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代陶瓷
玩收藏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大事。好收藏的人甚多,但懂收藏的人太少,尤其是古陶瓷的鉴定更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
近百年来,古陶瓷的鉴定工作一直是由少数几个专家用传统目测方法说了算,没有明确的标准,只凭个人的感观,他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虽有争议者面对时,也只能各树一帜,无从划一。
一、鉴定古陶瓷方法的现状
其实传统方法就是用考古学知识去识别古陶瓷的一种手段。考古注重的是历史研究、文化内涵传统民俗和风格、艺术等方面考虑 。很少去判别它的真与假(仿制)的问题,而当今收藏活动中,是市场经济纯商业化,为了个人利益,以欺骗的手段大搞仿制、造假等行为。让大量的仿品、高仿品充斥市场,鱼目混珠,难分真假 。面对如此复杂的商业市场,用考古的手段去鉴别真和假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其实这也是当前在收藏活动中存在的一个"错位",即"考古"不能取代"鉴定"。
鉴定概念必须有标准和量化,传统方法鉴定古瓷基本上都是概念模糊,无法界定。如专家常用的鉴定术语是:"此器形不对"、"有些不伦不类"、"形似神不似"、"韵味不对"、"没有包桨"、"没宝光"、"分量不对"、"不是重了便是轻了"……
可不知道要什么形状才对?什么是"神"?什么是"韵"?"什么是宝光"?"多大分量才对"?这些都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其实都是一些个人经验,不可言传的东西。他们见过的东西,相似的东西便可以断定,未见过的,不熟悉的东西就无从评说了。这就是传统方法不足之处,他们全凭印象、凭经验、凭想当然,是缺乏标准化的具体表现。
传统方法不能量化(数字表达)也是致命的缺点。例如说:"元青花的纹饰层次多一般七、八层,也有三、五层,这是它的特征。七、八层与三、五层的差别就是100%的误差,试问以哪个为标准?更可笑的是还有人说:"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只画一两层纹饰。由一、两层到三、五层、七、八层……差不多都是元青花,这又怎么说是它的特征?在传统方法中描述颜色也是含糊其词。如"天青"、"天兰"、"粉青"、"青中泛灰"、"兰中泛白"、"秘色",甚至有的用诗人的语言如:"雨过天睛云开处"、"晨日出海"、"长虹悬挂"等皆无法让人理解 。收藏者更搞不清什么是"韵"、"神"、"宝光"、"火气"之类的词意,专家也不可能用具体的数字和语言来表达 。互相之间只好用一个字,你好好的"悟"吧,有了"悟性"便都知道了。
这样一种现状在鉴定古陶瓷方面将后继无人,所以研究古陶瓷鉴定标准和量化问题是势在必行了。
近几年,已经出现了碳14原素衰变测试法、热释光法和老化系数法。有的方法对考古适用,对收藏品鉴定不适用,有的方法只能在特定仪器和特定条件下工作,但不适合收藏者个人 。所以找出一些简捷、方便又经济的准确鉴定方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近几年进行的研究就针对这个问题 。
二、微观测试方法初探
传统方法观测的是外形和工艺及纹饰等。仿制者也基本上仿外形、工艺和纹饰诸方面,由于现代仿制技术的水平提高,仿得完全相像,很难分别真品与仿品。所以从微观去分析内在的和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也是仿制者难做到的地方,才有辨别价值 。
微观测试法主要工具是50倍至100倍的放大镜,一般传统方法只用5到10倍放大镜,故只看到表面,而微观法所用50倍以上的放大镜则可观察到釉下和胎骨里的状况 。胎骨里和釉下要看的东西有:气泡的有与无;彩色釉开极细片的状况;釉下胎骨内土咬状况和再结晶斑点、铁锈斑等问题。
这些问题仿制者不曾想到过,同时也仿造不了。所以很有观测的价值。
气泡观测:
1、气泡:是指在釉下藏着的气泡。据观测的古瓷中发现一个规律,即唐、宋到元代初期的古瓷中未发现气泡,在元后期至明、清各时期的瓷器釉下看到气泡特多,这是为什么?
2、分析:从中国古代的技术的发展史看,以冶炼技术最成熟,化工技术尚未跟上来,所以在陶瓷施釉工艺很可能是沿用冶炼方法,另外从现有传世的均瓷、建瓷、汝瓷和唐三彩的釉回流釉、积釉等诸多非"正常"现象看决非是现代的水溶釉刷釉工艺能解释了的,再通过陶瓷史相关资料才知道古老的施釉方法中有"热熔釉法","干粉釉法"和"盐釉法"。由此可以肯定唐、宋时期主要施釉工艺可能皆为热熔釉法,热熔釉法可以用浸釉和浇釉操作,所以才会出现流釉堆积,釉分层次和满浸釉(采用支钉把柄)留下的支钉痕等。也只有是热熔釉工艺,釉料中不用水调和才不会出现气泡之缘故。
3、观测:对任何问题的研究,切忌片面,更不可拿个例普遍推广。本观测过程是对大批瓷器进行实物测定的。
唐陶12件,宋瓷(包括五大名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达145件,明、清瓷78件和现代仿宋五大名窑约500件一一进行观测才发现这一规律:确定从元代初期为分界线,早于元代初期的瓷在釉下是看不到气泡的。这一结论为鉴瓷提出了一个判别要点。
彩釉开片:
1、彩釉开片是指底釉以外的彩绘釉面,因为底釉开片是正常的一般肉眼看得见,而彩釉开片是不正常的是独有的,它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在高倍放大镜下观测。如唐三彩的蝇翅片是极细的片纹,片纹小到一个毫米以下,而且能看到片纹周边往上翘,又如雍正、乾隆时期绿色釉是嫩绿色,兰色釉和绿色釉绘的树叶也有开片。在长不到一公分宽不到三毫米的小叶子上可以开许多片纹,也是只有雍、乾时期才有的特色,所以用微观的观测可以进一步揭示瓷釉的特征。
2、分析:何以唐三彩会出现极细的翘皮釉,这是因为浇釉时胎体是正常温,而釉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