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1

  李严本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大臣之一。公元223年已是尚书令的李严又被刘备提为中都护,掌管的是内外的军事,在永安镇守。当刘备去世后,又被封为都乡侯。不过李严的命运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一直步步高升下去。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李严负责的是粮草 的运输。然而途中遇到阴雨不断,行程被耽搁,畏难而又不作为的李严传信让诸葛亮退兵。照办后的诸葛亮得来的却是李严的前后言行不一,说他粮草已至,为何退兵。同时李严又在刘禅那里谎称诸葛亮退兵是诱敌,一次掩盖其督军不力的事实。不过回军后的诸葛亮当堂摆出了证据,李严无从狡辩。

  诸葛亮本以为李严只是有着贪图小利的毛病而已,哪知会颠倒黑白,所以将其贬为*民。

  虽然李严词穷理亏认罪接受制裁,不过他还是抱有诸葛亮日后会起用他的信念在梓潼郡等着那一天,哪知道三年后诸葛亮意外病逝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朝中剩下的是蒋琬这些后起之秀。这些主持国政的人即便清楚李严的才能,也会因为他的是**托孤大臣之一这样的'高辈分而望而却步的,他们没办法将李严作为自己的属下。而清楚李严的才能,并且能够有宽宏的大量来重用他的人,只有同辈的诸葛亮了。然而此时诸葛亮已死,李严重新复出的希望也没了,所以不甘心的李严在痛苦中,激愤而亡。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2

  李严,字正方,三国时期南阳人,后改名为**。李严早年为郡守中的小官,因为能干而被人称道。荆州刘表调李严前往各处任职,后又被刘璋任为成都县令,皆是以才干被人称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严率军投降刘备,成了刘备的将军,为成都的*定立下了功劳。李严还随诸葛亮、伊籍、法正和刘巴一同编订了蜀中的律令《蜀科》,这也为后来的后汉法律奠定了基础。

  建安***年(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仅仅五千人,就击溃了聚众五万之多的马秦和高胜等人,李严由此被刘备升为辅汉将军,并为犍为太守。李严任命太守期间,也显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凿山,修建大道,兴土木,整修郡城,据说百姓和**都十分欢心。不过李严为人却有着自私的一面,与部下曹杨和王冲都不和,致使两人一个辞职引退,一个归降北魏。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下伐吴失败,在白帝城任李严为尚书令。第二年又托李严和诸葛亮一道辅助少主,李严升为中都护。建兴**(公元223年),李严被封都乡侯。自从刘备去世后,李严的自私一面便逐渐显现,一再为了自己的私欲谋事,忘却复兴汉室的大业。当诸葛亮率军北伐时,李严负责托运粮草,但是恰好偶遇大,导致粮草不能及时运至。李严书信叫诸葛亮退军,待到退军后,李严又辩解说粮草已至为何退军,意欲将责任推卸到诸葛亮身上。

  结果自然是诸葛亮澄清了事实,李严获罪被贬为庶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以为无人能启用自己的李严在激愤中去世。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

  李严本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大臣之一。公元223年已是尚书令的李严又被刘备提为中都护,掌管的是内外的军事,在永安镇守。当刘备去世后,又被封为都乡侯。不过李严的命运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一直步步高升下去。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李严负责的是粮草 的运输。然而途中遇到阴雨不断,行程被耽搁,畏难而又不作为的李严传信让诸葛亮退兵。照办后的诸葛亮得来的却是李严的前后言行不一,说他粮草已至,为何退兵。同时李严又在刘禅那里谎称诸葛亮退兵是诱敌,一次掩盖其督军不力的事实。不过回军后的诸葛亮当堂摆出了证据,李严无从狡辩。

  诸葛亮本以为李严只是有着贪图小利的毛病而已,哪知会颠倒黑白,所以将其贬为*民。

  虽然李严词穷理亏认罪接受制裁,不过他还是抱有诸葛亮日后会起用他的信念在梓潼郡等着那一天,哪知道三年后诸葛亮意外病逝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朝中剩下的是蒋琬这些后起之秀。这些主持国政的人即便清楚李严的才能,也会因为他的是**托孤大臣之一这样的'高辈分而望而却步的,他们没办法将李严作为自己的属下。而清楚李严的才能,并且能够有宽宏的大量来重用他的人,只有同辈的诸葛亮了。然而此时诸葛亮已死,李严重新复出的希望也没了,所以不甘心的李严在痛苦中,激愤而亡。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阅读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1)

——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理简介3篇

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理简介1

  刘永和刘理都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备在公元221年四月六号,建立蜀汉*,册封刘永为鲁王,册封刘理为梁王,并且都为两个儿子写下封文,告诫两个儿子,虽然封国遥远,百姓缺少教化,但是让两位儿子一定要勤政爱民,好好敬爱自己的国家。

  刘永字公寿,涿郡涿县人,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弟弟,刘理字奉孝,也是刘禅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223年四月***日,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托孤于刘永、刘理和诸葛亮,刘备去世的时候已经六十三岁了。同年五月刘禅便在成都继位,改**建兴。

  刘禅继位后因刘永和刘理的封地鲁国和梁国地处吴国的境内,便又改封刘永、刘理为甘陵王和安*王。在朝中的时候,刘永十分憎恶当朝的黄皓,刘禅继位后,黄皓巧妙地取得刘禅的信任,常常在刘禅耳边挑拨刘禅和刘永的关系,刘禅便渐渐地疏远了刘永,导致刘永和刘禅而兄弟有十多年未曾见面。炎兴**即公元263年,魏国灭掉蜀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被后人称为扶不起*,刘禅在魏国生活滋润安逸,一点也不想着如何复国,没有一点**之痛,后世称之为“乐不思蜀”。刘永被迁往魏国的都城洛阳,任命为奉车都尉。刘永生有一子名叫刘晨。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刘永“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

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理简介2

  ?刘理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庶子,他的生母在史书上已经没有记载,也有人传说刘理的生母是吴氏。约生于公元215年,字奉孝,涿郡涿县(今天在河北涿州)人。公元221年四月六号,刘备**,建立蜀汉,派司徒许靖封刘理为梁王,管辖荆州。并写了封文告诉刘理,自己继承汉朝的国统,顺应天命,把刘理的国家建立在东面来作为蜀汉王室的屏障,虽然有点远,但是让刘理一定要教化百姓,敬自己的国家。

  刘备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刘封是过继的,本姓寇,后来因为没有援助关于二被刘备赐死。二儿子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生的,也是后来继承刘备皇位的儿子,蜀国就灭在刘禅的手里,蜀国**后被封为安乐公。还有两个儿子就是刘永和刘理,他们的生母在历史上都没有记载。刘永先是被封为鲁王后来又被封为甘陵王,因为与刘禅身边得宠的黄皓不和所以一直被刘禅疏远,后来蜀国**后迁往洛阳,做了奉车都尉。

  刘备去世后,托孤刘永、刘理和诸葛亮,刘禅继位,公元230年,因为刘理所在的.鲁国和梁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吴国的范围,所以刘禅改封刘理为安*王。刘理的妻子是骠骑将军马超的女儿马氏。刘理和马氏生了儿子刘胤,公元244年刘理病逝后继承刘理的王位。

  延熙十九年,刘胤去世,谥号哀王。刘胤的儿子刘辑继位,被封为武邑侯。

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理简介3

  刘永和刘理都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备在公元221年四月六号,建立蜀汉*,册封刘永为鲁王,册封刘理为梁王,并且都为两个儿子写下封文,告诫两个儿子,虽然封国遥远,百姓缺少教化,但是让两位儿子一定要勤政爱民,好好敬爱自己的国家。

  刘永字公寿,涿郡涿县人,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弟弟,刘理字奉孝,也是刘禅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223年四月***日,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托孤于刘永、刘理和诸葛亮,刘备去世的时候已经六十三岁了。同年五月刘禅便在成都继位,改**建兴。

  刘禅继位后因刘永和刘理的封地鲁国和梁国地处吴国的境内,便又改封刘永、刘理为甘陵王和安*王。在朝中的时候,刘永十分憎恶当朝的黄皓,刘禅继位后,黄皓巧妙地取得刘禅的信任,常常在刘禅耳边挑拨刘禅和刘永的关系,刘禅便渐渐地疏远了刘永,导致刘永和刘禅而兄弟有十多年未曾见面。炎兴**即公元263年,魏国灭掉蜀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被后人称为扶不起*,刘禅在魏国生活滋润安逸,一点也不想着如何复国,没有一点**之痛,后世称之为“乐不思蜀”。刘永被迁往魏国的都城洛阳,任命为奉车都尉。刘永生有一子名叫刘晨。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刘永“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2)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生*简介3篇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生*简介1

  提到三国魏延这个人物,很多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诸葛亮见到魏延的时候就说他有反骨,之后也一直不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是刘备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的赏识的,刘备重用贤才的例子中属魏延最具有**性。

  一开始刘备在入川的时候因为魏延有战功看,就任命其为牙门将军,之后当刘备攻下汉中的时候,想要选拔镇远将军的时候在张飞和魏延两人中做出了抉择。

  当时张飞的名声是比魏延要大很多的,也是镇远将军强有力的人选,但是刘备赏识魏延的勇气和果断,最终还是选择魏延担任了镇远将军。魏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镇守汉中的.十五年之内,从没有一个敌军能够进入汉中的。之后屡次追随诸葛亮进行北伐,屡建战功,成为了一方有名的将领。

  但是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大的,诸葛亮一直不重用魏延,导致了魏延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不满。

  之后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更加的恶化,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在将死的时候嘱咐杨仪等人让魏延进行断后,但是从魏延的角度上面看来,有点大材小用了,之后魏延不甘心受到杨仪等人的摆布,从而违反了之前断后的命令,最终杨仪派马岱追杀了魏延。

  所以纵观三国魏延的一生,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命运对于他也是有所不公的,之后一直受到**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生*简介2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作为三大**之一的蜀国,有数不尽的忠臣良将,奇人异士。蜀国除了有五虎**这一强大战力之外,还有一名军事才能十分卓越的将军,那就是魏延。但是诸葛亮却一直都不喜欢魏延。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当中,《三国演义》讲述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而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不喜欢魏延的原因被作者写了出来。

  魏延是在刘备征讨张鲁的时候,率领部队向刘备投诚。但是,诸葛亮在看魏延之后,便当场否决了魏延想要加入刘备**的请求,并且还叫军士将魏延拖出去斩了。刘备快速的阻止了诸葛亮的这一决策,而诸葛亮也向刘备说明了直接这么做的原因。

  诸葛亮发现魏延的脑后有反骨,认为魏延在日后必定会起兵**。而且,魏延一直都是张鲁的手下,本应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但是魏延却拿着张鲁的俸禄,背叛了张鲁,这是魏延不忠的表现,而这也正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的原因。但是刘备出于仁慈之心,还是魏延给留了下来,只是警告魏延将来不许**。

  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大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数次征讨魏国之后,在五丈原病逝。在病逝之前,诸葛亮对自己的属下说道,魏延一定会在自己死后起兵谋反。并且还留下了计策,帮助了蜀***在最后时刻将魏延斩杀,结束了魏延**所带来的**。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3)

——三国蜀汉**马谡生*简介3篇

三国蜀汉**马谡生*简介1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之职。又凭借着他过人的军事天资和谋略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与喜,他们俩人时常一起讨论军事谋略,甚至时常从白天到黑夜,俩人忘乎所以。

  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虽然马谡为人言语浮夸超过其实,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气这是不可置否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就以其过人之才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使诸葛亮在南征孟获中大获全胜。

三国蜀汉**马谡生*简介2

  马良和马谡是为一对亲兄弟。马氏兄弟共五人,分别为长兄马伯常,次兄马仲常,三兄马叔常,而后便是马良和马谡。马良,生于187年,逝于222年,字季常,因为其眉毛中有白色,所以人们都喜称之为白眉马良。马良马谡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马良在五人中表现又最为脱颖而出,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和马谡同为蜀国刘备效力,马良凭借其才气和忠心从荆州从事的职务到一路披荆斩麻到担任侍中的.职务。初马良和马谡以其过人的才华被刘备赏识一同追随刘备,马良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以其谦恭的态度受到孙权热情的接待,也为两国友好关系付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刘备**,马良担任侍中之后,在夷陵之战中马良不幸遇害身亡,年仅36岁。

  马谡与马良相比,更受诸葛亮的器重,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的嘱托:不要把重要的任务交托给马谡。在诸葛亮**前往祁山北伐魏国时,将重任委托于马谡,后因马谡的一意孤行导致街亭大败,而后获罪斩首,年仅39岁。

  马良马谡两兄弟都雄才薄命,一生无法实现大展雄才之志。马谡有过人的才气,却因为其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能委以重任。马良虽有才气和名声却没有完全施展才能,最后在战争中成为炮灰,为世人嗟叹。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4)

——三国曹魏国名将满宠简介3篇

三国曹魏国名将满宠简介1

  满宠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重臣,他不只是在军事上有着不小的成就,为了曹魏的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执法非常严苛,算是一个“酷吏”。他深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常年身居高位,最后被任命为太尉,在几年后因病去世。

  满宠当年只有18岁的时候,就在当时的郡中担任督邮,当时郡中不少人都擅自纠集人手,危害百姓,太守就派满宠去**,结果满宠一去就把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争前恐后的请罪,纷纷表示以后都不在为恶了。后来满宠担任县令的时候就因为当时县中的一个官吏贪赃枉法所以就重罚他导致他死了,满宠不得不弃官回乡。

  后来等到曹操去到兖州的时候,满宠成为了曹操的手下,满宠在曹操的手下颇有一种铁面无私的感觉(虽然有点太过残暴了),凡是犯了事被他知道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就连当时曹洪的亲戚犯事,请了曹操去求情也没有用,满宠在曹操求情之前就直接杀了那些犯法的人,因此受到了曹操的称赞,但是他也不冤枉别人,当时的名士杨彪也曾被他抓进去过,但是一番拷打没有证据,所以请求曹操放过了杨彪,可见满宠执法还是比较公正的。

  满宠不只是在**上有着不错的贡献,他在军事上也有着杰出的才能,当年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大败于禁的时候,樊城的诸多守军都想着投降,但是满宠认为樊城坚不可摧,而山洪又不可能持久,这个时候只要坚守,关羽是没办法的,如果一旦撤退就会让关羽找机会追击。在他的坚持之下,魏军等到了援军徐晃的到来击败了关羽。

  满宠一生可以说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也因此受到了曹魏*的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称得上是三国时期少有的人才。

三国曹魏国名将满宠简介2

  满宠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重臣,他不只是在军事上有着不小的成就,为了曹魏的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执法非常严苛,算是一个“酷吏”。他深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常年身居高位,最后被任命为太尉,在几年后因病去世。

  满宠当年只有18岁的时候,就在当时的郡中担任督邮,当时郡中不少人都擅自纠集人手,危害百姓,太守就派满宠去**,结果满宠一去就把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争前恐后的请罪,纷纷表示以后都不在为恶了。后来满宠担任县令的时候就因为当时县中的一个官吏贪赃枉法所以就重罚他导致他死了,满宠不得不弃官回乡。

  后来等到曹操去到兖州的时候,满宠成为了曹操的手下,满宠在曹操的手下颇有一种铁面无私的感觉(虽然有点太过残暴了),凡是犯了事被他知道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就连当时曹洪的亲戚犯事,请了曹操去求情也没有用,满宠在曹操求情之前就直接杀了那些犯法的人,因此受到了曹操的称赞,但是他也不冤枉别人,当时的名士杨彪也曾被他抓进去过,但是一番拷打没有证据,所以请求曹操放过了杨彪,可见满宠执法还是比较公正的。

  满宠不只是在**上有着不错的贡献,他在军事上也有着杰出的才能,当年关羽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大败于禁的时候,樊城的诸多守军都想着投降,但是满宠认为樊城坚不可摧,而山洪又不可能持久,这个时候只要坚守,关羽是没办法的,如果一旦撤退就会让关羽找机会追击。在他的坚持之下,魏军等到了援军徐晃的到来击败了关羽。

  满宠一生可以说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也因此受到了曹魏*的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称得上是三国时期少有的人才。

三国曹魏国名将满宠简介3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满宠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深受曹氏*的重视,但是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他到底受重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么说吧,他是整个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受假节钺的人之一。

  众所周知,天底下事情这么多,**肯定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办,所以就需要让人代替自己做,但是自然不能什么凭证都没有,所以就以“节”为凭证,在汉朝的时候使节还没有什么档次之分,但是晋朝的时候已经分出了高下,而晋朝的使节之分又是承袭了曹魏时期的**,所以说三国时期的曹魏阵营已经使用这么一套**,而其余两国之中,蜀国貌似也有这么用的,吴国就没有什么记载了。

  说到这就要说说使节的`**,基本上分为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四种,其中又以假节钺等级最高,假节钺可以在外面的时候几乎不用怎么像**请示,几乎都可以自己做主,而且关键时刻还可以杀下级的节将,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而且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其实都没有多少个假节钺,吴国没有,蜀国只有两个就是诸葛亮和关羽,而魏国稍多,但是也只有四个,分别是曹真、曹爽、于禁和满宠,可见满宠在当时的曹魏阵营之中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他身为三朝老臣,可以说是后期曹魏阵营用来制约司马氏的一个重要存在。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5)

——三国孙吴太守孙翊生*简介3篇

三国孙吴太守孙翊生*简介1

  三国孙翊 ,又名俨,字叔弼,他是在公元184年出生的,但是在公元前204年便去世。孙翊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又是孙权和孙策的弟弟。因为孙翊做事非常果断和勇猛,所以后来记载孙翊性格和做事风格和他的哥哥孙策有一些相似,是个可以做大事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孙策遇刺之后,当时有很多大臣推荐作为继承人。但是最后还是孙权掌握了朝政大权,在孙权即位之后,孙翊担任丹杨太守,在这期间,孙翊不改*时作风,为当时的孙权做了很多事,立下了很多功劳。

  在建安九年的时候,孙翊会见丹杨的县令,而徐夫人为孙翊占卦显示,孙翊会有大凶之灾。于是,孙翊便起身送客,因为当时的孙翊已经有了一些的酒意,在送客的时候忘记拿**刀剑,边洪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想抓住时机杀害孙翊的。非常不幸的,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孙翊就被身边的人边鸿杀死,他的才华和谋略却是非常难得的。

  边洪将孙翊杀害之后,曾经指使边洪的妫览以及戴员将所有的罪名全部推到了边洪的身上,为了自保,边洪选择逃到深山中,徐夫人得以将边洪**。孙翊在死后还留有一子名叫孙松,孙翊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值得百姓尊敬的,在当时三国孙翊驻守的丹杨从来不会发生盗窃之事,当地的民风也是非常的淳朴善良,所以,在孙翊被害之后,百姓非常的痛心,可见孙翊生前是得到百姓尊重和戴的。

三国孙吴太守孙翊生*简介2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相信对于孙翊这个人物是有印象的吧!其实孙翎算是一个少年英才了,当时是比较有勇有谋的将领,很多人都说孙翎是一个比较有帝王相的人,但是在他很年少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人世,那么孙翊是怎么死的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孙翊是谁?其实他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孙翊算是孙权的弟弟。孙翊在孙家的地位算是挺高的,当时孙坚在征讨天下的时候孙翊就担任了偏将军的职责了,这说明孙翊本身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孙翊的死并非是自然**的,而是因为别人杀害才死的,有关孙翊的死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中一个是说孙翊是被自己身边的人陷害**的,这个人就是边鸿,当时孙权已经继位了,之后孙翊担任太守的时候被边鸿杀死的。

  而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孙翊是被买凶杀害的,那么买凶的人是谁呢?就是妫览和戴员这两个人是孙翊的部下,但是这两个人的性格是比较阴暗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能做出来,当时他们提出来的建议都被孙翊否决了,所以他们想把孙翊杀害,但是他们接近孙翊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买通了边鸿想让边鸿代替他们动手,之后孙翊被边鸿杀害了。

  最后一种有关孙翊之死的说法是被孙权谋害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孙翊是比较有帝王相的人,孙权听到之后觉得自己的地位是受到威胁的,之后当机立断买通了边鸿,希望能够解决自己的危机,之后边鸿就谋害了孙翊,最终孙翊就无辜被害死了。

  孙翊是怎么死的针对这个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只能够证明当时是三国的局势是比较混乱的,人心难测,想要保住自己是比较困难的。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6)

——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生*3篇

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生*1

  从*江东

  兴*二年(195年),袁术派遣孙策的舅舅吴景去进讨横江,孙策趁此机会向袁术请求要去助吴景一臂之力,袁术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在会稽,孙策未必能够成功,于是把原来孙坚的旧部全部拨给孙策,让孙策**,周泰与同郡蒋钦于此时加入孙策的**,跟随孙策左右渡江与刘繇交战,所向皆破,数有战功。

  建安**(196年),周泰随孙策先后击破严白虎、王朗等人,孙策自领会稽太守,任命周泰为别部司马,并授予其**。时孙策的弟弟孙权非常喜欢周泰的为人,于是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于是周泰又伴随孙权左右。

  英勇救主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拉拢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等县山贼头目祖郎,作乱当地,时孙策六县山贼,而周泰与孙权住宣城,只有不到千人,斗志低下,而且没有防护工事,山贼数千人蜂拥而至,孙权刚刚上马,山贼就已经杀到跟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士众都难以安心迎敌,只有周泰奋起,激昂作战,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孙权,其他人受周泰的影响才与周泰一起慷慨应战,奋力将山贼杀退,周泰身上受伤十二处,很久才康复。孙策对其非常赞赏,任命周泰为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死后,其部将刘勋占据宛城,击败想要投靠孙策的杨弘和**,后孙策西讨黄祖时,周泰随从**宛城,后又于江夏大破黄祖。周泰一直随孙策打到豫章,被任命为宜春长。

  战功赫赫

  建安八年(203年),周泰随孙权西讨黄祖,立下战功,但未能攻破城池,而又有山贼作乱,不得已而退兵。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泰在讨伐黄祖一战有功。后与周瑜、程普拒曹操军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曹操出濡须,周泰勇战击退曹操。于是留督濡须,拜*虏将军。时朱然、徐盛等为周泰部下,心中不服。孙权特会诸将,行酒到周泰座位,命周泰解衣,孙权手自指其伤疤,问起受伤缘由,周泰一一回忆作答;孙权遣使者授周泰御盖,于是诸将心服。

  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又征黄祖,周泰随从征讨,数有战功,虏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208年),再征黄祖,黄祖为冯则所杀。同年,曹操挥军南下,想一举*定江东,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同时派遣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军作战,周泰随周瑜、程普与曹操于赤壁大战,将其击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泰随周瑜进讨南郡,曹仁败走。荆州*定后,周泰率军屯于岑。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周泰率军前往抵挡,曹操退军后,孙权拜周泰为*虏

  将军,留督濡须,而朱然、徐盛等将因此都听周泰调遣,于是不服,孙权听闻此事,亲自前往濡须坞,宴请诸将。孙权亲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后让周泰解开衣服,孙权每指周泰身上一处伤痕,问周泰这伤怎么来的,周泰都明确的说出这伤痕是哪一场战斗怎么受的伤,孙权拉着周泰的胳膊,哭着说:“幼*,你为我们兄弟在战场上作战如同熊虎一般,从不怜惜自己的身体,受伤几十处,皮肤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么不能不把你当作我的.至亲骨肉,委任你以兵马之重?你是东吴的功臣,我当和你同荣共辱。”次日,孙权赐给周泰青罗伞盖,于是徐盛等人才服从周泰。

  去世

  建安***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想要借机伐蜀,于是拜周泰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周泰病亡。

  周泰儿子周邵以骑都尉领兵,与曹仁、曹休交战立功,进位裨将军,黄龙二年(230年)去世。周邵弟弟周承领兵继承爵位。

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生*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到英雄豪杰,肯定要说到三国。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至今仍有不少英勇事迹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其中甘宁、周泰的事迹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孙吴著名的将领,官位最高时期是做了西陵太守。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多半是“少有气力,好游侠”。

  周泰,字幼*,是九江下蔡人,同样也是三国时期的吴国武将。曾经任汉中太守,封号奋威将军,最后封爵为“陵阳侯”。

  周泰早期的时候曾经和蒋钦一起追随在孙策的身旁,为孙策立下汗马功劳,之后被封为别部司马,并且授予兵权。因为他的战功赫赫,被孙权听到他的事迹,便起了才的心思,向孙策讨要了回去。

  而孙权也算是周泰的贵人,虽然周泰是千里马,但是如果没有遇上孙权也不见得能大展宏图,所以说周泰非常幸运能够遇上孙权,他的才能才得到发挥,有了用武之地。不过他也没有辜负孙权的期望,在跟随孙权之后,屡屡立下战功,为孙权守卫吴国。

  而甘宁从小便爱好游侠与人交好,后来率自己的部下投奔孙权,同样战功赫赫,而甘宁同时也深受士卒的拥戴。

  甘宁和周泰二人同是孙权的将领,二人在武力上不相上下,为吴国所贡献的热血也同样不少,可谓是孙权的左膀右臂。此二人虽是武夫,却皆有忠义之心,豪爽仗义,也不愧是三国之英雄人物,名垂青史。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李严简介3篇(扩展7)

——三国时期成语3篇

三国时期成语1

  1、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4、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5、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6、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7、出言不逊: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8、后患无穷: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9、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10、势如破竹:比喻**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1、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2、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3、扶不起*: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14、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15、大器晚成: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6、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17、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8、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9、七步之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20、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21、兵贵神速: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2、如嚼鸡肋:比喻很乏味。

  2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24、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26、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7、顾曲周郎: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28、巢毁卵破: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29、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0、才占八斗: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31、折冲将军:折冲:挫退敌方的战车。三国时魏国大将乐进的封号。指英勇无比的人。

  32、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33、坚壁清野:指**、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34、初出茅庐: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35、髀肉复生: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6、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3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8、断头将军: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39、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40、三顾茅庐: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0、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41、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42、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43、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解决。

  44、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45、七纵七擒:三国时,诸葛亮**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6、削铁如泥: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47、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

  48、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49、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50、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51、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52、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53、尸横遍野: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54、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55、推诚相见: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56、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三国时期成语2

  安营下寨

  近义词:安营扎寨反义词:班师回朝

  解释: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

  案兵束甲

  近义词:案甲休兵反义词:

  解释: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兵精粮足

  近义词:反义词:弹尽粮绝

  解释: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十分强盛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把薪助火

  近义词:抱薪救火

  解释: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博采众议

  近义词:博采群议反义词:独断专行

  解释: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布衣蔬食

  近义词:粗茶淡饭、布被瓦器反义词:锦衣玉食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解释: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例子:家君在此数年,~,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才薄智浅

  近义词:才疏学浅反义词:博学多才

  解释: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操翰成

  近义词:下笔成文

  解释:操:持,拿;翰:鸟毛,借指毛笔。拿起笔来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幹传》:“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宫将文学。”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幹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

  唇齿相依

  近义词: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反义词:不共戴天、势不两立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例子: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不宜改图。(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

  解释: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例子:俗话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孚尹旁达

  近义词:孚尹明达

  解释: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哀感顽艳

  近义词:哀恸顽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作品哀怨、感伤

  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

  例子: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买贱卖贵

  拼音:mǎijiànmàiguì简拼:mjmg

  近义词:贱买贵卖

  解释:指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

  出处:汉·张衡《**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三国·吴·薛综注:“裨贩,买贱卖贵,以自裨益。”

  命若悬丝

  近义词: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反义词:

  解释:比喻生命垂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傲贤慢士

  反义词:爱才如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看不起有才能的人

  解释: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变生肘腋

  近义词:心腹之患、祸生肘腋

  用法:紧缩式;作状语;形容内乱

  解释: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例子:万一中外合谋,~,郑国非公之有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超群绝伦

  近义词:出类拔萃、超凡入圣、超群出众反义词:碌碌**、无名小卒、芸芸众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很不*凡

  解释: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例子:陈景润在数学上的贡献说明他数学才能~。

  出言不逊

  近义词:出口伤人、血口喷人、出言无状反义词:谦厚有礼、彬彬有礼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

  解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图(郭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例子:他~,当然不会受欢迎。

  感恩戴德

  近义词:感激涕零、感恩图报反义词:恩将仇报、忘恩负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例子:偶有一个狡滑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