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仔细丈量着土地的距离读书笔记
用脚步仔细丈量着土地的距离读书笔记
“偌大的中国,其实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一块是乡村。偌大的中国,有两种人,一种是城里人,一种是乡下人。”? ———《人·地·城》
最近读了北大徐远教授的《人·地·城》,有许多感悟,特别是上面的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我想跟你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徐远教授深刻的洞察。
记忆里的农村
我从小算是在县城里面长大,没有干过农活,所以说现在如果你把我送到农村,我是分不清小麦和所有蔬菜的。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婆婆爷爷一直都在农村,小时候每年都要回几次农村去看她们,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走了,唯一的印象是他老人家躺在床上,用他颤抖的双手递给我十块钱,尽管他已经话都说不清楚了。而婆婆好像总是忙着农活,每次回去都没见她好好坐下来休息过,总是忙前忙后,尽管爸爸妈妈叫她没必要这么辛苦,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婆婆总是点点头笑着说:“习惯了”。
每次回到农村,我都会站在田边,看着互相交错的田地,田边窄窄的公路有时会有小车经过,扬起的灰尘四处扩散,随处可以看到在田里忙碌的人们,鸭子会在池塘发出嘎嘎的叫声,脸上有时会感到一阵微风,总感觉这样的日子十分惬意,突然一想自己并没有体会过农活的艰辛,更别说住在这里。所以每次回到农村我总会感觉时间过的是那么漫长和安静,村里的人们忙碌而又朴实,这大概就是我记忆中的农村。
城市
徐远教授在书中说,村庄是城市的来源,因为很多人离开村庄(小聚集)的土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城市,虽然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集体性的宗教祭拜活动,这时连村庄都没出现。
书中写到了希腊罗马和春秋战国城市的兴起,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线索去寻找城市的起源,试图分析出城市兴起的背后逻辑,不管是村庄还是城市,它们的本质都是一个容器,但是人类的文明好像总是在城市形成时更加的繁荣,随后产生的商业、贸易,使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和社会分工,从而聚集更多的人,这时的城市不仅是容器,还是一块磁体。
人们有迁徙的自由后,渐渐的离开脚下的土地,去发掘更多的新大陆和机会,慢慢的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城里人和乡下人
我觉得本书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城市和农村,以及它们背后的人;因为有些生活在城市,有些生活在农村,他们被生生的贴上了两种不同的标签:城里人和乡下人。
现在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是57%左右,而在改革开放前夜的1978年,城市化率不到18%,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唐代和南宋,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了20%左右,文明先进的一个体现,就在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人分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呢?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第五条和1954年《宪法》第九十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之后两年间,中国发生了7700万的人口大迁徙,而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城乡分割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公民必须登记为居住地的常住人口,且公民迁移要迁入地报户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城里人和乡下人。
产权不完整
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城市比农村富裕,城里人比农村人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比如在新西兰、丹麦、法国、芬兰、美国、日本等,他们农村家庭的收入高于甚至远远高于城市家庭收入。在国际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差距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国际表明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特别严重,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家庭收入比为1:3.33,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城乡差距。
那你可能会问我国城市和农村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徐远教授在书中给出了他的回答:那就是农民土地的产权不完整。
在1954年宪法中明确承认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但在1982年和1988年却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变为集体所有制,意思就是土地不再是农民自己私有的,这一改变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所有者变成了“集体”,但是这样就让产权性质变的混乱,因为产权的最终所有者只能是个人,而且还不允许农民土地参与市场买卖,而作为城市土地的国有土地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这使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产生了“同地不同权”。
在随后的1978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把人民公社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产权部分还给了农民,即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了农民,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归还的还不彻底,而且随后在《土地管理法》中还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也不能买,农民也不能卖,也就是说虽然城市发展的很快很好,但是农民因为政策限制没有办法出售流转自己的土地,只能由政府收购变成国家用地,再转卖变成商业用地,但这样一来,农民就没有办法分享城市的工业化建设所带来的收益,只能获得政府所给的“成本价”,于是才会有在政府征地时,农民觉得利益不均发生的矛盾。
文中后面还谈了关于土地政策改革,在这就不再多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总之土地改革任重道远,国家也在想办法改变现状,但徐远教授抓住了矛盾的本质就是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使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也让农民被土地死死地捆绑在一起,常见的现象就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老人留在农村里。
土地的距离
在文中徐远教授说,他一点也不怀念故乡,因为故乡的小镇基础设施都不完善,环境也很差,只是因为故乡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父母。
我想这也是大多在外打拼的,所谓“异乡人”的心情,他们不是因为怀念故乡才回去,而是因为故乡有被土地捆绑的家人,家人一旦离开,就会失去土地。“异乡人”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因为那里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接受好一点的教育;那里有更好的医疗条件,那里的环境不一定有故乡的好,但是至少那里有希望,那里的收入比每年在家里种地要多,有更大的可能性过上更好的生活。
前两天看《欢乐喜剧人》,有一组喜剧人说在场下的父母来自农村,当时主持人郭德纲老师说:“没关系,往上倒几辈看我们都是农民”,我觉得郭老师这句话说的很好,也很深刻,因为最开始我们都是所谓的农民,而且城市光鲜亮丽的表面,肯定离不开背后无数为此付出的农民。
通过本书,我也感受到了徐远教授心中的理想和情怀,他称此为“理想主义的最后余晖”;曾经徐教授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深切地体会过农村孩子的生活,农民这个词对他一点儿也不陌生,同时他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他通过努力学习,最后也能在北大读书。
我想说,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我们现在虽然存在不可消除的经济差距,但是我们的身份是没有差别的,事实上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实行统一户口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慢慢普及,使更多的“异乡人”可以变成“故乡人”,更多人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我也感受到中国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人才。不论如何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土地,但愿我们都能不断投资自己,让土地离不开你,不为自己是所谓的“城里人“而侥幸,而是更加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其他人。
徐远教授用脚步丈量着农村到城市的距离。
人生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仔细丈量,因为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