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3篇

《回延安》教案1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沿着*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2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3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阅读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1)

——《回延安》教案设计3篇

《回延安》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2》。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练**。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到******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2)

——回延安教案3篇

回延安教案1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沿着*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练**。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到******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3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3)

——《回延安》教案菁选

《回延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延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延安》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练**。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到******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2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学生**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3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圣地延安,热爱**事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延安话延安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听视频朗读

  感受重音、节奏、感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倾听、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试着背全诗

  再读诗,提出质疑

  配合教师小结所学知识

  回答、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互读互评,共同提高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诗的主旨

  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学生再次质疑的能力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巩固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延安》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圣地延安、热爱**事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战争时期,***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教案# 导语:延安在**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的所在地,是**人民****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教案# 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教案# 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教案7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沿着*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案8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9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沿着*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4)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3篇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1

  **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国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民族圣地,**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2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

  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初次同一**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区,黄帝又跨**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合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今史乘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种造度。黄帝陵园最早修于秦代。秦同一六国后,又划定天子的坟墓一概称做“陵”,日常庶民坟都称做“墓”。汉代又划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修立大汉后,汉朝早期就在桥山西麓修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举行了用时两年重建扩修,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合宝两年,因沮河水连年腐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发火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朝廷,宋太祖赵匡胤升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等于当今人们前去拜谒的轩辕庙。在来后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先后直至当古,都对黄帝陵庙举行过多次建缮以及扩修。

  千百年去传播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修,到了宋朝把庙迁,

  没有论谁去坐**,**都没有忘先人。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委员会委员长***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黄帝陵,是**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五千年文明史。

  新*成立后,**亲自批示,请*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等,近代有孙中山、***、*、*、*、等*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等爱国人士。 20xx年,国家*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5)

——「延安大学怎么样」-延安大学好不好3篇

「延安大学怎么样」-延安大学好不好1

  新生一般住的全是公寓楼,男女给一个小区,坐落在马路两旁。宿舍大多是8人间,至于洗澡是不可能的了,卫生间一层楼有一个,阳台每个宿舍都有,只是采光有所区别罢了,床是上下铺全睡认的.。 至于那50元收音机是用来练习和考听力的,考试时要调频来接受信号。

  延大外面一栋楼上全部都是商户,所出售的东西一应俱全。一大半是饭馆。旁边一条巷子里也全是饭馆。延大后面山上有住户,大都是附近的农民,有很多房子出租。女生宿舍有三四栋楼吧,有新有旧。运气好住个新楼的话条件还是不错的,旧楼就不行了。宿舍是8人4床的上下铺,地中间有一张带抽屉的桌子,除去1号楼外都有阳台,室内没有厕所,楼道里有公共水房和厕所。一般男生不让上去。学校周围交通便利,还有一个大点的广场,很不错。女生的话太晚不要出去乱跑,比较不安全。

  现在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在2008年之前都是8人间,不过宿舍比较大,都是新楼,还算舒服,不好的地方是一层楼一个大卫生间和洗衣间,电每月学校给25度,多余的自己掏钱买,好像是0.51元/度,很便宜,网线可以用校园网但是很贵0.36元/小时,我们都是自己拉的网通,很便宜;比较好的一点是:学校和电信、联通、移动等都有合作,加入集群网电话费超便宜;每栋宿舍楼下都有小卖部,还是很方便的,学校有开水房,就在宿舍区。其实还算方便了。总之只要你是真的为了去求学而不是求享受的话,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冬天有暖气,温度开的很高,深舒服,夏天比较凉爽,连风扇都不用。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6)

——*回延安观后感700字3篇

*回延安观后感700字1

  听花姐说,单位**周六去观看电影《*回延安》。最近我刚刚与友人看了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先睹为快,倒不如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1976年**逝世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人民的*人民爱,人民的*爱人民。*逝世时,我刚刚十一岁,当时人民群众怀念*的事情,特别是这年清明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纪念活动,到现在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回延安》发生在1973年6月份,当时**查出癌症一年多了,*陪同外宾回到阔别26年的**圣地延安,深情演绎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人民群众心心连心、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据说这次**回延安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到**访问,要求提供一百亿元的经济援助,我方没有同意,**陪同*****参观了延安,目的是让他们看看我们老区人民还过着贫穷的日子。还有一个原因是,*等*和*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是代*、朱总司令等**,回到延安看望人民群众,带去了*、朱老总的关怀。

  《*回延安》这部电影,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与延安人民群众、知青、当地**的互动,和对历史的回顾,再现了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影片中,*没有鸿篇大论,但他却把对延安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无声地传导到每一位**心里。在与当地**重重的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据说*与**的握手时的响声,也符合延安人击掌盟誓的习俗。当*听到地方**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不顾医生的嘱咐和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生前牵挂着延安,*人没有忘记延安,没有辜负*的愿望。经过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发展,延安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昔日的黄土高坡也早已是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新福安康。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却在*人中代代相传。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7)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菁选3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背景导入。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战争和**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员。曾任《红旗》杂志社**,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研究室**、高级编辑、**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重点指导生字:

  笋:是*舌音“sǔn”,避免读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读“tíng”;

  媚:不要读一半,不能读“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读“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读“má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韵母易读错:笋(sǔn)、

  声母易读错:炕(kàng)。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目琳琅以前,往日。

  昔日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灿烂辉煌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明媚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顶天立地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诗歌,思考: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诗歌主要讲了哪几点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队伍中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4、主要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燕子和春光”、“小树和雨露阳光”是什么关系?

  (南方归来的燕子离不开明媚的春光,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学习第二节。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1)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板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分组讨论、交流。

  (3)师点拨。

  (第二小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样事物。“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所在地,***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六、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温热的土炕。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承和发扬。)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力求上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七、扩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课堂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九、当堂检测(选做)

  1、诗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中追寻延安的四个事物,分别是。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南泥湾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2

  育才学校 邓艳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目标解析: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 )

  2.580、590、( )、( )、620

  3.( )、900、800、700、600、(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既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又为后续学习做好延伸,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