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5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好的演讲稿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篇一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场 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
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 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儒家经典语录(2)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 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篇二
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
一、儒家文化的三个层次:经典、制度、核心精神 一般而言,儒家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儒家经典、依照儒家思想而设立的社会制度和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核心精神。
(一)儒家经典的形成过程:儒家经典主要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典,后来《乐》典亡佚,实际上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典,这五典在汉代武帝之后定为经书,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为治国的法典。对“五经”进行注疏、训解、阐发等专门研究的学问就是经学。
儒家经典与孔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六经》都经过了孔子整理和修订。《诗经》是周代的诗歌总集。本来有三千多篇,周代时已经缺失了一部分。孔子删去了其中有重复的部分,挑选了符合礼义的篇章,最后成三百零五篇,并配上乐,使这些诗篇都可以诵唱出来。《书经》是三代历史文献及部分上古史料的记载。孔子搜集上古及三代文献,为《尚书》编了次序,并作了《书序》。《礼经》是西周、春秋时各国礼仪的记载。孔子曾考证了夏商周三代之礼,并对《礼经》加以损益,主张恢复周礼。《乐经》可能是以乐谱来记载的音律、舞蹈方面的知识,后来失传。司马迁引《论语》中孔子论乐的言论,来说明孔子正《乐经》的事迹。“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 1 东汉时,儒家经典由“五经”增加到“七经”,当时通行的“七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尊崇“至圣先师”孔子,尊其为“素王”。同时提倡孝道,宣称“以孝治天下”,因此《论语》和《孝经》也受到特别的重视。当时学人先通《论语》《孝经》后再学习其他
唐代将先秦的“五经”扩大为“九经”,即《诗》、《书》加“三礼”和“三传”,“三礼”包括《周礼》、《仪礼》和
“三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传》称为“九经”。唐代以科举取士,就把这九部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根据。
唐朝后期,在科举取士“九经”的基础上,加上《论语》
经》、《尔雅》,合称“十二经”,并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石经,立于国学,史称“开成石经”。重视《孝经》,使《论语》重新为经,并将古代训诂书《尔雅》提高到经的地位,这是唐朝后期二经”的特点。
宋代在唐末“十二经”的基础上,又将《孟子》从子部提升到经部,列入经典之中,成为“十三经”。从此中国儒家经典正式确定,并一直流传至今。
宋光宗绍熙年间,合刻“十三经”注疏本问世,是我国最早的经学十三经丛书。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本有两种。一种是《汉魏古注十三经》,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第一、3 “五经”。、《易》《礼记》,总、《孝“十
二册缩印而成,又称“四库备要”本。因笺注者王弼、韩康伯、孔安国、毛亨、郑玄、杜预、何休、范宁、何晏、赵岐、郭璞为汉和魏晋人,故名《汉魏古注十三经》。另一种是《十三经注疏》,不仅有汉魏人作的《注》,还有唐宋人作的《疏》,是清朝阮元根据宋本校刻的善本,中华书局1979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本影印,并作了校勘。这一种《十三经注疏》还有简体字版本,是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的李学勤先生点校的,以阮元刻本为底本,作了一些技术处理,简体,“四书”系统是在宋代形成的儒家经典体系,区别于汉唐经学的“五经”系统。“四书”指的是
《孟子》。《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唐朝中期时开始受到重视。韩愈提倡儒家
其弟子李翱又表彰《中庸》
想。宋初的二程非常重视《论语》 及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同时表彰《大学》
继承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对《大学》
书潜心研究,集四十年之功,著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形成了与“五经”不同的“四书”系统,以“四书”的义理之学取代了汉唐的训诂之学而成为整个中国经学的基础和核心。治者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响。
横排,方便了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大学》、《中庸》,推崇《孟子》《孟子》,认为《论语》《中庸》《中庸》《论语》“四书”义理之学得以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4、《论语》“道统”和《大学》,阐发其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心性思《孟子》。朱熹《孟子》四宋以后统
(二)、儒家制度
儒家制度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国家制度方面按照儒家的思想设立的一系列伦理的、政治的、社会交往的规范系统。这一制度系统的基本精神结构就是我们耳熟悉能详的“五常”与“三纲”系统。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这些精神性的内容之外,还表现在经学文本的经典化,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神圣化,祭孔子仪式的国教化,和人才选用时考试内容的儒家化。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就是儒家思想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后,汉魏的察举征辟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取士与选官制度,都是儒家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宋明以后的科举取士制度,直到清末(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中国教育与官员选拔的制度。以“四书”为核心内容的宋明科举取士制度,对传统中国后期社会的士阶层及其精神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儒家的核心精神 “仁爱”思想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忠孝节义都是从这一核心精神引申出来的政治与人伦观念,礼教制度则是仁爱精神的一种外化表现。仁的基本意思就:仁者爱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相处,将所有的他人当作同类来看待,以爱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同类。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的变化,但能够保持儒家学派自 5篇二:新儒家王生云演讲稿doc 新儒家面对当下中国问题及其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王生云
(中国哲学专业11级硕士 学号:1101211439)
一、当下中国的几个问题和新儒家的回应
当今中国涌现出种种问题,我们姑且归结为三个方面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问题,比如民众价值信仰缺失、官员腐败德位不相符、物欲膨胀、资源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其次,教育失败问题,钱学森问题;另外一个传统文化热现象,比如国学热、孔子像的立与废除。
面对这种在这种混乱的局面,新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儒家道统的继承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对这些社会问题当然不会冷眼旁观而是积极做出出自己的回应。
首先,要实施国民教化工程,培养贤良君子,主张通过回归孔孟智慧来教化社会人心。新儒家通过,著书、推广读经运动、通过祭孔、礼乐讲习及民间办学,恢复书院建设等方式,对社会进一种教化。
其次,新儒家提出民主政治或超民主的王道政治或“仁政思想”来进行制度性的制约。新儒家努力从儒家内圣成德之教开出民主政治,通过客观制度化法制化的手段,对官员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这种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无差异,因其主张民张具有普适性价值。还有大陆新儒家如蒋庆提出儒家政道的三重合法性,以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王道政治的三院制设想,都是为坚决政治权力的制衡问题及对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和谐繁荣从政治制度保障上提供了某种制度构想。另外一个大陆重要的新儒家康晓光先生从儒家仁政的角度进行中国政治建构设想,他提出,仁政应建立三种机制。牟宗三一系的民主政治或是蒋庆的王道政治以及康晓光的仁政思想都是新儒家试图通过客观化法治化的制度来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和制衡,以达到某种理想的社会。
关于教育问题,牟宗三的入室弟子王财贵先生历经10多年推广的读经教育是对钱学森问题的一个回应(吴悠已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了解的同学私下交流)
关于儒学热和孔子像问题。(吴悠已经)
关于孔子像的树立,新儒家基本上是认同,我们需要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合,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以牟宗鉴教授为代表的等13位儒家学者联名力挺天门立孔子像,他们觉得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以下是他们提出的六点理由:第一,立孔子像之举,符合国人心愿,适应时代潮流。第二,“文革”思维的影响,不容低估,它不应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阻力。第三,要高度重视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第四,复兴中华文化,是重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第五,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第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然而,孔子像在天安门只矗立了100天就被移走,这反映了什么呢?孔子像的移走是迫于民众的反对,而其依据似乎一个是学者的反对文章和网民调查,有80%以上的网友对反对在天安门立孔子像。
反对的主要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孔子和毛泽东是势不两立的,毛泽东曾经批判过孔子打到过孔家店,尊孔就是要否定毛泽东,进而否定共产党;(2)尊孔和复古联系在一起,尊孔和愚民联系在一起;(3)孔子并不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通过引用黑格尔等观点来否定孔子的国际影响;(4)外国媒体热捧天安门立孔子像是想让中国和平演变(5)天安门立孔 子像没有征求民以违反宪法;(6)孔子像与天安门整体格局不相协调,天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其建筑不容有2500多年前孔子像。
其实我们细细看来可以发现以上观点主要是五四和文革及其他过左时期批孔的继续以及对儒家的不了解甚至隔膜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废除读经、白话文教育之后,中断了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国民难以亲近经典难以了解孔子,又加上马克思主主义教条的灌输的影响,把孔子和封建礼教、儒学和封建专制、儒学与愚民、尊孔与复古等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然而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党今天已经开始寻求回归我们的传统,开始尊孔但并不是复古,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在在错误中学习和改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年打倒孔家和今天重新尊孔同样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不过,似乎需要更多的引导我们的国民,一让我们的民众把握两个东西,一个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一个是要懂得儒家因革损益的精神。另外由部分观点比如援引黑格尔的观点否定孔子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这些是不了解事实的一些胡说,根本不值得一辩论了;还有说立孔子像违背必要的程序违法宪法这样的观点,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共产的使命不仅是管理功能,还有领导功能,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在文化和意识意识形态领域,我党是具有领导和引领作用,而天安门孔子像的树立是一种文化方向引领策略之一,代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崇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共同繁荣。
二、对新儒家这种回应的批判
新儒家主要是从道德修养,贤人政治等角度来回应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某种制度性的设想,然而其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尚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并且具有操作性的建国方案和国民教化的体系。无论是牟宗三的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西方民主政治,还是蒋庆先生所谓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王道政治,抑或是康晓光先生的仁政思想,都停留在学院式的研究,并且其操作性和对人的说服性也不够。通过读经教育及书院学堂的教化对国名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然而面对整个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现代化中的问题,这只是九牛一毛。
(2)新儒家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削弱了其内部力量。特别是大陆新儒家,每个人都想提出一个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建构,而没有出现一种通力合作共同完善的局面,削弱了其内部力量。比如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的认为要从儒家的心性成德之教中开出新的外王事业,即科学和民主,从而实现儒家第三期的发展,完成民主建国和知识学统的建立。然而,大陆新儒家蒋庆先生批判牟宗三一系的新儒家在心性儒学中自说自话,忘记了儒学一开始就是政治儒学的传统,同时蒋庆先生就拒绝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甚至觉得科学也具有民族性。
(3)政治设想可行性不大。牟宗三的开出新外王及蒋庆的王道政治。(4)国民教化工程难以进行深入开展。由于现行体制教育的限制,还有大陆中国人对经典的陌生及各种外来观念的之毛塞胸中,读经教育不能普遍而深入的展开。(5)与现行意识形态相冲突,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然而新儒家的主张与现行强大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他们又没有寻求对话来寻求共通性的基础来缓和矛盾。新儒家站在民族本为文化的立场,要么反对马克思主义,要么要消解马克思主义,这种主张只有在目前执政党的宽容政策之下才能在大陆存活。
三、新儒家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新儒家以其强烈的道统意识和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在会继续中国文化慧命、畅通民族文化命脉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担当精神,还有豪杰式民族精神,值得 我们同情的理解和继承和发扬。新儒家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主张主要从哲学上融合古今中西,“全盘化西”(就是吸取并消化西方文化),来发展自己。
虽然据说现在新儒家中有的空喊口号而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有的甚至没有认真研究四书五经等儒家的基本经典和关注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就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新儒家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主要是儒家的道统以及融会道和释,主张主要从哲学上融合古今中西,“全盘化西”(就是吸取并消化西方文化),来复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发展自己,这不失为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路。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西方人看中国人,中国人看古代。在经济日益腾飞的今天,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及国民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是一大重要使命。新儒家所作的努力,是顺应历史潮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的积极努力和探索,以下是几点理由:
首先,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复兴,实现中国真正强大的需要。当代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还必须要有文化的复兴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人民,从世界各国寻找精神资源过程中发现,只有依靠中华文化,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新儒家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畅通民族文化慧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努力。
其次,寻找新的价值信仰的需要。现在国民普遍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需要一种新的价值形态来凝聚国人。新儒家提倡的儒教和读经教育以恢复国人的信仰和价值之侦定,这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努力。
第三,为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充分暴露出其弊病寻找药方的需要。西方人开始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探索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等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的努力。而新儒家如牟宗三及其弟子所倡导的“内圣开出新外王”其本身就包括了道德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指引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科学伦理、环境理论等等。还有关于民主政治,儒家一贯认为再好的制度都离不开人,而人核心是其道德品质,因此无论是善的制度的建构过程还是贯彻都需要有贤人来现实,所谓俊杰在位。因此即使我们搞的是西方的民主,我们也要加强我们国民的德行的培养,内圣成得之教不容丢弃。另外,西方民主“民意一重大”的偏至性格,平面化、世俗化、功利化越来越暴露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带来经济利益至上的环境破坏、战争等问题。中国要避免走西方民主政治的弯路,就必须开辟自己的政治道路,结合中国固有的政治学资源开创超越西方民主政治的新型政治,为寻求人类的共同持续和平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大陆新儒家在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的三院制设想是一种既想包含西方民主政治的优点扬弃其不足的政治模式的一种探索,虽然其具体操作在目前有待完善,然而不是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第四,全球化过程中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儒家一向都不是主张封闭自我的,他们胸怀宽广,主张吸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世界发展到今天,中国无论是否愿意都已经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然而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能迷失自己,我们不能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要反思自己是谁?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要干什么?而新儒家的努力就是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让我们以主人的姿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先立其大体即民族精神,然后才能成就其他文化融合交流等小体。
第五、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进行文明对话,构建对话的文明的需要。蒋庆先生指出“人类近代的历史,就是西方霸权的历史。西方霸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涉及到五个领域,即经历了军事的霸权、政治的霸权、经济的霸权、科技的霸权和学术的霸权。??西方学术的话语权力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中一支独霸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乃至东方社会发展至今,我们要现实独立自主的发展道理,那么,我们应该摆脱西方霸权的笼罩,应该实现民族自觉与自觉,然后进行交流和对话,以减少冲突和暴力,通过对话来构建对话的文明。而新儒家如杜维明先生一直倡导进行文明的对话,化解冲突,形成对话的文明。蒋庆先
生提出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解释世界的学术路径。
四、几个问题:
1、何为“儒家”的问题。谁堪为现代中国的“儒者”。我们知道中国大陆在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时候,就面临着哪些人该被称为儒家的困难。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立场宣示的问题,而是要让我们反思,现代中国的儒者该是如何?是“道德立场优先”还是“事功优先”?
2、当下中国的“儒效”问题。思考应如何处理儒家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关系,儒学与其他传统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深入反思儒学复兴的动力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出于政治策略的动机?抑或只是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感情投注点?
3、儒家能否摆脱低层次的伦理性反思(比如对道德、环境问题的批评)而进入形上智慧的领域。儒学的健康发展取决于知识阶层和民众对于儒学的态度,关键在于能否摆脱两极化的思维和情绪性的判决,而趋于理性和中道。
4、是否存在一种“边界明确”的儒家传统。传统士人对儒家的体认是自明性的。有时也通过“道统”等方式呈现。在当下如何界定“个人性描述”和儒家谱系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分个人性(personal)和私人性(private)之间的区分(个人性指对于儒家了解的个人的体悟,而私人性则是随意的,排斥性的)
5、现代教育模式下儒家传承和发展。(1)如何摆脱儒学知识的命运?(2)经典解释的张力和新的儒家形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经过近150年的冲击和反应,儒家是否仍然具有消化、融合西方文化,而创立出新的儒家思想形态能力。
6、如何处理好现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7、新儒家如何实现与自由主义联盟问题
8、在政治上,能否提出一个真正超越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型和建国方案
五、结论:我们需要新儒家,只是我们希望新儒家做的更好!
新儒家可能的发展未来方向:(1)书院制度反哺体制教育;(2)建立两套学问系统:a、儒家学术系统:以儒家解释儒家,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解释世界,通过判教凸显儒家的价值,继承儒家精神,以避免儒学知识化倾向;b、国际学术系统:用国际规范和范式,在以国际其他学派相比较而阐发儒家及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彰显儒学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国际社会,修文德以来之;(3)儒家形而上学的建构和政治儒学的开发;(4)三种路线相结合:儒学以用下行路线扎根,以中行路线示范,以上行路线经世济民。但行需要等待历史机缘,新儒家更多的还是需要自身的功夫的修炼,以德归服,通过培养人才广泛影响社会,奠定社会基础以,修身以俟命。篇三:我所理解的儒家与财务修养---演讲稿
我所理解的儒家与财务修养
从事财务工作十余年,一直在找寻属于财务人的立事准则。今日读《礼记》心中如同打开一扇大门,豁然开朗。很久以来一些零星的想法也串连起来,变为短短几字,触动心灵。读《礼记》会发现我们与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古人的思想朴素而深沉,却是如金子般闪闪发亮,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
《礼记》有云“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换言之,如同我们财务人,忠于企业、尽心尽力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信条,诚信于人、实实在在是我们待人待已的态度,制度与准则是我们行为的唯一依据,有理有节、举止公平是我们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我们外表可以温文尔雅,但我们内在的操守却是坚毅不变。这是我所理解的财务的灵魂。以此态度立身于社会,立足于公司,持之以恒,我们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老子有云“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和合万物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这句话我想了很久,也感悟很深。“和其光”,我以为,在公司的经营中,在发扬团队的个性上,在丰富集体的创造上,我们财务要积极融合,因势利导,更大的发挥出每个人的光辉,这样公司才能做得更加出彩。“同其尘”,或者说是“君子和而不同”,我的理解,在保持公司的制度秩序上,在基本原则上,要“同”,要所有人平等严格地遵守规则,要学会吸纳“不同”,去除“不同”,改变“不同”。在工作中,我们财务既要置身其中,又要超然事外。要 用我们的一切去维护公司的健康发展。
《礼记》又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我的理解,无论做人做事,我们财务人应持身高洁,沐浴道德,洁身自爱,从不涉及污邪的事。谈及工作,只是陈述意见,以备采纳,不攻击,不夸大。公司经营顺利时,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各负其责,大家同心同力,我们会与所有的人站在一起,不求显扬,也不轻贬自己。公司出现困难时,也许有人会沮丧消沉,有人会颓废堕落,但财务人会一本初衷,砥砺前行,不会因一时困苦而背弃理想。也许他人未必能了解我们的苦心而加以排斥,也许有人为了保护各自利益而对我们施加压力,财务人一定要有崇高的信仰,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做公司一名忠实的守护者。坚守理想,尽其在我,正是财务人的价值所在。
儒者不一定都是财务人,但一个好的财务人一定是真正的儒者。我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感谢聆听。篇四: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发言稿
题记:贴到网上,一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xx读书会;二是使自己不忘初心。
各位来宾、各位伙伴:
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来参加这一次由xx办事处、xx社区和xx读书会共同举办的“儒家心学文化复兴讲会”。我知道现场有很多朋友是从外省市赶过来的,可以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吗?(此处略作停顿)当然,路程最远的要数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来自xx大学的陈xx教授,他将为我们分享《儒家智慧与心灵成长》,在这里,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提到xx读书会,可能有些朋友还比较陌生,我简单做个介绍:xx读书会的“新民”俩字,来源于“四书”里面的《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按朱熹的说法应该叫“xx”,所以新民就是这么来的。具体到xx读书会里面讲,新民有两层意思:一是“作新民”,二是“使民新”。“作xx”就是从我们自身来讲,要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更新;“使民新”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进步,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最终使我们所有的人共同达到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止于至善”。xx读书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刚满九个月,这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最初,是源于对国学的一份热爱,十几个人走到了一起,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一起感动。我们的诚意和执着吸引到更多的伙伴参与进来,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从独乐乐到众乐乐。新民读书会以“传播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德”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精神来奋勉,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友为读书会捐赠了价值两万元的办公家具;东关社区的高xx主任为读书会提供了安身之所;xx有限公司的王xx董事长为此次活动慷慨解囊。还有很多的热心书友在关注着、支持着读书会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借助大家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记得很久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有一个人,把搁浅在海滩上的海星,一个个捡起来重新扔回大海里,另一个人说,这么多的海星,你扔得过来吗?这个人说,我扔不过来,但对于我扔回海里去的每一个海星来讲,我确确实实改变了它的命运。
是的,“读好书、交好友、过好生活”,新民读书会致力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全民读书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在全社会推广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陈复教授来为我们分享儒家智慧与心灵成长,我相信,通过陈复老师的精彩解读,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心儒家文化的传承,来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营造书香社会,享受智慧人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新民读书会一定会和广大书友们相依相伴,风雨兼程!谢谢!篇五:演讲稿正文
用特岗教师的别样人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现场的各位朋友们: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如果光靠物质条件,那么这个国家的革命
创作撰写儒家经典,儒家人格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
儒家经典为历代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尽相同。2009年5月我听闻我们山西省也启动了特岗教师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去,这正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时候,在农村当老师一定比在城市更有成就感。2009年9月1日,我怀揣着青春梦想,踏上了安泽的土地,走进了北三交小学,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而那年,我24岁??
酸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当我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内心依旧是无比复杂,曾经的曾经,历历在目。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宏伟理想;曾经梦想着走入繁华的城市,领略精彩的风景。而如今我却走进了农村.....在这个不甚发达的乡村生活、工作,心酸之余,无数想法涌上心头,说不清,道不尽??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要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得坚持下去。
甜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开始了我在安泽的教师生涯。老师们热情的接待,温和的笑脸,真诚的语言,顿时让我轻松了不少!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是热情相迎,打消了我原来的顾虑。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我初入职场的慌乱被感动所取代。
最深刻的还是我的学生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清风吹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校园,迎接我的是一声声“老师好”,突然感觉无比的幸福,在这个神圣的职业里,我一定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每一个人。
苦
2023年我被调入唐城中学,开始为初中的孩子奠定基础,我当上了班主任,陪孩子们一起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12年的五月是我所带的第一批孩子们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的日子,考试结束后,我预料到了成绩不太理想,顿时我突然感觉对不起任何人,对不起领导的关怀,对不起孩子们和我的朝夕相处,我认为这个时候,成绩才能
真正的体现我对他们的关怀,如果一个教师不爱学生,又有什么资格站在三尺讲台?我的价值何在?我的内心五味陈杂。那个时期的我,真的准备退缩,但在我最沉闷的时候,我的校长田飞升老师找到了我,并鼓励我要继续努力,他帮我分析了失利的原因,在他的一番话下,我顿时醒悟了,人生不可能次次都成功,今天的失利正是给了我们正视自己的机会,如果想继续体现价值,就必须打起精神,带着曾经的梦想和豪言壮志继续前行。乐
虽然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我依然幸福和快乐,因为我有梦想,有众多的同事可以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快乐无穷,上课时,我们是师生,下课时我们是朋友。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不知不觉我来到安泽已经近六年了,在尝尽酸甜苦乐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收获,在孩子们的拥护下,我被评为了临汾市优秀班主任,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我所讲的课获得了山西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回望过去,我突然想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那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这样的价值观,一直支持着我,伴我一路收获。
我想我今天代表不仅是我自己,还有那许许多多选择扎根安泽教育的特岗教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断加入,才使我们安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均衡。
今天在这里,我想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
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中,过去的经历再光彩,也是一束凋谢的花朵,今天的生活虽平凡,却是一把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篇三
学习儒家经典,用中国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发展
《弟子规》是中国众多儒家经典读本之一,同其它儒家经典一起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国人的错误认识,将其摒弃于历史的烟尘中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今天,全球各国在面对生存与发展中产生的信任与道德危机,在用西方文化没办法解决和调和,才发现中国的《弟子规》等儒家经典才是根治上述的问题的一个良方时,这一失落将进一个世纪的文明古籍才重新获得人们新的认识与定位。而受到众多学习《弟子规》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等的好评,促使人们对其越发的重视,逐渐促使这一对国学大典的学习活动成为全民运动,对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不偏不倚,尊重自然,和谐相处,和气生财;主张张驰有序,阴阳平衡,万病不生”的这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这也符合现今西方主流认识)。它是一种追求质与量平衡的文化,不会产生副作用的“中和”文化,是一种双赢互利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自私式斗争、损人利己式的单赢文化。而《弟子规》正是基于这一文化指导恩想产生的经典古籍。它强调的是主动教育同化,有效平衡中和,依规动作,有序运行,避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合理疏导,有效利用。避免激化与斗争,多“中”少“争”。让种做人行事文化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从糼年开始,从进入某个组织开始,让这种“和”与“爱“的文化有效有序引导而不是命令,自愿而不是强迫地让每一个人高尚做人,忠心做事,和谐有序生活,在平和中不断进步、调整、改进,在无为中完成有为。有效主动疏导了人性中恶的洪流,使之变成善的种子与基因,并不断生根发芽,复制,扩大影响。完全改变西方文化“斗争”式的堵的对抗的处理方式,使恶者成善,善者成圣,使人性善的一面光芒万丈,将恶的一面抑制至最小,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我理解《弟子规》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作用。
《弟子规》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次是保证这种文化运作的为人处事的具体方式、方法,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教育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社会、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且冲突最少,损害最小,获利最大,各方满意。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主要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或要求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进或者是推动、促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弟子规》强调从小开始对人的教育,并且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做起。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先进管理思想有类似的地方;和现代企业控制理论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即专业”的说法也十分类同,强调培养人,教育人以及从小处细节点滴做起,不贪大求全,近而让规矩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自然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最终形成一种所有人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良好的结局自然水到渠成。
2、《弟子规》固名思义即:教育每一个子弟,每一个人做人行事的规矩、规定、方法。它是每一个人安身的立命的人生“宪法”,育好人做好事的培训程序。《弟子规》的总叙便是例证,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穿了,《弟子规》即是教人做人行事,安身立命,佑保个人身心健康,谛造群体(团队)合谐,依规运作的类似于“人生指南”式的程序文件。只是和企业所谓的管程序文件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只是硬性规定,还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更多的指导,充分挖掘发挥人性本善的正面作用,摒弃抑制人性潜在“恶”的一面,而非硬性规定,一味打压,不让翻身,争取一切可以向善,改善的“潜恶”“原恶”,为和所用,强调用爱化解,善意仁义引导,化恶为善,化害为利,而非打压消灭。所以它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事”。《弟子规》是用整套人性化的规定、方法等“硬性”规定与许多软性引导,不离不弃的教育,互爱博爱的方式完成有效育人的任务。这一点很值得完全程式化,无任何感情色彩与人性成分的硬性企业管理制度、方法、模式借鉴。人毕意是企业活动主体,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我们的管理模式,方法、规章制度等完全不顾人性,则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自觉自愿遵守。让其刚性中适度加入人性,使其更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否则钢性太强,极易折断。这也符合现代先进企业管理上推行的“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3、《弟子规》强调上下有序,长糼有别,仁爱忠义,行事依矩,遵从纲常,依规生活,顺从人性与自身规律办事,博爱待人。这一点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其实就是要依照企业自身条件,依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本着人性原则办事,不搞“假大空”的东西,按照规章制度等纲常运行,遵循组织原则,尊重组织伦理,不肆意妄为。依管理程序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要顾左右而言他。首先让自己成为规矩的弟子,做好每个人自己份内的事。注重教育引导,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即依流程,依规矩办事,又要重人伦,讲人性,自重自爱,敬人爱己,自强自立的当好家长,播撒“爱”的种子,收获“和”的果实。否则你拿员工当工具,员工就拿工作当跳极,大家离心离德,何来忠孝仁义?企业发展离开有德有才忠诚执行力强的员工,谈永续经营,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是员工不好,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当好老师,让劳资双方相互猜忌,报怨,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给员工埋下“怨”的种子。因此企业即要建立人性化的科学的符合自已规律的管理制度、程序以保证企业基础运作,像《弟子规》一样引导,要求员工依章有序运作,同时更要建立让这一体系能够健康导入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导入机制,这一导入机制必须以和为贵,以爱为根,以人为本,遵循种什么,得什么,忠爱对等原则,怨恨对等原则,人性自然原则。(连领导者自身都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员工,你对员工不敬不爱,员工对你不忠不义)
4、《弟子规》教育我们知与行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所以《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真理。”企业管理者既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调研,又要注意学习外来的先进管理方法、模式,缺一不可。不身体力行造就了许多三拍管理者,即: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许多企业引入众多管理方法、工具但却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引入时忽视了国情,厂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又不具备全员的忠义契约教育,没关注执行文化及人员素质的欠缺,不能在身体力行中因势利导的合理引导,利用与调整,使之顺利导入并能固化下来。这种只注重理论工具、管理模式,管理软件的引入的管理行为,最终使这些原本先进的东西贬值到一张纸的地步。反之不注重学习先进的东西,一味谈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只会成为井底之蛙式的经验管理者,将企业带入死胡同。
5、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以能服人,以德服人,赢得大众认同,而非以势压人。所以《弟子规》上有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及“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唯德学,唯才艺”等。企业领导者需有宽广的心胸,首先当好部属的老师,而非长官上级。有容人之心别人才能成己之美。不与部属争功,不与员工争利。勇于担责,德自立,心则宽,心宽则天大,领导者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舞台,有德才有得。
6、《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首先讲信用,遵守各种公司规章,程序,不要自己破坏自己建立的制度,让它依照其自然规律即原则、要求运行,久之效果自现。否则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作为领导者要有人品,有德行。德行德行,有德才能行。不要“见未真,即轻言,知未的,即轻传。”道听途说,疑神疑鬼,不依规定走正常渠道,诈言妄语,用打小报告等不符合组织伦理的方法恶整、阴搞同事,下级甚至于领导,肆意破坏企业正常运行之纲常。这些作为一企业领导者必须力戒并坚决制止。无德者必无得,有德者方能得通天下,所谓仁者无敌。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记取《弟子规》中“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的教导。远小人,亲贤才,建立科学识才鉴才体糸,弘扬正气,建立健全忠孝节义,仁德宽爱的企业主流文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当一部分是以强制、压制为主,单纯强调消灭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东西,最终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受伤,更与自然人性的自然规律相冲突,无法获得全员的真心认同,其硬伤是很明显的。如制度订得过死,缺乏人性,人情,过于冷漠与死板,埋下了对抗,互不信任与友爱的种子。而《弟子规》则以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尊重人性,人伦纲常的思想指引下变堵为疏,变消灭为融合,变斗争为合作,变紊乱为和谐。以博爱、宽和包容一切,以不放弃的精神教育众生。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爱为根,孝为基,从而结出忠、义、仁,理、智、信的高贵果实。强调的是平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活我也活。大家在和谐中达到双赢或多赢。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治理所需要的,采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它的核心思想强调讲人伦纲常,重人性教育,以爱为根,以和为贵。“爱责普渡众生,和则天下太平”。这一朴素、自然、古老的思想无时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符合辩证法的逻辑。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德以孝为根,国家企业莫不如此。有和才有爱,有爱才有孝,有孝才有忠,有忠才有仁,仁者则天下无敌。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必须要吸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益的养分,将其融入到现有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及至规章程序中,并将其二者有机的融合,从无为达至有为,让现代的管理元素融入古老、朴素、自然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注入我们民族特有的有益于我们发展与进步的良种基因,长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与实践硕果,打造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勇敢的探索。
喜不喜欢不重要,需不需要才重要。符合中国国情、民情、文化,又保留了西方管理文化精髓的混合式的中国式管理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之小心求进、探索,大胆的实践,便是中国企业未来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篇四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师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修心养性”,其思想的指向都是一个“和”字。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思想的国家。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一、自身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需求
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有利于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混乱源于对个人的利益争斗,解决一切社会纷争的方法就是要尽力克制人的私利以服从于社会公利,这就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论语·宪问》记载孔子三答子路问君子,一日“修己以敬”,再日“修己以安人”,三曰“修己以安百姓”,均以“修己”作为君子实现其理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孟子也特别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将“修心”视作“修己”的重点所在。《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现代人通常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外王”就是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
可见,儒家主张社会和谐需要人注重道德修养。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好,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败坏,那么要想把“家”、“国”、“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儒家强调“修身”需要“自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通过这种自我反省,从而纠正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和思想上的偏差。儒家认为“修身”的最终目的在于“躬行”,只有自己去践行道德规范,道德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真正的在实践中求得自身和谐。人际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
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儒家以“仁”来和谐人际关系。从字形结构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其次是恕道。自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凡自己希望成就的事业,也帮助别人成就,凡自己希望达到的事情,也帮助别人达到。
实际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第三是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发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求诚信,这样才会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为了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倡导“中庸”思想。“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即“过犹不及”。
以民为本:人与社会和谐
个人重视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要以德治民,爱惜百姓。孟子的与民同乐也是在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是说,人生、生活、工作,社会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空不入。有人类、有社会、有生活、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矛盾之间的斗争。不过,社会要前进、要发展、要变化,就是靠矛盾之间的运动、运行、化解去改变原来的面目,推动历史前进的。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我们讲和谐,它是靠人们对矛盾的化解而进行的、实现的、完成的。这是因为和谐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物体,而是在运动、运行、发展中的一种渐进平衡,在差异中的协调,在纷繁中的有序,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有差异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牢固的和谐,才是最新最美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个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禁止用过于细密的鱼网捕鱼,则大鱼捕,小鱼留,鱼鳖资源也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要“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到山林里砍柴要适时,秋冬草术零落可以砍伐,春夏草木生长时不宜砍伐,这样伐得当,则树木茂盛,取用不尽。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可以认为这同今天反对滥捕滥猎,在保护自然上是一致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会对人们进行报复。”这说明自然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人类没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片相处,这是儒家“和”文化中所真正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讲“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而非简单的历史回归。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让人与自然互动互利。
儒家思想精髓演讲稿学生篇五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知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有道德的人研究学问著书立说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气节不会因为贫寒和苦难而有所改变。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人不能不去学习,就像鱼不能牧业税一样。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不要想着今天不学习有明天,不要想着今年不学习有明年。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加以改正。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做官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学习了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