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篇一
课题: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
生态环保与发展
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 11级地理(1)班
28121101017
彭仁菊
生态环保与发展
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生态环保虽然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在人类面临自身利益与生态环境的选择时,却又是另一回事了。电影等文化产业可能会破坏生态;修建大坝无疑会改变生态结构,影响生态发展;而农业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对产量的要求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以及生态环保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也是一个可怕的隐患??人类在发展,但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发展只是倒退的开始??
关键词:生态环保 环境与经济 电影工业 农业生态 生态保护法
引言: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外的很重要的主题。世界各个国家都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尽管人类意识到了破坏生态环境所需付出的代价之沉重并也逐渐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就目前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与实行,主要是与个体或群体组织的利益有冲突,究其原因是环保意识扎根尚浅,人们缺乏一种像路不拾遗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生态经济道德观,说它们像,不仅因为它们都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们对他们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相近,路不拾遗是高尚,但自私的心理会觉得“反正没人知道”、“不要白不要”。所以从道德角度看,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一、文化产业牺牲环境换利益
当保护环境、走生态环保之路,日益成为社会团体的责任时,电影工业却没有把环境保护纳人电影生产过程的考虑范围。中国电影界的导演们以促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为由,以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危害为代价,拍摄出一部部并不“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无疑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电影发展的某种偏颇。
2006年5月9日,在杭州举行的“城镇和风景区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无极》剧组破坏生态的事实作了严厉的批评,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006年5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通报了电影《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调查情况。指出《无级》剧组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并责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依法对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
无极布景前的碧沽天池
昔日的碧沽天池 留在碧沽天池边的“海棠金舍”残体
《无极》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投资方投人巨资,为了要求票房和经济回报,影片拍摄中追求场面恢弘画面绮丽也在情理之中。但《无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忽略了生态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后代人的环境权利为代价拍摄影片。《无极》的拍摄完成不仅有经济的投人,还有大量不可弥补的环境生态的投人。最后留下的“烂摊子”充其量给钱了事。就像某当事者所言,《无极》剧组已经给当地政府留下了大量的财物,希望在剧组离开后,有关部门能清除所有垃圾和建造。但是,这种否认破坏香格里拉环境的说法只是一种责任的推卸,而且这种用“钱”来换取“原始生态破坏”的逻辑是对生态和法律的挑战和蔑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极》的成本是巨大的,是无论多少票房都挽回不了的。《无极》只看见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伦理效率和伦理精神都随着生态的破坏而遭到了践踏。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阴阳和谐,万物生长;阴阳不和,万物枯竭。”可见人与自然和谐之重要。目前,我们也不能把破坏生态环境的矛头唯一地指向《无极》。《无极》只是破坏生态经济道德的载体而已。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很多省市的景区管理者看来,剧组到本地拍摄是“难得的机遇”,可以由此扩大景区影响,也能收取一些费用,于是争相打起“影视旅游牌”。不少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在对普通游客实行限制的同时,却对影视“英雄”、“侠客”们敞开怀抱,也正是出于同样原因。但是,在看似“双赢”的局面背后,却是这样的现实:一些影视剧组考虑的只是美丽的画面能否带来票房,能不能猎奇,能不能有看点,以至为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惜糟蹋生态环境,完工后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就像某当事者所言,“留钱”了事。许多原始生态是数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破坏了便无法复原和再生。这些原始生态景观任何人都没有权力破坏,任何人也没有权力允许破坏。剧组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都应带头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拍什么作品,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无论是什么人,都不能凌驾于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规定之上。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电影的拍摄,选取风景秀丽的名山秀水、古色古香的历史古迹、人迹罕至的荒漠大川拍摄,是无可厚非的。在美轮美灸的背景中演绎奇异浪漫的故事,在提供给观众艺术享受中获得市场回报和国际影响。但是,在将绮丽壮观的美景摄人镜头时,却将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悠意破坏,甚至酿成难以估量的损害,这就令人愤感、遭人谴责了。电影拍摄似已成为自然的祸害、生态的杀手了!就像好莱坞环保大片《后天》的尾声中说道:“我们为了自身的便利,忽 视了环境,一直以来对环境肆意破坏,从来没想过要付出代价。现在,我们知道错了。”
一)、改造大自然利民?
如今对于人类主宰大自然之说虽然早就站不住脚了,但是人类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天真想法,改造大自然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得看动机,是为了改善大自然,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峡 修建大坝就是一个值得争论的例子。
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8个方面: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社会舆论对大坝与生态问题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坝址上建坝,带来的生态问题是不同的,所以也不可一概否定建坝。
研究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当人类认识到这种掠夺式开发的严重危害后,便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大坝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
尽管当前关于大坝与生态问题的争论很多,但不少人对大坝导致的生态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或者说并不准确。要正确处理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首先必须冷静下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坝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分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一般性问题。我认为,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 态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移民问题
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移民问题是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3)对大气的影响
国外舆论在谈到大坝与生态问题时,首先谈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坝建设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有原因的。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在北美洲,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些大型水电站的水库淹没了大片森林,水库蓄水前,又没有能力大规模砍伐清库,林木便长期浸泡在水中。树木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益于生态环境;但经水浸泡腐烂后便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从世界范围看,这个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国际上把对大气的影响看作建坝对生态的影响的首要问题。(4)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当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对航运的影响,譬如过船闸需要时间,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的出现;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等等。这些都是修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5)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这里的鱼类是特指的,生物物种则泛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当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洄游鱼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鲟鱼,相当一部分是在北纬45°左右的日本北海道与我国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等河、海之间洄游。而且,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类,有一些河道并没有洄游鱼类。世界各国在建坝中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我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在解决中华鲟洄游问题时选择了人工繁殖的办法,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6)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7)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带等不良地质灾害。(8)溃坝
可能造成溃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坝运行不当,工程质量问题,或遇到 超标准的负荷,也有可能是战争带来的人为破坏等。
从原始社会的“天人合一”到掠夺阶段提出“人定胜天”,再到目前我们所追求的“人天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4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村镇,环境污染,生态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村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起步阶段到停滞阶段,再到恢复和发展阶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最后是快速发展阶段。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七大已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村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起步阶段到停滞阶段,再到恢复和发展阶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最后是快速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法律与生态环保
面临着中国环境问题的巨大考验,仅仅依靠行政机关的硬性管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引入环境经济的法律手段,通过其固有的市场竞争机制达到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通过体制内部的各种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以期适应中国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更大挑战。
谈及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之建立,上可溯至春秋时代,早在《逸周书·大聚篇》中就已有了关于禁伐山林等环保措施的规定,可见在这一点上我们国人并没有落后于西方。然而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即使早已有之,而其积极的环境保护立法也并不落后于人,究竟为什么还是会遭到种种自然灾患的遗害,环境破坏问题接连不断甚至有所加重呢?探其原因,关键一点在于大量的环境立法并没有得到有力地实施,中国的环境法律尚待通过更有效的机制使之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而将环境法律的经济机制引进环境保护的立法中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总结: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的不是高科技、创造力,而是一个前提,一个能让我们发展下去的前提,那就是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一个生态环境完好的家园,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谋发展的行为都将被证明是错误的取向,我们走在地球的顶端,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妄为,保护生态,才能去创造我们的未来。
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篇二
生态与环保考查课论文 题目:生态与环保
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主要措施、可持续发展观
关于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因此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做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作用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现在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厂每天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而且越来越多的有污染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转向农村,而这些国家或者这些不发达地区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引入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致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二是臭氧层遭破坏。每年春季,南极上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消失40%-50%。近60年来,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已排放1500多万吨,目前年排放量竟达到100万吨。三是土地沙漠化,由于植被遭到破坏,过多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过度伐木、放牧等原因,每年都有许多耕地变为沙漠,另有一些耕地丧失生产能力。土地沙化正急剧缩减着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国土。许多地方因沙漠化趋势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四是水资源污染。人类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其中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品污染的不少于三分之一。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疾病死亡的人口达2.5万。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所以更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五是海洋污染。是由人类向海洋大量排放废物或污物、有害物质进入海洋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它使海水水质变坏,使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受到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健康。六是绿色植被锐减,在过去一万年里,因开发农牧业、建设城镇而砍伐森林,使全球森林植被减少了三分之一,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场退化都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前者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灾害加剧。后者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导致草场的鼠虫害加剧。七是物种濒危。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生物种群的锐减,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类前途的致命威胁。因为每一种生物都是由几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自身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每一种生物的基因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资源,物种的减少将是我们人类巨大的损失。八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并将使南北极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可能被淹,不少岛屿面临消失的危险。九是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到203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多的人口会对生存空间造成压力,需要更多的资源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各个国家都采取了措施来保护环境。我国的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兼顾,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晋工程等。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线路科学选址,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强。非牧场草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监管。
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
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违法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
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建立休渔期制度。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采矿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通过严格执行以上七方面内容,中国的环境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是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让世界重新美丽起来。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树立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篇三
生态环境保护之可持续发展思想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不同侧重的定义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 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edivard 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
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 spath)认为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 或?密封式 ', 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 ”(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的目标。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要把消除贫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的问题来考虑;(2)代际间的公平即时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以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各国拥有着按其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可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三)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发展共同的认识,提高共同的责任感,既保证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四)需求性原则 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主要包括三种需求:(1)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活资料;(2)环境需求:人类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更和谐所需求的条件;(3)发展需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为了使生活更充实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举例
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被层出不穷的暴露出来的严重威胁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所困扰了,其中包括各个方面的:农业,工业,城市建设以及资源产业。
而稍具体地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以下列举其中的几点环境问题:
(1)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3)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
另外,记得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过一点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现如今,我们混乱的垃圾处理方式确实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我国人口众多,每一天只是生活垃圾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再加之现代科技生活产品会造成的污染常常会更大,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国家慎重考虑制订方案尽快解决的问题,否则,一为味的先污染后治理,势必造成发展不可持续,资源消耗殆尽的结果。
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举例
首先,关于酸雨的防治
控制酸雨的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最主要是减少so2和nox的排放量(控制酸雨的经济刺激措施的有:征收so2排污费,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 加强监督管理的措施中,理解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且合理的工业布局、城市规划有利于控制酸雨的发生;使用低硫煤(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优先使用低硫燃料、节约用煤、型煤固硫有利于防止酸雨的发;加强型煤
固硫的概念,所谓型煤固硫,就是在型煤加工时加入固硫剂,煤在燃烧时不排出so2,从而实现燃煤固硫,固硫率可达50%左右;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会对减排so2作出很大贡献另外加强对尾气排放的控制(控制汽车尾气的方法有:制订各类汽车的废气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尾气净化器及节能装置;使用“绿色汽车”等。);而扩大绿化面积、公众的积极参与也会有利于防治酸雨。其次,有关于节约水资源
在计划上,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将节水、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和发展。在体制上,切实加强流域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费等经济杠杆,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在法治上,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水资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学的科研模式,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组工程问题,而且要紧紧围绕我国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将可持续发展应用于实际
总而言之,无论我国还是世界,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都不容乐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节约做起,从对于能源使用的自我约束做起;还要认真学习知识努力完善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恢复我们生态原本的美好,建设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
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篇四
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现在在改善这种情况,但在这之前还是要多想办法环保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汽车怎么环保吧。
【摘 要】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活力,但是汽车工业也带给人类不少负面的影响。严重的汽车交通事故,能源过度消耗、浪费及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汽车工业甚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此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开展安全性高、能耗小、污染低及零排放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汽车节能与环保是目前国际性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节能;环保;新能源
前言
汽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交通事故,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汽车的节能与环保是目前我们急剧解决的社会问题,汽车尾气污染已占大气污染的百分之七十,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们的首要污染源。撰此论文目的之一就是呼吁全社会都能增强节能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考虑对策,不增强节能与环保意识,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人类将无法生存。
本文从“燃油汽车节能与环保”、“开发新能源汽车”和“交通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来分析,并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使用及保养有机的结合,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汽车节能与环保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一、燃油汽车节能与环保
汽车排放的废气已经使我们的空气遭到严重破坏,汽车尾气已成肺癌高发推手,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悬浮微粒,这些有害气体及有害物质可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呼吸困难、长期肺损伤,最终引发肺癌。所以我们人人增强节能与环保意识势在必行,目前绿色能源已逐渐成为国际性的汽车发展方向,同时开发新能源技术,也是创建我们美好家园的最好途径。
汽车节能同时有利于环保,汽车节能主要途径有:车型小型化、轻量化;持续改进发动机效率和排放技术;合理使用汽车和改变行驶环境。
汽车小型化、轻量化节油:我们所说的汽车小型化、轻量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用轻质材料替代原有材料,而是在满足汽车使用要求和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先进的设计技术与轻量化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包括从材料到零部件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材料回收与再生技术、零部件维修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支撑技术的突破。节能环保与汽车排放要求逐渐严格。轻量化是降低排放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小型化、轻量化、紧凑型设计来实现节油耗降排放。
持续改进发动机效率和排放技术:提高燃油发动机燃烧充分度,提高单位油耗功率和扭矩,可以直接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如最近几年研发出来的缸内直喷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应用了稀薄燃烧技术,就是说它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空燃比要大于理论空燃比,混合气浓度比普通电喷发动机更低。混合气浓度降低了,那么经济性也就随之提高了,跑同样的路,应用稀燃技术的发动机就会更省油。
提高驾驶技术节油:驾驶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驾驶方法也是影响燃油消耗的其中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同样条件下,用同样的车,驾驶员的操作水平不同,油耗可相差15%~25%。就是同一驾驶员,只要稍加改进自己驾驶不合理的部分,也能见到明显的节油效果。因此提高驾驶技术,改进操作方法是最根本的节油途径。出行前了解路况,避免车多的路线;尽可能的为爱车减负;切忌急踩油门、急刹车和急加速,高速路上尽量以经济速度运行,切忌低挡高速行车;尽量高挡位行驶,手动变速器的车辆在车速稳定后应及时换高挡位;避免长时间怠速。停车等待尽量将引擎熄火而不要让它一直空转;使用空调时挡位应适中。高速行驶时不开窗;电喷车不必暖机行车,也不宜大油门起步,引擎低温运行更废油。
爱车的保养对节油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检查胎压。要让胎压保持标准值范围内。胎压过低会增加车辆油耗,符合规定要求的胎压可以降低油耗3.3个百分点;定期更换机油,注意清洗积炭和滤清器,及时更换火花塞等;要到正规加油站加油,按照爱车的压缩比标值选择合适标号燃油,标号偏高或偏低都会造成气缸和喷油嘴积碳增加,缩短使用寿命;尽量不要增加车内耗电设备,以免增加发电机的负荷;磨合期要避免负重、超速以及低速行驶。
二、开发新能源汽车
燃油汽车节能技术的重要性凸显,更主要原因为目前我国石油进口已接近60%的红线,缺油的压力非常大。所以除了推广燃油汽车节能之外,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并且取得了可观的进步。
2.1 纯电动汽车
未来的汽车将启用绿色能源,其中电动汽车将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同时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人们对环保的强烈呼声,电动汽车将越来越多地在各大城市取代石油能源汽车成为一种代步工具。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最终的未来动力,还是要靠电力。电动汽车的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等特点,是我们急需的。
特斯拉引发对电动车的再次关注,但大量普及仍需时间。考虑到纯电动汽车推广城市补贴细则出台,北京、上海等地拍照政策倾斜,纯电动汽车汽车销量可望迎来小高峰。但考虑到购置成本、产品稳定性、充电设施等因素,电动汽车大量普及仍有待时日。
目前福田汽车自主研发的迷迪电动汽车2008年已在北京各大郊区运行,其融合了福田汽车欧洲各合作伙伴等最先进技术打造而成,拥有纯正的欧洲血统。迷迪电动汽车200公里/单次充电,目前续航能力还有限,只能跑短途,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会使电动汽车更成熟。
2.2 混合动力汽车
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宝马i3全球发售,又在法兰克福车展推出i8车型。比亚迪近期推出第二代双模车“秦”,关注度亦较高。沃尔沃即将上市的全新xc90也将推出混动版。未来汽车市场,混动作为一种过渡产品,具有既不受充电桩的限制又可在短途中充分节能的特点,将更加普及。
2.3 燃气汽车
又称为天然气汽车,主要分为液化石油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两种。燃气汽车主要以天然气为燃料。它的co排放量比汽油车减少9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7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35%以上,是较为实用的低排放汽车。燃气汽车已在世界和中国得到了推广应用。福田lng欧辉客车就已展示了pm2.5排放的领先优势,现在,福田欧辉客车已经拥有高压电器安全技术、充放电保护技术、lng车用发动机技术等多项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环保客车服务于大众。实现了天然气汽车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为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4 醇类汽车
利用醇类燃料做能源驱动的汽车。即甲醇和乙醇,醇类燃料可以与汽油或柴油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混合燃料,亦可以直接采用醇类燃料作为发动机的燃料。与汽油相比,醇类燃料具有较高的输出效率,油耗较低。由于燃烧充分,有害气体排放较少,属于清洁能源。作为醇类燃料的推广,主要困难是甲醇产量较低,成本稍高;甲醇有毒,公众不易接受;冷启动困难,具有较强腐蚀性等。随着技术的进步,醇类燃料仍将有很大的发展使用空间。
三、交通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国内的道路拥堵和车辆不合理使用现状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紧研究改善交通网络布局,开发并推广交通联网指挥和预警等公路信息化的交通调度手段。改善公民出行意识,提高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的比重,也是政府推动的另一个方向。
此外,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是最好的突破口,有助地方政府实现节能减排。公交车主要运行于城市中心区域、且行车线路固定、车体空间大,适于推广新能源技术,有利于降低城市中心区污染。2009年初开始的“十城千辆”电动车示范工程,驱动新能源公交车发展,此后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展至20个。2023年11月公布的首批2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或地区,预计未来2~3年需求规模接近25万辆,其中6万~8万辆为新能源客车。
未来汽车能源由石油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将被打破,尽管石油能源汽车在未来三、四十年内仍会保持领先,但由于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以及醇类汽车的迅速发展,石油能源汽车很快将走下坡路。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其下降速度将急剧增快。就整个21世纪而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更多环保型汽车如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氢气汽车以及其它多种能源汽车活跃的多级模式,展望未来,汽车工业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将要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人们乐观地期待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能使人类克服石化能源耗竭与环保的问题。
不管未来人类驾驭汽车的方式如何,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已愈行愈近,全球汽车工业也正在不断地摒弃与自然对抗,采用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而这样一种和谐,必定根源于能源效益的不断提升,根源于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根源于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
20xx年7月9日我国总理李xx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决定将自9月1日起免征部分新能源车购置税,这对于新能源车发展可谓是一针强心剂。会议决定,自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意见》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产学研用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拉动;坚持双管齐下,公共服务带动;坚持因地制宜,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意见》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
北汽e150、比亚迪e6电动车2023年将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让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为可持续发展增添能量。
四、结论
汽车产业的节能与环保是一项投入大回收期长、社会公益性强的工作,单凭汽车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国情出发,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共同营造消费节能环保型汽车的良好氛围。从我们自身做起乘坐、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新能源汽车还是新生事物,还需要继续探索、不断改进,切实推进汽车产业的环保与节能,让我们共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沿平.汽车先进技术论坛丛书[j].[2]蔡凤田,等,编.汽车节能与环保实用技术[m].[3]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j].[4]搜狐汽车.7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ol].
生态与环保论文3000字 生态环保论文1000字篇五
七、矿区环保与生态重建
194.温和条件下煤中有机化学品的直接分离技术
简介:温和条件下煤中有机化学品的直接分离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主要用于在温和条件下从煤中直接分离一系列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为化工企业提供丰富的化工原料。目前,由于炼焦占原煤总重量2~7%的焦化副产品——煤焦油的生产量受到制约,而市场上对焦化化学品的日益增长,预计对这些高附加值的焦化所得的有机化学品的原料需求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大。
技术特点:苯族烃,特别是萘系和稠环化合物主要用于染料、医药、树酯单体等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中,占世界上95%以上的上述2~3环的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炼焦的副产品——煤焦油中,这些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内外采用传统的高溜裂解工艺分离所得,无法经济地利用合成方法或从石油化工产品中获取。
该技术选用几种有机溶剂在常温常压下依次萃取原煤(一般选用高变质褐煤和烟煤,研磨至过200目筛),将煤中有机质分成5个级分。第1级分的主要成分是多取代烷基苯、萘、烷基茚满、1-甲基萘、2-甲基萘、二甲基萘和邻苯二甲酸酯,还含有少量三甲基萘和长链烷烃,该组成不因煤种而变。这些成分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医药、农药、染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其中邻苯二甲酸酯本身可作为增塑剂等使用。第1级分的含量与煤焦油中的轻质成分(即除去焦油沥青的成分)相当,但组成简单得多,易于分离。第2级分主要成分为长链烷烃,还含有少量邻苯二甲酸酯,其中长链烷烃的含量因煤种不同差别较大。长链烷烃可作为高级石蜡用于包装材料等。第3级分的主要成分是3-7环缩合芳香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除可用于合成染料和荧光剂外,还有诸多特殊的用途。前3级分的总量占原煤的10-20%。第4级分主要由萜类、蒎类和8环以上的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组成,其中某些萜类和蒎类可直接用作或作为中间体合成治疗疑难病症的药物。由第4级分还可以合成高级碳素材料。前4级分的总量占原煤的20-85%。第5级分为残渣,富集了煤中全部的无机矿物质,可通过气化利用其中残余的有机质,有报道表明其气化速率是原煤的4倍以上。
利用该技术开发的工艺操作条件温和,所用溶剂可以充分回收并循环使用,不造成环境污染,可以实现煤炭资源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洁净和高效利用。
服务方式:合作开发或提供技术服务、咨询。
195.采煤塌陷地复垦与利用技术
简介:我国煤矿塌陷地数量大,分布面广。由于地貌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形式不完全一样。本成果是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煤炭部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完成的,形成了充填复垦、非充填复垦、充填复垦场地建筑利用、复垦土地生态利用、景观再造、复垦土壤重构等多项创新性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土地塌陷治理与复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主要技术特点:充填复垦: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水工余土等矿山固体废弃物回填采煤塌陷区,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复垦的土地可用于工业场地、居住用地、园林或农业种植用地、休闲游乐场所。矿山固体废弃物100%得到利用,塌陷地充填复垦率达到15-20%。
非充填复垦:根据塌陷后的地形特征、地表水、地下水赋存状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可将塌陷积水区恢复为原用途或其他用途。平均塌陷积水深在2米左右时,可复垦为耕地50%以上,矿山非充填复垦率达到80%。
充填复垦场地建筑利用技术:回填深度1米至12米,建设1-2层民宅、多层工业厂房或办公用房。
复垦土地生态利用:利用生态位等生态学原理,实现复垦土地垂直空间立体利用、平面生物链利用模式
景观再造:将采煤塌陷地复垦、矸石排放、矿山工业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沟渠路林村厂矿的合理布置,再造优美和谐的矿山新景观。
复垦土壤重构:充填与非充填复垦土壤经过2-5年的改良,达到甚至超过原土壤生产力水平,并有效防治固体废弃物充填产生的污染等危害。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淮北、开滦、兖州、西山、平顶山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建立国家级土地复垦示范区3个,规模均在600公顷以上。
服务方式:提供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196.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规划和设计技术
该研究成果是根据我国露天矿排土场的具体特点和治理要求,开发出了一套优化利用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地复垦规划和设计技术。主要技术成果是:(1)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及水资源平衡和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2)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客土回填工程、道路工程、灌排水工程、护坡林工程以及电力工程等方面规划的理论和方法。(3)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客土回填工程、道路工程、灌排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典型田块工程等方面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整个研究成果已在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大型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进行了具体应用,面积为15000亩。从而使该排土场配套和完善了田、水、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治理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恢复了矿区破坏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该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规划和设计,其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露天矿山排土场土地复垦的规划和设计,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197.煤矿塌陷地破坏机理及其合理复垦利用技术
该成果在揭示煤矿塌陷地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合理复垦利用煤矿塌陷地的技术。主要创造性成果是:(1)揭示了开采沉陷对耕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空间变化规律,而且明确了开采沉陷使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机理。(2)提出了煤矿塌陷地合理复垦利用系统评估的原理、内容和程序,并提出了对复垦方案进行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3)提出了煤矿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复垦超高设计及其地基压实技术,并通过试验确定了煤矸石充填的最优含水量、最佳厚度、最适压实遍数等各种参数。(4)提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剖面构造的挖垫顺序技术及其复垦土地标高设计技术。(5)揭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时空演化规律,提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及其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
该研究成果推动煤矿塌陷地土地复垦技术水平上升新的台阶,并促进煤矿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复垦和泥浆泵复垦的工艺流程发生变革。本研究成果已在徐州矿区进行了全面推广和应用,仅徐州矿务集团应用该项技术已成功复垦6000多亩塌陷地,从而既保护了矿区有限的耕地资源,缓解了矿区人地矛盾紧张的状况,恢复矿区生态环境,还为矿山企业节约一定数量的征地资金。
该成果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为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煤矿塌陷地的复垦治理,其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矿山开采以及取土、采沙等导致的破坏土地的复垦治理。该成果的推广应用条件为利用煤矸石充填复垦煤矿塌陷地作为矿山生产的迁村、道路交通等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利用泥浆泵对煤矿塌陷地进行挖深垫浅复垦作为鱼塘、耕地等各项农业用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需求量不断加大,各煤炭企业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越来越大。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198.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成套技术
成果简介:随着地下开采量的扩大,地面变形和地面塌陷的危害在不断加剧。在已有建筑物下开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是许多矿区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现有的老采空区作为建筑用地,老采空区“活化”引起的地表变形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应用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成套技术,对采动区已有建筑物进行保护和加固,对老采空区或未来采动影响区的新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和抗变形设计,能有效地解决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问题。该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局已经受权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720035390.1),国家发明专利已受理并在公示期内。本项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基金批准号为50774081)。
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根据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提出了地表变形引起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计算方法,开发了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当建筑物受地表变形作用影响时,先根据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建筑物内力和变形分析,确定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的分布规律,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抗变形措施,使地基、基础和建筑物能够减小或抵抗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的影响。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整套技术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采动(空)区不均匀沉降、屈曲变形等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为采动区建筑物保护和加固、为开发利用采空区作为建设用地提供技术保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该技术已经在淮南矿业集团得到应用,并取得成功。
服务方式:可以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加固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
199.煤田生态环境优化与景观调控规划技术
成果简介:针对中国煤田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利用景观规划和生态调控技术,进行煤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再开发规划。推广矿区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生态景观培育实用技术,提高矿区多种资源的再利用率,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健康使用,推动生态破坏恢复治理走上产业化道路。
近年来本项规划技术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等我国重要的煤田基地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好评,其中“山西司马煤田未来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2007年获首届“江苏建筑师杯”规划设计二等奖。
主要技术特点 :
主要的技术手段有: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分析煤田土地动态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度;采用景观生态调控技术构建煤田生态安全网路;利用生态复绿规划技术,形成多重连续的植物覆盖区;采用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技术,规划梳理煤田的水环境,修复矿区生态环境的自维持系统,达到生态景观的长期稳定。
依据矿区复合生态理念,运用煤田生态环境优化与景观调控规划技术,针对采煤塌陷地研究矿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及景观格局调整,使矿区花园化、环境生态化、最大程度地提升土地价值。
服务方式 :
可以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加固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
200.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综合治理技术
该成果对一灰浅截大帷幕注浆、残存防水煤柱注浆以及取土、采沙和煤层露头盗采废弃地复垦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创新性成果是:(1)揭示了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导致矿井充水的规律,为地表水害与废弃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帷幕截长达1285 m的大帷幕灰岩浅截注浆与残存防水煤柱注浆的理论和技术,并给出了钻探测定灰岩岩溶裂隙的公式,从而充实了注浆的理论和技术。(3)提出并应用了矿井采动废弃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
该成果的大帷幕注浆技术适用于矿井堵截地表煤系及灰岩充水通道,减少矿井涌水量,改变矿井充水条件的大、中规模的帷幕注浆治理;残存防水煤柱注浆技术适用于矿井露头防水煤柱、边界隔离煤柱遭采动破坏后的加固治理,尤其适用于煤柱遭破坏后因老空阻隔、人员无法进入时,对老空区及煤柱进行有效的加固治理;废弃地复垦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矿区废弃地的复垦治理。
整个研究成果的技术已在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矿进行了全面应用,彻底治理了该矿地表水害和废弃地给井下安全及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状况,从而既有效地避免矿井发生地表漏水和淹井事故,又使矿井采动区地表废弃地得到重新利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实践证明,将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既治理了水害,又恢复了废弃地的利用价值,有效地达到了防灾兴利、生态重建、保护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对于矿区广泛存在的矿井露头煤柱、边界煤柱遭破坏后无法进入治理,对于矿区普遍存在的取土、采沙、开采塌陷等采动废弃地的治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图为复垦后的蔬菜大棚
201.煤矸石处理与利用技术
简介:煤矸石在固体废弃物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仅占用农田,还污染周边环境、存在潜在的爆炸、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本成果在矸石不出井、矸石排放工艺、矸石综合利用、矸石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与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主要技术特点:矸石不出井:改革采矿工艺可减少顶板矸石的产生量15-20%。,井下矸石回填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可减少矸石排出地面20%-50%,综合上述两项技术减少矸石排出地面40%以上。
矸石排放工艺:结合采矿工艺设计矸石排放工艺可降低矸石排放成本90%以上,同时实现在不增加复垦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矸石排放与塌陷区复垦或矸石造景的无成本效果。
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根据不同矿山矸石的理化特性与矿物学特性,将其利用为制砖、制水泥、发电、制肥、造景等不同用途。
矸石无害化处理:针对矸石处理不同污染物的特点,提供矸石处理不同污水的技术方案;矸石回填洼地或塌陷地,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途径,提出了相应的防治途径;矸石山边坡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提供矸石山防灭火工艺。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潞安、兖州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建立省级示范工程1个、国家级试验基地1个。
服务方式:提供工程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202.矿区生态环境变迁的遥感综合研究与生态重建
技术
简介:采矿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肉眼可见的也有肉眼不可见的,如何认识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或采后治理措施十分必要。本成果在采矿对地形变化、潜水位变化、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要素变迁的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环境变化与防治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主要技术特点:地形及其相关环境要素变化监测:传统的矿山地形变化或沉陷规律研究借助于地形测量或地表移动观测站,本成果可借助于d-insar和gps相结合的技术途径,较为准确地掌握较大范围的开采沉陷规律,借助tm、spot、quickbird等遥感影像数据监测采矿前后土地利用及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
矿区生态重建技术:矿区水位恢复技术、沉陷控制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矸石山或废弃物排放场地植被恢复技术。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潞安、平顶山、晋城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服务方式:提供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203.矿区环保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简介:矿区环保工作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申报、数据处理、文件传递、信息显示等,信息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当前在矿区实行的还是原始的手工表单申报,即使个别单位所使用的环保信息软件也是基于单机的“报表生成器”。在数据处理上,还停留在人工统计阶段,出错率高,效率低下。在环境评价方面更多的只是定性的分析,不能量化,也不直观。为此,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开发了矿区网络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它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环境评价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海量环保数据的网络申报、数据查询、数据处理、图形显示的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的可视化,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是矿区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
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基层单位的环保、节能数据申报系统:通过网络的传输,系统实现在地域上分离的各个基层单位(厂、矿)向环保中心(或相应的主管部门)定时申报环保信息,主管部门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生成相应的图、表,使环境信息表达可视化;
(2)环保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管理工作的流程,设计了环保、节能、监测、绿化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数据库信息、三废情况月报、台帐管理、排污费用的预测与管理、节能数据管理、污染源管理、在线监测数据管理。主要实现报表的管理,通过录入基础数据,自动统计数据生成相应的报表;
(3)基于gis的环保信息处理系统: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使污染源、排污口、监测断面、塌陷区、矸石山图形化与可视化;
(4)环保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文件传递、信息交流、网络会议等办公功能;
(5)环境与安全远程培训考试系统:学员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系统的关键技术:
(1)采用了c/s与 b/s混合模式。c/s模式主要实现基层单位的环保数据处理,并向环保中
心服务器申报数据。c/s系统在单机单独运行,可以降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又便于多级网络体系结构的扩展,为下一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基础。b/s模式实质是指“浏览器+web服务器”的结构模式,能随时随地的检索中心环保数据库里的数据。
(2)数据库同步技术。在网络传输中利用了数据库复制技术,实现数据同步更新。复制技术
是指将一组数据从一个数据源拷贝到多个数据源的技术,既将一份数据发布到多个存储站点上。
(3)安全技术。为了在数据传输中和数据库管理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在安全方面采用身份
自有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4)net技术。net框架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开发分布式网络(web)应用程序的方便
快捷的工具。框架开发,深入地集成了安全性,引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操作 系统,极大地改善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5)gis系统关键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构架supermap ,进行了二次开发,将环保属性信息与空间位置(图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了环保图形和属性信息的网络传输、发布与查询。
服务方式:根据矿区环保管理体制和具体需求,进行系统修改或联合开发。
204.环境监测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简介:环境监测智能数据处理系统主要致力于如何更加高效、方便、快捷地协助环境监测部门完成对水体、大气、噪声、锅炉烟气、工业粉尘等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对监测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对相关结果等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查询;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产生各种报表和统计汇总信息。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报表、用户管理等模块。
技术特点:(1)大大减轻手工计算量。监测业务数据录入微机后,即可自动实现各监测源不同分析项目的计算、使业务人员从繁琐复杂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为其他管理过程创造了条件。
(2)提高信息处理的及时性。项目实施后,从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储存入库到形成统计报表等每一个环节,数据信息都将实现站内共享。某一监测任务录入计算机后,即可进行全面审查、核实,并能马上反映出业务的有关统计数据。
(3)查询、报表功能完善。设计了全面的查询、报表打印功能,用户可以进行有关数据的查询和报表打印,并且报表功能灵活、方便。应用情况:
本系统已应用于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企业。服务方式:合作开发、技术推广
205.基于gis的矿山信息系统及数字矿山系列
简介:基于vr—gis的煤矿安全与生产调度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出三维、动态的典型矿井井上下空间环境,设计开发出新一代的煤矿安全与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矿山安全、工况监测、生产调度、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信息的采集、实时传输处理、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图形和数据的存储管理、辅助决策为一体,实现矿井安全与生产调度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图层管理、分层显示、距离量测、多比例显示等功能;具有安全生产、灾害事故的地理空间分析、快速空间定位搜索和查询、图形处理表达、空间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等能力;具有环境安全监测、工况监测、供电管理、考勤管理、工业电视图像的监控、生产安全多媒体数据库图形和报表的浏览、安全生产空间信息的网上远程调阅与交换、环境与灾害网上分析及救灾方案确定、基于gis的生产信息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功能。
基于vr的煤矿设计模式及优化:
针对煤矿设计的特点,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设计应用的策略、结构模型及其软硬件平台、基于虚拟现实、二维与三维图结合使用的煤矿设计流程、标准、方法,给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交互观察、计算机模拟、方案比较及优化的方法,开发出适合煤矿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
矿山地测计算机数据管理及成图系统: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提出适应于煤矿地测数据管理及成图流程的数据模型、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和开发出煤矿地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成图系统
矿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及应用:
利用矿区大量开采及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数据,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常规调查、地面、地下取样分析、gps定位,显示矿区土、水、气、植被等资源环境要素受煤炭开发影响后的状况,评价矿区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状况,建立起矿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资源环境安全预警的相关模型、方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提出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
经济效益分析:该系列研究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运用到矿山,提高了煤矿生产及管理的效率、效果及合理性、科学性,加快了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采矿工业、提高矿山信息化水平的进程,有助了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社会经济效益会十分显著。
应用情况:己在平顶山、皖北、潞安等矿区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服务方式:技术服务
206.“三下”开采评价及资源补偿费确定的理论与方
法研究
简介:本项目以“三下”煤炭资源开采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平顶山、兖州、徐州等矿区“三下”开采案例为资料及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多种定量分析手段,对“三下”开采资源回收难度、“三下”开采费用效益及投资风险决策、“三下”煤炭资源补偿费减征的理论、方法、模型、“三下”边界及压煤量快速准确确定、有关参数测算、“三下”优化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起了一系列模型,进行了大量实际测算,提出了成果应用的途径、方法、效果及建议,开发出了“三下”开采评价与资源补偿费征收程序系统,解决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包括①提出了“三下”采煤资源回收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②将熵权系数与理想点法用于分析“三下”开采风险问题,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③运用gis解决了困扰矿管部门己久的采出率标准确定、实际采出率测算、“三下”资源界定等困难;④推导出了“三下”煤炭资源补偿费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三下”开采合理采出率的确定模型及“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征收模型,真正使兼顾资源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成为可能;⑤设计开发出了“三下”开采评价与资源补偿费征收程序系统,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应用保证措施,实现评价测算的一体化、实时化、自动化、可视化。
经济效益分析:运用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1)运用本项目成果及开发的程序系统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既避免了资源浪费或盲目开采又保证了企业开发效益,由此带来的效益;2)运用本项目成果及开发的程序系统可进行“三下”开采回收难度评价,提出相应优化的“三下”开采技术与方案,使之与资源条件达到最优匹配,使单产工效提高、成本相对下降、采掘接替趋于优化所带来的收益;2)运用本项目成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现代化水平,等等。
本项目全面考虑了环境损害与资源价值,建立了相关模型,使兼顾资源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成为可能,因此,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实现“三下”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情况:己在平顶山、兖州、潞安等矿区及有关国土资源部门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了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服务方式:技术服务 207.煤炭资源条件评价与开发开采分析优化决策支
持系统
简介:本项目根据大量实际资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手段及地质、采矿、技术经济多学科知识,在基于不同目的(如开发优序决策、开采工艺选择、矿井条件分类、投入产出分析等)煤炭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开采分析决策,为规划设计与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 煤炭经济可采厚度、可采深度、可采边界、可采区域及经济可采储量的确定; ? 开采地质条件定量评价、预测、分类,最优开采工艺选择与场地划分,主要生产指标(如单产、工效、成本、利润、生产能力、回收水平、投资费用等)预测、设备选型,采掘关系评价、合理采掘指标及采掘计划的确定;
? 煤炭资源资产价值、级差收益及矿业权评估,合理开发利用评价及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发开采方案设计;
? 放顶煤开采采出率的估计、技术经济分析及优化; ? 衰老矿井资源开发优化模式与战略;
? 煤炭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评价与预警;
? 矿区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规划设计; ? 煤炭高效绿色开发系统集成优化;
? 煤系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可行性分析、方案优化,矿区同位异类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等)综合利用评价、立体开发开采方案的分析、选择与优化。
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将使煤炭资源条件评价与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为有机整体,通过上述内容的深入评价研究,可以使资源条件与开发开采工艺及方式达到最佳匹配、矿区同位异类资源同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由于对资源条件不清所造成的设计决策偏差与失误,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可最大限度地开采出资源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应用情况:中国矿业大学资源环境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从事该项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完成纵横向课题三十多项,在平顶山、大同、开滦、皖北等矿区得到应用,有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获省部级学术著作奖,1篇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