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10篇
《曾国藩》读后感1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战势越演越烈,清*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但并不**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将封*****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的**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国藩》读后感2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后感3
20xx年春节前夕,****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和***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曾国藩》读后感4
我将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再次阅读曾国藩自传,分为5个阶段来回顾曾国藩的一生,然后用整个10月份的时间学习曾国藩的家书及他的相关著作。十月之后同样有机会接触到曾公(后续用此称谓代替曾国藩),从其他方面看到其相关作品同样会拿来阅读,只是不会继续像10月这样系统性的,只读曾公的相关书籍。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考试到高中秀才直至翰林大学士;
第二阶段:翰林大学士到组建湘军,回家守父孝;
第三阶段:守父孝对自己性格及处事方法的转变到*太*天国并兼任两**督;
第四阶段:两**督到洋务运动;
第五阶段:天津宗教事件到****。
之所以把第四阶段这个时期特别拿出来写是想回顾一下曾公通过与另外两位高级将领的处事方式获得的启发。这两位高级将领都是曾公的门生: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人在剿灭太*军的战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左宗棠开始并非与曾公**相处,事情从这里开始:
左宗棠年少自命清高,家庭出身也优于曾公。所以他打心底是瞧不起曾公,他们俩的关系就像是瑜亮的关系。左开始投在曾公门下,表现优异,深得曾公欣赏,提拔其为某省(忘记具体省份)总督。提拔之恩理应回报,但左做了一件忘恩负义之事:曾国荃攻下南京之后,因为失误放走了洪秀全的幼儿,可谓是重大失误,不算对太*军根除,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此事被左知道。左并未与曾公商议而是直接上报给**。**大发雷霆,对曾公及曾国荃责备。从此曾公与左的关系十分恶化。几年后,当左西征时,需要时任两**督的曾国藩提供粮草,左以为曾国藩会找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粮草,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非常稳定的,如数的提供粮草给左的**。从此左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
从曾左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出曾公的心怀国家,以大局为重。绝不会作出以德报怨,因为自己的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后世评价左为豪杰,曾为圣人。切记:绝不做忘恩负义之人;格局是被撑大的。
李鸿章是曾公最得意的门生。可谓是曾公的**人。曾国藩解散湘军,其实把主力部队转到淮军中,且仍然可以调用淮军的能力。且在创办洋务运动的时候也是以李鸿章为主要负责人进行。在曾国荃围剿南京久攻不破的时候,咸丰命李鸿章支援曾国荃尽快拿下南京。但是李鸿章借口病重不愿前去。其实是因为李鸿章知道曾国藩想用这次机会让曾国荃拿到全功,给曾国荃带来声望。李鸿章顺水人情给曾国藩。这个就是李鸿章的聪明之处。不虎口夺食,**之美。这里我需要和李鸿章好好学习。
曾国藩也是第一批主张**公费派出学生出去留学,学习**先进知识教育科技文化。这一点也是对*后续的科技进步提供来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曾国藩》读后感5
在这本书中提到,通过刚和柔将人的性格分为了十二中,简单点说有的人刚的成分多点,柔的成分少点。而有的人可能正好相反。
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其实不仅仅是性格,来判定一个人,很多东西都是正的方面有一些,反面的东西有一些,绝的人很少。就像八卦一样,没有全白,没有全黑,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人没有绝的的好,也没有绝的坏。**滔天的人心中也许也有善良的成分。同时我也相信就像LeiF这个的楷模,心中也存在一丝自私和**的成分,只是比我们一般人要少很多罢了。
所以我们*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总是这个人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坏人就要坏的彻底,好人就要好的完美。其实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坏人不是24小时总是在做**的事情,好人也不是时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
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就不要用绝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也很有必要来判断哪方面的成分多点,那么在表现上更倾向于那个方向,但也不要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存在。
成语**滔天:滔天:漫天,弥天。形容**极大。如: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今开庆误国之人,**滔天。”又如: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滔天。——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曾国藩》读后感6
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400字默认。而且他为官**,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7
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国藩三部曲默认。而且他为官**,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8
当我读完唐浩明叔叔写的《曾国藩》后,心情久久不能*静:曾国藩为了干一番大事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给了他一次机会。那时太*军冲出广西,向江宁发起进攻,**立即要各位大臣**民团对付太*军。可曾国藩向**进书说现在**民团已没用了,必须**新军,**同意了,于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勇”。在练兵期间,曾国藩受尽了白眼、嘲笑,可他还是忍了过去!他是个读书人,他非常明白:要干大事,就要学会忍!
我读了这本书,认为曾国藩值得我学习的有四点:
第一点,是曾国藩懂得用人。当太*军成立后,他们所到之处,关于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的所有东西都被毁灭,代替的是天父天兄,这也是太*天国运动的'一个失败原因,因为许多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而太*军却毁了关于他们的所有东西,怎能不气愤!自然到曾国藩那里给曾国藩出主意消灭太*军。曾国藩也知道“乱世中必须要聪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这个道理,便想办法考投靠他的人,较苯的人就想办法开除,聪明的人就留下来给他出主意。每遇见一件难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读书人商量办法一起解决,你说他不聪明吗?
第二点是曾国藩在练兵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一点也不摆统领的威风。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总比爸爸妈妈晚起来。爸妈整天忙完了还要来照顾我,真惭愧呀!
第三点是他处事果断。我以前有个毛病:处事不过断。
当我看了曾国藩处事果断那篇文章后,我心想处时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可我还是失败了。不过后来我找到了秘诀:要果断,必须学会―狠!必须让自己狠,不过不是狠到做坏事,而是要狠到处事果断为止!
第四点是曾国藩很有计谋。他知道他是个*,在满人统领的*里统领一只**,会得到多方的猜疑,于是他决定做几件事:一、自从湘军打了胜仗后,肯定会骄傲、目中无人,必须裁湘军。二、人一当上官,就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须叫弟弟辞官。三、自己必须处事小心。这就是做的那几件事。
而且,他对清朝很忠,他虽然手握兵权,但他没有**和做对清朝有害无利的事,反而裁军让清朝放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天下苍生啊!要是太*天国消灭了,他曾国藩却又攻击朝廷,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曾国藩一辈子一身**,他是个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赞扬他。但不管人们怎样说,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9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近代两位历史****和***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太*天国运动,使*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读后感10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1)
——《曾国藩》读后感10篇
《曾国藩》读后感1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的争斗。**对*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2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灵**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爱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读后感3
有人说20多岁不读曾国藩,我心里并不认同,一个人的年龄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应该是心里年龄,即使很多东西在这个事情与感悟在这个时候读到了但是总觉得体会不够深,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里表层知道很多道理但是真正能泰然面对困难挫折,世事无常却又是极难做到的。
第一这是一本小说类型的书,当然很多环节可能是作者所思所想之笔,也免不了对天对地对神明的渲染,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想,这些环节不就是*人民心里对伟人封神似崇拜态度的鲜明表现吗?此书写的这些也无可争议。
第二这本书以叙事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当时的*,何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一步步官至极品,位至人丞的一生过程。
三曾国藩一生勤奋,无一日不读书,坚守孔孟的原则又,在不同情景下又能容百家之长立身,一心向学,所读之书之多让我佩服不已,所学之人让人折服,所立之志让我等为之汗颜。
四曾国藩看尧舜,刘邦,岳飞如我们看尧舜等远古帝王将相其实是一样的,看完此书让我觉得渐渐多了看时间维度的感觉,看历史明智,经济发展再快,但是人性的发展其实是很慢的,看曾国藩让你认知到自己当下的很多情境与事物其实与几百年几千年其实是差不多的。
五则曾国藩的品质,知人任人的才能,对自身勤俭省身的做法都让我们学不完。这个更深刻,更细的理解只能下来几遍继续剖析与分享了。
《曾国藩》读后感4
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
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湘勇屡被人欺。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
在满人**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感受三:团队力量重于个人能力
在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局和旁人对他的评价却相差甚远。第一阶段的军事活动是对太*天国的**,这也是曾国藩名噪千古的关键性事件,在曾国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诸多钦差大臣带领绿营军和太*天国对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朝廷起用曾国藩办理团练,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湘军。湘军的将领大多是曾国藩选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国藩的心腹,忠诚度很高。湘军在太*天国*定工作中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曾国藩本人都说是因为他那群得力的**干将,所以历史对曾国藩有一方面的评价很高,就是他的识人能力。在*叛的前期曾国藩有几次****战事,以失败收尾,且为不让长毛抓住跳江自尽,后来因为鲍超在其他战场打了胜仗才勉强保住脸面。在*叛的后期,他自己意识到他在**指挥作战的能力欠缺,接管湘军以来的胜仗主要都是**将领的功劳,因此有些重大战役如攻克金陵之战他故意离开战场,全权委托给将领。所以在和太*天国的战役中,湘军各级将领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再看后期的捻军之战,同样的主帅曾国藩,结果却大相径庭,成了曾国藩仕途下坡的转折点。*定太*天国后,多疑的清廷逼着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只留了少部分,后来跟捻军的作战,依靠部分剩余的湘军和几个老将领临时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鸿章的淮军。但此时的湘军风气跟士气都远不如和长毛对战时,淮军对曾国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满亲**在背后使绊,曾国藩布署的护防计划失败,被撤到原职。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李鸿章的作战方案仍然沿用曾国藩的计划,只是李更圆滑,又有武器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淮军支撑,遂得以成功。
同一个主帅,对手长毛只有比捻军更强大,却打赢了长毛,输给了捻军。是**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战斗力,打长毛时期的湘军唯曾国藩的命令适从、目标一致、全力以赴,打捻军时期**内部、官场之间人心不和不稳,这是最大的差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有群体的目标一致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兴旺,这是亘古不衰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5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在**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侵略*,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习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习精神。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习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做一个对高速有贡献的高速人。
《曾国藩》读后感6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年28岁)中了进士,取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正月初一在湖南老家过年,开始了一项新习惯——写日记。这和很多人一样,新年会立志、定目标,1月1日或正月初一是行动的第一天,曾国藩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了整个后半生(中间或有断续),直到去世的前一天。
曾国藩的日记篇幅基本都很短,大都十几、几十个字,也不像写文章追求文采,主要记录当天所做主要事情的流水账。比如,我摘录道光十九年正月的几篇:
正月初一:家居。季洪弟受风寒。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正月初八:祖大人寿辰,在添梓坪拜寿。巳刻,龙至柳衙叔家。申刻归。汪德庄来舍。廿一日:在祠。祠内经管请外姓人吃酒,四十余席。夜大雨。
我之前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对于曾国藩些日记这么短还是比较惊讶,没翻开书之前还以为和文章一样那么长。看来以后如果时间比较紧,用尽量简洁的词句记下当天主要事情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不要中断。
曾国藩的日记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克己反省,在日记里痛斥责骂自己当天不好的行为和想法,简直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批的体无完肤。我举个例子,曾国藩年轻时应该是有抽烟的习惯,他也在28岁下决定戒烟,但一直戒不下来,道光十九年,他在日记中关于戒烟的反省还不少,我截取一部分:
十月初七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固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之疏甚矣!
十月二十一日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在食言,明神殛之!十月二十九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十一月十六日余须戒:吃烟,妄语,房闼不敬。
看来,曾国藩年轻时,戒烟也跟现在很多人现在想戒朋友圈、戒打游戏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即便是曾国藩,年轻时也不是下了决心一次性就完全战胜坏习惯的。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现在如果想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培养一个好习惯,中间遇到挫折,只要这个决定是对的,就不要轻言放弃,跌倒了再爬起来嘛,又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逆商一定要高,最好是还能反脆弱——愈挫愈勇、愈挫愈强。跌倒、爬起的次数多了,就不会那么容易摔跤了。
每日这样反省有什么好处呢?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觉得很有必要、受益颇深。因为我们的大脑非常容易善忘,尤其是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不刻意记录下来,很容易就忘记了。而我们言行中的一些缺陷,就不时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当它们出现时,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没法引起我们的重视,根除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记录下来,我们才能深刻反思,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和做出改变,才有可能改过自新。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省和责骂自己,这里的关键就是:立志。
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立志成为圣人,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了评价自己的标准,对于违背标准的言行能迅速鉴别和捕捉到,在日记中每日反思。在他33岁的时候,他落实到了《日课十二条》中: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把生活、学习、交友、健康等方方面面都包括进去了。如果真的做到了,取得的成就肯定超过大部分人。这也是曾国藩位最终做到位极人臣的原因之一吧。
而且这些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每一条都适用。比如“早起”这一条。如果能每天4—6点起床,每天至少比七八点起床的人多两个小时清醒、高效的时间,日积月累,别人一年12个月,你一年就可能有14—15个月了。还不如“读书不二”,这个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避免看书有头无尾。
《曾国藩》读后感7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太*天国**运动、捻军**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身上有着典型*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思想书籍,为*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天国之前,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军,靠*那些懒散**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上没有*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他购买**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有多少包括*、***在内的***、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封建官位之极。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读后感8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读后感9
曾国藩,晚清名臣。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军,*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为什么呢?唯一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每次和太*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太*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地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谓万物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无数小溪汇流而成,高山是无数砾石堆积而成。
荀子还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坚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长时间的坚持却穿透坚硬的石头;绳本非尖利,长时间的坚持后却能割断木头。
曾国藩正是以坚韧的意志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甚至还影响了历史上后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捻军——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读《曾国藩》就像在读哲学;读曾国藩,就像在读人生。
我想起初学跳绳时,磕磕绊绊,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跳上许多个,我却连一个都跳不过。于是,晚上,我趁着别人不注意,独自在操场练习。一个,两个------一天,两天------终于,我能连续跳几十个了,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飞快得很。
我想起了学自行车。初学,我需要老爸扶着。没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车: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来敢上车骑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还好几次撞到墙上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我终于可以潇洒地在风中骑着车了!“哇!”那感觉太好了,就像飞**天。
其实,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补拙是良训,踏实前进是正道。
《曾国藩》读后感10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近代两位历史****和***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太*天国运动,使*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2)
——《曾国藩》读后感10篇
《曾国藩》读后感1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落后,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的气魄,对**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2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读后感3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读这本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小说,收获颇多。人物传记总是让人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变无常,也如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人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太*天国之乱,后又在官场中抉择,保身立命,不越藩篱一步。倡洋务,办书局,虽一介书生却戎马半生,官至两**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只要拿得起笔就仍坚持。他在反省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善于识人用人。他自认在带兵打仗方面,既无才能又无经验,所以不断告诫自己让手下将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断发现、物色人才。筹建水师时,启用落魄书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备,为*长毛之乱立下不朽功勋。左宗棠在曾国藩迟暮时与之冰释前嫌,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生。”
曾国藩在靖港惨败时也曾想过轻生,在家国与个人之间也曾进退两难,在风云诡谲的封建**末世之下仍心忧于救亡图存,在每一次困厄时都凭着自己坚守的“道”坚持下来。
即使合**页,曾国藩的一生仿佛仍历历在目,精彩而又跌宕。虽说我还是读得不够精,但仍然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也许当再经历一些世事以后会更有感触吧。
《曾国藩》读后感4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作风,想到的是他**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科学家和高级**。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读后感5
有人说20多岁不读曾国藩,我心里并不认同,一个人的年龄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应该是心里年龄,即使很多东西在这个事情与感悟在这个时候读到了但是总觉得体会不够深,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里表层知道很多道理但是真正能泰然面对困难挫折,世事无常却又是极难做到的。
第一这是一本小说类型的书,当然很多环节可能是作者所思所想之笔,也免不了对天对地对神明的渲染,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想,这些环节不就是*人民心里对伟人封神似崇拜态度的鲜明表现吗?此书写的这些也无可争议。
第二这本书以叙事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当时的*,何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何一步步官至极品,位至人丞的一生过程。
三曾国藩一生勤奋,无一日不读书,坚守孔孟的原则又,在不同情景下又能容百家之长立身,一心向学,所读之书之多让我佩服不已,所学之人让人折服,所立之志让我等为之汗颜。
四曾国藩看尧舜,刘邦,岳飞如我们看尧舜等远古帝王将相其实是一样的,看完此书让我觉得渐渐多了看时间维度的感觉,看历史明智,经济发展再快,但是人性的发展其实是很慢的,看曾国藩让你认知到自己当下的很多情境与事物其实与几百年几千年其实是差不多的。
五则曾国藩的品质,知人任人的才能,对自身勤俭省身的做法都让我们学不完。这个更深刻,更细的理解只能下来几遍继续剖析与分享了。
《曾国藩》读后感6
看了很久,终于把这4本《曾国藩》读完。说实话,在读之前,我对曾国藩一无所知。
我对那段历史,只限于高中时候的历史课本而已。
在阅读过程当中,我深深的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对书中,很美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文学功底很深厚,文章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历史小白,文言白痴来说,很是友好。而且关键是心理描写特别的多,代入感很强。
书中,描写很多曾国藩的心理活动,让我感慨,无论是多么厉害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矛盾的一面,无论多么厉害的人物,他也有心里脆弱的时候,无论多么厉害的人物,他也会失落,也会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是从曾国藩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开始写的。在回家的徒中,他就礼贤下士。在归途中,还被太*军掳走,差点丧命。幸好康福所救。
后来,他开始在湖南练勇,以对付太*军。
这中间曲折,起伏,感慨,危险。
曾国藩最终打败太*军,取得胜利。他管理**的果敢,勤奋,且有谋虑让我敬佩。并且他很廉洁。
他为人处世,为政之道,也是后世人所敬仰的。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1、战争的残酷
书中所描写的战争,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在战乱时期,人命如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能够活下来就不错的了。
那个时候,炮火没有今天先进,就如此的恐怖,而现在社会核武器,导弹威力那么强悍,发生战争那更加恐怖。
和*的生活,才是百姓的生活,而那些渴望在战场上,立下功劳的人,那不是同一类人。
不过,国家的强势,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是确保和*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晚清,我们国家,军事落后,使得****对我们有恃无恐。
当然,今日的'*,已经不惧怕任何国家了,但我还是渴望和**宁的日子。
2、子女教育
曾国藩常年在外,对父母,妻儿的照顾不多。但是他却时时考虑他的家。他的家书不断,教育子女,以身作则,并且利用书信教导孩子。
子女的教育真的需要全身心的陪伴的吗?在关键的节点上,在大的方针**上,能够影响孩子,确实更为重要。有能力的父母,有见识的父母,有自己观点的父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做有效沟通的父母,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曾国藩家书,书信,日记,有很多的自己所作的文字记载,这些都是留给子孙最为宝贵的财富。
3、何为胜利
全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讲,如何攻打长毛,也就是太*军。但是打到最后,虽然胜利了,但是也不能说是胜利。国家还是如此的贫困,人民的生活还是如此之艰难。而曾国藩的湘军,算是功臣吗?在解散后,多少人真正离去,而是宁立山头,当起**了。
而后期所搞的洋务运动,开始于海军的建设,自己没有掌握最新的科技,最终还是受制于人。
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落后,而开始学习外国人。真正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我更加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辈这句话的含义。方向对了,虽然慢一点,但是没有关系。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日*,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在当代,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曾国藩》读后感7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五次**,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读后感·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8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者沉醉于“**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读后感9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xx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了太*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战略家,*定太*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读后感10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了太*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战略家,*定太*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3)
——曾国藩读后感10篇
曾国藩读后感1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的争斗。**对*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2
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小说《曾国藩血祭》,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成语嗤之以鼻:嗤之以鼻[chī zhī yǐ bí],意指嗤,讥笑。“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视。语或出《黄绣球·第七回》。[源]《黄绣球·第七回》那书上讲:北**有个农家女,名叫美利莱恩,他自言誓志以教育为世界建国,苟妾有千百之生命,愿尽为教育界之**;苟妾得无量数之财产,愿尽为教育界之资本。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於乡,乡人笑之;说於市,市人非之;请於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而其从事於学,奔波於教育,至三十余岁犹不嫁人。[典故]“嗤之以鼻”的“嗤”有讥笑之意。今天在用“嗤之以鼻”这句成语时,特别强调用鼻子出声来嘲笑别人,表示鄙视与不屑。这四个字的组合,目前可以看到较早的文献资料是晚清小说《黄绣球》。清朝末年,*社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妇权问题也逐渐受到瞩目。《黄绣球》这部小说就是在描述当时妇女生活的状况,以及新女性从事**运动的困难,并藉以反映当时新旧社会交替之下,*妇女争取妇权的艰辛历程。小说的重心特别摆在“放足”与“读书”两个当时妇女最急须改善的问题上,而“黄绣球”便是这部书的主角。原本是旧时代妇女的她,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开始从事妇权的**运动。先从鼓吹妇女**缠足开始,进而兴办学堂,教导妇女读书识字。虽然过程艰苦坎坷,受到社会极大的阻力,但她以**一位农家女的事蹟自勉,效法她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位**女子立志献身於教育,到处传播知识,大家都笑她、为难她。当她去见**时,更受到鄙视。小说中用“嗤之以鼻”描述**们用鼻子哼气讥笑,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不屑与轻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四处奔波,即使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终于受到有心人的赞助与赏识,成为有名的大***。“嗤之以鼻”这句成语就是用来表示不屑、鄙视。
成语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曾国藩读后感3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的争斗。**对*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4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
其实刚刚到**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造福于民。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曾国藩读后感5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太*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虽然并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不愚忠,**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6
在午后安静的宿舍,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味,我触动甚深,我似乎忘记我自己。它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为官**简朴又敢与任事,刚正不阿……即为廉官又是能员,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看到了一种铁的品质,它激励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够改。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的关系中如何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与下级,与家人的关系。
在别人的眼里曾国藩也许是个固执顽固的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官就是为了发财,光宗耀祖,而曾国藩却天天吃豆腐,腌菜,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还要依靠借钱生活,还有卖字画来维持这个庞大家庭的生计。在那种社会中,饥荒,天灾,……*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谁都在为自己,想为自己谋求利益,宫廷的**的争斗。**对*的歧视,汉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满人的排挤。谁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国藩他没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其它的人去说。在处理满官**,鱼肉百姓时,他毫不给情面,铁面无私,冒着自己的顶戴和头颅果断的公正的处理好每件案子。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整天忙与公务,大小的事物都要经过他一个人的手,但是他还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是清朝罕见,历代罕见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时常都有应酬,为了省钱,他却谢绝参加任何的宴会,为了省钱,虽然是大官但是没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轿子。他为了大清朝,他多年没和母亲和妻子儿女见面,对待下人从来没有看低他们,对待朋友有情有义,在他送别恩师的时候最能够体现他的这种的情义了。他一心向着国家,大公无私!在曾国藩我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曾国藩读后感7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战势越演越烈,清*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但并不**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将封*****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的**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国藩读后感8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赐酒的殊荣,确有他为官的一些**、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廷、兴我**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文人思想在**,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读后感9
他学习**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虽然今天的官场同过去的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既然都是官场,总有可借鉴之处。虽然今天的**同曾国藩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官之道,有没有相通之处呢?
一部《曾国藩全集》,不用写得很精彩,不用写得很漂亮,只要写得扎实,曾国藩其人本身就能够让人读得长吁短叹,掩卷不已了。
曾国藩读后感10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太*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虽然并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当然,即使不愚忠,**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4)
——《曾国藩传》读后感1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到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终于灭掉太*天国。但当时的清*已经千疮百孔,**也担心他会**,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是我从他和**、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2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后感3
古人把“修身、齐家、**、*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羽者,一把创***、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
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读后感4
很早就听说曾国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直想读些他的传记,但是每次去图书馆看到厚厚的一本就放弃了,这次下定决心要读一下了,这篇文章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本以为他会如很多古时的知名人士一样聪明顺利的,其实却恰恰相反,在他之前曾家没有出过一个当官的,父亲也是在四十多岁才考中了举人,曾国藩也是屡考不中,但是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埋头苦学,终于在失败几次后考中了举人,而且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后猛然开窍一路开挂似的直到考中进士,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父亲直到考中举人之前,每年考试都翻山越岭必定参加,屡败屡战。这种锲尔不舍的精神也对曾国藩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且父亲教育的方法也不太合理,就是让他死记硬背,这就造就了他学习踏实的性格。他也总是被人说过于笨拙,既然知道自己比常人笨,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而且还在前几次考试失败中分析原因,终于获得了学习的门路。读这一部分让我初识了曾国藩,他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大家的眼中他属于笨笨的`孩子,但是他却相信勤能补拙,别人下一分功夫,他就要下十分功夫。虽然考了几次不中但是也并没有气馁,从失败中找原因,最终成为曾家第一个登第的人。
等他到达翰林院后发现有智慧有学问的人很多,这种情况和我当时刚刚考上重点高中的情况多像啊,但是曾国藩却决定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的追赶上,想想我那时候却努力了一两下觉得费力就放弃了,想想真的是后悔啊,我如果当时也继续努力也不至于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读书有时候就会读到自己的影子。曾国藩真正的做到了“日必三省吾身”,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反省自己当天的言行是否得当,每日读书写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受命于咸丰在湖南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他反思以往**的陋习,建了一支人人相系的**,最终湘军在与太*天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如果没有曾国藩说不定*真的就被太*军给毁坏了。
整本书看下来,感慨于曾国藩对国家的尽心皆力,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鞠躬尽瘁,幸好他没有看到清朝的**,否则我想他真的会心有遗憾的。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在学**的孜孜不倦,还有他对一件事的剖析能力,做一件事前后要勤于思考,*时做好准备,如果失败了也要在其中寻找经验。无论在别人眼里怎么看你,自己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事,自己要问心无愧。
学习也是需要坚持下去的,自律!
《曾国藩传》读后感5
如果说出不**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军,再次遭遇惨败。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该如何面对湖南**的冷嘲热讽,该如何面对**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的**,**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整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咸丰四年八月,湘军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表扬曾国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笔一辉,就赏赐了一个湖北巡抚之职。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就反悔了,最终赏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警告“严行申饬”,不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当头,满清需要汉族**,但又要防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的一次小辉煌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夺回武昌,而后田家镇再次挫败太*军,湘军渐生骄愎之气,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水师在湖口遭遇出征以来的致命打击,就连曾国藩坐的船都被太*军俘获,什么管驾官,监印官都被敌人杀死,什么文策卷牍也丢掉了。太*军重新夺回武昌,曾国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再次投水**未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湖口战败,武昌又失,**推责,爱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离开,胡林翼升迁离开,重建水师……这些困难重重叠叠,就像一道道千山万壑把曾国藩当成一只猛兽团团困住。
进,太*军锋芒正盛;退,江西**的挖苦和断饷威胁。无论进退,都让曾国藩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收场。
如果说训练湘军还未成功之时,曾国藩经历了忠孝的两难选择;那么出征之后,曾国藩经历成败**的高光与暗淡时刻,而此时,正在经历进退失据的艰难处境。这种艰难和尴尬又该如何化解呢?
《曾国藩传》读后感6
古人把“修身、齐家、**、*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羽者,一把创***、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读后感7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曾国藩传》读后感8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复,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和***推崇,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庸导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自己。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近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习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庸,常自称生*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完胜同侪。
曾公生*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军打得溃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精神**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独尊的满清**眼中,洋人近于禽兽,不配与国人*起*坐,曾公虽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战争后,他做了深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谩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人才凋敝的晚清**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赋*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复内乱,解决外患。志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性之望。
《曾国藩传》读后感9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终于灭掉太*天国。但当时的清*已经千疮百孔,**也担心他会**,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是我从他和**、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10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5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的浑浑噩噩,******并被“京师**唾骂”;由于治军**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变了。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
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2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本就是一个很*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岭是在三十岁。自此之后,他做了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后成就其巅峰人生。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二善于借力,用环境逼自己坚持
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自己。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群,用团队规则的形式来互相约束,其实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读曾国藩的传记,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远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则人这一生将能做出远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3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这样求恒,自然是极为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书中说,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不能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地长高,也会让人慢慢地成熟。
虽然曾国藩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要发扬和继承这种优秀的品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奋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4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太*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其实,曾国藩的身体特别糟糕,三十二岁开始害眼病,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大概四十八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就是这样一个常年被病痛缠身的人,作为国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带兵打仗,一生还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久没有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总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时间看手机,虚度光阴。我们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又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抛在后面,大家都在焦虑,却不知如何缓解。其实早在二百年前,那个资质**、疾病缠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国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的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军蓬勃兴起,从**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6)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3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1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2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天下。曾国藩是近代*赫赫有名的***,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科学家和高级**。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3
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的体现,身为*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面对**的坚船利炮,清*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曾国藩就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在攻打太*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有困难时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的时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对,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用积极的行动去解决,才是正道。
四、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曾国藩面对自强与逞强,是这样说的“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一个人自强体现在一种强毅之气,逞强却是一种****的强,自强是自信、宏大、柔韧的坚强,逞强是虚张声势、浮躁、懦弱的强。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人的是一种自强,而有的人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见利忘义给人就是一种逞强,逞强的人心中充满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强大”;逞强的人生怕他人说自己不行,极力掩饰自我的空虚,自然就给自强的人带来麻烦,这种人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现,要改变就需要从自我修养方面历练自己。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曾国藩的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再开发再挖掘,他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典故就是告诉我们面临困兽般无法解脱的困境应该怎样做,只有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会使你的人生迈向了新的台阶,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辉煌,人生臻于尽善尽美。
任何成功都非偶然因素的巧合,无论从文化结构,人格力量上面,都是长期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努力中得来的。一事一时的得失成败由于偶然事件的存在,其特殊性或许过于明显,但一个趋势及一个思维循“规律”的发展,便是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天读一点儿曾国藩的智慧,汲取他做人、为官、用人、修身、**、养生等方面的营养,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可资实践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7)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3篇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1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三谓之太*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因朝中、军中延出陈启迈、邓绍良、清德、鲍起豹之宦途匪类,致使其数万湘勇四败于翼王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康禄之手,其自身亦多次犯险,虽终究化险为夷,但与其身心已有大创。曾涤生仕于清廷**当道,官场尔虞我诈,贪贿成风之际,()妄以己力而改败局,实不啻于以卵击石。然撇开其愚忠之心,反视其值母丧、父丧之际而犹思报国之心,不可不值得赞焉!
后评太*天国之义士。洪杨创**之制于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本欲解万民于水火,自洪秀全金田起事以来,创《**田亩**》,视四海民众如兄弟姊妹。创制之初,可谓一呼百应,杀**、解饥荒,不可不谓之真义士。然观其后为之事,进天京城仪仗之豪华,趋之竟达数个时辰。占天京后,洪秀全耽于酒色,不问朝政,初心已改,唯取乐是其根本也。纵观其因而致后来天京内乱,翼王、燕王所创之军事巅峰顷刻间毁于一旦。虽于后日起用李秀成、陈玉成之新秀,然溃川已成,角堤无碍,天国*难抗中外联合之强势,而难逃败亡之厄运。呜呼,以愚昧之民众而妄图国民之整体勃兴,实可谓揠苗助长,难成大势,亦难出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之史学怪圈!
后戒:余生观此书,宜抛其历史之纠葛。况此书多出自野史,与正史相距甚远。然吾应习书中人物之人品、才识、统帅之能,记其景秀之语,而莫迁之于功过是非!
辛卯年十月图书馆记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3
当我读完唐浩明叔叔写的《曾国藩》后,心情久久不能*静:曾国藩为了干一番大事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给了他一次机会。那时太*军冲出广西,向江宁发起进攻,**立即要各位大臣**民团对付太*军。可曾国藩向**进书说现在**民团已没用了,必须**新军,**同意了,于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勇”。在练兵期间,曾国藩受尽了白眼、嘲笑,可他还是忍了过去!他是个读书人,他非常明白:要干大事,就要学会忍!
我读了这本书,认为曾国藩值得我学习的有四点:
第一点,是曾国藩懂得用人。当太*军成立后,他们所到之处,关于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的所有东西都被毁灭,代替的是天父天兄,这也是太*天国运动的一个失败原因,因为许多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而太*军却毁了关于他们的所有东西,怎能不气愤!自然到曾国藩那里给曾国藩出主意消灭太*军。曾国藩也知道“乱世中必须要聪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这个道理,便想办法考投靠他的人,较苯的人就想办法开除,聪明的人就留下来给他出主意。每遇见一件难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读书人商量办法一起解决,你说他不聪明吗?
第二点是曾国藩在练兵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一点也不摆统领的威风。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总比爸爸妈妈晚起来。爸妈整天忙完了还要来照顾我,真惭愧呀!
第三点是他处事果断。我以前有个毛病:处事不过断。
当我看了曾国藩处事果断那篇文章后,我心想处时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可我还是失败了。不过后来我找到了秘诀:要果断,必须学会―狠!必须让自己狠,不过不是狠到做坏事,而是要狠到处事果断为止!
第四点是曾国藩很有计谋。他知道他是个*,在满人统领的*里统领一只**,会得到多方的猜疑,于是他决定做几件事:
一、自从湘军打了胜仗后,肯定会骄傲、目中无人,必须裁湘军。
二、人一当上官,就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须叫弟弟辞官。
三、自己必须处事小心。这就是做的那几件事。
而且,他对清朝很忠,他虽然手握兵权,但他没有**和做对清朝有害无利的事,反而裁军让清朝放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天下苍生啊!要是太*天国消灭了,他曾国藩却又攻击朝廷,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曾国藩一辈子一身**,他是个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赞扬他。但不管人们怎样说,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8)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3篇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1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曾国藩是死在两**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老二纪鸿则是**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国藩*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曾国藩在南京任两**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曾国藩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2
这次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第三讲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是受益良多,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读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知识。郦波老师在书说的很明确,曾国藩对于读书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当然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进而改变命运。但曾国藩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显然更加细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这便是曾国藩对于读书最直接的认知。进德之事,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养成支撑自己人生的信仰与信念。而“自卫其身”,则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气质,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侃侃而谈,展露自己胸中的学识时,人的灵魂,真的是会冒香气的。
而读书,不是随随便便找些书读就可以了的,一些没有内涵的书,读来也无有多大的作用,读书,也有读书的方法,郦波老师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了曾国藩的读书之法,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应该这样读才是。
首先,读书要读经典的书。读书的初衷是为了学习智慧和思想,若是什么书都读,再从中去精炼出精华,费时耗力。曾国藩便主张,读书就要读经典,例如他当时的《***史》,现在来说,加**清代,也就是《***史》了。我的感触则是,所谓经典,就是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增长见识的书籍,世界名著,经典电影都可以算进来,而且,就好比曾文正文集等,曾国藩的家训那么多,要我耐着性子去啃半文言文,当然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若是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把曾国藩经典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曾国藩的人生结合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呈现在我面前,这不是更好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看世界,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其次,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是读一部经典,就要沉浸其中去理解,去学习,做好读书的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于有疑惑,有不解的位置,也都标注出来,找老师,长辈们请教。对于我们而言,若是有不懂的位置,倒是简单,直接在网上去搜索,去发问,自然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最后,曾国藩认为,读书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范围,世界上的知识领域,千千万万,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书山书海之广阔,穷尽人的一生,都是读不完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粗略的涉猎一番,但还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最看重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加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日积月累,才终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完成华丽的蜕变。
读书,一件很简单的小事,读书,也是一件非凡的大事,优秀出众的人,都对读书这事很是看重,无一日不读书的人何止曾国藩,读书改变命运的**有人在,例如手不释卷的吕蒙,从莽夫到儒将,靠的,便是日夜不息的苦读和专研。
读书,是最不会欺骗人的。你如何读书,读书便会给你怎样的回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3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离“勤”好像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运动越来越少、没看过的书越来越多。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学习了、多长时候没有运动了,又有多少次在“回头觉”中虚度光阴而不思进取呢?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9)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 (菁选3篇)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1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觉得不错,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曾国藩被称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关于所谓四大,我查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看起来曾国藩作为所谓中兴名臣之首是没有争议的。实际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与曾国藩年龄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鸿章比曾国藩小了12岁,算是晚辈,张之洞则又比李鸿章小了15岁。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谓四大也不过是后人主观给起的名号罢了。
从人物关系上来说,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军,胡、左、彭都出自于湘军,多少得到过曾国藩的提携和推荐,后来才逐渐自立门户,而李鸿章更是在曾国藩家当过幕僚,算是曾的学生。
曾国藩最后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级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说位极人臣,而李鸿章、左宗棠后来也不过是一等伯爵,可见曾的江湖地位,当然从跟皇室的关系上可能李鸿章更进一步,这也主要是两人的为人处事方式不同。顺便回顾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的划分,也就是说在除了清**只给自己皇室宗亲保留的王公级别的爵位外,曾国藩在对*始终有防备心和小气吝啬的大清朝已经做到了当官的极致。
回到本书,作者非常详尽的讲述了曾国藩的生*、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自始至终的志向和心路历程,曾国藩可以说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几近完人,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曾国藩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从小就开挂的人,而是一个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国藩资质**,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坚守取胜。这给人以欲扬先抑的感觉,试想一下,单是这份考了六次不中后还没有崩溃的执着与坚韧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还能在第六次不中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总结自己之前不足的这份越挫越勇的强大内心,并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诀,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七次终于得中,并且在次年就接连中了举人,可见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来就是一个天性坚守,耐得心烦的人,这在他后来的领军过程的成功中也能体现出来。
然后,**官后,曾国藩发现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学识上的浅薄和品行上的鄙陋,于是立志做圣人,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后来真的就成为了儒家理学大家,实在令人佩服。据说他甚至还是*的精神偶像,毕竟都是湖南人。
曾国藩*生严于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错,他培养和提携了很多人才,也算是为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他的格局很大,不太关注私利,不过也并非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清官和高洁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毕竟活在晚清那种昏庸混乱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松一些细节,才有机会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国利民的事情。
曾国藩*生的两大功绩主要体现在*定太*天国和兴办洋务运动。前者可以说是给大清朝**,后者则是为后世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造了*第一艘现代战船,创办了*第一家兵工学堂,还提议送出了*第一批留洋学生。总体来说他的功远大于过。
书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曾国藩晚年经历的也是让他背上“卖*”标签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说,在一个昏庸落后孱弱的国家,谁去出面处理这件事也讨不了好,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么先认怂但要吃耻而后勇,早晚要把丢掉的面子和里子再挣回来,要么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价与后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于孰对孰错,就只有历史能够回答了。
最后,曾国藩在回认两**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仅62岁,依作者讲,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国藩一生也算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拼尽了全力,只是大厦将倾,个人的力量能延迟一会已经是不易了。功过后人评,我觉得曾国藩还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学习,有机会再看看别的关于他的书。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2
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常的不能再*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天下”的伟大抱负。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时还算遂意。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曾国藩从墨绖出山到严旨令其北上天津处理天津教案,面临数不清的抉择,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可以说得上是以治大国之智来进行抉择。带军途中不只一人向曾国藩提过,逮到它日,取而代之之意。当湘军攻下江宁城后,自己的兄弟和忠实部下一起跪柬,然曾国藩却不为所动,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有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所在的集团的利益考量,自己当时已是位极人臣,已经实现了自己所想达到的一切,为何在冒险去“**”呢,反而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称号,他的价值观始终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之类。他一直以一种救世者的心态存在,曾国藩要的是创立不世之功,他以 为偶像,他想要的是永垂青史,这样的一群人始终是俯视*最广大的*民百姓,唯心**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曾国藩的救命于水火之中和宋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一个新国家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态有着天壤之别。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 “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曾国藩的麾下能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浅层上来说,是他们认为在曾国藩的**可以建立一番功业,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则是与曾国藩自身密切相关的,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第二才能便是隐忍之能,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一直隐忍,忍辱负重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不为过。曾国藩“空降”湖南,书生领军,王船山算是湖湘第一人,出则领军,入则一心治学,一代大儒,乃湖湘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曾国藩仰慕多年之人。曾国藩初到湖南官场上,以儒家之道来办事处人,惹多人不悦,最后,连巡抚骆秉章的面子都不留,惹大家怨声载道,被迫逼走衡州练兵,再回长沙时,已是靖港惨败之际,看着***庸之辈升官发财,自己苦其心力,一心为了消灭长毛,到底为了什么?一次失败,没人理解就算了,还有这么多的人讥笑,还趁机想打击自己,月色皎洁,靖港古镇旁的*静江面上,一片败军惨象,精神恍惚,心如死灰,*静的江面上“噗通”的一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沿着湘江北上,出洞庭,西上武汉,东下九江,一路上有成功又失败,相对于战场上的暂时成败,更让人苦恼的便是各省官场的掣肘,物资供应不足是个极大的问题。江西巡抚林则徐之婿沈葆桢是曾国藩亲自向**举荐之人,然而到了江西,军需物资空缺极大,由此和江西官场开始了一场博弈,动了江西官场的蛋糕,惹得自巡抚到普通百姓都极大的仇视湘勇。湘勇举步维艰,虽为解江西之困,却处处受钳制。而九江的惨败更让这位湘勇统帅精神崩溃!看着曾国藩一再的惨败于石达开,我都不愿再看下去,大军惨败对统帅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看着更随自己湘勇子弟一个个子弟命丧黄泉,这个团队就这样要消失了。从衡州**前的《讨武檄文》是多么的可笑啊,还活着干什么呢,一死了之吧。
九江惨败后,曾国藩“逃”回湖南,再次丁忧,大悲大痛像毒蛇一样的缠绕着曾国藩,大悲大痛之后方有大彻大悟。郁结于心,不得解,曾国藩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始终兢兢业业,忠于*,以儒学为道,却始终是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然偶然机会,得世外高人指点,重读道家学说,终获大彻大悟,“以退为进”,“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谈到这里,我不禁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曾国藩原是儒家思想**人物,然而真正处于社会金字塔顶部时,儒家的那一套并不适用,如果说适用,也仅局限与个人修养方面,做事,处人方面都不可取,曾国藩以个人实践证明一部分儒家学说的虚伪性和儒家学说在这些处在社会金字塔上部的社会精英心中的地位。
曾国藩的大彻大悟是他的一个重生,先是主动修复与左宗棠的关系,后是回到江西,主动去拜见江西诸**,**缓和了湘勇和江西官场的紧张态势,为之后的行事之便打下基矗。恰逢此时,太*天**部出现严重**,东王、北王被杀,翼王率领十万天兵出走蜀地,这一切给了湘军极大取胜的机会,随着湘军的重整旗鼓,湘军最终总算挺进江宁,洪秀全被掘尸焚骨,五千余名天国士兵壮烈**,轰轰烈烈的太*天国运动破产,*农民式的**运动又一次的遭遇了惨败。后人如何评价这场运动是一个问题,这场运动和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意义更是一个值得让我们警醒的问题。
湘军攻下江宁后,朝廷和湘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太后的“整人有一套,做实事时是草包”在曾的重要靠山肃顺被除掉之时就被曾国藩看出来了,朝廷的恩威并用最终使曾国藩不得不大规模裁撤湘军。而接下来不得不说的是曾国藩对外国人的态度,曾深知当时大清朝无法与希望强国直接开战,在他的**之下,洋务运动开始,大清朝派遣学生到**学习,这些我们今天还在受益。“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既不愿意北上处理此事,然而又不能不遵从旨意,只得极不痛快北上处理此事,由此,“卖*”这顶帽子总算扣到他的头**,当时有人这样叫他,现如今还有人继续这样认为,当时叫他“卖*”的人如果说是身处当世之中,一味 的“清议”,不知其中的辛酸还可以理解,而如今的人还如此认为,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还有就不说了,对于最后一者,只能呵呵了。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之举已属于很好的解决办法了。国家整体实力落后,焉谈外交颜面呢?
曾国藩的得意学生李鸿章更是善于于洋人打交道,用很多人的话来讲,这个“卖*”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一定要找一个人作为我们发泄怨气的对象,我们一定要找几个人为国家的落后负责,我们太习惯这种思维方式了。我们将*的错误归罪于*一个人身上,有没有想过周围人对他的一再妥协,有没有想过*们是如何将*神圣化的,有没有想过人们是怎样的将一片甘心献于他,是怎样的膜拜他的?德国人拍摄的《帝国的毁灭》中的德****如死灰看待到临死之时仍抱着纳粹思想顽固守护柏林的即将被炮火粉碎的居民们这样说道“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我再说一遍,我一点儿都不怜悯他们!德国人选择了他们的命运。这可能会让一些人吃惊。但不要骗你自己,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的**,现在,他们的小喉咙要被割断了!”二战远逝之余,这也算的上德国人队发动战争的内部原因的一个答案了。”
曾国藩从政三十余载,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位极人臣,他的一生,历受大悲大痛,承受了普通人不敢想象也不可能承受到的太多。如今,曾国藩热席卷全国,这究竟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反思呢?我想我有了一个答案,世人都希望能从曾国藩身上获得处事,处人的经验,都想其能为我所用,曾国藩有如此大的市场,那么如今**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怎么样的一出戏我大概能略知一二了。虽然很多人都很崇拜曾国藩,但是,我想没有人会愿意看到曾国藩“再世”吧!
读《曾国藩》,不仅读曾国藩这个人,也读了他所在的社会的情形。对比今昔,我对我所处的时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不会也不能对这样个人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社会进步很慢,但即使是一毫米的进步也是不知多少人的**与努力造就的,但是,它总是在向前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3
古人把“修身、齐家、**、*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羽者,一把创***、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读后感10篇(扩展10)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菁选3篇)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1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三谓之太*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因朝中、军中延出陈启迈、邓绍良、清德、鲍起豹之宦途匪类,致使其数万湘勇四败于翼王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康禄之手,其自身亦多次犯险,虽终究化险为夷,但与其身心已有大创。曾涤生仕于清廷**当道,官场尔虞我诈,贪贿成风之际,(www.fwsir)妄以己力而改败局,实不啻于以卵击石。然撇开其愚忠之心,反视其值母丧、父丧之际而犹思报国之心,不可不值得赞焉!
后评太*天国之义士。洪杨创**之制于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本欲解万民于水火,自洪秀全金田起事以来,创《**田亩**》,视四海民众如兄弟姊妹。创制之初,可谓一呼百应,杀**、解饥荒,不可不谓之真义士。然观其后为之事,进天京城仪仗之豪华,趋之竟达数个时辰。占天京后,洪秀全耽于酒色,不问朝政,初心已改,唯取乐是其根本也。纵观其因而致后来天京内乱,翼王、燕王所创之军事巅峰顷刻间毁于一旦。虽于后日起用李秀成、陈玉成之新秀,然溃川已成,角堤无碍,天国*难抗中外联合之强势,而难逃败亡之厄运。呜呼,以愚昧之民众而妄图国民之整体勃兴,实可谓揠苗助长,难成大势,亦难出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之史学怪圈!
后戒:余生观此书,宜抛其历史之纠葛。况此书多出自野史,与正史相距甚远。然吾应习书中人物之人品、才识、统帅之能,记其景秀之语,而莫迁之于功过是非!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2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的气魄,对**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3
曾国藩三卷的第一部血祭,是讲述曾国藩从京城返乡的故事。这本书开头以曾母去世开始,说明了曾国藩从京城返乡的故事,在回乡的路上曾国藩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在那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太*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在湘江附近进行着,曾国藩在快要到家的时候,刚好又赶**太*天国攻打岳阳城大获全胜的时间点,这个时候的社会在于**的清庭和农民**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曾国藩这个在清庭担任尚书的大**在此刻回乡丁忧,太*天国的民兵恨不得将曾国藩挫骨扬灰,但是从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能当上**的官职也是非常有能力的,所以在回家的路途中也在广交义士,他的目光非常远大,要*定太*天国的运动,只靠*的兵力是不足以完成的。
因此操办团练,广招义士是曾国藩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他的深谋远虑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想着以后的路该往哪里走。
在我看过的剧情里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康福跟康禄兄弟两人对于乱世不同的理解,弟弟康禄参加了太*天国运动,并且在太*军中混的风生水起,而哥哥康福则为了自己的气节宁愿在闹市摆棋摊下棋,也不愿意去参与太*军反抗*的**。恰巧在闹市遇到了正在返乡的曾国藩,慧眼识人的曾,一眼就看出康福非池中之物,将他带在身边与他谈论天下大事,也正是曾国藩的这一举动,让曾国藩在北太*军逮捕,将要砍头的时候救下了他一命,也在康禄奉太*军将领之命刺杀曾国藩时,挺身而出再一次救下了曾国藩。同时康福也发现了刺杀者是自己的弟弟,便追上去与自己的弟弟理论,两人虽然道不合,但是都是愿意为自己所追随之人奉献自己生命的一类人。
这让我感触颇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和我们有共同话题但是又没法走到一起的人,也许各有各自的生活和 追求也是对人生得一种诉求。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假如人人都只去追随一个目标那社会不也就太单调了。
曾国藩的经历和他的智慧直到现在也有很多能反映到现在的社会治世之中,闲暇之余还要继续去学习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