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

  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静的春江上漫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

  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表现出*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

  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赏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其曲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借助张若虚同名诗歌的意境,来领悟其欢悦后的沉思。人生代代无穷更替,唯独不变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旧了;但从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短暂,宇宙万物却生生不息,拥有无穷生命力。哀伤,但却不乏希望。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2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太熟悉了,这不是初唐张若虚的名篇么?杨广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或许精怪了吧?其实,《春江花月夜》是陈朝已有的乐府吴声歌曲,并非张若虚的首创。杨广昏则昏矣,其诗却颇能为初唐之先声,**之君,多被毁誉,我们暂时忘却张若虚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而只顾专心来欣赏本诗的阔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为诗人的杨广,到底具有何等样的诗才。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浪静,水波不兴;大江*,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浪息之时,*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

  生于大兴,开皇**(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夏王窦建德谥闵**,《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3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对它的赏析向来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处,故作本篇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看作者张若虚的生卒之年,当在武后当政与唐中宗的时代。文中以明月为君,而非惯常的以日为君,说明此篇当作于武后**的时期。文中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的**理想,感叹了岁月易逝,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那么,这种哀愁是单纯的为一己之**吗?显然不是。作者在第二段假想了离妇与舟子这一对夫妻的离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从而使诗人的愁怨落在了实处,得到了深化。诗人的抱负与责任感也因此愈加鲜明。

  本诗的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说,而思想之深刻又不让李杜。张若虚这位诗人真值得后人好好铭记。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4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把江南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首具有*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尾声。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箫、二胡、筝、大胡、大鼓、碰铃等组成的小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了扬琴、笙、中胡、拉阮、云锣、大锣的中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还有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现代多**技术展开教学,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内容,为每一乐段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第一乐段“江楼钟鼓”: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远处江楼屹立,微风**,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第六乐段“渔歌唱晚”:洞箫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演绎出一段悠扬如歌的旋律,曲调欢快,如同从远处晚归的渔舟中飘来的愉快歌声。然后乐队齐奏,速度加快,让人联想到春江月夜下白帆点点、渔歌四起的情境。而最后一个乐段“尾声”的音乐又是那样缥缈、悠长,如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更显优美、宁静。

  二、运用视频,拓宽学生知识面

  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点,其中就有认识琵琶这一乐器的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仔细辨别这首民族管弦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由此引出琵琶这一知识点。但对于这个知识点,如果只凭教师抽象讲解,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为此笔者播放了一段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视频,这其中就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特写镜头。在观看这种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后,再加上笔者的适度讲解,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技法等就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学生在了解有关琵琶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各自的艺术特点,从而拓宽了知识面。

  三、运用同步练唱,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欣赏一首音乐作品,一定要熟悉该作品的音乐主题。只有熟悉了音乐主题,才能在欣赏时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发展变化,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视唱音乐主题旋律是让学生熟悉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好方法。以往的教学就是将音乐主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唱,但这种形式比较枯燥,又与欣赏曲目的内容相脱离。笔者运用多**技术的同步练唱,在学生视唱的同时配上乐曲的伴奏,使音乐画面的内容立体丰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学科横向联系,相互渗透

  音乐是一门**的艺术形式,但又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笔者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如在讲解琵琶的历史渊源时,笔者选取了敦煌莫高窟里飞天横抱琵琶和反弹琵琶的几幅壁画,使学生对琵琶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乐曲欣赏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音乐画面用自己的画笔在画板上描绘出来,使他们从有形的画面中体会无形的音乐魅力。一首优美的乐曲也是一首美丽的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来赏析乐曲;而在介绍琵琶有关知识的时候,笔者采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来讲解琵琶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效果。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生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教学**,将音乐、画面、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激发其想象力,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5

  《春江花月夜》更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雍容典雅、节奏*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

  《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6

  《春江花月夜》是*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7

  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8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模进。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稳进行, 表现出*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 造成小**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静。为后面的全曲**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9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就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欸乃归舟。

  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

  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

  风、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层层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散发**,萦绕身旁。不闻归鸟啼鸣声,只听江水拍沙岸。望向天边,夕阳那最后一抹残红也渐渐褪去了,却换得点点孤星与皓月当空。江潮连海,海共潮生。

  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欢喜的情。只我独哀在这春江花月夜中。

  我想问这奔流的水啊,你为何这般急去?你满载着那月光,滟滟向东千万里,只是为了融入大海吗?难道大洋彼岸有你所相思之物?

  我想问这皎洁的月啊,你为何这般纯洁?你孤独地悬在天边,将鲜花与树林照得晶莹如雪,只是想给这个世界镀一层银霜吗?难道当初那个在江畔望月之人,至今还未寻见吗?

  我不知,是应为这江水的积极而喜,还是应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

  我在默默的冥想,想着远方的她,是否也会有如此的惆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同一轮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与期盼。月光走过厅堂,悄悄爬**妆台,月影形成一双眼,眼中满是思念与热爱,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也许是我的眼神太过于炽烈,也许是她的相思太过于急切,相顾无言,落下泪千行。实在无法忍受这思念的煎熬啊,闭上门窗,拉下卷帘,却怎奈何这愁绪已然渗入心头,无法消除。

  鸿雁不停的翔,却终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断的浇淋,也冲不尽满身的凄凉。

  起霜了,与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了。为何我不能化作这霜,伴着月色,飞到她的身旁。

  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夹着我的愁思,一同向东流去。

  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样,与我共销这**情愁。

  花落月潭,春光将尽。乘月不归,情何以堪……就让离愁伴着残月余辉,散落在这树林里吧。

  春去,江流,花落,月孤,夜、伤、人……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1)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

  原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幽明《浔阳夜月》等(汪昱庭传谱)。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形式更为成熟、完善。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1)"江楼钟鼓":散起,琵琶模拟江楼的鼓声,叙述着暮色的降临,箫、筝奏出波音,描绘微风起涟漪的鸿波,然后乐队奏出舒展、优美的主题。

  (2)"月上东山":使主题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乐稍显明亮。

  (3)"风回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回升(此段经常被省略)。

  (4)"花影层叠":用琵琶的华彩乐句表现水中花影摇曳的景象。

  (5)"水深云际":音乐进入低音区,景象深广,偶而琵琶点出泛音,使人想起近处的水滴。

  (6)"渔歌唱晚":箫与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景。

  (7)"洄澜拍岸":琵琶用扫、轮法奏出波浪击岸的景象。

  (8)"桡鸣远濑":刻画群舟再归途中,摇撸声与水流声相互掺杂、映衬的意境。

  (9)"欸乃归舟":旋律由一个简单乐汇作递升、递降的模进,古筝的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摇撸声为之作陪衬。音乐慢起渐快,由弱渐强,逐步推向**。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2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间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改名为“浔阳琵琶”,共有十段音乐,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标题。有人因此又称它“浔阳夜月”或“浔阳曲”。1935年前后,上海 “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并且借用唐代著名乐府《春江花月夜》之提名改为现名。**后,经我国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指挥家的不断努力,使乐器配置和乐曲处理更臻完善,成为*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232 1231 ︱2-︱)。听起来十分**。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叠;

  五、水深云际;

  六、渔歌唱晚;

  七、回澜拍岸;

  八、桡鸣远濑;

  九、欸乃归舟;

  十、尾声。为了使乐曲的音乐结构洗练、集中,一般都省去第三、第八两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引子琵琶用清脆的弹、挑音模拟着江楼鼓声,由慢到快,萧以轻微的颤音呼应,宛如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把日落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接着乐队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666 126︱ 5 56︱……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描绘出夕阳下,泛舟江上,游船、萧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在耳闻目睹萧鼓、明月、花影、云水、渔歌等景色时,由衷地发出“春江花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

  第二段“月上东山”。大鼓滚奏的轻声轰鸣,使乐曲显得意境深远。夜,降临了。这是乐曲的第一变奏部分,主题移高四度作**模进,旋律具有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音乐恬静而开阔,流畅而清澈,形象描绘了水波涟漪、明月升空的夜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中。

  第三段“风回曲水”和第四段“花影层叠”合为一段,是乐曲的第二变奏部分。曲调在层层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音乐的动力增加,在一个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犹如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拖着那荡漾的轻舟……与前面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段“水深云际”。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音乐主要在浑厚的中低音区进行,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江中晚景;忽而,在万籁俱寂的意境中,出现了琵琶飘逸透明的泛音;接着许多乐器同奏长音3-︱ 3-︱,长音下响起了古筝描写流水的快速拨弦声,与随后的2 ︱1 2 ︱6 ……构成一幅绝妙的音响图画。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把听者带入了江天一色,空旷朦胧的江中晚景。

  第六段“渔歌唱晚”。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部分,是一段非常富有特色的音乐。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如歌的递降旋律,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拍,使乐曲显得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表现出渔翁一边摇橹、一边歌唱的闲适神态。然后乐队合奏,速度突然加快,勾画出一幅白帆点点、由远而近、渔歌四起的动人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五变奏。琵琶弹出一串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接着由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恰似群舟竞归,激起江水拍岸,波涛飞溅之意境。

  第八段“桡鸣远濑”。常删除不奏。

  第九段“欸乃归舟”。这是乐曲的第六变奏,也是全曲的**。“欸乃”是形容摇橹的声音。音乐在古筝由低到高的切分划奏衬托下,由弱而强,由慢而快,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象的描绘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欢乐声浪响彻江面,达到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像是船队推水前进浪中行船,船在水花飞溅中远去。

  第十段“尾声”。二胡与萧先后奏出悠扬、徐缓的主旋律,音乐优美轻柔,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幽静深远的意境中。结尾处轻而飘渺的一声大罗使音乐更具深远悠长的意境。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只有一轮明月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的闪烁。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3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对它的赏析向来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处,故作本篇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看作者张若虚的生卒之年,当在武后当政与唐中宗的时代。文中以明月为君,而非惯常的以日为君,说明此篇当作于武后**的时期。文中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的**理想,感叹了岁月易逝,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那么,这种哀愁是单纯的为一己之**吗?显然不是。作者在第二段假想了离妇与舟子这一对夫妻的离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从而使诗人的愁怨落在了实处,得到了深化。诗人的抱负与责任感也因此愈加鲜明。

  本诗的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说,而思想之深刻又不让李杜。张若虚这位诗人真值得后人好好铭记。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4

  这首诗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这种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个超凡的原因。任何优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显露的,直到你对它细细研究,心神契合,才能发现其中惊为天人之处。由于张若虚是初唐的作者,他的这首诗也给后来的诗圣、诗仙有了启发,可以说后面的诗人作品最多与这篇等高,而再也没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认为“孤篇横扫全唐之作”。我们的解释在如下五个维度:

  一、将极其复杂的变换隐藏在简单的叙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诗,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节、音律和对丈。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至于它内部是如何错杂变换又高度**、每一句每一句当做何解析、到底***什么样的美感高度,这种大家自己到网上都能搜到的本公众号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经典的作品为什么都具有整齐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这是一种世界呈现的基本属性,越高级的事物,就越将反应这样的属性。长期浸泡在资本社会里被地铁广告迷魂了双眼的人类可能不易察觉这样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应机说法用LV来打比方大家就能马上明白。LV或iPhone,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所**的理念上,都是极其简洁的,然而其内部构造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各种细节极其考究才能最终能成就其表面的简洁与普通。

  那么这首诗也一样,字还是那些字,个个都认得,小学文化就可以读懂,然而这样的*凡背后隐藏的是极深的词语用法和穿透一辈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乐,巴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是古典音乐的**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作是十二*均韵律集,如同本来在自然界中高度乱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得让其乱跳中具有规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考究其细部却发现有万千洞天,那就算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作品。这首诗里面的押韵、叠词、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就算是奠定了经典的高度。由于这种随手在网上都能查到的解释本公众号没有必要多说,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读者觉得我们的解释有一些空泛。读者要问,到底复杂在哪里了?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个叫“都市隐侠”的网友的解释,他已经把该诗的复杂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我只是随便提及一点,大家就马上会对这首诗刮目相看了:

  比如说,这首诗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过是“夜”的形容词,所谓“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实际上,它谈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的事物,谁都不和谁有任何的重叠,然而又在因缘际会的主持下,这五个元素如同一个完整的五线谱系统,共同来完成了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响乐。五个**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这五个**事物在缘份的相应下,仿佛是突然就来了,然后相互交织、错杂变换,其复杂格局不亚于物理中的'伽利略变换(Galilean 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级版洛伦兹变换(Lorentz Transformation),演奏完毕这一出,然后又曲终而散,该干嘛干嘛去。

  高度复杂,却又在表面上呈现极简,就是一种经典。这样的说法几乎不会遭到任何人的质疑。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表面白茫茫、而其细部却错综复杂的特性。故而能符合这样一种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领域,其经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们熟知的E=mc就是物理学领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简洁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峰回万转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成为一个世界。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layers, levels, 这样它就具备了但凡高密度物质所特有的良好属性。如同我们形容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往往会用到sophisticated这个词,就是因为他的状态如同一个多面棱镜,一定是和这个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应的,而不是一种角度、一种方式、一种****下的单细胞动物。

  二、将人类情感巧妙隐藏在就事论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这是凡被誉为经典作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分辨优质与劣质作品的前提条件,便是看它在什么阶段去添加人类情感。优质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论事,然后要选择非常恰当的时机将人类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质者,因为其本质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来就把人类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为“升华”。比如谁要是一上来就跟你说“啊!让我们高举古往今来文明与思想的伟大旗帜,让这春花与秋月融入在我们美妙的梦境中吧!”,你就立马能够分辨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废话,就是因为它还没有把正事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话套话的人类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原则。然而人类有一种天然喜欢给事物赋予含义的倾向,导致我们总是不能够把握在什么时间给事物赋予情感才能算作恰当,而胡乱赋予,所以这样反而会凸显出一个就事论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恒的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们分别就只是它们自己,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见缝插针地推销一个什么寄托游子的相思、慈母的缅怀、国家的兴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本身,这就立刻让该作品免于俗套,否则和让金星都要呕吐的参加个唱歌比赛却一**就开始声泪俱下讲自己的辛酸史有什么区别。

  人类,没有谁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归作品,太过于做作地带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种人类贪嗔痴的脑电波展现。生活中,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感情泛滥性,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往往看不见事物的**,所以对这种人性弱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经典的作品。

  这种特色在当今的流行音乐领域也可以看出来。流行的,并非完全不好,然而我们这方水土产生的流行歌曲却永远还是摆脱不了那些情啊爱啊、纠结啊、痛苦啊,而反观国际上高手的作品,节奏都比较欢快,就算这首歌要表现纠结,其音乐表现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点欢快地敲打着地面,我们就直面此纠结而歌唱这个纠结本身,而不引**感上的纠结。它用一种欢快的调性仿佛在歌唱着“看啊!我们是多么地纠结!纠结是多么地奇妙!”

  三、提出“人类即怨妇”的理论模型,此乃最高峰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在缘份的作用下自动汇聚,如同五个蓝精灵,在这个地球上跳着一出欢快的舞蹈。虽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说,然而真的要装傻装到底,五个蓝精灵跳完就完了吗?这个时候,“人”要登场了。

  世间万物,自可独自舞蹈; 花开花谢,自有自然的规律**支配。然而人类的出现,或讴歌或摒弃,为事物赋予意义。虽然一切最终如镜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这镜花水月的人世间,上演这么一出镜花水月的好戏。

  在用极其复杂的韵脚、笔调和结构来不偏不倚、不带任何感情地叙述完这五种事物的**舞蹈之后,作者要开始渐渐带入人类情感的笔墨了。前面已经说过,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一上来就感情澎湃,只能沦为怨妇;然而先就事论事,等已经用错综之笔墨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构的**时空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来迸发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两种复杂变换和情感的隐藏,为的就是给本诗的真正立意的出场做铺垫。虽然作者仍然百般隐藏,然而在这里,所见略同公众号当场指出,本诗的诗魂即将登场。注意,这里作者在悄然间开始凌峰直上,开创了一个千古未有的高度。当然,也是那么的不显眼。这种不显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论怨妇。

  当然,这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独创的一个解释。网上纷纷评述,无非都是类似于说,这时候变成了春、江、花、月、夜、人这样六大元素,然后人呢,当然也要开始**游子的思乡之情了,然后联想到深闺怨妇们久以懒用的梳妆台,我是多么想化作一缕月光飞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类。或者,说什么古代都是男子出门闯荡,报效家国,所以都是妇女留在家久之成为怨妇,而我做为一名在外的游子,也只能看着这样的长江东流水,**着我们家里的妻子,所谓这也和时代有关之类的。

  然而本公众号今天要顶翻这种烂俗的说法。什么游子思乡之情在古诗中到处泛滥,还能成其为什么经典?这不是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镜子原理”相矛盾了吗?前面不兜售情感,现在就跑出来兜售了?论月亮论着论着就论成了怨妇,还成什么“孤篇横扫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于,作者的立意之高远,不在于在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头想到了怨妇,而是在于揭示一个千古之秘:人类即怨妇。

  此话怎讲?人类,寄身于此苍茫宇宙当中,被共同放逐在这个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无依,***说动物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却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还多了一些东西。人类,在寻找所依;人类,在寻找意义。

  海德格尔曾说,“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疾地为人所知…那么问题依旧会纠缠着我们: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一开始,人类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于神灵;后来人类运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来的那一点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并拓展身边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来,人类就算靠着科技神通广大,像**一样爬满了整个银河系,以上三个问题仍然还是问题。

  人类,对以上三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或者说,人类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探索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如同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本能彰显一样。而没有答案的人类,就只能成为怨妇。怨妇本非怨妇,只因没有答案,没有坐标,而烦恼滋生,自成怨妇。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还有“烦恼”存在的人类生命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怨妇。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们只要寻到一个北斗,就可以以它来做为我们的起始点,构建一整套寄身于其中的系统。北斗之位次,可暂时击碎烦恼,化解人类之怨。然而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无比复杂的时空当中,以一种北斗构建起来的系统,可能又在时空的流变涤荡之中被彻底击碎。比如以宗教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在时空辗转变异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彻底敲碎,然后新的以科学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可能又接上来。然而,关键在于,不是每次一种系统的崩溃都有另一种系统可以马上接上,中间有一个真空迷茫期,那么烦恼就又重新滋生,人类又复归怨妇。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怨妇变成非怨妇、又从非怨妇变回怨妇的循环往复的历史。一切人类历史上的纷争、战争、握手言和、暗自较劲,都脱离不了这个“怨妇系统”的理论涵盖。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一个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烦恼滋生-烦恼断除-新烦恼又滋生”的“怨妇-非怨妇-又怨妇”的不断循环过程。

  人类,就不断困于这样一个怨妇系统当中。而对于这个怨妇系统的揭示,才是这篇诗文突然扶摇直上、拔地而起的优秀原因之一。但这毕竟是一首诗,它所揭示和反应的这种高绝无敌的哲学思想必然要用一脉相承的叠词和诗歌意境来展现,所以只不过假借一下怨妇的说法,却仍然假装像个没事人儿一样,继续不痛不痒地描写个什么月光、什么离人的梳妆台、什么相思明月楼、什么闲潭梦落花。其思辨和命题的高度已经达到如此顶峰,却还乔装打扮得像个普通俗烂的什么游子的思乡之情,让无数拜倒在它身下的诗人们一千多年都没有看出来,这才是这首诗达到双倍顶峰的原因。当然以上这样一种解读,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的独创,自初唐到*******这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和作者张若虚一起来共同揭发这个宇宙人生的“怨妇系统”。

  四、用时空之虚幻性实现对“怨妇系统”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诗词最终都要包含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终极揭示,就是时空了。这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揭示可以再超越时空。然而如何从一个事物的细微局部开始描写,最后落脚到推演时空,是一个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来说,高明的作者都是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事物局部描写到谈及时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苍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而第二种方法是赋予本来撕裂与分割的时空以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类情感做为意义以弥合时与空、大与小的关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而要想将这两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势必要通过两件事物穿针引线,即“江水”和“月光”。因为江水正如时光一样具有奔流不回头的性质,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类的性质。所以这首诗正好借这两种事物,把这个终极**、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请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一段话,就通过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时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经揭发了人类的“怨妇系统”,而这里便提出了怨妇系统是由时空造成的,而时空是一个虚幻之物。于是,就为前面提出的命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首好诗不光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还要为这个命题找到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这首诗的答案,就隐藏在对时空的论述之中。对时空虚幻性的认识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终极的北斗之坐标。以此为位次,万物复生重归其位,人类因为找到坐标而不再怨妇。至此,“怨妇系统”崩塌。

  请大家注意,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一种如此贯通古今的思绪和情志,作者竟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春花、江月之类局部的事物来呈现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论情感而情感自现,不论及什么伟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对局部细节事物的描述之中。整个诗篇中运用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做为主线来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借用网上那个“都市游侠”的网友解释,作者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同时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五、提出一种各自**又相互映衬的“应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题再高,至此已经全部收尾。通观全篇,此诗还反应出“一切只是一种应和”的思想和风格。全诗以江和月为主线,如同两个刀片不断旋转,再给它涡轮增压,卷进来春、花、夜,让这春、江、花、月、夜五个**元素**成章,却又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结构。它们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绑定谁,本来无一物,不过应其机缘,各自来到这个世间,弹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曲子。这正恰如世间的万象,都不过是**的个体,各自应其缘份来到世间上演这一出镜花水月的人间好戏。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独自来到世间,又独自回归坟墓,人与人之间是**的,正如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的个体。然而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应和、与环境之间的应和、与自我的应和。

  如同高山与流水,我们本质上都是**要完成自我的人类个体,却因为缘份的感召而暂时相互应和,一切怨妇,一切**,一切时空,也都不过融化在这样一种如春、江、花、月、夜的**活动却又相互应和、**完成却又相互配合、独自表演却又相互弹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各自**却又相互配合,在时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着永远、一花中见到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不过缩为一粒微尘、永远的时光又不过浓缩为你正经历的这一瞬。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5

  《春江花月夜》更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雍容典雅、节奏*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

  《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6

  《春江花月夜》是*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7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模进。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稳进行, 表现出*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 造成小**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静。为后面的全曲**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就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欸乃归舟。

  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

  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9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时习见的景色,比较*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一层雪珠儿。“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飞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是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滚滚大江,急急奔腾远去。春江流水,隐含着离别相思的情怀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清丽婉转,意蕴深沉。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孤舟,小船。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赏析

  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写得景物清丽,意境深远,韵律**婉转,语言优美流畅,极富音乐之美。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2)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张若虚一生仅留的两首诗之一,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也凭此诗而获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美誉!《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但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诗人因此名垂后世。若要问此诗究竟好在哪里?且听我娓娓道来

  放眼此诗,仅是题目就用“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人无限遐想,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细读全诗,我大致分为几个层次:第1-8句,主写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写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写月下之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全诗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结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发,由此看出,那皎洁的“月”才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一开篇,诗人就直应诗题,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边,仿佛就要和大海连在一起了,气势如此恢宏!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水从连海之处缓缓升起,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鲜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辽阔,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着,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一层洁白的雪。诗人此番描绘,点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异之花。诗人通过对月光的细微的观察让我们知道: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运用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表现手法,使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

  看着这银白纯净的安谧世界,诗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产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诗人对万物由来的深层思考,也是涌动在他心间的无限感慨与迷惘的生动写照。但纵使心中充满了迷惘,诗人张若虚并没有沮丧消沉,而是认识到人生的**是自有天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他懂得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于是他写下了乐观向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诗句。此时的诗人已经跳出了个人的狭小角度,放眼全人类,看到了“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笔者以为这是全诗一个绝妙之处,它升华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承上启下。一轮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但却不能如愿,只能看着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江水。诗人自然地把笔墨由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转到写人生姿态,引出下文的游子与闺妇的相思愁怨。

  悠悠飘去的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了笔墨,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余地。“徘徊”赋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心生怜悯,不愿离去。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这可怜的女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与思妇的互动,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妻子,与此同时,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写游子。游子因思念至极,梦中也在回忆与妻子的快乐时光,让人深感悲凉。游子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闲潭边散步,看见落英缤纷。春将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将逝去。回到现实,江水伴随着春奔腾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将尽,游子依然在外漂泊,无法还家,这是何等的悲伧!最后,明月终于落入沉沉的海雾中,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叹息:不知在这样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归呢?只见明月余晖,带着人间情怨,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人用落花、残月、流水来烘托游子的思归倦游之情,思妇的无奈之情,虚实结合,深刻表达出游子思妇的相思惆怅。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运用烘托、拟人、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情与景交融,无处不体现着美感。第一层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观,此为景物美;第二层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抒写心中的感叹;第三层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2

  原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幽明《浔阳夜月》等(汪昱庭传谱)。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形式更为成熟、完善。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1)"江楼钟鼓":散起,琵琶模拟江楼的鼓声,叙述着暮色的降临,箫、筝奏出波音,描绘微风起涟漪的鸿波,然后乐队奏出舒展、优美的主题。

  (2)"月上东山":使主题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乐稍显明亮。

  (3)"风回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回升(此段经常被省略)。

  (4)"花影层叠":用琵琶的华彩乐句表现水中花影摇曳的景象。

  (5)"水深云际":音乐进入低音区,景象深广,偶而琵琶点出泛音,使人想起近处的水滴。

  (6)"渔歌唱晚":箫与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景。

  (7)"洄澜拍岸":琵琶用扫、轮法奏出波浪击岸的景象。

  (8)"桡鸣远濑":刻画群舟再归途中,摇撸声与水流声相互掺杂、映衬的意境。

  (9)"欸乃归舟":旋律由一个简单乐汇作递升、递降的模进,古筝的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摇撸声为之作陪衬。音乐慢起渐快,由弱渐强,逐步推向**。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3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太熟悉了,这不是初唐张若虚的名篇么?杨广这个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么?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你或许精怪了吧?其实,《春江花月夜》是陈朝已有的乐府吴声歌曲,并非张若虚的首创。杨广昏则昏矣,其诗却颇能为初唐之先声,**之君,多被毁誉,我们暂时忘却张若虚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而只顾专心来欣赏本诗的阔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为诗人的杨广,到底具有何等样的诗才。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诗是第一首。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的长江,风*浪静,水波不兴;大江*,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的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长了纤长的腰肢,睡得是那样的温驯、柔和、安宁。在这波*浪息之时,*的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的美意。渐渐的,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的时分,清逸的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的氛围,缓缓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的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气息,懒懒的动了动久睡的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的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带动了本来稳稳的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的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的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的画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的。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发了张若虚的灵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的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其诗歌的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的诗风功不可没。

  附录:《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杨广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白话译文:

  暮色中的长江,风*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

  生于大兴,开皇**(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夏王窦建德谥闵**,《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4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对它的赏析向来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处,故作本篇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看作者张若虚的生卒之年,当在武后当政与唐中宗的时代。文中以明月为君,而非惯常的以日为君,说明此篇当作于武后**的时期。文中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的**理想,感叹了岁月易逝,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那么,这种哀愁是单纯的为一己之**吗?显然不是。作者在第二段假想了离妇与舟子这一对夫妻的离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从而使诗人的愁怨落在了实处,得到了深化。诗人的抱负与责任感也因此愈加鲜明。

  本诗的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说,而思想之深刻又不让李杜。张若虚这位诗人真值得后人好好铭记。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5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诗人: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意境赏析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世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儿女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引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诗人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6

  《春江花月夜》是*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7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模进。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稳进行, 表现出*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 造成小**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静。为后面的全曲**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就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欸乃归舟。

  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

  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9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其欣赏方法作如下介绍:

  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对比流畅而多变,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千练习得其趣妙,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轮的圆月将指引你走向了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是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了,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够看见大概的轮廓了,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3)

——春江花月夜意象赏析

春江花月夜意象赏析1

  现代作家闻一多曾经评价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其艺术魅力。因此在给学生上这首诗的时候,我试图从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希望能够从新课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阐释,也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从这首诗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启迪。

  什么是意象呢?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们作为一个人,都有心灵有感情,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我们都应该有所感应,“人禀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发诗人情感的事物。当人们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内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种感受,经过创作主体——诗人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围绕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将紧紧围绕这五个意象来谈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一、“春”

  春天是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吟咏春风、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我们先来看这两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上课时学生很奇怪:“刚刚还说了春天潮水上涨了,为什么这里很快就春尽了呢?”我们就从作者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感情入手,“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说“春尽”,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象李后主小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满林花树,春天这样红艳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多么沉痛,多么哀伤!“太匆匆”是词人内心的悲哀和感叹,李后主所写得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他用林花这么小的一个自然界的事物,表现了对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们在鉴赏这个词“春尽”时,也要从作者的感情入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所以,这里的“春”指的是游子的青春。古人还有很多诗句写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例如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不禁吟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还有贺铸也曾写过“锦瑟华年谁与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江

  本诗从“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从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这种波澜壮阔的美景写起,一直写到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诉说着宇宙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短暂易逝。我们来看这两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出《论语》。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感叹江水长流而人生短促,把写景与哲思融为一炉。而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的是江水不仅带走了春天,也带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这里的“江水”是写的时间、青春、韶华。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纯粹写景,不难理解。那么这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对人世短促的感伤。唐陆龟蒙的《惜花》:“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诗人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来担忧。宋朝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 “人生天地之间,若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落花一般**了人生命的流逝。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诗抒写了春天的月夜鸟鸣涧中的幽美虚静的境界。在空阔寂静的山涧里,桂花纷纷地开,又纷纷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静。“落花”有时也抒写闲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这两者兼有,既有对生命流逝的感伤,也有春尽时的闲愁,从“闲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伤,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别离而产生的闲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这首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有的诗句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诗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他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有的诗句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有的诗句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寄寓了主人公的身世感伤和离别之苦。还有的诗句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样颓废消极,而是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的积极。

  五、夜

  春水、长满鲜花的原野、树林,江天一色,都被夜色笼罩,一切显得安静、美好。“烟光拂夜色”,“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薄薄春云笼皓月,杏花满地堆香雪”,都凸显了春天夜色的美好,朦胧。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诗歌教法的新的尝试,我相信学生会对生命、自然都有更多一些体悟方法,不仅仅是字面上,而是从*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里汲取营养。“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从*古典诗歌源头上去解析这首诗歌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纤尘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远的宇宙哲思、那缠绵不尽的离愁别思。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3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1

  春江花月夜

  作者/【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

  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当生命经验被放大到宇宙意识,张若虚在文学技巧上又把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宛转绕芳甸”。

  他的面前有一条河流,“宛转”地流过“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洼一洼的'圃,就是田。

  为什么叫“芳甸”?因为不种稻子,不种麦,而是种花。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散发着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转绕芳甸”将主题变成了“江”与“花”的对话。

  自古以来,水被用来象征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在*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着不断流逝的时间。“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用水做象征,来表达这个意思。

  “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跟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2

  初唐诗人张若虚是广陵人,他的传世名作只有“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虽纤美,却是从容大气,充满诗情画意。

  写于大唐初始的《春江花月夜》,既雍容又纯洁,展现在眼前的是那么富有生命活力的纯洁诗意。今天,车行润扬大桥,桥下的长江依然阔大,江面上征帆点点。只是,一切都是那么工业化,真的很难再寻找那份初始的纯美。

  ***公园亭台错落,美景如画,一簇簇的游人穿行其间。对着“锦泉花屿”,有着宛转碧水和鲜花青草的水岸,我不胜喜爱,试图想象诗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样如诗如梦的美景。今天的花屿和昔日的芳甸也许还有些相似,那么花屿的边上还找得到当初江边那个思恋情郎的女孩吗?我不禁恍惚了。

  《春江花月夜》的场景日日在***边上的舞台上上演着,今日的扬州人以此炫耀。夜晚,我穿行在东关古街的熙攘人流。今晚没有月光,所谓的“春江花月夜”此刻只有“夜”还在。然而,长长的街市,灯火璀璨,如明澈的月色,如繁花盛开。人们享受着这人间盛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似乎也不曾相似,纯洁的《春江花月夜》只是过往的曾经。然而我感到,“春江花月夜”并没有失落,比如其中的繁华,还有人们对诗意的渴求,生命的力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3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传两首诗的张若虚,因此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张若虚脱出窠臼,突破了乐府旧题只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将人世间春、江、花、月、夜五种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现了江南春夜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音韵美

  张若虚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个健康、繁荣、向上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蓬勃、浪漫的性格,作为才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体制上表现出**创新的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各章节采用了逐章转韵法,每章节换韵,共换了九次。先是*声庚韵起首,依次是仄声霰韵、*声真韵、仄声纸韵、*声尤韵、*声开韵、*声文韵、*声麻韵、仄声遇韵。整首诗*仄交错、高低相间,达到了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的效果,形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如诗中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回旋运用*声韵,抒发了男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达到了气韵悠长的效果。同时全诗句子采用民歌风调,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如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问答体手法。

  《春江花月夜》采用*仄交错韵法,读起来优美动听。这种艺术构思使得全诗弥漫着音乐情味:节奏鲜明、旋律悠扬、音韵回转,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并且章节间的韵律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错变换,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又不断变化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好像一首月光小夜曲。全诗随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变化而转韵,使韵律随着诗情而曲折回旋,带来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正因为这首诗的音乐美,让人觉得读这首诗是一种享受,也能激发读者慢慢品味的兴趣。

  二、自然美

  这首诗首先再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开篇“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给我们描绘了清丽、意趣盎然的春江花月夜美景:春天的江水一片*阔,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海水连着明月,明月照着江水,赋予了明月和潮水鲜活的生命,充满着生机。江水与明月相互辉映,好像江连海、海生月,江天一色,构成了壮观的景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江春水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静静流淌,月光将清辉洒向花林,使江南春夜笼罩在月色下,显得如此的幽静和安谧。诗人由远及近,将诗中的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一一呈现,春,温柔和煦;江,悠远浩荡;花,清幽芳香;月,皎洁柔美;夜,宁静祥和。描绘出如诗如画的美景,一切都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中。

  此诗给我们展示了意境优美、色彩清新的画面。春、江、花、月、夜同生共出,一江的春水和大海相连,一轮皎洁的明月和潮水共生,而月光随着万里江波闪烁。一时间,月光下的江水、沙滩、枫树、原野、花林、扁舟、镜台、高楼、飞鸿、思妇等构成了美好的意境,漆黑的春夜闪烁着光明,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这些景象让我们看到了江水的动态美,天宇的静幽美,月儿的明媚美,以及由此三者产生的色彩美、变幻美。这种似梦似幻的春夜景色,使诗中的自然充满着无穷魅力,一幅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哲理美

  这首诗超出了单纯写景的局限,赋予传统题材以新意,融诗、情、哲于一体。全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美景时,引发对天际与自然、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

  全诗以月的升降、阴晴圆缺,以及月光下的景物等,引发对人生宇宙奥秘的思考,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传,此月此光是何时第一次照耀人间,今朝的孤月又是为了照何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江月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代代相传也是永恒的。诗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悟到了有限与无限的*衡,他用诗化的语言、诗化的哲理,告诉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年华与良辰美景,让我们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其实这首诗有着憧憬与悲伤,诗中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对宇宙奥秘的疑问,有对思念的感伤,有着淡淡的惆怅。但这种感伤只是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江花月,流水悠悠,面对空旷的宇宙,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诗人在想象中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的关注与探索。这首诗虽然悲伤,但春日显出的种种复苏迹象,并没有带来真正沉重的显示内容,带给我们的仍然是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光,这是夹杂着感伤的欢愉。

  四、意境美

  在古代传统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的艺术境界。*古代论诗尤其强调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波光、夜空、白云、镜台、闺阁等一系列优美的景象,展开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卷,在绘景的同时融入诗人对好景不常在、人生短暂的感怀,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把读者带入了静谧的境界。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凸显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全诗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切入,把由此引发的各种意象**在一起,以“月”作为全诗的主脉,不管是皎洁的明月,还是缠绵的明月、迷离的明月,都是作者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咏春、赏花、颂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这五种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落月里的余晖等,构成了不同的意象群,而这种优美的意境超出了具体的意象,也超出了具体的时空,无不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5)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3篇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1

  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原文如下:

  “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先生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著作如何科学评价是一回事,不过,在对《春江花月夜》理解这一点上,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6)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赏析 (菁选3篇)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赏析1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赏析2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赏析3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尤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声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韵、*声韵、仄声韵、*声韵、*声韵、*声韵、*声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全诗的意义同音韵暗合,可以分为九个相对**的小段。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一层雪珠。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7)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读二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昏庸无道的***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春江花月夜》: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昏庸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拼音解读

  chūn jiāng cháo shuǐ lián hǎi píng,hǎi shàng míng yuè gòng cháo shēng 。

  yàn yàn suí bō qiān wàn lǐ,hé chù chūn jiāng wú yuè míng!

  jiāng liú wǎn zhuǎn rào fāng diàn,yuè zhào huā lín jiē sì xiàn 。

  kōng lǐ liú shuāng bù jué fēi,tīng shàng bái shā kàn bù jiàn 。

  jiāng tiān yī sè wú xiān chén,jiǎo jiǎo kōng zhōng gū yuè lún 。

  jiāng pàn hé rén chū jiàn yuè?jiāng yuè hé nián chū zhào rén?

  rén shēng dài dài wú qióng yǐ,jiāng yuè nián nián zhǐ xiāng sì 。

  bù zhī jiāng yuè dài hé rén,dàn jiàn cháng jiāng sòng liú shuǐ 。

  bái yún yī piàn qù yōu yōu,qīng fēng pǔ shàng bù shēng chóu 。

  shuí jiā jīn yè piān zhōu zǐ?hé chù xiāng sī míng yuè lóu?

  yù hù lián zhōng juǎn bù qù,dǎo yī zhēn shàng fú huán lái 。

  cǐ shí xiāng wàng bù xiāng wén,yuàn zhú yuè huá liú zhào jūn 。

  hóng yàn cháng fēi guāng bù dù,yú lóng qián yuè shuǐ chéng wén 。

  zuó yè xián tán mèng luò huā,kě lián chūn bàn bù huán jiā 。

  jiāng shuǐ liú chūn qù yù jìn,jiāng tán luò yuè fù xī xiá 。

  xié yuè chén chén cáng hǎi wù,jié shí xiāo xiāng wú xiàn lù 。

  bù zhī chéng yuè jǐ rén guī,luò yuè yáo qíng mǎn jiāng shù 。

  相关翻译

  春天浩荡的江潮水和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仿佛是随着湖水一起浦观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港港的光华随着万里的永波闪动,奔流的江水都无不闪耀着明亮的月光。江洗市市曲曲地绕着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耀着无边的花草林木,好像着了一层细唐的雪珠。在如水的月空下无从觉察到霜气,小洲上自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成了一个颜色,纤尘未染一般纯净,校洁的天空中一轮抵月高悬着。江畔是何人最打看见明月,江月又是何年最初照耀世人?

  人生世世代代没有个穷尽,只有江月年复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江月在等待着何人,只见长江日日夜夜不停地滚滚东流。高去的一片白云悠放飘荡,青枫浦上送别的人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在今夜春江上划着一叶小舟?何处有人在明月楼上升起相思?可怜明月在楼上徘徊不去,应该会照到那处于离别中的人儿的梳妆镜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帝,卷帘亦不走,照在捣衣站上,排去又还来。此时彼此共望同一轮月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愿随着多情的月光沈走来照耀君子你啊。鸿雁长久不停地飞翔也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世界,月光下水中的鱼龙跳跃,泛起阵阵波纹。昨夜梦见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人还来归还家乡。江水带着春光流走,将到尽头了,江潭上的月亮又复将西落。西斜的月亮渐渐下沉,藏在茫茫的海雾里,渤海的瑞石和潇湘之间隔着无限通远的路程。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归还,落月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宫体诗,被闻一多先生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孤篇,压过全唐。“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始于南朝陈后主,但本诗除了曲调名沿用旧体外,内容和风格都与以前供宫廷娱乐的歌曲大异其趣。

  在一个月光胶洁的晴澈夜晚,诗人张若虚临于春江边,看着浩瀚无垠的江潮及月光F那片澄微无际的世界,牵动起无限情思。诗人讴歌优美的自然,赞颂纯洁的爱情,将诗情画意与哲理熔于炉,营造出一片幽深渺远的意境。

  开篇写景,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把“月华”作为主体,作为情感的纽带,从“明月共潮生”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月的运行来布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在月光的照耀下,哪处春江不反射着明月的光辉呢。诗人神思飞跃,在写录的同时又在探索着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人类的存在却同那日日升起在江上的明月一样,绵延不息。紧接着,诗人便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具体的人生图景,—幅思妇游子的人生图景,引入爱情这一飘荡在人世间永恒的旋律,将景与情巧妙相连,引人人胜!春、江、花、月、夜,这五种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沈德潜云: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惘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集》)

  作者介绍

  张若虚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读二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昏庸无道的***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春江花月夜》: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昏庸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0篇(扩展8)

——春江花月夜萧曲

春江花月夜萧曲1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典乐曲。早在1875年以前就已流传在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成为*古典音乐宝库之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原名叫《夕阳箫鼓》(也称《浔阳琵琶》),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来曾经改为合奏的形式,取名叫《浔阳月夜》(或《浔阳曲》),直到1930年由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乐曲内容是描写在夕阳西下、月上东山时分,春江的'月夜幽静而安详,水面碧波荡漾,落日的余辉洒在江面上,恬静、醉人,从远处的一叶轻舟上隐约传来在船上演奏箫鼓的声音,飘渺、悠长,使人沉湎于这诗情画意之中……

  《春江花月夜》古色古香、柔婉动听,深得中外听众的赞赏。

  全曲共分为十个小的段落,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标题:

  《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水转》、《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