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2)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涕:眼泪。

  4、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6、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8、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共有四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律诗通常为八句,其中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且颔联、颈联必须对偶。

  答案: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5、描写诗人听到消息惊喜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调子,一经对比,欢快的特色就特别明显了;尤其要强调的`是,该悲戚则悲戚,该欢快则欢乐,即“感情是诗的生命”,“凡作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袁枚《随园诗话》)。当望穿双眼终于“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

  答案: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6、生动地表现诗人**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颈联出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上承“喜欲狂”;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下接具体规划返乡路线的尾联——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果,把上下句间弥合得天衣无缝,真是令人叫绝。尾联的流水对,以四个地名作对,且按水路、陆路的时空顺序出现,更是妙趣天成。

  答案: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763年)春天。宝应**(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763年)春天。宝应**(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扩展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感 (菁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感1

  终于到周末了,离别了一周的住校生活,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此时的阳光显得更加灿烂,空气也更加新鲜。忽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息,杜甫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

  今天刚学了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诗人杜甫由于补叛军侵占,长时间流落在外,过着艰苦的日子,突然有天他听到消息说,****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个好消息,让他激动的泪水都沾湿了衣服,于是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趁着明丽的春天马上就回家……

  是啊,一个饱受战乱的痛苦,背井离乡的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怎么能不开心,怎能不流下激动的泪水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开开心心地学习、工作、不愁吃、不愁穿,在家里有母亲的疼爱和呵护,在外面有许多热心人们的帮助和照顾,而杜甫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他也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也想开开心心回家吧……

  想着、想着,我来到了坐车的地方,此时此刻,我想杜甫也一定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感2

  终于到周末了,告别了一周的住校生活,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此时的阳光显得更加灿烂,空气也更加新鲜。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息,杜甫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

  今天刚学了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诗人杜甫由于补叛军侵占,长时间流落在外,过着艰苦的日子,忽然有天他听到消息说,****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个好消息,让他激动的泪水都沾湿了衣服,于是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趁着明丽的春天立刻就回家……

  是啊,一个饱受战乱的痛苦,背井离乡的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怎么能不开心,怎能不流下激动的泪水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开开心心地学习、工作、不愁吃、不愁穿,在家里有母亲的疼爱和呵护,在外面有许多热心人们的`帮助和照顾,而杜甫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他也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也想开开心心回家吧……

  想着、想着,我来到了坐车的地方,此时此刻,我想杜甫也一定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感3

  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的诗吧,我最喜欢的要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写出了杜甫的爱国之情。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写出了蓟北收回时杜甫的高兴,这炙热的爱国之情,我相信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

  每每读到这首小诗,我仿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杜甫正在家门读书,突然一个邻居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告诉了杜甫一家蓟北已经收回了。此时,动的他不知所措地的愣着,回过神来时已是泪流满面。他回头看着妻子和孩子,早日的愁容已不见了踪影,杜甫也胡乱地收拾着书卷。此时的他早忆在想他是如何回家乡的了,他想着他路上饮酒吟诗,然后从巴峡接着走陆路从襄阳驶往洛阳。

  看到杜甫热泪盈眶的样子,问题让我感到自惭。*时我在家中总是说:“我以后要去外国上大学,我要在某某国生活。“现在想想都不好意思,那可是我的祖国啊!我现在在也要热爱祖国以补偿我之前的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