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1
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阅读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1)
——登高望远的诗句10篇
登高望远的诗句1
1.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2.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3.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4.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5.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6.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7.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8.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9.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10.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11.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12.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13.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14.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15.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6.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17.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18.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19.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20.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21.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22.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23.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24.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25.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26.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
27.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28.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
29.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30.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
31.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32.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
33.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34.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
35.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36.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
37.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38.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
39.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40.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
41.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4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43.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
44.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
45.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46.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47.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48.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49.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50.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51.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52.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53.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54.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55.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56.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57.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58.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59.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60.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登高望远的诗句2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李白《登太白峰》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李煜《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苏轼《定风波·重阳》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佚名《东城高且长》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岑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陈子昂《岘山怀古》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佚名《崧高》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陈师道《九日寄秦觏》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苏轼《南乡子·集句》
登高望远的诗句3
1、风急天高,猿哭,青史百鸟飞。一望无际的树木凄凉,长江滚滚而来。万里伤心的秋天总是客人,百年多的病痛独自登台。讨厌浓密的络腮胡子,放下了新混浊的酒杯。——杜甫《登高》
2、轻松搭建高*台,悠闲地提供春发。见上文《海录碎事》。——里号《句》
3、柔和风景温暖芬芳的富林池塘。登上高处远眺,神美不是我们的故乡。——申焕《兜玄国怀归诗》
4、怀孕王单独和皮鞋族计划、门道忠臣进入了湍流。今天上高处看不到,楚云香水各有千秋。——模轮《湘川野望》
5.在外国土地上独自一个陌生人,每个节日都想亲亲两次。远处知道兄弟爬到高处,少插了一个山茱萸。——王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6、看不起白宇店粉丝菊花,喝了三杯,但茫然失措。这位10岁有进取心的`朋友爬得高已经3年了。——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7.高高的琼吉,篱笆周围可以看到黄色的白色露水。建筑物只有好的山色,稻子留在秋池里。**——羊-e-e 《寄裴校书》
8,3日,焕宇发表杂技演讲,躺在长沙,担心了两年。每当登上高处都会记住相貌,何况Z层属于油价。——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二》
9、玉强强爬弱,栅栏黄色菊花谁能开。众所周知,可以送王红葡萄酒,而不是浔阳县。—— eco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东风江外五星噪音、南客征炮充满泪痕。忧愁独自登上高处望去,和蔼的云树严重伤害了灵魂。没有——原型的《塞上春怀》
11,登上高处迎接远方,春天又恨又舍不得。不能着急,也不能从丹顶鹤回来。——崔涂层《送友人》
12、黄花粉丝葡萄酒、青月要上涨。吉首明朝朝廷,天下劳动之心。第——章叫《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3,清算前,清算后,抬头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现在有什么?烟雾的景色充满了一千元,足够离开人了。孔子、论语、论语、官职——黄埔兰《登山歌》
14、崔国博《九日》河边枫叶降菊花,所长一次抬头看故乡。9日,道家有酒,但3年来,楚客已经把衣服埋了。
15、上升到强烈欲望高的地方,没有人能送酒。要可怜故乡的菊花,要在战场上打开。——中心人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礼拜女性朱俊范菊花弯下腰喝了三杯,但茫然失措。这位10岁有进取心的朋友爬得高已经3年了。——在线《九日登高怀邵二》
17、蓟廷温柔地稀释X者,从哪里爬得高,从哪里回来。今天将暂时和国花酒一起飞往明朝断了的凤凰。——王志焕《九日送别》
18,手牵着手想爬得高,到了门口,意义就消失了。它更应该抬起头来,学习他插上年轻的山茱萸。——厨房《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19、重阳比单独电瓷杯、山菊不能动。依然乘胜追击,看着就害怕,孤独的烟照亮了马,发出嘶嘶的声音。希望 **——公司工程《重阳阻雨》
20、拿着摘菊花的葡萄酒在村子周围骑马悠闲地思考。惊险的田地像手掌一样*坦,爬上高处望着泰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1,只有在他乡才是李客,每到节日都加倍想念家人。远处知道兄弟爬到高处,少插了一个山茱萸。——王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2,菊花墙上的线,村里的瑞日已经倾斜。主人爬得很高,鸡和狗在家里是空的。——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3、浏阳流明朝黄疸,如果在检查站找到朋友。春天受不了,担心杀X闺中丈夫。太阳落山的时候爬到高处,谁会可怜小羊呢。3334章《春词二首》
24、上升到强烈欲望高的地方,没有人能送酒。要可怜故乡的菊花,要在战场上打开。——中心人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5、高朋国、淮北区滨秋。夕阳越过大雁祈祷,寒冷城市的铁砧球忧愁。西安。不复存在,线现在留在聚会上。——高度《宋中十首》
26、李健古,悠悠送春发。见上文《海录碎事》。——英里号码《句》
27,上升可能会羡慕青少年场,白色菊花侧鬓角。希望益山能再沾点X。现在是七重阳。——公司工程《白菊三首》
28,白天依山傍海,黄河入海。如果你想要一千里的穷人树,你就要再上一层楼。——王志焕《登鹳雀楼》
29、京都和8月比严霜草更干燥边境。不知道今天邓高强州会不会有菊花。3334王进《九日作》
30已经是人类寂寞的花了。解开寂静,靠近空街。不能老而上高处,更深的春天不能珍惜岁月。——公司工程《九月八日》
31、岩石磴十云旗,吴军访问时。看着一切,每天操控陆龙都晚了。**谚语望着远方,望着天空,登上高处,说些机智的话。希望你因山而长寿,长寿。——孙州《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32,秋叶风吹黄,晴云阳光白色鳞片。回来问山水乳女,今天爬得很高,选了几个人。第——章-e-e 《九日宴》
33、玉强探戈无力,栅栏**谁能开。众所周知,可以送王红葡萄酒,而不是浔阳县。——晋溪《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34,昨天高*,今天更多的宴会。菊花为什么这么苦,打了这个杨重阳。—— 2《九月十日即事》
35,登上高处望向远方,柳树开花,照亮古城。鼎盛时期已经随流水而去,黄月空空的旧春声。没有——原型的《登阖闾古城》
登高望远的诗句4
1、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二》
2、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3、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4、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5、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6、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7、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8、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0、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1、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3、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4、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8、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9、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20、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2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2、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23、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24、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25、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7、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28、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9、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30、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31、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32、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33、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贺《句》
35、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登高望远的诗句5
1、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2、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3、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4、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5、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7、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8、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9、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10、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登高望远的诗句6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银箭金壶漏**,起看秋月坠江波。
**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登高望远的诗句7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3、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4、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6、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二》
9、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3、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4、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7、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8、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1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2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2、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3、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4、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25、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26、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7、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2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30、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登高望远的诗句8
(唐)李郢《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
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唐)李郢《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
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唐)刘兼《重阳感怀》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唐)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
邮童不解献茱萸。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笑杨朱。
(唐)卢顺之《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
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唐)武元衡《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唐)权德舆《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唐)司空图《丁巳重阳》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
家山似响隔河砧。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唐)司空图《旅中重阳》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
旧交坟向北邙新。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唐)司空图《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
溪上还随觅句行。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唐)司空图《浙上重阳》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唐)司空图《重阳》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唐)司空图《重阳山居》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唐)司空图《重阳山居》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
一川风物笛声中。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节古诗推荐
(唐)司空图《重阳阻雨》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唐)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唐)吴融《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
**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唐)鱼玄机《重阳阻雨》
满庭**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唐)张登《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唐)张籍《重阳日至峡道》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唐)郑谷《重阳夜旅怀》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唐)赵嘏《重阳》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唐)赵嘏《重阳日即事》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示舍弟》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唐)朱庆馀《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登高望远的诗句9
1、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3、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4、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5、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登高望远的诗句10
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2)
——登高望远的古诗句
登高望远的古诗句1
1、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3、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7、簪萸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9、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2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27、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2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9、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0、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3)
——登高望远的诗句_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
登高望远的诗句_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1
1、风急天高,猿哭,青史百鸟飞。一望无际的树木凄凉,长江滚滚而来。万里伤心的秋天总是客人,百年多的病痛独自登台。讨厌浓密的络腮胡子,放下了新混浊的酒杯。——杜甫《登高》
2、轻松搭建高*台,悠闲地提供春发。见上文《海录碎事》。——里号《句》
3、柔和风景温暖芬芳的富林池塘。登上高处远眺,神美不是我们的故乡。——申焕《兜玄国怀归诗》
4、怀孕王单独和皮鞋族计划、门道忠臣进入了湍流。今天上高处看不到,楚云香水各有千秋。——模轮《湘川野望》
5.在外国土地上独自一个陌生人,每个节日都想亲亲两次。远处知道兄弟爬到高处,少插了一个山茱萸。——王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6、看不起白宇店粉丝菊花,喝了三杯,但茫然失措。这位10岁有进取心的朋友爬得高已经3年了。——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7.高高的琼吉,篱笆周围可以看到黄色的白色露水。建筑物只有好的山色,稻子留在秋池里。**——羊-e-e 《寄裴校书》
8,3日,焕宇发表杂技演讲,躺在长沙,担心了两年。每当登上高处都会记住相貌,何况Z层属于油价。——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二》
9、玉强强爬弱,栅栏黄色菊花谁能开。众所周知,可以送王红葡萄酒,而不是浔阳县。—— eco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东风江外五星噪音、南客征炮充满泪痕。忧愁独自登上高处望去,和蔼的云树严重伤害了灵魂。没有——原型的《塞上春怀》
11,登上高处迎接远方,春天又恨又舍不得。不能着急,也不能从丹顶鹤回来。——崔涂层《送友人》
12、黄花粉丝葡萄酒、青月要上涨。吉首明朝朝廷,天下劳动之心。第——章叫《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3,清算前,清算后,抬头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现在有什么?烟雾的景色充满了一千元,足够离开人了。孔子、论语、论语、官职——黄埔兰《登山歌》
14、崔国博《九日》河边枫叶降菊花,所长一次抬头看故乡。9日,道家有酒,但3年来,楚客已经把衣服埋了。
15、上升到强烈欲望高的地方,没有人能送酒。要可怜故乡的菊花,要在战场上打开。——中心人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礼拜女性朱俊范菊花弯下腰喝了三杯,但茫然失措。这位10岁有进取心的朋友爬得高已经3年了。——在线《九日登高怀邵二》
17、蓟廷温柔地稀释X者,从哪里爬得高,从哪里回来。今天将暂时和国花酒一起飞往明朝断了的凤凰。——王志焕《九日送别》
18,手牵着手想爬得高,到了门口,意义就消失了。它更应该抬起头来,学习他插上年轻的山茱萸。——厨房《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19、重阳比单独电瓷杯、山菊不能动。依然乘胜追击,看着就害怕,孤独的烟照亮了马,发出嘶嘶的声音。希望 **——公司工程《重阳阻雨》
20、拿着摘菊花的葡萄酒在村子周围骑马悠闲地思考。惊险的田地像手掌一样*坦,爬上高处望着泰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1,只有在他乡才是李客,每到节日都加倍想念家人。远处知道兄弟爬到高处,少插了一个山茱萸。——王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2,菊花墙上的'线,村里的瑞日已经倾斜。主人爬得很高,鸡和狗在家里是空的。——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3、浏阳流明朝黄疸,如果在检查站找到朋友。春天受不了,担心杀X闺中丈夫。太阳落山的时候爬到高处,谁会可怜小羊呢。3334章《春词二首》
24、上升到强烈欲望高的地方,没有人能送酒。要可怜故乡的菊花,要在战场上打开。——中心人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5、高朋国、淮北区滨秋。夕阳越过大雁祈祷,寒冷城市的铁砧球忧愁。西安。不复存在,线现在留在聚会上。——高度《宋中十首》
26、李健古,悠悠送春发。见上文《海录碎事》。——英里号码《句》
27,上升可能会羡慕青少年场,白色菊花侧鬓角。希望益山能再沾点X。现在是七重阳。——公司工程《白菊三首》
28,白天依山傍海,黄河入海。如果你想要一千里的穷人树,你就要再上一层楼。——王志焕《登鹳雀楼》
29、京都和8月比严霜草更干燥边境。不知道今天邓高强州会不会有菊花。3334王进《九日作》
30已经是人类寂寞的花了。解开寂静,靠近空街。不能老而上高处,更深的春天不能珍惜岁月。——公司工程《九月八日》
31、岩石磴十云旗,吴军访问时。看着一切,每天操控陆龙都晚了。**谚语望着远方,望着天空,登上高处,说些机智的话。希望你因山而长寿,长寿。——孙州《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32,秋叶风吹黄,晴云阳光白色鳞片。回来问山水乳女,今天爬得很高,选了几个人。第——章-e-e 《九日宴》
33、玉强探戈无力,栅栏**谁能开。众所周知,可以送王红葡萄酒,而不是浔阳县。——晋溪《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34,昨天高*,今天更多的宴会。菊花为什么这么苦,打了这个杨重阳。—— 2《九月十日即事》
35,登上高处望向远方,柳树开花,照亮古城。鼎盛时期已经随流水而去,黄月空空的旧春声。没有——原型的《登阖闾古城》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4)
——眺望远方的作文3篇
眺望远方的作文1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题记
一个人若只关心眼前的事而不懂放远目光,眺望远方,一生只能庸庸碌碌,被历史淘汰。因此,我们要放远目光,眺望远方。
智者不为眼前所惑,放远眼光,眺望远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彪炳史册。勾践兵败为奴,但他不只关注眼前的事,而是放远目光,眺望远方。他一方面深怀丧国之痛,一方面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日夜操兵,惨淡经营,最终三千越甲吞吴。若勾践只关注如何**而不知眺望远方,那他怎会成功呢?同样,刘邦攻战函谷关,却不只关注眼前的事,而是放远目光,眺望远方,取得民心,终于成就帝业。
历史长河中,懂得眺望远方的人,不胜枚举。若公子小白只关注与管仲的私怨,又怎能使齐国名列战国七雄呢?若唐太宗只关注眼前盛世,而不放远目光,又怎会有“贞观之治”的出现呢?若司马迁只关注眼前众人的讥讽而不放远眼光,眺望远方,又怎能“著成信史照尘寰”呢?可见,放远眼光,眺望远方是多么重要。
愚者只局限于眼前,一叶障目,鼠目寸光,终将泯灭于历史,令人慨叹。西楚霸王项羽勇猛刚烈,奈何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辉煌,于鸿门宴中放虎归山,最终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留给后人一声叹息。若项羽放远目光,眺望远方,他亦不会如此下场。南宋只陶醉于眼前的繁华,偏安一隅,不懂得眺望远方,竟**议和,终被蒙古铁骑践踏于马蹄下。仲永之父只关注眼前利益,不懂得放远眼光,眺望远方,终使仲永“泯然于众人”。若清*懂得眺望远方,又怎会闭关锁国,在近代史上留下耻辱呢?若*懂得眺望远方,不被帝位所惑,又怎会留下千古骂名呢?可见,愚者鼠目寸光,不懂得眺望远方,多是遗臭万年。
历史上不乏目光远大,懂得眺望远方流芳百世的人,也有很多鼠目寸光,不懂得向远处眺望而遗留骂名的人。
我们要懂得眺望远方,放远目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眺望远方的作文2
曾经有部电影里有句台词:“站在高跟鞋上,令脚不舒服的不是鞋子的高度,而是人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想眺望远方。可见人需要眺望远方。
眺望远方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应为眺望远方,发现*的未来发展需要自己出一份力,自己能为*奉献,而选择了“为**知崛起而读书。”从而成了一代伟人。鲁迅因为眺望远方,洞察了*人需要的不是肉体上的医治,弃医从文,写了一本本让人领悟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书《骆驼祥子》《狂人日记》。孔子因为眺望了远方,明白自己能用儒家思想之博学感化世人,于是“韦编三绝”把看了多遍的《易》看了又看,直至到串连的竹筒的牛皮带磨了几回,最终成为国际上都颇有名声的伟大的思想家。居里夫人因为眺望远方,知道镭对人类的重要性,甘愿为人类奉献,夜以继日,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天,她和她的丈夫都在悉心的研究,最终,终于研究了镭,获得了***奖。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因为眺望远方,都成就了他们的一生,而那远方就是他们的未来。
眺望远方对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袁隆*站在稻田上眺望远方,精心研究出杂交水稻,使*乃至整个社会的人都能吃上优质的粮食,过上优质的生活;*眺望远方,带领*这支还比较弱小的队伍走****开放的道路,使人民如今始终坚持**开放,这支旗帜始终***民走向****道路,引导*人走向繁荣富强。***眺望远方,翻阅众多的书籍,最终以《资本论》造福社会。眺望远方是名人为社会造福的前提,是对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的一生,眺望远方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认为人是非常需要眺望远方。眺望远方就好比眺望倒自己的未来,眺望远方就可站得很高,因为望得远。俗话说:“一山还比一山高”,要更好眺望远方,必须要努力的往高出攀。
实践证明,眺望远方对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也起着重要作用。不懂眺望远方的人一生只能碌碌无为,没有贡献于作为;懂得眺望远方的人一生都散发光芒,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作出贡献。
因此,人是需要眺望远方的。
眺望远方的作文3
微颤的风乍起一江湖水,刚被雨抚摸的青山就像泪洗过的良心,雨滴汇聚成小溪流出我的泪,坦露着我的心情,突然间我好想眺望,眺望远方。
站在自己破碎的记忆回车间,迷离的眼神定格在一张熟悉的画面上,那是一幅遗像,祖母的遗像。
我好想眺望,眺望着天际边的天堂,眺望着遗像中的祖母。每当我夜晚睡不着时,祖母用她宽厚的手掌轻拍着我哼着歌谣让我进入梦乡;每当我夜间被蚊子叮咬时,祖母用她宽厚的手掌拍着蒲扇为我驱赶蚊虫,被打败的蚊虫悻悻然在夏日的凉风中飞来飞去,留下夏日的清凉;每当我望着过年时马路上归乡的身影在寻找爸爸妈妈未果而垂头丧气时,祖母用她宽厚的手掌安慰着我;每当我喜或怒时,祖母用她宽厚的手掌教会我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泪不自知地滴落发出“啪嗒”的声响,在宁静的屋间格外地响亮,回荡在我的心房,充斥着我的五感,却在流逝中彷徨。
数个圆圈勾勒着记忆的指纹,印在苦涩的伤疤上,越是不碰触它却隐隐地痛在那,难以消除的伤。
我好想眺望,眺望着远处的村庄田野,眺望着回家的路,尺量着回家路途的遥远。每当我离家上学时,心中忐忑不安地想像着开学的伊始,只需向家的方向一再地眺望,心便不会再次过于不安;每当我离家外出站在选择的交叉路口上,只需向家的方向一再眺望,心便不会再次迷茫从而失去方向;每当我想要放弃时,只需向家的方向一再眺望,心便不会因此崩塌,而是踏实地印上向前迈出的步伐,汽车驶离后尾烟尘中夹带着我的喜悦又遇丝丝惆怅不前,可却离家越来越远,徘徊在独自一人的街道上,闪烁不定的霓虹灯中走出深夜村里的蝉鸣,我在小小的角落里照顾自己的伤口,但却在无言声中呐喊。
在绿波回暖的季节,在黑暗孤单的一点微光中不在乎谁能看到我在发亮,风吹起满天的云朵儿依旧不同凡响地徜徉天际,身处高楼上的我站在围栏边眺望远方的风景,遍地的碎金中寻出自己的方向。
一刹花火的泡沫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色光,撩拨着人的视觉突然我好想眺望,眺望远方。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5)
——《登高》的教案3篇
《登高》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3)细品内涵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本题较开放,答案允许多样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3、板书小结
4、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5、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
老师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目凝神,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通过想象诗中秋风萧瑟、猿啼悲哀、孤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等意象,感受杜甫身处肃杀凄厉、沉郁悲凉的意境,以及内心孤独凄凉、伤时忧国、消愁无门的境界。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六、全诗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5、分析技巧
2、诵读感悟6、想象联想
3、了解句意7、熟读成诵
4、细品内涵
七、能力迁移
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特点:“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背诵杜甫的《江汉》。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6)
——登高远眺的诗句 (菁选2篇)
登高远眺的诗句1
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4、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0、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2、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3、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5、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0、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2、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3、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26、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7、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8、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9、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登高远眺的诗句2
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5、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6、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7、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8、簪茱泛菊俯*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9、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0、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13、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6、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7、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0、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2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5、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6、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2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2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7)
——登高优秀作文
登高优秀作文1
在古代,如果你是个勇敢的人,那么你一定愿意攀登高峰。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物质所吸引,或可能沉迷于游戏,或可能迷茫于未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为这*淡的生活带来一分的波澜。
要么健身,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在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有了想要到高处看看的想法。
我约上朋友决定攀登附近较近的一座山峰,我相信这次的攀登一定能够为我带来一些收货。
在山脚下,抬头看着眼前这波折的路段,心中一不免升起来了一股惧怕之意。当开始攀登,没一会的功夫,不管是我还是我朋友,我俩都开始变得气喘吁吁。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弊端,似乎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间差了起来,也确实是该多出门走走,让自己的身体强度能够更加的上升一些了。
好不容易攀登到了一半,我俩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看着附近的高峰,尽管波折,却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让人想要去探索,去开发。这大概是自然对于人最为纯真的**,我们的腿上的酸楚感也好似少了几分,开始就继续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的可以看到有下山的人,有攀登一半放弃的人。倒是有一些老年人一直在攀登路上的老年人令人敬佩,光是他们这个年龄和这份毅力与体力也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的了。
带着最后的一股尽头,我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是攀登到了最高处。
眼望四周,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来了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古人的诗词中总是具有这样的魅力,能够富有诗意的将眼前之景表现出来。
看着眼前重叠的山峰,带有着些朦胧的雾气。下面的世界仿佛和此刻的世界分离,我们的身心变得更加的强大,我们曾经的那个小世界变得渺小,我们眼前的风景可以看的更高更远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征服自然。
此刻的高山被我们所征服,我们的心底深处也应踊跃出了自豪感。这也仿佛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狩猎,古人的登高,古人对于技艺的追求,多么可歌可敬。再看现代,我们征服了温度,制造空调、暖气,我们征服了距离,制造出了智能手机、飞机、高铁,我们征服了黑暗,制造出了电灯。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敢于攀登高峰,敢于面相黑暗,敢于挑战一切,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8)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登高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习法:学生提前预习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习“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习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登高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是一个诗的**,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教学**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的一首**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登高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课件等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登高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登高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的奇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而**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登高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等、**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扩展9)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的一首**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登高》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登高》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的奇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而**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4、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
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程莉莉
《登高》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习法:学生提前预习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习“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习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说课稿6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登高》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登高》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等、**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登高》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是一个诗的**,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教学**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课件等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