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1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贾宝玉《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君主****的“逆子贰臣”。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她们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传统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孩。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延、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黛玉其实是绛珠仙草仙)遗世**。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林黛玉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说: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皎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洞无趣、毫无动人之情了。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与幼弱。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第38回作《螃蟹咏》,对当时横行霸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尖锐讽刺。而她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薛宝钗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作者也从赵姨娘的口中说出看法。金钏死后,仅是寥寥几句“给几两银子发送罢了”,写出了她对于地位卑贱者的无情,但小说第二十二回她计谋失败,宝钗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扫兴:“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负面评价。“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她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
贾母
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是**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影响,有了一些前卫的想法。总之贾母能受到众人的尊敬,说明她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且她是有能耐的。
王熙凤
王熙凤的毒辣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王熙凤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她搬到她娘家去,我便也不是个人。红楼梦里曾说过王熙凤的长相:”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史湘云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贾母弟弟的孙女。在诸多姐妹中她独有“女儿之身,男儿气概”,豁达开朗、豪放而真性情。她敢于穿男装大说大笑,被黛玉戏说成“比女儿装扮还俏丽些”,她敢于伴酒烤鹿肉下肚,还理直气壮地说“真名士自风流”,她甚至敢于醉卧芍药圃,嘴里还不住吟诗,更是表现了她才思敏捷、风流倜傥、富有浪漫**色彩的真女性之美。这么一个人物,谁会不感到分外惹人怜爱呢?
贾探春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妾赵姨娘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越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2
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各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凤姐“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展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凤姐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在背后遭骂挨咒,劳心竭力,绞尽脑汁,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会使她备尝苦楚。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人缘好,以及中年时儿子的功成名就。
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甚至连自己的丈夫也数落她,背叛她,她实在是活得好累好苦,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爱耍小聪明。**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
培根先生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例如有的人似乎特别善于保密,但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的诡计还多。凡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无比深奥。一个不知道“激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算到自己头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妙写照。
因此,无论是安于命运还是抗争命运,都要以承认个人机智局限为前提。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3
贾迎春有一个和各个姐妹不一样的绰号,叫做二木头。这个绰号自然是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的,之所以被人知道,是因为在仆人面前很是流行。如果贾迎春的绰号能在仆人面前流行的话,那只能说明贾迎春为人太懦弱了,连仆人都管不住。
贾迎春的绰号是被仆人叫习惯的,却也是很贴切。二是因为她的排行,她是四个**里面排行第二的那个。至于木头,则是在说她的性格。她是那种无动于衷的性格,对于所有的东西都麻木着,在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也是不想要计较的。
贾迎春的绰号所体现下来的这种性格,是她的生活所导致的。贾迎春本来就不是很讨人喜欢的那种孩子,而且贾迎春的性格不太好,所以就更不讨喜了。贾迎春的绰号也体现了这样的风格,木头,怎么刺激都不会有什么反应,也讲不了什么笑话,所以更让家长们不太喜欢。也正是因为贾迎春的绰号——二木头,这样的说法,让大家对于贾迎春的婚姻并不关心,所以也造成了贾迎春的悲剧。
贾迎春的绰号在另一个方面也有一个体现,就是在她自己的丫鬟被驱逐的时候。贾迎春一点都是不护短的,自己的心腹,说赶走就赶走的。这一个故事的描写,充分的体现了贾迎春的绰号——二木头,对于一切的事情都是无动于衷。贾迎春的绰号很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贾迎春的身世和命运
贾府女子的不同婚嫁状况体现了她们之间不同的命运。在众多贾家**孙女的悲剧结局中,贾迎春嫁给债主**待致死算是最悲惨了。贾迎春的身世和命运也是封建时代女性沦为男人利用工具的一个体现。
贾迎春和贾探春同住在大观园里,同是贾母的孙女,然而命运却完全不同。贾迎春是贾赦的女儿,母亲是贾赦的小妾。贾迎春的生母没什么地位也就罢了,和仆人相比至少还是有名份的女人,在女儿**待的时候还可以照应下,贾迎春也不至于惨死,可惜的是在贾迎春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没有生母的庇护,父亲又重视利益对亲情冷漠,贾迎春如果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不可能得到亲人的爱护。虽然贾母把孙女都一起养在大观园,然而孙女众多,贾母也并没有对每一个孙女都公*对待。有着这样身世的贾迎春其实衣食上还是有保障的。如果她能醒悟在**的封建社会需要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命运的道理,也许贾迎春的命运还不至于那么凄惨。贾迎春的身世和命运也从侧面体现出贾府的衰败。
贾迎春性格懦弱,老实,同时也冷漠自私。虽然她长得不丑,可是却没有处好与别人的关系。在作者笔下众多女子中,哪怕是仆人*儿,也有自我反抗摆脱厄运的例子。贾迎春的身世和命运有关联却又没有直接关系。贾迎春的老实,软弱,不懂反抗,一味退让最终酿成了悲剧。她的父亲把她当成还钱工具将她嫁给债主孙绍祖。她**待后回家哭诉,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更没有兄弟姐妹的搭救,自己也不知道反抗,最终的悲惨命运是惨死在**丈夫的手下。
贾迎春的性格特点
贾迎春的性格特点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在红楼梦里面,她虽然有一技之长,那就是她下棋不错,但是贾迎春在性格特点上是有着巨大缺陷的,她不会为人处世,这一点让她很吃亏。
在红楼梦里面,公认的最好欺负的人,贾迎春算是其中之一。这个也是贾迎春的性格特点导致的,贾迎春是没有母亲父亲不疼不爱的**,白白的顶了一个二**的身份。可是虽然是吃穿用度不用像寻常百姓那样发愁,因为自己尴尬的身份,所以下人们都喜欢欺负她。
这样说来,贾迎春的性格特点是有些软弱成分在里面的。在下人们偷她东西之后,哪怕那个东西是她很喜欢的,她也不会追回来了。贾迎春的性格特点里面还有不喜欢得罪人,所以也就任由那些丫鬟为所欲为了。
贾迎春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贾迎春嫁人之后。因为贾迎春性格特点里面的懦弱弄的贾迎春只知道哭哭啼啼。
贾迎春的性特点格里面,还有一个叫做心肠硬。一般而言,像她这样的**,都很善良,可是贾迎春却不是的。贾迎春的性格特点从小就秉持着一个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就算贾迎春自己被人打脸了,别人都欺负到了她的贴身丫鬟身**,她还是不会为自己的丫鬟说一句好话的。就这样,贾迎春的性格特点里面的冷漠,让贾迎春失去了自己的贴身丫鬟。
贾迎春结局
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由父母作主,安排婚嫁之事。贾府的众多女性的结局都是嫁人,婚姻决定了女性的命运。贾迎春在小说中的身世比较凄惨,生母早逝,性格又比较懦弱老实,因此这些最终决定了贾迎春结局是悲惨的。
贾氏女婚嫁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整个贾府得势就是因为贾家一位女子嫁入了皇宫,成为了贵妃的原因。作者给每一个女子都安排了相应的结局,为了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真实黑暗,贾迎春结局被设定成了嫁给豺狼虎豹孙邵祖,最后**待欺凌致死。这样的安排是有原因的,第一,虽然是贾家的孙女,但是古代社会的女性婚姻也只是家族利益的工具。这反而更加烘托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爱情的可贵;第二,贾府的衰败也从贾迎春的结局中提早的体现出来。贾赦的欠债抵押女儿,体现了贾府的经济实力衰退,孙绍祖肆无忌惮的虐待贾老太的孙女,也能看出贾府的**开始衰弱。这也许是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的用意之一;第三,作者塑造了一个懦弱**没有反抗意识的女性角色,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多是结局悲惨,林黛玉的死也是相同的原因。
贾迎春结局,由父亲安排嫁给品行败坏的孙家,最后被丈夫虐死。这样的结局其实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残酷礼教导致的。红楼梦中女性的结局更能给现代的女性一个警示,任何时候,女人都应该自强自立,依附于他人,不懂得自救反抗,也许就有可能像贾迎春一样,死于非命。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阅读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1)
——红楼梦中各人物的结局 (菁选2篇)
红楼梦中各人物的结局1
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结局
邓婕王熙凤剧照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回)。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红楼梦人物薛蟠最后结局如何
薛姨妈带着薛宝钗投奔贾家的原因就是薛蟠**了,薛蟠与手下在酒店喝酒,只因为酒馆上酒慢了些,便发生了争执,薛蟠拿着酒碗照着酒倌砸去,竟把他打死了,惊动了官府,被判了**,孤儿寡母没有办法,只能求助权势很大的贾府。索性在贾府的委托和贿赂下,薛蟠被放了出来。
但是他依旧不改习性,出来后仍无所事事,将家中的事情都交给了姐姐,自己在外逍遥快活,惹是生非,因为好色,被柳湘莲打成了猪头一样。娶妻后,本来以为他会安分的过日子,谁知道,他的妻子夏金桂也是娇蛮横行的性格,两人见小妾香菱温婉安静,便随意欺负她,夏金桂还想用砒霜毒死香菱,阴差阳错竟然毒死了自己。
这时,贾元春已经病逝,贾府的**渐渐没落,依仗贾府的薛家生活的也不如原来富足了,薛蟠因为夏金桂之死入狱,最后查明出狱后,见家族没落,母亲为他殚精竭虑额苍老了不少,而香菱虽然被他和夏金桂百般欺凌,仍然守候在薛家,便将香菱扶正了,他也收了原来惹是生非的心性,踏踏实实的带着母亲和香菱过日子。所以说薛蟠结局也算不得差。
柳湘莲打薛蟠
在《红楼梦》中有一回合是柳湘莲打薛蟠,按道理讲,薛蟠虽然蛮横跋扈,但他的身后有薛家甚至是贾家的**在后面,柳湘莲打薛蟠,不怕得罪这些背后的**,在整个金陵混不下去吗?
柳湘莲打薛蟠,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薛蟠是家世优渥的公子哥,自小虽然父亲去世,但母亲薛姨娘对这个幼子极尽宠爱,这也养成了他嚣张跋扈、恣意妄为、仗势欺人的性格。他见柳湘莲长的俊美,出入烟花巷柳之地,而且经常客串风花雪月的戏文,与贾宝玉私相授受礼物,便把他看成了优伶之类的人,在赖大的寿宴过后,竟然让手下将柳湘莲骗到了郊外,想要借机调戏他。
柳湘莲虽然家道没落,但生性豪爽,不拘小节,他见薛蟠这般羞辱他,又想起薛蟠酒后无状,满嘴放肆狂叫“谁放走了小柳儿”,百般看不起他,又曾多次当面戏弄他,柳湘莲也十分愤恨,便将计就计,随薛蟠出城,在一片苇子地中将他暴打了一顿。
柳湘莲打薛蟠,自己知道得罪不起薛、贾两家的**,便连夜出了金陵,留下鬼哭狼嚎的薛蟠。不过后来在薛蟠与同伴运货的过程中,遇到了**,正好这时柳湘莲经过,将薛蟠救下,并将财物夺回。柳湘莲生性豪迈而且当时也教训过了薛蟠,薛蟠见柳湘莲为人仗义,最后两个人握手言欢,成了生死兄弟。
薛蟠和柳湘莲
薛蟠和柳湘莲都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大相径庭。
薛蟠和柳湘莲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薛蟠是家世优渥的公子哥,自小虽然父亲去世,但母亲薛姨娘对这个幼子极尽宠爱,要星星不给月亮,即使杀了人,薛姨娘虽然口中埋怨,但仍为他四处奔波。这也养成了他嚣张跋扈、仗势欺人的性格。而柳湘莲虽然也是世家出身,但父母早丧,家族早就没落了,他不喜欢读书,终日刷枪弄刀,沉浸在烟花之地,他还喜欢去客串风花雪月的戏文。
虽然身份上有所差别,但是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们终将“相遇”,在一次酒席上,柳湘莲与贾宝玉相谈甚欢,互赠礼物,引起了薛蟠的嫉妒,薛蟠见柳湘莲生的俊俏,又经常扮演戏子,于是偷偷将他约到了郊外,薛蟠酒后和他调情,柳湘莲堂堂三尺男儿,见薛蟠这般羞辱自己,差点将薛蟠打的半死。事后,柳湘莲也忌惮薛家的**,不得已,只能远走他乡。
尽管薛姨妈痛恨柳湘莲,但他早已不知所踪,也就只能作罢,后来在薛蟠与同伴运货的过程中,遇到了**,抢夺了财物还想谋害薛蟠的性命,薛蟠虽然*时跋扈,但不会武功,正好这时柳湘莲经过,将他救下,并将财物夺回。柳湘莲生性豪迈而且当时也教训过了薛蟠,薛蟠见柳湘莲为人仗义,最后两个人握手言欢,成了生死兄弟。
薛蟠是个***吗
薛蟠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之一,年少丧父,母亲薛姨妈又十分溺爱,养成他嚣张跋扈的性格,他依仗家里的**,游山玩水、仗势欺人,不怎么专心在学问上,大家都叫他“呆霸王”,薛蟠十分风流,柳湘莲对贾宝玉十分互赠礼物,他竟十分嫉妒,想要与俊俏的柳湘莲交好,薛蟠是个***吗?
薛蟠身边一直有位安静乖巧的小妾名叫香菱,薛蟠天性风流,后来又取了刁蛮任性的夏金桂,夏金桂嫉妒香菱,对她百般折磨,薛蟠却置之不理,薛蟠娶了两房的妾室,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薛蟠是个***呢?
柳湘莲生的俊美,喜欢在戏班里扮演生旦饰演风花雪月的戏,他和贾宝玉走的十分近。薛蟠见他风流俊俏不免动起了歪心思,他将柳湘莲约到城外,想要上前挑逗,不过被柳湘莲暴打一顿,那薛蟠是个***吗?
薛蟠受够了夏金桂的百般挑剔,贾家没落后,他自身的行为也收敛了很多,扶香菱为正,守着她也开始踏实安心的过起了日子,所以薛蟠并不是个***。
红楼梦中各人物的结局2
邓婕王熙凤剧照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回)。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2)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人物分析1
贾元春,*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贾府通称娘娘。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十六回加封贤德妃。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元春省亲热闹欢腾,同时又表现出她在深宫高处不胜寒的辛苦。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秦可卿之死标志着贾府末世来临,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重现生机,直到后四十回她与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元春在钗黛之争中**宝钗,她曾利用端午节礼单和清虚观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场。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嫡长女,排行老二。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充任女史。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整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元春却称自己居住的皇宫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的管辖,也无人身**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贾元春既是贾府的**靠山,也是“金玉良缘”**婚姻的**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元春用自己的最好的青春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仗着元妃这个靠山,在外有恃无恐,加速了家族的衰落**。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没高鄂后四十回中所写得那么单纯,从”虎兕相逢大梦归“可以看出元春可能毙于一场关系到贾府的宫廷恶斗。
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这令她感到十分憾恨。“望家乡”实指金陵,即南京。元春死时离着南京“路远山高”,其实就是死于皇宫,为什么山高路远,红学家认为,元春是因为失宠而被关在了看不见外头世界的地方,而“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之说更说明了,元春的毙命,并没人来告诉贾府,所以只能在梦里相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暗示了元春走后贾府之败,这样就加重了元春的悲剧感,也指责了封建**的不近人情。”刘心武据“荡悠悠”三字编造元春在荒郊野外自缢秘史,甚为不妥,因为此三字亦见于迎春曲子“一载荡悠悠”,凤姐曲子“荡悠悠三更梦”,她们何尝自缢?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从这里也让作者一眼便看出了元春心中高出世俗的光辉。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的那一派在**上的**,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集团内部各派**之间不择**地**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3)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毕业论文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毕业论文1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影响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
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父母双亡,对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孩子由于父母**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3——6岁,是个体性格的形成期,黛玉3——6岁期间,她在贾雨村的教育下,读了两年的*书,从她后来的兴趣可以看来,她读的主要是*古代的言情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使得她对美好的爱情心存向往和幻想。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4)
——《红楼梦》人物简介全部3篇
《红楼梦》人物简介全部1
红楼梦人物简介全部
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贾宝玉
贾宝玉,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他是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人物视作“ 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贾元春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薛宝钗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贾探春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
贾惜春,《红楼梦》中一位看破红尘的女子,她的“冷”及她的“静”都是她个性的体现。贾府中**众多,再加上宝钗、湘云等人,各位**自有自己的个性。惜春年纪较小,而且不合群,所以经常会被人忽略。从这里可以看出,贾惜春性格特点是冷,一种因不受人关注所致的“冷”。想来惜春也是不幸的,惜春自幼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寄居在荣国府,这样没有父母关爱的生活又怎么会快乐。即使衣食无忧,可却少了亲人的关爱,所以惜春的性格是冷漠的。惜春性格中的“冷”还表现在对其他人身上,与探春护着自己丫头的举动相比较,惜春对于自己丫头的求救不闻不问,甚至将自己的丫头交由他人处置。惜春这一举动可谓寒了众人的心。或者有人会说,惜春是否因为年纪尤小才会不知道如何护着自己的丫头呢?在小说中接下来的`一幕便向读者道明了贾惜春并不是年纪小的缘故,而真的是其性格特点中的“冷”所致,这一幕便是惜春一定要尤氏将入画带走的场景,连尤氏也称惜春为一个“心冷口冷”的人。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5)
——红楼梦中的职场人生 (菁选3篇)
红楼梦中的职场人生1
在《红楼梦》里,极其泼辣的王熙凤却有一个温柔的贴身丫鬟*儿,两人一硬一软、一刚一柔,堪称贾府里的“黄金搭档”。*儿的柔性管理弥补了王熙凤钢性管理上的不足,深得贾府上下的人心。她最拿手的就是在职场上“打太极”,她认为“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而她在协助王熙凤打理贾府的时候,又是如何发挥她“润滑剂”的作用的呢?在潘知常教授看来,*儿虽然只是贾琏的“通房丫头”,却是一个天生的职场精英,那她是如何应对大观园里**的生存环境?又是如何在“多**色狼”贾琏与人称“醋瓮”的凤姐之间,唱好这出“三人转”呢?
红楼梦中的职场人生2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凭借着过人的才干,成为贾府里仅次于贾母和王夫人的当权派人物。如果把凤姐放在现今的社会,绝对是职场上的超级女强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摆不*、搞不定的。那么像王熙凤这样玩火于掌上的年轻上司,在职场上会如何大显身手呢?不过在潘教授眼中,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红楼第一女强人”,却是一个失败的职场人,她的致命失误究竟是什么?作者曹雪芹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那么她又是如何被自己的聪明而把性命都丢掉的?号称“凤辣子”的她,又遭遇到怎样的.职场危机而把自己陷于无法抽身的境地?
红楼梦中的职场人生3
刘姥姥,一个*凡的庄稼人,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一进荣国府,打通关节,与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在潘教授看来,作为一个下岗职工的刘姥姥, 却能够在绝望中寻找每一个机会,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自我经营者。在漫漫待业路上,刘姥姥是如何用自己的“穷”智慧,去抓住身边任何一个再就业的机会,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完全不同的职场天空呢? 其他的红楼人物,真的比刘姥姥更加高贵吗?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6)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 (菁选2篇)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1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赚了太多读者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心思细密,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黛玉和宝玉一样,同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天性孤傲,天真率直,然而在贾府那个复杂的小世界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她很难融进周围的环境中。虽说黛玉是贾母的外甥女,但寄人篱下的境遇不可改变,因此,她警惕戒备;用柔弱的身躯去和复杂的人心抗衡。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黛玉,她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宝钗引咎自责时,黛玉的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网上好多人评价林黛玉时,总不忘说她小心眼儿,我真为她悲哀,她的宽容大度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和功于心计的宝钗相比,我忍不住想用李白的一句诗概括黛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率直,但并不像湘云那样开朗、卤莽,相反,她行事谨慎。
这一特点在她初到贾府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黛玉常听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她本人也给别人眼前一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就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黛玉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年少才高。她内心**,也脆弱,所以她的泪水是她的倾诉,那里面包含着人间最贞洁的情感。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特点的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想用“一坯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在我心里成为了*古典文学里最著名的经典。
林黛玉的哀愁也随之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她在诗词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身世。一首《葬花词》,表达的是她一生的凄凉和对幸福的渴望。只是,落花有归宿,黛玉没有……曹雪芹对他的女主人公是充满同情的,他使她拥有了口才、诗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大家都对这个又聪明又愚蠢的老人无可奈何,只有黛玉敢叫她“母大蝗虫”。当宝钗提出一张包括水缸、箱子……许多画具的单子时,黛玉说恐怕连嫁妆也开**吧?黛玉擅长尖刻的讽刺,但她本意是好的。湘云却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有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不要混说。”可见她的口才换取的只是别人对她的反感,她不经意的话语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撕裂了。以至于黛玉临死前,只有少的可怜的人守在她的床边。
黛玉在人群中得不到了解,所以她善于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宝玉怕落花被人践踏,把花儿拾到池子里去,黛玉却以为这样顺水漂流,很难保证不受到污染,不如把它们埋到一个净土建造的花冢中。她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落花的命运,所以一听到别人唱“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而顺口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林黛玉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正所谓“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而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根本不配让黛玉生存。我心目中的黛玉仍然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
红楼梦人物作文10002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便如神女般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她的超凡脱俗,傲世风流,便如一缕清新的亮光,射进了男权**里那扇厚重的大门。黛玉身上的发出的那种纯真,善良,高雅是空前的,是古书堆里托起的一个新的女性。她的闪亮登场,让人们的视角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仰视须眉一下子转到散着清纯气息的少女身**。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这位新女性黛玉之美。
黛玉有雅俗共赏之美。王熙凤见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世上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粗人薜蟠远远瞟了黛玉一眼就呆了。黛玉葬花那美妙的场景,回味起来仍香有余味。一个翩翩少女,扛着香锄,吊着纱囊缓缓步入花园中,用纤细的手掩埋刚刚落下的花瓣,多么与众不同的举止,只有黛玉才会对花这么呵护和珍惜,充分表现出黛玉那种不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黛玉有诗人的气质和超凡之美,元妃省亲。胡乱拈来一首,便得贵妃称赞,接着为宝玉解困,提笔一挥而就,又成一首,巧妙的扔给宝玉,可谓灵巧夺人,聪慧有余。
大观园**海棠社,黛玉如鱼得水,酣畅淋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好一个“偷”和“借”,用的如此巧妙准确,气度不凡。
写给宝玉手帕上的诗却是情意绵绵,温柔似水:“……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能不伤悲。”这种别致的交流方法将宝黛爱情推向了一个小小的**。
就连教薜蟠的小妾香菱写诗,她也是真诚相待,一丝不苟,中秋夜在池塘边和史湘云联句,写出了“冷月葬诗魂”的佳句,她一生与诗结伴同行。八十回之后,高鹗续写《红楼梦》,不能说完全符合原作者的本意,但能写出黛玉焚烧诗稿,比较符合黛玉这个主人公的形象。补上这最亮的一笔,真的很美!
黛玉的美还来自于爱情的纯真专一,没有瑕丝。贾宝玉为了讨好黛玉,将北静王在*哪儿得到的一串蕶苓香念珠转送给黛玉,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那知黛玉根本不接受任何臭男人的东西。
宝玉被父亲毒打,遍体伤痕,大观园里那么多的**,就连宝姑娘冠冕堂皇唱了几句高调走了,只有黛玉一个人哭成了泪人,两个红肿的眼睛像核桃一样,那份真情谁人敢比?只有黛玉那颗真情的心让世人难以忘怀。
薜宝钗是为了选秀才来到京城,当此路不通时,才把婚姻的砝码转驾在宝兄弟身上,那是掺杂了过多的世俗功利,和黛玉纯洁的爱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黛玉有单纯率直,礼贤下人之美。肯定有人会说,黛玉爱使小性子,为人尖酸刻薄。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老道给宝玉提亲,拔动了她那根最**的神经;二是刘姥姥在贾府故弄弦虚,装疯卖傻,引起黛玉的反感。
可真正的事实是这样吗?宝玉的一个丫头惠儿到黛玉处办事儿,正赶上贾母派丫头给黛玉送来零用钱,黛玉随手抓了一把递给了小丫头,那小丫头直夸她的运气好呢!这怎么可以说黛玉为人刻薄呢?
宝钗处世表现完美无缺,赢得贾府里上上下下人的赞扬,但当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不堪忍受主人的辱骂,跳井**后,*时这个礼遇下人的宝姑娘说了什么:“……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好一个“不为可惜”这才是薜宝钗真面目,你看她是真的善待下人吗?只不过*时为自己装了一副假面具而已。
87版的《红楼梦》让红楼人物真正回到了现实,林晓旭扮演的黛玉这个角色,给人留下了更加具体的黛玉“真”面貌,让黛玉从书中站了起来。宝黛拥坐在桃花树下读《西湘记》,那种人面桃花的真情美景,成了世间的一绝,让多少代人投入了羡慕的眼光。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仿佛远离了尘世,甚至有几分天真。但我认为宝黛爱情之所以那么被人传颂,正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功利,没有市井凡俗,这种真正爱情产生的美感像一股清风给阴沉的海*面荡起了一波波的涟漪,才会使《红楼梦》走上巅峰,经久不衰。
我读《红楼梦》,听专家讲《红楼梦》,都会被主人公黛玉的形象所感动。黛玉那种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形象,值得我学习,我非常喜欢黛玉的纯真,因为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污垢,她身上那种淡淡的清香,是一种正正实实的纯正淡雅之气,余香无尽。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7)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菁选2篇)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1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种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曩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也正是为此。那么“玉兄之后文”指什么呢?指的是下一回即二十八回开头写宝玉在山坡上听黛玉吟此诗时的感受那一段文字。其文曰: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解脱也)这段悲伤。
宝玉从听《葬花吟》中所预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然后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观园花柳等等,可见,说批书人“身非宝玉,何能下笔”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诗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宝玉那样能想到黛玉无觅处等等,才能理解诗中蕴涵的真意。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句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则“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让她作“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都难留”,幻想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到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见***已“红瘦绿稀”,潇湘馆更是一番“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宝玉“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
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该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似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现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她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2
此诗于小学六年级第一次通读《红楼》时成诵。昨日尝试默写,竟不能成。遂翻出原著,细细品读。所谓鉴赏,百度或许权威得多。予不揣粗浅,天南地北乱解之,一如当初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以为是地理解为“美女为了爱情心甘情愿**解带、相思成疾而无怨无悔”那般,博方家一笑尔。君不见,有时候诗歌的美,恰恰就在于万千读者想当然的误解吗?——
首句“花谢花飞花满天”,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宏大、壮美的画面。我们若是屏蔽掉其他背景,单从字面,是不能确定这一句的情感基调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得联系上下文才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场面大抵如是。满城烟花刹那绽放的惊心动魄,大概也就这样吧。
花谢了,花飞了。然后,红消了,香断了。岁月更替,时令变迁,客观事物的正常变化,在诗人的内心世界投下浓重的烙印。一个“怜”字,统领全篇。怜花,怜人,自怜……诗人于是将自身的情感命运,与绚丽的花儿连在了一起。以花喻人,定下情感基调。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软”“轻”“沾”“扑”,力度、速度具体入微。风轻,絮细,轻轻触动着绣帘,极具人格化的写法,将花儿飘落之状写得灵气四溢。落絮轻沾,帘中人的心,也随之荡漾了,难以宁静。
于是,闺中女儿想起了“春将暮”。漫天的愁绪本就无从排遣,而今更是愁上加愁。“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一作“无处诉”。一是强调没有倾吐的对象,一是强调没有排遣的处所和方式,各擅胜场。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都扛上花锄了,你说还能“忍”吗?葬花之举于是水到渠成。诚然,高洁之心那堪浊世玷染、践踏?你若委于尘埃,谁敢高高在上?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谢花飞花满天,又如何?柳树、榆树,照旧旺盛、茁壮、葱翠,地球依然转动不休。情也罢,爱也罢;孤苦也罢,凄凉也罢;红颜也罢,落花也罢。对于尘世俗人,实在不值、不屑,也没那闲功夫一顾了。桃李尚能再发,人呢?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明年的闺中,人面已不知何处。花已不幸,人不如花,人比花更悲哀。飘泊无依,人事无常,一年又一年,明年能怎样?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榆柳无情,梁燕无情,风霜更无情!榆柳的无情尚且是无动于衷,面对泪眼飞花而不屑一顾,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眼旁观。而梁间燕子的无情则有落井下石、乘火打劫之嫌了。明年花发可啄之,今年花开犹未啄?红绡香断,难道没有它的一份功劳?那刀剑一般的风霜雪雨,就更是不为己甚,步步紧逼,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轮番上阵!在这重重无情的打击摧残之下,明媚也好,鲜妍也好,又能有几时?最终总难逃飘泊无踪的结局罢了。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英雄,美人,当初是何等意气风发、光彩照人。花开易见矣。而今步入末路、迟暮,还有谁记得?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葬花的美人**空阶,思及此,怎不愁杀?于是独倚花锄,黯然神伤,情不自禁流下眼泪。泪洒空枝见血痕,血泪与残花相映。惨烈,凄然,痛彻心扉之状已跃然纸上。是不是杜鹃花,已不重要了。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古人说,杜鹃鸟的叫声是“不如归去”,杜鹃啼血,染红了杜鹃花。总之,杜鹃鸟也罢,杜鹃花也罢,都无语沉默,只是黄昏已来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庭院深深,宅门重重,青灯照壁,冷雨敲窗。诗人辗转反侧,心碎神伤。为何?一半是“怜”,一半是“恼”。“怜”的是你忽然来临,“恼”的是你又忽然离去。悄悄的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面对我恣意纵横的眼泪,你怎能忍心背过脸去?叫我怎能不伤神?亲情,友情,爱情,情人……让人怜之,恼之,伤之,念之。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昨夜的长歌当哭,是花之魂,鸟之魂?罢了,不必去穷根究底了,反正都留不住。但愿我也长出一双翅膀,随同花儿一起飞到天的尽头,飞到那花魂归宿的地方——香丘。香丘何处?哪里有我的归宿?在天尽头寻寻觅觅,终究找不到。不如还是把你装入锦囊埋了罢,一抔净土掩尽风流、高洁、痴心和期望。总比让污浊糟蹋、玷污强得多。不能实现梦想,那便独善其身;不能独善其身,那便终结生命。不**,毋宁死!所谓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应该是其中最决绝的表态了吧?绝不妥协,绝不屈服,用生命书写,也用生命战斗,用生命实现。给你我的全部,你是我今生唯一的赌注。只留下一段岁月,让我无怨无悔,全心的付()出。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生命何日是尽头,生命何日才是尽头?花残人老,花落人亡!到时候,我们都消失在茫茫天地间,你不再是你,而我,也不再是我;我们都归于沉寂,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谁。最后的最后,不知是谁葬了谁。
一首葬花词,道尽伤心意。
末了,想起在办公室写这篇赏析的时候,一个同事说:“哟!你还有文学细菌呢!”我说:“你用词真的太准确,太贴切了,文学细菌!”
是的,我想,也许文学就是一种“细菌”,让人感染、中毒,直至丧命。李煜如是,林黛玉如是,王国维如是,海子如是……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8)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1
1、多愁善感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2、泪的化身
没有泪,就没有了林黛玉,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可寻黛玉的泪痕。
林黛玉的前世原是生在西灵河边三生石畔上的一株绛珠草,由于受到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日以甘露灌溉之惠,进而修得成为女体,因而绛珠仙子(黛玉)曾言:「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由此可见,林黛玉的一生便是还泪报恩的过程。黛玉爱哭是有目共睹的,观其别号「潇湘妃子」便可得知,而这名号是当时结海棠诗社时,探春替黛玉所取的,取名时就曾说明其中典故:「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
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的。以后就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这正说明了黛玉的爱哭性情不仅是众所皆知,更成为了她的个人特征。然而黛玉为何多泪呢?也许孤苦的身世是一部分的原因,所以令她时常悲凄幽怨,但是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爱情了。黛玉的泪水即是她的情感表露,她的一滴一泪,似乎只为爱情而洒,当她认定宝玉为「知己」时,便不顾一切地抛尽所有的眼泪,哭出满腔热情,将她一生情泪奉献给宝玉。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她的泪中,有爱有恨有苦也有乐,她沈浸于泪水的感情世界中,与之共存**,所
以当她再无一滴泪水可洒时,只有泪尽夭亡,香魂逝去,结束她凄情的一生。
3、心细**
历来论及黛玉性格特征时,少不了都会提起她**多疑的特性,黛玉的「小心眼儿」向来是颇为出名,她的挑剔、过于**,我们从一些细微末节上便可看出端倪,好比有一次「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七回),当时收到的人无不谢过收下,唯独送到黛玉这儿时,黛玉开口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于是黛玉便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语。一般读者看到此,不免都会觉得黛玉过于小气心窄,如此斤斤计较。的确,黛玉的心底儿是极细的,自二十七回中小红就说过她:「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天真烂漫的湘云也曾对她说:「我也和你一样(处境),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而三十二回宝钗说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就连她的宝玉哥哥都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上至公子**,下至奴婢丫环,众人对她的心性多是以「过于**」看待。然若进一步细思,便可体会黛玉的心细**,其实是本于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份无依不安,试想:若不是对宝玉如此在意,黛玉何以处处多疑?她那十足的酸意,不正是拐弯抹__________角地表露她的深情?而黛玉的心窄、小心,其实也可追溯至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当她一进到贾府,便想起母亲的先前曾嘱咐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为这份叮咛,所以黛玉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全是生恐被人耻笑罢了!
4、口才伶俐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晓林黛玉的那张伶牙俐口,她的言语口才,适能反应出她的聪慧与直率。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锐而率真、快捷而机敏、笑谑而清雅的,虽然同凤姐一样有一张伶俐之口,但是黛玉和凤姐那种泼辣市俗的风格迥然不同,于四十二回中能得到印证,宝钗曾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惟有颦儿这张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以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由此可知,黛玉的口才能化俗为雅,而她的玩笑戏谑也因具
有读书识字的学问背景,而另有一番高清雅谑,就如对于那位既聪明又似愚蠢的刘姥姥,正当众人苦于无以名之的时候,只有黛玉口出妙语,戏称她作「母蝗虫」,难怪宝玉会于***回说:「若是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虽说黛玉善于解颐妙语,但是有时她的伶俐超绝,却失之于尖锐刻薄,她不懂得委婉柔劝,经常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因此使得她的出言率尔,常得罪了他人,惹人心里不快。其实细想黛玉的口德也未必是全然刻薄的,若要说她言语伤人,不就是因为世人皆不喜听刺耳的真心话罢了,她的真心快语,少了一份圆滑迎媚,所以遭来「刻薄」、「尖锐」的批评,但也因为如此,更使人体会到黛玉的「真」,就连脂评对于黛玉的口才,也都是多有欣赏而绝少批判,其言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其不忍责备黛玉的尖利唇舌,原因就在于黛玉是一份真性真心,虽为可恨,却是可爱。
5、绝尘雅致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走至潇湘馆前,眼前呈现的景致便是这般幽美,这里「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不消明讲,任谁也知这里的主人一定是幽僻绝尘的黛玉姑娘了。
黛玉*日经营的生活,便带有十分诗化的意境,从日常琐事的例子便可看出,例如在二十七回中,有一段叙写黛玉临出门前向紫鹃交代的话:「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太愚先生曾对此段评语:「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想到黛玉*日所过的是一种情怀高渺的诗境生活了。」由此可见,黛玉由个人性情至生活居所,已然融合了艺术,将生活升化至极具诗蕴的高渺层次。
不同于大观园女儿们精于女工缝锈,黛玉的精神全是寄托于案上磊满的诗书与架上饲养的一只鹦鹉,在三十二回中,袭人就曾说过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的确,除了身体虚弱需要休息静养外,若有闲暇之时,黛玉不外乎是看书写作、品茗点香,或者与鹦鹉说话解情,这些活动均显出黛玉风流雅致的气息,特别是作诗,对于极具诗才的黛玉来说,作诗是她*日幽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低吟,为诗慨然神伤,为诗心醉神摇,黛玉将她所有的情感,全数寄托在她的诗词文句中,她
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因此,我们能看到黛玉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及「风流」一词,且看<葬花词>中的「一抔净土掩风流」,以及《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等,黛玉的诗是以情为本质,所以总令宝玉为其情韵所倾倒折服。
虽说宝钗之稿曾多次夺魁,看似与黛玉诗作同驱并驰,但是,黛玉的风流唯美永远是独领风骚,是大观园里的众儿女所不及的,原因就在于黛玉诗中所赋予的是多情幽愁且高洁绝尘的诗魂,而这绝尘的性格特征,正是黛玉之所以为黛玉的要素。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 (菁选3篇)(扩展9)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原唱是谁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原唱是谁1
陈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