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1

  成语释义:

  比喻为官**,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来源追溯:

  明·都穆《都公谭纂》: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故事链接: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他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朱祈继位,史称明英宗。因**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朝见**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于谦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2

  【原文】

  于谦,字廷益,钱唐人。宣德**,授(1)监察御史,长躯玉立(2),声如洪钟,每奏对,上为倾听。……然谦才大机(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顾(4),人故以此忌之。九载秩(5)满,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载香帕、蘑菇,以供交际,谦行,一无所持,作诗云:“手帕蘑菇与线香,不资民用(7)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8)话短长。”其律己如此。(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八·贤达高风》)

  【注解】

  (1)授:任命。

  (2)玉立:形容姿态修美。

  (3)机:存于内心的欲望、俗念。

  (4)瞻顾:向前看又向后看。比喻多顾虑而犹豫不决。

  (5)秩:官吏的职位、品级。

  (6)率:大约、通常。

  (7)不资民用:不给民用。

  (8)闾阎:乡里,亦泛指民间。

  【故事阐述】

  “两袖清风”原作“清风两袖”。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宣德**,于谦担任监察御史,身材高大挺拔,声音响亮,每次上奏应对时,**都会侧耳细听。……然而,于谦才学渊博,内心的欲望不多,遇到事情又能勇往直前,很少因有顾虑而犹豫不决的情况,所以招致有人对他憎恶、妒恨。九年任期届满后,才晋任左侍郎一职。

  之前的河南官吏在進京朝见**或办事时,通常都会顺便带点绢帕、蘑菇之类的地方特产,当作交际应酬的礼品。可是于谦在当河南巡抚时,每次回京城议事都不曾带任何珍贵的物品,还写下一首诗说道:“手帕、蘑菇、线香这些地方特产因**强行派征、搜括,无法供人民享用,这样反而使人民因此遭殃。回京时,我是什么也没带,只有灌满衣袖的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来道短说长。”他就是这样约束自己的。

  “两袖清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做官廉洁,毫无贪赃枉法之事。也可以用来形容潇洒飘逸、超脱凡俗的样子。

  【讨论】

  (1)为什么于谦会被人嫉妒?他有没有因为被人嫉妒而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

  (2)你是不是也有被人嫉妒的经验?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据说古人会把贵重物品放在袖子中,如果重重的,就是有很多好东西;如

  果风一吹,袖子会飞起,就表示他两袖清风、廉洁。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

  样的看法?

  【造句练习】

  例:他为人廉洁公正,连当了两任*,既不包庇工程也不炒地皮,这种两袖清

  风的操守,真是令人尊敬。

  例:站在山顶上,迎面而来的山风吹动我的衣袖。刹那间,我有了两袖清风、飘

  飘欲仙的感觉。

  【相似成语】

  一清如水;洗手奉职;廉洁奉公;囊空如洗

  【课后时间】

  请你动动脑,找出含有“风”的成语。

  参考解答︰

  风调雨顺、风恬浪静、风流倜傥、春风化雨、栉风沐雨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败,**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朝见**,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和朝中**。

  明朝**年间,宦官王振****,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隋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廉洁的借用语了。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阅读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1)

——《两袖清风》教学设计3篇

《两袖清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重点难点了解于谦**接受考查时,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理解“两袖清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 从文章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文章

  1、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知道于谦是一个为官**的人。

  2、那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为官**呢?

  想一想:**前,于谦和**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为保乌纱、行贿

  于谦**百姓疾苦、治理计划

  3、思考讨论:对比,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

  4、于谦不肯带东西行贿,他的手下是怎样说的?于谦又是怎样说的?从于谦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

  (1)品位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

  (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

  (3)理解“又好气又好笑”。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吗?

  古代的袍袖宽大,可以藏物。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廉明,囊空如洗。

  五、总结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刚正不阿。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2)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演讲稿3篇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演讲稿1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演讲稿2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翻开历史,多少古人豪杰,几多谆谆教诲: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包拯;“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的廉吏郑板桥;“慎之又再慎,谦逊以自束”的*元帅等等,他们或*生宦海清风长存,或*生情操纯似冰雪。他们虽然一一远去了,但那古朴的风骨已化作不朽的精神,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永恒记忆……

  他们是阳光,有了阳光才会驱除阴霾;他们是清风,有了清风才会吹散乌云;他们是清水,有了清水鲜花才更加灿烂。他们那廉洁的精神,代代相传,至今仍是我们**乐章中永远不变的旋律。忘不了教育局**,亲临学校指导工作的身影;忘不了教育局**,与教师诚信交流的情景。他们一丝不苟地抓*风建设,听民声、察民意、恤民情、深入调研,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觉悟,净化基础教育的沃土。不失时机地在学校中开展“创建学习型集体”的活动,随即在教师中形成了不比金钱比知识、不比吃穿比教学、不比傲气比爱生、不比荣誉比科研的正气之风。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有了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有了教育局**的率先垂范,有了一支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有了我们桃城教育美好的今天。滏阳小学,为给孩子们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学校建了语音室、电脑室、古筝教室等。完工后,商家邀请学校****吃饭,大家都婉言谢绝了。他又拿着一套精美的化妆品来到校长办公室,校长看着礼品,真诚地说:“如果你真想为我们做点什么,就用这些钱给我们几个教室按上电扇吧。”于是学生们就有了一个个凉爽的夏天。

  为给学校买窗帘,主管副校长曾跑遍整个市区,货比三家,价廉者取之;在给电脑室和古筝教室配备凳子时,为了每个凳子里省下两块钱,教务**顶着寒风、冒着雪花奔波整整一个下午,直到万家灯火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向家走去……

  放学后或者双休日,教学楼里经常传出**当当的敲打声,那是总务**在亲手为低年级的学生检修桌凳,老师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纷纷效仿,于是这叮当声便成了滏阳小学里的最**乐曲。不知道有多少次,教务人员为了设计合理的评价**、为了精选教师论文、为了研究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常常工作到深夜,门卫师傅感动地悄悄为他们煮好方便面……

  每一个滏阳人都是这样在默默地克己奉公,干净办事。常挂在校长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厘一毫民之膏腴,学校的一分钱虽少,但那是公家的,谁浪费谁就是在**”。在她的眼里,人民群众的口碑远胜过一枚枚耀眼的奖章。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们手中托着生命的天*,用心作犁铧,播种智慧的种子,传承民族的美德。我们可以没有千金掷出时的豪爽,但不可丢克勤致检、细微育人的执著;我们可以不追求服装的时尚、不吃山珍海味、不坐高级轿车,但不能没有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清水般的厚德。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有那**垂青的民族精神熏陶,有那一位位远去民族精英的激励,全体教育工作者定会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桃城教育一个个新的辉煌!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演讲稿3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廉政小故事是“两袖清风的于谦”。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代清官,人称“于龙图”、“于青天”。

  于谦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4岁就能赋诗、15岁成了秀才,被称为“神童”。于谦仰慕诸葛亮、文天祥等杰出人物,写诗赞颂他们报效国家、廉洁公正的操守,以他们为自己的楷模。正是在这些先贤精神的激励下,少年于谦立下“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17岁时他写下一首流芳百世的佳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为官以“廉洁公正”闻名。“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后,哈哈大笑,举起双袖风趣地说:“谁说我什么也没带?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一首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是“两袖清风”便作为为官**的成语而千古流传。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任兵部尚书,成为“救时**”,在国家危乱时力挽狂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仍过着衣无锦绣、食不兼味的简朴生活。他常言“钱多自古坏名节”、“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他外出时摈弃前呼后拥、耀武扬威的官场恶习,既无锣鼓旗仗、又无卫兵开道,深受百姓爱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以“莫须有”罪名,将年届六十、清白一世的国之栋梁于谦杀害,重演了当年岳飞的悲剧。京城百姓无不失声痛哭、诅咒奸*。抄于谦家时,人们发现,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一位功业盖世的国之重臣竟清贫到这种地步,其德行操守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于谦死后被安葬在杭州。西子湖头,三台山麓,筑起了一座新坟,这座坟墓犹如一座壮丽的纪念碑,和岳飞墓遥相对应,为妩媚如画的西子湖*添了几分悲壮豪迈的英雄气魄。西湖有甲天下之美,有一首诗是这样赞美它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中的“岳于”指的是岳飞和于谦,说因为在西湖埋葬了这两位英雄,西湖才显得如此美。可见人的美名是可以与美景永存的.。

  纵贯于谦一生,他毕生的心力、年华都化作了熊熊炭火,散发着光和热,骨气、灵魂经受了烈火的考验,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诺言。他那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公正的高尚品质,一直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3)

——用两袖清风造句

用两袖清风造句1

  1、他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官场,回家乡种田去了。

  2、他虽身居要职,但臣心如水,两袖清风。

  3、我父亲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但为官廉洁,两袖清风。

  4、王*任内,奉公守法,两袖清风,值得敬佩。

  5、他为官一尘不染,所以至今仍是两袖清风。

  6、他爷爷为官几十年,两袖清风,群众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7、郑板桥为官,一生两袖清风。

  8、于是两袖清风的我决定从小事情做起。

  9、他当**几十年,始终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因而深受群众爱戴。

  10、他做了多年财政**,依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11、汉末有一位太守陆绩,据闻是唐代陆龟蒙的.远祖。罢官之后泛舟回家乡,两袖清风,身无长物,恐舟翻覆,于是载了一块巨石镇重。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4)

——书的成语故事3篇

书的成语故事1

  齐景公在纪国故地游览,得到了一把金壶,打开一看,中间藏有朱***文书,文书上面刻写着:“不要吃翻过来的鱼,不要用低劣的马。”齐景公说:”呵,这话说得好呵!不要吃翻过来的鱼,是讨厌它的腥味,不要用低劣的马,是讨厌它,不能跑远路。”

  晏子听了齐景公的话,应声说:“不是这样的。不要吃翻过来的鱼,不是告诫**的不要耗尽民力吗?不要用低劣的马,不是告诫居**的不把不贤的人安置在自己的身边吗?”

  齐景公觉得晏子说得很对。他接着问晏子:“既然纪国藏有这样好的文书,为什么会**呢?”

  晏子回答说:”纪国的**是有缘故的。我听过,君子有了至理名言,把它悬挂在里巷的大门上,以便时刻能够看到它,照着实行,纪国虽然有这样的至理名言,却不拿来实行,只是把它刻写在文书上,投到金壶里藏起来。这样,纪国不**还等什么呢?“

  【注释】

  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

  纪: 原为周代诸侯国,被齐国所灭。

  晏子:指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子春秋》记载晏子言行,实出于后人依托。

  【说明】

  如果知道了至理名言,就要时刻牢记,照着去做,如果学到了至理名言只是把它藏起来,或是束之高阁,根本不准备实行,再好的至理名言也是没有用处的。而且这种错误态度,必定会导致事业的失败。

书的成语故事2

  成语名称:郝隆晒书

  成语拼音:hǎo lóng shài sh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有学问。

  实用性:生僻

  感**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腹中装书,很有学问。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成语造句:郝隆晒书的故事让人发笑。

  郝隆晒书的成语故事

  **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郝隆饱学多才,没有得到重用。他辞去参军的职务回故乡隐居。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地有晒衣服的风俗,家贫的郝隆解开衣扣袒胸露腹晒太阳,人们问他何故?他傲然地回答道自己在晒书。

  郝字开头的成语

  郝隆晒书

  包含有郝字的成语

  郝隆晒书

书的成语故事3

  成语名称:黄耳寄书

  成语拼音:huáng ěr jì sh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传递家信。

  实用性:生僻

  感**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成语来源:《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成语造句:黄耳寄书并不神奇。

  黄耳寄书的成语故事

  **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家,聪明的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取回信,来回只用25天时间。

  黄字开头的成语

  黄粱梦 黄狸黑狸 黄耳寄书 黄粱一梦 黄绢幼妇 黄粱美梦 黄羊任人 黄公好谦

  包含有黄字的成语

  黄粱美梦 黄绢幼妇 黄粱一梦 黄耳寄书 黄狸黑狸 黄粱梦 周瑜打黄 骊黄牝牡 螳螂捕蝉 梦熟黄粱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5)

——模棱两可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模棱两可的成语故事是什么1

  苏味道是初唐的***、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人。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深得武则天赏识。

  当狄仁杰垂垂老矣之际,武则天向他咨询谁能**,狄仁杰答道:“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宜矣。”苏味道能够获得一代名相狄仁杰的赏识,自可说明他必非*庸之辈。

  可是,苏味道任**的时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处事十分圆滑。

  有一次,一个人向苏味道请教当官的诀窍,他得意地说:“要想当好官,必须记住一点:处理任何事情,都不要决断得清楚明白。否则一有错误,就必定受罚。应该像用手摸棱角那样,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过得去,就不会***。”这番话传扬**以后,大家私底下都称他为“苏模棱”。史料记载:“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然而,苏味道并非遇事一律模棱,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态度又鲜明得出奇。比如,长安**(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是祥瑞之兆,率领百官向武则天进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当即指出:“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还说:“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献一头三条腿的牛,苏味道又带头上朝祝贺。苏味道如此不顾常识,昧于事理,必然招致“举朝嗤笑,以为口实”。但苏味道不管这些,笑骂由尔笑骂,依旧我行我素。难怪宋人孔*仲的《续世说》,将他的言行编入了“奸邪”一列。

  ——《旧唐书·苏味道传》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6)

——欲擒故纵的成语故事

欲擒故纵的成语故事1

  【汉字书写】:欲擒故纵

  【汉语注音】:yù qín gù zòng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十三回:“无如他著书的,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我说书的,也只得这等依头顺尾的演说。”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欲擒故纵的意思】:欲:准备、想要;擒:捉拿;故:故意;纵:放纵。想捉住他,故意先把他放开,以此让他彻底放松戒备,充分的暴露自已,然后再想办法把他捉住。比喻为了进一步的**,先故意放松一步。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的近义词】:欲擒姑纵、欲取故予、诱敌深入、擒贼先擒王;

  【欲擒故纵的反义词】:养虎为患、放虎归山、纵虎归山;

  【欲擒故纵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建立以后,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军前来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将西南的后顾之忧解决掉,决定亲自带兵将孟获*定。诸葛亮的部队到了泸水附近后便在山中设下伏兵以诱敌深入,果然孟获中计被擒。此时诸葛亮考虑到在西南夷中孟获是个德高望重的**,如果能够让他心服口服便可将他纳入麾下,这样北部便不需要再为北方忧心忡忡,从而真正实现稳定。于是诸葛亮开诚相见地对孟获采取心理战术。孟获认为下一战一定可以打败诸葛亮,于是诸葛亮便故意将孟获放了回去。孟获回营地后第二战再次被擒,如此反复六次都被诸葛亮**了,第七次诸葛亮用火攻将孟获的藤甲兵烧了,这一次孟获终于被诸葛亮感动了,他真心诚意的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并发誓从此以后决不再反。从那以后蜀国的西南便安如泰山,诸葛亮才能够有精力全力以赴的举兵北伐。

  【欲擒故纵例句】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然后许其成事,方不失了大人这边的门面。”

  茅盾《腐蚀.十月一日》:“所以‘访问’的用意不在试探我怎样应付,而在开一条路逗引我投到他的怀抱里,而要达此目的,他是取了欲擒故纵的**的。”

  【欲擒故纵造句】

  为了抓住那群恶贯满盈的**,**采用欲擒故纵的**快刀斩乱麻将他们绳之于法。

  在千变万化的股市里,主力常常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想方设法让得意忘形的散户们被套。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7)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1

  【注音】qī shēn tūn tàn

  【出处】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战国策·赵策一》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史记·刺客列传》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豫让吞炭、吞炭漆身

  【同韵词】乘疑可间、口含天宪、抬头不见低头见、怀铅提椠、连绵不断、穷极则变、把持包办、盛筵必散、精神涣散、玉楼金殿。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晋**乱,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将豫让发誓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癞子,然后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

  【成语举例】故豫让以众人报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复赵襄子之仇。 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8)

——秦庭之哭的成语故事

秦庭之哭的成语故事1

  【注音】qín tíng zhī k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救援楚国。

  【出处】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用法】作宾语;比喻乞求别人援救

  【近义词】包胥之哭

  【示例】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刘宇亮)作秦庭之哭。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9)

——实用的成语故事

实用的成语故事

实用的成语故事1

 玉汝于成

  【拼音】yù rǔ yú chéng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张载从小研究兵法,经范仲淹指点改研究《中庸》和《周易》。公元1069年,他辞职回老家横渠镇潜心苦读,经常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著作有《正蒙》。他在书房写上《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典故】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诗经·大雅·民劳》

  【释义】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用法】作谓语;多用于在困难的条件下

  【示例】不以厚吾生者为荣,而以玉汝于成于成者为乐。 宋·刘克庄《顺宁舍记》

实用的成语故事2

  管窥蠡测

  【拼音】guǎn kuī lǐ cè

  【成语故事】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很有才能,但经常讽刺汉武帝因而只担任太中大夫等小官,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写一篇《答客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他把自己与苏秦、张仪比较,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能管窥蠡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与节操。

  【出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汉·东方朔《答客难》

  【解释】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看问题很片面

  【相近词】盲人摸象、坐井观天、以管窥天

  【反义词】洞若观火

  【成语造句】

  ◎ 走马看花,触目皆新,"流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红胜去年时",因作三题,亦为三论,夹叙夹议管窥蠡测,急不择言,也不顾文体"四不象",只是把所见所闻所思尽快掏给读者。

实用的成语故事3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实用的成语故事4

  从井救人

  【注音】cóng jǐng jiù ré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发现宰予在课堂上睡觉,叫醒宰予,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死了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

  【典故】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论语·雍也》

  【解释】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用法】作谓语;比喻冒险救人

  【相反词】落井下石、打死老虎

  【成语示列】那岸上看的人,虽然有救捞之念,只是风水利害,谁肯从井救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实用的成语故事5

  逐鹿中原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

实用的成语故事6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有金石为开、狼狈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将军、军师。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李广故意原地休息,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击。这里可表现出他精神韬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战英勇。 李广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职务,晚上行走被巡逻的军官抓住。李广说自己过去是将军。军官不账,讽刺说:“你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别说什么前任将军。”李光就被关了一夜。等他复职了。就想方设法的把那个巡逻军官杀了。这表明了李广度量狭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长,你用班长的名义来害别人。 还有一次,李广去打猎,跑了一整天都没找到一个猎物,他突然看见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足力气将弓拉得如同一轮满月,一箭射向老虎。他发现老虎没有挣扎,走去一看,原来是石头,穿碎了石头。这表明做什么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考试就考满分!

实用的成语故事7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 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 **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实用的成语故事8

  不忘母训

  【拼音】bù wàng mǔ xùn

  【成语故事】北宋有名的**寇准出身贫寒,爱民如子。手下大臣为他操办寿辰,送来很多寿礼,摆满了整个客厅。老奴拿出他母亲临终时作的“寒窗课子图”,寇准泪如雨下,想起自己母亲的教诲,就立刻命令仆人将所有寿礼全部退回。

  【解释】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牢记母亲的教诲

  【成语举例】寇准不忘母训的事迹真是感人。

  版筑饭牛

  【拼音】bǎn zhù fàn niú

  【成语故事】殷代武丁**后遭遇连年灾荒,他在梦中受到启发,找到傅岩修筑大墙的傅说,任命他为国相,殷国从此大治。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迎接周天子派来的使臣,在城门遇到正在喂牛的宁戚,觉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为相国。

  【出处】《书·说命上》载: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吕氏春秋·举难》载: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

  【解释】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后以之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用法】作定语;指贤臣的出身

  【成语示列】古今相望,落落然如骑星辰,与夫起版筑饭牛者异矣。唐·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章事韦公集纪》

实用的成语故事9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逃课出去玩。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学堂去玩耍。在一条小河边,他看到以为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而且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打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满脸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此开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铁杵一天天磨,就能磨成绣花针;水滴一遍遍滴,就能把石头凿穿。这说明持之以恒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如果我们也具有这样的精神,那学习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作业写累了,就稍稍休息一下,继续把剩下的做完;钢琴练烦了,就***活动一下,再坚持把曲**熟;跑步跑累了也决不能放弃,坚持过临界点你就会觉得剩下的距离其实很轻松……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挡不住**,忍不住想停下来。比如,我上个星期做了一个学习计划,可没执行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再比如,我跟老师约定每天都去练琴,可连续去了几次之后就开始找借口放松自己,这使我学琴的进度变得很慢。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我只有**好自己,挡住那些**,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实用的成语故事10

 假道灭虢

  【注音】jiǎ dào miè gu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必然会导致虞国**。”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出处】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年》

  【解释】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这个国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假途灭虢

  【押韵词】万象包罗、耳鬓斯磨、内清外浊、采椽不斫、气势磅礴、**浩博、公不离婆、牛溲马勃、巧取豪夺、装死卖活、......

  【成语示列】你要注意他假道灭虢的把戏。

实用的成语故事11

  在这个假期里学了两个成语,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马这两个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兔子自己撞上来。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劳而获,也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有一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懒的农夫,但是他一直很快乐。有好几天在偷懒,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下,树旁边还有一筐苹果。这个农夫一边吃苹果一边休息。突然,一只小白兔看见苹果就想吃苹果了,可是兔子没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树桩上。农夫转过头看见了一只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断了,蹬了两下腿就死翘翘的了。

  农夫看到这一幕,高兴极了,他马上冲上去捡起兔子心里美滋滋的“哈哈,没费一点劲儿就捡到一只肥美的兔子,看来是我交了好运啊!还种什么田呢?我以后就坐在这个树桩旁,等兔子撞上来好了!”

  第二天,农夫没心思干活了。他把锄头和没耕好的田搁在一边,一心守着那个树桩,等着兔子撞上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可他还是不罢休,心想“也许明天就有兔子撞上来了!”

  就这样,农夫在树桩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他也不关心。不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上那个树桩了。

  这个故事讲完了,还有塞翁失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虽然一时收到挫折,也许以后会因此得到好处。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是:在古时候,边塞地区住着一位老翁,他见多识广,遇事沉着冷静,而且很有远见。

  有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邻右舍听说了这间事,纷纷跑来安慰他,劝他不要伤心。塞翁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丢了匹马未必是坏事啊,为什么大家断定这件事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过了几个月,好事果然发生了。那匹逃跑的马居然从塞外跑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匹胡人的骏马。于是,大家又纷纷跑来祝贺塞翁,夸他有远见。

  看着大家,塞翁却摇了摇头,忧虑地说:“不能高兴得太早,这件事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祸呀!”

  家中添了几匹骏马之后,塞翁的儿子很好奇。他骑上骏马,试着跑了跑。骏马看见新主人,便不听话,就把塞翁的儿子的脚摔伤了。

  大家听说后纷纷来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我儿子的脚摔伤了,也未必是坏事,或许是好事呢?”

  又过了几天,战争来了。好多人为了国家**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儿子脚伤了所以在家里没去充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