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闷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 ……此处隐藏14225个字……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逐步提**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观潮》教学设计6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观潮》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观潮》教学设计9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观潮》教学设计10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11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指给教师看,潮**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生字卡片、**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3、掌握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时间顺序

  思考2: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师: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钱塘江很*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师: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同学们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由远而近,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近处——江面风*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1)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1)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2)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3)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5)**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1)学生展示。

  (2)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1)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2)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3)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1)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2)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3)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1)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2)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观潮》教学设计15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观潮教学设计4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7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8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

  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静潮水涌动潮头**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多**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领会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钱塘江大潮伟大壮观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1、 布置预习,了解背景资料。

  2、 诵读法、讨论法、抢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从钱塘潮的壮丽景色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 体会吴中弄潮儿敢向潮头立的精神,从民俗风情感知传统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生字和常用词语的积累。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印象。

  2、 了解南宋的都城临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民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认真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

  二、了解背景

  学生充分感知背景资料,产生阅读兴趣。

  三、感知过程

  1、听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读音,划分停顿。

  2、学生读课文,分小组解决读音、词语和句子翻译。

  学生**思考后,分组提出疑问并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

  3、检查预习。(学生抢答)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

  5、请同学翻译句子。

  四、深读文本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从哪些语句中可看出?

  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4、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五.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

  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 ……此处隐藏14225个字……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 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 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 再近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近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健康自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课前观察。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朗读。课后实践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夕照》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同第一课《海上日出》一样。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tf.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主要通过对比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这是本组第二篇写景的课文。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即“借助读课文,想象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本篇课文是在此基础上的巩固延仲。夕照的景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现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即可获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读、美读。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受夕照的秀丽壮美;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夕照的系列图片、抒情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观察夕照。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观夕照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观察夕照的景色。

  课上教师**:“你是怎样预习《夕照》一课的。观察到了日落时怎样的景象?”

  学生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收获以及观察到的日落时的景象。

  学生的预习方法、观察所得因人而异,不应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观察所得。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

  二、初读质疑感夕照请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小组内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组内其他同学听。教师随时了解情况。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从而整体感悟夕照的迷人。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说夕阳像石榴”等。这时可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方案二: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我为什么感慨和激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等。可留待下面教学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夕照的美丽。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能力。同时便于“以学定教”。】

  三、细读解疑赏夕照

  1.怎样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慷呢?请学生商议可行办法。学生提出建议:可以读课文,可以讨论。可以听录音··…2.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3.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看看夕阳美在哪儿、神奇在哪儿。

  4.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夕阳调皮”、“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等。

  5.欣赏夕照的系列图片(配乐),进一步欣赏夕照的辉煌。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读代讲”、‘。听中想象”、“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夕照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四、实践体验

  画夕阳对课文中把“夕阳化作什么”的理解可作这样的指导: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象一下画出来,然后在全班内评一评:好在哪里。为什么?

  3.积累句子:把自己认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到积累词句的本子上。

  【设计意图: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作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朗读成诵赞夕照

  (一)配乐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夕照的美景。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小组、同位、班级读。

  (二)赞美夕阳学生说几句话或作几句诗。也可以是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夕阳的词语、诗句。

  【设计意图:反复加强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通过赞美夕阳。进一步明白“如诗、迷人的夕照”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把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六、对比读书谈感受

  灵活运用课文思考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汇报(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可以是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感受)。

  七、迁移运用写夕照

  (一)欣赏写法之妙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夕阳?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是抓住夕阳的什么特点观察?

  学生默默读课文后。同位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二)体验写作之乐1.用一个片断描写一处景物。可以用刚学到的写法写。也可用其他方法写。

  2.写完后互相欣赏交流。

  (三)课后练习课后继续搜集阅读描写夕照的文章图片。

  【设计意图: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仲,引导学生在练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夕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比较好。但在合作交流时。因学生以前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小组交流流于形式。预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相互**。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观潮》教学设计9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指给教师看,潮**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想读好生字,得先过词语关。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

  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江面十分宁静美丽。师:是啊这时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①江潮还没来,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 师你能想一个词形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摩肩接踵。师:你真注意积累词语。

  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

  师: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全班齐读。

  3、欣赏课件:盐官的风光。

  师:同学们想跟观潮人去看看涨潮前的景色吗?现在请欣赏盐官镇的美丽景色

  4、 师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观潮人期待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段。

  5、说话练习:

  师: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提示:可以利用第二段课文内容。)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a你们可真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b 听了你的报道,老师也真想去看看这壮观的景色。

  6、小结:刚才同学都说得很好,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盐官镇,走进这美丽的钱塘江,请同学们读第二段。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板书;风*浪静)人们(昂首东望,人山人海)。板书:人山人海。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很*静,笼罩着薄雾,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看来人们都爱去钱塘江看潮,那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品文赏潮

  1、读文:**读课文3、4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2)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学生**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

  (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哇,同学们都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② 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12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时间顺序)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指导朗读: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生:好!师:准备,开始!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生:(齐答)人声鼎沸。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导朗读: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生:闷雷滚动。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连我们*******也这样说: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生: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的广告语。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生:押韵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生:(指向朗读指导)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教学设计1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观潮教案示例。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案示例》。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难于**,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5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静。(风*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教学设计6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指给教师看,潮**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设计]

  1、教学*台:多**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9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生字卡片、**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3、掌握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时间顺序

  思考2: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师: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钱塘江很*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师: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同学们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由远而近,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近处——江面风*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

  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

  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

  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观潮》教学设计13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水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装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哪些词最能表现潮水涌来时的声音?”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长──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色──白色城墙──白色地裂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学的实施。

  五、小结

  1、“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悟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观潮》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录像,创造情境,激**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15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设计2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静,此时的*静与前的*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静

观潮教学设计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健康自主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课前观察。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朗读。课后实践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夕照》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同第一课《海上日出》一样。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壮观的景象。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tf.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主要通过对比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这是本组第二篇写景的课文。学生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即“借助读课文,想象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本篇课文是在此基础上的巩固延仲。夕照的景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现成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即可获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有一定的难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多读、美读。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受夕照的秀丽壮美;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夕照的系列图片、抒情音乐。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观察夕照。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观夕照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观察夕照的景色。

  课上教师**:“你是怎样预习《夕照》一课的。观察到了日落时怎样的景象?”

  学生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收获以及观察到的日落时的景象。

  学生的预习方法、观察所得因人而异,不应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交流生活中观察所得。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预习方法。】

  二、初读质疑感夕照请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小组内交流读课文后的感受,并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组内其他同学听。教师随时了解情况。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从而整体感悟夕照的迷人。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方案一:学生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词语的意思,“为什么说夕阳像石榴”等。这时可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深层次的问题。

  方案二: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我为什么感慨和激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等。可留待下面教学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夕照的美丽。通过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能力。同时便于“以学定教”。】

  三、细读解疑赏夕照

  1.怎样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慷呢?请学生商议可行办法。学生提出建议:可以读课文,可以讨论。可以听录音··…2.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3.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看看夕阳美在哪儿、神奇在哪儿。

  4.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夕阳调皮”、“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等。

  5.欣赏夕照的系列图片(配乐),进一步欣赏夕照的辉煌。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互帮互学,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读代讲”、‘。听中想象”、“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夕照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四、实践体验

  画夕阳对课文中把“夕阳化作什么”的.理解可作这样的指导: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想象一下画出来,然后在全班内评一评:好在哪里。为什么?

  3.积累句子:把自己认为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到积累词句的本子上。

  【设计意图: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作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朗读成诵赞夕照

  (一)配乐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夕照的美景。可以是表演读。可以是小组、同位、班级读。

  (二)赞美夕阳学生说几句话或作几句诗。也可以是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夕阳的词语、诗句。

  【设计意图:反复加强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以声传情。以情感人。通过赞美夕阳。进一步明白“如诗、迷人的夕照”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把语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六、对比读书谈感受

  灵活运用课文思考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汇报(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可以是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感受)。

  七、迁移运用写夕照

  (一)欣赏写法之妙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夕阳?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是抓住夕阳的什么特点观察?

  学生默默读课文后。同位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二)体验写作之乐1.用一个片断描写一处景物。可以用刚学到的写法写。也可用其他方法写。

  2.写完后互相欣赏交流。

  (三)课后练习课后继续搜集阅读描写夕照的文章图片。

  【设计意图: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仲,引导学生在练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夕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比较好。但在合作交流时。因学生以前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小组交流流于形式。预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相互**。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观潮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设计9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1)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1)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2)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3)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5)**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1)学生展示。

  (2)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1)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2)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3)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1)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2)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3)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1)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2)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录像,创造情境,激**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观潮》的教学设计10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1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风号(háo)浪吼(hǒu)

  ⑵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⑶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同桌交流。

  ⑶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观潮》的教学设计3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

  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

  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

  (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七、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观潮》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逐步提**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chōnɡ憧憬chōnɡ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2、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chōnɡ()()善泅()

  如lǚ()*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5、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观潮》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到*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观潮》的教学设计7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观潮》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静。(风*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四、板书:

  21、观潮

  天下奇观

  自评及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苏轼的观钱塘江大潮有感的诗句,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老师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观潮》的教学设计9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的教学设计10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

  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三、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四、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观潮》的教学设计10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1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的教学设计2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风号(háo)浪吼(hǒu)

  ⑵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⑶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同桌交流。

  ⑶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观潮》的教学设计4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的教学设计5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4、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观潮》的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静。(风*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四、板书:

  21、观潮

  天下奇观

  自评及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苏轼的观钱塘江大潮有感的诗句,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老师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观潮》的教学设计8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1、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 “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观潮》的教学设计9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的教学设计10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

  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三、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四、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理解重点词句。读出人们的心情。选折合适的音乐。

  6、**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出示**“雷电交加”的景象。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看看作者一条白线 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 )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声音 气势 )

  三 观看录像,激**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3篇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设计]

  1、教学*台:多**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观潮语文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观潮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观潮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0)

——语文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

  声 形

  潮来前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静 水涨船高


《观潮》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1)

——《观潮》教学反思菁选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同学通过自身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同学很少,多数同学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同学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同学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同学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同学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同学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抖”等词语。

  2、充沛感悟:

  只有在充沛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同学才干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同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维护同学自尊心:

  同学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同学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只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同学要给以鼓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竞赛,教师给同学诚实的'评价,并给同学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同学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同学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同学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扮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同学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置朗读,同学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论同学有无兴趣,都必需依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方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同学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同学当老师,老师当同学。同学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同学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同学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假如同学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优秀教案,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方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同学熟读成诵,从而使同学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同学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同学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同学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只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同学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同学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同学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优秀教案就力求体现出让同学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同学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同学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只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同学以后的**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假如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同学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同学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同学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局部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胜利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需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第一次让同学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同学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协助同学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同学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同学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

  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

  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

  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反思3

  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学生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经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经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观潮》教学反思5

  【主题与问题】

  **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呢?

  【背景】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事例】

  一、创设情境,掀起情感的浪花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片断二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背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纷纷举手。)

  师:觉得自己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教学反思

  课堂中教师着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片段一”,教师精心设计了从声音到影像的“开场白”,拨动情弦,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观潮的境界。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在“片段二”,教师多次利用到了CAI课件,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高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能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等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情感朗读,激起情感的涟漪

  〖片段三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和蔼地说):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有点感情。

  (实事求是地评价。)

  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

  生:(自信地说)能。学生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

  师:他是怎样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的呢?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

  师(问读的那个学生):你自己觉得呢?

  生:刚才读得还不够有气势,我相信我还能读得更好。

  (学生自发地为他的自信喝彩。)

  师:你很自信,那就请你再读一次,我们再欣赏欣赏。

  (可以看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就给他提供空间。)

  生:(生读。)

  师:我也欣赏这句,但我更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

  (老师深情并茂地读,还带**动作表演读。)

  (老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很谦虚地问):有没有你欣赏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准。

  师:谢谢你,你很有礼貌,对长辈称呼“您”。

  生:老师带**动作。

  师:做动作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生:很直观,让我们加深了理解。

  师:那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什么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到的?

  生:从你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

  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老师加入其中一组评议时说:“我欣赏这样的孩子,互相读后纠正,评议,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书读得更好。”

  〖片段四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学生很积极地准备。)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学生自发鼓掌,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你们的朗读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三、阅读表达**情感的精华

  〖片段五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是“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这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得以升华,思维得以飞扬,创造潜力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

  【收获与启示】

  一、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可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

  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三、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观潮》教学反思6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名句,体现了钱塘江奇特卓绝的江潮,也令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但是学生对如此壮观的大潮毫无所知!我从发给他们书本那天(上星期六)就叫他们回去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可以问大一些的同学,可以从课外书中查找,可是从电视**上得知,当然可以从电脑里阅得(学生家中没有人有电脑)。但我对此从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他们不会去找,也会说没地方找。最终就是两手空空,我也是这样的`去备我的课的。因此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本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孩子们读过课文,从文中引用了一些词和句子,并抓住了“瀑布横”、“喷雪来”、“杀敌回”这些词想象了钱塘潮水的景象。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接近文本!

  水到渠成,我就他们打开书,从文中获取信息。

  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

  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遗憾: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

  

《观潮》教学反思7

  下课后,我觉得课堂上有几个地方掌握得不好。

  一、对单词的理解和学习太粗糙了。虽然是四年级,但这是一个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然而,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单个单词的用法和含义,可能会失去积累的机会。

  二、有人怀疑这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情感路线仍然是根据老师的'想象来实施的。是否有情绪灌输的嫌疑?我上课不够大气。有时我会坚持一种观点

《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喜欢,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二、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采用了录音和录像**,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在带领学生理解语句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后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练习运用,试着描写一下下雨的场景。这样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完成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好词好句,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后面留给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不足,没能看到学生的习作。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我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观潮》教学反思9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搜集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随文识字。

  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结合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感受表达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大胆尝试,相信自我的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已经有不拖音的意识,但是读着读着还是拖音,需要长期地坚持训练下去。

《观潮》教学反思1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可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自己去吧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

  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异常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学生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激发学生当“小**”,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让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地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教完本课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

《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了两课时完成了本课书的学习。

  在第一课时中,给学生布置了课前研究任务,让学生预习时更有方向,将课文读到最好水*,积累字词。并要求学生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一写初读感受。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敷衍了事的情况,对于读课文只是读一遍,或者直接没有读,不清楚如何读文才是读到最好水*。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着重寻找榜样,寻找到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让他们来交流,怎样叫做将课文读到最好水*,进行示范。让其他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第二课时课前,我再次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能够流利通顺地进行朗读。在交流字词时发现学生积累较多,但错别字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在*时示范、书写、讲授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纠正错别字。学生能够在初读文章时发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人们观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景观。但在潮来时按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描写潮来的壮丽景色,却无人问津。因此在第二课时中,还将注重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能力。整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播放大潮的实况录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描写大潮声音和颜色的那几个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等等,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了对描写顺序的引导学习,从课文词句中感受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