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1

  1、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2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www.lz13)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赏析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赏析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赏析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赏析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意思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2)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3篇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1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注释译文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2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3)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仄。要求:*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1

  春满人间,绿草赏心,红花悦目,幽静的树林里,鸟语声声。微微湿润的空气中,散发出百花的芳香。轻风阵阵,炊烟袅袅。

  在通向黄鹤楼的小路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他们手拉着手,默默而行。

  这两个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就要辞别这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这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了。

  登上黄鹤楼,看到滔滔长江水滚滚东流,他们想起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春天,一起赏花,一起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月下,互相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

  李白轻轻地唤了一声书童,书童应声而上,手里捧着一盆小草。

  “仁兄啊,这盆小草是我多年随身之物,它虽然朴实无华,却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它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怎样做人。现在赠与你,让我们互相勉励吧!”

  孟浩然激动地接下了那盆小草,转身也从行李中取出一幅古画:“贤弟啊,这也是我珍藏多年的《苍松图》,它有着挺拔的雄姿,有着傲霜斗雪的性格。现在赠与你,愿我们的友谊千年不老,**长青!”

  李白斟满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这一别,也不知何日重相会,请饮了这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孟浩然接杯一饮而尽,感激地说:“今日暂别,后会有期。贤弟,你要多保重身体啊!……”离情别语,怎能一下子说完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家的催促下,登**小船。春风阵阵,杨柳依依,波浪起伏,无情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的轰鸣。

  李白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孟浩然也挥挥手。“前途多保重——”“多保重——”……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孤零零的帆影,越去越远,渐渐消失在晴朗的蓝天里。李白却仍久久地站在江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2

  ****,繁花似锦,原本是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一起携手去游赏大好河山的日子,可如今却化为了依依不舍的倾诉。

  李白与孟浩然都端坐在黄鹤楼前,李白对孟浩然说:“孟兄啊,此去扬州不知要何晚才复能欢聚一场,我们要好好珍惜如今当下的友谊,我特从镇上买来了一支狼毫的毛笔,以此相赠,做为信物,望兄长不要忘了我这个小弟呀!”说着李白早已热泪盈眶,从长袖中掏出了一只做工精致的毛笔,递给了他的老朋友——孟浩然。

  孟浩然的两行热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摸着李白的手,答道:“我怎会忘记你这位交情深厚的小弟呢!扬州是个繁华的城市,我遇见不了多大困难,请贤弟放心,望贤弟也要多多保重。我买来了珍贵的`宣纸,望弟收下。”说着便作了个揖,将宣纸递上。

  两人正依依惜别,耳畔响起了船夫粗犷的催喊声。李白说:“兄长,为时不早了,赶紧上船,莫要耽误了行程。”孟浩然**船,船愈开愈远,最后消失在了水天一线的天边。

  李白与孟浩然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牵肠挂肚彼此,李白望着那滔滔江水和一望无际的蓝天,想:我与孟兄的友谊必定要像江水般天长地久!说着便写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吟诵着,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楚与依依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3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李白站在江边,望着长江之水奔腾着向天边流去。他的目光,一直随着那只小船漂向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4

  我与孟兄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这时,微风**,吹动我和孟兄的衣衫,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花似海的花海,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在地飞翔。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诗兴大发,饮酒作对,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高兴之下,我们开始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谈了很久,时间不早了,孟兄就要走了。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兄斟满酒,也为自己倒了一杯,我和孟兄一起拿起酒杯,孟兄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俩一饮而尽。这时,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说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楼去。

  我们携手走在林阴小道里,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好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正发着绿色的新芽。风阵阵吹来,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自在的小鸟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没有什么心情去欣赏。我们俩一路上默默无语。

  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孟兄刚想上船,我一把拉住孟兄,说:“这一别,不知何日重逢。祝你一路顺风,***安。”孟兄感激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踏**船,站在船头,我俩四目相对,他握住我的手,说:“再见了!”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向前划去。孟兄站在船头,一直对我挥手,我也挥起手,默默地为孟兄祝福。船走远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只能见到船的影子。近处,只见波浪一层拍打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水中倒映着鱼儿的影子;远处,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滚滚向前。

  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5

  阳春三月,到处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一派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这天,我和好朋友孟浩然到郊外踏青。正走着,忽然,我感觉到孟浩然正盯着我发呆,感到奇怪,心想孟浩然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关切地问道:“孟兄为何这么望着我,你有什么为难事吗?”

  孟浩然听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李兄,明天我……我要到扬……扬州去了。”

  听了他的话,想到就要和老朋友离别了,我顿时一阵心酸。又想到他决定的事绝不会改变,于是只好不舍地对他说:“那明天我在黄鹤楼与你饯别。”“好的。”孟浩然回答道。说完,我们两人依依不舍分别了。

  第二天清晨,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催醒了我,我一骨碌爬起床,想到今天是和孟浩然分别的日子,于是提上珍藏多年的美酒,翻身上马朝黄鹤楼奔驰而去。

  还没到黄鹤楼,远远望到孟浩然倚在栏杆等候的身影。想不到孟浩然早已来到。我策马加鞭来到黄鹤楼,快步登上楼,拉着孟浩然的手,久久不肯放开。我们在黄鹤楼一边饮酒,一边回忆过去在一起吟诗作对的.欢乐情景。孟浩然忽然叹息着说:“现在正是春天最美好的时光呀!可惜我们就要分别了。”“是呀!”我惋惜地说。又问道“孟兄,你何时离开?”“今日卯时。”他说。

  我们在黄鹤楼依依惜别,说不尽的话儿道不完的情。卯时,船到了。我送孟浩然登上船,拱拱手说:“再见了,老朋友,后会有期!”

  孟浩然听了,眼里噙着泪水,说道:“李兄,再见了!愿你保重!”船渐渐离开了岸,驶向江心。

  我久久地站立着,目送着小船消失在天尽头,只见到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我不禁诗意顿生,吟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站了许久,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江边,回家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6

  在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的三月,大地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阵阵花香。在温暖、柔和的春光下,大地完全地苏醒过来。

  孟浩然即将从黄鹤楼出发去扬州。李白陪伴着自己即将离去的好友孟浩然,感到无比的不舍。

  李白和孟浩然在花从中漫步而来,一直走到黄鹤楼,两人凝视着对方,眼中充满着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叹了一口气,“师兄,你即将去扬州,我孟俩不知何年才会再次相见,我送你一支毛笔,祝愿你写出更好的诗来。”孟浩然接过这支毛笔,也从胸前拿出一幅画,画上画的是一颗粗壮挺拔的青松,他说,“师弟,这幅青松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长青。”说完,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李白倒了一杯美酒,递给好友孟浩然说,“最后我祝师兄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美酒一饮而尽。随后,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在船夫的催促下,孟浩然不情愿地**船,船慢慢地前驶着,李白挥着手,大声对在船上的孟浩然说“师兄倒了扬州给我来个信儿。”孟浩然也对李白说“我会来信的,咱们后会有期。

  看着朋友的帆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茫茫的长江水中,只看见汹涌的江水向天边奔流,李白感到万分伤感。不由脱口而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7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著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8

  江面风*浪静,水光潋滟,像一面镜子那样;柳树那长长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随风飘动起来,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正值三月,百花齐放,众花争花斗艳,给人以一种幸福的感觉。

  可黄鹤楼边,李白马上要跟自己的好友告别了,但他还有千言万语未来得及与朋友孟浩然诉说,孟浩然更是依依不舍。李白紧紧地握住孟浩然的手有点遗憾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是啊!没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我还想同你吟几首诗呢!可惜呀!”孟浩然说是脸上浮现出难舍难分的表情。李白拍了拍孟浩然的肩膀,抽噎了一声爽快地说:“你不要在纠结了,不要犹豫了,高兴一点,好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了,你瞧!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孟浩然擦干眼泪,应道:“的却很美,和上次我们在这里见到的一样。李兄,你看那两棵柳树长在一起,相互帮助,就像我们一样。”李白突然从乌云密布转到了****,说:“好了,时候不早了,早去早回,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到了那记得回封信给我。”孟浩然似乎忘记了分别的不开心,“一定,一定。”“兄台保重。”“保重。”两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李白目送孟浩然乘船而去,直到事先一点,一点的模糊,才低着头,黯然离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9

  李白去了孟浩然许久,可孟浩然还是执意去广陵。没有办法!李白只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

  李白拿出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几坛好酒,两坛自己喝,两坛作为礼物送给孟浩然。

  “扬州那里有什么好景,回来一定告诉兄弟我呀!听说,三月的`扬州可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你可以大饱眼福了!”对了,你在扬州有感而发的好诗也告诉我把!”孟浩然答应着,可眼里早已蒙**一层泪水。

  孟浩然走了,恋恋不舍的走了!虽然心中有很多的不舍。李白和孟浩然都两颗男儿泪。

  李白看着那一叶帆船越飘越远,逐渐消失在李白的视线当中。很快,眼中就只有了气势磅礴的滔滔江水。让我想起了那首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李白的诗兴大发。

  看着滔滔江水,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的心中,忽激起一阵阵的伤感。回想孟浩然走时的恋恋不舍。

  他在家中,准备了文房四宝,略加思索,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诗。

  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他的思念,也写出了兄弟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10

  **春柳满小径,青苔碧草围路聚。李、孟同去黄鹤楼,可怜此分别。

  ——题记

  阳春三月,柳树梳起了碧绿的长辫子,小草换****的夹克衫,小燕子穿着黑亮的燕尾服,它们都欢快的要去参加春天举办的晚会呢!

  可是,它们不知道,在黄鹤楼,两位有名的.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长江流水深千尺,不及友情皆可深”的朋友就此要离别了,他们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相逢,相遇。

  “孟弟,我们在下一年重阳节还能再见面吗?还能再一起登山吗?还能在一起品酒吟诗吗?”李白问道。

  “李兄,我也不知道啊!”孟浩然茫然的回答,“这幅我画的《友长青》就送你了,但愿我们的友情永不黄枯!”

  “孟弟,这枝狼毫笔业送给你,但愿你用它,写下更多的名诗佳文。”

  李白和孟浩然边走边说,只待船夫叫了他们三四遍,这才连忙赶去。

  孟浩然**船,两人挥泪而别。

  船越划越远,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小船直到天水相接的地方便不见踪影,不禁朗声出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晚上,只有黄鹤楼的仙鹤将李白的情传给了孟浩然;只有长江里的滚滚江水将李白的谊流给了孟浩然;只有热血在李孟二人中激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1

  阳春三月,江边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高大华丽的黄鹤楼就矗立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上。崔颢曾来到过这里,他在诗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既是文人墨客聚会之处,也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十分繁华热闹。

  而在不远处的江边,有两人正执手对望,蓦然无语凝噎。

  今天,李白的挚友孟浩然即将远行去扬州,李白正依依不舍地为他送别。

  二人望着江中翻腾的江水,心中不由的升起一阵不可抑制的悲伤。两人不约而同地拿起青铜酒杯倒满酒,一饮而尽!

  是啊,两人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李白放下酒杯,紧紧握住孟浩然的手说道:“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了扬州,记得多写书信于我,一定照顾好自己!”孟浩然拂袖擦去脸庞的泪珠,用力地点了点头!

  远行的行舟已滑到岸边许久,船家已在催促赶路了。孟浩然向李白深深作了一揖,道了声:“太白保重!江湖再见!”

  终于上船离去,帆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李白静静地立在江边,久久没有离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2

  知道孟浩然去广陵,就约孟浩然去黄鹤楼相聚。他们坐在一起,来为孟浩然送行。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对,十分快乐告别了。

  孟浩然和李白兄喝了几杯酒,就转头望了望快落山的太阳。对李白兄说:“李白兄

  ,时间也不晚了,我也要走了,再见!”孟然兄不依依不舍得说:“再晚点走吧!现在还早着呢!”“不了,我也要走了,我以后会回来。”说完,孟浩然跟李白干了最后一杯酒,就起身准备走了,李白犹豫了一会,说:“难得好朋友一聚,让我送送你吧!”“嗯!那好吧!”

  长江的景色可真美。桃花开着粉***花瓣,薄烟雾弥漫,令人想起春天的美景。

  孟浩然**船后,向李白摆了摆手,说:“再见!”然后就让船夫划船。李白也朝孟浩兄大声说:“孟浩兄——!记住要跟我写信,保持联络哦!”“我会的,多多保重!再见——”“再见!”

  江边上,船慢慢离开码头,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远远遥望,不停望着远处,一直到这支船在长江的天边流去,直到看不见。李白想:“唉——!不知何日才能和孟浩兄再相见?他走了,我和谁一起吟诗作对呢?和谁一起喝酒呢?”于是,李白拿起笔、纸、墨,写下了这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3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4

  有一天,李白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准备送送他。

  李白把孟浩然带到黄鹤楼。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交谈得很开心。

  “老朋友,你要去扬州,那我俩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啊?”李白喝下一口酒,对着孟浩然说。

  “这可说不定,哪天我们再相聚,定要来黄鹤楼喝酒作诗。我可是会很想念你的,你也不要忘了我。”孟浩然也回了李白的话。

  “呵呵,那是当然啊!我李太白能与你孟浩然结交为好友,那可是我毕生的荣幸啊!到时候,我们可要喝酒作诗一分高下了。”李白笑着回答。

  (PS。李白,字太白。)

  孟浩然点点头,说:“好。时间也不早了,我要走了。”

  孟浩然起身,准备离开。李白也起身,他要送孟浩然离开。他们可是多年的好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在这时候分离,难免会有点儿舍不得。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李白心想:孟浩然要去扬州,一定有他需要处理的事情,我不能耽误他的前程。

  路途中,他们经过了一片美丽的花丛。李白不由得想:连鲜花也为孟浩然送行,孟浩然一定很快乐吧?

  孟浩然乘上小船,离开了这块充满欢乐的土地;离开了这块充满回忆的土地;离开了一块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同事,也离开了他的好友——李白。

  李白望着孟浩然离开的地方,只见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看到这场景,李白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5

  一片片野草丛中的野花,成了草丛的点缀,江边的柳树抽出绿色的新芽,江面上波光粼粼,一阵微风拂过,使得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我们携手走在林间小道上,一路上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这美景我们却无心欣赏,因那与我亲如兄弟的孟兄今日要乘船下扬州去了。

  “仁兄近日要下扬州,贤弟我实在是不舍啊!想起从前,春日我们饮酒取乐,夏日吟诗作画,如今要走,我怎肯放手让你去啊!”我语气透着一丝伤心和失望。

  “贤弟,愚兄也不舍呀!这次去扬州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呀!”孟浩然抬起了头,眼里流淌着的也是那无以言说的悲。

  “我知道你喜欢梅花顽强不屈的精神,贤弟这有300颗梅花种子,你拿去吧!”我拿出一个袋子递给了浩然兄弟。

  “贤弟,我这也有一个人参,是前年**赠与我的,你拿去吧!”

  没想到他也拿出一个人参,我们竟然也仍然免不了是个俗人呀,我们两看着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江边的船已经早早地停在那里了,在船家再三催促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别。那只小船渐渐远去,越来越模糊,我却迟迟不肯走,直到小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我不禁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

  在黄鹤楼旁,坐着的就是李白和孟浩然这一队友好的朋友。

  今天,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乘船到了扬州。他们步上黄鹤楼,远远望着遥远的扬州城,尽管看不见,可他们希望黄鹤楼和扬州很近,希望俩人还能再相见。

  李白叹了口气说:“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不如今白喝几杯送别酒吧!”摆上宴席,二人开怀畅饮。

  宴席吃了一半,李白让书童拿了一块翠玉,孟浩然问:“为什么要把这块翠玉拿出来?”李白说:“这是给你的见面礼,请你收下吧!”孟浩然说:“这一棵松树也是我的见面礼,请收下吧!”李白一听此言只好收下。

  接孟浩然的船来了说:“孟浩然快点下来,要不就来不及了。李白把孟浩然送到了对岸。李白大声喊:“一路保重。”孟浩然也大声喊:“一路保重。”李白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7

  在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我与老朋友孟浩然来到武汉长江边的黄鹤楼上。

  我们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向下望去,下面一幅繁华的景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们闻着阵阵花香,听着声声鸟叫,看着眼前的长江水向东滚滚流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此时此刻,我却无心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因为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即将要离我而去,从这儿出发,前去江苏省的扬州市一带游历。

  我送他登**去往扬州的小船,我站在岸边看着他乘坐的小船,向东驶去。江上的船很多,但是在我的眼中,似乎整条江中,只有载着孟浩然的那一**在长江中行驶。随着小船慢慢驶远,我的心情也感到越来越难受。滔滔的江水啊!你一定要把我的老朋友**的送到目的地啊!老朋友孟浩然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呀?希望你一路上多多保重自己,在游完了祖国壮丽美好的河山后,快点回来与我相聚,到那时咱们再痛饮几杯。我目送着载着他的那**越驶越远,越变越小,最后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我踮起脚尖向远处遥望,只看见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望着望着,我不由得诗兴大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期待着与他再次相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8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即将远行去扬州。

  我不舍地请朋友到黄鹤楼去喝茶。在那里,我们一边饮茶,一边谈着心事,但我心中的那块悬着的石头总是久久地掉不下来……“朋友,”我终于开口了,“请再喝一杯醇香的茶吧,等你去了扬州后,我们可能永远见不到面了!”“朋友,来,再尽一杯,等我去了扬州,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还能再见面!”孟浩然眼眶里含着泪水说。就这样,我与孟浩然一同来到江边。孟浩然**小船,与我告别,我也挥泪而下,与孟浩然告别。看着朋友的船愈行愈远,我心更慌了,虽然背后有一只**自在的小鸟在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唱着一首动听的乐曲,好象在为我们的离别送行,但我根本没心思去欣赏这美景。当小船已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依旧伫立在江边,望着远方……“可惜啊,可恨啊!可恨这朋友的离去,可恨这眼前那水天相接之处遮住了朋友。如果能多看一眼朋友,那该多好啊!”我仰天长叹道。

  我看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朋友的影子渐渐消失,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走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9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

  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李白悲伤地说:“是呀,我很舍不得你。”孟浩然说:“我们长这么大了,这还是第一次分开。”李白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痛饮!”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多保重啊!”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

  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 ,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10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李白站在江边,望着长江之水奔腾着向天边流去。他的目光,一直随着那只小船漂向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及赏析3篇(扩展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翻译/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

  1.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广陵:即扬州。

  8.天际:天边。

  9.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

  赏析/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