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1
科目:语文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樊荣彦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春游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咏柳》
1、①我说你拼。举例:亻+以是什么字,组词。
②我说你解。举例:柳,右边是“木”,左边的笔顺是什么
2、点名背诵(要字词清晰、有节奏)。
3、①安教师给的词句的意思,回答是哪一句原句。
②转换一下,说一说原句的意思。
4、团体背诵。
二、导入
1、由柳引出是春天来了,放幻灯片——完美的春天。
2、师:从幻灯片中看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
生1:柳树。
生2:白云、草。
(回答中若有不是春天的解说一下)
师:听过迎春花吗——最早开的是什么花——桃花——有一些人就浏览了桃花,来看看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呢——春游湖。
3、自读两遍、齐读。
三、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子
1、解释字“蘸”
师:谁能解释这个字
生:过年吃饺子,要蘸东西吃。
2、说读音“夹”板书:jiā(夹子)
jiá(夹袄)——夹岸的意思呢
生:*边。
师:很好,接近了。把“夹岸”的意思写在书上,就是:排列在岸的两边。
3、师:你还对哪一个词语不明白呢
生:春雨断桥人不度
师:这一句都不懂吗明白春雨吗
生:明白,春天的雨
师:那断桥呢
生:断了的桥,都断成两半了。
师:这些你都明白,那你不明白的是什么呢不度
生:恩。
师:过不去的意思。说到这,有人能告诉我这一整句的意思吗
生:春雨把桥断了,人过不去。
师:解释的很棒。春雨过后,湖水已漫过桥面,人们就无法过河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撑。
师:小舟要动,需要怎样呢
生:划。
师:划,也能够说撑(动作演示)。
师:这句的意思就是:柳荫下小舟撑出来。还有吗
生:夹岸桃花蘸水开,怎样桃花蘸水开呢
师:想想蘸的意思,蘸的是什么水呢桃花还在树上绽放,可能是湖水吗
生:不是。
师:那是露水吗就那么一小滴
生:不是。
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呢
生:雨水。
师:对了,还有雨水。你想,雨水不断地落在桃花上,越积越多,怎样形容这样的桃花呢就用到了蘸。看看这幅图(幻灯片演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形容桃花呢作者是去干什么的
生:看景。
师:看的哪啊(指向题目)
生:西湖。
师:是去游览西湖的。那么他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1:桃花、树。
生2:湖、燕子。
生3:划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划船”也很对,那你看他第四句为什么要写到小舟呢
生1:好看。
生2:能够渡河。
师:因为它第三句有提示,“人不度”,人都过不去,这时小舟撑出来了,猜一猜第四局写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幻灯片上的
生:惊喜。
师:那要怎样读出来呢(挑人示范朗读)
4、齐读两遍——挑人读——齐读——自读——齐读
四、巩固
1、闭上双眼,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并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2、去掉幻灯片的文字,试着背诵。
3、我会组词
夹度撑阴燕断(一人领读——两个人轮读)
齐读词组。
4、图片展示。
意见:
总体来看,这堂课很精彩。复习 ——导入——解释重点字词——由词引句义——完整翻译整首诗——引题目再导向重点句子——读——背——组词——图片。环节完整,效果很好,重点很突出。从课堂完整度来说,缺少了当堂作业。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2
课前热身: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放松,舒缓情绪
正式上课:总线:“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风光秀丽的祖国。
第一环节:学习古诗《敕勒歌》
1、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祖国风光图片。大草原图片导出古诗《敕勒歌》
2、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组朗读
评: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朗读本事。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认字
具体操作:
1、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汉字。
2、组长展示生字卡,组员开火车说出汉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和组词。
3、教师抽查。
评:小组合作认字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根据抽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掌握得很好,完全到达了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我会填”
1、教师展示ppt,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看到的景象。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说出前面的形容词,学生说后面的名词。这样对学生干涉太多,限制了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填空
评析: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
综合性学习最困难的.是选题。梁教师根据第三单元的课文资料,选择了“风光秀丽的祖国”这个题目,选题与课文资料相联系,这点很好。
梁教师匠心独运,用“导游**”带领学生游览这个构思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连,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课堂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互补原则分组,以“好学生”带“坏学生”,构成一个团队。教师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如升级等。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小组间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进取性。
综合性学习课堂很活跃、很开放,学生在玩中学。怎样把学生的***集中在教师身上,让每个学生投入活动,是个难题。梁教师巧妙地利用音乐解决了这个难题。经过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音乐声给学生暗示,让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某些教学活动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给“善”、“贵”等汉字找朋友,学生一开始摸不着边,搞了半天才明白找反义词。但“善”与“恶”如何做朋友
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川流不息的瀑布”、“贱贵”等。
三、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弄错的问题,教师没有解释清楚。如:“贱”的反义词为什么是“贵”,而不是“富”。
四、机会均衡问题。表现好的组和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组。有些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顺德容桂泰安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前师生交流:打招呼,问好
正式上课:
1、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听录音
2、**朗读,自学生字词
3、找出课文中讲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白云、**、蝌蚪……”
4、让学生挑选自我喜欢的大自然语言美美地读一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三叶虫化石”
在ppt上展示三叶虫化石图片,介绍三叶虫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朗读“三叶虫化石”段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在海洋中的三叶虫为什么会出此刻喜马拉雅山脉”
5、白云、雨天都和天气有关,自然导出“**”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6、对“蝌蚪”感兴趣的学生一齐***朗读该段
7、季节交替导出“大雁”感兴趣的同学一齐***朗读该段
8、男女生比赛朗读“大树”段
板书:
白云**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大鱼年龄
“三叶虫”化石地理
9、课外拓展“你在生活中还明白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展示课件:其他大自然的语言
10、仿照课文讲话
评析:
这是一个很优秀的课例。
首先,教师素质很好。俞教师业务水*很高:普通话标准,朗读本事很强,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验大自然语言的美。并且讲究语言艺术,她对学生以正面评价和鼓励为主,言语优美,具有感染力。
其次,课堂调控好。全班六十五个学生,班额比较大,这么大的班额场面往往难以**,容易发生混乱。俞教师课堂调控本事很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再次,教学设计好。教师注重学生阅读本事的培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意蕴。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穿插科普知识的传授,如:对三叶虫的介绍。
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注重课外知识拓展,超越教材。俞教师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课件很好,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观认知,并且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很吸引学生。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
主讲资料;商鞭变法与秦**六国
一、教学目标
1、商鞭变法的主要资料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鞭变法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经过学习商鞭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学习方式。
3、经过学习商鞭变法、陪养**意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难点
1、商鞭变法的主要资料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课。
**是推动社会进别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页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是怎样推动社会提高的。
(二)、展示大变革的时代情景
1、铁农具和牛的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生产进取性不高。
2、**巴很多和田、改变到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者的**而临危机。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者,怎样解决,社会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
(四)、指出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化、**最彻底的变化在哪国引出泰国商鞭变化。
1、变化的北学(略)。
2、变化的时间公元356年、
3、变化的资料:A用永承记土地和有若许**买卖。
B奖励耕织C遭主县可
4、变化的意义:经过高鞭变化泰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加强、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阅读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1)
——听课记录3篇
听课记录1
授课教师:xxx
科目:语文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生命的药方
听课地点:xx班级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今日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xx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欢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欢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xx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xx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xx病是经过血液等传播,跟xx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xx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教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听课记录2
授课教师:xxx
科目:xx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xx
听课地点:xx班级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Ww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习生字:
(1)画出生字词,经过拼音认读,自我读----指读----齐读
(2)指导写字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抽生读,教师、学生评价
5、这首诗反反复复读了多篇,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首诗你的感受?(李白和王伦的情谊深)
6、再带着这种感觉读
7、抽生读、齐读
8、学生汇报此刻让教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
9、师生配合朗读古诗A、教师读题目以及作者和诗句前3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B、调换C、学生齐读全诗
三、体会意境深情诵读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拿出练习纸把此时李白、汪伦最想说的,或是自我最想说的把它写出来。
听课评析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是这堂课的难点。
听课记录3
授课教师:xxx
科目:xx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xx
听课地点:xx班级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所以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本事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我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欢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2)
——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及评析 (菁选3篇)
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及评析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2、启发幼儿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故事发展的线索。
3、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设计表演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基调。
4、培养幼儿在共同布置场景、选择道具、表演故事时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雪景图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故事第一环节--小兔送萝卜。
a.小兔去找萝卜,学习句子"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猴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对于完整句式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鼓励幼儿跟着课件中的故事录音一起来学说,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b.小兔找到萝卜,模仿"挖"的动作。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活动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喜欢情景化的活动状态。根据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模仿小兔挖萝卜的动作,并在课件中配以动画效果的出现,激活物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c. 讲述故事:小兔抱着萝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小兔就把萝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环节--小猴送萝卜。
a.小猴哪去了?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 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萝卜)那它会怎么做呢?
c. 讲述故事:小猴抱着萝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门关得紧紧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萝卜放在窗台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环节--小熊送萝卜。
a.小熊去找萝卜,继续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 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窗台上有只大萝卜)小熊高兴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熊抱着萝卜跑到小兔家,这时候,小兔已经睡着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环节--小兔醒来。
a.小熊把萝卜送给谁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觉)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来,它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呢?(放录音)"萝卜回来了!"小兔说什么?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c.模仿小兔醒来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话:"咦,萝卜回来啦!"3.再次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关爱之情。
a.以三角形图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送萝卜的过程。
(听课评析:将送萝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三角巡回的动画演示,非常深动、有趣,既自然地引导幼儿了解萝卜回来的过程,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b.把送萝卜过程编成了歌曲。
歌曲内容:小兔子呀,送萝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给小熊,小熊送给小兔,萝卜回来啦,萝卜回来啦!
(听课评析:这个环节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音乐领域中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渗透歌曲的感知教学,将这个相对较长的故事编成了幼儿容易理解、简单明快的歌曲,通过歌词,他们就能明了故事内容,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学**点。)
c.小结: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及评析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2、启发幼儿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故事发展的线索。
3、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设计表演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基调。
4、培养幼儿在共同布置场景、选择道具、表演故事时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雪景图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故事第一环节--小兔送萝卜。
a.小兔去找萝卜,学习句子"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猴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对于完整句式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鼓励幼儿跟着课件中的故事录音一起来学说,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b.小兔找到萝卜,模仿"挖"的动作。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活动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喜欢情景化的活动状态。根据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模仿小兔挖萝卜的动作,并在课件中配以动画效果的出现,激活物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c. 讲述故事:小兔抱着萝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小兔就把萝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环节--小猴送萝卜。
a.小猴哪去了?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 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萝卜)那它会怎么做呢?
c. 讲述故事:小猴抱着萝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门关得紧紧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萝卜放在窗台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环节--小熊送萝卜。
a.小熊去找萝卜,继续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 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窗台上有只大萝卜)小熊高兴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熊抱着萝卜跑到小兔家,这时候,小兔已经睡着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环节--小兔醒来。
a.小熊把萝卜送给谁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觉)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来,它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呢?(放录音)"萝卜回来了!"小兔说什么?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c.模仿小兔醒来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话:"咦,萝卜回来啦!"3.再次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关爱之情。
a.以三角形图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送萝卜的'过程。
(听课评析:将送萝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三角巡回的动画演示,非常深动、有趣,既自然地引导幼儿了解萝卜回来的过程,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b.把送萝卜过程编成了歌曲。
歌曲内容:小兔子呀,送萝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给小熊,小熊送给小兔,萝卜回来啦,萝卜回来啦!
(听课评析:这个环节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音乐领域中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渗透歌曲的感知教学,将这个相对较长的故事编成了幼儿容易理解、简单明快的歌曲,通过歌词,他们就能明了故事内容,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学**点。)
c.小结: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及评析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3.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关系。
二、听课评析:
重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难点是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活动准备:
沙尘暴纪录片一盘;树木作用幻灯片一组;树宝宝头饰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纪录片,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光盘,大家看里面介绍了一件什么事情?”,
**:你刚刚看到了什么?沙尘暴是什么样子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沙暴尘?
(二)展开部分 介绍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树宝宝,以树宝宝的口吻询问幼儿: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吗?
结合幼儿回答情况,演示幻灯片。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很愿意与你们做朋友,大家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
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听课评析:教育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人们不保护环境,会受到大自然的什么惩罚。
最后让幼儿讲一件自己亲眼所见或听说到的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并且打算怎样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听课评析:三月正是植树的好时节,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可以向幼儿进行树木方面的有关知识教育。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大,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通过树木与人类的关系,又引伸出环境保护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迅速衰竭。应该让幼儿明白,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是我们现在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3)
——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1
师:夜深了,说明了什么?
生:时间已经很晚很晚了。
生:说明时间很长。
生:母亲很辛苦,已经很晚了,还在为**劳。
……
师:是啊!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对我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母亲的无怨无悔。
生:我还能从母亲一边缝着一边想着,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强烈的爱。
师:谁能读这一句?(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母亲疼爱孟郊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母亲的担忧。
师:说得好。因为疼爱所担忧。母亲担忧什么呢?
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回来。
师:仅此而已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课文中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是啊,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怎能不忧心忡忡、思绪万千,她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儿子出门在外安全吗?
生:儿子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照顾吗?
生:儿子吃什么呢?会挨饿吗?
生:儿子又睡在哪儿?睡得舒服吗?
生:此次一别,还能再相见吗?
……
师:母亲千头万绪,数不尽对儿子的担忧,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之所以有如此的担忧,使因为……?
生:疼爱儿子。
生:关爱儿子。
生:牵挂儿子。
师:是啊,母亲把这份浓浓的爱融入到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中。不知不觉天亮了,母亲依依不舍地将儿子送到村外,望着儿子说________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此时,母亲应该怎样说?
生:满怀深情地说。
生:恋恋不舍地说。
生:噙满泪水说。这是一种离别的泪、伤心的泪。
生: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
师:带着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读读这一句话。
师: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一个劲儿地点头。望着母亲的.白发,孟郊的眼眶湿润了,他的眼眶问什么会湿润呢?[
生:他想起了就要远离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他想起母亲一直为自己操劳,而自己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远也报答不了。
……
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备受母亲关爱的孟郊,同样报答不了________
生:母亲的恩情。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计报答,母亲的爱是润物无声的,她融入在*常的点点滴滴。你能用具体的事说说母亲对你的爱吗?
生:我生病时,是母亲守护在窗前。
生:早晨,全家人还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
生:无论天气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送我上学。
生: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
生:母亲睡觉前总是讲个故事给我听。
……
师:看着这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是啊,母亲的爱是说不完的。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我爱亲爱的妈妈。
生:母亲的对我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了。
生:我以后要懂事些,少让妈妈为**心。
生:妈妈,我爱您!
……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满怀深情地齐说):亲爱的妈妈,我爱您。
[评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者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在学生读中悟、悟后说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联系生活,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教学过程中,教者借助“补”的**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母亲在缝补衣裳时还会想些什么?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补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4)
——数学听课记录10篇
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操作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
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
7. 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① 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 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数学听课记录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现代化教学**,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数学听课记录4
上课教师:
XXX
上课内容: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
上课时间:
10月9日星期四第一节
上课地点:
初一教师
听课参加人员:
xx
评课过程: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各位**及教师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数学听课记录5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没有休止符;课程**,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数学听课记录6
活动主题:
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大赛部分获一等奖教师“精彩课堂、名家评析”互动研讨会
对象:
**市小学数学教师
早就得到这次活动的消息,本想两天都听,结果因为昨天又是京师论坛又是开题报告,所以只听了今天上午的课,现将本人最钦佩的一堂课的听课笔记在此分享。再次对麻明家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第二节:《圆的面识》 五年级 麻明家 (山东)
课前谈话:
1、**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指出来。揭示:圆所占*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 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 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 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最好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数学听课记录7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没有休止符;课程**,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数学听课记录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课件、天*、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
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
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
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
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
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
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还知道毫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学生许多**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应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
生1:我认识弹簧秤。
生2:我认识台秤。
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
师:今天我们主要要用到台秤和天*。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
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
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
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
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
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
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
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
生:拿下来1个橘子。
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
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
[评析:这个活动是讨论—体验—交流—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找一找。
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
生1:棉花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
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
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拎一拎。
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
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
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
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
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
师:那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
生:用“克”做单位。
师: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称一秤。(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
生:1克。
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
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
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
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
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
[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
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
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约50克。
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
生:1000克。
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
生:1千克。
师: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书:1千克 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点评:
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听课记录9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数学操作活动;
2、理解6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3、在情境故事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有4、5、6个枝条的花枝若干;有4、5、6颗种子的花盆若干; 分别有数字4、5、6的花架三个(白圆圈展示板); *** 花 朵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谈话导入:昨天,接到兔妈**电话,说花店要开张了,请小朋友们去帮忙。
(二)基本部分:
1、复习6以内的点数:
(1)出示4根花枝,让幼儿点数:这是花店的花枝,有几根枝条?
小结:两根两根合起来是4根。
(2)出示5根花枝,让幼儿点数:你怎么知道有5根?(幼儿点数)
小结:4和1根合起来就是5根,3和2根合起来就是5根。
(3)出示6根花枝,让幼儿点数:数一数有几根?(幼儿点数)
2、实物与实物的对应:
师:兔妈妈说了,一根枝条插一朵花。
(1)教师示范在枝条上插花,采用一边说一边操作的方法。
(2)幼儿自选枝条,进行操作活动。
A、问:你插了几朵花?为什么是4朵?(幼儿回答)请所有的插了4朵花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B、 小结:因为4根枝条,所以插了4朵花。
C、请所有的插了5根枝条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你插了几根枝条?为什么?
D、小结:因为有5根枝条,所以插了5多花。
E、请所有的插了6根枝条的幼儿展示:你插了几朵花?提醒幼儿说完整句:因为我有6根枝条,所以插了6朵花。
(3)出示花瓶:花是插在花瓶里的。让幼儿依次把花插在花瓶里,并表扬会等待的幼儿。
3、圆点与实物的对应:
(1)出示花盆,启发**:花盆里一粒粒、黑黑的是什么东西?(种子)
A、出示5粒种子的花盆,问:几粒种子?你怎么知道?提醒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师:兔妈妈说了,一粒种子开出一朵花,6粒种子会开出几朵花?(幼儿回答)
B、教师示范点数手上的6朵花: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四朵花、五朵花、六朵花。
C、示范:在6粒花盆上依次贴出6朵花,小结:6粒种子长出6朵花。
(2)幼儿操作“种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先在手上数出6朵花,**:你种了几朵花?
(3)幼儿分享:谁种的花与种子是一样多的?你种了几朵花?让幼儿评价:5粒种子种了4多花,对吗?
(4)问:6粒种子、6朵花用数字几来表示?
A、教师出示数字6,贴在展示板上:6个种子的花盆、朵花,都可以用数字6表示。
(5)出示3个白圆圈展示板“花架”,分别有数字4、5、6。
A、师:兔妈妈说了,要把花盆放在花架上。
B、出示6朵花的花盆,问:这要放在哪个花架上?
C、请幼儿轻轻的把自己的花放在花架上,提示幼儿:我放好了,也坐好了。
D、**:这花架,你发现了什么?(幼:6朵花)他发现了花架上有几盆?(幼:6盆),教师带幼儿点数。
E、小结:6的花架上有6盆花,5的花架上有5盆花、4的花架上有4盆花。
(三)、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6粒种子、6朵花、6盆花,都用数字6表示。
2、师:今天兔妈妈要谢谢你们,帮了很大的忙。现在,我们把这些花架搬去兔妈**花店。
评析
教师教态好,目标明确,过程清晰,环节紧凑,老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及时的小结,是一节自然状态下很好的常规教学活动。但师幼的互动环节不够热烈,老师的应变能力有一点点欠缺。比如在插花环节,老师要求幼儿要插在花瓶里,可很多幼儿插在地上,但老师没能及时抓住这契机,让幼儿插在地上,而是强调了插在花瓶里,最终幼儿也是按老师的要**在了花瓶里。如果老师的应变及时点,让幼儿感兴趣的把花插在地上,我想,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数学听课记录10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
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
7-( )=3 ( )-2=8 5-( )=1 ( ) -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5)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1
一、 听课时间:
xxx—4—5
二、 授课老师:
王xx
三、 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
初中
五、 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的钢盔上吓跑**、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亲情、故乡,更**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亲情、故乡,更**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6)
——《人类的老师》听课记录3篇
《人类的老师》听课记录1
一、揭题导入
今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类容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认识生字部分,陈老师教读音,让学生组词,明确书写结构,强调声调,学生会写字。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陈老师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发的'需求,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人类的老师》听课记录2
一、揭题导入
今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类容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认识生字部分,陈老师教读音,让学生组词,明确书写结构,强调声调,学生会写字。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陈老师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发的需求,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读书做笔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给他们**思考的机会,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来体验文本,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7)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3篇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1
刚刚来到大学,懵懵懂懂,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新生活,应该以什么心态度过大学四年,在思修课上,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了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的学习理念。
思修课上,老师除了学习的理念外还教了我们应试的学习理念,全方位的介绍了德,智,体,心理素质对我们大学四年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了发展的方向,有了前进的目标后,人就不会特别迷茫,我也仿佛有了前进的动力。理论是空洞的,但有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我们刚刚军训结束,经历了军训的我们更知道又期盼的重要性,当人知道终点的所在时,总会有力量和激情去奔向终点。正像军训一样吗,当我有了想成为的目标时,全身上下也充满了干劲。
知道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该怎样成为自己的目标了。于是在这之后,思修课上又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创新型的学习理念是我们在将来必须慢慢培养的,创新是使我们突破自己,超越前辈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像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说的那样,要不断地改进自己,超越自己。更要避免学习目的不正,学习目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时间安排不得当等大学新生的常见学习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明白的认清自己为什么样上大学?我的回答是为了不断的完善自我 ,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达到使自己不断变强的目的,使自己更有担当,能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使他们获得更好地生活。 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使我们不再为目标感到迷茫之后,又开始了哲学范围的探讨,“光有知识不能**什么,如果不好好的加以利用,不知道怎么做人,将来进入社会以后顶多也是一个高级**,这种人比无知的犯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应当先学会做人,再学会知识。”这是我们高中班**经常说的一句话,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顺序是不可更改的,必须把“仁”放在第一位,个中缘由我总感觉和老师说的道理差不多。
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我们接下来学的东西,人为什么活着,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界最有名的几个问题之一,在课堂上我们也进行了讨论,虽然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感觉似乎也学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可以得到正确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又能得到人生智慧。人生观与世界观又是密不可分的,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而在人生观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人生的名和利?由此就引出了我目前对思修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利他就是利己,利他于利己是辩证**的。”
那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爱自己,要“为自己”活着,因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更不可能爱他人。为他人活着也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好好地活着是为了支撑起另一个人的世界,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你并不算什么,但在有些人眼中,你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所以要为爱你的人和你所爱的人好好的活下去。
确立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即使实现不了哦,也要倒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那么我们该如何追寻人生理想?人生理想要有社会价值,要源于自我具有个性化。理想又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但你的理想不能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自己要做什么,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吧,它会让你的人生有所不同,理想有多大,登上的山峰就有可能有多高! 转眼间过去了半个学期,思修课的学习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对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学习和传承。
首先我们进入了老子的道德哲学体系,仁义礼智信,以仁为先,而天地法则,以道为先,道德经中第21章中也有“孔孟之德。惟道是从”的说法,道德是什么,一起无私而成其私。道德二字,从字面上讲德是得的前提和条件,得则是指生活资料的获取,人无信而不利,同样的,德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的必不可少的东西,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主要依据,是人们获取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是评价人们**的标尺,也是赢得他尊他爱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身心健康的有利因素。
道家中老子的的道德智慧是*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为而治,少欲寡欢,利而不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共包括“遵从规律,合道而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尚虚贵柔,注重精神;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知足而知,淡泊**;屈上谦下,*易近人;抱怨以德,善恶兼容;以失致德,反向智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十条。越是学习,越是感到道家思想的魅力所在,在自然,心灵,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利用道家的道德智慧,努力达到*衡。
**民族自汉以来,便“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不可谓不是**思想之主要精髓所在,其中的许多思想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那么身为大一得我们该如何爱人,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初看起来有些让人雨里雾里,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深刻的待人处事之道。爱人者人恒爱之,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仔细分清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然听取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去不那么轻松,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积累。
不仅要学会儒家爱人的待人之道,也要岳西他们仁学智慧的处事方法,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要学会中庸之道。
一学年的思修学习转眼就要进入尾声,我们也很快进入了思修的最后一个模块,婚姻法与继承法的学习,开始了为我们未来步入社会传授经验与法律知识。
在学习婚姻法与继承法的的过程中,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婚姻法与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理解了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区别,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以及继承人继承的顺序,离婚后夫妻的财产分配为题等等,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那就是夫妻间的财产继承问题,为此老师浩特以为我们列举了几个案例,并且还不放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视频,令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为以后我们也许会遭遇的事情提供了知识储备。
当写下这篇听课心得的时候,我们的思修课也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着自己上大学以来的成长历程,思修课伴我走过了初到大学懵懵懂懂的两百多天,让我从迷茫走向清晰,从青涩慢慢向成熟迈进,感谢老师的十六节课,两百多天来的陪伴!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2
作为一名青年老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教学工作是我取得直接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听,多观摩,多思,多总结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
一、听课要注意的问题
1) 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遵守上课秩序。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进步”,怎样才能有比较呢?这就要求在听课前自己先备课。确实在听课过程中我也有这种体会。备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我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这样听课才显得有针对性,听起来效果也会更好。除此之外,听课前还要了解听课的班级、节次,尽量在上课预备铃响之前坐在教室。
2) 听课过程中要善于思考。
“听课是带着脑袋去听,带着问题听,而不是带着笔去听”。简单记录别人教学的总过程,那只能说是工作的一种重复,因为没有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那依然是别人的东西,学到的也只是皮毛,真正的内核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比较后才能挖掘到的。
3) 听课后要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
一则是礼貌,二则是请教的好机会。当我认真去听一节课后,脑里往往会出现几个问号:“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呢?”“老师选取这个素材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呢?”这些问题我都可以通过课后和授课老师交流来解决。每个授课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深层的交流,我往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不至于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尝即止的尴尬状态。有时在交流中我还会得到一些额外的收获。所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交流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4) 听课要有选择性,避免盲目听课。
选择性听课教师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选择教师上。所谓“姜是老的辣”,这个“老”不能单纯理解为年纪上的老,更多的是指在教学上的老到。优秀的老教师往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听优秀教师的课不**只听老教师的课。
有些年轻教师的课也是上得非常出色的,他们上课的热情和一些新的教学**我们学习起来更容易。这里我仿效一句孔子的话,简单说就是要“择优而从之”!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选择听的科目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样每个科目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多听不**听得杂,所有的科目都要听。各科的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它们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也有很多的不同,理科看重逻辑性、严谨性,而文科重辩证思维,重杂。对我来说,我教的科目是计算机方面,除了计算机课外,我还会去听一些设计方面的课程,从中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其它的有选择性地去听。
第三个方面是体现在对时间的选择。多听并不意味着频繁听。听课过于频繁,留给自己思考总结的时间就显得不足,这样的简单输入,显得容量很大,但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却是少之有少。
二、听课后的教学感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的魅力。听了这么多节课,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一位教师的语言更有魅力时,他的课堂就更活跃,学生就更积极,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有时候一个类似的比喻,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语言的真正魅力。词语是死的,但是教师的思维是活,教师的情感是灵动的,只要肯花心思,死的词语也会活起来。我们并不要求达到妙语连珠的境界,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要吝啬一两句的经典话语,“经典”往往会让一节课生色不少。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新课程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学生对知识的生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它拒绝教师的一手包办,要求更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这点,学生的思考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千万不要碍于时间就自问自答,使设计的问题形同虚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知识的现成“推销”或者灌输代替了知识的生成,那么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死的,或者说是半生半活的,而且扼杀了学生思维得到锻炼的机会。此外,为了化解教材的难度,同时体现回归生活的原则,新课程的教学还倡导“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学模式。的确,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尝试了活动教学。但是从多次的教学观摩中,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去学”的问题,其实作为教师,引导作用是要充分发挥的,但引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构建知识,达到知识的有效生成。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看法。通过多次观摩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我获得了不少直接的教学经验,看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对自己
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去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让学生听懂听明白?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听课,观摩,就是为了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相信,这些收获会让我受益匪浅。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3
刚刚来到大学,懵懵懂懂,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新生活,应该以什么心态度过大学四年,在思修课上,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了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的学习理念。
思修课上,老师除了学习的理念外还教了我们应试的学习理念,全方位的介绍了德,智,体,心理素质对我们大学四年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了发展的方向,有了前进的目标后,人就不会特别迷茫,我也仿佛有了前进的`动力。理论是空洞的,但有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我们刚刚军训结束,经历了军训的我们更知道又期盼的重要性,当人知道终点的所在时,总会有力量和激情去奔向终点。正像军训一样吗,当我有了想成为的目标时,全身上下也充满了干劲。
知道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该怎样成为自己的目标了。于是在这之后,思修课上又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创新型的学习理念是我们在将来必须慢慢培养的,创新是使我们突破自己,超越前辈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像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说的那样,要不断地改进自己,超越自己。更要避免学习目的不正,学习目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时间安排不得当等大学新生的常见学习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明白的认清自己为什么样上大学?我的回答是为了不断的完善自我 ,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达到使自己不断变强的目的,使自己更有担当,能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使他们获得更好地生活。 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使我们不再为目标感到迷茫之后,又开始了哲学范围的探讨,“光有知识不能**什么,如果不好好的加以利用,不知道怎么做人,将来进入社会以后顶多也是一个高级**,这种人比无知的犯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应当先学会做人,再学会知识。”这是我们高中班**经常说的一句话,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顺序是不可更改的,必须把“仁”放在第一位,个中缘由我总感觉和老师说的道理差不多。
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我们接下来学的东西,人为什么活着,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界最有名的几个问题之一,在课堂上我们也进行了讨论,虽然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感觉似乎也学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可以得到正确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又能得到人生智慧。人生观与世界观又是密不可分的,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而在人生观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人生的名和利?由此就引出了我目前对思修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利他就是利己,利他于利己是辩证**的。”
那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爱自己,要“为自己”活着,因为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更不可能爱他人。为他人活着也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好好地活着是为了支撑起另一个人的世界,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你并不算什么,但在有些人眼中,你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所以要为爱你的人和你所爱的人好好的活下去。
确立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即使实现不了哦,也要倒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那么我们该如何追寻人生理想?人生理想要有社会价值,要源于自我具有个性化。理想又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但你的理想不能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自己要做什么,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吧,它会让你的人生有所不同,理想有多大,登上的山峰就有可能有多高! 转眼间过去了半个学期,思修课的学习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对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学习和传承。
首先我们进入了老子的道德哲学体系,仁义礼智信,以仁为先,而天地法则,以道为先,道德经中第21章中也有“孔孟之德。惟道是从”的说法,道德是什么,一起无私而成其私。道德二字,从字面上讲德是得的前提和条件,得则是指生活资料的获取,人无信而不利,同样的,德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的必不可少的东西,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主要依据,是人们获取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是评价人们**的标尺,也是赢得他尊他爱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身心健康的有利因素。
道家中老子的的道德智慧是*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为而治,少欲寡欢,利而不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共包括“遵从规律,合道而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尚虚贵柔,注重精神;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知足而知,淡泊**;屈上谦下,*易近人;抱怨以德,善恶兼容;以失致德,反向智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十条。越是学习,越是感到道家思想的魅力所在,在自然,心灵,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利用道家的道德智慧,努力达到*衡。
**民族自汉以来,便“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不可谓不是**思想之主要精髓所在,其中的许多思想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那么身为大一得我们该如何爱人,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初看起来有些让人雨里雾里,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深刻的待人处事之道。爱人者人恒爱之,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仔细分清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然听取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去不那么轻松,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积累。
不仅要学会儒家爱人的待人之道,也要岳西他们仁学智慧的处事方法,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要学会中庸之道。
一学年的思修学习转眼就要进入尾声,我们也很快进入了思修的最后一个模块,婚姻法与继承法的学习,开始了为我们未来步入社会传授经验与法律知识。
在学习婚姻法与继承法的的过程中,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婚姻法与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理解了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区别,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以及继承人继承的顺序,离婚后夫妻的财产分配为题等等,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那就是夫妻间的财产继承问题,为此老师浩特以为我们列举了几个案例,并且还不放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视频,令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为以后我们也许会遭遇的事情提供了知识储备。
当写下这篇听课心得的时候,我们的思修课也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着自己上大学以来的成长历程,思修课伴我走过了初到大学懵懵懂懂的两百多天,让我从迷茫走向清晰,从青涩慢慢向成熟迈进,感谢老师的十六节课,两百多天来的陪伴!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8)
——小学体育听课记录
小学体育听课记录1
一、准备部分
1、整队,师生问好。
2、热身运动:a、围绕操场跑步两圈,b、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腹部运动、跳跃运动、前后压腿运动、手脚腕关节运动。
3、宣布教学内容《连续前滚翻》
4、师让生在垫子前面站立,后让学生坐在垫子上。
二、新课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前滚翻动作
2、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练习,每生一垫,前后摆动,两手抱小腿:团身滚动——抱小腿——撑地。
3、学习前滚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前滚翻。
4、纠正动作,用头的后部,蹬腿收腿、低头团胸。
5、连续前滚翻(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讲解示范,学生展示动作、练习,挑战连续前滚翻。
6、教师再次纠正动作: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同学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纷纷祝贺。
三、整理结束
让学生听轻音乐进行放松: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的游戏。小结,下课。
点评:
1,选择教材,**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时间稍长,学生有点累。
听课记录范例及模板3篇(扩展9)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