今我们只能从其族人珍存的家谱,和村里尚可见到的一些碑碣、匾额或其它资料中,力图窥其当初。这样,王氏家族留下的这一片片住宅群,便不能不具有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包括其观光价值。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开放以来海内外游人和专家学者热切关注的情况看,我们相信,在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工艺美术范畴,以及今后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中,二百多年来,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王家大院,它一定还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更加有效地被古为今用,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四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20xx年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20xx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等当时和现在的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xx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xx年初,王家大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xx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xx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xx年,王家大院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五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六
山西省临汾市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与千年古刹资寿寺相距2公里。与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为同一条旅游线路,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
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4.5万平方米。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典范。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4.5万平方米。现已被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王氏博物馆”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积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与千年古刹资寿寺相距2公里。与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为同一条旅游线路,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从介休火车站乘坐介休公共11路(4元)约40分钟可到达。
文化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
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完整版 山西王家大院一日游篇七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