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1

  *历史上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汤阴一带。信陵君(?—前243),即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魏无忌。魏昭王之少子,安釐王即位后,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凡士,皆谦恭以礼相待,从不以富贵而下看人。所以各地的名士,不远千里前来投奔,以致门下食客多达3000人。时各诸侯国因公子礼让为先,门下多客,而不敢加兵谋魏者十余年。魏王却担心公子贤能,不敢委以国家大政。

  魏国隐士侯赢,年70,家贫,一直充当大梁夷门守门人。公子听说后,前去请他,准备赠送他钱财。但侯不肯接受,他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决不能因做守门人困苦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只好作罢。一次公子举行宴会,当到会客人坐定以后,公子留下一个座位,自己驾起马车,到夷门去迎接侯赢。侯赢也不客气,不更换身上的破衣旧帽,**车居然坐上座,一点也不谦让,他这样做是有意试探公子的诚意,而公子手执马辔越是恭谨。此时,侯又对公子说:“我有个友人在屠宰市上,想劳驾马车路过那里。”公子遂即答应,赶着马车到了屠市。侯从车上下来,会见好友朱亥,谈话中侯斜眼看公子,且故意与朱亥闲扯把时间拉长,以此来观察公子是否不耐烦,而公子的颜色越是显得和蔼。这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正等着公子举酒,街市上的人争相观看公子为侯赢驾车执辔;跟随公子同往的侍从,都暗暗责骂侯赢。可是侯赢见公子的脸色始终不变,乃谢过朱亥,重又上车。回到府上,公子引领侯赢坐于上座,并逐一向宾客介绍,众宾客莫不感到震惊。当酒会进行到**时,公子站了起来,当面向侯祝贺长寿。侯赢终为公子的真诚而感动,他说:“今天我对于公子的羞辱,算是到了极至!侯赢不过是一名把守关门的人,能劳公子屈驾驱车迎接于众贵宾广坐之中,让我做了很多过分的事。我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让世人看到,公子确实是能礼贤下士的***!”于是席散,侯赢被聘为上客。

  侯赢对公子说:“今天过屠市见到的朱亥,力大无比,此人非寻常之辈,世人不知,所以隐于屠户之中。”之后,公子曾数次去请朱亥,亥故意连致谢的话都没有,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继破赵**军后,又进而围赵都邯郸。公子无忌的姐姐、赵惠文王弟*原君夫人,数次跟魏王和公子写信,请求救赵。魏王派遣大将晋鄙率领10万大军前去救赵。秦王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派遣使者到大梁告诫魏王,说:“我们攻打赵国,很快就会将赵国拿下,如果别的诸侯国敢来救赵,我们拿下赵国后就首先去打它。”魏王听后,心里恐惧,便使人去告诉晋鄙,将部队停留于邺(即今汤阴县城南宜沟镇将城一带,古称晋鄙故垒),一面声言救赵,一面观察两军形势,见机行事。

  赵*原君处于危亡境地,接连派遣使者去魏国,并责难公子无忌说。“我赵胜跟魏成亲,常仰望公子的重义,一向能急人之困。现在邯郸危在旦夕,而魏的救兵不至,这哪里还称得上急人之困!公子即使不看重我赵胜,可以抛弃我,让我作秦的俘虏,然而能不念及公子的姐姐?”公子在这件事上,万分为难,他多次请求魏王,他门下宾客中的善辩之士也想尽办法劝说魏王。但魏王由于害怕秦国,终不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见相劝无果,又担心赵国安危,与宾客商议,准备自己**车骑百多辆,亲往**与秦军作战,即使与赵俱亡也在所不惜。车骑路过夷门,见了侯赢,告诉他出于无奈,现在去同秦军拼死的想法。说完以后就准备开拔。侯赢说:“那就请公子尽力而为,恕老臣不能随行。”公子行了一段路程,心里很不自在,他想:“吾待侯公不薄,世间谁不知道,今天我去赴死,他却无一言半语送我,难到我有何过失?”于是又驾车返回,去问侯赢。侯赢笑一笑,说:“我就料到你一定会回来。”于是,他跟公子说:“我听说晋鄙兵符的另一半常在王的卧室内,他又最宠幸如姬,如姬经常出入王的卧室,肯定能窃取到手。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如姬欲报父仇之心积蓄三年,而公子使客斩其仇人之头,献给如姬,如姬常有向公子报恩宁死不辞之心,只是没有遇到机会。今天公子如能向她开口,她必定会应允,如果能得到虎符从晋鄙手中夺得兵权,向北救赵而向西却秦,这岂不是五霸之功吗!”公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回府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与公子。

  公子得虎符后立刻起程。临行,侯赢对公子说:“公子见到晋鄙与之合符,若晋鄙不交兵权,请示魏王不允,岂不坏事。人云,将在外主命有所不受,可便宜行事。朱亥可同公子前往,晋鄙若不顺从,可使朱亥击之。”听到这里,公子哭了。侯赢说:“难道公子惧死?”公子说:“晋鄙是魏国叱咤风云的大将,担心他不听我必杀之,所以哭泣,何谓惧死!”于是公子去请未亥.朱亥笑说:“亥不过是市井中一名操刀屠者,往昔公子数次以礼待我,我所以没有报谢,觉得小的答谢没什么用。今天公子有了急需,是亥效命以报之时了。”遂答应与公子同行。公子路过侯赢处表示谢意,侯赢说:“赢本想随从,因年老难成。我会记住公子起程的日期,待公子到达晋鄙驻地之日,我便北向自刎,与公子送行。”

  公子到晋鄙驻地邺后,当公子拿着虎符与晋鄙合符时,晋鄙产生怀疑,他说:“我拥兵十万之众,屯于此地,国之重任,公子今天单车而来取代我,作何解释?”有不欲交兵之意。就在此时,朱亥从袖子里掷出40斤重的铁锤,椎杀晋鄙。公子遂在军中下令:父子同在军中的,父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兄回家,独子无兄弟的,可以回家养老。最后得选精兵8万,北向进兵攻打秦军,秦军退去,遂**赵都邯郸之围。为感谢公子救援,赵王和*原君亲自到**迎接面见公子,赵王一再参拜,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像公子这样贤良的人。”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1)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了颜色愈和。当是是,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原自迎公子于界,*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2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的为人,心性仁厚而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无论士人的才能高低,公子都谦虚地以礼相待,不敢因自己富贵而对人骄傲。因此,周围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来依附他,招来宾客三千多人。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谋取魏国。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了颜色愈和。当是是,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国有一位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很穷,做大梁城夷门看守的小吏。公子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叫人去问候他,想要送他一份厚礼。(侯嬴)不肯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口德,纯洁操守,决不会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坐定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着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径直走上车去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来窥测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驭马的缰绳,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上肉市内,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跟我绕绕道去)拜访他。”公子驾着车到街市上去。侯生从车上下来,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故意长时间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暗中观察公子。(但)公子的脸色更加显得温和。当时,魏国的将相宗室和宾客坐满堂上,等着公子来开宴;(这边)街市上人们都看着公子亲自执辔,跟随公子的骑马的卫士都暗中骂侯生。侯生看公子的颜色始终不变,才辞别了朋友上车。到了公子家中,公子把侯生让到上座,向每位宾客介绍,宾客都很吃惊。喝酒喝到痛快时,公子***,到侯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侯生借机对公子说:“今天我把您也难为够了!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但公子亲自委屈车马,到人多广座之中迎接我,(我本来)不该再去访问别人,(可是)今天您却特意地(陪我)去拜访朱亥。然而我想要成就您的爱士之名,故意使您的车骑长时间地停在街市上,(又去)拜访朋友,借此来观察您,(而)您却越加恭敬。街市中人都把我看作小人,而认为您是**,能谦恭下士啊!”酒宴完毕,侯生就成了公子府的长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侯生对公子说:“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才埋没在屠户中间。”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魏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原君的夫人,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请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秦王遣使者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攻下;诸侯有敢救赵国的,待我取了赵国,一定调动兵力先进功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去阻止晋鄙,叫他停止进军。暂驻在邺在,名为救赵,实际是抱着观望秦赵两国形势的态度。

  *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说:“我所以自愿同魏国结为婚姻,是因为您行为高尚,讲义气,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现在邯郸早晚都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不来,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公子很忧虑这件事,屡次请求魏王(**),并让自己门的宾客辩士用各种理由去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始终不听公子的请求。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自已估计,恐怕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许了,他决计不独自苟存而使赵国**;于是请求宾客们凑集了车骑一百多乘,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与赵国共存亡。走过夷门时拜门了侯生,把他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计划都告诉了侯生。(以必死的)言语告别而行。侯生说:“公子好好努力去做吧,我不能跟从您。”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说:“我待侯生,礼貌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现在我要**,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他又驾着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要回来的啊。”(他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闻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只打算跟秦军拼命,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您)还要这些宾客做什么用呢!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公子向他连拜两拜,就向他请教。侯生于是遣开旁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于魏王的卧室中,(她)有机会能偷得兵符。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求子人报仇已经三年了。从魏王以下,想找到(替她)报杀父之仇(的人),没有找到。后来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就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如果一次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把晋鄙的**夺到手里,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他的计划,向如姬请求,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要走了,侯生说:“大将在外,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了对国家便利。公子即使合**兵符,但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又去向魏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您一道去。这人是大力士,晋鄙听从(您),当然很好,如果不听,可以(朱亥)击毙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有威望的老将,去了恐怕不会听从,必定要把他杀死。因此我难受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来慰问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是我(为您)出死力的时候了。”于是就跟公子同行。公子拜辞侯生。侯生说:“我应该跟从(您去),(可是)年老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用来报答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就出发了。到了邺地,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对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锤,锤死了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原自迎公子于界,*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就统率了晋鄙的**,约束兵士,下令军中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撤退了。于是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原君亲自到边界上迎接公子,*原君背着箭袋和弓箭在前面给公子引路。赵王(向公子)再拜说:“从古以来的贤人,没有谁赶得上公子的啊!”在这个时候,*原君不敢(把)自己与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公子与侯生告别,到达晋鄙军中时,侯生果然面向北方**了。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击退秦军救了赵国以后,(他)就让部将率领大军撤回魏国。公子自己与门客留在赵国。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2)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3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维护自己的**以对付**,对外与敌国作**、军事上的斗手。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2、教师读课文。

  三、集中学习1—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5—12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三、分析课文内容: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四、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第三课时

  一、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统帅。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锋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3)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1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2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战国时期形势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信陵君在忠君爱国与兄弟友情之间的艰难抉择。

  能结合文本特殊情景理解侯赢与朱亥的性*格与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际关系与是非观念,培养对国家、对友谊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

  【教学过程】

  一、速读全文,把握文意。

  1、信陵君为什么要救赵国?

  2、信陵君救赵国得力于几方面的帮助,为什么能得到帮助?

  3、信陵君救赵国后为什么要留在赵国?

  4、你认为侯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哪些细节刻画他的个性?

  二、整理积累下列字词在文中的不同用法与意义

  过微 乃故就 独 下 辞 存 从 资约

  通假字:

  坐通座 座位;

  俾倪通 睥睨 斜眼看;

  决通诀 诀别;

  乡通向 向着。

  同形异义:

  胜之所以自附于婚姻者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三、练习与实践

  1、巩固字词知识

  2、找出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特点,翻译并归纳其特点。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

  2、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3、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

  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段,诵读第3段。

  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

  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

  2、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关背景常识。

  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

  ①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书局版本第3段);

  ②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

  ③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

  ④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

  ⑤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

  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

  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

  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

  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

  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

  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

  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

  补充注释如下:

  ①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

  ②今日嬴之为(wé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è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

  ③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

  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ù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救赵)。

  ⑤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

  ⑥屏人间(戟楱お睿┯铩—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留作业。

  1、归纳各段大意。

  2、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

  (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

  (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

  (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

  (板书见192页)

  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4)

——团结的历史典故3篇

团结的历史典故1

  1、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2、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3、有感于古语说,“势单力薄联络诸侯”。也有经济学者说“实力未够,就自己做车箱,挂人家的火车头”。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点的事都是群体完成的,决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没有汉初三杰及**豪杰们的合作刘邦不可能建立汉朝;没有桃园三结义,卖履小儿怎可能三鼎天下;没有瓦岗排座次,那来成就褐衣公子。还有古语说:“一箭易折,五箭难摧”。可见结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异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业务。

  4、(1)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2)一只**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来搬米,身体摇来又晃去。三只**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5、上帝分给两个家庭两把长筷子。第一个家庭把长筷子当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是筷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都**了。而第二个家庭却把食物往对方的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他们一家就活了下来。所以这告诉我们: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这样才能团结进步。

  6、事实上我们*人民却没团结合作起来。人家都说:“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三条虫。”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人不团结,还经常搞“内战”。联想到以前曾听说过一片报道:在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的一次活动比赛中,单项比赛的冠军几乎都给*学生包了,而在合作项目中,*学生就都是自顾自,一点都不团结合作。就算有一个人能的第一,但总分却非常落后。

  7、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团结的历史典故2

  1、第一次*战争中,汉、满、蒙等各族将士为着**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战。1841年1月初,英军发动突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将领陈连升、陈举鹏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壮烈**。

  在近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中,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将领。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率4000余名满、蒙、汉族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全部战死。

  *在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精神时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第一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领还有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两**督裕谦(蒙古族)等。

  为国捐躯的汉族将领更多。这说明反抗**列强的侵略是整个**民族的神圣事业。在此后的其他几次大的反侵略战争如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抗击****战争中,都活跃着各民族将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将士流血**。

  尤其是**各族人民,自第一次*战争开始,就多次抗击过外国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战争,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

  当**各族人民获悉清*已将**割让给**的消息后,“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他们相继鸣锣*,*清*的**行径。在保卫**的战斗中,不畏**的**各族人民在外援尽失的艰苦条件下,先后战斗100多次,抗击**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直至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神圣**,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公元前33年),西汉**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和亲,是当时汉匈双***上的一件大事

  ****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4、古时候,有一位勤劳聪明的老猎人,家里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时好吃懒做,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瞧不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有本事。

  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家里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日子也越来越艰难。老猎人常常摇头叹息道:真是作孽哟,养了三个儿子,不争气,只顾自管自,这样下去日子可怎么过哟!

  老猎人决定想个办法来教育他们,他先叫三个儿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个轻轻一折就断了,老猎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尽全身力气,脸涨得通红,怎么也折不断。

  老猎人意味深长地说:“就向你们刚才折筷子一样,你们三兄弟,认也离不开谁,大家****,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来谁也折不断,如果你们都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什么本事也没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从此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很幸福。

  5、唐朝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当副将,一天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此后见面很少说话。

  后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朝廷提拔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这样一来郭子仪就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紧接着朝廷又令郭子仪带兵征讨安禄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怕郭子仪整到他们全家,就硬着头皮去郭子仪那里去赔礼去说:“过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对了,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怎么处罚我都行,只要您放宽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实郭子仪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见李光弼这样说,赶紧从座上下来抱着他说:“您说哪去了?,我怎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再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现在,国家正处在**之机,我们更应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才对啊。”

  从此两人**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处理。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5)

——常用的历史典故

常用的历史典故1

  1、官渡之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文丑也于乱军中被斩,形成了官渡**。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了北方。

  2、华佗

  汉末著名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3、三顾茅庐

  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4、赤壁之战

  曹操消灭袁绍**北方,欲南下扫*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以上故事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孔明巧取荆襄

  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以上故事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6、建安七子

  在曹操**集团里,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主导文坛发展,史称“建安七子”。

  7、曹丕**

  公元220年一月,***、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建魏,东汉**。

  8、刘备**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9、刘备报仇

  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三峡,进攻东吴,在夷陵猇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10、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六次**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三国鼎立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2、司马氏篡权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陵事件”,杀曹爽、何晏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1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曹髦,曹丕之孙,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14、三国归晋

  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从此**。蜀汉**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

  15、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后**)。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从此衰落。

  16、东晋建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在南方建业正式**,为晋元帝,建立东晋**,任王导为**,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17、十六国

  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18、南北朝

  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国号“宋”,**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次年刘裕**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的局面,公元439年**了北方。南方的宋齐梁陈和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19、祖冲之

  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祖冲之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20、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6)

——杭州历史典故

杭州历史典故1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杭州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

  龙井虾仁:

  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

  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

  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

  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民工吃后都感到此肉酥香味美,就把它称为:东坡肉。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7)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1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生命

  【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示列】我们为了**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8)

——苦尽甘来的历史典故

苦尽甘来的历史典故1

  卧薪尝胆

  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在位。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吴亡。越王勾践*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


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扩展9)

——见义勇为的历史典故

见义勇为的历史典故1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

  武松为给哥哥报仇,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被发配到孟州。按照牢房规矩,新到的犯人要挨一百杀威棒,要是肯出钱就可以不打。武松是个硬汉子,宁可挨打,绝不出钱。一个叫金眼彪施恩的管营念武松是英雄好汉,免了他这顿杀威棒,还派人送酒送菜服侍他。交往一段时间后,武松和施恩成了朋友。

  孟州东门外有个热闹的地方叫快活林,施恩在那里开了家酒店,生意兴隆。谁知新来了一位张团练,他带了个狗腿子叫蒋忠。那蒋忠九尺多身材,人称"蒋门神"。他凭着武艺高强打伤了施恩,霸占了快活林酒店。

  施恩知道武松是有名的**英雄,想请他帮忙夺回酒店。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施恩说:"出东门到快活林总有十二三家酒店,这样喝过去要喝三四十碗酒,还没打先醉倒了。"武松大笑道:"你不知道我醉了才能打老虎?我是一分酒一分气力!"施恩只得依了武松。

  第二天,武松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却装成十分醉。见一个高大的汉子在槐树下乘凉,猜想这就是蒋门神。武松用了打草惊蛇的法子,东倒西歪地先进了客店,故意找事,辱骂老板娘,提起老板娘扑通一声丢进了大酒缸里。几个酒保过来,也被武松扔进了酒缸里。

  一个酒保跑去叫来了蒋门神,蒋门神吃了一惊,大步赶过来。武松迎上去,举起两个拳头在蒋门神面前晃了晃,忽然转身就走。蒋门神大怒,正要追赶,没提防武松回转身起左脚踢中蒋门神的小肚子,疼得蒋门神蹲下去,紧接着武松的右脚又起,踢在对方额角,蒋门神往后便倒。这一招叫"玉环步、鸳鸯脚"。武松踩住蒋门神,一顿重拳,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武松教训了他一顿,"你把抢来的酒店还给人家,今天就离开快活林,再不许回来!"蒋门神灰溜溜地走了。快活林酒店又归还给了施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