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篇一
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主讲人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讲起,讲到了马斯特、霍金,讲了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讲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我们能否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未来。
首相我们先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其次,谈谈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我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是最接近act like human的,在很多人看来,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主观感情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每个人都是由其他人制造的,这里的制造不仅仅是生育,也包括后期的培养。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生来就没有进入社会,就下个曾经盛传的狼孩的故事,那么他在人类看来智商也就不那么高了,即使他也有神经反馈系统,但是因为骂我iyouhe人类的交往,所以他的系统函数库里缺少社会函数,在这里我是应用函数;另外一点,人类教育创造性也是讲过后天学习深造出来的,甚至实践以获得更多的函数和反馈,然后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函数库和反馈系统库。我认为其实人的喜怒哀乐也是有固定的联系的,他是由每个人长期函数(比如长久的习惯和性格)和瞬间函数(当时的客观情况所定),即使说一个人某个时刻的精神状态有偶然性,那也是在概率的范畴里面。所以,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好比是一个还很不发达的人类,函数库简单,反馈系统不发达.很久以前我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模拟生物的一切,从算法上来实现智能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想法的基础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生物的脑细胞确切的联系方式,因此我们即使是模拟也是困难重重。也许我们可以做简化,可是没有人直到应该简化什么,因此直到现在我们出现了很多的人工智能的东西但却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如今我赞同的是我们不必要坚持去模拟大脑的一切,事实上,大脑的神经元过于复杂模拟在近百年内都是不现实的,相反我们却能够了解智能的形式,因为我们只需了解我们本身就行,虽然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也不容易,但这却是在先有物质条件下的最佳解决方法。因此问题又回到了出发点,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智能模式呢?事实上,你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感受一下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你一定能够发现脑海中充满了语言文字,如果你试图抛开这一点你将发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人归纳说人类的思维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这也被称作为意识。
但是,这真的是意识吗?我不这样认为,意识是多方面的,并不是说语言的表示形式就是意识,我们可以说有意识说明你能够有语言组织能力,但意识不等于语言组织能力,而将这一点混淆就是如今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通病。或许我们可以说计算机能够在交流上模拟人的很多行为,但计算机却没有认知能力,计算机会说,却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这不是说我们在这一点上走多远就能把这个事情纠正过来一样,而是说在如今人工智能建立的基础是有问题的,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事物的代表名词并不是这个事物,这就是重点。
虽然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没有威胁我们生存的能力,我们还是要怀着警惕的观点看待正在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的弱人工智能的生态。每一个弱人工智能的创新,都在给通往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旅途添砖加瓦。用aaron saenz的观点,现在的弱人工智能,就是地球早期软泥中的氨基酸——没有动静的物质,突然之间就组成了生命。
我们现在还处于在人工智能低级阶段,但是已经够让我们平常人感叹一下的了,像智能人工心脏,人工肾脏等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会不会就像人的演化一样,从无到有,从直立到行走,变的有思想有能力。现在人工智能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下,随着发展,人工智能会不会超出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外呢,超级人工智能定义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照我的逻辑来想,他都比我们人类聪明了,还会社交,肯定也有他自己的思维啊,他还会甘心受我们的控制,他会不会积蓄力量,把人类灭掉,自己来统一这个地球呢,一切都是可能的,所以现在我们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才会如此谨慎,因为一旦脱离我们的控制,人工智能就不在是为我们利用的人工智能了。而是成了统治人类的武器。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希望人工智能可以朝着我们预想的好的方向发展,就像我们可以制造有情绪和社交能力的机器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他来替我们陪伴我们的家人,照顾我们的父母,缓解现在年轻人的压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就肯定能找到一个解决我们现在担忧的方法,相信人工智能的前途是光明的。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篇二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2023 从2023年12月31日晚8:30到2023年1月1日凌晨00:30,罗振宇用4个小时,完成了彼此20年约定的第三次知识跨年。
此次2023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式机会,罗振宇通过分析中国用户的迭代、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根植中国本土并发展壮大的代表性企业,用“动车组脑洞”、“热带雨林脑洞”、“比特化脑洞”、“拔河脑洞”、“终点站脑洞”、“枢纽脑洞”这六大脑洞,对主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为罗振宇“时间的朋友”演讲内容全文。腾讯科技经授权发布,推荐阅读与思考。
一个月前,我问了一遍身边的朋友和我们的用户同样一个问题:对你来说,2023年哪一天你认为很重要?我得到了很多答案。
其中最有共识的答案是,10月18日,对这个国家,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
如果你问我,哪一天很重要?当然就是今天——2023年12月31号。
各位时间的朋友,感谢收看“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是倒数第18场。
我们的2023 2023年,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变得很牛很牛。
gdp大概是12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财富500强公司中,中国已占115家;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在校大学生;
你看,全是好事。
但是好事多,不见得焦虑少。
我很焦虑——
我们这家小小的创业公司能不能长大?
社会阶层是不是真的像有的人说的已经固化?
我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该让他们去哪种学校?
过去,我们提到商业,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竞争”。而现在,你还来不及摆好姿势和竞争对手厮杀,用户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物种了。过去商业世界的主题是和对手竞争。未来商业世界的主题是追赶上用户。
用户是一条河,在奔腾向前。《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让人很费解的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们以为这是童话;2023年,才意识到这是现实。
一方面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前面的咱是追不上了。另一方面,是所有人都在逾越规则、所有人都在离经叛道,后面的很快就要把咱超过去了。
2023年,我就这样逢人就问,关于我们这一代人形形色色的焦虑,得到了各色各样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讨论,都逐渐聚焦到了以下六个问题上:
第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
第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第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上面三个问题,离我们很近。更进一步,还有三个问题,看似离我们有点远,但其实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更大——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第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第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2023年,这六个问题,我不断请教高人,我觉得我是得到了阶段性的答案。这些答案,我把它总结成了“六个脑洞”。在这些问题、答案和脑洞中,我也逐渐看清了我们这代人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式机会”。
动车组脑洞
那接下来,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还有没有新玩家的舞台?
沈南鹏告诉我,你看到的舞台虽然更单调,但是你没有注意到,舞台本身正在变得更大。虽然聚光灯下的主角在膨胀,但是聚光灯外,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场。一部手机的平均价格是2000块人民币,而一部汽车的平均价格至少能达到十几万人民币,所以智能汽车行业比智能手机行业大很多,这将会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这个领域一定会产生一批巨头。和手机一样,其中,必有中国公司的身影。
再放眼那些新领域,从alphago到alphazero,好像都在讲述一个西方科技打败东方智慧的故事。但同时呢?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智能论文出于中国人之手。你说还有没有机会?
“得到”作者刘润老师今年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一些热门公司,来历有点奇怪?他们都出身在二三线城市。你会发现,这些公司都不是从一线城市发展出来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成功逆袭。
按说,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传播快,示范作用好,为什么这些成功的消费品牌反而诞生在二三线城市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所有的答案,都和中国独特的国家禀赋有关。尤其是人口的分布结构。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还是聚集在二三线城市。它们更能代表典型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种消费品,无论是价格、消费习惯,还是供应链的成熟度,只有在这些城市被检验了,成功了,才有在更大范围内复制的能力。这些城市,虽然并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庞大,但本身也有一个不小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同时,又不像一线城市那样,选择那么多,竞争那么激烈。于是,天然就成了消费品牌的实验室。
李丰说,“如果拉长时间范围看,过去一百年全世界已经有三次消费升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向全球输出了立顿,还有一些酒类品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输出了沃尔玛、肯德基和麦当劳。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贡献了索尼、松下等品牌。
按照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想见,未来全球的大消费品类,都会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
举个例子。2023年,很多人都在谈论喜茶。其实,还有一家叫做古茗。7年前,它在浙江台州的一个镇上开了第一家店,今年开到了第1200家店。想不到吧?那他有什么诀窍呢?其实都是这种小知识。比如,他就发现,在小镇上开店,装修不见得要多高大上,但是灯一定要亮,要成为当地的路灯。镇上的灯光通常是很暗的,你的店特别亮,顾客就觉得这家店更好、更干净。
你看,这种知识难吗?这种知识,即使你不在大城市里,听不着热门的创业课,也见不着硅谷大佬,你也一点都不可惜,因为这些知识只能来自于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在很多人眼中,这不是技术,不是创新。但是不要忘了熊彼特的教导:“创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创新,没有必要走什么捷径,扎到最深深的现实中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办公室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这是我们的商业信仰。
商业世界里有一些自古不变的朴素道理。比如货真价实,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对客户诚信,做生意要赚钱等等。这可能就是下一轮崛起的创业者的群像。
这个认知,是我今年开的非常大的一个脑洞,我称之为叫“动车组”脑洞。为什么这么说?
过去四十年,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认知,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先富带动后富,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一线城市带动二三线城市,精英带动普通人。在这个认知里,我们认为中国是一辆绿皮火车。但是,从2023年发生的桩桩件件来看,中国已经分明是一组动车。很多人还不知道动车的原理,其实简单说,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
如果靠火车头,车厢越多,就车速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这就是我们把这个脑洞称之为“动车组脑洞”的原因。
所有人都在分享这个时代的机会,也在给这个时代创造动力。带着动车组脑洞,我们也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的全球性崛起。过去每一步成功,我们都把它解释为勇气、智慧和胆略。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生长的,是中国国家势能的一种“溢出效应”,像高山滚石一样,就这样倾泻出去了。中国正在从一种“追赶式”的力量变成一种“溢出式”的力量。
何帆老师说,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平凡创新时代”。它就像动车组一样,不再依靠一个单一的火车头,而是每一节车厢都提供了驱动力。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创新太过简单。简单到乏味。但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说过,一项创新所能赢得的最大赞美莫过于人们说:这太显而易见了,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
确实这是一个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但是机会还很多,属于传统行业和普通人的机会也很多。这是2023年关于中国式机会,我开的第一个脑洞,我称之为叫“动车组脑洞”。
热带雨林脑洞
第二个问题,既然机会有的是,那在这些机会里,以前的玩法还管用吗?会有什么新的玩法?
这两年,有一家公司快速崛起,叫快手。去年这个时候,快手的日活跃用户大概是3000多万;今年12月份,我见到快手创始人宿华的时候,它的日活已经过亿。这是什么概念?按照任何标准,都已经是最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我问宿华,这是为什么?他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头儿,在快手上陪了我一年了,每天晚上他都要表演一段拉二胡。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不对啊,拉二胡一般都是右手持弓、左手握弦,而这位老人家是反的,两种可能,一种他是左撇子,这个可能性比较小。还有一种可能,说明他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要么单身,要么老伴离婚或者去世。所以,他只能自拍。
这种生活其实一直都在,但是不可能被记录下来。为什么?因为电视台的摄影记者爬不了那么高。为什么现在可以被记录?因为这些工人每个人都有手机。而且在深山中都有网络。
最难被互联网世界连接的人、最难被记录的人、那些社会末梢的人,就这样因为短视频,被接入了这个时代。而快手这个连接器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小镇青年因为电影院线的建设、因为互联网被连接进来了。他们开始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力量。这是一股新力量,他们的价值观、消费口味和我们熟悉的人迥然不同。
每冲进来一拨人群,就成就一拨连接器,每成就一拨连接器,就诞生一拨商业新物种。2023年,有一个人一直在谈“新物种”这个词,那就是吴声。但是我觉得,他更有价值的说法是“超级用户思维”。也就是说,因为新物种越来越多,商业的打法出现了一种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的转变。
过去,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家都觉得主流的商业打法,应该是流量思维。一个网站需要更多的点击,一个小店也应该开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但是这个词背后是一种冰冷的心态。不论你是什么人,你在我的商业棋盘上,就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流量,用一个统一的词汇,掩盖了互联网世界的丰富性。
不能说流量思维就错了。过去这20年,互联网人口红利爆发,大量的人从线下转到线上,从真实世界移民到网络空间,用“流量思维”来数人头,图进取,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反正遍地沃野,插根扁担都能开花。
但是现在不行了,流量越来越贵,而且都已经被巨头们垄断。
那一个新的创业公司,要想崛起,没有流量还怎么玩呢?只好变玩法。
不要留恋互联网的伊甸园时代啦。不要再想着像亚当、夏娃一样,能够随意摘取树上的果子啦。互联网人的“狩猎采集时代”结束了,“农耕时代”开始了。什么叫农耕时代?就是圈一块地,种一季粮,精耕细作,秋收冬藏。至于能圈多大,看你的本事,但是对这块地上的每一棵庄稼,心态就不一样了。他们不是什么点击量,他们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用户,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你还胆敢大大咧咧地把他们称作是“流量”? 2023年,吴声提出了一个词,叫“超级用户思维”。也就是说,因为新物种越来越多,商业的打法出现了一种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的转变。所谓的“超级用户思维”,就是我不仅关心我有多少用户,我更关心我有多少超级用户。
超级用户模式虽然由美国人首创,但是中国市场正在赋予它更大的想象空间。
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并留住客户”
就像新加坡,我地方很小,但是我尽可能提供干净的市容,良好的法制,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全球资源链接,你来我这里,给我交点税,就像你给小区交的物业费。
但是这就够了吗?不够,超级用户思维不止是营利模式的变化,它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迭代。它还有一句更重要的潜台词:我希望你以我为荣。就像一个城市,我不仅要提供你生活的良好设施,我还要给你提供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荣耀感。
说到这里,我必须拿我们的「得到」app来举例子了。
你可以去打听打听,「得到」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一家硅谷着名的创业公司明确在它的招聘启事里说,如果应聘者在「得到」订阅过五个专栏,就可以直接进入面试。面对这样的用户,我们不用做推广,你做推广也没有用,这样的用户是糊弄不了的。但是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尽可能做让用户觉得长脸的事。
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绝不给用户丢脸。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问的第二个问题,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的玩法?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亚马孙热带雨林。它有70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独立生态系统。光昆虫就有250万种。动物植物很多都是别处没有的。为什么别处没有?
我们的中国跟亚马孙热带雨林一样,它有足够的规模,有足够的内部多样性。你看,这就是大生态系统的好处。不管它原来有多少古木参天,也不管它原来有多少野兽成群,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而且新机会还有两种,一种是做物种间的新的连接器。另一种,是维持一个独立的小生态。
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都是不错的活法。所以,我把2023年开的这第二个脑洞,称之为“热带雨林脑洞”。
比特化脑洞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都说这个时代变化快,那如果没有能力快速变化,是不是就一定会被淘汰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2023年变化最快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新零售。它快到了什么程度?快到了,没有人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所以,只好在老概念前面加了一个“新”字,管它叫新零售。
新零售的玩法和打法,今年看来只是一个买棋子、做布局的阶段,真正的好戏,得明年上演。
新零售说起来很玄乎,但其实本质很简单,就两个字,效率。三个字,高效率。九个字,用一切手段提高效率。16个字,用一切手段全方位无死角地提高效率。
有的,在数据算法上下功夫,有的,在支付上下功夫,有的,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有的,在建仓策略上下功夫,有的在创造场景上下功夫。
不管什么功夫,你站在消费者这头看,本质上都是让你“想要就要,马上就要”。在你的购买欲萌发时,就能完成支付。在你的购买欲消退前,就能完成送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快递来。
你看,效率的提升就是这样一点点挺进。当你意识到的时候,这一点一点的量变,已经积累到把你的生活改变。这是一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战争。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到你楼下的夫妻老婆店,全面被动员,分开走,一起打,打一场效率战争
那你说,既然是效率战争,就很简单啊,找到货更快,支付更快,送货更快,不就行了吗?这么想你就把这场效率之战想得简单了。还有更快的打法。
你想过没有,在人的脑子里,还可以继续比拼效率。
去年跨年演讲,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认知战”。
价格战,不管多惨烈,仍然是靠产品本身赚钱,战场仍然摆在商场里;而认知战,战场只在用户的头脑中。价格战的目的,是消费者仔细权衡之后,选择我;认知战的目的,是消费者只知道我。价格战的目的,是在比较中胜出;认知战的目的,是不存在比较。
速度、速度、速度,你看我们刚才讲,从货逼近人的速度,支付的速度、送货的速度到认知的速度,我们其实只是想问一个问题,这么强调效率、速度,演化这么快的领域,真的把那些不赶时髦的人甩出去了吗?
前几年,几乎所有产业的人都在谈互联网冲击,似乎互联网是一张过时不候的船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大家都深陷在所谓的转型焦虑中。但是,在2023,连一个水果摊,一个烤红薯的,都已经被微信、支付宝拽到了线上,还有什么互联网转型的问题? 2023年,不管你原来有什么认知,什么处境,有没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是一个传统超市,还是一个夫妻老婆店,都被资本,被阿里系、腾讯系的力量,用投资、并购、地推、补贴的方法拉上了轰隆隆的战车。
2023年,有一个词大热,叫“赋能”。这个词的发明人,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
调动不属于你的,组织外的资源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你原来不能,但是我有办法让你能。所以,你才会听我的调动嘛。这就叫“赋能”。反过来,我是一个小创业者,我怎么调动阿里的资源呢?就是反过来接受它的赋能嘛。
去年的时候,我们还是想,想个什么辙,我能变成一个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而今年,你还用想辙?只要你握住来自比特世界的那支赋能之手,就已经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还有什么转型焦虑可言?
就像在内容产业里面,很多内容生产者原本还在焦虑,怎么完成这一轮互联网转型。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你不知道,像「得到」这样的公司是多么饥渴地在寻找你。
这就是我们今天问出的第三个问题,“跟不上快速变化,是不是就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开了这第三个脑洞,叫“比特化脑洞”。什么意思?这个世界正在被迅速比特化、数字化。2023年,新零售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比特世界是一个需要我们攀爬的山峰。但是,2023年,比特世界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原来它哪用你攀爬?它是主动匍匐到你的脚下,席卷你,拽住你,托举你,赋能你。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脑洞。过去几年,我们经常会害怕一些大词。我们受到互联网思维、免费、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概念的冲击,我们一时恍惚,觉得这个世界下一秒就会变得陌生,我们会因此掉队。但是,明白了比特化脑洞,我们明白了,有两个趋势永远不变——
第一,无论产业怎么演化,都是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演化。所谓的新零售,不过就是让更多的人,以更便宜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更好的体验,买到更丰富的商品。这一点,不可逆。
第二,分工会越来越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越专业的人,就越不会被时代抛下。这一点,也不可逆。
既然这次是这样,未来再有什么新词、大词,也许我们就不会被它们吓到。
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比特世界自然会给你寄来船票,什么都不用担心。这就是比特化脑洞。
拔河脑洞 我们来回答第四个问题,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会不会发展空间不够,后劲不足,说白了,中国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那么前面三个问题,不管是什么答案,都没有意义。
2023年,我问遍身边的朋友,哪个时刻你觉得很重要?这回我问的是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他说是10月20日。
那一天,坦桑尼亚批准了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项目。这个港口预计3年后建成。建成之后的吞吐量相当于现在非洲东部所有港口的总和。这是中国无数个海外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那为什么这个港口很特别?
我们先来看一眼坦桑尼亚的地图。
这个红点的地方就是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它连接着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援建的项目。质量非常好,但是现在运行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因为这条铁路沿线没有什么大城市。现在每周只能开行两三趟车,开起来也是晃晃悠悠速度慢得很。
但是,坦赞铁路的两侧还有一个别名,叫“南方粮食走廊”。可耕地是9亿亩,80%都没有开发。
巴加莫约港口修建以后,这片地方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国连接起来。那是什么结果?放飞下想象力。中国的耕地非常有限,大家都知道一个数字,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其中有5.5亿亩耕地是种玉米的,这里面相当部分是做饲料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饲料用地转移到坦桑尼亚去,用他们的5亿亩土地来种中国需要的饲料。这并不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最多对猪的粮食安全有点影响,但是中国这边就有可能腾出来几亿亩的土地。
在这样一种连接中,受益的绝不只是中国。
这个事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局限在中国本身。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中国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这个问题必须在全球的框架中才能找到答案。
2023年,我找到的答案,来自于我在「得到」里看的一本书,中信出版社的《超级版图》。这本书,我觉得被严重低估了。它讲了什么呢?就是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世界不再只是国与国的拼图,而且是由基础设施连通的网络。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摊的块块,而是连起来的点点和线线。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
光占有,不连接,就是一个资源孤岛,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把世界看成块块逻辑的bug。但是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点线网呢?那注意力就是放在基础设施上,放在互联互通上,放在塑造和维护供应链上。我们来看看,基于这个全新的逻辑,中国这些年是怎么做的。
《超级版图》这本书提出了“拔河游戏”这个精彩的比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其实是在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一场拳击比赛;而中国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拔河游戏。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博弈逻辑的区别——
拳击比赛是强者的竞技,是有准入门槛的;而拔河游戏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人人都可以有贡献。
拳击比赛以击倒对手为目的;而拔河游戏只是想把供应链上高价值的部分拉过来。
拳击比赛取胜的关键是让自己更强大;而拔河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这一方。
拳击比赛的输家必须离场;拔河游戏希望人人都不要松手。
拳击比赛之所以玩不下去,因为世界已经越来越混为一体。中国正在参与的拔河游戏的逻辑来看,所有国家的人口、产能、资源、资本和技术,都共生在一条供应链上,休戚与共,谁也不能放手。这里面的博弈再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绳子往哪移一点,主导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
那么拔河游戏里面,谁能获得主导权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胖子多的、肉大身沉的、心更齐的有优势。在拔河游戏里,人口规模、市场规模、产业规模,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了。说到这,你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会在全球那么积极地去参与修建基础设施、去维护供应链,为什么积极地倡导“一带一路”。
拔河游戏不关心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只关心价值的移动方向。
理解了拔河游戏,你就会明白,中国和美国,这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也许根本就不在一条赛道上竞争,甚至根本就不在同一幅地图上竞争。它们看到的是两种图景,实践的是两套逻辑。
不要以为两套逻辑,就一定有好有坏、有优有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个更深刻的真理。”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出来的第四个问题,中国的经济会不会遇到天花板。还记得我前面说的么?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那么前面三个问题,不管是什么答案,都没有意义。
听完了拔河游戏这个比方,有没有一种开脑洞的感觉?所以,这就是今天跨年演讲我给各位介绍的第四个脑洞,我把它称之为“拔河脑洞”。在国境线构成的世界里,在拳击比赛的规则里,这个问题好像很严峻。但是在由供应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在拔河游戏的规则里,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终点站脑洞
下面我们来回答今天的第五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如何?
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看起来很宏观,但是它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好像一直有一个声音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独特,所以持续性并不好。
这种声音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简单说就是:“随着成本提高,产业会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
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承接日本,中国承接亚洲四小龙。所以,21世纪初,中国才成了“世界工厂”。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只是产业转移的中转站而已。
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啦。
第一,中国在雁阵中永远也不会是领头雁,你虽然规模大,但是你干的是低端产业,是别人转给你的。第二,随着中国各项成本的提高,“世界工厂”的地位迟早是要交出去的。这就是可持续性问题。
你不觉得吗?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确实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焦虑中——
虽然我们的经济在增长,但是我们的各项成本也在上升,产业会不会转移出去?我们的黄金时代会不会就要结束?
到了2023年,回头一看,过去十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制造业向中国集中的趋势仍然没有减缓。那说好了的产业转移呢?中国为什么还没有掉到那个预言中的大坑里?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2023年还进一步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2023年,我遇到了一个人,他给了我这一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这个人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我第一次见到他,关于中国到底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到底有没有前途,中国在世界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他跟我讲了4个小时。
其中,我打断他,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别急,你的这个问题,20分钟之后我会说到。这个解释的核心着眼点在于,这一轮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到底是西方国家不愿意干了,转到中国来?还是他们干不了了,转到中国来?这是这个解释的核心。
施展引入了看这个问题的一个新维度,过去几十年,世界产业演化的速度在发生变化。
我们来看几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火车。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汽车。
这次产业革命的典型产品是手机。一部手机买了之后,能用多长时间?大概1年,大多数人就已经更新换代。
还记得一个品牌叫诺基亚吗?在它被微软收购的时候,ceo约玛?奥利拉说过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从产业演化速度的角度,也许我们能给出答案。
当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诺基亚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在所有手机厂商中,它是拥有自己完整生产线的最大厂商。这意味着它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把控力,综合成本控制能力是最强的。但是,智能手机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是创新。而诺基亚的庞大生产线,就意味着它的创新能力一定是被抑制的。因为生产线是按照之前产品的需求设计的,想创新的话,整条生产线都得调整,成本极高。所以,诺基亚是怎么死的?是被它沉重的肉身拖死的。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一个急迫的需求,就是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生产流程转型的成本全部甩给别人,只做观念层面的创新,不停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在以前时代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技术,技术本身就构成竞争壁垒;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观念,观念本身很容易被抄袭,所以它的竞争壁垒就是自己的创新速度,只要我的速度比你快,你就永远只能追赶而没法抄袭。
举个例子,在皇家御膳房里,你要想把菜做得好,皇上高兴,你就只能专攻一门,比如说,只做川菜,手艺越来越精,十分钟就能上一道水煮鱼,这就叫专业化带来的有效率。但是,皇上突然变口味了,不爱吃川菜了,改吃法餐了,你就傻眼了,这就叫专业化带来的没弹性。你看,高效率和高弹性是矛盾的。
在制造业领域,谁能把这对矛盾给化解了?当今世界,只有中国能够做到。
中国企业的高度分工到了什么程度呢?一个简易打火机,28个零件,在浙江的一个村子里,那就分成了28个专业厂家生产,然后再组装。平时你看到的那种卖1块钱的打火机,成本可以压到1毛钱。施展老师在浙江考察的时候,就见过一些生产拉杆天线的厂家,一个厂只生产其中的一节,可以说是专业化到极致,效率也达到极致了。但是与此同时,无数家极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还密集地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他们彼此之间有互相配套的关系。上游需求一变,这种配套关系可以迅速重组,确保弹性。
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做到?
这里面既有“命”的成分,也有“运”的成分。
所谓“命”,就是中国独有的禀赋,其他国家想学也学不去,那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
所谓“运”,就是中国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恰好踩对了节奏。
「得到」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一直对未来的全球分工有一个判断——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国际贸易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前国际贸易是“产业间贸易”,而中国参与的国际贸易更多的是“产业内贸易”。
什么叫产业间贸易?就是中国人80年代干的,用十几亿条裤子换人家一架飞机。用成品换成品。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就是美国苹果公司要生产iphone,供应链遍布全球,而中国分担其中的一部分环节。那中国就非常容易打开这个缺口了。中国就会利用自己的超大规模性优势和兼具效率、弹性的优势,在这个机会窗口里开疆拓土,攻城略地。
规模不再只是规模,规模本身就是能力。
这是在2023年我开的第五个脑洞,我把它称之为“终点站脑洞”。还记得刚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吗?中国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后一站。
枢纽脑洞
刚才我们已经谈了五个问题,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要关心。中国能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为什么要关心这个问题呢?刚才我们一直在讲中国机会很多,中国增长还没遇上天花板,中国的优势很独特,那你一家独大,别人怎么办?别人过不好,我们也好不了。所以最后的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和世界建立良性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未来的全球角色是什么?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请注意,不仅现在是,历史上一直都是。什么是“自变量”?就是它一变化,系统就变化,它的变化是参与到系统的生成和演化中的,这种大块头的因素,就是自变量。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就是世界系统的自变量。
还记得吗?总有人说,中国很倒霉啊,我们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似乎是中国的一个软肋。但是你一旦把思考角度转过来一看的话,世界缺不了中国。这就是自变量的地位。
但是,自变量只是说明你的重要性,还不能说明你在全球结构中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争来的,是世界格局演化逐渐形成的对中国的一种需求。
我们来看看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局部演化——
非洲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说实话,那个时候非洲经济发展是不错的。原因是西方的带动。西方要资源,要经济腹地,非洲正好有这些好东西,所以非洲的日子就好过。
但是一转眼到了19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西方经济突然之间遭遇了一个巨大的停顿,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下降,非洲国家于是陷入到了非常艰难的经济困境当中。
然后呢,西方的危机很快过去了,我们都知道里根、撒切尔一系列改革,西方经济继续爬起来,80年代中期迎来一个繁荣的周期。但是,在西方的这一轮繁荣的同时,恰恰是非洲现代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十年。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创新经济的时代,超过70%都是第三产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这和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欠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缝。
这个裂缝谁来填?上个世纪90年代,答案揭晓,是中国。
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就理解中国的全球角色了。
西方国家已经没有办法和欠发达国家直接形成经贸循环了,中国是全球经贸循环有效运转的必须结点。这不是什么推演,这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正在变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十字路口,是资源、信息、资本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是世界的路由器,也是施展老师这本书的名字——枢纽。
作为枢纽,我们向原材料产地国家输出资本、制成品、基础设施和就业机会。
作为枢纽,我们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形形色色的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
2023年,我们已经看到,当大规模难民涌向欧洲的时候,欧洲既无法抵挡,也很难让他们融入。
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说:“历史上的国家和社会衰败,更多只是影响到自己。而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衰落,都可能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方。” 中国2023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361亿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9%,是世界第一。这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在非洲建设铁路、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把非洲的矿山、农田、村镇和全球连接起来。
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他们通过中国投放秩序。站在欠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他们通过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中国的枢纽作用。
中国,处于大陆和海洋的连接点上。
在古代,世界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互动,大陆是秩序的生成线,然后以中国为枢纽,向海洋世界投放秩序,海洋是秩序的传播线。
在当代,世界潮流反向而动,海洋世界是秩序的生成线,然后以中国为枢纽,向大陆的深处投放秩序,大陆是秩序的传播线。
但是,不管方向如何,中国都是联系海洋与大陆的中介性、枢纽性存在。
这是中国的地缘位置和超大规模性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都希望中国去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清楚这个角色和责任,我们就有能力去营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就不会和现有的大国发生零和博弈。
这是这场跨年演讲试图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把这个答案称之为叫“枢纽脑洞”。特别感谢施展老师在2023年给我开的这个脑洞。他把这套思想,和关于中国历史三千年演进逻辑的思考,写进了一本书,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这本《枢纽》。
今天,我们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开出的六个脑洞中,其实也认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
这只是一个起步。我不觉得今天说的是什么终极答案。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将会持续探索这些问题,这种探索一点也不抽象。它和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决策息息相关。
还记得我们这个演讲一开始提的那一系列问题吗?
什么样的行业会有前途?
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怎样配置自己的资产?
不管你原来是怎么想的,2023年到了最后的时点,让我们带着中国式机会的视角,重新启动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思考。
人生算法
下面我要说的话,只能是说给你们这样少数人的。它只跟少数人有关,也只对少数人有用。这是2023年我感受很深的一个词——人生算法。
过去,我们对于人生策略有一种误解。以为最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因为寻找到了某种规律。我们总觉得,这规律应该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是躺在那等着你发现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就可以一把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在人生算法看来,成功策略不该是这样的。
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只有可以不断增大的概率。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为了说清楚什么是“人生算法”,我的朋友喻颖正考过我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天也考考你。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
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
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机会就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有人会选第一个,因为落袋为安。100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有人会冒个险,选第二个,因为万一成功,从此就成了人生赢家。
但是,出这道题的喻颖正告诉我,这道题的本质,不是考这个。
这道题目,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那就是要选第二个按钮。有一半机会拿到一亿美元。
你可以找一个人,说,我有一半机会能拿到一亿美元。咱俩关系不错,如果你给我一百万美元,我就愿意把这个机会分享给你。你去按,什么也没有,你认倒霉,如果拿到了一亿美元,咱俩平分。
有的算法,虽然引入了风险,但是没有风险的控制机制,所以也不怎么样。有的算法,引入了风险共担者,有的算法引入了市场。算法越迭代,成功的概率就不断地提高。
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这里面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美国最着名的投资人之一瑞·达利欧写的,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原则》。现在就可以以全网最低价在「得到」app里购买电子版。
我牢牢地记住了达利欧的下面这段话:“算法,就是在连续性基础上运行的原则。” 我们总觉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憋着什么发财的诀窍,但是查理·芒格说:“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这就是在说人生算法。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也是在说人生算法。
如果还是觉得费解,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2023年已经开始,我们这群人即将分头前行,各自启动自己的人生算法。祝各位好运。下一次,我们聚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现场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会像木心先生所说的那样:
“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
2023年1月1日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篇三
2023年逻辑思维跨年演讲要点摘要
1、终身学习
2、跨界学习
3、高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
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能顺势而为学习的人成为稀缺劳动力,这部分人是用自己的灵活性来勇敢的承担新职业,所以可能能胜任这件事的人很多,但是只有拥有新的思维和写作模式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新职业。
牛人(新社会形态从业者特点):
1、可以自己定义目标,想办法完成
2、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探索解决方案
3、协作是人类社会成长的
外貌说明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负责任,美国阶层,富人没有太肥大的。
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个人意识到觉醒,我们的产品要更细化,更精确地对准目标客户群。而不是继续在最大范围内经营。
这个变化中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在根据自己接触的事物在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太平洋百货,百利,班尼路,美特斯邦威都纷纷关店 小超市都开始开店
投资人就是在创业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时为创业者铺路
创业者的世界只有两样东西: 待解决的问题,正在尝试的方法
只要他试图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就是创业者。(我也是,早已在路上)
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时间战场:
线上企业没有流量往线下去找,先下企业没有人要到线上去捞。有一些微小的趋势,幅度不大力量不小,但是不可逆
中国人的时空观是循环式,认为一切都会回来,都会好起来。互联网红利结束了,手机市场饱和
不到3%的劳动力,创造了接近行业一半gdp 巨头的世界观,是古埃及人的世界观:现实不重要,未来才重要。创业市场上的“代孕生意”。门派腾讯,阿里
上半场,人口红利 下半场,精耕细作
针对性服务
有限时间除以无线信息为0,一条信息在未来互联网传播出去的命运趋向于0,信息膨胀 国民总时间,gdt
时间是商业的终极战场。每一个行业都是在时间战场上分一杯羹。微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张小龙
社交虐我千百遍,我待社交如初恋。——马云
电影市场(未来没有过硬的指标,不要混了):看电影,时间风险很大,要花2个小时,才知道值不值。
传媒,出版,教育,航空,酒店。是否值得消费者花时间来尝试。商机从时间转到空间。为什么消费升级这么难?
做哪些事情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答:定期扔东西。所有的体验,本质上是时间现象。
要么帮用户省时间
要么帮他们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方式。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 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
多数精英认为自己所坚持的就是对的,然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无法认清现实。我们不想阻止用户分享意见,也不想成为真理的仲裁者,我们认真的造高速飞机,我们不是航空公司。
技术没有价值观,但技术可以引领价值观。
最好的服务,是给你还不知道的好东西。
服务升级
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简单怎么来,机器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复杂怎么来 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硬件,大数据 目前社会算法已经被统一,所以数据成为实现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环节,很多科学家离开实验室进入企业,到数据最丰富的地方去。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答:规模化 技术是人类的延伸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延伸而是人的替代。人类文明要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会出现一部分连剥削和利用的价值都没有的人。
如果你现在所有的优势,都附着在某一种职业技能上,那么你就很可能被替代。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就有胜算。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我们进步的太快。
2,8原则,你只要花20%的精力,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就够了。做智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场到哪里。
互联网时代: 快手
社群文化,社群价值
世界是碎的,社群互不认可,互不认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否定问题的存在。
达成共识,治愈这个世界的破碎。这是有价值的,ip是越来越值钱的共识 共识像地皮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维生素,牛奶等所有食物包含的营养都可以再其他食物中获取。人每天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没有需求,就用意义编织一个,没有市场,就用认知开拓一个
过去,我们相信认知源于事实 现在,认知本身就是一个事实
血缘,地域,阶层,单位,专业,认知去共同体化 未来的公司还没有一个人的寿命长 创业者要主动构建共同体
资本市场和创业者要的是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增长,持续增长,超预期增长)凡是不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创业,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做生意 这哪里是在创业,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 创业者是永远的挫败者 凡是过去皆为序幕
2023年5只黑天鹅:时间战场,服务升级,智能革命,认知税,共同体危机
一个人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即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钥匙: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好,事情自然就会好。努力的价值,是成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这些美好的存在。
一切根源都是自我
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更努力的奋斗不仅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更为了给下一代一个更好地生活环境。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篇四
看了其他的答案,我觉得大家对逻辑思维似乎误解颇多。
首先要说的是看太多的”我来教你如何思考“的书没有用。逻辑思维说白了是一个技术,和打游戏,把妹,打拳击一样,多进场练习才是关键。看书是系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不是习得技巧的有效方法。光看书你是学不会一种思维方式的。
其次是做数学题没有用。我不知道真正艰深的数学是怎样,但就大多数人熟悉的高中数学题来说,练习的只是一种技巧: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寻找到一种快速解法,找到答案。逻辑思维的涵义比这个要广。逻辑好的人做数学题会快一些,但做数学题本身并不是提高逻辑的直接方法。
第三是读逻辑学导论没有用,你会晕的。以下引用百度百科:“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这种话对你有帮助么?你学习十年牛顿物理,投篮命中率未必会比别人更高。
我在另一篇答案里已经写了我认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question/2067 那么这里来写写我认为什么练习方式最有效吧。我个人的体会是自己出一些练习题,自己做。以下举一些我自己出的,自己做过的习题:
第一类:
1,人在哪些场合下会哭?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2,短信诈骗有哪些方法?请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互相重复的答案。
第二类:
1,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一下中国人每天说多少句 “傻逼” ?(1.先界定中国人的范围,把这一概念明晰化;2.傻逼这个词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是什么意思,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3.)
2,条件同上,估算一下淘宝一年卖出多少个避孕套?
第三类:
1,我开了一家包子店,包子却卖不出去,该怎么办?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2,有一家门户网站,流量不高,该怎么提高流量?请给出应对各种可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解答第一类问题,你会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分类,然后一一列举。哪些场合会哭?随便举一个分法,可以分为一个人的场合,两个人的场合,多个人的场合。一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挂科,失恋,喝醉,生病,etc。两个人的场合什么时候会哭?吵架,被骂,被感动,etc。如此类推。如果不分类,要么列举得很慢,要么列举不全,要么列举出重复的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mece :http://www.6902/answer/15826773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做到这一点,分类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解答第二类问题,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最后用 a x b x(c + d)x(e + f + g)这样的形式来解答。中国人一年说多少句傻逼?把中国人先按年龄层分成几段:0-15,15-30,,30-45,45-60,60以上。假设每个年龄层3亿人(随便设一个)。0-15 大约是不会说的。60以上也不用考虑。45-60 的人每天说10次,30-45 的人每天大概说20次,15-30 每天大约 30次。那么答案就是 3亿 x 10 + 3亿 x 20 + 3亿 x 30 = 180亿次/日。这题比较简单。但要算的更精细有哪些办法?可以分南方人,北方人,分城市人,农村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分职业,等等,一步步细分,一步步估算。
解答第三类问题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结合。包子卖不出去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是第一类问题。原因可分成两大类:供应和需求。供应方面,包子口味如何?质量如何?价格如何?新鲜否?需求方面,本地区有人否?这些人吃包子否?这些人习惯到包子店买包子否?等等。针对每一个子问题,如何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比如,本地区有多少人吃包子?这就回到了第二类问题。
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以发现,逻辑思维不是知识,你可以任何时候,用任何素材来练习。它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不留缝隙的解决各类无头绪的问题。习惯了这样的解析方式,碰到复杂的问题你也不会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明年的房地产形势会如何?照着模式一步一步解就可以了,答案不一定会多准,但至少你有个概念。
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怎么办?
这个问题值得一答,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有用的技能。
表达不清分两种,思路不清,表达技术不够好。
首先要知道的是,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想法的时候,其最重要的原因几乎肯定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本身极清晰的人,罕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你思路的一部分。
观察一下知乎众大牛思路清晰的答案,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答案分两种,要么是简短几句,要么是长篇论文。简短几句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摆出逻辑: a-> b-> c-> d-> e。长篇而复杂的答案的话,必然是先摆出答案,然后说明支持此答案的理由有一二三四点。而这一二三四点各自的陈述中,又包含了 a-> b-> c-> d-> e 这样的结构。为什么是这两种结构?因为这就是人脑思考问题和吸收知识的共同模式: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和逻辑链(chain)。使用这两种结构解析问题,你最终一定可以组成一个树状结构,如图:
当你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表达就只是回溯这个结构而已,你从树根开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到 a 和 b 两块来解决。我们先讨论 a,a 有1)2)3),然后来到b,b有1)2)3)4),好,所以 a 和 b 共同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下来,要不清晰都很难。
当然,思路结构清楚了之后,表达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注意。临场的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很不同的。书面表达可以用很多的时间组织结构,语言也可以字斟句酌,相对容易。现场发言需要你一瞬间就想好结构,然后一条一条娓娓道来。两者的共同点是思维结构是一样的!技术上都需要长时间训练,而后者更考验功力。
书面表达的重点在于言简意赅,重点放前,每一句话都必须有信息量,关键概念配图表示。
临场语言表达则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在会议室里的小组讨论临时发言。这种场合要更简短,语言更少,更需要突出重点。手势,眼神,语速,观察听众的反应,对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引入一些互动,加些小笑话,等等。这里说不清了。
好,最后我们来举个例子。就以本题为例,表达问题不清楚怎么办?我的逻辑结构如下:
表达不清-> 1)思路不清-> 需要使用逻辑结构-> a)链条(chain)-> b)分块解决(divide and conquer)-> 2)表达技术问题-> a)书面表达-> i)结构-> ii)语言-> iii)图表
-> b)现场发言-> i)更小的结构、更少的语言-> ii)语速/手势/眼神交流
-> iii)互动/根据听众反应加的即兴内容
熟练了这些,你会发现,结构真的有用,你简直无时无刻在用它。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说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做不到。
当然,正式场合交流复杂思想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做,和女朋友谈恋爱就不要搞这些了,否则感情破裂了不要来找我。
哦?你说和女朋友应该怎么交流?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
和女友交流的法则一共只有两条: 第一条,老婆永远是对的
第二条,当老婆错了时,请参照第一条执行
逻辑思维跨年演讲吉林站篇五
第一个故事:企鹅肉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