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篇一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支持经济振兴,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编制和实施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对明确我市金融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指导未来5年的行业发展,支持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辽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初步形成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强化了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职能和人员编制,并要求各县市区相应设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形成上下对口,市县(市)区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建立了新增贷款指标监测、分析、考核体系,开展以新增贷款为重点的全市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形成了新增贷款定期调度制度,了解掌握各银行机构贷款投放进度,及时解决投放障碍。利用银企、银政对接会和重点项目通报会等形式,每年组织多次银企、银政对接,向银行机构提供我市重点项目和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名单。结合省政府对我市新增贷款考核指标,研究我市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引导和激励银行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全市银行业存贷规模持续扩张

2023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5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3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9%;各项贷款余额528.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贷款增速和贷款增长额创造我市五年计划(规划)有史以来的最好记录。银行机构存贷比达到63.3%,较“十五”期末提高5.4个百分点。

(三)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开展不良贷款打包处置、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等一系列清收工作。在有关部门和债务企业的积极配合下,辽阳市工行于2009年4月恢复信贷经营资格。“十一五”初期,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9.6亿元,占比23.4%。截

至2023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6.3亿元,占比8.8%,呈现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双下降趋势。

(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条不紊进行,已获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3亿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辽阳市商业银行更名辽阳银行,为辽阳银行由地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向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实现跨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奠定了基础。辽阳银行已发起组建2家村镇银行,截至2023年底,2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7亿元。2009年下半年,成功引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辽阳支行是浦发银行沈阳分行在省内成立的第12家分支营业机构,是浦发银行在辽宁省设立的第一家异地分支机构。2023年,浦发银行新增贷款7.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亿元。

(五)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功

全面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引导民营骨干企业创建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23年底,已有15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开业和正常运营,注册资本合计5.9亿元。试点期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0.2亿元,其中向农户等个人累放贷款2.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3.8亿元,成为小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重要渠道和全市金融业的重要补充。

(六)融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

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13家,其中市属5家,县(市)区属8家。新成立上报省金融办待批复1家。其中,市属5家担保机构担保额4亿元。目前,全市正在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年底前完成自查规范、现场检查、重点整改、总结报送四个阶段工作任务,对近三年从事融资担保业务、至规范整顿期结束仍未达到核准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申请,可给予1年宽限期,宽限期内,不得新发生融资担保业务。未通过省政府金融办核准的担保机构今后不得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尽管贷款投放意愿增强,信贷投放力度逐渐增大,但受制于国家调控政策和贷款权限约束,在信贷市场拓展和服务方面受到了很大制约,各国家商业银行存贷比偏低,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仍需提高。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仍不平衡,地方金融机

构信贷风险偏大,辽阳银行和农信社贷款余额合计达到275亿元,全市占比达到52.6%,而存款占比仅为44%。地方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接近监管警戒线,地方金融机构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项献的同时,也集聚了更多信贷风险。此外,金融组织体系有待完善,银行机构数量偏少,面向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仍需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将是辽阳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从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从外部环境看,尽管面临无就业复苏、消费增长乏力、贸易保护风险等制约,但全球经济仍将缓慢复苏。从国内形势看,人口红利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目前,市场流动性收紧趋势明显,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较大,总体利于金融业稳健发展。从省内环境看,辽宁振兴将步入快车道,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从内部环境看,尽管辽阳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但辽阳经济已经形成高速发展惯性。辽阳作为沈辽鞍营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建设全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特色化的优势明显,“十二五”时期,辽阳将进入工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城市建设组团全面开发,经济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将为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3.从行业自身看,辽阳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偏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伴随着辽阳经济的持续发展,大批民营企业规模和效益迅速扩大,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优质客户。民营企业走向域外,也为辽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加强域内外合作,扩展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二五”金融工作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支撑辽阳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深化金融各项改革,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提升金融创新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在辽阳振兴中实现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目标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实现年增长率20%;各项贷款实现年增长率18%。预计2023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00亿元。

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结构明显改善。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要继续实现双下降。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继续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和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全部清收完毕,信用体系初步建立,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

四、重点任务

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序扩张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促进金融的集聚发展,全面增强金融机构的整体信贷投放能力。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优化营业网点布局,丰富金融产品,提升融资服务水平。积极引进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辽阳银行跨区经营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

2.继续保持信贷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贷总量,为辽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全市信贷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信贷调度制度,组织银企、银政对接,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对各县(市)区贷款指标考核,制定信贷融资工作考评办法。借助“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试点契机,建立辽阳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探索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新方式,形成有效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网络。到2023年,实现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8%。

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协调机制,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大力培育社会诚信意识,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增强市民信用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

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的惩治力度,维护金融机构、投资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我市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和可行机制,化解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存量,降低金融风险。

4.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小额贷款行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继续做好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宣传、发动工作,加强筹建和开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系,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申报初审、后续监管、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工商、人行、银监、公安等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协调配合,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合法经营。对发生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小额贷款公司,一经查实,立即吊销其营业执照,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报请省金融办取消其小额贷款公司资格。加强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投向“三农”和县域微、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真正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体系应有的补充作用。到2023年,小额贷公司贷款余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5%。

5.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抓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规范整顿工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对通过省金融办审查合格进行核准批复并得到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情况实行监测、调度,及时掌握运行情况,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对接,支持担保机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融资性担保行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到2023年,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总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

6.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规范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稳定本地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支持辽阳银行跨区经营,设立分支机构和参股组建村镇银行,稳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形成地方银行品牌。通过大力支持地方机构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券和改制上市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支持辽阳银行、农信社做优、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成为主要面向中小、民营和高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成为辽阳市中小企业融资和“三农”融资的主力军。进一步加大对辽阳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的支持力度,提高信贷资金质量,化解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7.完善金融协调服务体系,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和协调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发挥市、县两级金融办的职能作用,完善组织、调控和协调机制,维护金融业稳健运行。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重点围绕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上市扶持政策;围绕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完善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围绕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投向微、小企业和服务“三农”,制定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扶持政策;围绕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办法;围绕中小企业短期资金需求,研究中小企业过桥资金管理办法。借助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试点,配合省有关部门,完善省、市一系列融资扶持政策,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篇二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特大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保持我市房地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制定《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范围为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河东新城、太子河区、宏伟区和弓长岭区城市规划区。规划期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计划。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均应与本规划基本协调。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及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造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变化,通过招商引资,来辽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不断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居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变化较大。

(一)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得以优化和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稳步推进商品住宅、商业地产开发的基础上,加大了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和工业地产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住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共同发展,房地产市场形成平稳健康发展局面。

(二)房地产业开发建设平稳增长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4亿元,年均增长63%;房地产施工面积完成173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3%;新开工面积105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2 %;房地产竣工面积45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9%。房地产销售面积完成59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5%;销售额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9%;在满足全市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投资25.0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09万平方米,解决了16803户低收入、特困家庭的住房。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20.7亿元,竣工面积90万平方米,满足了12097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对稳定住房价格和房地产业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保障作用。廉租住房建设投资4.37亿元,竣工面积19万平方米,解决了全市4706户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

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2.78平方米(预计全省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平方米),与“十五”时期的19.99平方米相比,增加2.79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的增大,为城市建设腾出了发展空间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时期达到126家,比“十五”翻一番。为发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丽景茗城、龙鼎山庄、水月翰宫、罗马假日、文城尚品、阳光尊邸等6个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的开发建设;完成了二纸箱棚户区改造、梧桐雅居、碧景家园、天福新城、雅居园、龙源小区、风和日丽等7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的开发建设;极大的满足了不同阶层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城开发和老城提升、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全域城镇化进程。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适当建设公租房,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住房需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绿色低碳住房,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城市210万平方米平房区改造;完成主要街巷沿街老旧楼改建,三年内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绿色低碳住宅小区,建成望京花园、恒大绿洲、锦绣澜湾、澜湾国际、泛美华庭、金域明珠、高尔夫新城、京都城、晟宝龙广场、龙翔家园、繁荣家园、中泽城等12个20万平方米以上、博大雅居、水御林溪、英伦华府等10个1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住房结构从多层建筑逐步向高层建筑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在大力发展普通住房的同时,建设一定规模保障性住房和部分公租房,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达到32平方米(达到全省“十二五”期末人均居住水平)。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施工面积4986万平方米(住宅地产356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57万平方米;工业地产762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1734万平方米,增长188%,年均增长8%;新开工面积2063万平方米(住宅地产1262万平方米;商业地产298万平方米;工业地产503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1056万平方米,增长95%,年均增长8%;商品房销售面积1332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时期的595万平方米增长124%,年均增长18%;商品房销售额45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166亿元增长176%,年均增长15%;总投资473亿元,比 “十一五”时期的174亿元增长172%,年均增长15%。

2.年度目标。2023年,施工面积85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608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12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3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52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15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8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86万平方米;销售额69亿元;投资额71亿元。

2023年,施工面积918万平方米(住宅地产65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2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4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8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32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5万平方米;工业地产9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20万平方米;销售额79亿元;投资额81亿元。

2023年,施工面积991万平方米(住宅地产709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3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51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10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51万平方米;商业地产59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59万平方米;销售额90亿元;投资额93亿元。

2023年,施工面积1071万平方米(住宅地产766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41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6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43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71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4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0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06万平方米;销售额103亿元;投资额106亿元。

2023年,施工面积1156平方米(住宅地产827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52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7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78万平方米(住宅地产293万平方米;商业地产69万平方米;工业地产1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61万平方米;销售额118亿元;投资额122亿元。

(三)重点发展方向

紧紧围绕市委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为中心,以河东新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发展方向;以老城区建设、城南商住区开发、平房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建设带动住宅地产;以西关商业区改造、汤河温泉旅游开发带动商业地产;以芳烃产业集群、工业铝材产业集群、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带动工业地产。全面提升我市在全省的地位,把辽阳建设成为新老城区跨河而立的滨水型和宜居型城市。

(四)主要措施

1.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五种良好风气,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在全市房地产行业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

2.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一手抓房地产业开发建设,一手促进商品房销售。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以“大建设,大发展,大服务,大谋划,大协调”主线来搭建服务平台,启动大建设的引擎,开创房地产业开发建设新局面。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城市出入口改造、老城区开发建设、平房区和沿街危旧楼改建,彻底改变城区面貌。

三是适时举办房地产交易大会,为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和居民购房搭建平台,降低居民购房费用,拓宽开发企业销售渠道。

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多层次住房分类供应体系。达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满足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

4.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划期内,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建设适量的保障性住房,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5.健全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供应制度,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指导方针,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保证住房用地供应。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积极盘活、挖潜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6.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市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以河东新城、新城新市镇、城市出入口改造、老旧楼改建、平房区改造、城市南部等地区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地区,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7.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造和完善老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解决铁路制约城市西部发展的瓶颈,加快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8.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房屋征收,合理确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规模,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9.积极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完善房地产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10.发挥税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监督、监察,加大查处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篇三

辽阳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壮大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攀升。“十一五”以来,围绕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以及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30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户),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5%;资产总额110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从业人员14.5万人,是“十五”末的1.2倍,年均增长5.6%;实现销售收入1607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1%;实现工业增加值442.2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18.9%;实现利税1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9%。化工化纤塑料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五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化工化纤塑料业实现销售收入529.2亿元,占全市的32.9%,年均增长18.2%;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9亿元,占全市的28.7%,年均增长27.7%;矿产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占全市的23.9%,年均增长58.4%;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占全市的8.8%,年均增长32.8%;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9.5亿元,占全市的4.9%,年均增长8.7%。矿产建材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发展持续加快。

二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诸多问题,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全市共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62项,是“十五”的2.5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是“十五”的4.7倍。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重点项目各类政策资金支持8.6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支持项目专项资金5.3亿元。年产80万吨pta、年产4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60万吨铝合金工业型材等一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辽阳石化公司实现了1000万吨炼油能力,精己二酸产能达到14万吨居全国第一;华兴集团天然脂肪醇产能达22万吨居亚洲第一;瑞兴集团二硫化碳产能达24万吨居世界第一;忠旺集团铝合金工业型材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有一半产品份额出口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全市钢管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总产能已超过150万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钢管生产基地;新风集团柴油机燃油喷射高压共轨系统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工艺技术形成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金兴集团中高档汽车内饰产品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份),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国内第二位;全市新上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配套建设11座大型水泥粉磨站,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1200万吨。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钢铁、水泥产业升级改造,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建筑钢材和水泥生产基地。

三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新兴产业项目105项,完成投资9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1.8%。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占全市的5.8%;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4.3%和16.5%。

四是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十一五”以来,工业战线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芳烃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市经济开发区、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到“十一五”末,主要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开发面积37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多亿元、项目建设资金234多亿元;入驻园区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196户。芳烃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辽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辽阳经济开发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被省政府授予新城、新市镇建设“省级重点工业集聚区”。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全力打造芳烃深加工、工业铝材深加工、日用化工、高压共轨、钢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六个产业集群。

五是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企业并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品适应性调整,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工业累计开发新产品602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9%,比“十五”提高1.6个百分点;累计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近50亿元,是“十五”的2倍;多晶硅切割液等25种新产品荣获省政府“优秀新产品奖”,夏利 n5轿车全内饰等23种产品被省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忠旺集团、奥克集团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行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户、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50户;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3种(枚),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5种(枚);建设省级公共技术平台4个。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研发项目200多项。完成并购企业3户。

六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和循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强力淘汰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有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67项,完成投资149亿元;关闭取缔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547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2.65吨标煤,比“十五”末的4.29吨标煤下降38.2%,完成省下达“十一五”目标的129.4%。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部分企业管理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些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新的发展跨越为主题,牢牢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科技兴企”战略,全面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努力把辽阳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特大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1.工业总量大幅攀升。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875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实现1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2.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园区功能科学划分,新兴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打造以芳烃精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铝合金工业型材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高压共轨系统及配套产业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三个高端产业,培育10户占据行业制高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高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河东新城工业区、芳烃基地率先实现产业新型化,灯塔日用化工产业集中区、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集中区、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区、向阳高压共轨产业集中区实现园区专业化。

3.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打造支撑现代工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户;开发新产品1000种,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30%;构建起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

4.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构建起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增强科学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点任务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发展壮大独具我市特色的六大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努力实现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经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每个集群拥有3-5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六个重点产业集群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0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市的75%。

芳烃产业集群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辽阳石化公司为依托,以芳烃为特色,以加工辽阳石化产品为主攻方向,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芳烃及化纤原料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聚酯,苯,二甲苯,烯烃,碳

四、碳

五、碳

九、碳十等五大产业链,形成聚酯及特种聚酯、酰胺、塑料及深加工、合成橡胶及加工、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到2023年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全国最大的芳烃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工业铝材产业集群在辽阳河东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做大做强忠旺集团,围绕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深加工产业。新建、引进工业铝材深加工企业40户以上。到2023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从业人员2.7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铝材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心。

高压共轨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新风集团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到2023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基本建成世界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

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辽宁华兴集团为依托,引进宝洁、白猫、纳爱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独具特色日用化工终端产品,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集群。到2023年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超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基地。

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石油专用钢管、特种钢材制品等专用、特种钢材高端产品,加快钢材产品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3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户,实现改造升级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配套、节能环保产业。到2023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8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要全力构筑新兴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

精细化工以芳烃基地、灯塔铁西日用化工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芳烃、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料,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涂料,防腐专用涂料,环境友好型颜料,特殊用途颜料,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型胶黏剂产品,新型催化剂,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新型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终端产品,强力推进年产20万吨表面活性剂、年产10万吨减水剂等37个重点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50亿元。

新材料以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围绕忠旺集团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特种铝型材金属新材料,全力打造工业铝及铝合金产业集群;围绕辽化、芳烃基地,重点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弹性体、复合材料、塑料合金等化工新材料。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吨特大高精铝及铝合金板带箔项目、年产20万吨ptt树脂等1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13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以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主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着力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发展柴油机整机、大型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整机成套设备;加快建设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提升基础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加工辅具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系统设计技术,推进水力/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汽车内饰等配套产品升级;全面掌握新型造纸机械、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200台(套)大型数控滚齿机床等2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2亿元。

电子信息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河东新城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依托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高精写写帮文秘助手波指示雷达、高精度铜板带材、新型漆包线、集成电路、smd表面贴装石英晶体等电子信息产品以及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品,不断提升独具我市特色的数字矿山、数字城市软件产品水平。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强力推进年产3000吨电子信息产品用微细绕阻线、聚进科技it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以灯塔地区、弓长岭地区、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重点节能环保工程、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积极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全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构建经济、节能、环保、清洁、安全的节能环保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地热机组、镍氢电池等产品。重点开发推广应用替代燃煤锅炉节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开发生产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工业废液资源化利用等关键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生活垃圾发电和生产水泥新技术,研究开发尾矿、矿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强力推进华能电厂、沈煤煤矸石电厂二期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80%以上,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率达100%,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0亿元。将灯塔市、弓长岭区打造成全省矿业开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3.强力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突破口,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钢铁加工、矿产建材3个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石油化工以辽化为依托,以芳烃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以140万吨/年重整及10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为龙头,按照“炼化一体、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水平,扩大重整规模,提升芳烃生产能力,延伸石化产品加工深度。强力推进年产16万吨已二酸、年产15万吨环氧丙烷装置、庆化整体搬迁改造等27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利税165亿元。打造国内最大、国际重要的芳烃生产基地。

钢铁加工业以辽阳县刘二堡为重点发展区域,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合理布局、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重点发展石油输送专用管、400兆帕以上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等高端钢材品种。强力推进年产100万吨高速线材、年产30万吨石油专用管、年产200万吨铸锻件产业园等2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利税80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辽阳经济开发区、白塔铁西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围绕大型宽幅高速造纸机械、锻压机床、制药机械等传统装备产业,加快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施退二进三,通过企业搬迁升级改造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提升。大力推进辽阳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搬迁、富奥辽阳弹簧有限公司搬迁等3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40亿元。

矿产建材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提升铁矿采选、水泥两个重点产业发展水平。整合铁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铁矿产品加工深度,配套建设铁矿球团生产企业。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水泥行业联合重组,建成全省重要水泥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年产400万吨铁矿石和120万吨铁精粉、5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等19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70亿元。

4.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培育品牌效益,做强皮装裘皮、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特色产业。

皮装裘皮以佟二堡皮装裘皮集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购物商场100万平方米,引进和创建知名品牌50个,高档皮装裘皮加工企业1000户,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50亿元。打造东北亚地区最大最强的皮装裘皮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以灯塔市、辽阳县为重点发展区域,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深加工以及特色轻工纺织产品,构建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力推进10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年产20万套汽车成型毯、年产1000万件高档家具等18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利税30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沈阳经济区我市的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大手笔科学规划建设与新城、新市镇相适应的工业集中区和产业体系。二是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集中区承载能力。每个工业集中区每年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不低于5亿元,重点工业集中区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亿元,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集中区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三是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建立催生产业生成、适应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赋予工业园区引领现代工业发展新的管理职能。

2.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围绕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谋划、推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牵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问题,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较强牵动力的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促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到“十二五”末,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0项、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项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5%;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3.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支持30项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100个(枚)。二是强化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科技研发战略联盟,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10户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四是全力推进企业并购工程。充分发挥全市基础条件好、外向度高、行业优势强的骨干企业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并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20个企业并购项目,力争掌控3-5项世界顶级核心技术。完成企业并购15户,实现并购额1-3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带有项目或科研课题的专业带头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到“十二五”末,培育优秀知名企业家100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0.5万名、各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0.5万人、高技能人才0.5万人。

4.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大力开展工业集中区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三是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围绕我市精细化工、工业铝材、高压共轨系统等优势产业开展招商引资,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二是设立工业“五项工程”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每年安排一定配套资金,为“十二五”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各金融机构在对大中型骨干企业提供重点支持的同时,对小企业要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对重大工业项目投入,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四是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联合重组等多种举措,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达到50户。

6.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强化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管理机构,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5%以上。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重点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80项,完成投资270亿元。到“十二五”末,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大幅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等主要工业废弃物和化工废渣当年利用率达到100%。三是强化节能监管。大力实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整体水平。到“十二五”末,重点用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科学编制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强化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监管。到2023年底,我市凡属淘汰标准范围内的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建立起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7.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一是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建立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在重点工业集中区或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起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产品交易与物流配送、金融风险投资、金融担保等公共平台。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强化对重点企业煤电油运气和流动资金协调,优先保证重点企业生产要素供应。通过组织召开产品推介会、产品说明会、产品博览会、集群配套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篇四

辽阳市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研究谋划“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领域取得可喜成就: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6万人,就业率达到99%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实现了每乡(镇)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农村校舍改造面积达到11399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8023万元。“人才强市”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各类人才达到14609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全市共安置毕业生12000人就业;引进外国专家91人次;选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境培训240人次。

2.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就业与社保能力迅速拓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0万元,年均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40元,年均增长14.6%。全市7个县(市)区与125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城区和社区标准。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万余人、普惠制培训15万人、累计安置城镇就业27.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控制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数50.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总数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总数21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总数分别为22.7万人和12.2万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总数分别为7.9和5.5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分别为6.34%和5.02%,累计发放低保金33584.45万元。

3.控制人口生育质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85.0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3‰。出生率控制在5.5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21个,卫生技术人8903人,床968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3人、床位5.25张;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5.3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6.32/10万和6.37‰。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服务站全部达标。新改扩建3所县级医院和36所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达到88000平方米;农村自来水与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68%、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90.8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99.5%。全市人均卫生资源和衡量人口健康状况主要指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

4.文体与旅游事业繁荣,群众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十一五”期间,完成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建立了市、县(市)、乡、村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覆盖率100%。相继推出了《辽阳史论集萃》、《王尔烈寿屏图录解读》等一批系列宣传辽阳的历史文化丛书。“辽阳鼓乐”和千山白酒酿造技艺纳入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现代评剧《杨大嫂当官记》及《火红的秧歌》等作品荣获省级奖项。全市投资5190万元新建全民健身设施共1572处,新增4.2万平方米的群众健身场地,安装健身路径(苑)角67个,标准体育场8个、标准体育馆5个、标准游泳馆12个。体育人口已达86万人,占总人口的48%;我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荣获得金牌19枚,银牌3枚,铜牌2枚。“十一五”期间,接待入境旅游者9.3万人次,年平均递增16.4%,旅游业总收入433.6亿元,年平均递增27.8%。全市有国家a级上以旅游景区9处。其中,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4处。旅行社33家,星级宾馆饭店9家、旅游定点餐馆15家。

5.社会福利逐步提高,特殊群体得到救助。社会福利事业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城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有居家养老服务老人0.2万人,城市国办社会福利机构4家,床位360张,养老服务中介组织10家,农村敬老院33家。“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设了一批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残疾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有近10万余人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4%以上。近5000名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近1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对贫困残疾人已实现全覆盖。1500余户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城市廉租房政策。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幼教设施严重不足;优质基础教育过度集中在几所学校。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到2023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30万人,占总人口的16.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2.3万人。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将给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缺乏统筹管理。由于缺乏投资管理机制,社会事业发展筹资的渠道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严重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目标

为解决“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目标方面确定全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以提高人人享有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全市社会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以及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均等。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规划为指导,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分清轻重缓急,加速八个新城新市镇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及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坚持保障服务,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充分考虑社会事业的不同属性,确立政府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公益性社会事业和经营性社会服务产业间协调发展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全市社会事业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的总体要求出发,重点加快建设七大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设支撑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和“四座新城四座新市镇”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是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保障权益,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发展体系。

四是以承办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构建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体系。

六是建成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热点地区,形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服务能力,同沈阳经济区各市资源共享的旅游一体化发展体系。

七是加强社会管理,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辽阳的公共安全防护与保障体系。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到2023年,全市人口总数预计达到190万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34‰和0.95‰以内,年平均出生人口为1万人。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幼儿园达到75%以上,省级示范园达到3%;完成建设1所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6个专业实训基地。

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床位5.3张。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检测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体质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率达到医疗门诊总量的25%以上。扎实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基本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市开展习练“太极拳”活动,经常参加各类体育锻炼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0%以上。

到202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3033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15670元以上。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组建创业基地和创业市场25个,培训创业带头人3000人,带动就业1.8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万人。

到2023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总量达到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总量达到24.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总量达到13.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率可达95%。全市农保覆盖面达到5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退休人员档案集中管理率达到100%。

实施《辽阳市2009-202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到2023年,接待游客达到28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4亿元,年均增长25%。将辽阳打造成以辽金及前清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旅游热点区域,自然生态、温泉养生、运动康体旅游目的地,以及东北地区的休闲度假中心。把辽阳逐步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之城。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普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等服务,重点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县(市)、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县级服务站全部完成省级示范站达标建设;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示范所建设60%以上达标。全面落实城镇夫妻双方均无工作单位人员独生子女奖励待遇,逐步兑现破产改制企业职工独生子女退休补助费。综合治理 “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终止妊娠”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人口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强化社区和居家养老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

(二)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社区为依托,发展幼教和普及学前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四大工程”。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强化督学;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制度。加快公办学校改革步伐,探索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非义务教育吸收社会资源办学,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开展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到2023年,全市人才总量预计达到21万人以上。大力培养行业或学科领军人才;培育5个具有国内、10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建设5个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博士后40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引导人才向新城新市镇以及重点产业集聚。

(三)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保障与管理水平。二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合理使用与优先选择基本药物。三是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第四人民医院病房楼等建设项目。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充分保障所需经费。做好结核病、职业病、碘缺乏症及重点地方病等疾病防治工作。组织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用水工程改造。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提升城镇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到2023年,每个县(市)至少有一家县级医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建设标准,3所中心乡镇医院实现标准化配置,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提高医学科技和医院管理水平,实施“1213”工程,全市培养100名市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200名医学硕士、博士生,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和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0项(个),争取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开展医学科技创新项目30项。

(四)就业、社保及收入分配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与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普惠制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

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实现省内各市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加快农村社保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镇社保制度参保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取暖等专项救助制度,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努力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幅度,逐步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五)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新建和改造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与400个村文化室的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性服务目标。继续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创作3部优秀剧目,上演一部历史题材的舞台剧,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完成图书馆新馆配套设施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力争完成辽阳汉墓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启动汉墓保护规划的外环境整治工程。完成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山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依托彭公馆古民居资源,力争完成辽阳民俗馆整体改建工程并对外开放;筹建灯塔市民俗博物馆和辽阳县民俗博物馆。做强做大辽阳有线电视网络,推进城镇数字化影院建设与河东大剧院等建设工程,加快“三网”融合进程。

(六)体育、旅游事业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程,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辽阳市民健身大厦、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和体育主体公园等服务城乡居民的体育休闲健身设施;全面开展习练“太极拳” 创建“太极拳城”的活动,改革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俱乐部发展。开发旅游资源,重点建设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5a级景区,7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3a级景区和培育10个专项旅游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七)民政、妇儿与残疾人工作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保障、法律服务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完成市、县(市)区两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健全孤儿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完成辽阳市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工作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老年人文化体育工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中贫困问题,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

(八)公共安全保障

全市建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全面、灵敏高效的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有效预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加强防震、防洪、防涝、防旱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辽阳”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拓展公证机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构建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为主题的调解体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群体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把公平正义、便民惠民的原则贯穿始终,提高社会和谐水平。增强人才对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作用,把社会事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实现均衡发展。强化医疗卫生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作用,注重社会保障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辽阳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事业对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的贡献率。

(二)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创新

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盈利性三种类型,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和运行模式,满足不同市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深化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的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逐步有序扩大社会事业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在文化、旅游、体育和高级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产业领域的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培育社会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制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服务产业化进程,培育市场主体,产权多元化,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型社会服务企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着力改善社会服务产业消费环境,从政策引导、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改善公众消费预期。

(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运用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城乡基层组织自治管理,重心向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下移,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程度,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五)提高解决和应对重大问题能力

研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动态监测制度体系,建立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统计部门支撑、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参与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制度。研究制定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新城新区转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思路和办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互促共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提出的要求,探索多渠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和鼓励政策。加强与省内省外社会事业领域的交流,推动人才开发、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辽阳市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辽阳市十四五规划篇五

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它是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专业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加快建立全市社会信用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我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各项体制改革;有利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扩大社会消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打造“信用辽阳”形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汇聚辽阳,提升辽阳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发[2023]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和《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辽市委办发[2023]2号)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自2005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辽政发[2005]21号)下发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信用辽阳”建设成为我市的战略举措。2008年9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辽市政发[2008]33号),标志着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1月中共辽阳市委办公室、辽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辽市委办发[2023]2号),明确了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标志着市委、市政府把“信用辽阳”的建设工作摆到重要日程上来,从战略高度来规划和打造“信用辽阳”。

2.逐步完善组织机构。2008年9月,市政府已明确市发改委和市信息中心为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信用信息征集机构,并成立了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框架基本搭建。2023年3月,市政府印发的《辽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在市发改委内部增设信用管理科,负责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综合管理工作。市政府机构改革后,小组成员变化较大,为了更好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3年5月,市编办下发了《关于调整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辽市编发[2023]37号),在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新增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为小组成员单位。调整后的市社会信用体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直47个部门组成。

3.初步建立征信平台。2007年11月,由市信息中心组织实施的辽阳诚信信息平台一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了市发改委的批复。2023年8月,省发改委对辽阳市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信用数据交换平台;企业信用数据库、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备份库;“信用辽阳”网站。总投资226万元。市信息中心多次去省内外考察平台建设情况,完善建设方案,利用市信息中心现有机房进行改造建设。对机房的安全级别和保密性进行升级,购置了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屏蔽机柜等设备以及诚信信息平台系统软件,目前部分设备已经完成安装调试,可以与省信用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交换。

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征信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大,建设时间长,市场培育难,社会影响大,需要政府为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08-2023年间,省财力先后两次安排资金合计100万元,市财力两次安排资金合计130万元,总计资金达到230万元用于征信平台的建设。

5.征信工作有序开展。从2009-2023年,我市先后开展了4次征信活动。到质监、劳动保障、物价、电业、环保、烟草专卖、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科技局、交通局、国税、地税、工商、住建委、供暖公司、供热公司、煤气公司等20家单位征集信用信息,着重征集诚信信息和不良信息以及部分基本信息,共征集信用数据14.2万条。

6.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加强政府守信工程建设,树立政府信用形象,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率先解决政府自身失信问题,集中整治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和债务拖欠。我市按照省要求,摸清了全市政府直接贷款、担保贷款和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等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底数,研究制定了清收工作方案,采取各种方式,认真清理国有企业呆帐、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配合金融机构依法采取各类有效方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化解不良贷款风险,解决抵债资产处置难问题。2023年,我市基本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清理任务。

7.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初步确立。按照省政府的部署,2023年,市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开展了辽宁省诚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我市9家企业入选2023年辽宁省诚信示范企业,受到省政府命名表彰。我市入选企业的数量仅次于沈阳、大连、鞍山,位列全省中小城市之首。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18个部门专门为诚信示范企业制定了24条优惠政策,对诚信示范企业进行鼓励和奖励;全省2023年曝光了15起典型失信案件,其中1起案件涉及我市企业。在曝光后得到执行。通过曝光对全社会失信行为起到威慑和惩戒作用。

8.培育公民诚信意识和信用人才。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信用的价值,珍惜和重视信用。特别是市信息中心建设了“信用辽阳”网站(试运行),开辟信用公示专栏。采取“守信公示”和“失信曝光”的形式,鼓励诚实守信行为,加大失信成本,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信用的价值,珍惜和重视信用,公民的诚信意识得到加强。我市先后两次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信用管理师培训和考试,6人获得辽宁省信用管理师证书。

9.信用产品开始应用。2007年市十四届人大代表和十二届政协委员换届选举、2008年公开选拔2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2009年确定优秀人大代表人选时,通过人民银行个人基础数据库,核查相关人员是否存在拖欠银行债务行为,作为选举、提拔、评优的重要参考条件;从2023年6月1日始,我市在省重点项目招标投标领域使用信用报告制度。

(二)“十一五”时期辽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文化尚未形成。西方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已百余年,而我市才刚起步。由于缺乏特殊的历史进程,信用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和信用意识在全社会没有充分形成,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信用信息平台尚不完善。市级信用信息平台正在建设,有待完善。县级平台尚未建立。部门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信息整合整体推进速度不快。信用数据的征集还停留在有什么就用什么,不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完全满足信用信息征集、整合、更新和应用工作的要求。

3.信用市场有待建立。信用服务市场供求双重不足。一方面机构规模普遍偏小,专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理念,除非有强制性规定,一般企业和个人不主动接受信用服务。另外,信用服务市场规模有限。截止“十一五”期末,在省发改委审核备案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已达23家,我市暂时还没有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我市仅有6人取得信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且都分布在机关和事业单位。

4.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信用信息有待整合。目前,人民银行掌握金融类信息,地方政府掌握非金融类信息。二者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征信基础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二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来看,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信用危机,直至波及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体现出美国征信服务体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信用危机对全球金融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各国监管当局的重视,纷纷加大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征信服务机构、人员、业务流程和惩戒机制等方面的监管。美国政府从利益冲突、信息披露、内部管理以及商业惯例等方面对征信服务机构进行规范,并根据最新制定的法规要求进行重新注册管理。欧盟也提出旨在建立“信用评级机构新规则”,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征信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登记注册,以获得经营许可,并由各成员国监管部门负责监管,从而结束了征信服务机构长期游离于欧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发[2023]17号)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区)开展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专门成立了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地方联合征信数据交换平台,20个省区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或相关规划。各地级市先后出台了80余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行业规范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但是,各地区、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缺少法律支持和保障。信用行业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公民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属于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但我国除一些地区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外,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二是部门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影响了工作的统一推进和有效监管;三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未能有效整合和共享;四是全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交易发展滞后;五是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失信成本低、失信代价小,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十二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合各类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完善法制和信用制度为保障,以政府信用建设、金融信用建设和司法环境建设为重点,建立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确立信用秩序,构建信用文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一个支撑、两个保障、两个平台、三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即以弘扬信用文化为支撑;以法律法规和失信惩戒为保障;构筑信用体系的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全社会基本形成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初步建立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投资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中小企业、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023年,基本建成辽阳市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

2023年,初步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部分信用数据实时更新。

2023年,信用产品在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2023年,初步建立与经济生活各环节密切相关的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2023年,信用制度全面规范,信用服务健康发展,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发挥政府在宣传引导、政策协调、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力。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五年内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并加以推进。

3.重点突破,培育市场。在政府行政、金融服务、司法环境等方面强化信用建设,树立“信用辽阳”形象。发挥市场在信用产品开发、流通、使用和信用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改善外部环境,促进竞争和创新。

4.加强监管,强化应用。采取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中率先应用信用信息,对信用产品的使用做出制度性安排。逐步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阳光政府,推进政府信用建设

加强政府守信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政府信用形象。一是率先解决政府自身失信问题,集中整治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和债务拖欠,与金融机构联手,清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银行不良贷款和保险机构应收账款,进一步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化建设;二是巩固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尤其是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三是加强完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评议考核和投诉制度,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二)加快企业信用建设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推进在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纳税、信贷、食品药品安全、物价、环保、建设、房产、交通、卫生医疗、教育、商业、会计等方面增强信用意识。深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与银行的长期信用合作关系,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

(三)开展个人信用建设

适时启动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工作,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管理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分征后整合、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思路,完善个人消费信用机制,探索个人信用体系运行模式,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多数城镇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全方位构建区域性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形成企业到个人的社会信用联防体系,依法征集和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征集和披露个人信用信息,属公益事业,应不以赢利为目的。

(四)维护金融安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长期合作。政府部门、央行驻我市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要开展联合治理行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帮助银行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协调配合金融机构清理国有企业遗留的拖欠银行贷款问题,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制售假保单等行为。支持金融机构整合金融类信用信息,建立包括信贷、证券、保险等信用信息在内的金融数据库,逐步完善金融业征信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企业贷款中使用非金融信息资源,全面评估企业信用状况,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逐步形成非金融类信用信息与金融类信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五)推动司法环境建设,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依照司法公开原则,实行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出台各部类案件质量标准和案件流程管理办法与细则,制定错案、瑕疵案件责任追究办法,保证司法公正、公平。法院要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提高判决执行率、降低案件改判率,着力解决案件调解与判决执行难问题,推进执行案件信息公开。检察院、公安系统要继续推进“阳光办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司法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执行案件信息查询制度,并与银行、工商、税务、监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和对不守信者的威慑机制。

(六)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企业和重点人群信用信息全部纳入信用信息征集交换系统,并依法进行披露和查询等服务。构建县(市)区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市和县(市)区之间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整合政府政务监管信用信息等全社会非金融信用信息,建立以身份证号为统一标识的公务员及重点人群信用档案。逐步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全覆盖。依法推动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部分行业、部门的信用数据实现实时更新,保证信用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公正。开通“信用辽阳”网站,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十二五”期末,实现政府和人民银行及省市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之间的交换与共享,为全社会提供信息完整、功能齐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七)培育信用市场,实现信用服务领域多元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我市信用服务机构,实现政府特许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各类信用机构从事信用调查、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等信用信息增值服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开展信用制度建设创新工作,研究制定和出台信用产品使用的管理办法、制度和规定,并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积极引导各行业扩大信用需求,发展信用交易,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鼓励私营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良性竞争,实现信用服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要大力发展征信服务业,鼓励发展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商账催收为主要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业,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在我市培育1-2家信用服务机构。

(八)发展信用交易,建立奖惩联动机制

扩大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在行政许可、资质认定、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政府投资安排以及债券发行、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环节,以及公务员的录用、干部任用、评优等领域适时建立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制度。积极引导各行业扩大信用需求、发展信用交易,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鼓励与表彰守信行为,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工商注册、税收等方面,依法给予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的奖励。限制和制裁失信行为,对有严重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设定准入限制。各行政部门要应用信用信息提升本部门、本行业监管能力,在加强自身诚信形象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与表彰守信行为,限制和制裁失信行为。通过公共媒体加大依法披露失信行为和黑名单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促进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环境。

(九)加强信用监管,增强中介执业操守

培育信用服务机构,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培养和引进信用专业人才。强化对信用服务机构经营活动和服务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其执业行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公信度。严格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中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日常经营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及信用产品的公信度;建立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违规处罚和退出机制,严厉打击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行为。“十二五”期末,使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信用度明显提高,中介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十)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诚信良好氛围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公民的信用意识和道德水平。宣传文化部门要把信用文化宣传作为一项长期重点任务。组织市内各类宣传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借助“信用辽阳”网站这一平台,开辟专栏、专题节目,强化广大公民的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其它各种宣传媒体,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普及有关信用知识;广泛宣传我市入选2023年辽宁省诚信示范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加大我市诚信教育建设力度,在全市教育系统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诚实守信”普及教育活动,在教职工开展诚信师德教育。要将信用专业人才列入我市“急需人才”目录,培养更多高层次信用人才。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基本形成文明守信的良好风气,知信守信观念得到加强。

五、“十二五”时期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建立市县两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设专门领导机构主管该项工作,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本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负责辖区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制定具体方案和工作措施,切实担负起本部门的责任,加强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辽阳市信用协会,发动群团力量,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二)明确责任,加强督查考核

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将信用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一把手亲自抓,明确责任领导,确定工作部门,建立责任制度。将“信用辽阳”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内容,督促市直相关部门和两县(市)根据“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和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在全市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信用辽宁”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资金支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对于信用信息征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的各县区、重点部门、重点机构的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投资建设,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同时,安排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市、县区财政部门要保障信用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费用支出,确保全省社会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构建平台,为信用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是构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有效实施信用信息监管和实现社会信用信息依法公开的重要保障。2023年,建成并完善市级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各部门、各县(市)区、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之间的交换与共享,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信用监控网络,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五)法制保障,完善信用规范体系

《辽宁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辽阳市全面推动“信用辽阳”建设工作方案》是我市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十二五”期间,适时出台我市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等具体办法,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立信用信息平台运行系统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规范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法制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