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观后感(精选11篇)

观后感 篇1

  今天,我通过网络观看了王艳梅老师执教的《纸快乐的小青蛙》,受益匪浅。《纸快乐的小青蛙》是一年级的体育与保健课立定跳远,内容浅显,富有情趣。王老师在执教时,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依据低段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主体,以唱游为主,开放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这堂课给我的几点启发:

  学习方式不拘一格。

  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没有排好队,但是学生的纪律很不错,这我认为十分难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也反映出了教师的组织能力。

  如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头戴头饰,把自己当做一只小青蛙。与学生一起数鸭子,一起学青蛙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快乐的小青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已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至始至终参与练习过程中。始终觉得自己象一只小青蛙。活动的积极性与自己的快乐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从小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反思《>观后感》

观后感 篇2

  观看了吕老师所执教的《纸奶奶的生日》后,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吕老师在让学生了解纸的发展史时运用了多媒体代替了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理解。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二、自主、合作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纸奶奶的生日》一课,内容易懂,结构相似,富有童趣。根据这一特点,吕老师设计了"自主参与式教学法",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亲身体验,获得新知,从而达到长文短教、重点突出的目的。他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夸夸各种纸的本领这一环节时,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先在小组里演一演,然后挑选演得好的小组登台表演,让其他学生当观众和评委。这样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造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而在吕老师的这堂课中,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整个学习氛围轻松活跃。如一位男生在朗读课文时,很不流利,吕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而是说:“你啊只读了三遍,就读正确了,真了不起。”吕老师亲切的话语,尊重性的语言让整堂课变得更富有生气了。

  以上几点是吕老师课堂上最亮的闪光点,其实,何只这些,要学的实在太多。

观后感 篇3

  看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感受很多,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数学课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运用,其中实践与运用,就是要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旅游中的数学、体育和数学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新的教学理念

  1、注重学科整合

  百分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就需要语文做为载体。学生在了解和分析、讨论社会生活时有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等,使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数学课中兼容了语文、社会和信息技术等的内容。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体现了“两个自主”:其一,让学生自主研究主题,其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让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总体感觉:本课是这位老师注重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能自主地意识到数学的真实性,从而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观后感 篇4

  青年似朝阳,梦想展翅飞,前途无边亮,春雷一声响,驱除黑暗迎太阳,54青年节,青年朋友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努力吧。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纪念五四10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希望帮助到大家!

  无悔的青春

  一段峥嵘岁月,化为起伏变化错落的历史光影,如风景在身边闪动。

  当帝国主义敲碎了千年的美梦,当封建主义榨干了人民的血汗,大地的胸膛里传来了一个民族的呻吟。十月的思潮翻涌而至,于是你率先举起了救国屈辱的旗帜,发出了“还我青岛,还我中华”的呐喊。历史的舞台从此宽阔,民族的命运从此改写。

  你以无悔的青春翻开了时代的篇章,你以无悔的青春塑造了不屈的历史,你以无悔的青春传承了闪亮的五四精神。

  青春,是一曲动人的旋律。无悔,是因为它歌唱祖国,歌唱信念,歌唱理想,歌唱自由。

  五四青年,当你的事迹镌刻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丰碑上,就注定了责任与使命的代代传承。

  我以为青春易逝,循望它的踪迹,革命年代,它在战场上的鲜血里流淌,和平年代,它在开拓创新的事业中飞扬。原来青春不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准备奉献的青春。

  是谁在祖国的边疆上坚定的驻守?是谁在雪灾中修路扫雪,维持治安,日以继夜?是谁在汶川地震中不顾生命安全向受灾的同胞伸出援手?在那些晃动的身影中,我看到闪亮的青春。这些,不正是五四精神的缩影吗?不求扬名,只为奉献。

  成长的道路或许曲折,但我们用博大来释怀忧愁,用无私来获取快乐。信念是青春的指路灯,理想是青春的导航标。

  没有信念的青春是迷茫的,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空虚的,没有奋斗的青春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当代的青年人,理应承担起振兴兴祖国,繁荣民族的职责,而唯有充实的自己,才能贡献更有价值的青春。所以一腔热血不是纸上空谈,行动,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

  人生的五月,我们乘风破浪,人生的五月,我们展翅翱翔。我用青春描绘时代的画卷,我用青春唱响时代的旋律,我用青春扬起时代的风帆。奉献,是我无悔的青春。

  五四精神的传承

  五四运动,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一百载的光辉岁月。

  一百年前,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外高举“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旗帜;而今,我们在天崩地裂中高呼“众志成城,抗争救灾”。

  一百年前,我们呼唤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今,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口号......

  一百年过去了,时代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五四精神依存,仍然是引导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因为在这一百年间,五四精神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涵。

  历史将铭记1920xx年5月4日,那一天广大爱国青年的觉醒与团结促成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五四运动,他们发扬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新的历程。

  蔡元培先生为振兴中华培养了一批批英才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使北京大学群贤毕至,精英荟萃,成为了新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心。陈独秀创办了“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李大钊则以笔做枪的前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而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张国焘等则成为了这场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那个时代所代表的爱国主义。

  “少年强,则国家强”。五四运动以来120xx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历史无不充分表明,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祖国为有这样的青年而骄傲,党和人民为有这样的青年而自豪!

  我们仍记得20xx年夏天非典型肺炎铺天卷地袭来,夺取了许多人的性命,而为了能够采集到Sars病毒的样本,胡志红获得国外病毒学博士学位后,毅然谢绝了加拿大众单位提出的博士后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于抗击非典的行动中,被大家亲切的称为“与病毒较量的女科学家”的她,无数起得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多次往返于疫情高发区,潜心研究疫苗,筛选抗病毒的药物。

  胡志红凭借着在抗击非典时的特出贡献,成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胡志红发挥出科研人员的力量,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她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对“五四精神”的最好解读。

  在20xx年——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我们更能从中看到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曾经的天府之国在瞬间变得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这巨大的灾难,吹响了抗争救灾的集结号。成千上万的救援大军从四面八方奔涌到灾区,然而,除了官方的救援以外,还有这么一个庞大的队伍,成为了汶川的地震后重要的救援力量。他们或无怨无悔地奔走在救灾的前线,或默默无闻的在后方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

  在其后的北京奥运会中,志愿者们更加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力量,有媒体曾经这样评论志愿者的作用:“170万志愿者是奠定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基石。”他们身上散发着的不再仅仅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纪念历史的最大意义在于汲取与反思。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20xx年了,我们纪念五四运动,于是我们应该从中批判的继承与发展五四精神。当年,我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于解放而抗争;而今天,我们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奋斗。在这个高举“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下,中国正慢慢的强大起来,但我们仍然要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的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追求真理,追寻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命脉地进行创新。

  对五四价值的丈量,可是看做是现实的一种映射。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时间点,120xx年的距离也许带给我们渐行渐远的感觉,但是其揭示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观念,是足以勾画出一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精神蓝图。

  让我们一起接受五四精神的传承,让我们的青春在新时代的光芒下绽放美丽的色彩!

  魂动青春

  代代优秀青年为祖国富强、为民族振兴而作出的贡献,包含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踏循革命足迹、征服坎坷路途而付出的血与汗。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从有着古老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鲁迅先生所指的“将来”,正是那些在暗夜里不畏艰难、匍匐前进、寻找着光明未来的革命青年,他们用生命结束了战争,带来了和平。

  古老萌动了青春,进步窒息了腐朽。经过多年历史的洗礼后,在国际、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这一面青春的旗帜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正为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勾画出最亮丽的色彩!因为,在今天,许许多多优秀青年的心中仍然深藏着一个精神、坚持着一份信念、铸炼成一种魂魄。

  优秀青年的心中深藏着一个热爱祖国的精神。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般,青年对赋予了他们生命的祖国魂牵梦萦;正如桑梓之地的崇拜者一般,青年把祖国视作他们生命的全部。还记得季羡林先生所译的《沙恭达罗》吗?书中有这样一首诗:“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正如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青年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眷念,在今天,转化成为了他们演绎一幕又一幕惊天动地改革神话的精神动力!

  优秀青年的心中坚持着一份信念,一份不畏艰辛、勇于挑战的坚强信念。从历史的记载中,青年看到,真正的挑战不是来自于他们智慧的不足,因为中华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仍令世人羡慕不已;真正的挑战也不是来自于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因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从来不畏惧任何外来文明的冲击。青年知道,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深处,来自于信念的贫瘠和匮乏。因此,青年的内心深处始终坚持着一份信念,这份信念使他们变得无比的高大和坚强,使他们斗志昂扬,使他们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惊人的力量。

  优秀青年的心中已铸炼成一种魂魄,一种燃烧激情、力争上游的魂魄。花美美在外表,人美美在内心。所谓“内心”,就是指一个人的魂魄。还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句话:“你是在冒烟还是在燃烧?”。冒烟是指欠缺激情、随波逐流的魂魄;燃烧却是燃放激情、热情不改的魂魄。青年选择了,选择了为满足祖国的需要而全心全意无私地奉献所有。青年铸炼成的这种魂魄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热情的,是他们巨大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青年,如云霞,光彩熠熠,似白杨,生机勃勃,是李大钊先生眼中的“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毛泽东主席口中“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青年中的一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警,我们要把优秀青年的那一个精神、那一份信念、那一种魂魄全部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把最宝贵的青春贡献给了我们所热爱的祖国、所钟爱的事业,把“执法为民,稳安天下”作为我们事业的座右铭,给人民利益的大厦添砖加瓦。我们的奉献与忠诚将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巨浪中,融入人民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中。我们将在平凡的岗位上燃烧青春,绽放光芒,谱写出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

  当青春赞歌谱成的那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青春无悔,我们生命无悔!

  ​

观后感 篇5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观后感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四⑴班 王子玉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进行《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阅读活动,我看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系列,其中的一篇《把鬼子领进地雷阵》的故事,我看后感触很深,被故事中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和勇敢深深感动。    

  雨来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小英雄,他虽然年纪小,但非常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八路军,非常痛恨日本鬼子,他用自己的行动,积极支持八路军抗战,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打败鬼子做出很大的贡献。    

  小雨来当时只有12岁,他不但非常勇敢,而且机智聪明。有一次,他和村里的民兵们一起去埋地雷,地雷埋好后却不见鬼子出现,小雨来自告奋勇去侦察,不幸被敌人发现,但他第一个反应不是害怕逃跑,而是大声叫同伴们“里面有敌人,快跑!”,终于被敌人抓住。鬼子们逼雨来带路,雨来心想,跑是跑不掉了,不是带路吗,我把他们带到地雷阵里去。而且又想,我要是顺顺当当地带路,鬼子会生疑心,于是故意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鬼子被惹怒推着他走时,他先把鬼子领到假雷区,鬼子害怕地问他:“这儿真的有地雷吗?”雨来说:“不信拉倒,你踩踩试试看!”鬼子没一人敢踩。等终于到了地雷区时,雨来却大声嚷着:“前面,地雷的没有!”他一边走,一边镇定地琢磨:不能跟鬼子同归于尽,得想个办法逃走。离第一个地雷两丈远了,一丈远了,再往前走就踩着地雷了。这时候,雨来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他在水里扑藤着,故意从水里伸出脑袋喊道:“救命啊!”不一会儿,雨来好像被水冲走了,不见人影了。鬼子们以为真的到了无雷区,迈着大步往前走,没走几步,地雷响了。轰!轰!轰!200多个鬼子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做了我们的俘虏,只逃走了30多个。战斗胜利了,雨来从水里冒出来,混身是水,抱着湿衣裳跑来了。  

  看完小雨来这个故事,我真是又佩服又感动。他小小年纪,和我们差不多,怎么就能那么勇敢,那么无私,遇到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先逃跑,而是叫同伴们快跑。而且又那么的聪明,那么的机智,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牺牲,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雨来,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勇敢、无私的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将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学习,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指导老师:潘唯女】

观后感 篇6

  今天下午,由浦东新区泾杨学区组织了一次音乐欣赏探究性公开课,地点在浦东名校进才北校的音乐教室内。

  我们听课的十多位音乐教师首先被该校设置先进齐全的音乐教室所吸引。前墙上悬挂着一幅较大的投影屏幕,右侧是多媒体电脑操作平台,四周墙体上安置着环绕音响,艺术吊顶和侧墙安装了吸音设施,教室*后部分是三层的绒面两用台阶,教室中部是56张比较宽大的学生座椅。

  这是一间比较标准化配置的音乐教室。...为我们提供这一堂公开课的张开奕老师大方、开朗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学生们在课前已经按照教师的布置和引导作了小组分工,并且分别在课外完成了课题小结的演讲课件。他们的课题是“交响诗的有关知识”和“赏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结题演说和再欣赏。

  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的思路非常活跃,对音乐的理解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学生的课件制作都是用.PPT格式,画面、解说词以及音乐的搭配都经过他们各个小组精心的选择和制作,风格各异。学生们的解说和多媒体平台操作虽然略显紧张,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课件制作的能力还是让听课的教师们感觉到了学生们思维上的自由,以及他们良好的动手、自学能力。

  听完这一堂公开课,笔者有以下感触:1、现代化音乐教学硬件的配备的必要性。许多音乐教师在这里听课,除了看到了一堂有特点的好课,另外是找到了一种难言的失落感--“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太差”。面对未来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对于许多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一道很大的难题,许多音乐教师只能在公开课时才能享受一下多媒体教室。日常的教学条件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我目前所看到的学校里,像进才北校这样硬件条件优越的学校并不多见。

  2、一堂成功的音乐探究性展示课。发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立项进行主动探索是探究性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这一堂音乐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学生们从音乐线条的分析,到对乐曲的场景(音画)理解,从课件中为音乐所配的背景图片,到对乐曲创作时文化背景的分析,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思路。

  3、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化。课堂中,对乐曲的分析,对“交响诗”的讲解,几乎完全由学生代表(学生自制课件有力的辅助)来完成。音乐教师由执教者几乎变成了旁观者。在这里,张老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课前布置课题,分配任务。课堂中起到组织作用,在学生代表讲述完毕后进行综合评述。同时,在学生分析问题时,不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积极的诱导学生作出合理而又有个性的思考。

  4、我们其他音乐教师自己该怎么作。探究性课程在上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几年前风靡全国的黄全愈先生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介绍的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他们进行的所谓“学生课题研究”就已经为我们的探究性课程提供了很好、很成功的范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我们自己或者领导者对“探究性课程”理解的偏差,或者由于开展此类课程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牌子高高挂起之后做的又是一套。而小三门的音乐课要都要像进才北校那样去开展类似的探究课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我们拥有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的课堂,我们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探究性教学,自己当导师,让学生当主人。

  5、认识到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与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堂音乐课中,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与她平时对多媒体设备的学习和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即使如此,课堂中仍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缺憾:第一组学生展示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音乐背景图片,学生选用的是绿油油的梯田画面,梯田中隐约可见片片水稻,但是无论是多个学生评论背景是否合适时,还是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中,都没有任何人质疑梯田的问题,反而有更多的学生选用和认可了这一幅他们认为是绿油油的草原的图,教师也没有任何反应。不敢想象在梯田中行进的军队和商队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没有见太多世面的学生难以看出问题来情有可原,而教师没看出来,则为这堂音乐课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当然,这一点小问题远不足以影响到这堂音乐课的成功)。所以,我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是一件长期和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性学习。

  本文为一时有感而发,仅仅是为准备进行探究性课程的音乐教师们提供一点参考资料,论证多有不周。同时,感谢为我们提供这次探究性音乐课的上海进才北校和张开奕老师,是因为她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有了本站今天的话题。

观后感 篇7

  9月28、29日,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在上海举行,我校多位语文教师观摩了此次活动,并写出了学习体会。现发布部分教师攥写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金秋,丹桂飘香,2007年的9月28、29日,上海迎来了江浙沪三地小语的又一次盛会——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研讨活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上千名老师聆听了吴永军教授的报告,领略了9位新老名师的教学风采,真正地亲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享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初出茅庐的我,有幸目睹了名师的风采,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艺术美。

  第一堂课由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陈萍教师执教,所选取的篇目是《月光启蒙》,该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在整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带领学生们重温了孙友田儿时所感受的“月光般的启蒙”。陈老师的整堂课如一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诗,轻轻的吟唱让人陶醉、深情的描述让人感动,无痕的引读过渡又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商榷的是对“月光”的理解,似乎略嫌浅显。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是文中的一段叙述,个人觉得本节对文章尤其是课题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月光启蒙”,一般的理解是按照文章表面所呈现的,即母亲一直是在一天的劳作以后,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时,当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时给我讲故事唱民谣的,我一直是沐浴着月光听母亲的“启蒙” 的。但细细品来,似乎远不止这些。“月光”象征什么?月光象征着温柔,象征着一种柔情、静谧。“月光”代表着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事实上在本堂课中,陈老师深情的歌唱无不再现了当初“母亲”对作者的“月光启蒙”。再进一步,在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三个人物:母亲、外婆、父亲。其实,作者这样写是有深刻用意的:母亲是家族的缩影,家族又是黄河沿岸人民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月光”又可以理解为黄河两岸的“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民风”,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民风下成长起来的。

  当然,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见解,也许孙友田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这种想法!

观后感 篇8

  梦想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更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心里有梦,坚持梦想、追求梦想就会梦想成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乘着梦想的翅膀。本次的开学第一课,让我们一起开始梦想的第一课。

  开始上课了。第一堂课“有梦就有动力”中,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作为三堂主题课的开课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飞天梦”。十年前,杨利伟首飞当天,她在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冲出大气层,去看看太空中那个神秘的世界。十年后,靠着持之不懈的努力,小女孩成为我国的女航天员,并首次在太空授课。王亚平老师鼓励我们:“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付丽娟,一个在许多人前毫不起眼的名字,却为了梦想,开始了辛苦的伞队训练。所以,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动力!

  第二节课“有梦就要坚持”开始了。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惊动国际的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中,“最美舞者”廖智老师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双腿。她痛苦不已。她曾放弃重新起舞甚至重新站立行走的梦想。但她没有中断对舞蹈梦的追逐,在疼痛面前,她选择了坚持,对梦想的坚持!坚持给了她一次重生。她忍受巨大的疼痛,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并做了许多在自己健全时都没做的事。廖智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一旦你不再恐惧害怕,困难也不是那么难以战胜。

  第三节课“有梦就能出彩”讲述了关于钢琴的两个故事。知名钢琴家郎朗15岁出国学钢琴,当时作为替补,演出机会渺茫,但他立志做一名最勤奋的替补。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得到参加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纪演出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同样拥有钢琴梦想的还有黑龙江鹤岗的单亲妈妈郑亚波。,为给自闭症的儿子开发智力,她在2023年里坚持看视频自学弹钢琴,再手把手教给儿子。如今,当初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威已经能弹多首中外名曲,还能聊天唱歌。

  梦想就像混沌天地中的曙光,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放飞梦想,努力追求!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观后感 篇9

  第十讲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影视短论

  李 虹

  教学目的:1、培养文学社同学“读好书”“好读书”习惯

  2、读后感写法

  3、影视短评写法

  教学难点:1、写读后感时如何选择感受点

  2、怎样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准备: 读后感 影视短评各几篇

  教学设想:讲授、阅读、练习相结合

  教学安排:针对本校文学社成员的实际,在适当的阅读指导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读后感、影视短评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初中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二、谈观后感及影视短论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濛濛》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 练习 ●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 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视短评、读后感精选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彭端淑《为学》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 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 读彭端淑<为学>》讲评

  本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构思新,撷取的感受点也新。它不同于一般学生写《为学》读后感的思路立意,另辟蹊径,紧紧抓住富僧听说贫僧回来之后面有“惭色”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感受点,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态度,开展议论,阐述观点。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生气勃勃。

  其次,作者运用论据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论证中列举的苏洵、贝多芬、张海迪这三个名人是众所周知的,但文章摈弃了人们熟知的有关三个名人如何奋发成才的材料,却选取了他们在“没有实现理想而惭愧之后”“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这方面的材料。这三则材料不但鲜为人知,而且紧扣论据,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

  另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材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论证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课后写作练习:

  1、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写短评一则。

观后感 篇10

  今天观看了吕茂杰老师执教的《纸奶奶的生日》课堂教学录象,感受颇深。这堂课虽说朴实无华,但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值得我和我校的语文教师学习和思考:

  学习思考一:课前课后延伸——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课本中知识的学习。虽然,我们曾不断地研讨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所研讨的内容总局限于对书本知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本堂课中,教师将学习的时空延伸到了课前课后,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让学生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学习的外延,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学习思考二:实践活动——体现了能力的培养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1、课前布置了关于收集纸的内容,体现了对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2、课中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以第一人称“夸自己”(介绍一种奇妙的纸),学生通过表演,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体现了对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3、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的需要,争做小小设计师,设计出其他神奇的纸,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

  正因为在本文的学习中,有丰富的内容可学,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所以学生乐学、爱学。

观后感 篇11

  无可非议,《纸奶奶的生日》是一堂上得很成功的课。下面我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一、抓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一堂课中,时时可看到吕老师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痕迹。比如:在发现学生读课文时没有养成动笔的好习惯时,吕老师没有进行批评,而是委婉地指出:“我发现这个同学的读书习惯很好。边读边用笔划,这叫作‘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于是,学生听了都拿起了笔,边读边划。再如:指名一位同学读课文时,其他同学没有认真在听,吕老师又说:“一个同学在读时,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拿起了书。如果我们老师能像吕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愁学生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

  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吕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新知。而且吕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头戴头饰,以第一人称“夸自己”(介绍一种奇妙的纸)。这样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学生通过表演,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也真实地感悟到了纸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体会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进行课前课后延伸

  课前吕老师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纸的知识。学生通过上网或阅读课外书籍,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纸的资料。这其中对纸知识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就是对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亲自接触学习材料,除了可以扩大阅读量,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接受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外,学生利用信息为自己学习服务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得以培养。并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了课外延伸。如出示《庞大的纸家族》、《蔡伦造纸》录象等资料。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讨论:随着科技的进步,还能造出什么纸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虽然这只是点滴之举,但如果我们同他那样有这种开放的意识,日久天长,积沙成塔,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会获得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