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
酒的历史典故1
1.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富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非常爱慕司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妻爱情坚贞不渝的一段佳话,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
2.王羲之兰亭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既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适逢酒酣,趁兴挥笔,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作。
3.清圣浊贤: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圣浊贤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原督邮",是因为*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酒的历史典故2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3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酒的历史典故4
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的历史典故5
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试探和**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另一个则派人每天**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酒的历史典故6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酒的历史典故7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8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说得好。
后来,**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从地方**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直接**;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孙亮之兄孙休**。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9
【1】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的历史典故10
【3】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1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 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 ,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的历史典故12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说得好。
后来,**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从地方**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直接**;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孙亮之兄孙休**。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13
【2】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14
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15
*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诗人莫不与酒结缘。*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写饮酒的场面最多,也最精彩。这缘于作者本人也是嗜酒如命,自称"燕市酒徒"。酒成为*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
建安三曹,无一不喜欢饮酒作诗,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说自巳是"出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他的《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佳肴不尚,旨酒停杯",表达了他盼望的"佳人"未到,不能举杯尽欢的急切心情。曹植也有"置酒高堂上,亲友从我游","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的诗句。到于曹操,作为***他主张禁酒,而作为诗人他很喜欢喝酒。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表达了他慨叹人生,寄情于酒、于诗的心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早年作过祭酒、县令等小官,后因不堪"心为形役"而辞官归隐,终生不仕。他生活一直很贫困,但即便断炊,也少不了酒,友人周济他的钱,也拿去买酒喝,就连他的诗作也"篇篇有酒"。
唐代是*诗歌繁盛的年代,诗人多,嗜酒者也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贺知章、王之涣、元稹等个个喜欢,且都饮酒而诗兴大发,创作出不朽之作。有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者八百首"。王安石评李白的诗道:"十句九句妇人、酒耳"。其实,李白的诗除《乐府诗》外,言妇人的少,言酒的多。他一生写饮酒的就有一百七十首,著名的酒诗有《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对酒》等等。诗人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是靠酒激发出的灵感,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裴兴奴演奏琵琶,诉说她的身世后,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李白醉后赋诗的佳话就更多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对诗人创作与酒的关系的理解和高度概括。
酒催诗发,诗助酒兴。酒使**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这是酒的魅力所在。对诗人来说,酒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催化出灵感。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将进酒》里的诗句。诗仙李白,不但是位诗人,还是一位酒仙。酒成就了他的豪放不羁、洒脱乐观的诗情和张扬自我的浪漫**情怀,他的饮酒诗歌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永远散发着不容忽视的芬芳。
想必,李白当年定是一袭白衣,于青山绿水间,把酒临风,于酒酣之际,引出一首首千古绝唱。起吟之时必是抑扬顿挫,长髯亦随清风摇动。是李白的豪迈给酒增添了几分魅力,还是酒的清冽越显了李白的几分放荡。不饮酒的李白,我无法想象。李白肩负了太多华夏的文明,没有他,便没有*诗歌的全盛。而没有酒,便没有李白。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也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对抗命运,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尔同销**愁”和“举杯消愁愁复愁”的压抑给内心的苦闷。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会成奢侈。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
现在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内,伫立在江边的李白雕像的位置传说正是李白醉酒**水捞月亮溺水而死的地方,酒把他浪漫的一生推到了最**。他那“大鹏飞兮”的情状仿佛在采摘天上的月亮,又似在“举杯邀明月”。诗人是痛苦的,于是他便在醉酒的世界里,把如月般的理想化为了水中的月亮,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诗人走了,乘着一叶扁舟,荡着满波清流,浩然归去,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如酒般清醇刚烈的诗歌,还有诗人那浪漫如酒的人生传奇。试想,历史的长空中,诗人是不是还在推杯换盏、邀月对歌?
酒的历史典故16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17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说得好。
后来,**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从地方**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直接**;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孙亮之兄孙休**。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18
1、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2、九匠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禹奉舜之命率领民众,利用聪明才智,耗尽心血与体力,完成治水大业,随后舜禅位于禹,大禹将全国分为九州,并选用能工巧匠铸造九鼎,问鼎中原,随有了大禹治水分九州,九州定天下的美谈。
大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用于祭祀盛典,期间,仪狄奉大禹之命,在九州遍寻天下最美之酒,而终不可得,于是仪狄在九个州各选择一位最优秀的酿酒匠师,九位匠师独具匠心,九匠之心于一心,终酿造出一款绝世美酒,进献给禹品尝,禹饮用之后,备感味道甚是甘甜醇美,大悦,随赐封这款酒为“九匠酒”。
启建立夏朝后,九匠酒独特而复杂的酿造工艺开始流传于民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九匠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逐渐失传。
1996年,金酱酒业传承*匠人精神,探访华夏各处酿酒圣地,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追寻九匠酒独特的酿造工艺与方法,运用传统酿酒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古法今用,匠法传承,经过多位酿酒师的匠心酿造和调酒师的反复勾调,最终追本溯源地恢复了历史上失传已久的“九匠酱酒”。
3、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4、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试探和**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另一个则派人每天**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5、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6、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19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20
东晋新亭会
**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使东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阅读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1)
——酒的历史典故10篇
酒的历史典故1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酒的历史典故2
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的历史典故3
【2】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4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苞茅即菁茅。《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包匦、菁茅”。菁在这里意为华采。《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桔,包茅橘柚。”杜预注曰:“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缩酒即楚国的沥酒、纵酒、清酒是也。茅草叶的两边有许多毛刺,鲁班就是一次偶然被茅刺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子。利用包茅上的毛刺粘附酒糟来滤酒,与北方周人用竹筐滤酒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茅草自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在过滤酒液的同时,使酒液带来**它的香味,所以楚人叫它香茅酒。这在当时*算是楚人的一大发明,以至于楚国在向周天子进贡时不仅有橘柚,还有苞茅。当时的周人也是用苞茅滤酒的,周人不仅看中的`是滤酒方法,更看中了用菁茅滤出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使酒更加有特色了。
苞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一种特产,所以才作为贡品。用苞茅滤过的酒周人称之为“缩酌”,楚人则称之为“香茅酒”。据贾公彦《周礼·司尊彝》疏:缩酌过滤前的勾兑方法是将事酒与醴齐相掺合。事酒属清酒类,醴齐属浊酒类。郑玄《天官·酒正》注云:“郑司农云‘事酒,有事而饮也’。玄谓事酒的有事之酒,其酒则今为醳酒也。” 醳酒即冬酿春成,含酒精度数低于昔酒和清酒。醴齐,即现代的“醪糟”(米酒)。《说文》:“醴 ,酒一宿孰也。”《玉篇》:“醴,甜酒也。一宿孰也。”“孰”字当熟字用,意思是说米酒一天一夜就成熟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荆州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第163载:“甘酒一伤”。甘酒就是醴酒。该山167号汉墓遣策又载;“嘏酒一器”。考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
以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民族不仅酿酒技术、手法高超,透过古文献与考古证明,而且其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楚国当时除了名酒“香茅酒”外,还发明、酿制了一些饶有楚地特色的新酒品种,如《楚辞》中说到的“琼浆”、“瑶浆”、“桂酒”、“椒浆”等。这里面也包涵着酒的养生文化之内涵。
酒的历史典故5
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生。慰*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6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7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酒的历史典故8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孙亮之兄孙休**。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9
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的历史典故10
1.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富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非常爱慕司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妻爱情坚贞不渝的一段佳话,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
2.王羲之兰亭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既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适逢酒酣,趁兴挥笔,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作。
3.清圣浊贤: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圣浊贤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原督邮",是因为*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2)
——与酒的历史典故3篇
与酒的历史典故1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试探和**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另一个则派人每天**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与酒的历史典故2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3)
——历史典故故事 (荟萃20篇)
历史典故故事1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公元前605年楚庄王*息了**,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
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
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楚庄王十七年,楚庄王亲自率领**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唐赛儿**〗
明初唐赛儿**的农民**。发生于永乐十八年。**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
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历史典故故事2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历史典故故事3
有备无患
出处《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释义】“患”,祸患。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故事】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的女子。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
历史典故故事4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历史典故故事5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历史典故故事6
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历史典故故事7
【释义】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历史典故故事8
汉末,黄巾事起,****,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历史典故故事9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历史典故故事10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历史典故故事11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了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篇3: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历史典故故事12
不要把自己当做老鼠,否则肯定被猫吃。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人生哲理: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出最大的能量。
历史典故故事13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占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敦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三把火”了。
历史典故故事14
唐代诗人崔护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间房子,刻苦攻读,准备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时分,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崔护也暂时忘了考试落榜的不快,兴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览。
崔护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觉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丛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门,想讨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人开门。崔护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离开,只见一个年轻的姑娘打开了门,瞧了崔护一眼,问:“你是谁呀!干吗敲我家的门?”
崔护拱手说:“我是来长安应试的举子,名叫崔护。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讨杯水喝。”
姑娘见崔护长得一表人材,举止彬彬有礼,便利索地搬了张椅子,请崔护坐下休息,然后端来一杯清茶递给崔护。
这户人家的庭院中种着不少桃树,桃花盛开,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树下,羞怯地注视着崔护。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美丽的俏脸更显得抚媚动人。崔护见了,顿生爱慕之心,与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姑娘没正面回答他,但从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崔护知道姑娘也很喜欢自己。
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崔护见时光不早,便告别姑娘,动身回城。
这以后,崔护忙于读书应考,没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去寻访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来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铁锁把门,不见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在最后署上崔护之名,恋恋不舍地离去。
那么,这一天姑娘哪儿去了呢?原来,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亲到亲戚家去了。几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护的题诗,才知道崔护来访不遇。她感到再也见不到崔护了,不由失声痛哭。一连几天,她卧床不起,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过去。
过了几天,崔护又到南郊寻访。他刚来到姑娘家的门外,就听到门内有老人的哭声,不由非常惊异,忙上前敲门。一个老翁出来开门,问清他就是崔护,便把自己女儿因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说了。
崔护悲恸欲绝,请求再见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护便来到姑娘房中,哭着说:“姑娘,崔护来迟了!来迟了!”
他抱起姑娘的头,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泪落到姑娘的脸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暂时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护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崔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来,“乞浆见女”这一典故,用来指艳遇或遇艳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怅和感叹;而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历史典故故事15
典出《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往南方的楚国去游历,回晋国途中,经过汉水南岸,遇见一位老人正要去务菜园子。只见他从挖开的一个隧道下到井里,双手抱一只大瓮汲水出来灌园,万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贡说:“我有一种机械,一天可灌一百亩地,用力少而见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吗?”务园子的老汉抬头望了望他说:“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在木头中凿一个机关,后半重前半轻,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样,接连不断,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务园子的老汉勃然大怒,一下变了脸色,讥笑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说,有机械的人一定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机巧之事的,一定有机变巧诈之心。胸中存留着机心,人的纯粹洁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坏;纯粹洁白的天性不完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这种机械,我是耻于做这种事情!”
后人用“汉阴丈人”比喻顽固分子反对新事物,往往会拿出一套歪道理为自己的守旧行为辩护。
历史典故故事16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后,各地云起响应,***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17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周**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无度,导致商朝**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历史典故故事18
成康之治指西周时成王、康王相继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形成了安定强盛的***面。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坚持节俭,克制多欲,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各种典章**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推行自周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康王在位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历史典故故事19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用为右北*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想等哪天他起兵**时,希望李广能**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历史典故故事20
公元前244年某日清晨,赵国北疆雁门关外,尘土滚滚,旌旗飘扬,鼓角激荡。善征好战的单于统率的15万匈奴骑兵,发起了对中原赵国的掳掠战争。
“嘿嘿,李牧(前228年)这个懦夫,今天再想把脑袋缩在衣领里高悬免*可不成了。”
“对,今天我们一定要踏*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总让我们感到碍手碍脚的。”
“赵军该不会设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虑了,李牧有胆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数百骑兵打个大败了。”
“这倒是的。”
单于和部将们骑着战马,一路谈笑着向前进发。前天,他们已派小股部队前往赵营里骚扰,李牧的**不战自败。匈奴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抢得百十头牛羊,还劫持了几十名赵兵。
一连数年中,李牧在雁门关安营扎寨,从不出战。单于认定李牧胆怯畏战,他那几十万驻边守军根本毋须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单于调动精骑15万,从正面发起了对赵军的进攻。
匈奴前锋部队已攻入李牧大本营了。
“启禀君主,赵军营中竟无一人。”先锋官赶来向单于报告。
“嗯、李牧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单于不无得意地说,“命令部队全速开进。”
正当匈奴主力部队全部进入赵军阵地之时,忽听军营四周号角齐鸣,喊杀声四起。只见四面八方无数的赵军步骑兵似乎从天而降。
“啊!我们陷入包围了。快撤!”单于急忙下令撤军。
可哪里还来得及,过去一向畏敌如虎的李牧军兵,似乎个个变成了雄狮,呐喊着,举着刀剑**,像潮水般向匈奴兵冲杀过来。
一场激烈的厮杀后,单于扔下10万多个尸首,带着数千人马,丢盔弃甲地逃了回去。
从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进犯赵国边境了。
原来赵将李牧熟知匈奴兵骄横跋扈的习性,因此,便对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他命令部队坚守不战,甚至在军中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务必回营自保,不得迎战,有敢捉拿匈奴人的处死!久而久之,不用说匈奴人说他胆小如鼠,士兵们也开始埋怨他是畏敌之将。赵王更责怪他**。但李牧依旧只守不攻,终于引得单于**钧,打了大胜仗。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4)
——诚信的历史典故5篇
诚信的历史典故1
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手下的**。当晏殊去向**谢恩时,**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的夸奖的。”**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
晏殊受到**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诚信的历史典故2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了*。
诚信的历史典故3
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诚信的历史典故4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诚信的历史典故5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5)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3篇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1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2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试探和**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另一个则派人每天**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3
**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使东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6)
——南京的历史典故3篇
南京的历史典故1
量体裁衣
典故:南朝时南京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南京的历史典故2
大笔如椽
典故:王珣时东晋大臣,家住南京城南乌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人送了一只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王珣醒来后,对人说他预感到会有***的事情发生。果然,一会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了。而王珣则被任命担当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南京的历史典故3
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比喻美的呢。
酒的历史典故 (荟萃20篇)(扩展7)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3篇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1
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
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相传**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有一年的七夕节,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织女,结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命人连夜赶制了一头,还用锁链栓了,结果第二年七夕,这第二头牛也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几个壮汉便上前将它拉住,用尽全身力气,结果拉断了牛的尾巴。还好此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锁链拴住了铜牛。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
三、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
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是宽阔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的胜地,乾隆看**这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东不设限,当地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桥、南湖岛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否则要付出代价的。
相传,有一个农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过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起来了,就是因为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
四、知鱼桥的传说
在谐趣园*有五座桥,其中知鱼桥最为有名,因为这座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相传当年谐趣园修好以后,乾隆帝龙心大悦,随即作诗一首,谁知这首诗竟招来了东海蓬莱的两位神仙。
有一晚这两位神仙夜游谐趣园,其中一仙人道:这谐趣园的景色并不比蓬莱的差,但是显得空旷了一些。说完手中的龙头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条白龙,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这件事被一个老**看到,第二天禀告给乾隆帝,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五、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六、消失的昙花阁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颐和园本身除了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以外,在她的内部还有着许多的之最。
*最长的走廊——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是*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最大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大约2*方公里,比**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最长的古桥——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最美的桥——玉带桥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建于乾隆年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最负盛名的“园中园”——谐趣园
颐和园由数个园中园构成,其中最最负盛名的“园中园”就是谐趣园。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
最高的山——万寿山
万寿山是燕山余脉,万寿山原名瓮山,高58.59米,前临昆明湖,园中最高的山就是它。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
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2
颐和园的石舫,有两层楼那么高,是整块石头雕成的。它的东边是听邵馆和百丈亭,南面是一大片昆明湖。
当年,西太后为了要庆五十大寿,下令要修万寿园。这事她让贴身**给筹办。这个贴身**一见是西太后的差事,就知道要把当年乾隆开辟的万寿山改成万寿园。可是这样一个大工程,去哪里找钱呢?他就和西太后商量。
西太后说:“我军机大臣。”
贴身**心想,这就怪了,修万寿园是内务府的事,怎么我军机大臣呢?可是老佛爷说了,不找也不行啊,就去了。
军机大臣是谁呢?正是光绪他爹。他原来是一个亲王,因为同治死了没有人继位,就从他家里把个四岁的光绪给选进宫里,继承了玉位。儿子一当**,他也就抖起来了,从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玉,当**军机大臣。他为了讨好西太后,一**,就大修三海,这三海就是前海、中海、后海;还设立海军衙门,*海军事务。
贴身**找到他,一说修万寿园的事,他就明白了。他想,这是叫我用海**修啊,可是动用海**,总得有个**呀,他脑袋一晃,想出一个主意,干脆就说训练海军得了。
于是就打着训练海军的旗号,拨了海**。西太后知道后,满心地高兴,又给海**增加一百万两。准许他连海防捐、海关税都可动用。
这工程一修可就大了。整个颐和园修得山上山下,一片辉煌。修完,就挂出一块牌子叫水操学堂,弄了些水师学员,就在昆明湖上折腾开了。
这天,西太后的生日到了。整个颐和园张灯结彩,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都来祝贺,西太后头一个犒赏海军衙门。然后带领百官出去观赏湖光山色。
走到长廊西头,过了听郦馆,穿过百丈亭,一看,这儿有个石头大兵船,上头有石缆石炮,很是威武,就是炮口正对着万寿山。西太后一看就恼了:
“怎么在这儿修了这么个怪物,赶紧给我拆掉!”
“老佛爷息怒。这兵船不能没有。不然这海**可不好贴身**正说到这里,军机大臣也凑上来说道。
“启禀老佛爷,这不过是一个门面罢了,请不必介意。”
西太后心里也明白,可就是感觉这个兵船放在这颐和园里太难看,就说:
“把炮拿掉吧。”
大臣们都明白,西太后要的是雕楼画舫,好饮酒作乐。这样就把石炮拆掉,重新修成一座十分豪华壮观的石舫。
西太后这回可乐了。后来,她索性又把水操学堂也给赶出去了,使颐和园变成了皇家的禁园。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3
“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筑得朴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烧圆明同时,巳被英、法联军全部烧毁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颐和园的仁寿殿。乐寿堂等处的消防铜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这些缸都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离火烧圆明固已经有几十年了。圆明园四十景,可纪念可追忆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这里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进宫时地位被微,开始只封了一个兰贵人,可后来声名越来越显赫,当政四十多年,这些都是从“天地一家眷”开始的。
原来这“天地一家春”是**进宫初期的住所,咸丰**初次看上兰贵人既是在这里。当时,咸丰正带着八大臣在圆明园里闲逛,慈用重金买通了**的跟班**,有意把**往“天地一家春”引,**为了引起**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轻装谈抹,倚着雕栏,唱着江南小曲“艳阳天”。由于唱得非常动听.常居深宫的**入了谜,乖乖地落到了兰贵人的美人计。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就开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嫔、懿贵妃,荣华富贵全都有了,在生了**以后,更是一步登天。咸丰帝死后,她就当******的皇太后,“天地一家春”是**太后的发样地。
在光绪年间,重娃清筋园时,**本想在园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并让工部找来了当年的图样。可是当时国力实在太空虚,再也拿不出许多银两丁。可她又忘不了对“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绪,就心生一计,在匠人们铸造防火缸的时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个铜缸上都刻**“天地一家春”的大印,并把它们摆在了自己的住室乐寿堂及勤政的仁寿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