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复习

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复习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复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复习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中物理的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公式概念,是我们在考试中必须运用到的知识。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方/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方;=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不同于一般的速度公式,它是特殊的速度。

  初中物理物理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运用

  实验是学研究的基本之一。近几年我常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学生来

  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用对比性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三、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四、运用对比性实验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注水于容器中,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初中物理凹透镜试题及其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可是很重要的的,是重点更是难点,赶紧来看看看下吧。

  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缩小的像),而屋外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是( )

  A.三棱镜B.玻璃砖C.凹透镜D.凸透镜

  考点: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1)猫眼实际上是一个光学系统,它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物镜即门外面的透镜是凹透镜,目镜即门里面的透镜是凸透镜.

  (2)门外的物体首先经过凹透镜成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

  (3)凹透镜成的像作为物体再经过凸透镜成像.解答:解:(1)凹透镜的焦距极短,它将室外的人或物成一缩小的正立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凸透镜)焦点之内,此时的目镜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最后得到一个较为放大的正立虚像.

  (2)人从外向内看时,此时的门镜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学有发散的作用,所以看不到屋内成像情况物镜.

  综上分析故选:C、D.点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并不是单独是由一个镜子制成的,往往用到多个镜子组合而成,如显微镜、望远镜、潜望镜,以及题目中提到的猫眼等,记住其构造是解决此题题目的关键.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之汽化

  对于物理中汽化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相信上面对物理中汽化的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上面很好的帮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看不见的光

  下面是对物理中看不见的光知识讲解,供大家参考学习。

  看不见的光:

  1、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上面对看不见的光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哦。

  初二物理公式大全之热量

  公式定理:热力学第零定律:若A物体与B物体达到热平衡时,C物体与B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则A与C物体温度相等。(此定律应成立于第一、二、三定律之前,却总结于之后,故被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在任一过程中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其总能量的值保持不变。也即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在自发的情况下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热传递的方向和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这是克劳休斯的表述,也叫熵增加原理,它表明世界将变得越来越没有秩序,越来越混乱。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计算公式与单位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目前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4.184千焦

  △T=(t1-t0)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 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W=Q放=qm=Q放/m W=Q放=qV=Q放/v (W:总功)

  (热值与压强有关)

  SI制国际单位: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 初中物理 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 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 J/kg

  归纳总结: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吸收的热量与释放、储存的热量所维持的均衡关系。

  2016初二物理熔化知识点总复习

  熔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 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熔化

  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solidifying)。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和熔点。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