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精选16篇)
《小儿垂钓》 篇1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诗文解释
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游来。
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 篇2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 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 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 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 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 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 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 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 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 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 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儿垂钓》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微机课件,钓鱼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示课题
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微机出示)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一个老伯伯在跟他招手,小孩在摆手)
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二、释题
1、“小儿”意思?“垂钓”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三、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学习生词,理解生词
稚子:小孩子。侧坐(表演理解词意)
3、齐读古诗。
四、理解第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二句
(1)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看图理解蓬头的意思)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看图理解学垂纶的意思)
(2)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2、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五、理解第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
(1)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小孩为什么招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小儿垂钓》 篇4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感悟诗,并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图片,引入新课
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这是什么水上动物: 周身鳞甲耀眼明, 浑身上下冷冰冰, 有翅寸步不能飞, 没脚五湖四海行。(打一水上动物)
2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鱼)喜欢吃鱼吗?
3有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呢?怎样才能钓到鱼?(最好让鱼竿长一些……)(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评:你真能干,懂得的钓鱼知识真多。)
4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一个老伯伯跟他打招呼,小孩摆摆手。)
5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6那时候有一位诗人叫胡令能,他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1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钓”就是“钓鱼”。
2指导读好课题:谁再来读课题,“垂钓”正音。“钓”是生字,一起再来读一读,并书空“钓”;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小孩是怎样钓鱼的呢?他钓到鱼了吗?在哪儿钓鱼?)
4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认识生词
1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吧!
2再自己读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戴红帽子的字(生字表里的字)多读几遍。
3再读古诗,注意读通诗句。
4同桌互相抽读,检查字音,纠正读音,并做上符号。
5孩子们是不是都会读了,老师来考考你们(检查读音)。
(1)抽生读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就跟着他读三遍。)
(2)去掉音节你还会读吗?这些词语娃娃你也认识吗?(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遥远、不应人)(开火车读)
(3)把生字、词语送回家,你还有信心读准他们的字音吗?抽学生读句子,正音。
(4)齐读古诗。过渡句:孩子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把字音读准了,还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简单!
四、朗读古诗,感受诗意,学习两个同音字“应、映”
1再读读课文,图文对照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将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质疑:大家通过图文对照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遥、不应人……)
3(前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理解并学习生字“映”。
(1)看图理解“蓬头、稚子、垂纶”:头发散乱的小孩学钓鱼。
(2)谁来读这一句?一个不愿意梳理头发的孩子来学钓鱼,说明兴趣很大,怎样读?再读(把字音读准)。
(3)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侧坐)用身体语言理解“侧坐”。看图理解“草映身”。 “映”是生字,读,正音。 给“映”找朋友并读词语:倒映、放映、映照、映山红。 用“倒映”说句话,并读句子:①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②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怎样记?(用加一加方法记),书空。师范写“映”,生描红,临摹。 (4)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连起来说一说。
(5)谁来读这一句?边读边看图,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抽生读—正音—齐读。
4(后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并学习生字“应”。
(1)谁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问:当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路人走来向他大声提问,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3)(摆手)读第三句。他回答了吗?(没有)再读,正音。
(4)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不让过路人靠近,为什么这么做?从哪里看出他怕把鱼吓 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路人的脚步声、问话声、小孩的回答声。)“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应”是生字,与“映”同音,读,正音。 给 “应”找朋友并读词:对应、反应、应答、应用题。(“应”是多音字,组词:应该、应当) “应”什么结构,怎样记?书空。师范写“应”,生描红、临摹。
(5)抽生读第四句,正音,男女赛读,齐读。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伯伯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 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的孩子。(聪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6)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这两句,读出小男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样子来。
5指导有感情朗读古诗。
(1)再听录音:让我们来夸一夸这个孩子吧!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读一、二句诗。 (2)这真是一个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孩子。读三、四句诗。 (3)读全诗。
五、指导背诵 (1)看录像:这孩子初学钓鱼多么认真、多么专心致志啊!让我们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好吗? (2)根据板书背。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识记字形:课文还有四个生字(钓、遥、路、侧),让我们来记住它们吧。出示四个生字,这四个生字娃娃各有各的样子,你对哪个生字娃娃的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记的?说给大家听听。
2扩词:哪些孩子愿意帮其中的生字娃娃找好朋友?
3指导写字,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描描写写,重点指导“应”、“映”、“遥”。
4选字填空练习: 应映 对(应)倒(映)(应)答放(映) (映)照反(应)(映)山红(应)用题 附:板书设计 样子 姿势 神态 表现专心致志
《小儿垂钓》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百分百文本点击数:62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形式,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有不少可取之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百分百文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作者:通州市海晏小学 唐春燕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6 评王树峰老师《小儿垂钓》的课堂教学 通州市海晏小学 唐春燕 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幸听取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王树峰教师执教的古诗《小儿垂钓》,受益匪浅。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自读古诗,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在检查预习效果时,相机教学生字,再让学生轻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韵味,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轮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读,并辅助于表演,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诗意、掌握必要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师的教学值得称道的主要有这些方面: 一、 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师安排的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想象画面、让学生协作表演等环节正是取得了这一效果。 二、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王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练习:“初读――读通――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语”;“精读――读深――欣赏诗词精华”。这是顺应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他们工作实践的阅读程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 尊重个性,解放学生思维。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确地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一是把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二是凭借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三是注重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四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如课堂上对“蓬头”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 加强方法指导,拓展课外延伸。掌握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起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师不管是从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层面上,还是从学习技巧、学习操作层面上,都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适当的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是顺应课改的需要、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的。 值得商榷的是,学生把“蓬头”一词理解为“蓬首垢面”教师是否应当进行纠正? 转载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设计意图: 小学古诗教学要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教案示例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十、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是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该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殊性,在第一首古诗的教学上,重点放在教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如何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己学习古诗,并最终理解古诗。在第二首古诗的教学上,就适当放手让学生利用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 教案示例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十、板书设计: 作者:霍旭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7 《小儿垂钓》课例评析 霍旭萍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点评: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多媒体,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稚( )遥( ) 钩( )准(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诵《小儿垂钓》。 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日期第十七周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教具学具幻灯片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第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回忆诗句交流诗句读题,理解题意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池上指导理解题意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及教学意图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简介作者自由读诗指名读交流理解诗意指名说边读边想交流出示初读要求及时正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后,简单说说内容。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教学活动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教学反思: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发生了这么样的一件事情,你怎么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阅读题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唐】 胡令能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人。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1)从首句中蓬头一词,可以推知垂钓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衣衫简陋的山村孩子) (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 (在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随意而坐,专注地垂钓,草丛几乎淹没了他的身形。) (3)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一、二句重在写____,三、四句重在传神。(形) 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多选题) A.幼稚 B.充满童趣 C.无邪 D.天真可爱 正确答案:A B C D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题) 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正确答案:A B C D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小儿垂钓》 篇6
《小儿垂钓》 篇7
《小儿垂钓》 篇8
《小儿垂钓》 篇9
《小儿垂钓》 篇10
《小儿垂钓》 篇11
《小儿垂钓》 篇12
《小儿垂钓》 篇13
《小儿垂钓》 篇14
《小儿垂钓》 篇15
《小儿垂钓》 篇1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