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精选14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到底在西湖的六月天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景跟其他时节不相同。
风光不与四时同。
与天相接的荷叶呈现无穷无尽的碧绿,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在朝阳里的荷花红得特别出色。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 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喜爱、赞美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教学目标
1、 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
教学难点
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诗 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 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理 念
一、 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 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读诗句,识新词。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 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 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 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 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 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四、板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上校园网,互联网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扩展视野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编排可见编者的用心。课前特意把这两首诗歌洋洋洒洒写在了黑板上,放在一起展开教学。 首先请学生先来学习这两首诗,经过一番品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各不相同的地方。正和我的心意,我们先来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吧!学生的兴趣一下来了,细心的同学首先从诗题入手,题目中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题目很长,不会断句的,现在也都读得很好。同在夏季,同在西湖。都是七言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不同呢?学习的气氛更浓了!1、时间上略有不同,一是早上,一是下午;2、景色不同,前者写了8景,后者只有1景。3、天气不一样,前者写了雨天,后者写了晴天。 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同我们来细细的读读吧! 时间上怎么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 就是早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不会一大早就喝醉了吧!景色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分别是云、雨、风、水、山、船、地、天。怎样的云、雨、风、水?云,如“翻墨”,像泼翻的黑墨水一样仿佛让我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翻滚不断扩散的情景;雨,如“跳珠”,让我想到一个个小雨点好像在欢快的跳着舞。 “乱入船”,一个“乱”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更像个顽皮的小孩了!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场狂风骤雨,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一切又恢复了平静。真美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1处景,荷花莲叶的美。水上的莲叶一片碧绿广阔无垠,一直延伸到与天相接的地方,一支支盛开的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更加的红艳了!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首诗重点字词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气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雨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晴天,“映日荷花别样红”最后一起诵读这两首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学习这两首诗的感受,一同感受西湖美! 听着学生的吟诗、感受,欣喜之余突然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迅速写了出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应该是对前两首诗歌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吧! 师:千年之前,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开心。 师: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原本,诗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别,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看到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朝阳的照射下这么美,诗人的心里能不开心吗? 师:是啊,要和朋友告别了,即使眼前是这么美的景,诗人能真正开心起来吗? (生思考了一会。) 生:我觉得不可能,只能让诗人暂时忘记与朋友分别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诗人一定会依依不舍的。 师:嗯,我觉得你体会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诗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首诗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接天的荷叶与这别样红的荷花呢?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非常独特的理解!还有吗?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你的理解也不错!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叶,朋友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诗人要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多么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理解啊!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但它的内涵是丰富,我们读诗就要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来。现在,你真正理解诗人写莲叶与荷花的用意了吗? 生:理解了,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们在前一课中也曾经学过相似的写法,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生:爱如茉莉。 师:非常正确!有时,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评析 古诗是非常凝练的,寥寥数语,却能传达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巧妙地加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达到极至。在这一实录中,我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认识。最终,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至此,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诗句,学生有了富有个性,不同层次的理解。虽然,这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种认识是多元的、可贵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心灵体会,是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与反映,更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体验没有距离,它穿越千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这种情感,使得这短短几十字的古诗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窑藏的美酒一样,历久弭香,经久不衰!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4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异的西湖形象。两位诗人是如何用如诗的笔墨描绘出动人的西湖形象的呢? 一、切合季节选景 白居易有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一“,早”、一“新”则写出早春特征。莺是歌手,它歌唱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从北国—飞来。大自然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但对季节敏感的鸟儿们则忙碌起来。 “早莺争暖树”,在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试它清亮的歌喉,向人们喜报春天的初临;久违一冬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忙碌着啄泥衔草,营造新巢。且“几处”不是“处处”,“谁家”并非“家家”,莺燕不多,犹谓早春时分。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初春的清新、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此意境相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乱”,指各种野花在早春寒意中悄然开放,而“渐”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此时还未姹紫嫣红;“草”“浅”而非“深”,“才能没马蹄”,使人想起早春小草初生不久,新鲜嫩’绿,唐人骑马踏青的喜悦。在诗人的笔下,春意盎然的西湖似一位纯情烂漫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而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六月。六月之时,正是荷花盛开之际。诗人便选择莲叫‘、荷花来描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手法,视线由近及远,描绘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荷花“映日”,荷花盛开,本已露出粉红笑颜,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别样红”。町见诗人所’;之荷花并非早春之时刚露新绿,亦非初夏之际含苞待放,而是盛夏之时热情绽放。在诗人的笔下,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俏笑嫣然。 二、巧用色彩搭配 《钱塘湖春行》给景物着色偏重于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树”之淡淡新绿,“草”之浓浓碧翠,“花”之色彩缤纷;“莺”毛色之淡黄,“燕”毛色之漆黑。多种颜色很协调地装饰早春西湖,颜色繁多而不杂乱,色彩鲜亮而不刺眼,与早春季节的特征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给两湖抹上一笔浓彩。“莲n十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碧”到尤穷,“红”到极致,万绿丛中一片红,“红”与“绿”相衬,搭配自然和谐。色彩虽然浓艳,跳眼,但西湖这大红大绿的装束并不使人觉得妖艳、俗气,反使人觉得她朴素、大方、热情。西湖在不同的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态,正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杨万里的笔下,西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一个自然纯情的少女。这正如宋人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2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三 教学准备小 黑板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二、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三、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23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 )代作者( )。全诗写的是( )的变幻景色,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朝的( )。“无穷碧“写出了莲叶( ),“别样红”写出了荷花( ),写景的诗句是( )。 3解释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 4 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除了今天学习的这两首,你还知道苏轼和杨万里的哪些诗呢?请各写出一首。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出了夏天天气的变化无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繁茂美丽。你能搜集一两句与夏天有关的诗句吗?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过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 生:记得。 师:一齐来背背吧! (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生: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生: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的独特风光。 师:的确,西湖是一首歌,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的倾倒,更有文人墨客写不少诗句赞美歌颂。今天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其中一首。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举手说一说。 生:我们平常是按以下六个步骤来学习的:一、浏览信息知诗人;二、自读古诗识生字;三、查阅信息细理解;四、合作交流再探索;五、诵读欣赏入意境;六、自我检测显效益。 二、了解诗人。 师:请同学们点击按钮“著名诗人“开始第一步的学习。快速浏览诗人的相关资料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时间4分钟。 (生自主浏览信息) 师:通过上网浏览,你了解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我知道苏轼的诗自然豪放而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我知道苏轼是眉州眉山人,是咱们四川的骄傲! 生:我知道苏轼小时侯经常背书、抄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师:正由于苏轼从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所以才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将西湖的神韵描写到极至的一首诗。 三、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读古诗)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徐可睿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而且态度大方。 师:你能读一读吗? (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四、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顺利地完成第二步“识字词”的学习。初读了古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懂了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首诗也是在描写夏日西湖的美景。 生:我还知道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景色。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我不知道“方”和“亦”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西子”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西湖这个地点和西施这位美女联系起来。 师:你真会提问。下面,请点击“课文学习”,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会有答案。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方”是正、恰的意思。“亦”是“也”的意思。 生:我们小组也是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西子”指的是越国美女西施。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简析”,知道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而西施也很美,所以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葛月雅)生:我们认为作者把晴天的西湖比作化浓妆的西施,把雨天的西湖比作化淡妆的西施,因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美丽多娇的,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更能突出西湖独特的美。 (杨智佳)生:因为西施化淡妆时的样子和西湖山色迷蒙的景色一样神秘美丽,而她化浓妆时的样子就好比西湖碧波荡漾的景色一样艳丽动人,所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能查阅信息,还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真棒!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十分美丽;雨天的西湖,山水隐隐约约,给人以神奇的感觉;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样动人。 五、体会情感。 师:(点击视频动画)的确,苏轼把西湖和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所呈现的奇妙之美描写得淋漓致。假如你有幸来到西湖,面对眼前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西湖晴天时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雨天时的景色山色迷蒙、朦胧胧胧,这正和美女西施化淡妆和浓妆时一模一样。这正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我爱西湖,更爱神奇的大自然! 生: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我认为西湖比西施还要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感觉已经来到了西湖,欣赏如诗的美景。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读读这首古诗吧! (生读) 六、自我检测。 师:最后,请同学们进入“自我检测”页一显身手吧!时间4分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答题) 七、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也会呈现出别样的神韵。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也会成为小诗人,小作家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和译文 篇1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