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10篇

端午节的由来1

  *有许多传统节日,热闹的春节,追悼亲人的清明节,纪念爱国诗人的端午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在这些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

  在农历五月初一,大人们都会先在门楣上挂艾叶、昌蒲,这些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要喝雄黄酒,防病防灾,大人们还会去采摘粽叶洗、浸,还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红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我们家里,奶奶包粽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说:“在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楚国的楚怀王昏庸**。屈原建议他富国强军,举贤授能,而楚怀王却听信小人谗言,把屈原削职流放,屈原在京都听有人说秦国把楚国攻破了,屈原听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占领,悲痛万分,他就抱着一块石头投江自尽了。人们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尽后,就把叶子包着糯米投到江里去,让那些鱼虾吃饱,不要咬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要吃粽子的原因了。”奶奶说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门绝活,锅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时候还要醮白糖,这样才不容易坏肚子。

  吃饱喝足,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同样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赛龙舟主要是为了驱赶水中**,让屈原的灵魂归到故里。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盛大的节日,在端午节里,我们大家都开开心心,天空弥漫着欢笑声。

端午节的由来2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3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由来4

  端午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瑞阳节、重五节。据说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怀王赶出都城,流放到异地他乡。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身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头,跳进了泊罗江。

  据说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欲绝。纷纷来到泊罗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来回寻找,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 “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蛟龙水兽喝了以后晕倒,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怕蛟龙把饭团吃掉,就用楝树叶包上饭,外面缠上彩线,变成粽子丢进江里。

  从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5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楚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由来6

  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携着一个小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携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携小点是我亲生儿子。”黄巢听后不解又问道:“这到底为何,你为什么这样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小叔子如被黄巢杀了就断了一门香火。”

  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吧。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

  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一夜之间传遍江南一带,尤其是台州地界最为盛行。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绕道而过,不可扰乱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节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挂菖蒲插艾叶,成为当地习俗。并且有诗为证。艾叶为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祛千邪。

端午节的由来7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

  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8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因此,端午节成了全**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9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10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1)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10篇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1

  每至端午,每读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都要被屈原深深感动。今天是端午节,我更加感动。端午,*人的传统节日,三百六十五天的其中一天。屈原怎么也不会想到,由于他的爱国之举,从而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节日。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多年,这至少在*是绝无仅有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疆土上驰骋了那么久,却人死如灯灭,只留下辉煌的业绩在史册上;李白、杜甫、辛弃疾,同样的文采风流,绣口一吐,何止是唐宋的繁华,也似天空的云,虚无缥缈于蓝天,只在文学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是的,没有人能象屈原一样,是伟大的诗人、*,能得到人们用节日来纪念他。

  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疾恶如仇、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人的永世敬仰!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没有几个人能象他一样伟大,能以节日的形式存在,只要有*人的地方,都知道端午节,一个想家的'节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不难想象,作为一个“竭忠尽智,正道直行”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被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回天乏术,这该有多么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持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屈原的精神让我们沉思了几千年。而我们却不能够象他那样活着。虽然生活很好,但是没有屈原的傲骨,我们面对许多歪风邪气不敢出头,面对恶**只是缩头缩尾,明哲保身,想起来真的是不如人家古代的人刚直正义,并真的是无地自容。人们为了纪念他,才立了端午节,也应该说是屈原节。而现在,人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而忘了屈原。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粽子。几千年来,粽子的吃法以及包装被爱吃的国人演绎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蜜枣粽、肉粽、冰糖粽等等,花样不少,千般滋味,万般享受。嚼着粽子的同时,有谁真正的想到此节的深层含义呢?还有,龙舟赛也是我们先人为纪念他而很早就流传下来的活动。明镜如画的湖面上,竞相争游的龙舟,显示的是我们*好男儿的风采。岸上的人们看得热血沸腾,惊心动魄。真是过足了眼福。此时的他们是否真正想到几千年前的屈原为了江山社稷而遭小人**的情景呢?

  屈原是人,活生生的人,活在《离骚》中,活在爱他的人们的节日中。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会遗忘了屈原,更不会忘了端午节。他已融入了这个节日,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端午节也是一样的。愿端午节与屈原的精神同在。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2

  在

*

人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这样说:“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对此,也有

专家

持不同看法:“其实端午节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民间和典籍中有各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但从学术考究上来说,端午节应该起源于远古人们的辟邪观念。”


  端午节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从名称、内容到象征意义都发生过很大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端午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到了汉晋之际,人们才把凭吊屈原与端午节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爱国意义,并给予了竞渡和吃粽子等文化习俗丰富的内涵和想象力。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3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的.传统节日,让我说给你听听吧!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仅是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还是一位大诗人。当时,楚怀王被秦国抓走了。屈原建议楚顷襄王联合齐国,共同去抗击秦国,救回楚怀王。但楚顷襄王不愿意。再兼之国王听了谗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后来,秦国攻进楚国的都城,楚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绝。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的乐章,投身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纷纷赶到江边,有的拿饭团,有的拿肉食,纷纷往江里投,祈祷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一位老医师拿出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用酒醉倒蛟龙、鱼虾,免得让屈原大夫受伤害。再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粽叶包米团,外面缠好彩丝,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后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江中竞赛,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传统。这节日被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4

  1、端午节的由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俗称端阳。重五。

  据说,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兰沐’的习俗。但是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蛟龙给吃了,所以就用雄黄酒望江里洒,把蛟龙灌醉,人没怕屈原饿着,说依旧用树叶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现在流传的糯米种子就是。

  每到农历五月五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种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每家都打扫庭院,挂艾叶,选菖蒲,撒雄黄水,喝雄黄酒。这些活动反映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也让我们为这些烈士骄傲,自豪。

  除了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许多这样的传统节日,我国的烈士也有无数。让我们共建美好家园,不辜负这些烈士们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让我们90后创建新的未来,让世界永远和睦相处,没有战争,只有和*……

  2、端午节的.由来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是*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还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3、端午节的由来

  说到端午节没有人不知道吧,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两千多年前,有七个国家分别统领*,燕国,秦国,楚国等等。 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生于楚国,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富强,便做出了一个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这个*,偏偏听信奸臣的话。把他流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之后,他每次都赶路去都城,把方案给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国突然向楚国进攻。楚国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国的居民都叫苦连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块大石头跳下汨罗江,楚国的百姓很伤心所以就排龙船去打捞他的尸体,把粽子丢进水里,给鱼虾吃它们吃饱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了。

  所以,人们就把那一天定为“端午节”。现在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了吗?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5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时,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了。这时,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6

  一天我看了一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全部都是节日的由来。我最感兴趣的是“端午节的由来”。里面写着:屈原是个楚国的大臣,**听了他的.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宠爱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这么受**的宠爱,就很嫉妒屈原。他们就在**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听信了谗言,结果把国家弄得鸡犬不宁。屈原知道后,由于太悲伤,想不开就自尽于江中。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中来回打捞屈原的遗体。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进江中。说是让水里的鱼虾吃饱了,就不会要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太医则拿过来一谈雄黄酒倒进江中,说是让雄黄酒里的药性来迷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到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粽叶饱饭,外缠踩死,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每在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7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8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祖母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能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行。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由于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出来的时候,我开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能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9

  端午节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由来传说一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嫦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由来传说二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10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2)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10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2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如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民族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3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饮食民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4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饮食民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5

  眼看着今年的端午节即将要来临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节,那天,老师为我们**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端午节。

  记得端午节的前两天,老师就对我们说,端午节当天,请家长学校来包粽子,家长同学一起过端午节。听了这个消息,我十分的开心,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经过了两个不眠之夜,我终于盼来了这个学期最期望的日子——端午节。上午,我们上完课之后,取出了特殊的“学习工具”,有电饭锅、粽叶、糯米馅儿的,我们还别出心裁地带了50个花绳的线。

  等家长全部到齐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班**武菁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我们16个小组开始包粽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包粽子,不是掉米粒就是不会绑绳子,过了一会儿,连馅儿也掉了出来,我在思考:为什么?why,What?不过,没一会儿,我们就都会了,因为有妈妈呀,妈妈手把手地教我,我由刚开始的手脑不协调,也能熟练地包了,而且,我还连包了五个呢!

  二十分钟后,放眼望去,每个小组已经包了不少粽子了,教室里弥漫着一股粽叶的味道。老师下令:“开火,蒸粽子。”我们挨个把粽子放进11个蒸锅中,现在,我们就等着粽子熟了,大饱口福呢!

  这时候,我们开始搓花绳,老师先为我们演示,用五根颜色不同的绳放在一起搓,搓好再打个结即可。然后,一个个“手工艺人”上岗了。

  刚搓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是粽子熟了。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两个粽子,粽子的香气直往我鼻子钻,再浇上一勺蜂蜜,我咬了一口,糯米又香又甜,真是太好吃了。

  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6

  说到端午节,相信人们对这个节日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端午节的习俗是祭屈原、吃粽子、赛龙舟。这个赛龙舟说实话我真没看过,至于这个吃粽子嘛,嘻嘻,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哦!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我没有做过,但是有一句俗语说“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嘛,我正好反过来,我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我吃过粽子。

  今晚我回到姥姥家过端午节,看着桌子上放着的粽子,不禁馋了起来。粽叶和糯米掺杂在一起的徐徐幽香扑鼻而来,让我仿佛有些穿回到古代“独坐幽篁里”的感觉,又有些坐在竹林间,望着粽子,闻着它的幽香,却又无法品尝的感觉。我想到这里顿时就从古代穿回到了现实,咦?我为什么不吃啊?“还在那里傻看着干嘛呀!”姥姥说道,“快来吃粽子!”听到姥姥的话后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冲去洗了手,紧接着又以这般速度冲回了餐桌。

  我毫不迟疑的拿起里一个的粽子,将缠绕在上面的线一圈一圈的,轻轻的拿了下来。又找到一片粽叶的开端缓缓地,尽量让里面的瓤保持原形的剥了下来。

  这时只见一粒粒晶莹剔透、白嫩至极的糯米粒,惊喜般的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之中。闻到这香美的粽子,我的食欲大发起来。

  用双手将粽子递到我的嘴边,缓慢的张开嘴巴,轻轻咬了它的一处棱角。我深深的感觉到它的甜美顺滑和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我再一次的将它递入口中,细细地品尝着它那让人陶醉的滋味。

  就这样一整个粽子就在我美妙的感觉中消失了,它的那种说不清摸不透的感觉,真是耐人回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纪念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的那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每个国人所学习的。

  晚饭后我坐在院子中享受着粽叶的'清香和徐徐的晚风,一整个晚上就在这充满着欢乐而又不失*传统的气氛中度过了。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7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8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饮食民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9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如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民族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10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俗称端阳。重五。

  据说,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兰沐’的习俗。但是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蛟龙给吃了,所以就用雄黄酒望江里洒,把蛟龙灌醉,人没怕屈原饿着,说依旧用树叶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现在流传的糯米种子就是。

  每到农历五月五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种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每家都打扫庭院,挂艾叶,选菖蒲,撒雄黄水,喝雄黄酒。这些活动反映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也让我们为这些烈士骄傲,自豪。

  除了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许多这样的传统节日,我国的烈士也有无数。让我们共建美好家园,不辜负这些烈士们对我们这代人的期望。让我们90后创建新的未来,让世界永远和睦相处,没有战争,只有和*……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3)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百越族亦写百粤族(越粤互通),指华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称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

  百越有许多支系,其中干越、扬越、东瓯、闽越(闽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瓯、驹越、骆越等演变为现代的壮侗语族,如壮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境内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掸族、阿豪姆人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因此,端午节成了全**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4)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5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

  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

  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

  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3

  小朋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关于端午节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泛的是屈原一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国的大臣。有一次秦国发动战争,屈原主张抗秦,有人强烈反对,还把屈原免职流放到一个贫穷的地方。后来秦国把楚国占领了。屈原伤心极了,最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河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了不让小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要扔米团,这就是我们吃的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4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5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5)

——端午节的由来周记3篇

端午节的由来周记1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是*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还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端午节的由来周记2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

  相传古代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屈原,名*,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他忧国爱民、体恤苍生的情怀,不趋炎附势、不贪图**的品质,勇于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人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儿女奋勇向上。

  他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职之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后来,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守**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郑袖、靳尚等人。由于楚国**保守**的强大,再加上这些人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屈原,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继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后来,当秦***攻陷楚国都城郢都的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之时,屈原悲痛欲绝,遂抱石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所以便有了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由来周记3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我非常的开心,因为今天不仅不用上学,还可以以吃粽子,正当我吃着香甜的粽子时,爷爷过来问我知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我说不知道,于是,爷爷就跟我讲起了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当时,他向楚王进谏,楚王很生气,就把屈原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屈原在那里写出了优美的诗句,如:《离骚》,《**》,《九歌》等。

  一天,秦兵突然攻打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要**了,就跳进汨罗江**了。

  江边的人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团“扑嗵,扑嗵”地丢进江里,一位医生把黄酒倒进江里,说要用药晕昏鱼龙虾蟹。人们想:江里的所有动物都是龙王管理,如果把船做成龙的形状,那么,鱼就不会吃屈原了。于是,就有了吃粽子,喝黄酒,赛龙舟的历史。

  听完爷爷说完端午节的由来,我知道了端午节的那么多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我对屈原非常的敬佩,也让我知道了爱国的伟大。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6)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3篇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们更严重的**。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7)

——作文端午节的由来3篇

作文端午节的由来1

  端午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瑞阳节、重五节。据说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怀王赶出都城,流放到异地他乡。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头,跳进了泊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欲绝。纷纷来到泊罗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来回寻找,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 “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蛟龙水兽喝了以后晕倒,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怕蛟龙把饭团吃掉,就用楝树叶包上饭,外面缠上彩线,变成粽子丢进江里。

  从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8)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菁选5篇)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1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文化传统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按时节养生

  粽子主要由糯米组成,中医认为,糯米有养阴功效,端午前后有的人很喜欢出虚汗,这往往是脾盛阳虚造成,常吃有止汗的作用。”医师介绍,多吃糯米还能“存阴”,这样夏天就不容易中暑,特别是女性,阴不足则容易导致月经不调、心情烦躁,进而造成内分泌失调。因此,趁着端午,女性可以多吃些糯米做的粽子。

  粽子的配料中很多都有补益作用,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还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花生、莲子、山药、芡实是夏季清补的食材。制作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并增加铁的含量。枣馅儿粽子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

  古人防暑祛病

  粽子是**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节日饮食逐渐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即用菰芦叶裹黍米,用灰汁煮熟后于端午节食用。 专家表示,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选用竹叶或荷叶包粽子,这些叶片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食等功效,能降低粽米的黏腻,有助于人体对粽子营养成分的吸收。包粽子的主料多选用糯米或与其他米混合,糯米和荤素配料都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2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xx年还被世界教科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之一,向世界传递**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3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大全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英文版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i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农历的)month every ye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传统的) festivals in China.

  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Legends(传说)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的传说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legends about the festival, but the most famous one is about Qu Yuan, a patriotic(爱国的) poet in ancient China.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和屈原——*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有关的。

  Customs(习俗)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的习俗

  1.Eating Zongzi

  吃粽子

  Zongzi is a kind of food made with sticky rice(糯米) and is wrapped(包裹) withreed(芦苇) or bamboo(竹) leaves. It has different shapes and fillings(馅料).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red jujube(枣) as filling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beans, fresh meat, or egg yolk(蛋黄)as fillings.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着的食物。它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馅料。在*北方,人们用红枣作为粽子的馅料。在*南方,人们用豆子,鲜肉和蛋黄作为馅料。

  2.Dragon Boat Racing

  赛龙舟

  Dragon boats look like Chinese dragons. A team of people row a dragon boat together. At the front of the boat, one team member(队员) beats a drum to encourage(鼓励)his teammates(队友). It is said that the winning(获胜的) team will bring luck and happiness to the people of their village.

  龙舟看起来就像*龙。一组人一起划龙舟。在龙舟前端,一位队员会击鼓给队友们鼓舞士气。据说获胜的那一组会给他们的村子带来运气和福气。

  3.Wearing Five-colour Silk Thread(丝线)

  佩戴五彩丝线

  During the holiday, children will wear five-colour silk tread on their wrists or ankles. It is said that five-colour silk tread can drive away(赶走) evil spirits(**) and protect children from diseases.

  在端午节,孩子们会在他们的手腕或脚踝戴上五彩丝线。据说五色丝线可以驱邪,保护孩子们免受疾病侵扰。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53]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是以立春为岁首。“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4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大全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英文版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i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农历的)month every ye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传统的) festivals in China.

  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Legends(传说)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的传说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legends about the festival, but the most famous one is about Qu Yuan, a patriotic(爱国的) poet in ancient China.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和屈原——*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有关的。

  Customs(习俗)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的习俗

  1.Eating Zongzi

  吃粽子

  Zongzi is a kind of food made with sticky rice(糯米) and is wrapped(包裹) withreed(芦苇) or bamboo(竹) leaves. It has different shapes and fillings(馅料).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red jujube(枣) as filling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people use beans, fresh meat, or egg yolk(蛋黄)as fillings.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用芦苇叶或竹叶包裹着的食物。它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馅料。在*北方,人们用红枣作为粽子的馅料。在*南方,人们用豆子,鲜肉和蛋黄作为馅料。

  2.Dragon Boat Racing

  赛龙舟

  Dragon boats look like Chinese dragons. A team of people row a dragon boat together. At the front of the boat, one team member(队员) beats a drum to encourage(鼓励)his teammates(队友). It is said that the winning(获胜的) team will bring luck and happiness to the people of their village.

  龙舟看起来就像*龙。一组人一起划龙舟。在龙舟前端,一位队员会击鼓给队友们鼓舞士气。据说获胜的那一组会给他们的村子带来运气和福气。

  3.Wearing Five-colour Silk Thread(丝线)

  佩戴五彩丝线

  During the holiday, children will wear five-colour silk tread on their wrists or ankles. It is said that five-colour silk tread can drive away(赶走) evil spirits(**) and protect children from diseases.

  在端午节,孩子们会在他们的手腕或脚踝戴上五彩丝线。据说五色丝线可以驱邪,保护孩子们免受疾病侵扰。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53]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是以立春为岁首。“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5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xx年还被世界教科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之一,向世界传递*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9)

——端午节由来 (菁选3篇)

端午节由来1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赛龙舟、撒雄黄、避五毒、吃粽子、沐兰汤和斗百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其中我最喜欢吃粽子这项习俗了。因为我喜欢吃粽子。说到吃粽子,我就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吧!

  那时候,秦兵攻破楚国。眼看着国家**,爱国大诗人屈原无法忍受灭国的事实,便跳江**殉国。许多人悲痛欲绝,便摇着小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后来,有人把饭团丢进江里,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后,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吃粽子”的由来。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便用竹叶把粽子包起来,慢慢地就变成了现在的粽子。又有一个老医生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这样能驱走鱼龙虾蟹。这就是“撒雄黄”的由来了。

  我还听说有的地方会在小朋友的头上用雄黄点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以趋避毒虫。我也希望下一次大人能给我头上也点一个“王”字,那样多帅啊!

  看了这个动人的传说,我不禁拿起手中包粽子的材料,包起粽子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由来2

  *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关于它,还又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有一个正面临**之难的国王—楚王,它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对策,屈原是国王非常重视的一个大臣,他想出了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而国王觉得不妥,另一个大臣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国王连连点头称赞,并赏了那个大臣,但屈原却说不行,屈原要和国王争议,不料,国王却把屈原逐出了这个地方。

  果然,楚国**了。屈原见自己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一气之下,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进汨罗江自尽了。

  听说屈原投江,沿岸的老百姓纷纷划船去寻找他的尸体,可是始终没有找到。人们回来后,只见屈原夫人独自立在江岸上,双手捧着一个竹筒,大家都过来安慰她,屈原夫人*静的说:‘我想,先生活在这个世上,忧愁太深了,这清清的汨罗江水或许能冲走他的忧愁,就让他去吧,先生最爱吃糯米蒸饭,我这就给他献上。’说着,将糯米蒸饭投进了汨罗江。

  千百年来,人们忘不了忧国忧民的屈原,于是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报粽子,系五彩绳,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由来3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因此,端午节成了全**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

  端午

  (唐)文秀节

  分端午自谁言,**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的由来10篇(扩展10)

——端午节的由来示例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示例作文1

  今天是端午节,妈妈让我从电脑上看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希望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另外我也知道了,现在吃的粽子,只不过是把竹筒,换成了一种宽宽的.叶子。吃粽子也就是纪念屈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