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1

  1、找一个圆柱形玻璃杯;

  2、倒入适量的水,并划上横线做好记号;

  3、放入不规则物体,让其完全浸没水中,并在新的水*面上做上记号;

  4、量出水杯的内径和两个记号线的距离;

  5、利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计算刚才的体积,即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2

  小美先借来一只量筒装入40ml水,我找来一块能放入量筒的石头放进去一看刻度成了56ml。56—40=16。这块不规则石块体积不就是16ml吗?我们高兴的记下啦数据。

  正当我们准备收工时,妈妈过来了说:“要是物体不会沉入水,又该咋办?"

  小美脱口就说:“我把它按进去!”妈妈说:“方法怪好,就是别把手指也弄进水中!”

  我沉思一会终于想到“用石块把它带进去!”一试果然成功!

  真是不经风雨咋能见彩虹呀!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

  今天,我把所有作业都做完了,就拿起一本书读着。我读了一篇名叫《皇冠的秘密》的文章,就也想量一下苹果的体积。

  我先拿了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容器,往里面倒了一点水。倒完之后,我用尺子量出了长、宽、高,长、宽、高分别是11cm、7cm、3cm。我量完之后,就往里面放了一个苹果,这时的长、宽、高分别是11cm、7cm、4.5cm。所有都量完了,我就开始算苹果的体积。

  在刚开始没放苹果的时候,它的体积是231立方cm。我又算放入苹果时的体积,它的体积是346.5立方cm。接下来,我用346.5立方cm减去231立方cm,得数是115.5立方cm。哈!我算出了苹果的体积!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让我终生受益!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阅读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1)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这下真是一波刚*,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

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

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

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

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2)

——《不规则物体的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篇

《不规则物体的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3)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1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课时的主旨是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实验后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体,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的,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2.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解决能力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了解到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减去原来没有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一个梨的体积吗?”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量杯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 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橡皮泥 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1)乌鸦为什么开始喝不到瓶中的水?

  (2)后来乌鸦为什么又喝到了瓶中的水呢?(同桌间互相讲一讲)

  ⊙揭示课题

  (1)你能把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吗?

  (2)它们的形状是规则的吗?

  (3)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诱导,进行探索

  1.感知转化思想。

  (1)教师出示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同学之间讨论有没有办法算出它的体积。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汇报)

  (2)引导思考: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

  把橡皮泥改变形状,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2.感知“排水法”。

  (1)出示一个梨。

  **:你能求出这个梨的体积吗?(学生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

  (2)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实验过程:请一个小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

  (4)**: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学生根据实验互相交流)

  (5)二次实验:请各小组拿出水中的梨。

  **:现在水位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水位会下降?(学生思考、讨论)

  (6)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

  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7)探究不同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①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测量出梨的体积吗?

  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 组 年 月 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三、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积?

  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

  V长=adh

  V正=3a

  V=sh

  但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求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升;……..)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

  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和石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

  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芒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芒果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

  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

  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

  5、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橡皮泥、梨、量杯、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4)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0篇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学生的发现,从学生的认识和发现中,围绕着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公式)]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习。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为了美化环境,阳光小区在楼前的空地上建了四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4米,高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这四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5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当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63

  0.5 8

  5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A册习题2。7

  2。拓展练习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6

  探究目标:

  1、**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少千克?

  3、自学例题。

  **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十一的第5题。

  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审题,完成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相关练习。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方米)15

  **(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伊始,为学生创设“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你会求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渗透了圆柱(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还让学生体会到可以有许多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实践操作,促进知识迁移。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设计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合理性,充分认识到图形转化过程中形变而质不变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把旧知迁移、发展、转化、构建为新知的同时,动手操作、观察及归纳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多**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学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圆柱的体积(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块圆柱形橡皮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想知道这块圆柱形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你有好的办法吗?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解决。

  生2:可以把它放到量杯中,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

  3.引入新课。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新知探究

  1.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1)提出猜想。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同学们提出可以将圆柱形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这时会有什么变化?

  (形状变了,体积没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猜一猜:圆柱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吗?

  (2)学生讨论、交流。

  2.探究算法。

  (1)提出问题:能不能借鉴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把手中的圆柱形学具转化为长方体?

  (2)动手操作: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3)汇报交流:介绍自己的转化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先沿圆柱底面的半径把圆柱*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分得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课件演示将圆柱分成更多等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

  (5)汇报发现。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分别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

  3.总结公式。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通过分割、拼组,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学生反馈:V=sh)

  (3)如果已知d、r、c和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求圆柱体积的直接条件是s、h,间接条件是d、r和c,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V=πr2h、V=πh、V=πh。

  (4)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直柱体,你能总结出求它们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直柱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5)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3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2个大小一样的杯子、米、1立方米的实物架、2块大小不同的积木、2个体积差不多大的正方体和正方体、火柴盒20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

  2.学生准备:每人4-5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直尺、奶箱子。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情况。

  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体积和体积单位。  2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相应板书。

  3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有了一定的积累。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认识体积

  1.故事导入,初感空间。

  ①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②这只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就会升高呢?

  2.实验演示。

  实验一:感受物体占有空间。

  ①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有一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杯子放入一块积木,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

  实验二:感受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①这回我放这个积木块(稍大),再把水倒入这个杯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②实验演示

  ③溢出的为什么比刚才的多?

  ④ 小结:也就是说,这2个积木块不但占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⑥那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⑦什么叫体积?(指名、齐读、领读)

  ⑧举生活中物体占空间的例子。

  三认识体积单位

  1制造矛盾冲突,引出体积单位

  ①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快看看哪个体积大?

  ②意见不**了。看来光看是不能准确比较这两个盒子的体积了。

  ③怎么办?引出体积单位。

  2认识1 cm

  ①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1 cm有多大呢?谁知道?

  ②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体积是1 cm的学具,举起来我看看。

  注意听要求:请你们用格尺量一量这个正方体到每条棱到长是多少?

  ④那我们就可以说【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 cm?

  ⑥老师这儿有个火柴盒,你估计一下它到体积是多少cm?

  到底谁估得准呢?同桌2人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算一算。

  ⑥汇报:

  3认识1dm

  ①刚才我们用棱长1 cm到正方体测出了火柴盒的体积,

  那下面我们还用这个1 cm到小正方体测测奶箱的体积。

  为什么?(刚才的方法不是挺好的吗?你看又是介绍方法、技巧的。)

  ②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稍大的体积单位,这个稍大的体积单位就是立方分米。

  ③ 1 dm又是怎样规定的呢?(结合课件)

  ④课前大家也准备了棱长是1 dm,也就是10㎝的正方体。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 dm?

  4认识1m 。

  ①刚才,我们用体积是1 cm的正方体测量了火柴盒的体积;用体积是1 dm的正方体了奶箱的体积。

  现在老师想让大家用这些体积单位测量一下教室的体积。

  ②为什么?看来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

  ③ 1 m有多大呢?

  ④在这个体积是1 m的正方体框架里大约能容纳多少名同学呢?

  ⑤想不想知道答案?我们来验证一下。

  ⑥演示验证。

  ⑦ 1 m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7人,那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少m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横线上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课件出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_________

  VCD机的体积约是4 _________

  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_________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大小不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体积最大的物体的是什么?体积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2组成下面各图的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 cm,把每个图形的体积填在横线上。

  延伸:你还能用4个1 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图形吗?

  小结:也就是说无论物体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3用8个1 cm的正方体,摆出体积是8 cm的正方体或长方体,你能用几种摆法?

  四、总结

  除了用数体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求物体的体积,有没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方法呢?(难道求高楼大厦的体积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吗?

  是啊,有,一定有。

  时间的关系,谜底下节揭晓!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6)

——如何化解不规则办公室风水3篇

如何化解不规则办公室风水1

  1、办公室是需要扮演着对外接待的角色,承担着一部分来访客户接待的任务。如果办公室的形状不规则,在风水上被视为败运的格局,会给来访者造成心胸狭隘的感觉。

  2、另外在不规则的办公室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带煞气的尖角,从而造成尖角煞,对运势造成影响。再者,不规则的房间气场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匀,会让人有不稳定的感觉,容易造成***的`分散。

  3、如果遇到办公室形状不规则的情况,应当尽力设法在装修上进行弥补,使其形状尽可能地规则些。实在无法通过装修补救时,可以通过在不规则的方位摆放高大的柜子进行遮挡,或是摆放一些绿色的常青植物进行化解。

  4、办公室坐位不可被不对称的走道及座位切到。如果坐在这个地方办公,会比较不顺利。同事之间的关系,会发生磨擦与误会。如果你的座位前方或旁边刚好有切角厕所,可在座位和厕所之间放一些阔叶植物,一来可以吸掉来自厕所的秽气,二来可以挡掉不好的磁场。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7)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文 (菁选3篇)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文1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题:怎样才能求出土豆的体积?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傻眼了,心想:我虽然学过了求体积的计算方法,可那都是求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些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像土豆这样不规则物体是不能应用的。怎么求土豆的体积呢?我是抓耳挠腮,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其他同学也像一群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在相互讨论,挖空心思想解题的方法,但怎么也想不出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提示大家说:“你们可以把土豆切成规则物体,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这样不就容易计算了吗?当然,如果有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用。”

  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搁下书包就急忙到厨房找了个土豆。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用小刀切呀切,再用尺子量呀量,再算啊算,直搞得满地是演算纸,最后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约体积。我想这种方法太复杂了,计算还不准确,是不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我拿着土豆想呀想,看啊看,一**突然看到了桌子上的水杯。我灵感顿悟,对了,我可以先找来一个圆柱形杯子,再倒进适量的水,然后把土豆放进杯子里,这时,水就会上升,水上升后比原来多出来的体积不就是土豆的体积了吗。因此要想求土豆的体积,那就只要求上升水柱的体积就可以了。悟出了这种方法来,我当时甭提是多么的高兴了!

  通过上面的做法可以得出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多动脑、勤动手,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对不同的数学题目就有可能找出更多的更科学的解题方法,做其他事也是如此。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文2

  一天,我刚上完奥数课,看到妈妈,便兴奋地说:“妈妈,我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了。”妈妈笑着说:“真的?那我要考考你了。”“好,随便你怎么出吧。”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样吧,这里有一个土豆,你能不能算出它的体积,若能算出来,妈妈今天就炒你最爱吃的土豆丝给你吃。”妈妈说到,“好!好!”我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

  可是一拿到土豆,我原本觉得挺简单的,可思考了好一会,也就顿时傻眼了,你瞧,它既不是正方体也不是长方体这种规则物体,我该怎么算啊?我拿着土豆抓耳挠腮,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只好呆呆地望着土豆。这才想到刚才的牛可真吹大了,真想打退堂鼓。这时妈妈走过来提醒我说:“你可以把土豆切成规则物体,例如正方体、长方体,这样试试看?”我一听,点了点头,似乎顿时茅塞顿开,便急忙拿起小刀,按照妈妈提示的方法,用小刀切呀切,再用尺子量呀量,再算啊算,直搞得满地是演算纸,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才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约体积。唉,我想到这种方法太复杂了,计算还不准确,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妈妈又走过来指点迷津:“妈妈给你讲一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原来阿基米德利用等积代换算出了金皇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想道:我不是也可以用等积代换来求土豆的体积吗?于是,我拿来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容器,量出它底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我往容器中倒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容器中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的水是15厘米,也就是说,容器中的水上升了5厘米(15-10),按照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由此,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是:6×4×5=120(立方厘米)。嗯,这种方法简单多了。当我把体积告诉妈妈时,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晚上我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换种方法,换个角度,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文3

  有一天看到妈妈,兴奋地说:“妈妈,我学会了怎么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妈笑着说:“真的?那我考考你。”“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嗯,这里有个土豆。你能计算它的大小吗?如果你能算出来,我妈今天就给你炒你最爱吃的土豆丝。”妈妈说:“好!好!”我想都没想,就爽快的答应了。

  但是有一次拿到土豆,我以为挺简单的,但是想了半天,我立刻傻眼了。你看,它既不是立方体,也不是长方体。应该怎么算?我在用土豆挠头,想啊想啊,想不出什么办法,就盯着土豆看。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牛只是炸了,我真的'很想退让。这时,我妈走过来提醒我,“能不能把土豆切成规则的物体,比如立方体,长方体?”有一次听到,我点了点头,好像很着急。然后我拿起刀,用小刀按照妈妈建议的方法切开,用尺子量了一下,然后算了一下,直到里面全是微积分的纸。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算出了土豆的大概体积。唉,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复杂,计算不准确。我希望有更简单的方法!这时,我妈走过来指着迷宫:“我妈给你讲了一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原来阿基米德用等积代换金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心想:难道我不能也用等积代换得到土豆的大小吗?于是,我拿了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容器,测量了一下,它的底**6厘米,宽4厘米。我往容器里倒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土豆完全浸入水中。这时,容器里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水是15cm,也就是说容器里的水涨了5cm(15-10)。根据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所以土豆的体积可以计算为645=120(立方厘米)。嗯,这个方法简单多了。当我告诉我妈尺码的时候,我妈竖起了大拇指。

  晚上,我还得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8)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菁选3篇)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如上学期学的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刚刚经历过的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中所运用的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口算(题卡)时间3-5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学习圆柱时用的)

  问题(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顶点(一个)、底面(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高(一条))引导学生猜想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验证。试着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教师出示等地等高的圆柱圆锥(课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个小组汇报、展示。

  第六、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4、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

  五、达标测评

  1、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问:

  1、我们学过了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2、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3、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圆锥有关?为什么?

  4、猜测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柱=3v圆锥?猜测)

  (本环节通过创设圆锥体积与谁的体积关系更密切的情景,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板书:验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的理念。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圆锥的体积。

  1、出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比较,我们发现

  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师引导学生看懂实验单,按照实验记录单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3、让学生介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掉?)

  4、问:做了3次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v圆锥=v圆柱=sh)

  6、在这个公式中,s、h分别**什么?Sh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乘?

  7、求圆锥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小结: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得出v圆锥=sh

  (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迁移应用,分层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1、尝试解答

  出示3组数据,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底面直径4厘米,高5厘米

  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4厘米

  解答完后,叫一名同学板书。

  问:为什么都选底面半径和高?

  小结: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2、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3、判断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

  4、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都相等,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这个环节的设计,第1、2两题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3、4两题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习题的设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圆柱=3v圆锥猜测

  ↓

  验证

  v圆锥=v圆柱/3=sh/3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想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十分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情况,不断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2、设疑: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创设问题,实验探究。

  准备两个容器,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看看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用适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三、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教学例题3.

  四、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口答题。

  2、判断题。

  3、拓展运用。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9)

——小学《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 (菁选2篇)

小学《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同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同学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保守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同学自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同学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同学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同学自身智力和发明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同学在自身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同学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同学的科学

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同学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同学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保守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同学多少知识,把同学当成知识的“容器”。同学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同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同学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考虑、分析

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乏之处是:由于同学**讨论、实践和考虑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西师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用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学日记3篇(扩展10)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本次参加殷都区数学优质课大赛,我是非常高兴的。并且积极的投入到准备当中。反复讲练,和PPT配合。此次我讲得《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39页例6。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孩子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相对抽象,前面学过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而且对于等积转化思想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清晰,所以本节课通过操作验证、归纳总结将学生的思维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孩子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感悟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主要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再用观察法和演示法,实验法领会出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最优方案,并理解不规则物体一定要完全浸没在水里。

  真正站在那么多评委老师们面前,我还是很紧张的。因为我这节课主要从实验中让孩子学会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渗透转化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了量杯。在讲课时也特地买了梨亲身做实验,设定好的原先的水是500毫升,放入梨后,水上升到了700毫升,梨的体积就是700—500=200毫升=200立方厘米。谁知,我的伙伴帮我弄的水是600毫升,但是却不是以我的标准刻度弄得,结果在我现场讲课的时刻,水升高到了800毫升,完全跟我在PPT上打的不一样了,我楞了一下,但是马上改换数据,后面的PPT播放也加快了步骤,评委老师离我很近,我如果非得说成原来设定好的数据,怕是也是可以的。但是又一想,以事实说话吧。继续这样讲吧!越讲越不紧张了,我的内容很多,以致评委说时间到了,我还没有讲完,好在后面的环节都可以一句话带过!算是讲完了!讲的过程感觉自己的声音不够洪亮。下次有经验了,一定放开,大声来!

  这次的比赛对于我来说,又是一次成长!我对自己的教学又有了长足的自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