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1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突破20**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元。坚持*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元

  《经济参考报》**从*25日在***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与2012年的11.73**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完成收入预算。

  *副**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同比增长0.3%。其中,**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部门带头过紧日子,**本级支出3.5**元,剔除国防*、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部门支出下降8.2%。

  **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地方和基层。各级*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元,*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元;用于**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来说,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力度。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

  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副**许宏才25日在**介绍,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下同),突破20**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

  其中,税收收入17.27**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98**元,同比增长4.2%。在***举行的**发布会上,许宏才说,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生产总值(GDP)增长8.1%。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增幅更高。许宏才说,财政收入按照现价计算,GDP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速(两年*均增长5.1%)。许宏才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来,**财政持续压减本级支出,集中财力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1年,全国财政支出**在*批准的预算以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同比增长0.3%。许宏才介绍,各级*从严**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支出较多。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阅读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1)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00篇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1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突破20**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元。坚持*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元

  《经济参考报》**从*25日在***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与2012年的11.73**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完成收入预算。

  *副**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同比增长0.3%。其中,**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部门带头过紧日子,**本级支出3.5**元,剔除国防*、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部门支出下降8.2%。

  **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地方和基层。各级*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元,*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元;用于**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来说,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力度。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

  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副**许宏才25日在**介绍,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元(***,下同),突破20**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

  其中,税收收入17.27**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98**元,同比增长4.2%。在***举行的**发布会上,许宏才说,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生产总值(GDP)增长8.1%。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增幅更高。许宏才说,财政收入按照现价计算,GDP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速(两年*均增长5.1%)。许宏才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来,**财政持续压减本级支出,集中财力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1年,全国财政支出**在*批准的预算以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元、同比增长0.3%。许宏才介绍,各级*从严**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支出较多。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2)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数,客流强度,同比2020年,2019年增加的并不多。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客运总量237.1亿人次,对比2020年增长了大约35%,但是同比2019年的数据,仅为2019年的99.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的地铁最高值记录,停留在了2019年。

  以下是2021年地铁轨道交通大数据,我们结合青岛地铁来看一下(这里说的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从客流量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从客流强度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5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4个**,一个青岛等于1/6个广州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1/2个苏州。

  从里程数据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青岛地铁的里程,大约为1/3个上海,1/2个,2/5个**,1/2个广州,7/10个深圳,1/2个成都,比苏州的里程还多一些。

  深圳地铁为什么赚钱,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利润最好的,除了因为深圳地铁还有很多地铁商业资产之外,深圳客流强度是全国最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运100个人,深圳能运130个人,并且深圳的票价远高于**,你说深圳地铁能不赚钱吗?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青岛地铁,确实里程与客流不匹配,与客流强度不匹配。总里程数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客流数据在全国则排名倒数。

  也许青岛市*正在下****。通过地铁,串联市内各区,弱化城市位置的概念,允许各区百花齐放,允许市区、郊区先做大,后做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就意味着青岛将上一个新的城市台阶。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

  过去的2021年,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条件,另一方面则出台相关**从严从紧**轨道交通审批。2021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同年,湖南省*在回复网友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中,也再一次明确强调当前国家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没有改变,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当下及未来仍将严格**各城市、尤其是城市常住人口、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不达标的地级市申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严格管控的2021年,我国虽然又有5个地市开通运营地铁,但全国已开通的43座城市过去一年新建地铁里程仅为1159.82公里(每座城市*均约新增26.97公里)。同时对于各地市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严控,2021年全年仅有佛山(第二期)、青岛和无锡(第三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以批复。那么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下全国43座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哪些城市分别在地铁里程、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呢?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上海保持领先

  2021年我国共计有43城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含轻轨、磁悬浮),其中相较于2020年新增5城,分别为洛阳、绍兴、嘉兴(海宁)、芜湖和佛山。

  从运营里程来看,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到了24座,相较于2020年新增了2座,分别为南昌和无锡。

  运营里程方面>800公里的城市1座——上海;

  运营里程>500公里的城市有3座——**、广州、成都;

  运营里程>300公里的城市有5座——武 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

  运营里程>200公里的城市有6座——青岛、天津、西安、苏州、郑州、大连;

  运营里程>100公里的城市有9座——宁波、长沙、合肥、昆明、南昌、南宁、沈阳、无锡、长春。

  以上运营里程超百公里的24座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占到22座,其他地级市2座。

  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含磁悬浮)达到829.60公里,成为我国首座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其中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也已增至167公里。

  上海市首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于1993年5月28日,随后在2007年、2009年分别迎来了多条线路开通运营,并在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上海在建地铁线路有7条,总计约161.1公里,分别将于2024-2026年建成开通;拟建线路6条,约146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开工建设及建成运营。

  “十四区”期间,上海市将计划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大概率成为我国首个运营里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城市。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武 汉强势回归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城市是——武 汉!

  2020年12月31日,武 汉市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这也算是给武 汉疫情一周年后的一份城建大礼。

  过去一年武 汉市地铁5号线和16号线相继开通,运营总里程增至435.24公里,全国排名也一举上升3个位次,暂列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当前武 汉市在建地铁线路有4条(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和前川线),总计约133公里,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建成通车;同时根据武 汉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显示,武 汉拟建线路还有6条(10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13号线、14号线、20号线和阳逻线二期),总计约152.2公里。根据武 汉“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武 汉市将形成 14 运营线路、总长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武 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地铁增幅排名——省会城市发力,成都等11城无新增里程

  2021年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方面,仅有上海和武 汉新增里程达到百公里(101.60公里)和接近百公里(96.30公里),反应在地铁最新里程数排名中,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分别以新增47.89公里、39.60公里和40.60公里全国名次攀升了8个和4个位次。

  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下有轨交通建成通行。哈尔滨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建筹备过地铁建设,但也因为不同原因(资金和发展方向)叫停和搁置了已经开工的地铁工程。直到2005年,在经历多轮编制和上报后《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进入审批,并在2007年得以批复,2008年开始拆迁工作,同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4.33公里,建设周期为4年;2017年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2021年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开通运营,哈尔滨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9.61公里,新增47.89公里,全国城市里程排名上升至第27位,攀升8个位次。

  目前哈尔滨在建线路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西北半环,预计将在2023年开通运营;拟建线路7条,总计约203公里。根据哈尔滨“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哈尔滨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2公里,形成“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网络。

  此次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在全国地铁里程排名中增势显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会城市加大了地铁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其他部分省会城市2021年并无新增地铁里程。

  这些并无新增地铁里程的城市有11座,分别为:成都、长沙、昆明、沈阳、福州、温州、****、东莞、****、兰州和太原。

  以上城市中成都于2020年共有5条线路开通运营,同年也创造了全国城市一年开通地铁线路和新增地铁里程两项第一,截止到2021年底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2条,总计518.5公里;同时在建线路共计9条,总长约218公里,将于2022-2024年建成;在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TOD建设以TOD建设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加快形成15分钟生活圈,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还将再进一程。

  无新增里程的城市中,根据当前各城市地铁客流强度显示,长沙和沈阳无疑是最为迫切需要开通更多里程的城市之一。

  截止到2021年11月,长沙市月客流强度达到了1.103(万人次/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沈阳以1.07的月客流强度紧随其后位列第6位;目前两座城市已运营地铁里程数还未超过200公里,其中长沙市在建线路6条(含磁悬浮),总计约162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建成通车,其中2022和2024年长沙市将迎来新增里程爆发期,全国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也会相应上升;沈阳当下在建线路5条,总长约138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6年建成通车,其中2025年是沈阳多条线路集中通车的关键期,届时沈阳的全国里程牌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3)

——2021全国姓名报告数据公布

2021全国姓名报告数据公布1

  *姓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文情怀、民俗风情、历史积淀、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精神意趣等无不蕴藏其中,经过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与文明。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探寻我国姓名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国人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其中男性新生儿468.1万,占52.75%;女性新生儿419.2万,占47.25%。新生儿出生并登记户籍最多的10个地级以上城市依次为:重庆、成都、广州、**、毕节、临沂、周口、深圳、西安和郑州。

  (一)2021年新生儿名字使用最多的50个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泽、梓、子、宇、沐等。与2020年相比,汐、芮、霖、航等字受到青睐。(详见表1)

  (二)2021年男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与2020年相比,除浩宇、奕辰、宇轩外,其余名字首次进入前十,其中“沐宸”使用人数达到2.3万,登顶榜首,成为男性新生儿名字首选。(详见表2)

  (三)2021年女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与2020年相比,若汐、艺涵、苡沫首次进入前十,其中“若汐”使用人数达到1.8万,登顶榜首,成为女性新生儿名字首选。(详见表3)

  二、常见姓氏地理分布

  姓氏在我国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传统依据血缘和地缘的姓氏分布,受历代*更迭、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当下的分布格局。

  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陈、黄、吴等二十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刘、孙、高等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周、唐、彭等十一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徐、朱、丁等九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潘、陆、韦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杨、何、罗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程、汪、方等四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安徽;邹、熊、万三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白、郝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北;金、毛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胡、余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北;武姓、段姓、马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西、云南和甘肃。(详见表4)

  常见复姓“聚居”的特点非常突出,复姓人口在个别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如,复姓“欧阳”33.86%的人口分布在湖南;复姓“上官”22.05%的人口分布在福建;复姓“皇甫”32.72%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令狐”75.60%的人口分布在贵州;复姓“诸葛”31.06%的人口分布在浙江;复姓“司徒”88.19%的人口分布在广东;复姓“司马”30.28%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申屠”95.15%的人口分布在浙江;复姓“夏侯”74.87%的人口分布在江西;复姓“贺兰”17.89%的人口分布在湖南;复姓“完颜”58.56%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慕容”70.94%的人口分布在广东;复姓“尉迟”27.64%的人口分布在河北;复姓“长孙”97.02%的人口分布在陕西。(详见表5)

  三、常见名字地理分布

  通过对常见名字的地理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名字也具有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全国户籍人口中,除姓氏外,单字名占13.97%,双字名占84.55%,其他字数名字占1.48%。

  (一)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单字名及地理分布情况

  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单字名依次为:伟、敏、静、杰、丽、勇、涛、艳、军、强。其中“伟”名列榜首,使用人数为323.6万。男性使用较多的单字名为伟、杰、勇、涛、军、强;女性使用较多的单字名为敏、静、丽、艳。(详见表6)

  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单字名相对集中分布在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湖北、湖南、辽宁等省份。此外,还有6.20%的“敏”、5.29%的“丽”、6.17%的“勇”、8.09%的“艳”分布在贵州;6.29%的“静”分布在河北;6.15%的“勇”分布在重庆;5.25%的“涛”分布在陕西。(详见表7)

  (二)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双字名及地理分布情况

  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双字名依次为:秀英、桂英、秀兰、玉兰、婷婷、建华、桂兰、玉梅、秀珍、海燕。其中“秀英”名列榜首,使用人数为216.9万。男性使用较多的双字名仅有“建华”;其余常见双字名为女性使用较多,重名率明显高于男性。(详见表8)

  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双字名相对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等省份。此外,还有5.24%的“桂英”分布在江西;5.79%的“婷婷”、6.81%的“秀珍”、8.07%的“海燕”分布在广东;5.91%、5.23%的“建华”分布在江西和浙江;7.37%、7.35%、5.18%的“桂兰”分布在辽宁、***和吉林;5.42%的“秀珍”分布在广西。(详见表9)

  四、姓名小知识:起名规则与习俗

  我国人名文化源远流长,文字的产生使人们拥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姓名这一独特身份标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人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起名遵循不同的规则与习俗。

  春秋时期取名讲究“五类”“六不”,即“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是为“有象”。孔子儿子出生时“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是为“有假”。

  两汉时期取名则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同时体现豪放与进取,崇尚英武雄健。如,西汉外交家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军事家班超、史学家班固。

  王莽**时期取名禁用双字,《三国演义》几乎见不到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盛行双字,并且盛用“之”字。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辈次取名的习俗,即名字的第一个字显示辈分。宋朝喜欢用五行序辈,取五行相生之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如,南宋丞相张浚,子张栻,孙张焯。

  明清至**时期以字辈取名广为流行,常用字辈多为“诗礼传家”“紫气东来”“遵孔崇儒”等。

  当代,人们起名虽已不囿于古代起名的繁杂规则,更多的是表达理想信念、崇尚仰慕、纪念意义和祝福赞美,但姓名的传承意义从未改变。

  2022年是壬寅年。在**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衷心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快乐、幸福安康!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4)

——各省2021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公布3篇

各省2021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公布1

  1月20日消息,据***网报道,日前,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了31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 上海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具体来看,数据显示, 上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8027元,逼近8万元大关,坐稳全国第一。

  **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7万元大关。

  而浙江则以57541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三位,是5万元俱乐部的唯一成员。

  从前三名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来看,上海和**同属7万元俱乐部成员,6万元俱乐部暂无成员,因此,浙江距离上海、**尚有一段距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

各省2021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公布2

  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了31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上海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要问全国哪里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最高?非“魔都”莫属。数据显示,上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8027元,逼近8万元大关,雄踞全国第一名。

  **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2021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7万元大关。**2021年不仅GDP首次跃上4**元新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跨入7万元门槛。

  浙江,排在上海和**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541元,是5万元俱乐部的唯一成员。

  从前三甲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来看,上海和**同属7万元俱乐部的成员,6万元俱乐部暂无成员,因此,浙江距离上海、**尚有一段距离。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和第二经济大省江苏,跟天津、福建同属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俱乐部。数据显示,江苏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98元,天津为47449元,广东为44993元,福建为40659元。

  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实际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6缩小至2.5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从各省份来看,也普遍呈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更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情况。以浙江为例,2021年,城乡收入比1.94,比上年缩小0.02,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多增加300元左右,城乡收入比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共同富裕三大核心目标之一的缩小城乡差距取得实质性成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

  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这8个省份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水*。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5)

——2021年全国白领年终奖最新报告分析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白领年终奖最新报告分析1

  企业的年终奖是“打工人”在年末最关心的话题,一定程度也可以折射出整体就业形势、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职场人一年里的付出与收获。

  广大白领年终奖“**”到底如何?是否如网络热议“互联网人只有年终没有奖”?新的一年,年终奖是否会成为白领跳槽和择业的影响因素?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白领年终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年终奖”进行多维透视,也为广大雇主提供参考。

  国企年终奖发放比例居首

  2021年,有多少白领能拿到年终奖?

  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能拿到年终奖的白领占36.6%,相对2020年的27.6%、2019年的33.3%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18年的55.2%、2017年的66.1%。此外,17.4%的白领表示年终奖“据说有,不确定”,而表示拿不到年终奖的白领占比32.6%,比2020年的40.4%有所下降。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国企仍然运行稳定,54.9%的国企白领可以拿到年终奖,在不同性质企业中排名第一,外商/港澳台的独资企业(51%)、*机关/事业单位(47.9%)、合资企业(46.2%)紧随其后。相比之下,仅有29.5%的私营/民营企业白领在2021年能够拿到年终奖,比例约为国企的1/2。

  一般而言,现金是年终奖的主要兑现形式,不过仍有一成以上白领希望发房、车、股票。**显示,在有年终奖的白领中,97.5%都收到了现金。此外,购物卡、食品、生活用品也是企业奖励员工的重要方式,占比均超过5%。

  反观白领对年终奖的期待,7.4%的白领希望拿到公司股票/期权,而实际上只有1.8%兑现;7.1%的白领想要房子、车子等大件,只有0.9%达成心愿。报告指出,对于雇主来说,了解员工对年终奖形式的诉求,并做出适当调整,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有趣的是,除了收获现金、购物卡等传统年终奖外,一些白领收到了公司发放的“奇葩年终奖”,包括板鸭、猪肉、牙膏、彩票、代金券等。

  金融业年终奖重返行业第一

  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白领年终奖*均值为10227元,较2020年的7826元同比增长30.7%。

  具体分布来看,2021年白领年终奖在“10000-50000元”和“50000元以上”区间内占比分别为32.3%、9%,两项占比总和41.3%,高于2020年的29.2%。这体现了年终奖分化严重:在近7成白领可能拿不到年终奖的情况下,拿到年终奖的白领中有4成以上收获过万。

  即便如此,依旧有33.2%白领年终奖同比减少,公司经济效益低为首要因素。33.2%的白领表示年终奖更少了,比2020年的35.8%有所下降。调研数据显示,“公司经济效益太低”成为白领年终奖缩水或根本没有年终奖的主要原因,占到35.1%;其次是“经济形势影响”,占比30.2%,2020年这一选项占比高达46.9%,且排在第一位。可见经济大环境因素对年终奖的影响有所下降。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重返年终奖首**户,文化/传媒/娱乐/体育业持续摆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各种新兴行业,27.9%的白领认为大数据/云计算行业的白领会拿到更高的年终奖。其次是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直播电商,分别有16.2%、15.9%、15.5%的白领认为这些行业年终奖最高。对于时下火热的元宇宙,仅有4.7%的白领认为该行业年终奖最高,可见,相比之下白领对已经普遍应用落地的新兴行业更有信心。

  厦门年终奖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年终奖什么时候发,这也是白领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报告显示,近七成白领将在农历新年前拿到年终奖。

  在能拿年终奖的白领中,67.3%表示公司年终奖在农历新年前发放,13.1%表示去年12月底前已发年终奖。分别有10.1%、5%的'白领表示,公司年终奖将在农历新年后、年中发放。可见,大部分白领收获年终奖较为及时。而部分企业受资金回笼、应收账款催收等各种因素限制,年终奖发放并不及时。

  不同的城市,年终奖均值情况又如何?数据显示,**白领年终奖*均13152元,继续领跑全国。2021年,**再次上榜年终奖最高城市,*均金额达到13152元,但略低于2020年的13258元。一线城市年终奖普遍较高,深圳、上海分别为12757元、12701元,高于2020年的7739元、11465元。

  除**以外,二线、新一线城市满意度较高,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排在末位。从不同城市来看,对年终奖最满意的城市为厦门、宁波,满意度指数均为2.80,厦门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其次是烟台、合肥、南京,满意度指数分别为2.64、2.58、2.54,一线城市中,仅上海进入满意度前十。上海、**、广州、深圳的满意度分别为2.41、2.36、2.27、2.22。深圳虽然拥有全国名列前茅的年终奖水*,但满意度较低,体现出在当地打拼的广大白领对职场收获有着更高期待。

  报告认为,总体来看,2021年白领年终奖从均值到发放比例都比2020年有所上升,但年终奖满意度指数却有小幅下降,体现出白领对于经济复苏后福利待遇未达到预期的失落。与此同时,白领在年终奖的分配上更加审慎,用于储蓄和还贷的占比在扩大。此外,产业数字化转型、“双减”等变化也对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年终奖产生影响,众多白领也将年终奖作为跳槽和择业的决策依据。

2021年全国白领年终奖最新报告分析2

  春节将至,各位职场打工人还有心思上班吗?“年后再说”已经成为最近处理工作时最让人无力反驳的万能金句了,什么工作和事情都可以年后再说,唯独年终奖是万万不行的。

  职场人忙活了一整年,都希望年底能拿一份年终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注重年终奖了。相信很多人的年终奖已经落袋为安了,各位职场人,今年的年终奖你们满意吗?

  最近,中智咨询与中智薪税联合发布《2021年企业年终奖发放计划调研报告》,2021年企业年终奖人均约2.3万元,相当于员工2.1倍的月薪,比2020年的1.8倍有所提升。

  2021年有90%的企业计划发放年终奖,其中41%的企业年终奖额度有所上涨,31%的企业与去年持*。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大多数企业在2021年经营状态好转的迹象。

  那么问题来了,各个行业的职场人到底都拿了多少年终奖呢?哪个行业年终奖最多?

  年终奖也开始内卷

  老虎ESOP整理发现,金融行业*均年终奖高达4.52万元,领跑其他行业领域。高科技行业*均为3.78万元,同比增长11%;互联网行业*均为2.9万元,同比增长7%;房地产行业为2.35万元,同比增长2%。

  这份报告展示了行业的*均水准,不过关于年终奖的话题,永远是有人开心,有人失望的。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年终奖的整体水*,年底的贫富差距也确实很“伤人”。

  一边是有地产人表示,“去年年终奖拿了30多万,今年一分钱都没有了,如今能保住工作就是幸运的”。2021年房企销售遇冷,融资枯竭,资金链紧张。

  根据克而瑞统计,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金额较2020年同比降低3.5%,规模房企销售增速罕见出现负增长,超过80%的房企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下,地产人完不成KPI,被减少或彻底砍掉年终奖极为常见。真可谓是当年多风光,今日多凄凉。

  而另一边在去年年底,一家海运公司靠着给员工发了40个月工资的年终奖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受益于全球航运业利润暴涨。

  因为疫情的爆发,生产中断,高涨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国家开始加大进口,而海运是全球贸易中运输的主要方式,全球贸易量陡增,海运公司们纷纷赚翻了。

  还有一些**大厂的年终奖也是非常令人眼馋。有网传关于各大互联网大厂年终奖情况,网易《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项目组年终奖高达888888元,小米智能工厂技术部门成员的年终奖发8个月工资。腾讯《英雄联盟》项目组年终奖直接每人120万现金,在此基础上还会有阳光普照和股票的叠加奖励,合计应该超过了130万元以上。

  互联网大厂不光打工人在内卷,连年终奖也开始内卷了。

  大厂应届生年薪最高超40万

  互联网大厂的豪横成为很多职场人“柠檬酸”的对象了。不过这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这些福利倒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自己还是有机会进大厂的。互联网行业应届生的薪资也是越来越高,让从业多年的*湖们都羡慕不已。

  腾讯被爆出2022届的校招薪资,应届生入职年薪40万+起步。腾讯薪资以“总包年薪40万+offer”起步,较去年直接上涨30%。具体来看,包括20000元以上月薪、4000元每月的租房补贴、价值6至10万元股票,以及及一次性发放的3万元签字费。

  被网友调侃诸多的是高得离谱的房补,今年调整为一线城市为4000元/月,同比去年的1250元/月上涨了3倍之多。当然,这不仅仅只针对应届生,对于社会工龄3年内的腾讯员工也同样有效。

  腾讯出现应届生高薪高待遇之后,市场对互联网大厂薪酬的期待也被推高。

  刚刚涨薪没多久的京东集团,最近又宣布2022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超2万名高校毕业生,其校招offer薪资涨幅较去年同期最高增长近35%,其中对技术人才的投入更为突出,给到应届博士生年薪可达200万。

  除了薪资之外,股权激励也成为互联网大厂们留住人才的杀手锏,研发人员尤其成为了股权激励的重点奖励人群。

  参考近三个完整财年数据,网易、京东的研发人员产生的股权激励费用占比更是达到了30%以上,其中京东的研发人员激励费用占据了约33.91%,网易研发人员则达到了约31.18%。除此之外,阿里巴巴、美团、微博等公司的研发人员**产生的股权激励费用已经达到了整个公司40%以上。

  阿里共设立过8期股权激励

  在丰厚的年终奖之外,互联网大厂的股权激励也是相当豪横。据老虎ESOP统计,阿里巴巴自成立以来,设立过约8期股权激励方案。

  根据**资料显示,阿里巴巴分别在1999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11年等年度累计发布5期股权激励计划。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而且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之时,发布了“2014年IPO后股权激励计划”以取代了上述股权激励方案。

  老虎ESOP通过查询阿里巴巴S-8文件发现,截止2014年美股上市之前,阿里巴巴最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既定总规模达6592.32万股,相当于后来拆股后的5.27亿股。

  此项股权激励计划主要包括期权与RSU等,锁定期方面也是遵循4年分批解锁制,一般是授予后1周年解锁25%、或两周年时一次性解锁50%,此后的每周年再解锁25%直至完全解锁。

  按照当前阿里巴巴美股价格来看,仅这部分早期股权激励的现价总市值就达到了84.72亿美元,折合***超过53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计划”也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

  老虎ESOP发现,阿里巴巴将在2015年4月1日及之后的每个周年为该股权激励计划新增2亿股,如果董事会另有安排则以董事会决议为准。

  换句话说,除了上市时既定的激励规模之外,阿里巴巴每年都会再拿出2亿股用于股权激励。除了每年2亿股的股权激励,阿里巴巴还专门针对高管群体特设了“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2010年阿里巴巴通过了该项股权激励方案,总规模达1.2亿股,截止当前该项激励计划还有近600万股没有使用。

  在高管之外,阿里同时还为合伙人级别的高管提供了专项持股计划,总规模近1.5亿股。

  按照阿里巴巴的用意,以上两项股权激励方案只适用于高级管理层,也就是说张勇、蔡崇信等阿里**们也都适用于该项方案。

  老虎ESOP通过查询阿里二次上市时的披露文件发现,当时仅马云1人名下的RSU数量就达到了172万股。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扩展6)

——相互宝今日正式关停,三年整体互助数据公布 (菁选2篇)

相互宝今日正式关停,三年整体互助数据公布1

  1月28日晚,上线三年的相互宝将正式关停。相互宝承担的关停**后的3期互助金(12月28日至1月28日),累计金额为17亿元。

  为避免成员保障中断,相互宝成员可无门槛、自主转投“健康福”系列重疾险延续保障,无需重新健康告知,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相互宝成员权益,医院初次确诊时间在2022年1月28日24时之前旦确诊时在互助计划内的患病成员,仍可于医院初次确诊之日起180天内(含180天)发起互助金申请。相互宝*台将根据互助规则审核,审核通过的互助金全部由相互宝*台承担。

  据报道,上线3年时间,相互宝累计救助成员达186961人,相当于*均每天有170多人受到救助。其中,男性97862人,女性89099人。

  在受助成员的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人口大省。受助成员最多的前5大省份依次是:广东21188人、山东15693人、河南14171人、江苏12609人、湖北10616人。

  相互宝成员可自主参保“健康福”系列重疾险延续保障,无需重新健康告知,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且投保成功后前3个月免费。不想立即转保险的成员,也可以选择*台的预约生效功能,选择在1月28日24时系统自动投保。实时数据显示,自相互宝发布关停**后,已有超过1000万成员投保“健康福”系列重疾险。

  “健康福”系列重疾险由人保健康、阳光人寿承保,分为三款产品,对应了相互宝现有的大病互助计划(0-59岁)、老年防癌互助计划(60-70岁)和慢病互助计划。

相互宝今日正式关停,三年整体互助数据公布2

  1月28日晚,上线三年的相互宝将正式关停。公示数据显示,相互宝三年来累计救助了186961人,相当于每天救助170人,*台成员数最高峰时曾经过亿。从去年12月28日宣布关停以来,相互宝已承担了过渡期内的3期互助分摊,互助金累计超过17亿元。

  在正式关停前,相互宝成员还可自行选择转投“健康福”系列重疾险。在1月28日24点前,相互宝成员转投该保险,无需重新健康告知、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且前3个月免费。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已有超过1000万相互宝成员投保了该产品。

  宣告关停后

  相互宝已承担互助金17亿元

  据了解,相互宝*台于去年12月28日提前一个月**了即将关停的信息。同时,*台宣布,在当日及今年1月14日、1月28日的三次互助分摊中,成员无需付出分摊金,全部救助费用由相互宝承担。截至目前,相互宝已经承担了三期救助所需互助金,总计为17亿元。

  相互宝关停后,还将在180天内继续承担确诊成员的救助金,同时,成员转投保险还有3个月免保费期。据测算,相互宝预计将为关停付出30亿元的成本。癌症仍是健康“第一杀手”

  重疾年轻化趋势显著

  相互宝还公布了3年以来的救助信息。考虑到相互宝的成员规模达7500万人,其救助人群的疾病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作为当前重疾发病整体情况的参考。

  数据显示,男性受助成员中,肺癌、急性心梗、肠癌、开颅手术、胃癌是发病率前五的重疾;而女性的高发重疾则为乳腺 癌、肺癌、宫颈癌、肠癌、甲状腺癌。这8种重疾占了所有受助成员的58%。癌症仍是*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普遍认为癌症是“中老年疾病”的观念不同,上述重疾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男性*均发病年龄为39.2岁,女性为42.1岁。在25~30岁人群中,甲状腺癌、严重脑部疾病和乳腺 癌成为威胁健康的`前三重疾。

  重疾的年轻化也使得重疾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40岁左右人群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一旦罹患重疾,除了高额的治疗与康复费用外,还会带来经济收入锐减,导致家庭因病致贫。专家建议,当代人应具备健康风险意识,定期体检筛查、有病及时治疗、在可承受范围内增加经济保障,可以在遭遇健康风险时,一定程度上弥补损失。重疾保障不可中断

  相互宝成员转投保险倒计时

  相互宝作为网络互助产品正迈向终章,而公众对于重疾保障的关注刚刚起步。《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的调研显示,68%的网络互助受访者此前没有买过商业保险。保险行业专家认为,相互宝关停后,这部分人要注意避免保障中断,无门槛转投重疾险是较为人性化的延续保障方案。

  据了解,相互宝为成员提供的转投方案为“健康福”系列重疾险,由人保健康、阳光人寿承保,分为三款产品,分别对应相互宝的大病互助计划、慢病互助计划和老年防癌互助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2022年1月28日24时前完成投保的相互宝成员,才能享受到无需重新健康告知、无需重新计算等待期、投保成功后前3个月免费的待遇。此后,成员仍可购买该保险,但无法享受到上述优惠。

  相互宝页面显示,成员可以选择直接转保,也可以预约,由系统在28日24时前自动转保,以获得最长的免费保障时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相互宝成员成功完成转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