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

三国历史的简介1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日益强大,建安**(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 年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他多次**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

  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全国。

  自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水*大幅降低,而持续了近八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进一步加深了经济的恶化。无论蜀吴,都曾因粮食问题而不能完成其军事行动。故而,蜀汉魏氏及吴氏在其**期间都将农业生产放于首要地位。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金属冶炼及造船等技术,在三国时期都有较大进步。但是,连年的征战毕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缓慢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在*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大军事家。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三国历史的简介2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日益强大,建安**(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 年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他多次**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

  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全国。

  自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水*大幅降低,而持续了近八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进一步加深了经济的恶化。无论蜀吴,都曾因粮食问题而不能完成其军事行动。故而,蜀汉魏氏及吴氏在其**期间都将农业生产放于首要地位。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金属冶炼及造船等技术,在三国时期都有较大进步。但是,连年的征战毕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缓慢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在*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大军事家。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三国历史的简介3

  东汉中*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三年长安**,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形式占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220)正月,曹**;十月,子曹丕**(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万。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阅读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1)

——三国历史的典故3篇

三国历史的典故1

  此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会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三国历史的典故2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搞掉董卓。一天晚间,他执杖信步来到后园,正为无计可除董卓而仰天垂泪,忽听有人在牡丹亭旁长吁短叹。王允过去一看,原来是府中歌伎韶蝉。貂蝉自幼被王允收养于府中,学习歌舞,美而聪慧,王允待若亲女。王允起初以为她是为儿女私情而深夜于此长叹。后经询问,方知她是蒙王允养育之恩,常思报效。王允见状,计上心来,便把貂蝉请到画阁中,向她流泪跪拜说:“汉家天下全寄托在您的身**!奸臣董卓,阴谋篡位;朝中文武,束手无策。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无比。董、吕二人都是好色之徒。我,打算用连环计:先将你许嫁吕布,然后献给董卓。你便从中找机会离间他二人反目成仇,让吕布杀掉董卓,为国家除掉大患。不知您同意否?”貂蝉当即表示甘愿献身实施“连环计”。

  次日,王允便请良匠以家藏宝珠数颗嵌饰金冠一顶,使人密送吕布。吕布受冠大喜,即亲到王允宅致谢。酒至半酣,王允叫貂蝉盛妆而出,与吕布相见。吕布仗着几分酒意,与貂蝉眉来眼去。王允趁机指着貂蝉对吕布说:“我想将小女送给将军为安,不知将军同意否?”吕布大喜过望,拜谢而回,只盼王允早送貂蝉来。

  几天后,王允趁吕布不在,便请董卓次日来家中赴宴。王允又唤貂蝉出来以歌舞助兴。董卓很为貂蝉绝妙的舞姿和娇美的容颜所倾倒,称赏不已。王允便说:“这是我家歌伎貂蝉。我想将她献给太师,不知太师肯收留否?”董卓闻言大喜,再三称谢。席散后,王允即命先将貂蝉送到相府,然后亲送董卓回府。

  等到吕布前来打探,王允又骗吕布说:太师已经带貂蝉回去与你完婚。

  次日晨,吕布到相府打探消息。董卓侍妾告诉吕布:“昨夜太师与新人共眠,至今未起。”吕布闻言大怒。董卓一日入朝议事,吕布执戟相随。吕布趁董卓与献帝交谈的机会,策马径到相府来见貂蝉。貂蝉请吕布至后园凤仪亭互诉衷肠。貂蝉泪汪汪地对吕布说:“自初见将军,我即暗暗以身相许。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我占有。自入相府,我即痛不欲生,只因未与将军一诀,故忍辱偷生至今日。今日既已与您相见,我当死于君前,以明我志!”说罢,即手攀曲栏,往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貂蝉。

  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了吕布,心中怀疑,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寻入后园,见吕布正与貂蝉在风仪亭下共话。画戟倚在一边。董卓勃然大怒,大喝一声。吕布忽见董卓来到,慌忙便跑,董卓抢过画戟,挺着赶来。董卓体胖赶不上,便掷戟刺吕布,吕布打戟落地,夺门而逃。

  董卓回后堂问貂蝉说:“你为何与吕布私通?”貂蝉流泪说:“我在后园看花,吕布突然而至,我见其居心不良、动手动脚,便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幸亏太师赶到救了性命。”董卓说:“我想将你赐给吕布,何如?”貂蝉闻言大惊,哭道:“妾宁死不辱!”边说边抽下壁上的宝剑就要**。董卓连忙劝住。

  董卓即日带貂蝉还坞,百官俱拜送。车已去远,吕布凝望车尘,叹息痛恨。王允装作惊讶地问道:“这么长时间,还未送给您?”吕布恨恨地说:“已被老贼占为已有了!”王允佯装不信,吕布便将前事一一说给王允听。王允听罢,半晌不语,良久才说:“想不到太师作出此等禽兽之行!”因请吕布到家中商议。商议问,王允又激吕布说:“太师*我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然而我是老朽**之辈,无所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吕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誓杀董贼,以雪我耻!”王允见时机成熟,便说:“将军若扶持汉室,便是忠臣,当流芳百世;若助董卓,便是反臣,当遗臭万年。”吕布闻言即拔刀刺臂出血,誓杀董卓。王允跪谢说:“大汉天下,全仰仗将军了!”

  随即,二人又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共商诛董卓之策。最后决定请当初为董卓劝降吕布的'李肃奉献帝诏书前往坞请董卓入朝议事。同时让吕布奉献帝密诏,带领甲兵伏于朝门之内,待董卓入朝时诛杀之。

  李肃因怨董卓不迁其官,因而慨然依计至坞,奉诏宣董卓入朝。董卓即排驾回朝,群臣迎遏于道。到北掖门,董卓所带军兵尽被挡在门外,只让董卓及其车夫进入宫内。吕布率伏兵一拥而上,将董卓刺死于殿门之前。随后:王允、吕布等,又派人擒杀董卓死*李儒等人,并派军前去查抄董卓家产人口。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2)

——三国历史的成语3篇

三国历史的成语1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进攻曹操空虚的东部防线。合淝守将张辽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尽撤西部大军,来救合淝,与孙权接战。

  孙权为挫曹军锐气,决定趁其远道而来又立足未稳之际,率先进攻。部将凌统主动求战,于是带三千人奔向曹营。与曹军先锋大将张辽交锋,走马奋战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有闪失,才让吕蒙接应他归回本阵。这一仗虽没分胜负,但对曹军也起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吴将亦相当骁勇!

  甘宁见凌统出了风头,就要求孙权,让他当天夜里只带一百名战士奔袭曹营:“要是损失了一个人、一匹马,也不算成功!”

  孙权赞赏他的勇气,就同意了。

  甘宁作战前动员:“今天夜里,咱们奉命偷袭魏营。请大家和我一起满饮一杯酒,然后努力向前!”

  那一百名战士听到后,面面相觑。

  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喝:“我作为大将,还不惜生命,你们还有什么迟疑的?”

  战士们见甘宁变了脸,都起身行礼:“愿出死力,跟您一起去。”

  饱食之后,夜半三更时分,甘宁让每个士兵头盔上插一根白鹅翎,作为吴兵记号,然后披甲上马,大喊一声,杀入曹营。

  夜黑,声杂,曹兵惊慌之际,辨不出对方来了多少兵马,结果奔跑进退之间,自相扰乱,十分狼狈。

  甘宁趁乱,率百名战士在曹营中纵横疾驰,碰到人就杀。又迅速从南营门杀出来,也没遇到什么阻拦。

  曹操恐怕对方是故意引诱自己追赶,为防中吴军埋伏,也就没敢追击。

  于是甘宁偷袭成功,一百名战士没一个受伤。回到吴军时,命令这一百人击鼓奏乐,欢呼“**”。孙权亲自出门迎接,赏赐众多。一时,甘宁声名大振。

三国历史的成语2

  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庞统被蜀将张任射杀,孔明闻听十分震惊,便亲自统兵前往四川。孔明派张飞先行。张飞所到之处,蜀兵望风归顺。张飞到达雒城后,见到了刘备。刘备、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各有胜败,但雒城依旧在张任手中。

  正在这时,孔明率人马来到雒城,询问了雒城的情况。降将吴懿说:“守将张任,是蜀郡人,很有胆略,不可轻敌。”孔明决定先捉张任,然后攻取雒城。

  在雒城东有一座桥叫“金雁桥”。孔明骑马到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对黄忠、魏延说:“离金雁桥南五六里,*都是芦苇丛,可以埋伏。魏延带领1000*伏在左面,单戮马上的敌兵;黄忠率1000刀手伏在右边,单砍敌兵的坐骑。杀散了敌军,张任必定从东面小路逃走。张飞率1000人马,埋伏在这条路边,擒捉张任。”接着,又令赵云埋伏在金雁桥北:“等我诱引张任过桥后,你就把桥拆断,然后列兵在桥北,使张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进我们的埋伏圈。”调兵遣将完毕后,孔明亲自去诱敌。

  张任得知孔明前来攻城,忙教张翼等人守城,自己与卓膺分别率领前队和后队,出城退敌。孔明带着一支不整不齐的队伍,过金雁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坐四轮车,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两边有100多骑兵簇拥着,远远地指着张任说:“曹操仗着百万**,听到我的名声,吓得望风而逃。你是什么人,敢不投降?”

  张任见孔明军伍不齐整,在马上冷笑道:“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是有名无实。”说完,把枪一摆,率军一齐杀过来。孔明丢了四轮车,上马向桥后退走。张任从背后追赶过来,一直追过金雁桥。正在这时,只听一阵大喝,刘备从左边,严颜从右边,一齐冲杀过来。张任知道自己中计,急忙回军,却见金雁桥已被拆断。正想朝北退却,只见赵云率军隔岸摆开,于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绕河逃走。

  走了不到几里,到了芦苇丛杂的地方。魏延一军从芦苇丛中忽然出现,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张任的骑军纷纷摔倒被俘。步兵见势不好,哪敢再来?张任只带着几十个骑兵往山路而退,正撞着等候在那里的张飞。张任正想夺路而逃,张飞大喊,一声,众军齐上,把张任活捉了。部将卓膺见张任中计,也早就投降了赵云。

  张飞押着张任,来到刘备的帐中。孔明也在刘备身旁坐着。刘备对张任说:“蜀中的各位将领,纷纷望风而降,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张任怒目而视,叫喊说:“忠臣怎能事从两个主人呢?”刘备说:“你不识时务啊!投降即可避免一死。”张任说:“今日就是投降了,日后也会变节的。你快把我杀了吧!”刘备不忍杀他,张任破口大骂。孔明令人斩杀张任,保全他的名节。刘备感叹不已,让人收敛张任的尸首,葬在金雁桥旁,以表彰他的忠诚。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3)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3篇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1

  汉中*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 世子。

  延康**(220年(庚子年)),魏武帝 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定武威三种胡 、酒泉和张掖的**,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 ;**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为**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为大魏**。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设立中书省,其**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从地方收归了**,但也导致魏国的**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 ,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曹丕死后谥曰“文**”,庙号“高祖”,葬“首阳陵”(《资治通鉴》作世祖)。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2

  诗歌成就

  **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理论贡献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时,文中要点有: ①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③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第一部类书《皇览》,开****编纂类书的先河。

  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文学批评之祖。

  ③其《燕歌行》则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3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延康**(220),曹**,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设立中书省,其**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简葬于首阳陵。”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4)

——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3篇

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1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4、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7、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9、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11、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1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5、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16、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17、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18、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文若**。思若涌泉。

  20、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21、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22、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3、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2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25、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26、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27、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28、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历史人物经典名言名句2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4、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7、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9、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11、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1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5、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16、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17、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18、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文若**。思若涌泉。

  20、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21、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22、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3、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2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25、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26、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27、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28、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5)

——名著三国历史故事-*经典故事3篇

名著三国历史故事-*经典故事1

讲一个小孩子称大象的故事。这小孩子名叫曹冲。

曹冲的父亲曹操是个大官,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法呢?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秤象的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嘴里不说,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一时也想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们都想看看他到怎么个称法,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想**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说:“齐水面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往上俘起一些来。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

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曹冲真聪明!

名著三国历史故事-*经典故事2

汉献帝九岁**,朝廷由董卓专权。董卓为人阴险,滥施杀戮,并有谋朝篡位的野心。****,对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担心,朝廷出了这样一个奸贼,不除掉他,朝廷难保。但董卓**强大,正面攻击,还无人斗得过他。董卓身旁有一义子,名叫吕布,骁勇异常,忠心保护董卓。

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皆是好色之徒。何不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以除奸贼?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蝉。这个歌女,不但色艺俱佳,而且深明大义。王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激王允对自己的恩德,决心**自己,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会上,王允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见这一绝色美人,喜不自胜,十分感激王允。二人决定选择吉日完婚。第二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里来,酒席筵间,要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滴。王允说:“太师如果喜欢,我就把这个歌女奉送给太师。”老贼假意推让一番,高兴地把貂蝉带回府中去了。

吕布知道之后大怒,当面斥责王允。王允编出一番巧言哄骗吕布。他说:“太师要看看自己的儿媳妇,我怎敢违命!太师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决定带回府去与将军成亲。”吕布信以为真,等待董卓给他办喜事。过了几天没有动静,再一打听,原来董卓已把貂蝉据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见身后的吕布,心生疑虑,马上赶回府中。在后花园凤仪亭内,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他顿时大怒,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用手一档,没能击中。吕布怒气冲冲离开太师府。原来,吕布与貂蝉私自约会,貂蝉按王允之计,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大骂董卓夺了吕布所爱。

王允见时机成熟,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大骂董贼强占了女儿,夺去了将军的妻子,实在可恨。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看我们是父子关系,我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说:“将军错了,你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说,他抢占你的妻子,用戟刺杀你,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感谢司徒的提醒,不杀老贼誓不为人!”

王允见吕布已下决心,他立即假传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耀武扬威,进宫受禅。不料吕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贼咽喉。奸贼已除,朝庭内外,人人拍手称快。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6)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菁选3篇)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1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周瑜是江东孙氏集团中一个足智多谋的将领。他用反间之计,一举除掉了曹操手下两个得力的水军将领。

  原来,曹军士兵,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便用降将蔡瑁和张允为都督,训练水军,为扫*江东做准备。蔡、张二人,久居荆州,深得水战之妙。由他们训练水军,对江东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周瑜深为忧虑。一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有人**故人蒋干来访。周瑜对众将作了一番部署,遂整衣出迎。

  这蒋干,字子翼,与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颇厚,现为曹操帐下幕宾。这次,他是主动**前来江东的,目的是要说动周瑜投降。对此,周瑜自然心中有数。所以,他一见面就把蒋干的嘴“封”了起来:他命大将太史慈监酒,声称“今天是老同学相见,但叙朋友之情,不言军旅之事,有言之者当即斩首”。然后,他又以江东精勇雄壮的士兵、堆积如山的粮草和众多的'文武英杰,夸示蒋干,使得蒋干始终无法开口道出说词。欢宴之后,周瑜一定要与蒋干同榻而眠。他故作大醉之状,和衣而卧,呕吐狼藉,一会儿就鼾声如雷。那蒋干因心中有事,难以入睡,二更即起,见帐内残灯尚明,桌上堆着文书,便下床偷看,他见有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一封投降书信,不禁大惊,忙将其藏到了身上。这时,周瑜在床上翻了个身,说起了梦话,道是数日之内要让蒋干看那曹操的脑袋。蒋干连忙熄灯上床。将近四更时分,只听得有人进帐唤道:“都督醒了吗?”周瑜装作梦醒的样子,故意问那人说:“床上睡的是什么人?”那人答道:“都督请子翼一同睡觉,怎么忘记了?”周瑜懊悔地说:“我*日从未醉酒,昨天喝醉了,不知可曾说过些什么?”那人道:“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小声喝道:“低声!”又叫:“子翼。”蒋干装作睡着,一声不应。

  周瑜同来人悄悄走出帐外,蒋干则在帐内偷听。只听来人在外面说:“蔡、张二位都督道:‘急切中无法下手。’”后面的话因声音太小,无法听清。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叫:“子翼。”蒋干不应,仍然蒙头假睡。周瑜遂脱衣就寝。蒋干暗想:这周瑜是个精细人,天亮后若不见了蔡、张二人的书信,岂肯与**休?因此,刚到五更,即趁周瑜熟睡之机,悄悄溜出帐外,叫上随身带的小童,飞快地赶到江边下船回江北去了。

  蒋干回到江北,去见曹操。曹操问道:“子翼,事情办得怎么样?”蒋干回答说:“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词所能打动。”曹操十分不悦,道:“事情没有办成,反让人家笑话!”蒋干说:“虽然没能说动周瑜,却为丞相打听到一件重要事情。请摒退众人。”待左右之人退下,蒋干取出书信,并将听到的事情一一告诉了曹操。曹操大怒道:“这两个贼人竟敢如此大胆!”遂唤蔡瑁、张允入帐,未容二人分辩,即命武士推出斩首。这样,大战尚未开始,曹军最为得力的两个水军将领,就被周瑜以反间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2

  刘备占领益州后,又**对付曹操的**,把他们赶到了长安。这样一来,刘备在益州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就自立为汉中王。接着,刘备又派关羽攻打樊城,恰好这时汉水暴涨,关羽利用大水淹没了曹军大将于禁的七支大军,乘胜包围了曹军占据的樊城。

  曹操为解樊城之围,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主意。他写信给孙权,劝说孙权乘现在荆州后防空虚,攻取被刘备夺去的荆州。这样,当关羽听说荆州被夺,定会撤军回救,樊城之围自然就会**。

  孙权采纳了曹操的.建议,派大将吕蒙攻取荆州。吕蒙从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处都是烽火台,防备也不见有松懈的迹象。他和孙权商量,对外假称生病回去休养了,以此来麻痹关羽。孙权另派年轻的陆逊接替吕蒙。

  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对他水淹于禁七军**称赞了一番,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万分仰慕之情。

  关羽看信后,认为陆逊初出茅庐,比吕蒙好对付多了,就放松了警惕,陆续把防守荆州的人马调拨到樊城。

  孙权得知计谋得逞,立刻派吕蒙起兵攻打荆州。吕蒙把战船伪装成商船,派一些士兵乔装打扮成商人和船夫的模样,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舱内,骗过烽火台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舱里的士兵一拥而出,出其不意地杀死了防守的士兵,占领了荆州。

  吕蒙趁热打铁,派人劝说江陵(今湖北荆洲一带)、*(今湖北*)的守军投降,那些将领原本对关羽就有意见,经不起三劝两劝,就投靠了东吴。

  关羽得知荆州、江陵等长江要塞相继失守,非常震惊,几乎不敢相信,他马上率兵从樊城南撤。

  而吕蒙进入江陵后,**了被关羽俘获关押的于禁,又派人抚慰蜀军将士和家属。这些举措,使蜀军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将士半路而逃。关羽恨得咬牙切齿,大叫:“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孙权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关羽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率兵赶到,派诸葛瑾多次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上竖起白旗,暗地里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往西而逃。

  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埋伏在草丛中,用绊马索绊倒关羽等人,活捉了关羽。

  孙权亲自出马,再次劝关羽投降,然而关羽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我和刘皇叔一起共谋大业,怎会和你这样的叛贼共事。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废话!”

  孙权怕留下后患,杀了关羽。

  关羽被害的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昏倒在地,醒来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则日日哀鸣,也不吃不喝,没几天就死了。

  曹操认为孙权这次立了大功,就封他为南昌侯。后来曹丕**,又封孙权为吴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3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三国历史的简介3篇(扩展7)

——简短的三国历史故事 (菁选2篇)

简短的三国历史故事1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曹丕**,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简短的三国历史故事2

  说起郭图,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不怎么深刻,他只是袁绍帐前的一个谋士,至于他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作者从未着墨,算是小人物一个。

  可小人物不能当小人。一旦馊主意、坏点子发挥了作用,那么,危害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在《三国演义》中,郭图出场并不多。可他每次一露面,给主公袁绍上的都是“坏菜”,这非常可怕。

  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2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占据徐州孤城,为求自保,便差孙乾星夜带着书信前往河北联合袁绍共同抗曹。袁绍览毕书信犹豫不定时,谋士田丰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谋士审配说:“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兴兵讨曹贼,易如反掌。”谋士沮授说:“制胜之策,不在强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这时,郭图站了出来,他奏道:“兵加曹操,岂曰无名?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贼,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最后,经过一番舌战,郭图等主战派占了上风。袁绍随即兵发官渡,攻打曹操。这时,被袁绍关在狱中的谋士田丰得此消息,急忙**谏道:“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

  可惜至理名言,袁绍不听。如果袁绍用田丰之谋而弃郭图之策,也许历史将会改写。但这只能是一个假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