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

《曾国藩》读书心得1

  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义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徳。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高养,日见其大而不耳。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善。余前年所以废驰,亦以焦躁故尔。总宜*心静气,稳稳办去。

  看书须以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须速点速读,不必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オ人,皆以一做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凡事皆然。

《曾国藩》读书心得2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读书心得3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军,**,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成语赫赫有名:赫赫:显着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如:《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如:况且他罗家也是著名的盐商,不过**稍为疲了点罢了,在外面还是赫赫有名的,怕没人知道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国藩》读书心得4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读书心得5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1)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菁选3篇)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

  古人把“修身、齐家、**、*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羽者,一把创***、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2

  一、人物简介

  老话说的好:"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他帮清朝**了太*天国。他一生不爱财,

  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儒家最后一个榜样。曾国藩德行高尚、志趣高远,不仅仅是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他始终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铄今,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比,究其原因,在于他一生立志一定要超出普通庸碌之辈,他不断克服困难,从中求得知识,不断亲身践行知识,不遗余力,即使经历重重艰辛阻碍也无法令他失去斗志;不求成效很快显现,谦虚地接受,勤勉地奉行,以刚直自立于世,坚定而有节操,以诚意为前导,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文化大讲堂书系:曾国藩传》作者用现代的目光和系统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不凡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为什么他一介书生,却打造出了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湘军;从一个乡下秀才,却成为*、***都学习的盖世名相,他功高震主,令**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之道、育人之道都可在阅读《曾国藩传》中有所领悟。

  二、人物事迹

  曾国藩生于**16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他自科举出身,是道光18年(1838年)进士,曾叙任各部侍郎。1853年藉著清*给予寻求力量**太*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南方地区与太*天**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残酷**太*天国**,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他的父亲和四弟也**,即有人责其**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现在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186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卫儒梅通过法国驻津领事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获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1773年天津盐商集资修建的3层楼阁,有房152间,天津著名建筑,又称海河或河楼,当时已经荒废)旧址及其西侧崇禧观15亩土地。但最初几年只能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当然,曾国藩的个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了解的不在于其事迹的多少,而是我们能真正从其身上所学到的多少。

  三、个人评价

  (一)*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第一任*唐绍仪,*“铁路之父”詹**、清末*尚书(**)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领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千古第一完人

  *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所必读”(***),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科学家和高级**。

  (七)*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3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太*天国**运动、捻军**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身上有着典型*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思想书籍,为*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天国之前,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军,靠*那些懒散**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上没有*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他购买**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有多少包括*、***在内的***、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封建官位之极。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2)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菁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2

  “**,***,***”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遗训。从处世为人、从**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3

  曾国藩,作为**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定太*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4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崇尚效率的'**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

  “**、***、***”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论出现了热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产生如此相反的评论?

  曾国藩生活在**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它什么时候会过时?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7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8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9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上。一旦利益的天*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社会,**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

  近日,刚参加完**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来,特别是**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

  曾国藩是**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3)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菁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曾国藩,作为**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定太*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2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3

  曾国藩是**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4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崇尚效率的**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上。一旦利益的天*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社会,**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7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8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9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

  近日,刚参加完**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来,特别是**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

  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

  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

  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我们的一生中,家信、情书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来,确属不易。信中另一处是常写日志或作日记的方法,可以使人进步。当然,这两处均得持之以恒。其实关于持之以恒一词应该是我父亲在我从小能记事开始用得最多个成语,可是我至今仍然没有作到这个恒字或者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恒字。而我父亲就做到了而且随着他老人家年岁的增长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说脏话、不轻浮、举止稳重

  以上这些说明,不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学习,其实我们所应学习之处在我父亲已经言传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岁数里),我何时能真正体会、运用呢?深思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

  “**、***、***”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论出现了热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产生如此相反的评论?

  曾国藩生活在**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它什么时候会过时?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

  “**,***,***”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遗训。从处世为人、从**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4)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2

  俯首一枕清流?

  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与***曾经同时推崇一人,*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曾国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写日记,并誓言“终身不间断。”其后无论是悠闲的翰林院、无论炮火硝烟的**阵营、无论公务缠身的总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几天已拿不动笔了,曾国藩从未一天间断过日记,他的日记并未流水账,而是写自己的“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每天反省自己过失。其意志,硬似钢铁;其修身,志如坚冰。

  要论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要签名售书。《曾国藩家书》收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读《曾国藩家书》让人肃然起敬,文章没有瑰丽的词语、没有雄奇的章句,却字字珠玑,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关于修身、关于齐家、关于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家书中,曾国藩对兄弟子侄反复强调戒骄戒惰、克勤克俭,“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最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这种家风传承下,其后人历经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辈出,成为教育、医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行业翘楚,且低调而不张扬。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苦心的`兄长、严慈的父亲。面对亲人,曾国藩化作一江春水绕指柔。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穿越时空垂首恭立于圣贤旁边,静听其谆谆教诲,醐醍灌顶。

  读一本好书,如择一良师、如交一益友。曾国藩有一封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责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优秀能人,彭玉麟、杨岳斌、郭松焘、沈葆桢、李鸿章、容闳…都是当时**、军事、科技方面的中坚,他的幕府中人才荟萃,甚至超过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嫉能妒贤”,只有“见贤思齐”。

  当时堪称有诸葛之才的左宗棠屡建奇功,颇为自负,一天,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欧阳兆雄看望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扬言曾国藩不如自己,欧阳兆雄则说:“带兵打仗,曾国藩或许不如你,但识人用人却强过你几倍,曾的门下人才济济,你的楚军除开你这个统帅外再无第二人。谁不如谁,后世自有公论。”说得左宗棠哑口无言。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定回乱、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以大海般胸襟,广育英才、风云际会,可谓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子侄们说“男儿不可懦弱无刚,必需要有倔强之气。应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一生徐图自强的曾国藩,从不去与别人争强斗狠。曾国藩建立湘军,严军纪、苦操练,一介书生,率领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卧薪尝胆、刀口舔血,咬紧钢牙不服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时十年,湘军从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备受正规军歧视,到的拥兵三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曾国藩以徐图自强荡*天下,其势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时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国藩家书》,如临湘江、如立长江,俯首间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间你的风骨,薪火相传。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3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上。一旦利益的天*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社会,**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4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

  “**,***,卖*”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 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遗训。从处世为人、从**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7

  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8

  这个板块是我自己的闲言片语,算不得文章,勉强能算得上是笔记,或许称之为日记更合适一点。每天写一点,够字数就发出来,不对自己下太大的硬性指标。

  重要的是每天都写一点,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不提曾国藩生前的种种成就以及后世对他的毁誉,单论做人做学问持家立业教育族众来说,他无愧这‘半个’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错。

  曾国藩,怎么说呢,是历史上少有的读书“读傻”的那一类人,他是真的将诗书礼义里的东西读了下来、记了下来然后揉进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提纲挈领似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风‘的。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天晚上,一个盗贼偷溜进了曾国藩的卧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国藩在下面点了根蜡烛趴在书桌上读书。盗贼本想在曾国藩睡着了后偷点东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国藩背书背到了一段比较难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着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来。曾国藩看到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人,十分惊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盗贼就指着曾国藩鼻子一通大骂,“你你你,真是笨死了,亏世人还说你是个难得的有学识的人,这么简单地段落都背不下来,我在房梁上听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听我给你背一遍。”

  盗贼叽里呱啦将曾国藩刚才读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看着盗贼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读书了。后来曾国藩成了曾国藩,而盗贼还是那个盗贼。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9

  “**、***、卖*”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论出现了热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产生如此相反的评论?

  曾国藩生活在*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千百年来的功过不说,但是,以上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被它打动。这个家庭格言,这个教学。它什么时候会过时?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上。一旦利益的天*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社会,**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5)

——曾国藩语录5篇

曾国藩语录1

  1.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 曾国藩语录

  2.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3.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4.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5.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6.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 曾国藩名句

  7.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8.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9.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10.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11.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 曾国藩名句

  12.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13.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14.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15.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16.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 曾国藩语录

  17.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18.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19.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21.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 曾国藩名句

  22.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23.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24.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25.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26.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 曾国藩名句

  27.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 曾国藩名句

  28.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29.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30.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31. 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32.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 曾国藩名言

  33.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34.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35.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

  36.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 曾国藩语录

  37. 希望同事们都能功成名就,曾的.立身处世之道由此可以览见。

  38.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39. 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40.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语录2

  1、特患业之不精耳。

  2、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3、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4、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6、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8、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9、人以气为主。

  10、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1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6、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17、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9、禁大言以务实。

  20、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1、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2、智慧愈苦而愈明。

  23、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24、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6、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7、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28、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9、无好小利。

  30、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1、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4、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35、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6、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7、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8、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9、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40、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41、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

  42、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3、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44、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5、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46、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7、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48、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

  49、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50、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51、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52、受挫**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53、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54、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55、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56、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57、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58、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59、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6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曾国藩语录3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侍亲以得欢为本”。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 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霹雳**,方先菩萨心肠”。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做事的时候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比如:葛尤。)

  "天下事

  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必须躬自入局

  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意清神,清神意*,物乃可正。

曾国藩语录4

  1、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2、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3、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5、讲求**——“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6、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7、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8、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9、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10、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1、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2、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13、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14、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15、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16、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

  17、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8、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19、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20、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21、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22、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23、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24、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5、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2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27、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28、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曾国藩语录5

  1、甘苦自得。

  2、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3、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4、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5、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6、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7、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8、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9、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0、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1、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2、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3、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4、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5、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6、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17、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8、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9、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20、人于*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21、凡将举事,必先*意清神,清神意*,物乃可正。

  22、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23、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24、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25、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6、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27、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28、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29、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30、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1、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2、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3、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34、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35、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36、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3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8、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39、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40、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41、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42、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4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44、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45、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46、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47、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48、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49、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50、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1、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52、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53、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54、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55、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6)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3篇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1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还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国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身旁,要得到**的重视,必须要投**所好;看来**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几天后,曾国藩就拜师于唐鉴,唐鉴也对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很看重,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

  曾国藩拜师后第一起事就是请教唐鉴如何读书:

  曾国藩问“古今学问,**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

  唐鉴回答“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唐鉴逐一指点后,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又说自己记日记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实不欺的品德。

  唐鉴的话和做法不仅对曾国藩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记得上学时老师说过我们**十几年学,到最后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就如唐鉴所说的读书要专一,“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另外,记日记确实是件好习惯,坚持把我们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我们的学习成果会不知不觉的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2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的气魄,对**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3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还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国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身旁,要得到**的重视,必须要投**所好;看来**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几天后,曾国藩就拜师于唐鉴,唐鉴也对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很看重,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

  曾国藩拜师后第一起事就是请教唐鉴如何读书:

  曾国藩问“古今学问,**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

  唐鉴回答“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唐鉴逐一指点后,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又说自己记日记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实不欺的品德。

  唐鉴的话和做法不仅对曾国藩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记得上学时老师说过我们**十几年学,到最后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就如唐鉴所说的读书要专一,“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另外,记日记确实是件好习惯,坚持把我们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我们的学习成果会不知不觉的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7)

——曾国藩读书笔记3篇

曾国藩读书笔记1

  唐浩明《曾国藩》是小说,不是传记。

  这套书是媳妇买来送我的,买回来有三年多了,还没开封。

2020年2月疫情期间在家,先看完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又看《红楼梦》,三十岁了,第一次看红楼梦,被深深吸引常常读到天明,读到晴雯的遭遇,唏嘘不已,有时伤感,一个大男人常感觉凄凄惨惨戚戚,期间适逢家里大丧,又加重了这种感觉。丧事结束时,红楼梦也读完了。便拿出了这套号称政商追阅的小说《曾国藩》。

  由于刚刚读完《红楼梦》,被其强大严正的文辞气势所震撼,一读这套唐浩明的《曾国藩》有种强烈落差,如从云端坠泥。正如评论里书友所说,文笔**,三流电视剧本的烂俗剧情。我对媳妇说了我的感受,标示我读完第一本就不读了,感觉太普通在浪费时间,媳妇表示理解。

  然而当我坚持读到陈广敷应郭筠仙之邀去劝曾国藩出山时一切就都变了,陈广敷从国家到个人,从忠君到报孝,从时势到玄学对曾国藩的劝说精彩绝伦,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学问。

  通

篇读完,精彩处层出不穷,让人不忍释卷,当然剧情烂俗处也偶有出现。

  首先摆正观点与心态,这是一部小说,是演义,并不是一部完全写实的传记。其关系就如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

篇的骨骼框架都是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那些在学术界普遍流传的猜测,甚至是不入正史的野史传闻把把这些事件串联了起来。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

篇读完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既然是演义,就把故事讲的更有趣味,而弱化了其历史的严谨性和写实性。比如韦俊之死等。所以读此书可作大致了解曾国藩生*的,但不可尽信之。

曾国藩读书笔记2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

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定太*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曾国藩读书笔记3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8)

——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菁选3篇)

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经典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2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像看闲书那样就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的读书方法3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9)

——曾国藩读书名言格言座右铭 (菁选2篇)

曾国藩读书名言格言座右铭1

  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2.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3.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4.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5.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6.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7.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8.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9.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10.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11.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2.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13.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4.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5.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曾国藩读书名言格言座右铭2

  1. **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2.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3.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4.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家书》

  5.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6.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7.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家书》

  8. 好读书的***,非曾国藩莫属。从以下便可看出:

  9.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10. **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11.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2.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13.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4.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5.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6. 勤则兴,懒则败,一字之理。

  17. 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18. 制造船炮,为**自强之本。

  19.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0.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曾国藩》读书心得 (菁选5篇)(扩展10)

——曾国藩名言菁选

曾国藩名言汇编15篇

  在*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名言1

  1、霹雳**,方先菩萨心肠。——曾国藩

  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国藩

  3、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曾国藩

  4、誉望一损,远近滋疑。——曾国藩

  5、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

  6、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戒之。——曾国藩

  7、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曾国藩

  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曾国藩

  9、**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曾国藩

  10、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曾国藩

  11、有其功,必有其效。——曾国藩

  12、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曾国藩

  13、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

  14、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曾国藩

  15、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曾国藩

  16、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曾国藩

  17、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曾国藩

  18、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曾国藩

  19、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曾国藩

  20、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

  21、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曾国藩

  22、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23、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曾国藩

  24、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曾国藩

  25、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曾国藩

  26、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

  27、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曾国藩

  28、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曾国藩

  29、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曾国藩

  30、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曾国藩

  31、人以气为主。——曾国藩

  32、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曾国藩

  33、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曾国藩

  34、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35、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曾国藩

  36、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曾国藩

  37、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38、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曾国藩

  39、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曾国藩

  40、俭以养廉,誉洽乡*;直而能忍,庆流子孙。——曾国藩

  41、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曾国藩

  42、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曾国藩

  43、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曾国藩

  44、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曾国藩

  45、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曾国藩

  46、“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曾国藩

  47、甘苦自得。——曾国藩

  48、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曾国藩

  49、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曾国藩

  50、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2

  他一生修身养性,共有十三套学问,其中的《曾国藩家书》记录了他一生的修身、齐家、从政的重要思想,内容易懂、思想深刻,值得我们学习。曾国藩还留下了许多的人生感悟以及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有这样一幅对联,是曾国藩当年赠给朋友的,对联只有16个字,却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读懂半句,人生就能够****。这幅对联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世间所有的事情,大抵都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计划,第二步是实施。

  如何计划谋划一件事?曾国藩告诉我们应该“大处着眼”。大处着眼,是一个人的眼界,是一个人的心境。“志当存高远”,做一件事,应该有着高远的志向,有着超远的规划,有着开阔的视野。小到一件事,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大局观。

  定下目标,做好计划,如何去做一件事?从小处着手。实践出真知,做事谨记切勿眼高手低。既然制定了目标,谋划了方案,就要逐步去实施方案、实现目标。小处着手,是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要靠着双手双脚去实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人生亦是如此,眼高手低者夸夸其谈,眼低手高者难成大器。只有明确了人生目标,端正了人生态度,理想付诸于行动,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告诉我们做事的人生哲理。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人是一种动物,是一种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或是群居,或是独处。

  出门在外,工作办事,如何和大家相处?曾国藩告诫我们“群居守口“。俗话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这些哲理,并不是告诉我们闭口不言,而是告诉我们在说任何话之前,都要深思熟虑,斟酌再三,能不说的.尽量不去说,能不发表意见和观点,就尽量不发表。清朝**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八个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意思就是说,就算你说的话十分合适、万般正确,但是一旦说出了口,就覆水难收,所以不如不说。张廷玉就是靠着八字真言,最终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唯一获此殊荣的**。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说道:“故君子必慎独也。“在《中庸》、《礼记》等著作中,也都有说到“慎独”二字。“慎独”,顾名思义,是说一个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行事,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曾国藩说的“独居守心”,表达了就是“慎独”。慎独,就是修身和修心,越是一个人的时候,越要表里如一。曾国藩告诫他的子女晚辈“慎独则心泰”,只有做到慎独,才能心安。做人不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事不能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韩愈说“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君子当如此。

  守口、守身、守心,慎思、慎言、慎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心底有规矩和准绳,行事有准则和道德,如此做人方能圆满。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告诉我们做人的人生哲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是曾国藩对历代前人思想的总结和凝练,也是他自己做事做人的准则和原则,更是对我们的一种告诫和劝导。人生也是如此,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如此,便可事业顺利,幸福美满。

曾国藩名言3

  1、凡事豫则立。

  2、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4、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5、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8、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9、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10、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1、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12、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3、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1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15、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6、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7、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8、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9、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20、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21、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22、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3、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24、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25、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26、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27、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28、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29、无好小利。

  30、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1、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33、人于*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34、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5、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36、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37、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38、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39、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0、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41、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42、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43、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44、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45、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46、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47、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48、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49、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5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51、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2、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5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4、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55、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56、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57、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58、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59、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60、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61、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62、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63、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64、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66、处事宜决断。

  67、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8、人以气为主。

  69、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70、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71、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72、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73、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7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75、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76、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77、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78、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79、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80、智慧愈苦而愈明。

  81、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82、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83、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84、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85、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86、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87、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88、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89、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90、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91、好谈己长只是浅。

  92、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93、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94、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95、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96、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97、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9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9、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00、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10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102、侍亲以得欢为本。

  103、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104、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105、思与学不可偏废。

  106、**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7、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08、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09、心至苦,事至盛也。

  110、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

  11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112、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1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14、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1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116、知足天地宽。

  117、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

  118、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19、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20、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121、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122、勿过多怜悯。

  12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2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125、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126、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127、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128、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2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30、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131、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32、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33、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34、受挫**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35、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13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137、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38、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139、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40、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41、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142、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143、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144、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145、从人可羞,****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46、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47、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48、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149、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150、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151、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52、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153、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54、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55、须先立坚卓之志。

  156、人不可无缺陷。

  157、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58、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159、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160、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61、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62、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163、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164、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65、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66、霹雳**,方先菩萨心肠。

  167、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68、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6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70、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71、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172、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173、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74、甘苦自得。

  175、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76、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77、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178、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179、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80、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81、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182、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83、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8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8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86、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187、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188、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89、家和则福自生。

  190、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91、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192、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193、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94、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95、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196、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97、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98、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99、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200、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201、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202、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203、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04、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20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06、有其功,必有其效。

  207、广其识则天下大。

  20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20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210、人伦明,则礼乐兴。

  211、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212、凡将举事,必先*意清神,清神意*,物乃可正。

  21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14、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215、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216、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17、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18、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19、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220、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221、禁大言以务实。

  222、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223、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24、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25、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226、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227、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228、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229、小仁者,大仁之贼。

  23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31、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232、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33、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234、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35、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236、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237、特患业之不精耳。

  238、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39、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40、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41、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242、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243、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44、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4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246、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247、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248、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249、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50、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251、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252、各安共分而天下*矣。

  253、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254、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

  255、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256、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257、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258、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曾国藩名言4

  1、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2、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4、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5、讲求**——“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6、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7、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8、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9、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10、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1、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2、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13、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14、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15、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16、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17、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

  18、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19、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20、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22、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23、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2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2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2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27、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8、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2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曾国藩名言5

  曾国藩交友的智慧:八交 九不交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曾国藩专门谈论了在交往中的八交、九不交、与小人交的情况中交往的主要原则,其实为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善意告诫提醒。

  交友的智慧:八交

  一要交胜已者。从其身上学习优点,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结交这样的朋友,对人生大有益处。

  二要交德盛者。心态*和,总是称赞别人。

  三要交趣味者。心胸开阔,生活态度积极,和这样的人常来常往,可增加无限人生乐趣。

  四要交每事吃亏者。凡是每事宁愿自己吃亏,**自己利益的人,必为君子。

  五要交直言者。“直友难得”,能直言不讳者,往往存诚务实,患难时每每即是这样的'人还在你身边。

  六要交志趣远大者。如两次公考同期者,青干班同学、出国班同学等。

  七要交“惠在当厄”者。在别人困难的时侯,肯出援手,最为可交。

  八要交体谅人者。能理解人、体谅人、体贴人,可称宜友。

  交友的智慧:九不交

  一是不交志不同者。志不同者不必强合,勉强之事,必不能久。

  二是不交善于奉承,奸得过分的人,应当远而避之。

  三是不交恩怨颠倒,全无性情者。这种人没什么人情味,今天仇人,明天知已,反复无常,交不得。

  四是不交不孝敬长辈,不友爱兄弟的人。

  五是不交迂人。迂腐之人顽固而不开化,一事不合则轻率决裂,且引以为恨。

  六是不交在别人伤心时,还去落井下石,责备别人的人。

  七是不交好占便宜的人,特别是不要发生经济往来。

  八是不交孤傲刻薄,口含怨言,德性轻薄的人。

  九是不交忘恩负义的人。

  交友的智慧:与小人交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不因惧祸而入小人之*;

  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

  恩不可忘,怨不可结;知恩图报,力避结怨;结怨于人,谓之种祸。勿以小怨忘大恩。

曾国藩名言6

  曾国藩的名言更是具有大智慧,细细品读,必有收获!

  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2、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3、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4、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5、心至苦,事至盛也

  6、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8、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9、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10、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11、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12、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3、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15、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16、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17、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8、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19、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20、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1、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2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24、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25、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26、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27、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28、勿过多怜悯

  29、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30、禁大言以务实

  31、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32、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3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34、勿好小利

  35、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6、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7、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8、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9、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40、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41、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42、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43、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4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45、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46、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47、须先立坚卓之志

  48、家和则福自生

  49、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50、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51、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52、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3、智慧愈苦而愈明

  54、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曾国藩名言7

  1、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3、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4、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8、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9、知足天地宽。

  10、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1、广其识则天下大。

  12、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3、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14、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5、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16、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

  17、家和则福自生。

  18、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9、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20、禁大言以务实。

  2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2、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23、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4、从人可羞,****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25、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27、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28、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9、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0、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31、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32、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33、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35、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36、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37、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38、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3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40、受挫**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41、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42、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43、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44、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45、人生莫惧少年贫。

  4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47、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48、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49、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50、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51、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5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53、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54、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55、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6、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57、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5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59、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60、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61、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62、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63、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64、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6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66、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67、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6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69、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70、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71、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72、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73、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74、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75、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76、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7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78、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79、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80、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81、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82、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83、小仁者,大仁之贼。

曾国藩名言8

  曾子说过:“吾日当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要常常反思,反省,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在**古代历史上修身养性的获得巨大成功的名人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范例。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曾国藩对后人的影响力。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归功于曾国藩的修身养性。归纳起来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修炼“五字”即:诚、 敬、静、谨、恒。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 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 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1、以读书立志的修身养性名言: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在困难和逆境中的修身养性名言: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3、以“静”字修身养性名言: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4、以“勤”字修身养性名言: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5、以“耐”字修身养性名言: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6、从失败的教训中修身养性名言: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长进全在受挫**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7、与人为善的修身养性名言: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曾国藩名言9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长进全在受挫**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30、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31、读史:丙申购***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32、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33、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34、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35、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36、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37、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38、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名言10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

  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

  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

  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

  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

  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

  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

  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

  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

  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

  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第二篇 学问之道无穷——勤学篇

  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

  34.凡人必有师

  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38.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3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

  40.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41.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

  42.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43.下笔造句、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

  44.**字,总以间架紧为主

  4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46.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4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48.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第三篇 求友匡己之不逮——交友篇

  49.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50.求友匡己,大益也;盗虚名,是大损也

  51.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52.君子处顺境,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

  53.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

  54.帮人则委屈从人,尚未必果能相合

  55.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5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

  5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

  58.于有才无德者,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

  59.以方寸为严师,左右近习之人,畏清议

  6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61.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

  第四篇家道之所以可久——**篇

  6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63.凡大员之家,无半宇涉公诞,乃为得体

  64.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

  65.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

  66.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6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

  68.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

  69.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

  70.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71.**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72.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

  7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74.三致祥:孝、勤、恕

  75.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76.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77.商人断不肯甘言于前,刻薄于后

  78.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

  7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80.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

  81.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8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第五篇 处位则可高可卑——为政篇

  83.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

  8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8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

  86.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8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

  88.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89.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90.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

  91.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92.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

  93.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予夺系焉

  9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95.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

  96.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97.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

  98.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

  99.居官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

  100.吏治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

曾国藩名言11

  1、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2、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3、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4、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5、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6、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8、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9、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10、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11、行事常思退一步。

  12、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13、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14、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5、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16、**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17、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18、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19、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0、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21、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22、恒言*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23、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24、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25、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26、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27、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28、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29、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30、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31、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32、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33、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34、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35、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36、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37、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38、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39、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40、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41、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42、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43、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4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45、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曾国藩名言12

  1、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曾国藩

  2、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曾国藩

  3、人于*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曾国藩

  4、举世惟一真字难得。——曾国藩

  5、凡将举事,必先*意清神,清神意*,物乃可正。——曾国藩

  6、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曾国藩

  7、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

  8、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曾国藩

  9、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曾国藩

  10、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曾国藩

  11、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曾国藩

  12、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曾国藩

  1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

  1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1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

  16、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曾国藩

  17、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曾国藩

  1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曾国藩

  19、禁大言以务实。——曾国藩

  20、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曾国藩

  2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曾国藩

  22、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

  23、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国藩

  24、常常提其朝气为要。——曾国藩

  25、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曾国藩

  26、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曾国藩

  27、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曾国藩

  28、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曾国藩

  29、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30、无好小利。——曾国藩

  31、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32、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曾国藩

  33、另起炉灶,重开世界。——曾国藩

  34、心至苦,事至盛也。——曾国藩

  35、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

  36、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37、责己厚而责人薄耳。——曾国藩

  38、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曾国藩

  39、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曾国藩

  40、誉望一损,远近滋疑。——曾国藩

  41、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曾国藩

  42、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曾国藩

  43、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曾国藩

  44、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曾国藩

  45、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曾国藩

  46、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曾国藩

  47、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曾国藩

  48、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曾国藩

  49、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曾国藩

  50、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曾国藩

  5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曾国藩

  52、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曾国藩

  53、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曾国藩

  54、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曾国藩

  55、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曾国藩

  56、有才干,定要表现之。——曾国藩

  57、受挫**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曾国藩

  58、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59、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曾国藩

  60、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

  6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曾国藩

  62、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曾国藩

  63、为人不可过于聪明。——曾国藩

  64、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曾国藩

  65、特患业之不精耳。——曾国藩

  66、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曾国藩

  67、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

  68、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曾国藩

  69、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曾国藩

  7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曾国藩

  71、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曾国藩

  72、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曾国藩

  73、人以气为主。——曾国藩

  74、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曾国藩

  7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曾国藩

  76、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曾国藩

  7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曾国藩

  7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曾国藩

  79、从人可羞,****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曾国藩

  80、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曾国藩

  81、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

  82、家和则福自生。——曾国藩

  83、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国藩

  84、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曾国藩

  8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曾国藩

  86、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曾国藩

  87、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

  88、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曾国藩

  89、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90、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曾国藩

  91、知足天地宽。——曾国藩

  92、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曾国藩

  93、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曾国藩

  94、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曾国藩

  95、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曾国藩

  96、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97、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

  98、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曾国藩

  99、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

  100、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13

  1.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4.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5.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6.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7. 禁大言以务实。

  8.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9.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0.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1. 智慧愈苦而愈明。

  12.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13.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4.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5.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6.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7.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8.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19.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0.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1.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2.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23.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4. 无好小利。

  25.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6. 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27. 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8. 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29.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30.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31.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32.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33.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4. 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35. 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36. 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37. 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38. 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39. 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40. 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41.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42. 勿以小恶弃**美,勿以小怨忘**恩。

  43.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44.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4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46. 受挫**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47.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48. 好谈己长只是浅。

  49. 居心*,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50.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名言14

  1.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 曾国藩语录

  2.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3.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4.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5.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6.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 曾国藩名句

  7.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8.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9.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10.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11.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 曾国藩名句

  12.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13.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14.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15.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16.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 曾国藩语录

  17.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18.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19.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21.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 曾国藩名句

  22.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23.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24.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25.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26.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 曾国藩名句

  27.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 曾国藩名句

  28.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

  29.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30.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31. 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32.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 曾国藩名言

  33.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34.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35.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

  36.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 曾国藩语录

  37. 希望同事们都能功成名就,曾的立身处世之道由此可以览见。

  38.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39. 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

  40.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名言15

  1、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2、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3、胸怀广大,须从*淡二字用功。

  4、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5、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6、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7、留心在危难的时候,默默观察朴厚实在的`人,则在识人上做得差不多了。

  8、能够俭朴简约的人可以不求人。

  9、一旦焦躁,则好心绪必定减少,办事则必不能妥善。

  10、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曾国藩书信》。

  11、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拳,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上防隘。——《曾国藩书信》。

  12、居心不循天理,则畏**;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曾国藩书信》。

  13、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曾国藩书信》。

  14、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曾国藩书信》。

  15、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家书》

  16、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曾国藩家书》

  17、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家书》

  18、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曾国藩家书》

  1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字,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家书》

  20、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见。——《曾国藩家书》

  21、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曾国藩家书》

  22、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曾国藩家书》

  23、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曾国藩家书》

  24、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25、以诚换诚,无人不诚。——《曾国藩书信》。

  26、举止端重,则德进矣。——《曾国藩笔记》。

  27、天地间推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曾国藩家书》。

  28、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曾国藩家书》。

  29、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

  3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曾国藩

  31、誉望一损,远近滋疑。——曾国藩

  32、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曾国藩

  33、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曾国藩

  34、凡将举事,必先*意清神,清神意*,物乃可正。——曾国藩

  35、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36、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 ——曾国藩

  37、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曾国藩

  3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39、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得,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子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做主。——曾国藩

  40、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

  41、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42、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43、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44、长短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45、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樽。

  46、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

  47、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48、期服去官,有犹子能行古礼;儒仕为侠,如先生岂是今人。

  49、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50、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51、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闪点)

  52、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53、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诸葛长青:制怒,制怒,怒火烧心,后果严重!

  54、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曾国藩

  55、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曾国藩

  56、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

  57、"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遗人口实。照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 ——曾国藩

  58、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有人相助相扶,力单者无以成大业。

  59、俭以养廉,直而能忍。《曾文正公全集》

  60、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61、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62、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曾国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