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

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也是奏效的,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开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了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方法之外,教师还能够在学生的朗诵、理解名句、拓展课后的一些环节当中进行拓展,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二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滨海新区大港团泊洼学校 王凤

前 言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文以载道”,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这里“文”即文化、知识;“道”即思想品德。刘国正在《语言·思想·知识》中说:“‘文’和‘道’,在语文教学中如胶之在漆、水之在乳,两者无法分离,又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不可偏废。”

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

蕴含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字 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材具有文化凝聚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沉积。对学生来讲,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它具有渗透性,这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与研究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所阐述的事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区分是非、美丑、善恶,并依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教师在分析、理解、传授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联系到当前的某些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抒发感慨,发表议论,进行评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持的态度、评价以及教师本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品德、人格等,也会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自行实现。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思想,必须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其表述的思想内容的关系,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自觉。

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包含了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方 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优良的思想品质,主要指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表现和歌颂作者及作品主人公优秀思想品质的内容。例如课文 《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 作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全部热血和生命的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这部小说曾经激 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为祖国而献身。通过对保尔的形象分析,学生就会被保尔的高尚 情操所打动,所感染,从他的光辉形象中受到教育,从而认识到怎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大致可以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遵纪守法、勇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及对政治斗争有敏锐的觉察力和较为清醒的政治头脑。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懂得爱国,爱人民,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章。例如《中国石拱桥》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赞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年迈的陆游罢官归家,孤独地住在荒僻的山村,他依然抱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志愿,却难以一展雄心,只能让“铁马冰河入梦来”,借梦境慰籍他那颗凄苦的心。通过阅读和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操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从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以至勇于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规律。

《背影》中年迈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步履蹒跚地去爬月台,爱子之情感人至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以一颗慈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她也受到了学生的爱戴;《羚羊木雕》中我和万芳真挚的友谊不被父母理解,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这些优秀的篇章都是教育学生的很好的教材。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应包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具有主人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等。

《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周总理对工作鞠躬尽瘁,对人民满腔热忱;《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方便过路人;《荔枝蜜》中热情赞颂了像蜜蜂一样忘我工作的劳动者。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方法以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德育原则为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必不可少的手段。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方法又因语文教育规律的制约而独具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把语文教育中实施德育的方法大致归为四种,即: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和实际锻炼法。

一、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作品中的积极、健康乃至高尚的情感,促使学生与这些情感产生共鸣,来激发与陶冶学生自身情感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学习《挺进报》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电教手段,用投影仪出示陈然、许晓轩英勇不屈、智斗顽敌的图片,同时播放课文录音。随着播音员深情的朗读,望着英雄的感人画面,在精心营造的悲壮的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实施教育,教师要做到入情,动情,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传递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还要注意情与理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情感上的体验,也有理性上的认识,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另外,要注意情感陶冶的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长期的情感陶冶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勇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理想和上进心,这些都为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教育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人物比比皆是,例如: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堪称公仆们的楷模;革命先烈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无愧英雄中的英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榜样的分析与评价,要力求客观、切实。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榜样的形象。

三、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的思想品德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出一定评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对教材中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的大力颂扬,或对那些资本主义丑恶灵魂的深刻剖析,来提高学生对高尚思想品德的理解与认识,并从比较中懂得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例如,在学习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的剥削阶级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只有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革命者,才会名垂千古。

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有关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品德评价的内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品德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及作业、作文表现出来的是学生本人的思想品德问题,还是对思想品德的认识问题。务必客观、公正、并具有指导性。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的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知”,更要“行”,“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还要努力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助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打扫街道或居民楼的卫生等,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优良的品德。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的评论、写对班级某一思想品德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章,也是实际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结 论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和教师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了解德育的内容,还要学习德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三

摘 要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第三,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第四,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希冀,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论述,为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引 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得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而更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本文仅就中学阶段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德育重要性

道德不是先天自生的,而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的存在”。道德发展是一种实践理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受教育者领悟道德规范、获得道德情感体验、践行道德律令、形成道德习惯,最终养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才能保持连贯性,才不至于使学生的道德出现反复甚至是养成与教育要求相反的品质。学生的生活主要是课堂生 ①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①

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着一种集体生活。在这种集体生活中,他们从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榜样示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的获得新的道德体验;他们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中践行着道德规范;他们在课堂纪律的遵守和课堂秩序的维持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因此,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是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和全面落实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当都可能是整个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成效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科。它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它考虑到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体现,通过语文教育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德育教育的载体。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程中的德育部分像语文教育那样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意义之深远。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和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而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它使学生在接受 ①李维铭.对中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23,“"(19).①

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所面临的困惑

生动的语文课能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向往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正逐渐被弱化,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简单灌输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你说我听”“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耐心疏导;重集体教育,轻个别引导,导致语文课的德育往往失之于“空、高、干、假”,这种“注入式”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不重视深层次的感情培养,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这种灌输式道德教育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甚至会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性错误采取体罚或心罚。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人就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但是某些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动辄严厉训斥,甚至以暴力相向地对待,动辄严厉训斥,甚至以暴力相向。道德教育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自始至终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教师通过解释、榜样、道德实践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性品质的形成。而那些违反人性和德育规律的德育方法非但无助于塑造中学生的德性品质,还会加重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最终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二)教育的功利性削弱了德育的功能

培根在十七世纪初响亮地喊出“知识就是力量”,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学校教育专注于培养人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的过程。这样,作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被解构了,教育成了培养“知识人”的工具。道德本是利他的。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从个人利益出发,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法则,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财富。这种市场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在这种市场文化侵袭下,人们不再或很少提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理想人生等等,认为人 ②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23,”“(4).际关系是可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①作为学校德育重要途径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也逃不过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德育职责,而且用市场交换的观点考虑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把德育的责任推给社会、家庭甚至是学生本人。教师放弃德育责任也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推脱。价值多元也不等于价值混乱,一个社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中,读书是为了受道,做学问是为了弘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在一般大众当中传承的还是俗文化。这种俗文化是极其功利的文化,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种观念在现在社会的表现就是过多的考虑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一步步的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最后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这表现在家长和社会对一个学校关注的是它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学生的精神是否通过教育获得提升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②

(三)社会的现实性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存在着偏差,这很容易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无用”“敷衍”的心理。因此,课堂上那些“道德理论”,学生往往只是作为应付考试的条条杠杠而听之、背之,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试结束,“道德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自然就荡然无存,更不必说落实于行动了。从教师角度看,这一“偏差”致使教学多数时候只起了“复印机”的作用,只是将教材内容机械枯燥地复述给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目前,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这是一把双刃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错误意识会乘隙而人,对学生产生的一定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的作用。不难理解,学校应该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讲授美好、理想化的东西。然而,生活是现实的,当学生接触到不良、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憧憬的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是不良的思想意识。无须讳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正面临着种种的困境,迫切需要我们乘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处理好新机遇和更大挑战的辩证关系,切实改善和加强德育的渗透功能,用德育丰富语文课堂思想内涵,才能使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天地,又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①钟平.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j].大连理工出版社,1998.3.②高方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①禹春芳.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面对这样的困惑,尤其对于正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远胜于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那么,如何在中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文学艺术作品是德育的天然载体,挖掘其主题,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了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地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加强: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提升其道德境界。”①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往往把教学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的唯一尺度。还有一些教师,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却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因此,在主题诠释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概括和诠释,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开掘作品原来的主题,而要赋予它崭新的思想。”

[案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蠢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大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他体现了人们勇于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讨论进入了文章的思想境界,理解了文章的深刻主题,增长的知识。

2.在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还有舍生取义的 ①粱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寻心灵的高尚。当然,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丑’。①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但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正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丑’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否定和对比,让学生更加热切的憎恶丑恶的事物,向往真善美,进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运用图画、图表、电影、多媒体等等方式,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官和思维充分调动,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就可通过听读、朗读的方式,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闭目遐想,把自己当成一个旅游者,在眼前构建出一幅庐山瀑布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游记分别描写了东岳泰山壮丽和神秘三峡的自然景色风光,使学生得到了美的愉悦和享受。同时,文中也渗透着浓烈的德育,即启迪了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与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国度而感到自豪。

[案例]如某老师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便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的热爱的气氛中,在联系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可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4.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记忆,通过记忆才能使得学生逐渐领会字句的涵义,也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雨果也说过“书籍造就灵魂”不言而喻,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阅读经典,正是重要途径之一。朗读经典法可促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长智慧;可帮助中学生提高美育素质,增长见 ①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m].中国教育,2003.4.识;也可以在精神生活方面增强免疫力,社会人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只有反复诵读进入文境,“设身处地”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更好地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①

[案例]一位老师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图的精神。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文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会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准则,如给学生讲述作文《我是中国人》时,通过介绍祖国的含义及我们应怎样爱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例文中主人公维护祖国尊严的做法来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写作选材中渗透德育

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因此,观察事物,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瞬间。但素材是否用于作文之中,这就必须进行分析、选择,形成题材。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上,教者要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生活,特别是在从素材到题材,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中,要求学生从细小的生活细节中找出时代发展的脉搏,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认真分析,精选题材,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②

2.在写作主题中渗透德育

主题思想贯穿文章的始末,它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要使立意正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和感受生活本身所蓄含的人的本质,从而认识客观世界,歌颂新人新事,鞭挞恶习错误,在作文中受到教育启迪,激励自己 ①强永刚.诵读的积极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3期.①王永.作文教学的本质和写好作文的三个因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3.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德育

“文如其人”,作文是学生思想表现的形式,我们盛须要求学生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不能胡编乱造,要说真话、抒真情、做实事。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必须要面对现实,但对社会的阴暗面又不能无限扩大。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教诲之情,无处不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肥沃土壤。所以真实健康的感情是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优秀品质。①

4.在写作改评中渗透德育

“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层次结构的布局、主题思想的体现.还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从作文中发现了学生文明的语言、美好的心灵,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要加以表扬,让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向上的思想品质。

(三)、情感教育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丰富,引导学生逐渐领悟人生的道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强烈而突出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丰富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在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大海中,我们暂以“母爱”这一题材为例,就足以深深感受到文学作品情感的丰富与凝重。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无论贫贱还是富贵,也不分国别或是肤色,母爱总是与浓浓的情感一爱紧紧相连。逢人便讲“狼吃阿毛故事”的祥林嫂,为了给儿子治病而不惜拿出全部积蓄去换取一只毫无意义的“人血馒头”的华大妈,还有那位在灯下飞针走线、唯恐儿子“迟迟归”的诗中母亲??她们都从不同侧面,共同赋予了母亲一个庄严神圣、光辉不朽的形象:勤劳、善良、无私的爱心,读后不能不令人产生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通过人类最绚丽多彩的情感,①许慧英.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②刘海燕.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d] 2008.把学生的心灵完全浮获,使学生心醉神迷地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情感教育的方法很多,但以诵读为最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联想、咀嚼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的最初经验,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染,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逐渐领悟人生的道理。

(四)、传统文化中渗透德育

中学现有的语文教材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中选用大量古代的诗、词、赋、戏曲、小说,越是高年级古代作品越多。这些课文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遗产。现在的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通过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身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我们更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对古代“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分析中注重对其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②[15]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优秀形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满江红》中的岳飞等等。授课老师在讲鳃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结 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理念的更新,重任在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肩上。承载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在道德、①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心理和学识上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中学语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 李维铭.对中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23,”“(19).[3] 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23,”“(4).[4] 钟平.德育渗透要有针对性[j].大连理工出版社,1998.3.[5] 高方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6] 禹春芳.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 粱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 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m].中国教育,2003.4.[9] 强永刚.诵读的积极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3期.[10] 王永.作文教学的本质和写好作文的三个因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11] 杨柳.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12] 许慧英.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 刘海燕.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d].2008.[1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5] 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 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五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巨鹿实验中学 师丽芳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仅语文,其他学科更是如此。于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出现了,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德育,那么,单靠几节班会课和德育课,就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班会课和德育课一个是太少,再有就是目的太明确,让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尹主任的主持下,开始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课题。

在这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做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德育渗透,我的感受是渗透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一、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这几方面来渗透德育:

1、走近作者,感其胸怀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些文章的作者仿佛就是整篇文章的抒情主人公,学生读过之后,感受颇深,再对作者生平和其他文章了解之后,感悟就更深刻了。在讲《梅岭三章》是,学生对诗中的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信胜利终会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我们对陈毅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文后《赣南游击队歌》的诵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对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并请有的同学讲陶渊明的故事,同学们自然的就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诠释主题,有所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诠释文章主题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主题的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验,不应照搬教参。只有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心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才能使文章的学习不 流于表面,而能真正的触及灵魂,起到“传道”的作用。在讲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们理解了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我趁机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像皇帝的新装?”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有的说,假冒伪劣产品像皇帝的新装;也有的学生说,考试作弊像皇帝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抄袭作业像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把皇帝的新装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事 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 原来也在自欺欺人,羞愧的低下头。不用说不用吵,这节课后,互相抄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是啊,谁也不愿做愚蠢的“皇帝”。

3、把握形象,树立榜样 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尔 柯察金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光辉形象的作用自不必说,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学生树立榜样的过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与担当,在香雪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山村女孩的纯真和她对知识的渴求。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使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许多文章或单元讲完后,我都是在这个环节渗透德育,升华情感的。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亲情,我在这单元设计一系列拓展延伸。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拓展延伸是这样的: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同学们有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故事的,有背诵《游子吟》的,有展示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同学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和满文军的《懂你》。在这单元结束后,我设计的拓展延伸是这样的: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谢。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都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这样,甚至觉得他们唠叨,在这些拓展活动中,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感受到了浓浓爱意,我要好好享受并珍惜这份爱,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父母。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材上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美好的事,并对此有所感悟。其次,在拟题上正面导向。作文“我在——中获得快乐“,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胜过老师的千万句说教;有写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她的感受很独特,她是一个内向的人,自己在一次 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感悟出,遇到困难要敢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感受竟使她开朗起来。第三在点评中情感激励。几句能深化学生作文主题,富含哲理的评语,让学生触摸到老师的正面情感引导,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语文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课外阅读质量高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强,感情丰富,做人处事更成熟,生活态度更积极乐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做的:

1、推荐

除了推荐新课标必读的文学作品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建议学生读一些美文和短篇小说,这些短小精美的文字,常常能够瞬间打动人心。

2、方法指导

在阅读散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神“,即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蕴含哲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快速阅读,身临其境,化身为喜欢的某个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汲取正面的力量。就像大家都十分喜欢的哈利波特身上就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有些好的东西不妨多读几遍,每一遍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3、交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到好的文章时,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书交流,在全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每读一本就交流一次,针对几篇学生公认的好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很有几个学生的感悟很有见地。

语文教学是一个花香四溢的百草园,而德育就是这个百草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观赏可怡情,食用可医心。当我发现了这朵奇葩,课堂就找到了方向,一天天的多了惊喜多了感动。我会更精心照顾这朵奇葩,让它开得更香更艳,让它的幽香去净化陶冶更多人的心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