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关于谦虚的话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孔子说的关于谦虚的话,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是孔子说过的最不谦虚的一句话,非古龙尼采不得其义。世界上有两种人容易读懂论语,一种是狷人,一种是狂人,并且后者比前者更能深入。
现在很多人蔑视孔子,这些人通常是有些不服气的狂的精神,但不幸仅此而已,因为他们感到孔子对他们来说高高在上,所以就自甘于居下而逆上的“反抗”精神,并未上升到一种开放的“本我”的高度,是“奴隶道德”。
有两种抱残守缺,一种是打-倒之全部,另一种是拥护之分部。
什么是奴隶道德?试举一例,《中国可以说不》即是典型的奴隶道德。当代中国奴隶道德泛滥,在对待孔子、日本的推唾沫横飞的态度上尤其可以看出来。
话说,很久之前。
子贡对别人说:“孔老师是天才。”
孔子听说后,嘴角露出讽刺之神色,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孔子讽刺的是谁呢?
是讽刺子贡:这小子太不替我谦虚了?
还是讥诮自己,可惜呀鄙人不是天才?
孔子讽刺的是自己:唉,我的学生竟然还不知道天才是一种对人的贬低吗?想到这里,不禁露出自我嘲讽的表情来。
古龙的小说里,最高的高手,都不是天才。他们之不够比别人勤奋,比别人坚强。如傅红雪:他下过苦功,据说他每天至少要花四个时辰练刀,从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每天就至少要拔刀一万两千次。
天给的东西,有什么值得人骄傲的?
更何况别人给的?
只有依靠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有意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长长的距离,长长的线,长长的时间抹不断,今天是你的生日,远方的我一直在掂念着你,祝你生日快乐!


天纵之才算什么?竟让人引以为傲?
所以,夸一个自我奋斗取得成就的人是天才,岂不是对人的污蔑、否定、贬低?
相反,人可以经常自谦地说:其实,鄙人天生如何如何。
天才,是用来自我贬低的。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孔子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他对学生们是诚实的。
“人值得炫耀的东西是什么?”
精神如此问,
身体不作答。
2.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1·1)——学习并且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的吗?
孔子语录。《论语》开篇如是说,可谓人人皆知的名言,尤其后一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动不动就乎来乎去地

似梦明眸剪秋水,有志丈夫立人魁。还当共挑人生担,无垠恩爱总轮回。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1·4)——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朋友是不是忠实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说的。曾参,字子舆,后世名气极高,曾被奉为“宗圣”。
《礼记》中记载,曾子病危,童子看其铺的席子很华丽,就冒冒失失地问了一句是不是大夫用的,曾子一想,是呀,我不是大夫,怎么能违反礼制用大夫才能用的席子呢?就要求换掉。结果等席子换好,曾子也被折腾的一命呜呼了。
3、“礼之用,和为贵。”(《学而》1·12)——礼的功用,以和-谐为贵。
以和为贵,常说,就来自这里。
本句出自有子之口。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论语中称有子,这是尊称。这个人很老实,中规中矩,而且长得和孔子很像。孔子死后,几个学生曾想立他为偶像,代孔子接受弟-子们的朝拜

你的爱似那园中的花蕾,素艳相宜,暗香微度,愿花常开不败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从此月夜共幽梦,从此双飞效彩蝶,千古知音此心同,一切尽在不言中,红烛高照盈笑意,真心祝愿你俩百年琴瑟,百年偕老。


孔子语录。孔子的本意是,一个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人用。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2·11)——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和认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孔子讲学习的方法。温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与思的过程,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2·15 )——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疑惑, 反过来,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担
孔子语录。学与思的关系。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门心皆水,物我同春

。”(《为政》2·17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好勇武,性格直爽,但也显得比较鲁莽,大概有时候说话口无遮拦,不注意分寸吧,孔子看不惯,呵斥他:仲由,我不是告诉你什么叫知了吗?怎么一眨眼功夫就忘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道。
记住,再忘了的话,小心打板子。
这里,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2)——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孔子语录。说得好啊!
9、“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3·1 )——这样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
前面还有一句“八佾舞于庭”,是说鲁国大夫季平子用六十四人的规格在自家院子里舞蹈奏乐。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八佾(一佾八人),其下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的级别,只配用四佾,显然违反了周礼的规定,属僭越中的僭越,所以孔子极其愤慨。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是针对季氏而言的:他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的呢?
现在我们说这句话是忍无可忍的意思,但感觉后一种解释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