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1

  他叫李伟,80后,曾经在英伦留过学,在微软写过代码、在淘宝做过设计,曾经是音乐发烧客、出过小专辑、拿过**音乐节奖项,曾经爱摄影爱摄像……如今,他又有了另一个身份——网络创业者,尚妆网的CEO。

  “蓄谋”创业80后海归的转型

  10年前,李伟前往英国考文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修读多**工程专业,当时创业对他来而言是“从未想过”的事。之后,他前往微软新加坡公司做“码农”。“***,开发人才更受青睐。”回忆起这个决定,李伟坦言这一切并不简单,很多知识要从头开始。3年后,李伟以工程师的身份被马来西亚一家公司雇佣,并取得了外国高新技术专家的资质。

  按照他的计划,马来西亚也只不过是职业生涯的跳板,最终他要去往的是**微软总部。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新加坡Creative公司向他发出邀请时,至亲的一场手术让他毅然选择放弃并回国。,李伟进入淘宝网工作,负责天猫首页设计,而这是李伟人生转型,也是创业的起点。

  “淘宝网的工作会逼迫更多地考虑商业可用性,比如怎样设计会对客户导流效率更高,浏览时间更长。”李伟说,这样的工作能让人变的更专业,而自己想要的是更全面,借着那份执着,在淘宝网工作3年后他开始了蓄谋一场自主创业的变革之路。

  为爱妻进军美妆行业

  锁定美妆行业创业,是出于李伟对妻子的宠爱。妻子是他大学的初恋,“虽然她皮肤好,可女人总是要护肤的嘛。”李伟的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爱美绝对是女人的刚性需求。”女人对护肤品和化妆品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不过,李伟发现,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假货的困扰和高价的顾虑成为了两大痛点。

  “保证正品品质是一切的前提。”抓住两大痛点后,李伟决定做一个有别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加盟形式的美妆网站。他选择做直营,将所有供货商的产品集中在自己的仓库中,自己做质检,为产品投正品保险。

  贵的不一定是好用的,“每个人的肤质不同,使用的美妆产品也不同,因此价格贵的不一定适合,价格便宜的也不一定不好。”李伟说,为了让每位女性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研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壳,通过皮肤感应器可以准确地“读”出皮肤的含水量、含油量,还能显示用户的皮肤数值走势,向用户反馈的还有一份“大数据”得出的美妆产品清单,“这么做,既能够让女生了解自己近期的肤质,又能够选到好用又便宜的产品。”

  “让女人有花不完的钱”

  面对乐蜂、聚美、天猫、京东等美妆大鳄的竞争,李伟从容且条理清晰,“要突出重围,就需要创新产品。”曾经做过产品开发,满脑子idea的李伟想到了从“钱”入手。

  “让女人有花不完的钱”这句话是李伟在浙江电视台录《美丽A计划》的时候提的,和这句话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个和“钱”有关的产品——美丽宝。与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相同的是,美丽宝每天也会产生利息,而不同的是,美丽宝的本金来源于你在尚妆网上的消费。“这应该是**第一个不要另存本金的理财产品,差不多是余额宝的两倍多,简单来说,就是让你把花钱变成赚钱。”

  建立帝国需要点“**”

  经过三年苦心经营,从仓储、物流到产品、渠道,一个美妆“帝国”已经初现雏形。而创业的过程,让李伟感受最深的是要勇于拍板决定,有时候还需要点“**”。他认为,创业如历史上帝国的建立一样,团队中永远不缺idea,而是缺少决策力。“始终会为团队作出决策,指引方向,因为团队需要有人担责任。”

  正是李伟满脑子的创意和团队超强的执行力的完美融合,尚妆网从美妆行业电商中突出重围,短短3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一个月销售额达近千万级的美妆“帝国”,李伟还透露了他的壮志雄心,“推出一个购物全*台,年内挂牌新三板。”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2

  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想的和最后做的总有不同,做好才是最主要的。我最初的梦想是做老师,但是19岁从新乡税校毕业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就去打工了。三年下来,除了结识我这辈子的人生伴侣和收获自信外,并没有多大收获,最终决定回来创业。

  上天眷顾,抛了个馅饼砸中我的脑袋——跟朋友买彩票中得大奖。也正是分得的两万多元奖金,成了我事业的启动资金。三台电脑(一买二借),租来20多*米的小办公室,“青峰”诞生了。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

  说实话,这个时候我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都极其缺乏,惟一有的是大胆,无知者无畏,只能奋斗拼搏,甚至说是拼命,让别人看到我的勤奋和“强”。就这样坚持了4年多,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稳,前景也不错。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有压力不一定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员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力求多认识一些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竞争虽然残酷,但彼此间的温暖会使整个工作流程良性循环。

  就像我自己一样,没有家人的**和分享,创业一点意义也没有。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业第二。所以,我试着慢慢收心,承担家庭责任。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初宏伟的目标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好成了我切实的追求。怎么把他们管理好,让他们工作得舒心快乐、提高效率,让公司取得更丰厚的利润,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把奋斗留在骨子里,内心的“强”比外表的“强”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卷而来,我被几个部门主管联合起来将了一军。吃饭的时候,他们集体要求涨工资。但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各个击破,这样一来,局面迅速稳定了。后来,他们都辞职了。现在想想,工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全面看待:工资到了,员工水*不到,员工危险了;员工水*到了,工资不到,企业危险了。

  让员工有幸福感

  后来,我更注意协调工资与员工自身的关系,比如招聘的面试环节,我会告诉他们公司的缺点。当然,也告诉他们我的要求。人才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留住他们,不是简单地涨工资就行了,还要让他们感到快乐。公司每周都休息,大小轮休,法定节假日也照常过。给他们留足时间去放松,也鼓励他们去购物旅游。他们只有开心了,才会安心工作。高效、高压、高兴,应该是员工的常态。幸福感很重要。

  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顺,将近500个员工了。这些员工从年龄阅历各方面来说都有明显的分层。80前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这类员工,我给他们信任。而80后,具体是1980—1986年之间的,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渐渐成熟,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他们,我给空间。他们有什么建议、活动安排,我基本上都**。虽然我知道,我去做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得留空间让他们去做。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归到90后,虽然很多人都批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特别聪明,思维活跃无定式,对他们更多的是表扬。分层管理的直接好处是结构的优化。

  任何一个老板可能都做过假设:我的员工很优秀怎么样,或我的员工很糟糕怎么样。这就涉及到管理技能的问题。两种不同的假设,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现在,我更多的是“无为而治”。我相信我的员工是优秀的,不需要**约束的。公司的各项规章**由当初的100页削减到现在的30页,每一方面尽量不超过10条,而员工并未因此放弃自我约束。新乡营销部经理是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一开始管3个人到后来的30个人,再到整个安阳地区,我相信她能做好。(即使现在待产在家,我还鼓励她按照之前的方法来管理。)

  同时,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标,“人人头上有把刀”,一周总结一次。这样,每年公司业绩的完成与目标的误差只有5%,再好不会超过105%,再差也不会低于95%。

  创业当如乔布斯

  我们和百度合作,百度卖的是产品,我们卖的是服务。其实,不管做网页网站还是开发程序和软件,卖的都是“服务”产品,是为了广告的推广与发行。

  一个企业做好了,就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全**时代,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和百度的关系就是飞机场和飞机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负责好飞机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让自己“辛苦一点”,这辛苦不在身体,更不在精神,而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最起码经常上班。*很多企业最后都倒闭了,差不多都是企业做大之后老板松懈了,开始游山玩水。如果真能玩出一个好企业,那这个人绝对是天才,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企业了。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是。凡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游山玩水消遣而来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辛苦工作赢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一。从2002年创业开始,我做的就是现在的产品,一直做,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互联网是个很宽广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谁也不能一个人就把所有的钱赚完。把一个行业做好,做精细,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发展到今天,不仅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生活得相对不错。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了,我开始带领大家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感恩。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暂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去做。我们把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每个月我拿出500元,员工则从1元起,数额不等,自愿加入。我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就必须坚持10年。

  带领大家做好事,就意味着不去做坏事;不做坏事就是为社会做贡献。

  创业之初,目标高远,巍然如山,伟大存在于未来;匆匆十年,目标仅仅是做好当下,伟大存乎步履之间。或许有人认为我已小有成就,会自感志酬意满,不愿阔步前行。其实不是的。相反,我早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铺陈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如果非让我对未来有个描述的话,我希望我的企业是最快乐、最温暖、最**、最具青春脉动的企业。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阅读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1)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3篇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1

  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众筹创业获投500万。

  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

  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和健康。”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按照汪历的计划,今年8月底至9月初,公司将进行***产品众筹,首批认筹的消费者有望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创业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不创业就会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用每天工作12个小时,妻子与家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但创业这件事是由我的性格决定的,人一生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去实现他。”汪历很感谢家人和朋友对他的**。

  谈及创业最大的困难,汪历感叹,对于初创的公司而言,最大的难处在于人才的招募。大多数人缺乏冒险、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过多地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创业失败,喜欢研究历史的汪历已然能够坦然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打击、衰落,“一开始干起来,就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玖草所在的保健品行业是健康事业,也是全民事业。我是这个事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起人,就算我最终失败了,也还会有人继续这项事业。”

  汪历最崇拜的企业家是乔布斯,除了欣赏他追求极致的极客思维以及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还因为乔布斯有一群在关键时候帮助他的兄弟。

  汪历总结了三句话送给与他一样正在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朋友:第一,当你开始创业时,就有了**你的粉丝,他们是家人或是朋友,所以不要感到孤单。第二,创业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人是被自己打败的。第三,要学会放下,很多创业者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因为放不开**、股权,错失了企业最好的发展机会。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成功更属于小概率事件。目前的环境下,电商领域创业更是难。对手大都兵强马壮,想在电商红海中分得一杯羹,不是件容易的事。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2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成才不问出处。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创业不分贵贱。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说。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3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与山东达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经商关键点:资本并非创业的惟一条件,人的贫穷,主要是在于思想的贫穷。

  穷小伙刘玉栋: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虽然是1970年代的创业人,但刘玉栋身上充满了1960年代人的气质和精神。****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它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性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来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淳朴:“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2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头脑灵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上。

  生意从收酒瓶开始。

  做**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而且,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也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实力不行。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的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把他拒绝了。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

  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

  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区总**,让*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2003年,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只有专业化才能取胜,”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虽然目前,刘玉栋经营的这个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酒类网络,但他们仍在强化、延展自己的网络,“现在我们的网络已覆盖了山东70%的县级城市,不过还在建设更深层次的营销网络,对于流通行业,网络是最有价值的。”

  目前,刘玉栋正在自己专业化的路上奔跑。“我们在酒类**上要向国美看齐,有自己完善的网络,专业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2)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3篇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1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更发生反英暴 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工商业的前景,认为**这个商机十足的**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方英尺。

  70年代的**,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2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 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3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3)

——名人成功创业故事3篇

名人成功创业故事1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更发生反英,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工商业的前景,认为**这个商机十足的**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方英尺。

  70年代的**,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4)

——体育名人成功故事3篇

体育名人成功故事1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体育名人成功故事2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 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常心。*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5)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3篇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1

  600亩的红薯地一望无际,十几位工人一字排开,在认真地给刚钻出地面的红薯苗追施营养有机肥……这是**5月24日在沈丘县纸店镇小李庄村看到的景象,这片红薯地的负责人,就是海归硕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学生涯,李建峰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甚至是农业生产模式,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回国以后的李建峰踌躇满志,渴望将自己在外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本来回国以后李建峰主要负责家里服装厂的管理工作,因为公司是在乡镇,所以*常接触农村群众的机会也比较多。“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仍在延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家一小块地,基本都在种植粮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李建峰说,他通过与这些群众的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只是发展特色种植受市场行情制约有风险,村民们不敢冒险,同时又被土地制约,不能外出谋求其它发展,从而导致他们固守现有生活的情况。

  “我当时就觉得**的大农场模式可以解决这种矛盾,有***把土地承包起来,不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耕作,节约成本和时间,还能将大多数人从土地上**出来。”李建峰说,“后来我通过**,发现在**已经开始推广和农场模式类似的‘土地流转’,我觉得这种模式还要更好,因为农民不仅从土地上被解脱出来,还能按时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勤快点再外出打工,能拿两份钱。”

  “建设纸店,服务三农”可不是一句空话,找到解决之道的李建峰立即着手开始准备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成立了“东明农民合作社”,并考察合适的种植项目。

  他通过前期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红薯制品将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人们正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来刺激红薯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目前,不含明矾等任何添加剂的红薯制品,以口感优美而深得消费者青睐。

  产品用途广,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开发增值空间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终将自己创业的项目锁定在加工淀粉、粉条及相关食品上。

  李建峰通过当地*了解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随即决定承包土地搞创业,并把项目选定在种红薯,同时将产业链延伸至淀粉、粉条加工上。

  他从自己老家小李庄行政村流转的1000亩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关手续,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亩秋红薯顺利种下。

  流转土地、建厂房、买设备……李建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4年9月,600多亩秋红薯顺利种下;当年12月,600亩秋红薯喜获丰收,亩产达到6000多斤。据李建峰介绍,一般秋红薯产量要比春红薯低,每亩6000多斤的产量已经是很好的了,这与他科学种植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这批红薯从育种到种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后期的采收,都有专攻红薯种植的农业科研人员全程指导。”李建峰不无得意地对**说。

  不仅种田要科学,产业管理上的科学合理与统筹规划,也是李建峰这位海归硕士的一大法宝。“我们都担心这红薯过冬不好放,结果厂房建成和收红薯时间正好对上,一点都不耽误做粉条。”员工李朝方说。

  李建峰给**算了一笔账,按每6.5斤红薯出一斤粉条的比例计算,这一季秋红薯他获利近百万元。

  “等今年春红薯下来利润更可观,亩产能达到8000多斤,到时候就可以让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润,吸引他们投身这个项目。”李建峰表示,“我们还要打造生产过程全公开的观光农产品加工产业。到时,粉条加工生产全程对客户开放,让他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毕业于天津大学,2005年~2012年先后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温斯洛普大学留学,分别获会计硕士学位和MBA学位。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2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购买生产资源,**收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6)

——名人梦想成功的故事3篇

名人梦想成功的故事1

  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套像样的西装。但是,他仍心无旁骛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当时,好菜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又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排列好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定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复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淡忘了他。在第二轮的拜访中,拒绝他的.仍是500家。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的相同。这位年轻人,有了1500次全部遭到拒绝的教训,他根据自己的生**验重新撰写了剧本,然后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

  “你怎么又来了?”

  “这次不一样,我带来了一个新剧本。”有人翻了翻,又立即还给了他。还有人不仅不看还连人带本,都给轰出去。

  到1600次的时候,终于有人愿意出钱买他的剧本了。这时,他身上只剩40美元现金了,非常需要钱。可当听到电影公司不同意他做主演时,他勇敢地拒绝了对方。

  直到1886次的时候,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留下了剧本。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被请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已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动作片巨星都榜上有名。

  你有勇气迎接1885次拒绝吗?你经历过1885次拒绝吗?如果没有,就不要说好运为何不在自己身上降临?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你的梦想才可能是金子。不然,便永远是空中楼阁。

  现实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生活真的很残酷。在遭到命运之神多次拒绝后,只有不断地跑下去,疯狂地跑下去,上帝才会亲吻你勤勉的心。拿破仑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当财富和荣誉来到时,他们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多,让人不禁怀疑:过去那些年来,他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呢?”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7)

——女性成功创业故事3篇

女性成功创业故事1

  石秀,一个80后的小姑娘,在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时显得落落大方,当时面对别人的称赞时却又羞涩内敛。毕竟,26岁的年纪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或许刚走出校园,而石秀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带领一支10人规模的团队在创造财富。创业并没有多么高大上,只要有梦想,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就能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石秀,一个26岁的小姑娘,在别人还是为刚踏入社会而迷茫时,她已然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公司。

  创业的萌芽期

  2009年,考上湖北大学的石秀只身来到武汉就读,专业是动漫设计与制作。受爱画画的父亲影响,石秀从小就喜欢看动画片也喜欢画画,始终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动画片。

  大三的时候,石秀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是关于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的故事,在这个帖子的最后,这对新人表示说希望有网友能结合这些故事为他们量身设计两个卡通动漫形象,并制作成3分钟的在婚礼现场播放的动画短片,可以支付酬劳。

  石秀有感于这对恋人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检验下自己的动画制作水*,石秀接下了这个单子。很快,石秀设计出了一男一女两个卡通形象,幽默又不失温情的风格一下子就打动了这对新人,他们决定把订单交付给这位还在校读书的女生。

  石秀也没有辜负这对恋人的期待,花了一整个月的业余时间,精心制作了一段3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且一手设计了故事情节和配**音乐,这一段视频受到了那对恋人的情衷。石秀也因此获得了500元的酬劳。这短经历为石秀埋下了创业的因子。

  为梦创业

  大三时,因为自己还是学生,没有市场、客户、业务之类的概念,所以石秀并没有创业的想法。2年后的2013年,石秀大学毕业,进入了当地一家动漫制作公司实习。结果因为实习收入太低导致入不敷出,加上妹妹也大专毕业,两人决定自己创业开公司,做婚礼动漫,姐妹两人将公司名称取作“良辰动画”,寓意专为婚礼吉时制作的动画片。

  为了节省开支,公司成立之初,姐妹两人只在合租房里开淘宝店接单,写剧本、画草图和做后期全在这一个小小的房间中完成。为了留下客户的好评,姐妹俩在服务上下足了工夫:和客户沟通,时间再长、次数再多也不会厌烦;只要是客户提出要求修改的地方,无论多少次都不打折扣,最终修改到位。良辰动画从无到有,最高峰时月订单数突破40笔。公司成立不到半年时间,石秀就还完了4万多元的助学贷款。

  产业延伸

  如今,只要在淘宝上输入婚礼动画产品,石秀姐妹的“良辰动画”网站绝对名列前茅,在买家的评论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服务好。

  对了继续扩大生意,石秀还尝试了为信任提供更多的量身定制服务,制作手绘风格动画片,把动漫元素融入婚礼纪念品、礼品中等。

  去年7月,石秀姐妹的“良辰动画”还入驻了武昌区“5.5创意产业园”,成为了园区重点**与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未来,石秀希望将良辰动漫打造成知名的婚礼视觉设计品牌,以此向婚礼产业上下游延伸,形成动漫形象设计加婚礼礼品定制全方位的服务链条。

女性成功创业故事2

  河南姑娘张瑞莉1987年出生,2010年作为淘女郎只身从广州来到杭州打拼。

  在四季青小有名气的周林娟,2010年开始转型做网店。

  一开始,张瑞莉喊周林娟“老板娘”,现在张瑞莉喊周林娟一声“妈”。关系转变的同时,张瑞莉现在也做起了自己的老板,是一家淘宝四皇冠店铺的店主,仅仅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150万元。

  回想起当年与老公的相识,张瑞莉还有点害羞,“我和老公之间的相识,都是因为自己的婆婆。”

  这7年时间,张瑞莉在杭州到底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创业故事?

  周林娟从“老板娘”变成了“妈”

  2010年,作为第一批淘女郎成员的张瑞莉,因为长相甜美,拍摄专业,在淘宝*台上广受好评。而在四季青已经小有名气的周林娟,也刚刚转型网店,希望在淘宝上寻找一名合适的模特,“当时一眼看中了瑞莉,就觉得这个姑娘跟我有缘分。”

  当周林娟第一次联系瑞莉的时候,还被瑞莉拒绝了,毕竟广州的工作也忙不完。瑞莉的拒绝并没有挡住周林娟的热情,通过旺旺的一次次沟通,最终,瑞莉来到杭州,与周林娟达成了第一次合作。

  “合作时候就觉得这个姑娘特别靠谱。”周林娟还记得第一次合作时候的情形,瑞莉特别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是一次通过,由瑞莉担任模特的服装,更成了周林娟店铺里的爆款。

  “我那时候就挺奇怪的,感觉周林娟对我特别的热情,嘘寒问暖的,不太像一般的客户。”直到见到周林娟的儿子,尽管瑞莉不愿意聊起自己跟老公恋爱时的细节,但是提起老公时候嘴边带着的笑意,已经完全泄露婚姻的幸福生活。“有时候我也问过自己的婆婆,是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不过婆婆从来没有回答过我。”

  张瑞莉从辣妈变成了网红店主

  婚后不久,儿子“开心”就诞生了,在妈妈和店主之间,瑞莉选择妈妈这个身份,不仅停掉了自己如日中天的模特事业,同时也关掉了自己一家数个皇冠的淘宝店铺,专心在家享受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

  “回头想想,那段时间应该是自己最幸福的日子。”伴随着儿子渐渐长大,瑞莉那颗沉寂已久的事业心又蠢蠢欲动了。“挣多少钱倒是其次的,只是想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6年初,瑞莉复出工作,恰好淘宝直播上线,作为最早的第一批淘女郎,瑞莉第9个拿到了淘宝直播的权限。

  刚刚接触直播时,瑞莉也是一头雾水,“也不知道消费者喜欢看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播出什么。”瑞莉所能做的就是每天坚持直播,每天更换不同的主题,每天从10点开始直播,到晚上10点左右下播,一天直播的时间接近12个小时,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日,也被瑞莉用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一个月后,瑞莉的直播观看人数超过了万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粉丝数从零到接近百万,只花了8个月不到的时间。在3月底,瑞莉的直播更是刷新了草根主播单场最高观看人数的记录,吸引到了150万人观看。每天仅仅是导购分成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5万元,刚刚结束的一周里,瑞莉重开的淘宝店,第一次上新销量就超过5000单。

  “妈妈辛苦了。”在出租车上还在直播的淘宝店主张瑞莉,下车时正好碰到准备出门的儿子,一句简单的问候,差点让张瑞莉泪流满面,“回头想起来,最对不起的人,可能就是孩子了。”

  辣妈创业者的春天来了

  在今年淘宝直播一周年庆典上,淘宝产品*台总监、淘宝直播负责人陈镭对外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去年3月推出以来,在一年65万场的淘宝直播中,我们保持了50%以上的转化率(即在直播中直接访问直播商品)。”

  据了解,目前已有上万主播入驻淘宝直播*台,过去一年用户在淘宝观看直播的时长累计达1.4亿小时,折合相当于1.58万年。

  而以瑞莉为**的一批辣妈创业者,也成为了网红直播的中坚力量。像fashion美美搭、小丫MOMO、蜗牛Adie这样的辣妈创业者在淘宝上层出不穷,单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十万更是常有的事。甚至有像妖精美妈这样40岁的辣妈创业者,更是从无到有成长成为一个粉丝超过10万人的大V。

  电商分析人士吴蚊米认为,相比起传统创业者来说,曾经为人母的.女性创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以孩子为动力,辣妈创业者们往往具有更强的成功渴望,同时,在面对创业的困难时,也更为坚韧和柔软。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曾经表示:以无线化、社区化、内容化作为方向。淘宝正在聚集一大批内容生产者,从一个万能商品市场走向超级消费者**,吸引更多用户,创造商业机会。

  现在,刚刚把全家都搬到西溪园区附近的瑞莉,现在成为蚊子会的签约达人,与如涵合作的第一次上新,一天就卖出了超过5000件。“你知道张大奕吧?小女子也当如此也。”瑞莉笑靥如花。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3篇(扩展8)

——成功商人的创业故事

成功商人的创业故事1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初年就取得了**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洋战争爆发后,**攻占**,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