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10篇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富贵)

  4、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í fán ū zhuó dí lián xiè ì 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爱莲说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美名远扬--**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案4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

  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

  (二)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

  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六)解读莲

  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结

  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莲,洁身自好,正直进取却又廉洁自律,谦卑谨慎,美名远播。

  通过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极避世,孤高自诩,又不愿意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积极进取,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谦谦君子。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别象征哪一类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试着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渊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黄巢赋予它饱经风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风范“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清照赋予它伤感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爱莲说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爱莲说教案7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四、教学**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课前预习:

  1、 作者周敦颐。

  2、 “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

  课堂教学: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1)

——爱莲说教案12篇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美名远扬--**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说”这种文体。

  2.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的生活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反复诵读法。

  2.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3.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态万千。莲以其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赞赏,多少文人雅士妙笔生花赞美它,请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态巧妙传递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红得娇艳。写尽了盛夏荷的风貌。“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红白相间的荷花,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可见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说起对莲的钟爱当属宋代周敦颐,莲也因为周敦颐的美赞而留下万世美名。今天我们来欣赏《爱莲说》理解他爱莲的缘故。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周敦颐的为人,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喜欢游览附近胜景,他酷爱莲花,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他即赴池畔观赏,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 文体介绍,理解题意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的道理)。

  四 朗读课文,积累理解

  1. 正字音

  步骤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书中标出难读的字音。

  步骤二:全班交流疑难,读准每一个字音。

  可爱者蕃( fán) 濯清涟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亵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步骤三: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节奏美。

  步骤四:师生齐读课文。

  2.明字义

  步骤一: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步骤二:学生抢答,解释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⑤香远益清:(更加)

  ⑥亭亭净植(立) ⑦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鲜有闻:(少) ⑩宜乎众矣(当然)

  3.通文意

  步骤一:两人为一组,互译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或一人翻译,一人还原为原文。)

  步骤二:学生闯关,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五 精读细品,合作探究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即谈谈爱莲的道理,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有加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从三各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高尚品质。

  4.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莲花君子图”。 老师把描绘莲花的句子分别贴在一片花瓣上,请同学把君子的品德也贴在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高洁**,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朗读背诵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生长环境和外形香气要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

  请同学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

  5.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

  5. 请朗读三处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句子,思考三次衬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好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 自己的爱好相同。

  6.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评价和爱花之人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达出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朗读背诵指导:第一次衬托依次说菊,牡丹,莲,期间有明显的停顿。第二次衬托分别指出三种花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第三次衬托用三种花的遭遇来批判世风,“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请同学们背诵这三处句子。

  7.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来呢?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通过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有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反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七 借花喻人 **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八作业布置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3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 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教案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总结小组见解,**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

爱莲说教案5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上的激进派,主张**,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6

  一、导入新课:

  出示莲花图,**: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 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授课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四、布置作业:

  A(学优生):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爱莲说教案7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今天,我们学**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

  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四、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爱莲说

  周敦颐

  (总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10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11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

  (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

  (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

  (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12

  【学习目的】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

  3、题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二、小组交流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A 解释词语: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B 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六、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意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2)

——爱莲说教案18篇

爱莲说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运用多**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爱莲说教案4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5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爱莲说教案6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爱莲说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说”这种文体。

  2.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的生活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反复诵读法。

  2.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3.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态万千。莲以其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赞赏,多少文人雅士妙笔生花赞美它,请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态巧妙传递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红得娇艳。写尽了盛夏荷的风貌。“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红白相间的荷花,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可见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说起对莲的钟爱当属宋代周敦颐,莲也因为周敦颐的美赞而留下万世美名。今天我们来欣赏《爱莲说》理解他爱莲的缘故。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周敦颐的为人,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喜欢游览附近胜景,他酷爱莲花,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他即赴池畔观赏,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 文体介绍,理解题意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的道理)。

  四 朗读课文,积累理解

  1. 正字音

  步骤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书中标出难读的字音。

  步骤二:全班交流疑难,读准每一个字音。

  可爱者蕃( fán) 濯清涟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亵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步骤三: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节奏美。

  步骤四:师生齐读课文。

  2.明字义

  步骤一: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步骤二:学生抢答,解释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⑤香远益清:(更加)

  ⑥亭亭净植(立) ⑦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鲜有闻:(少) ⑩宜乎众矣(当然)

  3.通文意

  步骤一:两人为一组,互译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或一人翻译,一人还原为原文。)

  步骤二:学生闯关,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五 精读细品,合作探究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即谈谈爱莲的道理,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有加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从三各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高尚品质。

  4.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莲花君子图”。 老师把描绘莲花的句子分别贴在一片花瓣上,请同学把君子的品德也贴在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高洁**,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朗读背诵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生长环境和外形香气要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

  请同学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

  5.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

  5. 请朗读三处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句子,思考三次衬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好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 自己的爱好相同。

  6.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评价和爱花之人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达出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朗读背诵指导:第一次衬托依次说菊,牡丹,莲,期间有明显的停顿。第二次衬托分别指出三种花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第三次衬托用三种花的遭遇来批判世风,“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请同学们背诵这三处句子。

  7.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来呢?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通过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有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反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七 借花喻人 **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八作业布置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8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9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

爱莲说教案10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趣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1)

  莲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幻灯片2)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讨论一下莲的形象,然后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你们的回答反映了对莲的喜爱,不过,你们喜欢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 1 —

  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3、4)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3、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

  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理解文意。

  1、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幻灯片3、4)。

  2、下面就请同学们**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共同解决。)

  3、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清结构,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6)。

  2、作者赞美莲的优秀品质,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7)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8)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8)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作者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牡丹呢?(幻灯片8)

  六、拓展。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10)

  1、指出句子所表现的君子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2、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写全文

爱莲说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四、深入研读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引导为主):

  **:

  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五、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不慕**

  爱莲说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爱莲说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美名远扬——**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13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 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四、深入研读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引导为主):

  **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五、板书

  生长环境

  予独爱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神采气度不慕**

  爱莲说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爱莲说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16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爱莲说教案17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案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说”这种文体。

  2.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的生活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反复诵读法。

  2.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3.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态万千。莲以其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赞赏,多少文人雅士妙笔生花赞美它,请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态巧妙传递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红得娇艳。写尽了盛夏荷的风貌。“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红白相间的荷花,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可见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说起对莲的钟爱当属宋代周敦颐,莲也因为周敦颐的美赞而留下万世美名。今天我们来欣赏《爱莲说》理解他爱莲的缘故。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周敦颐的为人,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喜欢游览附近胜景,他酷爱莲花,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他即赴池畔观赏,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 文体介绍,理解题意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的道理)。

  四 朗读课文,积累理解

  1. 正字音

  步骤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书中标出难读的字音。

  步骤二:全班交流疑难,读准每一个字音。

  可爱者蕃( fán) 濯清涟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亵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步骤三: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节奏美。

  步骤四:师生齐读课文。

  2.明字义

  步骤一: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步骤二:学生抢答,解释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⑤香远益清:(更加)

  ⑥亭亭净植(立) ⑦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鲜有闻:(少) ⑩宜乎众矣(当然)

  3.通文意

  步骤一:两人为一组,互译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或一人翻译,一人还原为原文。)

  步骤二:学生闯关,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五 精读细品,合作探究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即谈谈爱莲的道理,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有加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从三各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高尚品质。

  4.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莲花君子图”。 老师把描绘莲花的句子分别贴在一片花瓣上,请同学把君子的品德也贴在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高洁**,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朗读背诵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生长环境和外形香气要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

  请同学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

  5.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

  5. 请朗读三处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句子,思考三次衬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好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 自己的爱好相同。

  6.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评价和爱花之人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达出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朗读背诵指导:第一次衬托依次说菊,牡丹,莲,期间有明显的停顿。第二次衬托分别指出三种花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第三次衬托用三种花的遭遇来批判世风,“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请同学们背诵这三处句子。

  7.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来呢?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通过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有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反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七 借花喻人 **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八作业布置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3)

——爱莲说教案 (荟萃20篇)

爱莲说教案1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富贵)

  4、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教案3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菊花,喻隐士。

爱莲说教案5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 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教案6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7

  导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初夏,我们已经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的,是夏季。而夏季,那些不属于春天的花在这个时候开的正茂盛着呢!同学们在夏季最喜欢什么样的花?(2——3人)。

  荷花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的,荷花也称为莲花,它是*画家们喜欢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有对荷花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一: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现在,先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周敦颐。周敦颐(yí),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能跟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写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正直,襟怀淡泊,*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莲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1、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下面几个字的注音要注意(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地方)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现在老师在把这篇课文翻译一遍。

  课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②东晋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欢牡丹;

  ③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一点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④(它的茎)荷梗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枝枝节节的,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

  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唉!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5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6、加点词的解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

  直:挺立(中通外直);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分析课文

  1、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引导为主):

  **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分析下面的问题,在上面的话中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体现连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3、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4、写作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5、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

  齐读三个排比句,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爱莲说教案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

  译讲:

  ①读出句子。

  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的恶**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总结小组见解,**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

  ①助词,的。

  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

  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亭亭净植。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

爱莲说教案9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唯心**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

  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

  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莲说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爱莲说教案1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教案12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爱莲说教案13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14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爱莲说教案15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爱莲说教案16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教案17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学的创始人,唯心**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

  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7、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8、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

  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爱莲说教案18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爱莲说教案19

  一、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二、案例设计理念: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的提供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围绕教学目标分解任务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六、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研究性预习

  1、收集历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4、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七、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各智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九、案例效果与自我评价: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

爱莲说教案2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4)

——爱莲说教学反思10篇

爱莲说教学反思1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习的《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和“稍近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教学反思2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爱莲说教学反思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习,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4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5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先由学生**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6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习的《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和“稍近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教学反思7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习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习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习“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习。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

爱莲说教学反思8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习,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9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

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10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情况: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提高: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5)

——《爱莲说》语文教案3篇

《爱莲说》语文教案1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6)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爱莲说教案10篇(扩展7)

——立夏的传说教案

立夏的传说教案1

  一.活动背景

  立夏是农历***节气之一,虽然不是节日,但却有很多的民间习俗。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些习俗,我园特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立夏活动,让孩子感受立夏、感受民俗。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关立夏的知识,如立夏的来历,立夏的意义以及立夏的食俗。

  2.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成为一名快乐的孩子。

  3.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准备:茶叶蛋、有关立夏食俗的内容

  四.幼儿经验准备

  先带领幼儿去参观各班的区域角,再让幼儿观看有关立夏的一些图片,说一说有关立夏的知识及立夏的习俗。

  活动形式:中班段集体举行拼蛋比赛

  五.活动流程:

  主题渗透阶段――经验积累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展示分享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一)主题渗透阶段:

  1.向家长和孩子传达本次我们中班段的大主题为“立夏拼蛋”。

  2.通过图片和多**课件及区域角的展示,让孩子知道立夏的知识,如立夏的.来历,立夏的意义及立夏的食俗。

  3.请家长配合渗透一些有关拼蛋的知识。

  (二).经验积累阶段

  1.了解什么时候是立夏节。

  五月五日是什么节日?(立夏)

  2.了解立夏的来历。

  那么,你们知道立夏的来历吗?

  (三).活动实施阶段

  1.教师生动地讲述有关立夏的知识及宁波人过立夏的传统习俗。(附内容)

  (1)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这时春去夏来,天气渐暧,越冬小麦已成熟收割,菜园里一片新绿,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这时也是水产品捕捞季节,海鲜、河鲜自然也在“尝新”之列。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苏谷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花、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延的贡物,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九荤”指鲥鱼、鲚鱼、咸蛋、海狮、 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各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茶,备了果品饼饵,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的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

  青梅夏饼与樱桃, **江鱼乌米糕。

  苋菜海蛳咸鸭蛋, 烧鹅蚕豆酒酿糟。

  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米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鼻。

  (2)立夏节,老宁波的传统习俗是在这一天吃茶叶蛋、“脚骨”笋、罗汉豆、蚕豆糯米饭等。自制这些传统菜,只需花费20来元钱,你不但可以从中了解甬上立夏食谱,说不定还会给全家带来一份新奇。

  茶叶蛋:鸭蛋1000克,拣青壳蛋,壳无破损的,**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红茶末25克,旺火烧沸持续5分钟,小火再煮15分钟―20分钟即可。茶叶蛋还是立夏的一个娱乐项目。食前可在家人、邻里、同学间开展拄蛋比赛。年轻母亲还可用五彩丝线织个蛋套,将茶叶蛋挂在孩子胸前。

  “脚骨”笋: 取大拇指粗的乌笋或野山笋1000克(雷笋也可),剥壳削泥**,在砧板上用菜刀*面轻轻将笋拍裂成扁形,再切成4厘米一段。“脚骨”笋重在形状,其制作过程与油焖笋煮法相同。立夏吃“脚骨”笋有“脚骨健健过”之意,也是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罗汉豆: 拣淡绿色(深绿色次之)、没有浸过水的罗汉豆500克,**后放入锅中,加500毫升水和半食匙盐,在旺火上急煮10来分钟,待豆颜色转黄时即成。

  蚕豆糯米饭: 糯米500克,鲜蚕豆肉150克(也可用罗汉豆肉),去皮咸肉或火腿肉25克,毛笋肉25克。糯米**,鲜蚕豆挖掉芽口,咸肉和笋肉切成黄豆大的丁,将糯米、鲜蚕豆、咸肉和笋丁放入电饭煲内,放水量可比*常煮饭减少20%,煮熟后,再用饭勺把糯米饭舀松,加少量味精后搅拌一下即成香气四溢的蚕豆糯米饭。

  2.斗蛋比赛(附照片)

  同学们,斗蛋又是我们立夏过节的习俗之一。谁能成为我班的斗蛋大王呢?

  (1)学生竟猜班级的斗蛋大王

  (2)学生介绍斗蛋的方法:一般是用蛋的“小头”碰撞,注意适度用力

  (3)学生提议斗蛋的程序:先四人小组产生获胜者,然后产生每一大组的获胜者,最后在四人中产生班级的斗蛋大王。

  最后叶科文同学的大鸡蛋获胜,叶科文同学成为班级的斗蛋大王。

  (四).活动展示阶段

  视频播放斗蛋的全过程供幼儿欣赏。

  (五).活动总结阶段

  快乐立夏主题班队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份快乐的情景久久在孩子们心中回荡,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