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我的童年
高中时代曾阅读过一些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是要相信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我出生于 广西一个贫困落后的乡村里,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人口多,收入少,儿时生活很困难。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顿顿吃到米饭,过年过节能吃上肉;长大一点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拥有自己的芭比娃娃,能给她穿美丽的衣服;而现在我的梦想就是能顺利毕业,今后能找个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勤劳朴实的父母经常告诫我们:“人穷志不穷。”父母每天早出晚归,老老实实做人。虽然父母都很勤劳,但是在那个吃饭都是问题的社会,家家户户都很勤劳,但是又有几家能富裕呢?
不可否认,中国一路走来的辛酸,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在记录着中国的发展的历程。还记得儿时每年的那一天,父母把辛辛苦苦劳作一个季度而收获的稻谷交到一个大大的房间里,有人统一保管。后来才明白,那个大大的房间是有名字的,那个名字就是“粮所”。每次看到母亲运着一袋又一袋的粮食到“粮所”里面,我就好心疼。那么辛苦的劳作,家里三餐都没能解决却把粮食放到了那个地方,那一天就仿佛是世界末日。还听说“粮所”里面的粮食都发霉了都没有人吃,而我们这些农民却没有饭吃。后来,那一天突然消失了,家里温饱解决了,而且还有了剩余的粮食,农民的好日子来了,都是国家好政策,让我们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是也算是劳有所获。
我的童年让我明白了,只要勤奋,只要努力,朝着你想要的生活去坚持,你就会离你的梦想更近一步。中国,也在不断的发展,我相信在某一天,一定会给人们一个幸福的安乐的好日子。
不论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还是我的童年,都包涵着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只要不放弃,这梦它将不再沉睡,它会慢慢苏醒,给予世界眼前一亮,寄予大地一片光明。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覃初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