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1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同时在必修4,学生也学习了三角函数、*面向量等内容。这些为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弦定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延伸,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公式,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解三角形,几何计算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物理学等其它学科、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常常涉及解三角形的问题。依据教材的上述地位和作用,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②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②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使其主动参与双边交流活动。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破上述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与**
二、教学方法与**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愉悦教学环境。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主要采用启导法、感性体验法、多**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学情调动:学生在初中已获得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初步知识,正因如此学生在心理上会提出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疑问。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再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3.教学**
利用多**展示图片,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动手练习,我把本节课的例题、课堂练习制作成一张习题纸,课前发给学生。
下面我讲解如何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开展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引出课题
引出新知
归纳方法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
四、总结分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性质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
㈠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性质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
㈡引导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掌握新概念。
㈢设法走出“性质概念一带而过,演习作业铺天盖地”的误区,促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走进“重视探究、重视交流、重视过程”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贯彻教师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体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原则。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设计意图:
我的板书设计的指导原则:简明直观,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板书教学重点放在黑板的正中间,为了能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的认识,把例题放在中间,以期全班同学都能看得到。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中,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教学,利用多**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sinB=,sinC=,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
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 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普通教学工具、多**工具 (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3篇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很重要,但很难;学得很苦、太抽象、太枯燥,要不是升学,我们才不会去理会,况且将来用数学的机会很少;许多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题,也不知如何**题,这说明了学生一是不会学数学,二是对数学有恐惧感,没有信心,这样的心态怎能对数学有所创新呢即使有所创新那与学生们所花代价也不成比例,其间扼杀了他们太多的快乐和个性特长。建构**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多数学习应与具体情境有关,只有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中,所建构的知识才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我们在2009级进行了“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的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教学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多数同学已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时能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和想法,从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主动探究、索取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设计思路
建构**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根据“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
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③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证明时,关键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一是证明的起点 ;二是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④由学生**使用已证明的结论去解决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
本课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余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为今后的“定理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借鉴。
例如,新课的引入,我引导学生从向量的模下手思考:
生:利用向量的模并借助向量的数量积。
教师:正确!由于向量 的模长,夹角已知,只需将向量 用向量 来表示即可。易知 ,接下来只要把这个向量等式数量化即可。如何实现呢
学生8:通过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 还可以写成 , 不共线,这是*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一个运用。因此在一些解三角形问题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面向量基本定理寻找向量等式,再把向量等式化成数量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证明方法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认知冲突型数学情境,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余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故本课中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了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情境。该情境源于教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例1实践说明,这种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为素材改造加工成情境,是创设情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便不难发现教材中有不少可用的素材。
“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红线”**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提高引导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过程。把“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从具体的实例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体会到三角形的**美,学会稳定性的重要。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弦、余弦定理应用以及公式的变形
难点: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则
(1)S=2ah(h表示边a上的高)
(2)S=2bcsin A=2sin C=2acsin B
(3)S=2r(a+b+c)(r为△ABC内切圆半径)
问题1:在△ABC中,a=3,b2,A=60°求c及B C 问题2在△ABC中,c=6 A=30° B=120°求a b及C
问题3在△ABC中,a=5,c=4,cos A=16,则b=
通过对上述三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指导学生总结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
余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我们不难发现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知三求三” 知三中必须要有一边
应用举例
【例1】 (1)(2013·湖南卷)在锐角△ABC中,角A,B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若2asin B3b,则角A等于 ( )
A.3 B.4 C.6
(2)(20xx·杭州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c=2,B=45°,则sin C=______.
解析 (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2sin A·sin B=3sin B, ∵B为△ABC的内角,∴sin B≠0. 3
∴sin A=2又∵△ABC为锐角三角形,
∴A∈02,∴A=3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1+32-2×2=25,即b=5. c·sin B
所以sin Cb4
答案 (1)A (2)5
【训练1】 (1)在△ABC中,a=3,c=2,A=60°,则C=
A.30° B.45° C.45°或135° D.60°
(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2-b2=3bc,sin C=3sin B,则A=
A.30° B.60° C.120° D.150°
解析 (1)由正弦定理,得sin 60°sin C,解得:sin C=2,又c<a,所以C<60°,所以C=45°
(2)∵sin C=23sin B,由正弦定理,得c=23b, b2+c2-a2-3bc+c2-3bc+3bc3∴cos A=2bc==2bc2bc2, 又A为三角形的内角,∴A=30°.
答案 (1)B (2)A
规律方法
已知两角和一边,该三角形是确定的,其解是唯一的;
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该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通常根据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和大边对大角定理进行判断。
【例2】 (20xx·临沂一模)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且2asin A=(2b-c)sin B+(2c-b)sin C. (1)求角A的大小;
(2)若sin B+sin C=3,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1)由2asin A=(2b-c)sin B+(2c-b)sin C,
得2a2=(2b-c)b+(2c-b)c,
即bc=b2+c2-a2, b2+c2-a21
∴cos A=2bc=2,
∴A=60°.
(2)∵A+B+C=180°,
∴B+C=180°-60°=120°
由sin B+sin C=3,
得sin B+sin(120°-B)=3,
∴sin B+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3
∴2sin B+2B=3,
即sin(B+30°)=1. ∵0°
∴30°
∴B+30°=90°,B=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规律方法
解决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一般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
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另外,在变形过程中要注意A,B,C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起着重要作用,在解题时要注意根据这个定理确定角的范围及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防止出现增解或漏解。
2.正、余弦定理在应用时,应注意灵活性,尤其是其变形应用时可相互转化.如a2=b2+c2-2bccos A可以转化为sin2 A=sin2 B+sin2 C-2sin Bsin Ccos A,利用这些变形可进行等式的化简与证明。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数学余弦定理说课稿
数学余弦定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2、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弦定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弦定理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余弦定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边的高,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设计意图】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余弦定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全日制中等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中第六章*面向量第六部分。余弦定理是欧氏空间度量几何的最重要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定理,是整个测量学的基础。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可用解析法、向量法等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主要能解决有关三角形的三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2)、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相关的证明题。
二、说教学思路
本着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让数学服务于专业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我不是将余弦定理简单呈现给学生,而是创造设情境,设计了与机械相关联并具有爱国主题的二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身专业中的能力。同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所设计的两个任务具有爱国**题材,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爱国**精神。
三、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前,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并采用电教**使用多**辅助教学。
1.任务驱动法
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升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并极大的激发了爱国**精神。
2.引导发现法、观察法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观察和三角形直角的相关变形,学生从中受启发,发现余弦定理,并证明它。
3.归纳总结法
学生通过前期的探索研究,自主归纳总结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及判断三角形形状的相关规律。
4.讲练结合法
讲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有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去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培养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熟练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余弦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
六、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七、教学难点
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从而突破发现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八、教学过程
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引导探究、发现定理;
完成任务、应用迁移;
拓展升华、交流反思;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
1、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二个任务,做为贯穿本课的主线和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钮带,通过完成这二个任务,达到掌握余弦定理并学会应用的目标。
2、通过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引出余弦定理(快乐起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合理猜想来发现余弦定理。
(二)、新课
3.证明猜想,导出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变形
经过严密逻辑推理证明得出余弦定理,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4.解决二个任务
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6.小结:
通过学生口答方式小结,让学生强化记忆,分清重点,深化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7.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为再现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将余弦定理知识体系展示在板书中,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求知欲;知识点学习则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余弦定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和学法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⒈复习引入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环节⒉应用举例
在本环节中,我将给出两道典型例题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环节⒊练习反馈
练习B组题,1、2、3;习题1-1A组,1、2、3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环节⒋归纳小结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环节⒌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1A组,6、7;习题1-1B组,2、3、4、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余弦定理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第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这堂课并不是将余弦定理全盘呈现给学生,而是从实际问题的求解困难,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另外,本节与教材其他课文的共
性是都要掌握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的)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制定了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4.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来理解事物普遍联系与
辩证**。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的拓广,也是前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应用,其
中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是检验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
(教学难点)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是突破发现余弦定理这个难点的关键。
(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学生:我所教的是课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正常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拿其中一班学生来说:数学入学成绩及格的占50%
左右,相对来说教材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把
知识传授给学生。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演示法",并采用电教**使用多**辅助教学。
1.启发式教学:
利用一个工程问题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识,反复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 讲授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4. 演示法:利用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节课准备的器材有:计算机、大屏幕。
(教学程序)
1. 复习正弦定理(2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写正弦定理。
2. 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5分钟):利用大屏幕演示一座山,先展示,后出现B、C,
再连成虚线,并闪动几下,闪动边AB、AC几下,再闪动角A的阴影几下,可测得
AC、AB的长及∠A大小。
问你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一下子,学生的***全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采用正弦定理,但很快发现
∠B、∠C不能确定,陷入困境当中。
3. 探索研究,合理猜想。
当AB=c,AC=b一定,∠A变化时,a可以认为是A的函数,a=f(A),A∈(0,∏)
比较三种情况,学生会很快找到其中规律。 -2ab的系数-1、0、1与A=0、∏/2、∏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比较分析特例,概括出余弦定理,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
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
4. 证明猜想,建构新知
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现在余弦定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要符合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自己写出定理证明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写出来,并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证明。教师在课中进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大屏幕打出的正
确过程进行讲解。
在大屏幕打出余弦定理,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在黑板上让学生背着写出定理,也是当
堂巩固定理的方法。
5. 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我分析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解答,在难点处进行点拨。以第二题为例,在求A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分歧,一部分采用正弦定理,一部分采用余弦定理,其实两种做法都可得到正确答案,形成解法一和解法二。在这道例题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上例中,能否既不使用余弦定理,也不使用正弦定理,
求出∠A?)
启发一:a视为B 与C两点间的距离,利用B、C的坐标构造含A的等式
启发二:利用*移,用两种方法求出C’点的坐标,构造等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渐入新的境界。每次启发,或是针对一般原则的提示,或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盲点
处点拨,或是学生"简单一跳未摘到果子"时的及时提醒。
6. 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
的特例。
7.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3道题
作业中注重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对之处,请老师评委们给与指教,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各位。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反思3篇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反思1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短直角边)等于三,股(长直角边)等于四,那么弦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古代的几何学家研究几何是为了实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讲完《勾股定理逆定理》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教学设计是围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来展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也是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达到直观性的教学要求。让几个学生要全班同学前面做一个“数学实验”,三条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骤是让学生画已知三边的一定长度的三角形,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分析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考虑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认识水*,做了如下教学设计: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应用,而对于本课中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节课再进行讲解、⑵对于本课中所出现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真假性的判断也简单化、本节课也不详细讲、本节课的的重点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应用训练,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基于对我班的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都能动起手做,学案的设计上做了很多脚手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脚手架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最终也形成了解题的“操作性”。此外,脚手架的设置对我们的中下水*的学生是很多帮助的、从课堂上看,他们也能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题目中,而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题都会束手无策、
四、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我设计的学案里的题目也是相应的进行了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最后,布置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分为三层,对应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的作业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新课导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复习旧知部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应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最佳的、因为学生书写勾股定理耗时,既使书写出来,复习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应该是以简单的题目形式来复习勾股定理、这样快而有效;
②如何从复习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课的主题,过渡语的设置,应该将过渡语言简单明了,可设计成:怎么从边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③导入部分的课时分配估计不足,显得冗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紧张。应该对导入部分的时效再进行分析简化。
第二存在的问题是:
(1)脚手架设计的太多,本节课有一定的脚手架是合适的,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书写规范性,过程的掌握等。
(2)练习题题量过大,本节课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重复一些基本的操作,没有必要太多简单的题目,可以适当去掉、对于数字的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应该让学生方便运算和节省时间、此外,对于层次较要的同学来说,应该设计更多一点综合性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练习要求。
在备每一节课中,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第一刻钟,第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都无不直接影响着你的这一节课,影响着你的.课堂效果。静心思考,反思整个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也是全新的开始,让自己能够重新起步,向前。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从估算到实验活动结果的产生让学生总结过程,最后回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思路清晰,脉络明了。
例如:
1、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思考,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同学们经过操作,观察,探究,归纳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力得到提升。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经常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学生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在**的教学环境中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发言的人数不断增多,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争先恐后地交流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勾股定理逆定理》优秀的教学反思3篇
《勾股定理逆定理》优秀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从估算到实验活动结果的产生让学生总结过程,最后回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思路清晰,脉络明了。
例如:
1、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思考,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同学们经过操作,观察,探究,归纳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力得到提升。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经常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学生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在**的教学环境中零距离的接触。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发言的人数不断增多,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争先恐后地交流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勾股定理逆定理》优秀的教学反思2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短直角边)等于三,股(长直角边)等于四,那么弦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古代的几何学家研究几何是为了实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讲完《勾股定理逆定理》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教学设计是围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来展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也是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达到直观性的教学要求。
让几个学生要全班同学前面做一个“数学实验”,三条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骤是让学生画已知三边的一定长度的三角形,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分析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将教学内容精简化。
考虑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认识水*,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应用,而对于本课中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节课再进行讲解。
⑵对于本课中所出现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真假性的判断也简单化。本节课也不详细讲。本节课的的重点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应用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基于对我班的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都能动起手做,学案的设计上做了很多脚手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脚手架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最终也形成了解题的“操作性”。此外,脚手架的设置对我们的中下水*的学生是很多帮助的。从课堂上看,他们也能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题目中,而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题都会束手无策。
四、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我设计的学案里的题目也是相应的进行了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最后,布置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分为三层,对应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的作业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新课导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复习旧知部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应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最佳的。因为学生书写勾股定理耗时,既使书写出来,复习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应该是以简单的题目形式来复习勾股定理。这样快而有效;
②如何从复习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课的主题,过渡语的设置,应该将过渡语言简单明了,可设计成:怎么从边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③导入部分的课时分配估计不足,显得冗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紧张。应该对导入部分的时效再进行分析简化。
存在的问题是:
(1)脚手架设计的太多,本节课有一定的脚手架是合适的,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书写规范性,过程的掌握等,
(2)练习题题量过大,本节课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重复一些基本的操作,没有必要太多简单的题目,可以适当去掉。对于数字的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应该让学生方便运算和节省时间。此外,对于层次较要的同学来说,应该设计更多一点综合性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练习要求。
在备每一节课中,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第一刻钟,第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都无不直接影响着你的这一节课,影响着你的课堂效果。静心思考,反思整个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也是全新的开始,让自己能够重新起步,向前。
《勾股定理逆定理》优秀的教学反思3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让
学生判断两位同学的画法是否都能得到斜边为10cm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对不同画法的探究,温故知新,为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2、证明猜想,得出新知
由于有前一环节的铺垫,通过启发、引导、讨论,让学生体会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问题的思想,突破定理证明这一难点,并适时出示课题。
3、应用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课堂经历的感受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体会等。帮助学生内化新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能力,减轻课后负担。
5、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分层布置作业,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3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的内角》内容选自人教实验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及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此外,“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前两个学段已经知道了,但这个结论在当时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本节要用*行线的性质来说明它,说理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进行简单应用;体会方程的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数学思考:通过拼图实践、合作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解决问题:会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三)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结论的探究与应用。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本节课采用多**辅助教学,旨在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拼图得出结论,小组分析寻求说理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是以6个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的,活动1是为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2是探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证明的思路与方法是本节的难点,活动3到5是新知识的应用,活动6是整节课的小结提高。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用多**展示情境提出问题1,设计意图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分组,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拼图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是: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再用多**演示两个动画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拼图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折叠,一种是角的拼合,这为下一环节说理中添加辅助线打好基础,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前面通过动手大家都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那么你们是否能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说明一下道理呢?请看问题2,请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完后请派一个**上来说明你们小组的思路[学生的说理方法可能有四种(板书添辅助线的四种可能并用多**演示证明方法)]
设计的目的: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突破本节的难点,了解辅助线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在说理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多种拼图方法。同时让学生上板分析说理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多种思路的分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利用*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会用定理进行计算或证明。
2.数学思考
通过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我们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态度
(1)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我们主动探索、质疑和**思考的习惯。
(2)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我们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2.教学难点:利用*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复杂图形中通过作辅助线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课前延伸
各人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记作△ABC,分别取AB、AC边中点D、E,用直尺分别测量DE、BC的长,比较DE、BC的大小关系,并猜想DE、BC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还能借助量角器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并猜想出DE、BC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课内探究
一.上面猜想进行理论证明。
已知:D、E分别*分AB、AC,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总结归纳。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三.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区别: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符号语言: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D、E分别*分AB、AC,若BC=10cm,则DE=______;若DE=cm,则BC=______。
2.已知中,且cm,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则的周长是_________cm。
3.内有一点P,EF是的中位线,MN是的中位线,求证:四边形MNFE是*行四边形
4.判断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连接所形成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已知: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行四边形
5.实际应用:
想知道一池塘边缘宽度AB,且AB不可直接测量,怎么办?
提醒:池塘旁取一点C,C与A、B之间可以直接到达
五.当场训练反馈:
1.任意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分别为E、F、G、H,若对角线AC、BD的长都为10cm,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
A.40cm
B.20cm
C.10cm
D.5cm
2.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边中点为顶点的*行四边形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课后提升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它的三条中线组成的第二个三角形周长为_________,第二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又组成第三个三角形,其周长为_________,以此类推,第2010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
2.如图,已知△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点O,F、G分别是BO、CO的中点,试猜想EF、DG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逐渐由实验过渡到论证。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二.回顾课本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2、那么如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回忆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画图
②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
③分析、探究证明方法。
4、要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观察图形,三个角间没什么关系,能不能象前面那样,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呢?拼成什么样的角呢?
①*角
②两*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5、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上述两种角,就要在原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在*面几何里,辅助线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如何把三个角转化为*角或两*行线间的同旁内角呢?
①延长BC得到一*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A。
②延长BC,过C作CE∥AB
③过A作DE∥AB
④在BC边**取一点P,作PR∥AB,PQ∥AC。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小结:
(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略
六、布置作业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 (菁选5篇)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1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讲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课后效果和我预想的一样,由于探究内容偏多,课堂容量大,后半部分感觉仓促,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显得不足。
回头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比较合理:定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由勾股定理引出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和学生分三种方法探究,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经过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最后利用新知解决开课时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怎么避免上述授课时间紧张问题,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呢?我简单谈两点建议,希望各位数学老师以后教此课时得到共勉。
一是在设计探究时应注重简化。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探究1是古埃及人用结绳打桩法得到直角;探究2是师生用尺规作图法得到直角;探究3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通过证明得到直角。现在觉得应把探究2简化,老师就“勾三股四弦五”给学生当堂做尺规作图演示,没有必要再让学生亲自作图,因为教师的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已经理解,达到目标要求,这样就可以节约5分钟时间。
二是对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逆定理等概念的讲解可随题点化,而详细讲解、随堂练习可做为第二课时的重点,让出更多时间来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应练习,特别是应加大有灵活度和难度生活习题的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设计要做到一个“狠”字,该删除的就删,教学目标不可贪多。我们围绕授课重点做相应探究,练习,次重点可放在下个课时重点讲解,探究时间要预留充足,相应练习宁精勿多,注重双基才是根本。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2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八年级数学课《勾股定理逆定理》,我是根据“五步三查”课堂模式来设计“导学案”和**教学的。 这次课相对于过去基础上的课堂**是完全不同的课,其进步之处之一是规范了课堂的结构,明确了课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数。进步之二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方式与**更多些,“老师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评价纳入整个课堂,如何通过开展小组的评比与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学习氛围积累了经验。进步之三是“导学案”的编写上更适和学生,更有利于对课堂的指导。进步之四是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更好。进步之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进步之六是课堂不仅成了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增进情感、培养能力的地方。
这次展示课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细节不清楚,对整个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导致整个课堂有些乱,因不能多讲,又不放心学生学。其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应下大功夫,过去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只是听记,现在要他们自学、讨论,同学们还不习惯,导致课堂有些沉闷。其三是时间紧,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的知识掌握度、能力目标达成度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细节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实,有许多细节的落实与协调有待深化,如如何评价?如何有效利用评价得分?如何有效独学?其五是“导学案”如何更科学编制?体现分层同时又能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师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学生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这才是根本。勇于变革和创新,积极研究和实践才能保障我们的课堂**更顺利推进。虽然存在这样多,或更多的问题,但对其前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3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讲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课时,课后效果和我预想的一样,由于探究内容偏多,课堂容量大,后半部分感觉仓促,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显得不足。
回头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比较合理:定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由勾股定理引出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和学生分三种方法探究,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经过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最后利用新知解决开课时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怎么避免上述授课时间紧张问题,取得更高的课堂效率呢?我简单谈两点建议,希望各位数学老师以后教此课时得到共勉。
一是在设计探究时应注重简化。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探究1是古埃及人用结绳打桩法得到直角;探究2是师生用尺规作图法得到直角;探究3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通过证明得到直角。现在觉得应把探究2简化,老师就“勾三股四弦五”给学生当堂做尺规作图演示,没有必要再让学生亲自作图,因为教师的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已经理解,达到目标要求,这样就可以节约5分钟时间。
二是对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逆定理等概念的讲解可随题点化,而详细讲解、随堂练习可做为第二课时的重点,让出更多时间来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应练习,特别是应加大有灵活度和难度生活习题的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设计要做到一个“狠”字,该删除的就删,教学目标不可贪多。我们围绕授课重点做相应探究,练习,次重点可放在下个课时重点讲解,探究时间要预留充足,相应练习宁精勿多,注重双基才是根本。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关系的认识。
3. 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已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而且本班学生比较上进,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已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与辨证**的关系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起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反思5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短直角边)等于三,股(长直角边)等于四,那么弦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这本书的另一处,还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古代的几何学家研究几何是为了实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讲完《勾股定理逆定理》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教学设计是围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来展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也是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达到直观性的教学要求。让几个学生要全班同学前面做一个“数学实验”,三条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骤是让学生画已知三边的一定长度的三角形,判断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分析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考虑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认识水*,做了如下教学设计: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应用,而对于本课中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节课再进行讲解.⑵对于本课中所出现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真假性的判断也简单化.本节课也不详细讲.本节课的的重点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应用训练,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基于对我班的学情分析,为了让学生都能动起手做,学案的设计上做了很多脚手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脚手架的步骤一步步完成,最终也形成了解题的“操作性”。此外,脚手架的设置对我们的中下水*的学生是很多帮助的.从课堂上看,他们也能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题目中,而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题都会束手无策.
四、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我设计的学案里的题目也是相应的进行了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最后,布置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分为三层,对应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的作业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
诚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新课导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进的地方:①复习旧知部分,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应用了填空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最佳的.因为学生书写勾股定理耗时,既使书写出来,复习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应该是以简单的题目形式来复习勾股定理.这样快而有效;②如何从复习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课的主题,过渡语的设置,应该将过渡语言简单明了,可设计成:怎么从边的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③导入部分的课时分配估计不足,显得冗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紧张。应该对导入部分的时效再进行分析简化。
第二存在的问题是:
(1)脚手架设计的太多,本节课有一定的脚手架是合适的,太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自己的书写规范性,过程的掌握等,
(2)练习题题量过大,本节课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重复一些基本的操作,没有必要太多简单的题目,可以适当去掉.对于数字的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化一点,应该让学生方便运算和节省时间.此外,对于层次较要的同学来说,应该设计更多一点综合性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练习要求.
在备每一节课中,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第一刻钟,第一个教学设计的思考都无不直接影响着你的这一节课,影响着你的课堂效果。静心思考,反思整个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也是全新的开始,让自己能够重新起步,向前。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正弦定理课后的教学反思
正弦定理课后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正弦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它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方面的应用和运用正弦定理的变式来求三角形中的角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推向深入。通过问题的提出、解题方法的探索、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总结、及练习题中方法的应用,都能紧抓公式及公式的变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达成知识目标。通过练习及六个变式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采用“正弦定理”、“大边对大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数形结合”等知识与方法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这一类数学问题该怎样解,让学生做到“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及六个变式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质疑”、“找错”、“改错”,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通过课后练习及课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本节课也很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情感交流与情感的建立与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学生真诚相处、*等交流;依据自己的个人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而非千篇一律的“柔声细语”;能借助信息技术及其它**,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境,通过“课前音乐背景”的设置,“课堂上的掌声鼓励”“形体语言与语言艺术”的运用等,力争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创建一个有助于师生,生生思维交流的“情感场”,使数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悟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产生的美感与幸福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使学生掌握了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