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战城南·去年战 唐朝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战城南》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战城南》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操,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操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操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操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操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操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之”二操是此段的结语。“万之长征””,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操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烽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操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操。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操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操。没有正确的**,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以下六操为第三段,集中从”争的残枯性上揭露不义”争的**。“野””二操着重勾画”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操着重描写”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枯,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操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之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操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操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汉《”城南》古辞主要是写”争的残枯,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操,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战城南》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唐玄宗**,742~756)年间。根据新旧唐*载,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2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古诗简介

  《战城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旨在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一首古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八句为第一段,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中间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最后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此诗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更丰富,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艺术上则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

  翻译/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经洗过兵器,在天山的雪中也曾放过战马。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注释

  ⑴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⑵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⑶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词。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⑷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⑸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⑹”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⑺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

  ⑻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⑼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赏析/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此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汉《战城南》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1)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战城南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古诗简介

  《战城南》是初唐诗人卢照邻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雁门关城南一场抗击匈奴的激烈的战斗场面,全诗表现了唐军同仇敌忾,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诗人也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翻译/译文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注释

  1、战城南:汉乐府《铙歌》名,内容描写战争的伤亡景象。后人以此题作诗,亦多写战争。

  2、紫塞:泛言边塞。崔豹《古今注》卷上:“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3、冒顿(mò dú):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汉书·西域传》下:“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4、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

  5、阵翼:战阵的两侧。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6、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

  7、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驿:马脚胫参有长毫之称。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对于该词组读音有两种看法,一说“cāndiàn”,另说“cāntán”。

  8、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弓而挥之,日为之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于是二人继续战斗。

  9、为待:为的是等待,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河套一带)地,**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近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阵翼龙城南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只有劣马还在战场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人们连南北也分不清了。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大声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鉴赏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释:

  ①紫塞:即长城。南梁周兴嗣编缀的《千字文》,才巴长城称为“紫塞”。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其长万里,土色皆紫,故称“紫塞”。

  ②冒顿(mò dú):(?—前174),匈奴单于,冒顿是人名,姓挛鞮。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冒顿在夺取单于之位后,**了现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③乌贪: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④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这里是比喻用法,喻指异域的敌军。

  翻译: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守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赏析:

  唐高宗时代在边境发动了多次战争,很多人以诗文借汉事表达思想。卢照邻这首《战城南》就是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4

  战城南·去年战 唐朝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战城南》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战城南》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操,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操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操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操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操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操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之”二操是此段的结语。“万之长征””,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操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烽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操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操。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操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操。没有正确的**,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以下六操为第三段,集中从”争的残枯性上揭露不义”争的**。“野””二操着重勾画”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操着重描写”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枯,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操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之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操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操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汉《”城南》古辞主要是写”争的残枯,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操,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战城南》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唐玄宗**,742~756)年间。根据新旧唐*载,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5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只有劣马还在战场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人们连南北也分不清了。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大声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鉴赏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2)

——战城南原文,翻译,赏析3篇

战城南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战城南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勇敢的骑兵战士在战斗中**,但早已疲惫的马仍在战士身旁徘徊。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的人民如何交往?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号哭。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赏析: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恐怕与诗歌的原旨不相合。这里,“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诗人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意谓:怀念你们这些战死疆场的人!你们实在令人怀念!“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两句是说:早晨发起攻击之时,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子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首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是浪漫**表现手法的例证。

战城南原文,翻译,赏析2

  战城南·去年战 唐朝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战城南》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战城南》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操,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操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操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操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操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操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之”二操是此段的结语。“万之长征””,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操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烽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操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操。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操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操。没有正确的**,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以下六操为第三段,集中从”争的残枯性上揭露不义”争的**。“野””二操着重勾画”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操着重描写”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枯,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操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之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操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操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汉《”城南》古辞主要是写”争的残枯,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操,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战城南》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唐玄宗**,742~756)年间。根据新旧唐*载,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战城南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释:

  ①紫塞:即长城。南梁周兴嗣编缀的《千字文》,才巴长城称为“紫塞”。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其长万里,土色皆紫,故称“紫塞”。

  ②冒顿(mò dú):(?—前174),匈奴单于,冒顿是人名,姓挛鞮。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冒顿在夺取单于之位后,**了现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③乌贪: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④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这里是比喻用法,喻指异域的敌军。

  翻译: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守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赏析:

  唐高宗时代在边境发动了多次战争,很多人以诗文借汉事表达思想。卢照邻这首《战城南》就是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3)

——《战城南》原文及赏析3篇

《战城南》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诗词赏析: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恐怕与诗歌的原旨不相合。这里,“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诗人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意谓:怀念你们这些战死疆场的人!你们实在令人怀念!“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两句是说:早晨发起攻击之时,你们个个都还是那样生龙活虎,怎么到了夜晚,却见不到归来的身影子呢?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首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是浪漫**表现手法的例证。

《战城南》原文及赏析2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只有劣马还在战场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人们连南北也分不清了。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大声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鉴赏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战城南》原文及赏析3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

  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

  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诗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启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诗就是诗人针对战事而作。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波及范围落笔。

  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战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揭示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借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见征战之远。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也更深厚。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

  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炼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丰盈,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看似客观的描写中警喻之意和痛彻之心显而易见。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能渲染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 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叙事和抒情配合得如此**,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

  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认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4)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注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chóu)。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的环境里,卓尔**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2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翻译: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注释: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的环境里,卓尔**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3

  题画梅

  清代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解释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特点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环境坚决**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5)

——塞翁失马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塞翁失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塞翁失马

  刘安〔两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胡通富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过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过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过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过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过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善富者:胡通富数的人。善:擅长。富,富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富,如看相,占卜,算命等。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故:缘故。亡:逃跑。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将:带领。为:是。富:很多。好:喜欢。堕:掉下来。髀(bì):大腿骨。大:大举。引弦(xián):拿起武器。近塞:靠近长城边境。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衡,一拐一拐的;瘸腿。保:保全。化:变化。极:尽。

  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的因素:“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举入侵,**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把“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善术者”因为腿被摔瘸了而没有为国尽力,理当感到遗憾甚至惭愧,特别是在有那么多战死者的情况下,作为**者,应该感到内疚甚至耻辱才是。但“父子”没有,他们只是庆幸,庆幸“堕而折其髀”的灾祸,庆幸逃脱了去战场捐躯”,庆幸继续活下去的福气。

  这里没办法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毕竟只是一则寓言,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而演绎的故事。如果单从祸福相互转化的关系去看,对这则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议。但既然选入了*的学生教材,就应该特别在乎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塞翁失马原文、翻译及赏析2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故:缘故。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将:带领。

  为:是。

  富:很多。

  好:喜欢。

  堕:掉下来。

  髀:大腿骨。

  大:大举。

  引弦:拿起武器。

  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保:保全化:变化极:尽。

  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的因素:“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举入侵,**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把“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善术者”因为腿被摔瘸了而没有为国尽力,理当感到遗憾甚至惭愧,特别是在有那么多战死者的情况下,作为**者,应该感到内疚甚至耻辱才是。但“父子”没有,他们只是庆幸,庆幸“堕而折其髀”的灾祸,庆幸逃脱了去战场捐躯”,庆幸继续活下去的福气。

  这里没办法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毕竟只是一则寓言,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而演绎的故事。如果单从祸福相互转化的关系去看,对这则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议。但既然选入了*的学生教材,就应该特别在乎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6)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者的**,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