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1
《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本书虽谓简明读本,但展现的壮阔的历史进程分外厚重和坚实。一书在手,便能清晰地把握党的历史的基本脉络,是党员同志们学习党史的好教材。本书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大无畏的精神!
七月的光芒照彻眼眸。阳光洒落曾经跋涉过的山川沟壑,一座用无数先烈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丰碑兀然傲立在天地之间。七月注定要成为永世歌颂的主题。九十年弹指挥间,光影流泻,跨越了星汉的隔阂,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南湖舟橹?乃一声,无数先驱挺身长啸,在七月的感召下,从南昌城头的第一颗子弹出发,直到和井冈山上的翠竹一起牢牢耸立,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兼程的路,展示了自强不息,大无畏的精神,为神州大地增加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1984年 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1851年,葡萄牙占领凼仔。1864年,葡萄牙再占领路环。1883年,葡萄牙再占领望厦、青洲。1887年,当时的葡萄牙政府方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1896年,葡萄牙企图再占领附近的大小横琴岛,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并划定澳门的界址。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杀害亚马留总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
命和凼仔学校事件而触发“一二?三”事件,显示民间对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1974年4月25日底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国的领土。中葡两国政府于1986年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合共四轮谈判并于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而1993年3月31日于北京,由全国人大通过并经当时国家主席江泽民颁布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九章145条目另加三附件)成为相当于澳门的“宪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直到现在没有回归中国的只有台湾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一幕幕辉煌的历史后面,却少不了我们共产党员的奉献,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要做好我自己,带动身边人积极向党靠拢。作为浙江中烟切丝流水线组长的的我,在中烟已经工作将近30多年了,看着中烟一步步的成长壮大,我很有自豪感。烟草行业属于国企单位,作为共产党员的我深感责任重大,严格控制烟丝的质量关,丝丝系于心。
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2
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
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朝代)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3
蜀汉政权的兴衰更是与人才聚集与匮乏息息相关。刘备政权建立之初屡受挫折,最终在荆州三顾茅庐,隆中问对,请名士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提出了占领荆州、益州,联合东吴,与曹操形成鼎立之势,再图问鼎中原的战略。蜀汉在诸葛亮治理期间,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杨洪、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是他培养出的人才。蜀汉虽“弹丸之地”,实力最弱,但却能与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与其拥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士有很大关系。然而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匮乏上。
治国之要,首在用才。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现代社会什么最金贵?毋庸置疑,必然是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21世纪,人才是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对干事创业具有基石作用。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刘备三顾茅庐会诸葛,萧何月下单骑追韩信,在人才的辅佐下,事业终得以日新月异。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举才任贤,可聚不可散。当下,山西处于发展最为关键的窗口期,也是转型综改、能源革命至关重要的攻坚期,要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发展,立足发展急需、改革急用、民生急盼,大规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真正做到以发展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新篇章。
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4
总书记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近期,我阅读了《简明中国史-党员干部国史必修》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感悟谈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天下群雄并起,赤壁之战后,中原大地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在三足鼎立格局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道义上说汉室正统在他手中,即占据天时;江东孙权有长江天险,即占据地利;而刘备汉室贵胄,名声较优,善于笼络人心,即人和。三政权各有优势,但曹操为何最为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可以说,曹孙刘三方的强弱、疆域大小,是与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
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在官员任用上,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提出坚持“唯才是举”原则,收罗了许多优秀人才。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曹操聚集人才,用为掾属,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粗略统计,在《三国志》及裴注中留下记载的就有90余人。曹操以“求贤令”广开贤路,人才川流不息,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当然,最后曹魏从内部灭亡也与其人才使用有关。曹魏前期,曹操广纳贤能之士,后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执行,外部人才资源匮乏,并且大多数成为司马懿、司马师及司马炎一族的心腹。司马懿之心,曹操心里很清楚,并明确不可重用,但考虑到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没有杀他,把他作为辅政大臣最后一位,但后代曹睿即位后,改变这一政策,导致司马懿家族逐渐做大,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简明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5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