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1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xx多年历史。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
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建国以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先辈。
清明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坟烧纸”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为了避开清明扫墓的高峰,全国各大墓地已迎来提前扫墓祭祀的市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野,凡是有墓地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因烧纸而产生的徐徐升起的几缕青烟。
清明节与寒食节息息相关,起初受到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是不焚烧的,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压在坟墓边。
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以“烧包袱”的形式把“包袱”从阳世寄往“阴间”,此后才有烧纸的习俗。
斗转星移,时间飞逝,转眼已到环境堪忧、雾霾严重的当下。
虽然清明烧纸不仅容易引起火灾、污染空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可仍有不少人们仍保留着旧俗,甚至有的人还干脆把清明节简单理解为“上坟烧纸”。
清明节是传统节假日,似乎按阴历来推算其节日。然而清明节是阳历算法。
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节当天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节日活动主题。
那么有不少人在网上问清明节为什么是4号或5号?清明节怎么算的?
在***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作为节日是在唐朝才形成的。
清明节为什么是4号或5号
清明在阳历中的日期会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这三个日子中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在1582年采用现行公历至2100年的518年中,清明在4月4日的为219年,4月5日的为281年,4月6日的最少只有18年。
节气差异只会在3天内,那么,为什么清明会在阳历中的4月4日-6日之间变动呢?
清明节除了是传统祭祖扫墓节日,还是我国的***节气之一,清明节不是按农历来算了,确切地说是按太阳黄经来算的。而***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一般都是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8天就是清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而清明则是在阳历中一般都在4月4至6月之间,却不能以确定的阴历日期为准。今年的清明就是在4月4号。
清明节气起源是什么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1)
——清明节日和清明节气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荟萃2篇)
清明节日和清明节气的双重含义是什么1
清明作为汉族传统的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作为节气是农历***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间在春分之后。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春分之后的清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据传源于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清明节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日和清明节气的双重含义是什么2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2)
——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含义是什么呢 (荟萃2篇)
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含义是什么呢1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含义是什么呢2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3)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1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4)
——中元节的含义是什么3篇
中元节的含义是什么1
中元节含义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也是,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节日意义
从有关七月十四/十五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七月十四/十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5)
——清明节吃的青团是什么草 (荟萃2篇)
清明节吃的青团是什么草1
青色的,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市面上卖的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
做青团的草叫浆麦草,类似小麦的野草,茎部微红,高不盈尺,结的果实像雀舌,所以叫雀麦草,后被称为浆麦草。制作青团还有泰香糯米和,百果百果心。泰香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
清明节吃的青团是什么草2
3.1、将糯粉置案板上,加清水(约2.5kg)及青汁拌揉均匀,摘成重约80g的团坯,以手按扁,中间放入荤油豆沙馅,捏拢收口,整齐排放在蒸笼内,旺火沸蒸至熟。取出倒在抹有素油的竹匾内,即可上市出售。因糯粉黏性大,供应时需剪刀逐只剪开。
3.2、荤油豆馅制法:赤豆5kg,糖桂花250kg,白砂糖7.5此,碱100g。将赤豆淘洗干净,入锅加清水,(以淹没豆为度)及碱,煮至酥烂。用铁铲压细,再加荤油及糖桂花入锅炒和,盛入盆中待凉即成。
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扩展6)
——广东清明节习俗是什么
广东清明节习俗是什么1
民间吃荞菜春卷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祭品四大件
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
“清明荞菜”不可少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在清明前一天,许多人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肇庆:
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有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则负责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当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吃,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客家
清明节不祭祀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
客家人祭祀祖先的习惯是: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
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其中原因有两个:一、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以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了;二、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二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韶关
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佛山
插柳纪念忠臣
在**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