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1

  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顺。

  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2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现代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国家如:**、缅甸和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达雅每年都会在此时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像是食品展、花车**、选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烟火表演等。而在清迈则会举办选美和**等活动,在泰国慎终追远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时人们也会携带祖先的骨灰坛前往寺庙里举行祭拜仪式祈福。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阅读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1)

——水族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

水族的风俗习惯1

  民间有尊**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辈儿女要特意缝制自制白布长衫和白布头帕敬献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人死实行土葬。死者系妇女,要由娘家验看后才能入殓合棺。入殓期间设堂开祭,请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宗教

  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尤其以鱼祭祀为其特点。19世纪末、210世纪初,曾传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水族人有挂兽骨崇奉神灵的习俗。人们猎获虎、豹、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习惯把兽角或头骨整齐悬挂在墙壁上或悬吊在门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也留头角悬挂,使野兽、鬼神望而生畏,不敢进寨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猎技。

水族的风俗习惯2

  饮食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糯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制成)、鱼酸(鱼虾制成)、臭酸(猪、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种。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加水用磨子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饭),放入泡菜坛中密封,经发酵,即成美味酸汤。食用时,把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广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放入,煮开即可。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汤调成蘸水,吃菜时要就着蘸水吃,其味鲜美,极为开胃。极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锅”,一大锅酸汤加蘸水几乎就是每日不变的'菜肴。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鱼,也习惯加入菜中,煮成一锅沾蘸水吃。

  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米酒。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服饰

  水族在建国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兼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胸前的银饰是节日才佩带的。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背带绣得十分精致,这也是她个人装饰的一部分。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2)

——泰国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

泰国的风俗习惯1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 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 而以双手合十, 状似祷告;泰国人称"wai"。一般来说, 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 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合十。

  以足部的下肢指向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 与人对坐, 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或若, 向某人指示任何东西, 请以手代脚。

  泰国人认为"头部"在字义上或象徵上是身体上的最高部分。因此, 他们是不容许抚拍任何人的头部, 纵使是友善的表现。同样, 观察泰国人的社交聚会, 年青人会在年长人士前刻意地把头部垂下, 下至不高于年长人士的身高, 以免留下"看不起"他们的印象。诚然, 这不是经常可以做到的, 不过, 他们的努力是受到重视的。

  ·公开宣示男女之间的意行为是难以接受的。你可能看过一些十分西化的年青夫妇, 手牵手的情景, 但是, 这样子只在开明的社群中常见。

  在泰国, 发脾气是下下之策, 特别是公然地发脾气, 至于想要的'也将无法得逞。泰国人认为这样子**了卑劣的仪态。然而, 保持冷静和*抑情绪则是上上之策, 至于想要的也将得心应手。

  若泰国人以你的名字代替姓氏称呼你时, 如:卜克先生或玛莉女士, 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因为, 他们是这样互相称呼的, 一般尊称"Kun"(先生、太太、女士)在名字前。

  通常泰国女性都是比较保守的, 请不要在未经她们同意的情况下, 触摸她们(身体)。

  泰国人认为人的右手清洁而左手不洁, 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 重要东西用左手拿会招来嫌弃。左撇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注意, 但在正式场合绝对不可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 还要双手奉上, 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泰国人吃饭用右手, 给别人递东西时也用右手, 以示尊敬。如不得已要用左手时, 先应说声“左手, 请原谅”。

  与左手一样, 脚掌也被认为是不净的。在入坐时, 应避免将脚放在桌子上。用脚尖撞人或指人都会被严厉地呵斥, 也绝对不能把脚掌冲向佛。泰国人认为脚部是卑贱的, 只能用来走路, 不能干其他事情, 例如用脚踢门和用脚指东西等。坐着时, 不要翘起脚和把脚底对着别人。妇女落座, 要求更为严格, 双腿必须并拢,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文明, 缺乏教养。

  在泰国的公众场合, 不要做出有损风貌的举动, 如拥抱、亲吻或握手, 这被认为是不符合当地风俗的。另外, 仅在某些海滩允许**晒日光浴, 在其他地方, 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 尽管未构成犯法, 但是违背泰国人的佛教理念。泰国男女间讲究授受不亲, 即使在公开场合跳舞时, 身体也不可接触。

  泰国人不用红笔签名, 因为泰国人死后, 要在棺材口写上其姓氏, 写时用的是红笔。泰国人喜爱红、黄色, 禁忌褐色。人们习惯用颜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日为红色, 星期一为黄色, 星期二为粉红色, 星期三为绿色, 星期四为橙色, 星期五为淡蓝色, 星期六为紫红色。人们常按不同的日期, 穿不同色彩的服装。过去白色用于丧事, 现在改为黑色。

  在人经常走过的地方,如门口、房顶等禁止悬挂衣物,特别是裤衩和袜子之类。

  在一些农村里,忌赞美别人小孩子长得漂亮。

  不能拣水灯。泰国人在泰历的每年12月月圆时要举行水灯节,这是泰国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观看水灯时一定要注意,无论那水灯多么精致美丽,都绝对不能拣起来,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避免谈论的问题:**、腐化、王室成员。即使是朋友之间,也不喜欢谈论个人问题。

  假如你冒犯了别人,要微笑,说“对不起”以示歉意,还要双手合十。

  进入泰国人的住宅之前要脱鞋,不能踩门槛。如果主人坐在地板上,客人要照样行事。脚不要交叉,把腿卷屈在身体下面,不要露出脚底。

  给泰国人送礼,最好选用有包装的食物、糖果等,并以右手递给受礼者。如果泰国人送你一件礼品,在接受礼品前应先合十向他们表示感谢。除非对方要你打开,否则不要当面打开。

泰国的风俗习惯2

  泰国寺院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请在进入佛教寺庙时衣着得体端庄, 身着任何的短裙、短裤或袒胸露背装都将不得入内。在进入到佛堂、**寺或私人住宅时, 游客需要脱鞋, 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

  游览佛寺前, 先检查一下衣着, 袒胸露背者及穿短裤、背心者是禁止入内的, 甚至衬衣没塞进裤子、袖管翻卷在胳膊上的人也不准进佛寺的门。游客在进入佛殿前还要脱鞋,否则, 会被视为沾污佛堂。游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做出轻率的举动, 就被视为**滔天。拍摄佛像尤其要小心, 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

  不要触摸佛像,不要爬上寺院内外的任何一尊佛像。对所有佛像, 不管大小都要尊敬。不要把佛像放在裤袋内, 泰国人认为身体的下部接触佛像是对佛像的亵渎。不能手指僧侣, 不能接触(身体)僧侣。尤其女性不许与僧侣握手, 在汽车上不许与僧侣邻坐, 即使是僧侣主动前来打招呼(外国女性常遇到)也应礼貌地拉开距离。

  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 宜托男士转交, 如果要亲手赠送, 那么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 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 过程中僧侣是不容许碰触女性的。

  遇女尼时, 男子亦要小心不要触及她们身体。

  遇见托钵化缘的和尚, 千万不能送现金, 因为这是破坏僧侣戒律的行为。

  晴天路遇和尚时, 如果从和尚面前经过, 必须绕开和尚的身影。按佛教说法, 和尚的身影即和尚本人, 跨越和尚的身影, 等于跨越和尚, 这是对和尚不尊重的表现。

  在给僧侣拍照前, 应先征得同意, 拍照后应有礼貌地表示谢意。

  泰国法律中, 有部份是关于保护宗教的, 这些法例不单指佛教, 也包括**其他信仰。不懂得宗教禁忌的人, 即使并非故意侮辱宗教, 也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在**寺内, 男士要戴帽, 女士应穿长裤或长裙, 头发用领巾包扎。进入**寺内也要脱鞋。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3)

——泰国风俗习惯

泰国风俗习惯1

  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

  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

  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

  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4)

——风俗习惯的作文10篇

风俗习惯的作文1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鞭炮,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

  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

  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

  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风俗习惯的作文2

  新年来临之际,包饺子莫过于*最传统的习俗了。但对我这南方孩子而言,新年的饺子甚至能与那些燕窝鲍鱼相媲美。今天可是喜庆的大年初一,我也终于能如愿以偿,不仅能尝到美味的饺子,还能亲自过一把包饺子的瘾儿。

  我们一家子五口正在厨房里热热闹闹地准备饺子的原料:新鲜的肉末、绿油油的韭菜末、糯软的.粉丝、片儿薄的皮子,还有盐、味精等调料。这些原料经过了爷爷的烹炒、加工,终于摇身一变成为一盆香味四溢的肉馅。接着,待我向奶奶“拜师学艺”后,就轻松地包起了饺子:我先操起一张雪白的皮子摊在手掌上,用筷子夹了些肉馅放在皮子**;然后再将皮子的边儿紧紧捏拢,使肉馅密不透风地躺在睡袋一般的皮子里;为了美观,还要将皮子边儿捏得凹凸有致——这下,一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制作完成。虽然它看起来大腹便便、站立不稳,但毕竟是我亲手报的第一个饺子啊。接着,我捋了捋袖子,又一丝不苟地包起第二只、第三只……没过多久,满满一桌小饺子便陆续跳下了铝锅,在热水里欢快地上下翻腾。

  不多时,一股肉香扑鼻而来,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争先恐后的**桌。垂涎三尺的我抵挡不住诱人的香味,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只饺子,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这饺子皮薄馅嫩,饱满多汁,简直就是“山珍海味”啊!

  这次包饺子既让我一饱口福,又使我亲身体验了包饺子的乐趣,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乐事啊!

风俗习惯的作文3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风俗习惯的作文4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到了,这让我想起了春节里习俗,例如祭灶、贴对联、包饺子、放炮等。

  我喜欢的习俗是放炮。说起放炮,它还有个来历呢!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今年,我买了许多许多鞭炮、擦炮、烟花、和大雷子。我可以尽情的'燃放烟花爆竹了,让这一些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吧!

风俗习惯的作文5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风俗习惯的作文6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风俗习惯的作文7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

  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我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齐。

  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一样形状,形形**、玲珑可爱。

  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明白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风俗习惯的作文8

  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之后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之后,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资料大都是****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炒韭芽、**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齐卷进春饼里吃。

风俗习惯的作文9

  深秋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一群群大雁飞向温暖的南方,果园里的果子被摘光了,树上光秃秃的,地上铺满了落叶,田野里的稻子收割了,原本金黄的海洋变得只剩下了灰色的泥土。

  但是,在我的家乡里,确实另一番景象。农家院子里却非常热闹,因为我看到人们正忙着晒秋天的果实呢!家家户户的水泥晒场上铺满了金黄的稻子,粒粒饱满的稻谷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人们每过三十分钟用晒谷板给它们翻个面,这样每粒稻子都能晒到太阳了。有的人家在晒橙黄色的胡萝卜丝,先把胡萝卜**,再用刨子刨成很细的丝,铺在竹匾里,几个太阳一晒,就能把它晒得又干又脆,然后就能泡上一杯温暖的萝卜丝青豆糖茶了,真是红绿相间,又美又甜啊!

  农家院子里的晒秋,还有更多秋天的果实。我看到了翠绿的青菜,挂在了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大小不一的南瓜越晒越甜,还有红艳艳的辣椒,一串串火红火红的就像过年时的鞭炮,还有紫红的番薯舒服地躺在地上晒着太阳呢!

  晒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还给我带来了秋天的温暖。虽然大地一片萧瑟,但是农家院子里却是五彩缤纷。

  作者:许博伦,长兴县实验小学

风俗习惯的作文10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5)

——**的风俗习惯3篇

**的风俗习惯1

  尽管**文化大多能接受边走边吃东西,但***认为边走边吃东西很懒散,很多人认为在公共场所或火车上吃东西不合乎礼节。不过,这方面倒是有一些例外,比如在街上边走边吃冰淇淋甜筒就没关系。

**的风俗习惯2

  以**礼仪来说,吃东西不应该发出声音,特别是在吃面、喝汤时,但***却认为吃面时发出声音并非无礼,而是表示吃面的人觉得面很好吃。事实上,如果你吃面发出的声音不够大的话,别人甚至会认为你不喜欢这道面食。然而,***认为在餐桌上打嗝很没礼貌,这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

**的风俗习惯3

  在上下班的尖峰时间,火车站会有一些身穿制服、戴着手套和帽子的“推手”(Oshiya)出现,他们的工作就是将乘客推进拥挤的车厢内,以确保车门正常关闭,而且没有乘客被夹到。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6)

——京族的风俗习惯3篇

京族的风俗习惯1

  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渔箔颇象古代的八卦阵。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篱沟”,状如漏斗。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鱼室彼此相通,各入口处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阿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退潮后的渔箔边,还是满载归来渔船旁,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京族也有与渔业生活有关的禁忌,如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不吉利,渔民最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7)

——**风俗习惯 (菁选2篇)

**风俗习惯1

  **(Japan),全称**国,位于亚洲东部、太*洋西北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国家。其国名取“日出之国”之意,**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方千米。素以干净整洁而闻名于世的**,在环保、垃圾处理等许多方面堪称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和国民素质。至今,这里仍较好地保存了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的**传统文化。那么除了这些之外,**风俗习惯还有哪些呢?

  ****并未规定法定语言。所以日语并非**语言。但是实际上日语是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实际上的**语言。称呼:称呼***时,可称之为“先生”、“**”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其来自于唐朝文化。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和服是**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人对吴服的称谓,***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风俗习惯2

  ***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

  一般***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或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坐的姿势:在学校、公司一般都坐椅子的。但在家庭里,***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坐在“たたみ”(榻榻米)上的生活。最近,在普通家庭里,西洋式的居室和餐室多起来了,所以不坐“たたみ”(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这种方式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洗澡:***洗澡不仅是为了**身体,而且是将身体浸在浴池里,慢慢地暖和身体的一种习惯。所以洗身体和去除污垢都在浴池外面进行。浴池里的热水可以加温,当热水减少时,可以再添水加温。几个人进同一个浴池,意味着大家是非常亲近、互相信任的朋友,最后一个人洗完澡后,放掉浴池里的水。

  不吉利的数字:***忌讳“4”和“9”。因为“4”的读音和“死”相同;“9”和“苦”的读音相同,“9”意味着苦。 原本***年并不忌讳“13”的,但因欧美忌讳“13”这个数字,而受到欧美文化影响**有许多人也开始觉得“13”也是不吉利的数字。现在**许多旅馆房间号和停车位没有4、9、13这几个数字。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8)

——苗族的风俗习惯 (菁选2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1

  大花苗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标志,那么服饰则**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着苗家刺绣最高水*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大花苗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雷山巴拉河支系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苗族的风俗习惯2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性的有:

  1、赶年常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常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常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常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泰国新年的风俗习惯 (荟萃2篇)(扩展9)

——汉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汉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1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

  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均律,汉族皆**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饮食习惯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