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知道这是哪吗?(出示图片)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颐和园中的景物。
(1)那我告诉你们颐和园是我**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你会怎么读课题?
(2)今天的颐和园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美丽的`大公园,你又会怎么读课题?
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语言,去游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1、出示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指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
2、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移步换景的提示语。
(1)教师:作者就是这样走一走,停一停,慢慢看,寻找打动自己的特色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顺序特别适合于参观游览和描写古典园林。
(2)其实,在颐和园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例如:(出示换灯片)边出示,教师边叙述:“德和园”大戏楼,是我国**最大的古戏楼,“西堤六桥”据说比苏州的西湖的“苏堤”还要美。但是作者就选取这“三种”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
3、交流总分总的顺序。
(1)教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把这两句话调换吗?体会总起句和总结句的作用和总分总的结构。
(2)通过比较,教师总结:第一句是引出颐和园的美,让人去欣赏,去读,是引出下文。最后一句是游览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对全文的总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作者是由情入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正像写景文章中所说的“此时景语皆情语”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物特点。
(1)教师:那就让我们进入颐和园,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出示学习指南)
(2)体会长廊的“美”“长”。
“美”:花、画的数量多、颜色多、内容多。
“长”:七百多米,一眼望不到头。
(3)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教师:我们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的方法来学习下面的内容。(出示换灯片)教师: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1)抓住佛香阁形状的特点,排云殿“金碧辉煌“的特点。体会古典建筑的“宏伟”。
教师:站在宏伟的佛香阁前面,居高临下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2)抓住颜色:红的、黄的、金的,体会皇家建筑颜色上的古香古色。
(3)去掉湖水中比喻和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比喻的形象,让景物的姿态生动的跃然纸上。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4)出示《桂林山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5)出示《观潮》描写了潮水的哪些方面?
(6)出示《望洞庭》体会古诗中怎样描写水。
(7)小练笔:写一写你见过的江河湖海中水,写一段关于水的描写。
学生进行练写,教师巡视。
教师选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教师小结:其实颐和园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我们的祖国更是美不胜收,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运用上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就会创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老师留一个写文的作业:运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要忘了修辞这个法宝。写一写你游赏过的美丽的景色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游戏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游了颐和园,你觉得那里美吗?为什么?
1.指名回答。
2,猜图游戏。
3.这些都是颐和园的景色,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4.指名答,师板书。
二、学习“长廊”,掌握学法
师:作者首先来到了长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长廊看看吧。
1.生**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长廊“长”的?画出有关词语。“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的长。数字不好理解,可引导学生同自己的教室或操场的长度相比,增强感性认识。
3.长廊不仅很长,而且很美,课文是怎样写长廊的“美”的?
4.指导朗读。
三、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片,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2,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知道的?
“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
4.指导朗读
5.出示填空题。
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2.出示佳句,品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比较滑和划)
3、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4.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5.顺理成章(句子重组)
五、拓展延伸,激**感
师: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随着镜头再次走进颐和园。
1.播放图片。
2.畅所欲言。
3.这么美的园子,你能不能向大家推介她,帮她设计一条广告语呢?
4.出示广告词。
六.作业超市
1、背一背: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3.画一画:颐和园很美,我要把她画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附: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虚心请教、及时充实,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相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设情景,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你想和老师一起去游玩颐和园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颐”字的书写
2、简介颐和园
二、学习词语、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2、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1、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个教室,这真是——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b、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2、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3)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4)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景点2:万寿山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 “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作者接下来来到了昆明湖,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了**园林建筑的高超水*,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积累运用语言,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采用不同手法描写景物的写景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从中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智力抢答:世界之最知多少。
1.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2.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3.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yí)和园。
二创景导入
在我国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3、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同学们有信心吗?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1.阁(ɡé)——看图片认识“阁”,读词:亭台楼阁;在颐和园中,供**太后们烧香礼佛的那座楼阁就是——佛香阁。
2.琉(līú)璃(是一种半透明的釉料,大多是绿色或金黄色),用拆字的办法理解:琉璃瓦。
3.耸(sǒnɡ)立:用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通过查字典品析“耸立”与这些词意思上有什么区别,并选词填空,说明理由。(出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在半山腰上。)
4.(出示句子:游船、画舫(fǎnɡ)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读准多音字:几【jī】乎。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规律理解生字词“画舫(fǎnɡ)、远眺(tiào)”后扩展词汇:向远处看是——远眺;向上看——仰视;站在高处向下看——鸟瞰;左看看、又看看——左顾右盼;这儿看看、那儿看看——东张西望;盯住一个地方注意地看——凝视……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最难读的句子都能读通,我想其他的句子肯定不在话下。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游览了颐和园之后,作者对颐和园的总感觉总印象是怎样的?(出示:开头、结尾句)
像这样写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一般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再读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都讲到了美丽)扣住这个关键词我们男生、女生分别读读这两句。
2.这是一篇游记,既然是游记,就一定会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顺序,你看,这一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快速读课文,把它用横线画出来。
下面我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体会作者整个的游览顺序。
3.领悟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四、逛长廊,体会特点
1.读文体会长廊十分有名:长廊被***文化**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纪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猜猜看,长廊应该被评为世界最——的廊
(1)最长的廊:(出示第二、三句)
a、联系身边建筑作比较,感悟长廊之长。
b、领悟写作手法。(列数字)
四、逛长廊,体会特点
1.读文体会长廊十分有名:长廊被***文化**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纪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猜猜看,长廊应该被评为世界最——的廊
(1)最长的廊:(出示第二、三句)
a、联系身边建筑作比较,感悟长廊之长。
b、领悟写作手法。(列数字)
c、读出长廊的长。
(2)世界最美的廊
a、画儿多。(出示句子)读这个句子,最让你震撼的是哪个词?(重点感悟: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课件演示长廊横槛上的.画)看着这一幅幅画,你脑海中蹦出了怎样的词句?读出你心中的震撼。
b、花儿多。指名读句子;分组合作读:这一种花________,那一种花____________;那一种花________,这一种花____________;大家一定发现了,这个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就是(开——谢),这一开一谢之间,你感受到什么了;创设情境,理解“神清气爽”并指导朗读句子:长廊两旁总是——(繁花万朵、花团锦簇、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万紫千红)这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的确是美不胜收啊!此刻,我们就漫步在这长廊上,微风轻轻拂来,深深地吸口气,一阵阵花香沁人肺腑,使人————(神清气爽)这样的头脑清醒精神舒爽就可以说是(神清气爽),还可以说是——(爽心悦目、心旷神怡)那就让我们来读出你的神清气爽,你的心旷神怡。
2.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究竟哪一项被评为世界之最呢?我们来看看(展示资料)长廊以其长成了世界之最,也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上表示观察角度的词齐读第二段。
(2)世界最美的廊
a、画儿多。(出示句子)读这个句子,最让你震撼的是哪个词?(重点感悟: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课件演示长廊横槛上的画)看着这一幅幅画,你脑海中蹦出了怎样的词句?读出你心中的震撼。
b、花儿多。指名读句子;分组合作读:这一种花________,那一种花____________;那一种花________,这一种花____________;大家一定发现了,这个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就是(开——谢),这一开一谢之间,你感受到什么了;创设情境,理解“神清气爽”并指导朗读句子:长廊两旁总是——(繁花万朵、花团锦簇、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万紫千红)这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的确是美不胜收啊!此刻,我们就漫步在这长廊上,微风轻轻拂来,深深地吸口气,一阵阵花香沁人肺腑,使人————(神清气爽)这样的头脑清醒精神舒爽就可以说是(神清气爽),还可以说是——(爽心悦目、心旷神怡)那就让我们来读出你的神清气爽,你的心旷神怡。
2.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究竟哪一项被评为世界之最呢?我们来看看(展示资料)长廊以其长成了世界之最,也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上表示观察角度的词齐读第二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
⑴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教师板书:
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交流资料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和视频。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大、美)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呢?(板书)(ppt演示)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ppt演示)
今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颐和园,继续去领略它的美吧!
二、学习课文
(1)长廊
1、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ppt)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
2、学生汇报。
师: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它的长。(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板书:长)
作者在描写长廊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它的长呢?(列数字)
指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师:作者还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呢?(板书:美)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它的美呢?(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师:作者除了写出了长廊内部的`美,还描写了长廊两旁,又是怎样的呢?(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话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廊两旁的花儿,这边的谢了,那边的又开了,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景色宜人。
师:作者在描写长廊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由内到外)
3、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么长、这么美的长廊吧。
4、小结:作者描写长廊时,抓住它的特点来进行描写。而且,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和描写的。这些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ppt)
(2)小组合作学习
1、师:接下来,作者还去到了万寿山脚、万寿山上和昆明湖游览,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完成以下的表格。(ppt)
2、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合作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用实物投影汇报,师板书,随机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ppt)
比较: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课文当中为何不用“划船”的“划”字,而用了“滑动”的“滑”字呢?
因为昆明湖和万寿山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只有这样,游人才能既尽情地欣赏优美的风景,又不会破坏湖面的*静。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美丽的大公园吧!
三、拓展阅读,打写练习
1、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颐和园的美,我们国家其实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同样美不胜收,我们现在就一起去读一读吧!
2、(ppt出示冰壶洞的图片)师介绍:这是全国最大溶洞瀑布,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的冰壶洞内,冰壶洞的洞口小、肚大、洞深,形似冰壶,又凉气袭人,而得名的。
师:观察一下这溶洞瀑布,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来读读短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冰壶洞的溶洞瀑布的。
3、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它几篇文章。
4、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好文章,现在一定也很想把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介绍给大家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去练练笔吧!
5、小练笔要求: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6、师生共同评议。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
本课教**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汇报。
(学生**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颐和园》教学设计10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板书:
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
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汇报。
(学生**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去过颐和园吧?说说那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导语:在我国的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检查:全班交流:
(1)生字:
颐:颐和园休养,保养。
炉:鼎炉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
烛:烛光蜡烛,用线绳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
封:封建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
豁:豁然开朗开通,敞亮。
峦:重峦叠翠连着的山。
佛:佛香阁梵语“佛陀”的简称……
典:古典引:标准,法则。
综:综观总合。
宏:宏伟广大。
罕:罕见稀少。
(2)区别多音字,形近字。
A、注音:处理()颐和园()缭绕()俯瞰()
综观()谐趣园()摇曳()蒙上()
B、读词语,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选择自己喜欢的记下来。
变化无穷 千姿百态 数不胜数 山泉绿竹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 豁然开朗 小桥流水
碧波荡漾 柳暗花明 重峦叠翠 湖光山色
C、解决词义: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
重峦叠翠:形容翠绿色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的样子。
柳暗花明:柳树成荫,繁华似锦的景象。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就像真的活得一样。查字典,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课文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
5、检查朗读
四、默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1、自读自思,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总述—分述—总结)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首段: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说明它的规模之大。
尾段: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几十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它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
(开头和结尾这两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中间一段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颐和园内一些著名景物。全文按总述、分述、再总述的顺序连段成篇。)
2、了解自然段意思,理清全文脉络结构。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自然段介绍了哪里?
(二)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3、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
第二段(2—7):介绍颐和园中几个有**性的建筑物。
第3段(8):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
五、教师总结
**交流
观看图片
读课文,圈画生字和新词,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读词语
默读思考
读课文分段
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认识颐和园。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
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颐和园
规模大 景物 大公园
保存好 博物馆
(总述) (分述) (总结)
作业:朗读课文,继续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阅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体会按总分总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背诵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
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回顾课文。
1、导入:在我国的首都**西郊,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桥等人文景观。
2、出示画面及第1自然段,齐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规模大、保存最完好)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游览足迹,一同来游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二、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圈画在书上)
(1)详细介绍的景物有: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
十七孔桥
(2)简略介绍的景物有: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3、**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过渡: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你们想欣赏哪处景点就读哪处。学生**读,师巡视。
过渡:我听了听,发现读每一个景点的同学都有,可见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非常吸引人。谁先说?
(一)长廊:这座游廊久负盛名,因其长——二百七十三间,被称为长廊;因其画多——被称为画廊。这些画给游人增添了乐趣。
出示学法1、细读:找景物抓特点
1、**: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指名读句子,(长、间数多、没有相同画)
出示学法2、精读:研景物特点探究美
2、我们再来读一读,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
指名说,抓住728米、273间、没有相同说
出示学法3:品读:想景物画面欣赏美
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等句子,发挥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读,说想象出的美景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游览了长廊,我们再去万寿山看看。刚才,我们在欣赏颐和园长廊美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新的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三步读法。下面我们就来试着运用这个学法,自学其他部分。
(二)仁寿殿:先介绍殿内的设施,突出了皇家气派。再写殿后的近景和远景,突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造园特点。
(三)佛香阁:运用了一组数据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大、雄伟。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昆明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大戏楼:大戏楼的格局、结构和用途,表明这座大戏楼“在当时的舞台建筑上是十分先进的”。
(五)十七孔桥:由“面”写到“点”,接着介绍桥的长度,形状以及“十七孔”的道理。
(六)第7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共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谐趣园:山泉绿竹,小桥流水,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买卖街:临水而建,店铺林立,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上城市。
廓如亭:我国亭类建设中最大的一座。
知春亭:在这里可以纵观颐和园的全景。
三、引读最后一段,激发爱国情感
过渡:颐和园的美景数也数不清,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有道是(齐读最后一段)
1、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或你想说什么?(谈感受)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颐和园呢?(出示网址:)
四、课外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2008年我国将要举行世界奥运会,想要把颐和园建造地更加美丽。如果你是颐和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画家你会在横槛上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园艺师,你会在长廊两旁栽种什么?使它的四季都有诱人的景色。(想一想再说)
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
思考
读后交流
**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指名读、说
读最后一段
说一说
整体回顾课文
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体会写法
激发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一、规模大 保存好
二、详写: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
长廊、十七孔桥 (分述)
略写: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三、大公园博物馆(总结)
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并默写。
3、选择一处景点进行观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背诵,总结景物特点,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2、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学习写法写一处景点。
教学重点:
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一)整体默读思考:
1、课文属什么体裁的文章?
2、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二、整体读文感悟写作方法
(一)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
么特点?
(二)**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1、突出景物的特点。2、语言简明。
三、读句子,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投影出示:
(1)在长廊里辨认画上的人物、故事,是很多游人的乐趣。
(2)长廊共有273间,每间廊里的枋架上都绘着彩画,总共8000多幅。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所以长廊又有“画廊”之称。
自读体会,集体交流
提示: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及语感,灵活使用这两种标点符号。
四、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一)**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二)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三)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四)**背诵。
五、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思考: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六、试写一处熟悉的景物
过渡:游览了**的景色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可爱的校园,怎么样?
1、说游览顺序
2、说景物特点
整体默读思考
读句子
**默读,思考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逗号顿号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
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写熟悉的一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
2、邀请学生**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习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习背诵。
五、练习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颐和园》教学设计10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地去游、**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
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1、 从读学写,自然拓展。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
2、邀请学生**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
本课教*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生字词的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旅游?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颐和园)你知道关于颐和园的哪些事情?(学生汇报资料)师补充: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快速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指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4、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吗?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先指读生字。
2、这些字按结构分,可分成几类。
3、重点指导。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生词,你们学得很好。那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师: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3、 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三、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2、、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3、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4、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5、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地读课文,要求:
⑴ **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去过颐和园吧?说说那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导语:在我国的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检查:全班交流:
(1)生字:
颐:颐和园休养,保养。
炉:鼎炉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
烛:烛光蜡烛,用线绳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
封:封建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
豁:豁然开朗开通,敞亮。
峦:重峦叠翠连着的山。
佛:佛香阁梵语“佛陀”的简称……
典:古典引:标准,法则。
综:综观总合。
宏:宏伟广大。
罕:罕见稀少。
(2)区别多音字,形近字。
A、注音:处理()颐和园()缭绕()俯瞰()
综观()谐趣园()摇曳()蒙上()
B、读词语,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选择自己喜欢的记下来。
变化无穷 千姿百态 数不胜数 山泉绿竹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 豁然开朗 小桥流水
碧波荡漾 柳暗花明 重峦叠翠 湖光山色
C、解决词义: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
重峦叠翠:形容翠绿色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的样子。
柳暗花明:柳树成荫,繁华似锦的景象。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就像真的活得一样。查字典,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课文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
5、检查朗读
四、默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1、自读自思,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总述—分述—总结)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首段: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说明它的规模之大。
尾段: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几十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它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
(开头和结尾这两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中间一段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颐和园内一些著名景物。全文按总述、分述、再总述的顺序连段成篇。)
2、了解自然段意思,理清全文脉络结构。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自然段介绍了哪里?
(二)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3、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
第二段(2—7):介绍颐和园中几个有**性的建筑物。
第3段(8):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
五、教师总结
**交流
观看图片
读课文,圈画生字和新词,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读词语
默读思考
读课文分段
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认识颐和园。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
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颐和园
规模大 景物 大公园
保存好 博物馆
(总述) (分述) (总结)
作业:朗读课文,继续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阅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体会按总分总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背诵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
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回顾课文。
1、导入:在我国的首都**西郊,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桥等人文景观。
2、出示画面及第1自然段,齐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规模大、保存最完好)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游览足迹,一同来游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二、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圈画在书上)
(1)详细介绍的景物有: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
十七孔桥
(2)简略介绍的景物有: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3、**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过渡: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你们想欣赏哪处景点就读哪处。学生**读,师巡视。
过渡:我听了听,发现读每一个景点的同学都有,可见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非常吸引人。谁先说?
(一)长廊:这座游廊久负盛名,因其长——二百七十三间,被称为长廊;因其画多——被称为画廊。这些画给游人增添了乐趣。
出示学法1、细读:找景物抓特点
1、**: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指名读句子,(长、间数多、没有相同画)
出示学法2、精读:研景物特点探究美
2、我们再来读一读,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
指名说,抓住728米、273间、没有相同说
出示学法3:品读:想景物画面欣赏美
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等句子,发挥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读,说想象出的美景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游览了长廊,我们再去万寿山看看。刚才,我们在欣赏颐和园长廊美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新的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三步读法。下面我们就来试着运用这个学法,自学其他部分。
(二)仁寿殿:先介绍殿内的设施,突出了皇家气派。再写殿后的近景和远景,突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造园特点。
(三)佛香阁:运用了一组数据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大、雄伟。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昆明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大戏楼:大戏楼的格局、结构和用途,表明这座大戏楼“在当时的舞台建筑上是十分先进的”。
(五)十七孔桥:由“面”写到“点”,接着介绍桥的长度,形状以及“十七孔”的道理。
(六)第7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共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谐趣园:山泉绿竹,小桥流水,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买卖街:临水而建,店铺林立,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上城市。
廓如亭:我国亭类建设中最大的一座。
知春亭:在这里可以纵观颐和园的全景。
三、引读最后一段,激发爱国情感
过渡:颐和园的美景数也数不清,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有道是(齐读最后一段)
1、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或你想说什么?(谈感受)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颐和园呢?(出示网址:)
四、课外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2008年我国将要举行世界奥运会,想要把颐和园建造地更加美丽。如果你是颐和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画家你会在横槛上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园艺师,你会在长廊两旁栽种什么?使它的四季都有诱人的景色。(想一想再说)
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
思考
读后交流
**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指名读、说
读最后一段
说一说
整体回顾课文
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体会写法
激发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一、规模大 保存好
二、详写: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
长廊、十七孔桥 (分述)
略写: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三、大公园博物馆(总结)
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并默写。
3、选择一处景点进行观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背诵,总结景物特点,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2、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学习写法写一处景点。
教学重点:
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一)整体默读思考:
1、课文属什么体裁的文章?
2、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二、整体读文感悟写作方法
(一)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
么特点?
(二)**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1、突出景物的特点。2、语言简明。
三、读句子,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投影出示:
(1)在长廊里辨认画上的人物、故事,是很多游人的乐趣。
(2)长廊共有273间,每间廊里的枋架上都绘着彩画,总共8000多幅。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所以长廊又有“画廊”之称。
自读体会,集体交流
提示: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及语感,灵活使用这两种标点符号。
四、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一)**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二)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三)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四)**背诵。
五、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思考: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六、试写一处熟悉的景物
过渡:游览了**的景色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可爱的校园,怎么样?
1、说游览顺序
2、说景物特点
整体默读思考
读句子
**默读,思考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逗号顿号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
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写熟悉的一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著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 )阁( ? )漆( ? )昆( ? )殿( ? )爽( ? )
提( ? )各( ? )膝( ? )混( ? )臀( ? )大( ? )
栽( ? )堂( ? )廊( ? )
裁( ? )*( ? )郎( ? )
载( ? )赏( ? )朗( ?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课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课文《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课文《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课文《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颐和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
⑴ 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教师板书:
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交流资料
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舌音(栽zāi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⑶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5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
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四、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知道这是哪吗?(出示图片)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颐和园中的景物。
(1)那我告诉你们颐和园是我**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你会怎么读课题?
(2)今天的颐和园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美丽的大公园,你又会怎么读课题?
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优美的语言,去游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1、出示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指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
2、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移步换景的提示语。
(1)教师:作者就是这样走一走,停一停,慢慢看,寻找打动自己的特色景物,这种移步换景的顺序特别适合于参观游览和描写古典园林。
(2)其实,在颐和园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例如:(出示换灯片)边出示,教师边叙述:“德和园”大戏楼,是我国*最大的古戏楼,“西堤六桥”据说比苏州的西湖的“苏堤”还要美。但是作者就选取这“三种”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
3、交流总分总的顺序。
(1)教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把这两句话调换吗?体会总起句和总结句的作用和总分总的结构。
(2)通过比较,教师总结:第一句是引出颐和园的美,让人去欣赏,去读,是引出下文。最后一句是游览之后,作者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对全文的总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作者是由情入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正像写景文章中所说的“此时景语皆情语”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物特点。
(1)教师:那就让我们进入颐和园,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出示学习指南)
(2)体会长廊的“美”“长”。
“美”:花、画的数量多、颜色多、内容多。
“长”:七百多米,一眼望不到头。
(3)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教师:我们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的方法来学习下面的内容。(出示换灯片)教师: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1)抓住佛香阁形状的特点,排云殿“金碧辉煌“的特点。体会古典建筑的“宏伟”。
教师:站在宏伟的佛香阁前面,居高临下之间,你又看到了什么?
(2)抓住颜色:红的、黄的、金的,体会皇家建筑颜色上的古香古色。
(3)去掉湖水中比喻和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比喻的形象,让景物的姿态生动的跃然纸上。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4)出示《桂林山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5)出示《观潮》描写了潮水的哪些方面?
(6)出示《望洞庭》体会古诗中怎样描写水。
(7)小练笔:写一写你见过的江河湖海中水,写一段关于水的描写。
学生进行练写,教师巡视。
教师选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教师小结:其实颐和园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我们的祖国更是美不胜收,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运用上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就会创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老师留一个写文的作业:运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要忘了修辞这个法宝。写一写你游赏过的美丽的景色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 14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水仙)
** 印章 2008 第一次(奥运会)
皇家 ** 园林 长廊(颐和园)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点击邀请函)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师板贴游览顺序图)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美)
4、学习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读)
学生评价。
(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山上景物)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结合图片演示)
3、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静、绿、比喻)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结合视频理解)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结合视频理解)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教学设计 15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颐和园教学反思10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
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内容,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大量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另外,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得到实现!因此,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希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2
本文关键词:颐和园,反思,教学
本文简介:《颐和园》教学反思交口县城关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王金珍《颐和园》一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
本文内容:
《颐和园》一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因为《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所以我在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线,走的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作者到的景点。为展开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要的景点来细细品读。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中的景色之美。单从表面还不足以看出颐和园的景色美,但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这种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体会中美读。课堂上很想把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可是就是因为越想却越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紧张,怕做错,反而造成了不自然,没放开,没发挥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执教中,我会努力克服,改正,争取做得更进一步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说话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 ,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发挥,**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4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作为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校际交流授课,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课的过程,我得到了同组教师给予的很大的帮助,教学设计和学习卡也是改了又改,我也得到了锻炼,感觉自身成长了很多。感谢教研组给我这次历练的机会,我会更加努力,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让学生欣赏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能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按游览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教学环节:
1、回顾游览顺序
2、细读文本,学习写法
3、总结梳理
4、拓展运用
其中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卡”进行教学,详细讲解第二自然段,3、4、5自然段学生借助学习卡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不足之处: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就像教研时所说,“语文味”不浓。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同时,这次校级教研我也认真听了其他两位教师的授课,从她们的教学中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袁宝坤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中,采用了多种**,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很好的感悟了文本。
我会继续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6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进入正题后,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作者描述颐和园景物的段落。《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我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从“滑”体会昆明湖静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不足的是最终结尾时,感情升华完了,就是文章总结不够好。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第一段“**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后,没有及时总结:颐和园就仅有这些美丽的景物吗?学生们会很自然的读出最终一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升华感情——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进而了解本课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这一环节是我预设好的,可是因为心里一向强调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给忘了,还是自我心理素质不够好啊!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这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的最终以总结性的话语问:“同学们,本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找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是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法。可是这样讲解效果不是很好,这样的教法过于*淡无味。议课时,梁自娟教师提议:如果把开头的情景朗读视频在讲解移步换景时播放,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讲解,理解移步换景就是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述。极致到位的点评!想想也是啊!人让学生根据情景朗读感性的认识移步换景,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对这一写法的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8
一、读说离散,培育学死的语文学习能力。
《颐和园》那篇课文按旅游的逆序刻画了**颐和园的绮丽景色,文中处处弥漫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誉之情。课文文字摩登,条理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照应的写作方式,很是值得学死学习。
《颐和园》讲授深思
阅读讲授,“读”是感悟能力组成的魂灵,也是概括能力组成的捷径,让学死捉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粹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那节课所运用的方式。
正在讲授“少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死品读有闭的语句,如:看到那么多各具情态的绘里,您有甚么感受?游船、绘舫正在湖里缓缓天滑过,险些没有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照。那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死皆能较为公道的展开念象并进行了必然的语言操练,那样没有仅协助学死更晴天文解课文内容,并且磨炼了学死的理解、阅读、语言等多种能力,提下了学死的语文素量。
二、学习写作方式,提下写作技能。
正在阅读讲授中,教师引导学死学习和体味作者遣辞制句、表情达意的方式,让学死从范文的写作技能中汲与写作经历,引导学死将阅读与写作离散起去,正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常识,删强学死正在各类场所学语文、用语文的熟习,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里提下学死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范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间:“**的颐和园是一个绮丽的大年夜公园”。接着围绕那一中间,运用了移步换景背我们引见了少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绮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讲授那篇文章时,启发学死从文章的构念、写作方式等多方里天背《颐和园》学习。
明白中间句是最能默示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散中闪现。了解中间句有概括和总述浸染,陈诉学死写文章的时辰必然要有一个中间,那样文章就没有会隐得混治无章。接着请学死快速欣赏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绮丽”二字背我们引见了哪些景点?并把相闭的句子绘出去。让学死明白那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纲目。把游玩的过程记下去的文章叫做游记文。若是要念把游记文写得井井有理必须要先列纲目,写清文章念要表达的中间,再遴选几个具有**性的景色去凸起中间内容。
由于学死闭于移步换景那种写法对照陌死,所以正在“移步换景,学写法”那一环节,我直截了本天陈诉学死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正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死朗读减深印象,接着学死朗读上一环节找出去的句子,师进行点评。正在读与教员的评中发略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去。逆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死体味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照应的写作方式。
哄骗阅读课背学死无熟习天供应作文写作材料和方式,提下了学死坚忍天掌控常识和矫捷天运用常识的能力,开拓了学死的智力,激起了学死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快乐喜爱,读写离散,提下了语文讲授的水仄。
颐和园教学反思9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太后,**)
(3)这颐和园是**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3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 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习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开头结尾都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美和大,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景中学习,在做课件时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讲解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总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细致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细细体会其特点。”,先自己找,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力求通过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解决本课的重点,最后全班汇报。
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读中品,品中悟”,所以整堂课我都力争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感悟颐和园的美。
因为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以至于有点紧张,所以讲话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该讲的内容没讲到,例如:在700多米、273间、17孔桥的时候要提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后来忘了。在点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紧张喊错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时间也没太把握好,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最想向大家介绍的景点时,时间不够了,还没怎么说就下课了。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和遗憾。
《颐和园》教学反思5
多**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潜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构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建立了**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就应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潜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光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光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7
自学校开展“**自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教研组每次的巡回听课活动,都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次提升。通过研究问题的提出,假说的确立,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集体备课,课前说课,上课,评课,最后到课后的自我反思。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我们教学的考验。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都有其亮点和遗憾的地方。就算每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再细致,也难免在课堂上不出现学生的突发事件,所以我想世上应该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因此只有一次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强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离完美近一些。
本节课结合本组假说:交流展示中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一种有效途径,进行设计的。由于孩子们没有去过颐和园,只能从语言文字中抽象的体会。因此我找了一些优美的图片配上课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同时再加上老师重点句子的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硬件原因以及对学生课前的了解情况不够,所以存在着很多遗憾的地方。我不想谈本课的亮点有多少,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才能有所进步。
第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充分,没有了解学生读文是否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层面,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太少了,以致孩子们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从何谈起。对于朗读的指导虽然有图片作为辅助,但音乐没有放出来,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读出赞美的语气。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第三,我在指导读文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指导的契机,点拨的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一节无准备的课,并不是自己没有充分的备课,而是在学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强迫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孩子们失去了往日课堂上的风采。到现在我还处于自责中,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自己多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研究的方向。由衷的感谢这节课给我的教训,我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力地走下去。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今天我讲的是《颐和园》第一课时,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堂课学习什么,干什么。然后紧跟学习目标,老师设计的课件展开学习。最后拓展延伸。我在导入课题时播放了歌曲《**欢迎你》,从而燃烧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
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备课时我搜集一些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如颐和园的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一些美丽图片。课堂上这些图片让学生大饱眼福
课堂中的不足,课堂上缺乏朗读,学生没有从读中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从而知道本课的写作顺序。教学设计还需要精心设计,能够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的教学,这些还有待于我以后努力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一、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这节课所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明确中心句是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了解中心句有概括和总述作用,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接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丽”二字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纲。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的文章叫做游记文。如果要想把游记文写得井然有序必须要先列提纲,写清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再选择几个具有**性的景色来突出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师进行点评。在读与老师的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写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反思: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2.我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重视背诵、积累语言,但所给时间较少。
3.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教师可作为对课文描写的扩展延伸。让学生极尽自己所能,有的从网上查找有关颐和园中的其他景观的资料,有的可以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有的可以去图书馆阅读。学生互相交流,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能力。
4.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看录象,等教学**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课堂教学节奏较缓慢,在第四,五节中应先看录象,再品读课文,次序有些颠到,在让学生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再找一些狮子的图形来补充,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些。今后应在教学中逐步改进。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18《颐和园》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我采用先欣赏颐和园风景的图片导入课题,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最后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带领学生去领略颐和园的美景。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悟情。运用多种形式,如出示长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对颐和园的美和对颐和园的爱表达出来。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一排排”等词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抒**感,迁移情感。
回顾这整节课,我感觉学生读的虽多,但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还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在引导他们在细读课文时,还没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对语言文字理解、加工不够,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融会贯通。那么,该如何去做的更好呢?
我想教师还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以读为主,从读中去想,想中去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课课练■
一、给带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着火(zháo zhuó)似的(shì sì)模湖(mú mó)乘凉(chénɡ chènɡ)
一模一样(mú mó)爱好(hǎo hào)一匹(pī pǐ)揉眼睛(ruó róu)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红彤彤
例:半紫半黄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公鸡()的青草()的狮子
()的小池()的霞光()的荷花
()的大狗()的金鱼()的楼房
()的石头()的钢笔()的椅子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1、鲜血染红了他的外衣。
2、秋风吹落了黄叶。
3、妈妈做好了中午饭。
五、给合课文内容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近义词:
笑盈盈()凶猛()威武()
2、找反义词:
镇静()恍惚()
六、在()里填上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热锅上的**——()
铁公鸡——()
螃蟹过街——()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军事论文——()
泥菩萨过河——()
水上的浮萍——()
猪血煮豆腐——()
木匠戴木枷——()
月亮里的桂树——()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2、《火烧云》一文重点写了火烧云的()和()的变化,写出了()、()的特点,写出了火烧云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
真有趣呀,仰着头看,天变成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流,那鸟,就是结群回游的鱼……
还有声音哩!
我就生长在这蓝色的透明的世界。
这世界给了我不尽的兴趣,给了我永远张天遐思的羽翼,给了我永恒不泯的童心……
因此,人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
笑,这是海的声韵……
1、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雾()的风()的潮声
2、用“ ”线画出文中比喻句,并仿写一个句子。
3、为什么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九、将诗句补充完整,再与后面的季节相连。
1、小()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春天
2、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夏天
3、不是花中偏爱(),此花开尽更无花。秋天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冬天
参***
一、zháo shì mó chénɡ mú hào pǐ róu
二、红通通白茫茫绿油油黑黝黝半真半假猜来猜去走来走去飞上飞下
三、漂亮细细气势凶凶圆圆红彤白色奔跑游来游去高高坚硬实用古老
四、1、他的外衣被鲜血染红了。
鲜血把他的外衣染红了。
2、黄叶被秋风吹落了。
秋风把黄叶吹落了。
3、中午饭被妈妈做好了。
妈妈把中午饭做好了。
五、1、笑哈哈凶狠威风2、慌张清楚
六、略。
七、1、略。 2、色彩形态色彩绚丽形态多变对大自然喜爱
八、1、蓝色蓝色蓝色2、略。 3、因为渔家的孩子有着一般晶莹的生命: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本课作者引领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内几处美丽的景观。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文字围绕“美丽”展开。
课堂上,我们从走进大门开始,跟随作者绕过大殿,来到长廊,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和美;随后登上万寿山一饱山下美景;最后来到昆明湖,欣赏了湖边的美景。作者每到一处,在每段开头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转移的语句来引出,非常明显。在开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后,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对重点词句的体会也比较好。描写长廊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长廊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宋艺涵同学竟一下子说了好多,对每一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的长、美,还由横槛和花木的独特设计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来她由17课《长城》的知识迁移过来了,这种学习方法还真不错。后面段落中,其中对于“滑”字的体会学生理解比较透彻,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铺垫。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学完每一部分后我还是没能及时小结一下。课文围绕颐和园的美丽来写,每游览完一处景观,都应该回归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个总起句,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进一步感受园内的美丽。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也不到位。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超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透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潜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资料、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资料,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很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活力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经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创新精神、实践本事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本事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资料、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资料,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本事,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在讲昆明湖的时候,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颐和园》教学反思3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颐和园》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颐和园》这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准备。同学们提出了20个问题。
1、为什么柱子上刻着狮子?
2、为什么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的山顶上?
3、为什么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4、为什么站在山上,佛香阁的景色尽收眼底?
5、为什么船在昆明湖上驶过,湖面不留一点痕迹?
6、为什么柱子横槛上不漆别的漆?
7、为什么叫垂杨柳,不叫垂柳?为什么要栽这种树?
8、为什么叫颐和园?是为了和*的花园吗?
9、为什么讲万寿山脚下,不说是万寿山底下?
10、为什么八角宝塔不怕被风刮倒?
11、为什么叫排云殿?难道能排云吗?
12、为什么叫朱红的宫墙?难道像珠子一样红吗?
13、长廊两旁的花都谢了。谢是什么意思?
14、为什么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15、为什么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16、为什么隐隐约约的看到城墙?
17、为什么万寿山的柱子上雕刻着狮子?
18、为什么昆明湖绿的像碧玉?
19、为什么说美景说不尽?
20、为什么颐和园最美?
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每个学生自己记下去。我慢慢的看着,进行着分析。忽然,我灵光一现,对,就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回家探究、读书、找资料、研究,尽可能地说出问题的答案来。
我花费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解决了不少问题,虽然说学生回答的答案比较的简单,但是考虑到孩子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我想那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下面的就是学生的回答,当然,作为教师,我也引导了一点儿。
1、生答,因为狮子好看,雄伟。我结合现在有的人家房子前面竖起石头狮子,看看怎样啊。引出学生说出:皇家气派。
2、生答,师引,共同归纳出,中间可以兼顾山上和山下的景色。
3、生,因为风*浪静,风都被山挡住。
4、因为站在高处。
5、生,波浪盖住。师引导,水面*静的原因。
6、学生答,因为颜色鲜艳,像一幅画。师导引,红花绿叶搭配起来好看。
7、生,因为树下垂,颜色像柳树,美丽。师,样子也像柳树,细枝柔条,是一种风景树。
8、(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我让同学们,看看颐字是什么意思?)生,修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说出,那是休养、休息的地方,并且天下太*。
9、学生说,把山当**来写。教师提出鼓励。
10、生,那塔是用石头砌成的,并且在山上选取*坦的地方来建筑。
11、生,因为风大,把云都吹走了。
12、师,朱是红的意思;古语说,近朱者赤。过去红色**富贵、热烈,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13、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不解。我随口唱了一句,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学生马上明白谢是落了的意思。
14、因为被树挡住,看不清。
15、因为有阳光反射。
16、生,因为在远处看不清。
17、生,因为狮子威武。
18、生,以为水清,水面*。
19、师引导,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呢?引导学生说出景中景,园中园,说出颐和园的美景很多。
20、这个问题,学生综合上面的内容进行回答。
通过课堂教学,我觉得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浓厚的,探究能力也是有的,从上面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要点也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这些回答的内容,显得粗略了一点,但都是小学生依据生活的经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推理、判断出来的,且有一定的道理。
我又进一步鼓励,如果将来有哪一位同学到**颐和园去玩,一定要把那里的美景详细的说给老师听噢!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6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通过在网上找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们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的景点较多,我希望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中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应该重点讲解某一个景点,剩下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同的办法自主进行学习。整堂课全部都是我在讲,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内容多也导致课堂节奏很快,时间很紧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
语文教学不管何时都应以读为基础,读为重点,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节课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精读、泛读、小组读、指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及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美,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节课中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太少了,由于课堂讲解的环节太多占用太长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多开口读课文,学会欣赏,学会朗诵。
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没有完全做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太过中规中矩,很少涉及开放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跟随你的思维,进入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是一门学问,以后要在这方面多花费心思,多向优秀的教师请教或者看一些优质课视频。使问题能成为串联整堂课的主线。
《颐和园》教学反思9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颐和园》教学实录,颐和园,希望对你有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 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习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 一课本来我想按部就班的依着教案依葫芦画瓢,趁着孩子们初读课文的空当,我打开了投影,顺手吧课文当中的图片往上一放,就在这一放中,犹如一道火光划过脑海:课文共有三幅图,六个自然段。除去首尾呼应的总结性的两个自然自然段,几乎每个自然段对应一幅图,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图画让孩子们找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长廊的图片:这幅画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读的读,划的划,小手也陆续的举了起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非常满意,在我们快乐的交流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轻松的.笑脸,我更加意识到在我们*时的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教材。
在反复朗读《颐和园》这篇课文以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将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与领悟文章写法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设定的课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体会作者依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对学生写景类习作给予启迪。
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的教学过程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将高效课堂的理念贯穿其中,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并根据学法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经过数次打磨,多次修改后的设计流程还是可取的。
但是,预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后,我感到很受挫,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带动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显得很生硬,尤其是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之后的汇报过程中,我没能好好驾驭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够。课后,砂子塘天华的伍老师,我们的语文大组长叶老师,还有我的师傅马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也仔细反思了整堂课,发现这堂课最主要的失败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案设计不够详细。作为刚上讲台的新老师来说,我应该预设课堂上学生的任何可能的回答,并且把过渡语、评价语都要设计详尽,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出现冷场的状态。而我只是准备了简案,这也是导致我的课堂与学生距离疏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备课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慢慢提升自己。
二、语用设计比较生硬。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却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语用拓展也就脱节了,变成了画蛇添足。
三、对高效课堂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这节课我预设的小组合作环节本来是想带动全班同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由于我的设计偏差,反而让一部分同学在汇报环节里无事可做,游离于课堂之外。高效课堂并不是追求简单地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是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教学评价语言生硬,语调缺乏抑扬顿挫之感。这样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很遥远,也没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注重这一方面的积累。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而是要积极改进,提升自己。一节课下来,留给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师傅们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1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很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活力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经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创新精神、实践本事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本事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资料、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资料,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本事,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开头结尾都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美和大,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景中学习,在做课件时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讲解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总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细致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细细体会其特点。”,先自己找,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力求通过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解决本课的重点,最后全班汇报。
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读中品,品中悟”,所以整堂课我都力争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感悟颐和园的美。
因为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以至于有点紧张,所以讲话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该讲的内容没讲到,例如:在700多米、273间、17孔桥的时候要提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后来忘了。在点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紧张喊错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时间也没太把握好,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最想向大家介绍的景点时,时间不够了,还没怎么说就下课了。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和遗憾。
颐和园教学反思3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习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颐和园教学反思4
由于孩子基本上没有去过大草原,所以在上课开始时,我便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美妙的音乐,仿佛走进了颐和园。课程结束后,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把课件和课本的配图结合起来运用,效果很好。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过**朗读,小组交流概括,班内交流,体会出颐和园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总分总,动静结合,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过渡句等等。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师包办的太多,厄杀了学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让学生们概括课文写了哪些场景时,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是对的,可是自己却偏要把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总怕时间不够,结果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点拨语言、总结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发挥,**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文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建立了**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就应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潜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光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光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9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现在,我将个人教学反思叙述如下:
一、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没有到过**,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二、充分利用了多**辅助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我充分以网络引导,让学生观看颐和园的录象,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升华学生情愫。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深度还不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文中的三大景点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得不够深。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文章,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另外,我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这次的合作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1.过渡不够精炼,虽然能写出精炼的过渡字句,但一到上课依然会**发挥。所以有时会显得琐碎。
2.教学设计得太细致,面面俱到,既想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语言文字之美,又想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结果两头都没顾上。
3.**的方式不够明确、灵活。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还欠缺技巧。使得学生在找“大半”这个词,和给句子加关联词这两处浪费了很长的时间。拖慢了整堂课的节奏,并且这两处设计现在想想也没多大意义。却反使整堂课的重点不够突出,思路不够清晰。
4.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有经验。这堂课在组内试过3次。换过3种上法。每堂课的准备时间都很短,结果也并不理想。正式这堂我整合了前3堂的教案设计和组里的意见,并无试课直接去上。经验不足,一开始上课没进入状态,后来状态来了,发现时间又不够了。已经说了下课又把跳出来的内容讲了一遍,以后要引以为戒。
总之,十分感谢同事们的倾力**和批评指正,以后继续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语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菁选2篇)
语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语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发挥,**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0)
——《颐和园》教学反思菁选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建立了**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习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就应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潜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光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光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2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这节研究课结束,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太需要交流。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 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习“万寿山”部分,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具体表现: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二、学科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
具体体现: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
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学设计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到**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积累、内化、升华。学完之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导致学生写的时间不充分,从而收效甚微。
第三,运用多**教学加深学生感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颐和园》能给没有条件上**亲眼看过颐和园景点的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悟,学校多**教学设备无疑起了很大的用处。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颐和园中长廊的横槛上的画,以及颐和园的实景图片,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对话。
不足之处: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
在讲昆明湖的时候,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颐和园》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开头结尾都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美和大,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景中学习,在做课件时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讲解的时候抛出了一个总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细致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细细体会其特点。”,先自己找,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力求通过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解决本课的重点,最后全班汇报。
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读中品,品中悟”,所以整堂课我都力争营造优美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感悟颐和园的美。
因为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以至于有点紧张,所以讲话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该讲的内容没讲到,例如:在700多米、273间、17孔桥的时候要提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后来忘了。在点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紧张喊错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时间也没太把握好,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最想向大家介绍的景点时,时间不够了,还没怎么说就下课了。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和遗憾。
《颐和园》教学反思6
字词教学始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无论什么样题材的课文,认读生字,积累与运用词语是不可丢失的。在上课初始,复习字词的时候,我很好地把握了重点,例如,会写的字,不仅要学生认识,还要理解字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摇摇摆摆、叽叽喳喳”是课文中的两个重点词语,也很有特点,训练学生会运用,并让学生复习了一些同类结构的词语,强化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继而进行了写字指导,重点指导了半包围结构的几个字“周”“病”“床”,指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并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学生自己练写。不足的是,学生写过之后没有反馈信息,纠正学生在练习写字时的不到之处。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发挥,**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9
我思想,我是一只不甘于在一朵花里就满足半生的蝴蝶。于是我在释迦的菩提树下许下了一年的生命,寻找世界的美丽。——沈从文
或许,我就是那只不知满足的蝴蝶,总想着努力地蜕变,不断地追寻。从抽到课题的那天就开始了紧张而又烦琐的准备工作,总起来说经历了三个过程。
一、知识的积淀阶段:
陈科长说得好:“要想把一节课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读厚。”因为本节课是写景文章,怎样将《颐和园》读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将本课熟练的背诵,在对课文资料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开始忙着查阅有关颐和园的文字介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利用接近半个月的时光了解颐和园的历史风云与建筑风格。浏览了上万幅相关图片,下载了200余张精彩画面和十多种有关颐和园的不一样视频资料,同时也做了超多的笔记,对颐和园有了必须的了解后,开始翻阅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参考,利用网络将有关《颐和园》的教案设计汇集在一齐,仔细阅读并整理他们课堂上的'精华部分,为备课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
二、教案设计艰难的摸索阶段:
教案的最初设计,我只注意到怎样让这一节课上厚实,整节课的教学过多的渗透了课外资料,老师讲得过多,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总起来感觉到老师教得十分辛苦,而学生也学得十分被动.之后,在反复揣摩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对长廊与昆明湖的学习感悟上,同时将这两处的教学重点落在对长廊的长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学习感悟上,最后,经过反复比较,将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②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确定为本节课学生品读感悟的重点。但是,试讲了两次之后,总感觉课堂太*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尤其是在学生这方面,依然十分被动。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学校里刘淼老师的一句话,我觉得对自我启发十分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就就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引领着他们更深层次的感悟。怎样设计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谈?在自我的引导下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一开始,我觉得自我十分迷茫,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在经过多次修改、两次试讲后,我把学生大胆说这一环节设计在学习每个景点的初读感知之后。那让学生透过老师的引导究竟要到达哪种状态,透过什么形式让学生品读感悟重点句,又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感悟长廊的长和美这一环节上,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初步感知后都能够说出长廊长、美的特点,于是就设计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词汇归纳总结长廊的特点,然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将自我总结出来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的长廊中,教其他同学在书本上做好批注。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长廊的长呢?透过出示相关的图片,和他们合作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让学生带着自我独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读这一句。而对于长廊的画美这一句的处理,我分别出示三幅图:武松**、草船借箭、牛郎织女让学生猜,目的是提高参与度,点燃学生的热情。之后透过老师的描述,让学生感受14000多幅这么美的画连续不断出现的美,再次品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最长的长廊,就应让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层次:让孩子们为我们的长廊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同时读出自我的感受。
对昆明湖静的感悟上应当说是煞费功夫,尤其是对“滑”字的品味上。以前实施过多种方案都不尽人意。怎样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它的静,又能够较好地感悟呢?最终,我选取将“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地划过,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错打成“划”,让学生先自我发现,然后根据理解谈哪个字更适宜,之后教师让学生做“划”的动作来感受,要想让船划动就得用桨使劲划,这一使劲就会把这么静的湖面给划破了,就把这像镜子似的湖面给划坏了,而这样“滑”过之后才会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在比较中,联系上下文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自我刚刚感受到的朗读昆明湖的美,这只是到达对语言文字简单感知上的读,并不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透过精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明湖那种静,那种美,在此基础上的品读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
说起这节课的'板画设计,有三大功效:一是帮忙学生了解颐和园各个景点的位置;二是让学生与老师同台板书,充分体现*等与合作;三是在学生当小导游一环节,帮忙孩子回忆整节课,引导孩子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
三、参赛课堂反思:
应当说这一节课,上得比较顺利,无论是学生的配合上,还是老师的发挥也都算得上正常。整体感觉学生的素质十分高,因为与他们见面比较晚,又赶上要上兴趣活动。只用了半节课的时光让他们预习,而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的品读感悟不但没有丝毫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多处完成得十分到位,学生的品读领悟潜力很强。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升能够再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能够了,如果透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如画的风景,情绪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情绪美上,学生品读起来必须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记得在让学生谈自我沿着长长的堤岸看到了什么时,一个学生***说道:我觉得湖中心小岛上的宫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为她的回答似乎离我的“标准答案”很遥远。因为我记得,文中只是说: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感觉到那里的树多才适宜,于是,我并未对她的回答做一评价,而是引导她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树木的繁多。其实,当时我就应轻轻地问一句:你是怎样明白这座宫殿必须很美的?引导她联系自我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感悟来谈自我的想法,同时就应不忘称赞她一句:你真会读书,是一个富于想象的女骇。但是,我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实不就应。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维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一、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这节课所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明确中心句是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了解中心句有概括和总述作用,告诉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接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丽”二字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纲。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的文章叫做游记文。如果要想把游记文写得井然有序必须要先列提纲,写清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再选择几个具有**性的景色来突出中心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师进行点评。在读与老师的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写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单元五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式围绕“世界遗产”来写的,作为一篇游记,《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仅文字优美,而且结构很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显而易见,所以我想透过让学生发现这条游览路线来掌握游记的写作顺序,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透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堂效率不高是我教学上的诟病,往往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引导和总结的问题,我却反复强调,这是浪费课堂时光的原因之一。第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没有做到突出特点,该略讲的部分没有略讲,往往一个课时能完成的课,却要用两个课时去完成。这次在《颐和园》的教学中,再次凸显这些缺点。我设计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学习交给学生自学,但又怀疑学生的自学潜力,以致未能放手让学生成长。
《颐和园》这节课让我愈加觉得自我教学上有诸多不足,教学尚未成功,我仍需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一、**的运用。
课文是一篇游记,描写的是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鉴于学生在学习中对长廊以及石狮子了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图片加以补充。这些图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了长廊,特别是长廊上的画。通过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的时候,也安排了一组石狮子的图片,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图片让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因此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比较具体。在这课文的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言训练点的落实。
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语言训练点。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并简要地说说那儿景物的特点。以及在教学时一个贯穿整课学习的填空,使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也使文章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也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十七孔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这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这时,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一段课外描写石狮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学生练习的要求,这对于学生在说话练习的时候会有根大的帮助。
2、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学生在说话练习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话做出评价。特别是学生在介绍石狮子的时候,如果老师对于学生模仿课外一段话说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鼓励,这会激起更多学生说话欲望。
3、朗读训练。在对重点语句进行层递式训练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学“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像一块碧玉。”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昆明湖的静,采取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但在最后朗读的时候,采用了齐读的形式,破坏了昆明湖的宁静。如果此时采用女生读或指名读,则会比较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也就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1)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菁选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
【摘要】
新的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学习。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
(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发挥,**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5
***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每一处景点开始细细推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抓住景点特点 与生以读促悟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协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别样“练笔”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层次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些景点,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文本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在教学前运用多**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播放了长廊和昆明湖的视频,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动态的情景场面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也使学习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注重读中迁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如:在教学“长廊”的段落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长廊上各不相同的画的内容,从画面中感受长廊的美。再如:在学习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滑”字,通过换字的形式,来体会湖水的静,感悟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还有引导学生注意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和过渡句的恰当运用。在这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还学到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但在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之余,我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8
由于孩子基本上没有去过大草原,所以在上课开始时,我便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美妙的音乐,仿佛走进了颐和园。课程结束后,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把课件和课本的配图结合起来运用,效果很好。既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过**朗读,小组交流概括,班内交流,体会出颐和园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总分总,动静结合,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过渡句等等。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师包办的太多,厄杀了学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让学生们概括课文写了哪些场景时,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是对的,可是自己却偏要把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总怕时间不够,结果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点拨语言、总结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9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1
一、首先是因为自己在讲课前没有把课件浏览一遍,导致自己把没有把最后修改好的课件放出来,播放的竟是修改前的!还好没有较大的差别。
二、怨自己太强调这节课了,学生们竟然不能把他们天真活泼有趣的那一面展示出来,在摄像机的“**”下,他们倒显得怯怯的,小手举得挺积极,可没了往日的“张狂劲”……也难为孩子们了,他们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架势,*时最多的也就是几位老师来教室听课。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进入正题后,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颐和园景物的段落。《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从“滑”体会昆明湖静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不足的是最后结尾时,感情升华完了,就是文章总结不够好。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第一段“**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后,没有及时总结:颐和园就只有这些美丽的景物吗?学生们会很自然的读出最后一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升华感情——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进而了解本课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这一环节是我预设好的,但是因为心里一直强调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给忘了,还是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好啊!
四、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这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的最后以总结性的话语问:“同学们,本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找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是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法。但是这样讲解效果不是很好,这样的教法过于*淡无味。议课时,梁自娟老师建议:如果把开头的情景朗读视频在讲解移步换景时播放,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理解移步换景就是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极致到位的点评!想想也是啊!人让学生根据情景朗读感性的认识移步换景,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对这一写法的了解。
教师的高明不高明差别就在于能否把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轻松掌握!真的是一点都不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2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4
在本次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赛课活动中,我教学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各**的讲评,作了如下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面面俱到,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有待各位**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15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