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精选17篇)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情感,在阅读中推测文章的表达要领,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联合学生的学情——有肯定的阅读感悟本领和写作本领,我订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的:

  1、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觉老师的品德魅力,引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2、推测文章的表达要领和写作的次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样子容貌形状来描画人物的写作要领,并举行片断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老师的品德魅力和作者情绪。

  2、推测文章的表达要领,并举行片断训练。

  二、说教学要领:

  1、品读法。

  2、自主探究与互助探究联正当。

  3、片断训练法。

  三、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仰望蹦跳

  泛起跳跃注视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老师。(板书:我的老师)

  我用整体感知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思考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板书:上课放风筝)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3、学生汇报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当地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出示文字课件)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板书:忠厚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板书:诙谐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a、读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板书:认真负责)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板书: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会引起你的哪些深思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所想。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结: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忠厚慈祥、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

  5、升华主题。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重温课文第二段。

  (1)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风筝在同白云戏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

  (2)“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3)学了全文后,你觉得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情感?(板书:敬佩)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4)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本文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具体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片断。

  出示文字课件: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原文与此片段相比,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倒叙的记叙要领,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路,引发读者继承读下去的兴趣。

  2、小组互助探究;:要是让你写一个自己尊重的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开辟?(小组学习总结出: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的典范事例:详细过细地形貌人物的外貌、样子容貌形状、行动、语言:作者在此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3、片断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绪积淀和写作要领的积淀后,我也豪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便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豪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小我私家呢?想报告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断,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笔墨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接纳思索后说一段,时间容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换,要是时间不敷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训练,为这组的习作打底子。)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断《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抱负的鹞子》

  (作业是讲堂的延伸。读《抱负的鹞子》是更多相识作者。写片断是教学生能把写作要领迁徙,办理了教学难点。)

  六、说板书

  上课:忠实慈祥幽默乐观认真卖力

  我的老师敬佩

  放鹞子: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英华,使人一眼就明确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两个方面归纳综合老师的形象,使学生一目明了,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3

  一、这篇文章系节选,原文有四千多字,写了三个教师。作者说过:该文“是《教师报》一个熟人热情索稿‘逼’出来的。然而,又不能说是‘逼’出来的,‘硬’写出来的。因为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我写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回忆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二、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三、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回忆。用“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结尾,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4

  篇一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教学过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朴素情感,依然荡涤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其朴实纯真,富于感情的语言,以孩子的心态叙述自己孩提时受到蔡芸芝老师教导的经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思恋、感激之情。几件事虽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师的公平,严爱,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风格,无不在孩子的心灵里烙下印迹。尤其是老师的诗歌教学竟然在当年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以至后来作者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见老师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啊。

  教学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我的老师”的魅力。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那位“蔡老师”,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有的回忆自己小学生活,有的回忆与老师交往的经历,有的谈自己受哪些老师影响获得的爱好,等等,总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他们以影响。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做一个受学生喜爱,敬重,佩服的老师,必须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篇二

  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叙述七件事时,文章在选材时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一位同学说到“主次分明”,大部分同学还能够说到“详略得当”。

  这是不错的。接着,我再补充概括,这篇课文写的七件小事,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文中内容这样安排,就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使文章结构清晰,疏密有致。详写的材料要做到生动具体;略写的材料做到简笔勾勒,概括精练。

  2. 接着上面教学环节,我紧接着问:“文章为什么前面五件事略写,而后两件事做详写?”

  学生能过回答的少。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进入文本,还不能进入深入理解课文,这个问题闲得很突兀,前面没有很好的教学铺垫。所以对后面两件事表达的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没有感受到。第六件事是老师对我影响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一次心灵上的援助,给幼年的“我”极大的帮助和慰藉,让“我”无法忘记。第七件写我暑假梦中寻师,是承接了上文的内容,正是因为老师对我的关心让我舍不得离开老师,细读课文,你感到作者用一个孩子般的质朴清新的语言倾诉了“我”对老师的浓浓的依恋之情。而且这两件事和前面的五件事是有着区别的。这两件事互相依存,交互交融,都是老师用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童稚的心,写出了师生之间最美的情感,是文章感情的深化。这前面六件事是像一块块的镜面,照出了一个丰满感人的老师形象。后一件事是表达我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用心品读,生动感人。

  如果把这两件事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内容的筛选,又可以构成一片微型美文《我的老师》。可惜,教学中我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老师排除“我”的纠纷,对我心灵的援助”这件事,所以学生对老师形象理解的不够深刻。如果停留在前面的几件小事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位可爱、温柔、善良的老师,这样看来,学习第六件事尤其显得重要了。回望全文,文章一开始就说“最使我不能忘记的就是蔡芸之老师”,文章结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都凸显了老师对我心灵的影响很大。如果在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如上内容,教学活动会更加紧扣文章中心,凸显教学的重难点。

  此外,再把第一件事单独提取出进行变形阅读,会构成一首描写可亲可爱老师的小诗,带着学生一起品味,学起来也会很有意思。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5

  本文所引的诗,刊载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二期上,题目是《过印度洋》,作者是诗人周无,是他乘船去法国途经印度洋时写的。全诗如下: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6

  一、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在我们的美术园本课程中幼儿开始接触人物写生。这要求幼儿有细微的观察能力,老师是幼儿最熟悉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为幼儿设计了这次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人物写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把难点分成几步开展。如这一次是面部特征,下一次可以是体形等。这一次是观察,下一次可以观察侧面。这样分步进行,会更有利于幼儿表达、表现。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引导幼儿抓住人物的面部特点大胆表述。

  2、通过对老师的描述加深对老师的感情。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对好朋友面部观察的经验。

  2、纸、笔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表情游戏

  师:先做一个开心的,哈哈!再做一个伤心的,呜呜!(幼儿做相应的表情)

  (二)、引导观察:

  1)师:你有好朋友吗?请你说一说他长得怎么样?让其它小朋友猜一猜?(个别幼儿讲述)

  2)师: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很强,现在要请你们观察一位老师的头部,请你说说这位老师有长得怎么样?

  3)请你们再观察另外一位老师,这回要请小朋友先观察老师的脸型,接着是发型,最后是五官。

  4)比较一下两位老师的头部有什么不一样?

  5)小朋友观察的这么仔细,干脆我们来为老师画一张画吧。请老师们评一评谁画的最像。

  6)那你想画哪位老师?她正在干什么呢?

  (三)、幼儿操作、写生

  老师提醒:可以边画边观察,有顺序地画。

  (四)、评价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自己的画,画的是谁?像不像?她在干什么呢?

  还可请小朋友猜一猜我画的是哪位老师。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7

  课题:《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初一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初中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在作文和周记中抱怨连天。再加上初中学生尊重老师普遍做得不够,我想借些进行德育渗透会比学习一些语文知识更有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情感,学会尊重老师。

  2、学习海伦能吃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的精神。

  3、指导学生开展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学会尊重老师,学会做人。

  2、学习海伦吃苦的精神,从而正确面对初一相对紧张的学习。

  教学内容:◆导入:①老师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引出“老师”话题,并检查课前布置的“感谢老师”为主题的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且评出最好的几份,课后张贴在学习栏。

  ②活动导入:请一同学闭上眼,让同桌在手心写一个字(3至5画),然后猜猜看,到底写了一个什么字?由此认识对盲文学习的困难。

  ◆ 读:①放声读课文,熟悉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②概述文中最感人的情节。(指名回答)。

  ③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 说:讨论:①海伦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老师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②莎利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③ 中多数篇幅写“我”,可文章是赞美老师的,请问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注:以此引出间接描写)。

  ◆写: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海伦的成功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目前的学习紧张吗?跟小学相比苦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学了海伦的学例后会更知道如何面对困难,用什么去克服困难?把你们的心得动笔写下来吧!

  ◆ 听:跟着音乐齐唱闽南语金曲《爱拼才会赢》,激励学生吃苦,奋发向上!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8

  河北郝增赵德斌

  ------------------------------------------------------------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老师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题目,在指导中要防止学生写空话和套话,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老师写活,突出个体的特点,做到血肉丰满。学生习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境,表达“我的老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都建立在学生“有兴趣”“乐于”“愿意”“有意识”的基础上,同时我们认为言语交际是有目的、原因和对象的。表达什么——内容;向谁表达——对象;为什么表达——目的或原因。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创造一个“目的、对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

  教师导言:同学们,从你上幼儿园到现在,先后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请你回忆一下教过你的老师,我们打算开一次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班会,请大家认真地准备。届时在班会上把自己热爱、熟悉、具有鲜明特点的老师介绍给大家。

  二、回忆师情,寻找“我的老师”

  学生在习作中只有明确了表达“目的、对象”,才能有习作的动力,才能在习作中有责任感,才能自主地进行写作,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抓住这个契机,我们设计了“回忆师情,寻找‘我的老师’”,让学生在教过自己的众多老师中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介绍给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老师。

  2听歌颂教师的歌曲,朗诵歌颂教师的诗歌。

  3同学们找到最理想的“老师”后,同组互相说一说“老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4写出习作提纲。

  三、指导写法,再现“我的老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我的老师”后,就应该着手习作,让“我的老师”再现在全班的同学面前,使同学们能认识你的老师,了解你的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1引言: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我的老师”,请大家认真构思,想好习作的内容和语言。

  2阅读例文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人物的形象。

  例文:

  我的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大约四十来岁,头发已经稀疏了。他的前额布满了浅浅的皱纹,瘦削的脸上戴着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显得很有学问。刚看到他的人,总会以为他是一个“老夫子”,教学死板、无味。可是只要听听他的课,保你一定会乐而忘返。

  “叮呤呤……”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坐好了,只有刘锋同学还拿着一个瓶子玩,教师看见了,立刻板起了脸,说:“上课了还玩,没收!”说完,他拿起瓶子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顿时吓住了,老师从来也没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呀!谁知,他眼睛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举起瓶子说:“下面根据我手中的瓶子,进行一句话表达。”话音刚落,同学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紧张地心情一下子松驰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甜甜地笑了,笑声出教室,飞向天空……

  他就是这样一个提倡活泼教学的人,难怪“听他一节课,胜读十年书”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了呢。

  (1)仔细读例文,想一想作者围绕“我的老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组讨论交流,通过阅读例文,你学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

  A.选择的材料要有特点。从“没收瓶子”到巧妙引入教学“一句话表达”,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B结构新颖,例文开始先介绍我的老师外貌,让人感到我的老师老气横秋,一副老夫子像,但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却与之大相径庭,使人顿感“我的老师”可敬可爱。

  (4)动笔习作。

  四、交流评议,共享“我的老师”

  1个人自评自改。

  2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互评互议时,教师要认真巡视个别情况,及时发现典型习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组推荐一名较好习作参与交流。全班同学互相点评。

  4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9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二、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设想

  一、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介绍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也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四、指导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思考题

  1.查工具书,辨析P2各组字的音、形、义。

  2.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参考答案: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述“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题”1。

  2.引导学生讨论“预习题”2、3。

  3.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找出本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2.完成“揣摩·运用”八(选择题)。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清作者感情线索;赏析写作特色;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揣摩·运用”八。参考答案:1.C;2.D;3.A;4.C。

  2.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二、继续研习新课

  1.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提问: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提问: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提问:蔡老师是教的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读书,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察蜜蜂”。(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提问: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3.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诗。2.记忆·联想十:以“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为题,精心选材,介绍一位小学或中学的老师。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教学难点:

  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围绕提示,自读自悟,全班交流,在说、写中拓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怎样的老师算得上的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老师又是怎样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我的老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大概是:“我”的老师是谁?“我”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是的?-------) (谈话激趣,从生活走进课文中。引导学生质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积极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认识“的老师”

  1.这位老师是谁?课文一开始又没有写他是的老师?请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浏览就是快速阅读,大略地看)

  (学生反馈)、

  2.而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1——4自热段。边读边想,怀特森是一位( )( )的老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用一二个词来形容他,别忘了做批注。

  (交流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生反馈,教师点拨,体会老师是一个糊弄、古怪、欺骗、过分、无理取闹、令人气愤的老师。)

  3.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是怎样的?

  放幻灯片: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假如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你会怎样读?(指名生朗读)

  我把后面两句改了,行吗?这不算测验,怀特森不算老师。

  (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好处)再读原句,体会学生气愤的心情。

  4.怀特森是一位古怪、欺骗、过分的老师,怎么是的老师呢?一定是弄错了,我们把课题改了,我最坏、可恶的老师,可以吗?先别急着下结论。

  三、再读课文,走进“的老师”

  我们来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放幻灯)怀特森是不是的老师?用波浪线划出依据来。仔细读,细细品,也可以和前后桌讨论一下怀特森是的老师吗?

  1.认为是的老师举手,认为不是的老师到台上来。我们举行辩论会,底下的是正方,观点:怀特森是的老师。台上的是反方,观点:怀特森不是的老师。

  2.辩论要有说服力,理由在哪里?(课文中)

  3.这么一辩,我明白了。

  (1)作者还有朋友都考零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读: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2)怀特森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课尽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种“冒险”,但仍然觉得是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特森老师用根本不存在的“猫猬兽”来忽悠学生,原来他的这种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放幻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4)怀特森老师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训,他的用心良苦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放幻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由此可见,怀特森就是的老师(课题加感叹号)

  4.你现在还认为他是古怪、欺骗------的老师吗?不认为(擦去学生写的内容)是一位的老师

  5.请大家看大屏幕: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迷信”可以换成什么?(生反馈:盲从、盲目、过分相信、轻易相信)

  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你,这是作者回忆录的一部分,我的老师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相信书本,在读课文时,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就怎样说,这是什么?(迷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大脑,那就是: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板书)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放幻灯):在你看来,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想完后,写在本子上,写下的是内心的真实的想法,不一定写很多,但要是真实的。写完的,轻声读读,还能怎样修改的更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学生反馈------

  3.无论你认为不认为怀特森是的老师,也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他都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

  四、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五、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独立思考 怀疑精神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1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亮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个多月来的教学实践,经历了“山穷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认识过程,尤其是一个星期上了三节不同的研讨课,拉近了我与课程改革的距离,走进了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感受到课堂创新的无限魅力。

  【案例1】 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

  2002年10月7日下午,初一年(4)班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片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为片区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研讨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老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她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型,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了一个“心”中)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多么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听课老师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的老师?让我们看看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 破绽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想方设法 深信不疑 饶有趣味 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

  三、探究个性,质疑。

  1、看来作者认为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的老师”。

  四、探究,释怀。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 ),你们应该( )啊!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① 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 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特

  哪门子老师?→ 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我的老师》。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还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它位居正中,与整个单元融为一体。第一单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单元则由家庭走向学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私塾到大学,学生的眼界在逐渐地开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初一第一册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 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 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 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 说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略写 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 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 我们看老师写字 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 详写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4

  目标:1、观察教师基本动作及外形特征,大胆用写生画的方式表现。

  2、通过绘画活动,萌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准备:ppt、模特秀音乐、幼儿作画工具

  过程:一、观察张老师外形特征

  1、观察讨论张老师外形特征

  师:今天张老师打扮得特别漂亮,李老师把她请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观察到了什么?她的发型怎么样?服装有什么特点?

  小结:你们的眼睛观察的真仔细,张老师带着帽子,头发是两个辫子的,衣服蓬蓬的像伞一样…...

  二、观察教师动态,模仿内化教师的动作印象

  1、关注教师动态特点

  师:刚才张老师是坐着的,现在我们请张老师动一动走几个模特步,看看你们喜欢哪个poss?等一会你用动作告诉我。

  你喜欢哪个poss?她模仿的是哪个动作?这个动作手是怎么样的?脚是怎么样的?腰是怎么样的?

  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作,等会请小朋友们上来跟着音乐把你们最喜欢的动作模仿出来。(播放音乐分两批进行)

  2、播放ppt

  出示手绘模特poss图:李老师带来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和哪个poss比较像?(手绘图与照片一一对应)

  三、自主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看了这么多绘画作品,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画,把你最喜欢的张老师的动作画出来。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展示孩子绘画作品:这幅画的是张老师哪个动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5

  我的老师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和描写,既体现了刘老师的基本特点,义展示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义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间不短,能让作者汜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肯定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本文也很有特点。刻画人物,作者直接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独特的地方。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问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结束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非常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主要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再一方面,了解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写法。整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刘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难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从上学到现在,大家接触过的老师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尊敬爱戴的老师,你能说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让你尊敬爱戴吗?

  (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中引起自己对老师的情感体验,既为进入课文的研读作情感铺垫,又体现“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的语文教学观。)

  二、学生回答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自己尊敬的老师;(2)学生不能说出老师的特点和自己尊敬老师的原因;(3)学生在表述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生说出的老师是自己不喜欢的。

  教师对策:(1)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材料来说明;(2)指导学生在叙述时表达自己的感受;(3)要求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即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一

  三、教师讲述一个自己爱戴的老师的事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唤起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师生情感互动,也是为了给学生作出一个口头表达的示范。)

  四、朗读课文

  (1)教师先用一句话导人课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永远敬重的老师,本文也是讲述这样一位老师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生字正音。)

  五、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读完文章后,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刘老师上课的动作、语言和放风筝等内容,但不能较准确的概括;(2)学生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如刘老师的外貌、作者的感受等。

  教师对策:(1)多找几名学生回答,并将他们的回答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概括。(2)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即时给予指点。(3)老师提示学生不要漏掉一些重要内容。

  六、把握文章脉络,划分义章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七、再次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

  明确:(1)文章主要从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和刘老师放风筝三个方面描写刘老师。(2)文章还写了作者的感受,表现了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第二课时

  一、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学生在义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句子,并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找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人物,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2)学生6人一组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结果要有记录。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师生合作这一理念。)

  (3)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1人。(要求:与其他组观点相同的就不说,不同的就说。)

  明确:外貌:慈祥、忠厚;上课时跳跃旋转的动作:强健有力;讲话:感情充沛;课堂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时他的动作、语言、表情: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放风筝:充满童心、充满生命的力量。

  二、分析“我”的感受

  (1)仍然由学生在文中画出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提示:要找准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抒情的句子。)

  (2)学生自己体会这些句的含义和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

  (3)学生自主发言。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适时作指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4)学生进行概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刘老师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及对生命深沉强烈的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和其他同学,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刘老师的无比尊敬和深深思念之情。

  三、把握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i)提问:①本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②本义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讨论,也可独立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通过对刘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描写直接表现;通过写“我”和其他同学的感受间接表现;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通过与另一位老人的对比表现。②先写刘老师的外貌,再写刘老师的教学,最后写刘老师放风筝,由外到内逐步深人。

  四、作业:文章第13自然段提出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样一个问题,请围绕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设计这样一项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好:1.把握了文章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浅人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2.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3.知识教学基本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有两点是我未能做好的:第一,主观上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获得了一些情感体验,但刘老师的精神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我想,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第二个问题,如何真正发挥语义的育人功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6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篇17

  一 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1.莎利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在文中,写莎利文小姐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利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海伦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一些史料上可以找到旁证。莎利文小姐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她教育凯勒就不是把她关在房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

  莎利文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这是她教育的成功经验。莎利文小姐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而这一点,也成为莎利文最为著名的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2.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试举例说明。

  因为“爱”本身是一个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对于一个盲人、聋人和哑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莎利文小姐却很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她用的是什么办法呢?主要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去感受。

  如:“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大概一天以后,老师要我把大小不同的珠子穿成两颗大珠和三颗小珠相间隔的式样。我穿错了很多,莎利文小姐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和蔼地指出我的错误,叫我再仔细地按正确的次序排列珠子。莎利文小姐用手触着我的前额,拼了‘think’(思考)。”“刹那间,我懂得了事物的名称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通过思考产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名称不一定都是我的手能摸到的。”“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等等,这里主要用了情感体验法。

  同时还不要忘记莎利文老师的解释:“‘爱’就像云一样,在太阳出来之前布满天空。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会游玩。”这里主要通过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通过比喻,让海伦认识“爱”。

  二 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意。

  此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

  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她的成功固然是她自身的努力,然而,莎利文老师对她的帮助也是使她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段文字就十分直率地表达了海伦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我的老师》教学建议

  一、默读全文。

  二、研读文中的每一个细节。

  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之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时的思维跨越。

  要特别注意,作者是一个盲人,她的一切都只能靠触摸来完成,因此她对世界的感悟是独特的。而这一点正好弥补了我们正常人的不足。

  三、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

  在文章中我们不要忽视一个事实,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得到家人宠爱,但她从小就被剥夺了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伟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阅读时,体会这一点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四、品读文章末尾一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